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讲: 三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讲: 三心章,深心四(就人立信1)

讲解:纯祥法师

净土三部经全部以信心为核心,真实的信心就是深信之心,但是有隐显的差别,《无量寿经》最直接,《观经》和《阿弥陀经》是间接的。“二种深信”的信心是其他两经的归宿,《阿弥陀经》的深信是“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三部经全部归于佛,因为三部经能说的人是释迦牟尼佛,要信经上所说就要相信说话的人,就是“就人立信”。所以“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我们跟佛结缘是通过佛经,佛经也就是佛的语言,佛语就是佛教,通过佛教去领会佛意,佛的真意再集中就是佛愿,就是佛语→佛教→佛意→佛愿的次第关系,要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在佛愿上,逐渐深入。跟人的交往也是,通过说话了解他的心意,日久就知道他的愿望,所谓日久见人心,愿望就是核心,就像树的主干。信心是“深信彼佛四十八愿”,念佛最后要念到佛的愿望上来,三部经也是都归到佛愿上,佛愿就是佛心的主干,你最后随顺到佛愿,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了。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

善导大师考虑到我们信心难以建立,听佛的话、随顺佛的愿望会不会把我给坑了?我们会有这样的怀疑,所以接下来讲,“一切行者”就是我们每个人,要依净土三部经所讲,“深信”的人,绝对不会误导你,绝对不会!为什么不会坑你、害你?因为佛的大悲已经满足了,这是最主要的理由。大悲满足的作用是落实在我们身上的,因为我们需要大悲、需要拔出烦恼痛苦、需要出六道轮回、需要成佛。要落实就要有充足的力量,如果没有力量,就像我们虽然对子女也是很爱护和慈悲的,但是力量很差、智慧不足、还有自私,这就意味着承担不了拔除他痛苦的责任。这是拿我们与佛相比较,“佛是满足大悲”是我们念佛学经的原因,信心归宿就在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佛的性质就是有满足了的大悲心,除了佛以下的,全部都不行,因为他们没有满足大悲心,这是我们皈依佛的原因。这是很容易理解、也是很现实的,佛在愿行上满足了大悲心、还是说实语的,这样才可以依靠佛的悲愿力,可以从他讲的话上面产生信心。

除了佛以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义,未能决了;

除了佛以外的,智慧、行持都没有圆满。跟佛相比,菩萨、高僧也不行,还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两种障碍没有彻底清除,没有满足大悲心就意味着没有圆满,还有这二个障碍,所以多厉害的人、多高级的菩萨都不能跟佛比。因为佛已经灭度了,引导我们的善知识很多都是凡人和圣人,就是高僧、大德、菩萨们,但是善导大师说,他们“纵使去测量诸佛的教义”都不能够决定,局限就在这里。因为他们还在“学地”,他们还是学生,愿望还没有圆满、智慧还不足。这样去解释佛经、测量传达诸佛的教意,都不能够决了。

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

如果像天平一样的去衡量教义的轻重,最后决定也要请佛来证明。凡圣如果要测量佛经,用量东西做比方,他测量是八两,是不是八两?要请佛证明是不是,不能由他说了算。所以,佛经上佛的教义哪个圆满、哪个不圆满;哪个往生报土、哪个往生化土,菩萨不是真正知道。那么在做出一些判断的时候就不能够自作主张,最后要请佛证为定。善导大师就是这样做的,他给《观无量寿经》作解释时就发愿,请诸佛作证。这不是小事情,是“了生死”成佛道的大事,要拿命往上压的,压错了就彻底完蛋,就要非常慎重。

我们现在就遇到很多问题,现在信息很发达,佛经可以读到很多,解释佛经的善知识也很多,都有各自的“平章”,有的说四两、有的说六两、有的说八两,这搞糊涂了,到底几两?所以你就不能够止在善知识这里,最后要请佛来证诚,怎么请佛?就要依佛经。如果看不懂佛经,净土教法然上人就引导我们专依善导大师,因为善导大师在解释《观无量寿经》时说,我解释这部《观无量寿经》的发心就是楷定古今,一字一句都不能增减,跟佛经一样,就是跟释迦牟尼佛、弥陀佛本人亲说一样。所以我们学净土教,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依善导大师的解释。

