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2)
第 2 讲
时间:公历2009年5月23日,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星期六下午
地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学过一次,实际上次是个开题,就是把《瑜伽师地论》相关的情况做过一些介绍。但这里面涉及到了几个部分,包括他的作者的问题、翻译的问题、组织结构的问题,包括他的不同的版本,包括后来的很多着书啊,都做过一(些)简单的介绍,目的呢,就是让大家在学习瑜伽师地论的过程当中哪,能够对这个《瑜伽师地论》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上次实际上已经开了个头了,这个本地分。那么前面实际上我们只介绍了那个颂,这个颂里面,就是我们讲本地分啊,一共是有十七个部分,这也是《瑜伽师地论》最重的,这本地分一共是,差不多占了整个比重的一半,啊,应该是占了五十卷,差不多应该是一半的内容,实际上后面的那个抉择分呢,主要是在对它层层的讨论,啊。那么,这个本地分里面一共是十七个部分,所以它这里面它叫十七地,实际上就是十七个部分,上次我们已经说了这个地方了,那么至于这十七个部分是哪十七个部分,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颂,啊,前面:
五识相应意 有寻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无依 是名十七地
就是总共是这十七部分内容。那么这个他是,上次也提到,这个颂呢,就是过去佛经里面的一个体裁,啊。那么下面他有对这个,这个颂里面具体这十七个做了解释。啊。“五识相应”,就是指的第一个颂词里面,第一句里面那,实际上就是两个,啊,“五识相应意”,就是指的,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啊。那么第二句“有寻伺等三”,就是指的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三摩地俱非这是第六,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啊。实际上你看到那个长行,这是那个长行的内容,啊。下面第四一句,“有心无心地”,啊,就是指的那个第八,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哦,往下就是“闻思修所立”,就是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再往下“如是具三乘”,这如是两个字啊,要注意哈,三乘首先知道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那为什么叫如是具三乘,就上次已经谈到,这个闻思修啊,