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

善导大师说的“如是”的意思,就是与佛说的相应,如果善知识所讲的,你要依佛经对照,跟佛经有距离就是不如是。不过学佛法有一个难处,就是自己好难衡量,因为自身没有智慧,读佛经也很难读得懂,所以基本依止善知识,那么善知识所说的到底随不随佛意,你也搞不清楚,这就有点撞运的感觉。如果遇到的善知识正好跟你的缘分比较好,你跟佛的缘分成熟了,可能佛意就圆满一点;不然的话,可能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善导大师说的依止归宿是“就人立信”,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人、善知识都不行,如果称量佛意的善知识解释佛经时不可佛意,那么“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

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

这是很重要的地方,也是非常容易掉到坑里的地方。我们比较注重人情,很多时候对法师、对善知识产生了信心,信心里面很多是带有感情的,就不是那么铁面无私。有时觉得善知识说的跟佛有点距离,也不去计较,像一家人,论情不论理,为了维护善知识的面子、地位不好意思说,善知识跟佛说的不是一回事,也就浑伦伦的过去了,这种事情太多了。居家过日子也是这样,你其他的方面可以这样,但佛法不得了,因为本钱下得太大了。如果不是为“了生死”,像做生意一样,那也就另当别论。但要“了生死”就不能这样,就是要来点无情的了,所以就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听佛的、要么听善知识的;要么随顺佛语、要么随顺你的感情。

我遇到一些人就是非常尊重他的老师、善知识,他不理会佛经,说老师就是这样说的,我就这样信,那就没什么说的了,人的感情发作起来就像发了洪水,什么都冲趴下了,这就是害自己。这是皈依佛必须要过的一关,不过这一关好难过,真正过了就很容易相信佛的话了。“就人立信”就是指向佛,在所有的人里面只选择佛做皈依,不是任何其他的人,一旦维护了别人,违背的就是佛。所以要问一问自己,在你的心中,佛是不是第一善知识呢?恐怕很多人不是的,这个真不容易。佛是第一善知识,因为是满足大悲的人、实语的人,任何人跟佛是不能比的。你一旦这样,就没什么客气,遇上什么样的人,你都是佛的弟子。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不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

这样你就进入到佛所有言说的正确的教法里,其他的就不见得是“正教、正义”,“教”就是语言的载体、“义”就是法的实质义,都是从佛的语言上说的,这就是佛真正的金口宣说、决定说。其他人说的话,没办法跟佛抵抗,不能听别人的论是论非,菩萨和人天都不能够说东说西的“定其是非”,这主要对菩萨来说。我们比较难取舍的就是,在某些时候菩萨是帮佛的,但可能也妨碍了你跟佛的亲近,他不是故意做假,这个假比较接近真,菩萨跟佛很相似,但他不是佛,所以凡事都是有利、有弊。菩萨已经有很好的智慧、很好的慈悲、有发愿,很接近佛,值得赞叹。但是要看跟谁比?如果跟我们比就称扬、赞叹厉害!但要跟佛放在一起,他就是假货。这时就需要我们选择一个,到底是听菩萨的还是听佛的?就是要听佛的!念佛法门的障碍反而是很多菩萨,这就是善导大师解释这本经的原因。很多菩萨的解说与佛经不相应,且是蛮厉害的高僧大德,这是客观现实。因为虽然是菩萨,他还在学地、智行未满,他也不是有意要害别人,但他测量佛的教义测得不太准、解释得不正确。所以善导大师就一刀切下来“就人立信”,你就信佛说的,任何人说的都要以佛的为标准。最后还嘱咐一句“应知”,应该知道是这样的。

很多人学习佛法,佛到底怎么说的根本不知道,只知道听某个法师怎么讲、某个善知识怎么讲,以为这就是佛意了,这是很多人都犯的毛病。善知识这么讲,但这后面还要有一个,就是佛经上也是这么讲的,就可以依照。所以亲鸾上人讲:我老师法然上人这样跟我讲的→善导大师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法藏菩萨的誓愿就是这样说的。只要后面的不倒,前面的才立得住,后面的倒掉了,有你的老师没有佛,佛经一拿过来没有这样讲,你的老师就不是真正圆满的,可能你自己感觉还挺不错。

因为很多的教法不是根本上的错误,菩萨不圆满不是根本上教你恶法,比如像念佛,平生业成可以往生到报土,不用很辛苦,佛愿就是已经完全做好了、满足了的。到菩萨那里,觉得我这么辛苦做了这么多,都不怎么行,他测量佛的教义,在信心上有些是信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佛的功德还没有知道、信心也不到达,传达时就会把佛的威神功德给打了折扣,这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在学习时,认识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在很多环节上障碍难以清除,好多人就是听一个老师讲经,佛经自己也读不懂,佛意也就不懂,觉得老师讲的怎么听怎么的如理,别的老师怎么讲也不知道,自己离善知识很远,信心就更差了,很多人就落入到方便的信心、方便的教化、方便的行持之中去了。《无量寿经》里说,诸小行菩萨往生的很多、往生真实报土的人很少,就是指向完全以佛为归,叫“就人立信”。

信心有能信和所信两种落处,就是信佛这个人、信佛的心意。至少最表层要信佛语,只有通过信佛语才能进入到佛教、佛意、佛愿里,如果佛语都不信,那后面都没有了。佛怎么说的都不知道,他的心意你上哪去依据呢?所以我们对净土三部经核心的佛语多少要知道一点,《无量寿经》的本愿文、成就文、付嘱文,这些重要的经文我们不断的重复,你一部经不能记住,但是一些重要的经文要知道并能够信受,哪怕能够依止这几句佛语,就不会错了,“就人立信”主要指向佛语,这个指导非常的重要。

与佛语相对的就是其他人的话,我们的耳朵根子都很软,喜欢听好听的,别人说几句好话,你听得顺耳、有道理,就懵了。你觉得有道理,未必。有些人听经,觉得挺明白,其实你哪里是明白?我们常说的经文,好难懂的,因为佛意不是那么好懂。难处就在你觉得很容易、明白,实际上是没有明白,明白就好了。很多人听经,哎呀,这个法师讲得好明白,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那是你自己认为的道理,当然你多少也要听懂一点,要完全听不懂,也没办法,所以相对于双方都是困难的。由于好多障碍的缘故,我们有感情、喜欢自以为是,诸多方面都导致在学佛法的过程中,随便就落在你的业障里面去了,而且你都不知道,还觉得在进步、听明白了。如果完全听不懂,你还多少知道没听懂、没有什么触动、好烦恼,那还没有掉进坑里;如果觉得我很进步了、听懂了,但实际上没听懂,还以为听懂了,那更坏了。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善导大师“仰劝”,把我们都抬得比较高、劝导你,菩萨的发心跟我们比太不相同,劝有缘往生的人等,“唯可”没有两个,专心凝聚你的所有力量去信受奉行。现在菩萨的不相应教太多了,一旦相信了不相应教,就成了障碍,怀疑佛语、怀疑佛意就迷惑,“抱惑”就是自己心里面有疑惑。有这种情况的就要特别提醒自己,你信心到底在哪里?信的是谁的话?是不是这样说的?……这就太多太多了,这是就外面的因缘、就佛说的话来建立信心。因为信心我们不具备,你要从佛传达过来的信息上面产生,这是第一个层次。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如果你的信心没有真正建立,要你建立自心,就面临着太多的考验,会遇到“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动摇你。“别”就是分别,本来是这个意思,但一个分成了两个、三个就是“别解”;这样的“行”也是别行,比如在佛的本愿上,没有完全的一以贯之,还是属于净土教,只是解得不对头、行的也差了点。“异学”就不是学净土三部经,要么学密宗的经典、学咒语去了;要么学《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去了。“异”就别异,“别”还是同中有别,同中分别还是有相同的,“异”已经是不一样了,可能就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本来阿弥陀佛说我发愿就是保证你一定可以往生的,这是正解,如果搞到一定要达到什么样、一定要念到多少声、提了什么要求,这是“别解”,但这还是净土教;“异学”是搞到别的地方,见解自然不一样,《金刚经》《般若经》里依止的就不是佛愿,念佛也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离远了,离远的不单是佛教,还有很多外道。

你可能遇到很多人,跟你的说法不一样,同样都学《无量寿经》和《观经》,他的解说有可能是别解、别行;学佛法的同样可能是异学、异见。因为所学的不同,见解就不一样,如果没有真正建立金刚不动的深信之心,就被他给动摇、倾动了。别人的话也就像扳你信心,劲一大就把你给扳倒了。女众特别容易犯这个过失,一听了什么,马上就被人家说跑了,心思特别不坚定,很容易听信别人的话,特别是容易被一些表面上比较有力量、有道理的说法说动;当然没有建立真正的信心,男众也一样,这不分男女。只是在世间的体现里,男众显得坚定一点。真正有金刚信心的人,什么人来都不好使。

这里面就有几个层次决定建立自心,很多人就抱住佛说的话,但是不是真正的建立了自心?两个相互关联,但也还有差别,要不然善导大师也不会这么讲。开始的阶段如果自心没有建立,就先抱住“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抱住佛的愿力,慢慢佛的话就会跟你的心融在一起,后面有几个层次的信心,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金刚不动摇。所以现在净土教好多都劝导专修、专念,就是抱住这句话,别的什么都不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便。开始没有别的依止情况下,就“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都“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顺教修行。真正建立了信心,你才能够顺教修行、永远的去除怀疑。

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善导大师考虑得非常周到,智慧就像我们的眼光,凡夫的智慧眼光很浅薄、迷惑障碍很大很深。因为你是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说你一定往生。如果别人引经据典的来告诉你:你有罪,你这个罪障凡夫,就凭你还能往生?你障碍还没有去除,不得往生!你怎么对付他?这时善导大师就跟你一个战壕的战友了,教你怎么来对付他,你要打仗就要守住阵地,信心阵地稍微动摇一下就退了,就被别人给夺去了,考验分成好几波来。

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道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

要成就信心是需要经过考验的,要不然就是假的,经过了考验就过关了。“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人家说你不能够往生,你接招直接就是硬对硬:你说不能往生,我就说肯定往生!直接相对,先顶住!在临到考验的时候,很多人一下子就退了,那不行!先顶住了,理由往后面再找。为什么“不受汝破”?人家武器先进,也是引经据典的来说法,并不是自己乱说,这个经论也是佛说的。这下子坏了,你说相信佛说的话,别人也是用佛语,用你的矛攻你的盾,这怎么办?这一下好像佛跟佛打起来了,你总不能说我信这个、不信那个,那到底信不信佛呢?你首先要说:你说的经论我也都仰信。

好多人在这个地方犯毛病,攻击别人都不是佛教,不能这样破,明明都是佛经,怎么说那不是佛教?那不能行的,顶是顶住了,问题是毛病也暴露出来了。既然是有根据的佛说的话,怎么能说那不是佛教,打法就不太先进。我们说我也相信这是佛经,但是佛说《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的时候,不是跟《观经》或《无量寿经》一个时候说的、也不是在一个地方说的、也不是对着同样的人说的,所以利益也不一样,有好多的不同,虽然同是佛说的话,但是还有这些区别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

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

佛说这些经的时候就不是说《观经》和《弥陀经》的时候,时不同当然就不一样。佛讲说的那些五戒十善、六度万行是人天菩萨的解和行,你不要用那个经来量这个经,这是时候不一样、方法不同的药方,不能拿那个药来顶这个药,因为不是一个时候说的,对着的人也不一样。《观经》定散二善就是为了现在的一切凡夫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就证明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到最后还是把那些经给否了。我们现在信的是净土的经典,佛说净土经典时就不是说那些经的时候,那些经我虽然也信,但时候不同,其实对于我来说也就是没用,我现在就信佛说的这一段,所以佛的话也要选择,叫选择本愿。

对人也是这样子,如果要找一个人说话的毛病,就太多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人说,还能找不出毛病来?世间本身就是矛盾的,早上和晚上就是两回事,两回事就有矛盾和对立。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昨天这样想,今天就这样讲了,同一个人也不一样的。

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白莲花整理:随顺如意审核:纯祥法师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纯祥法师

纯祥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纯祥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纯祥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纯祥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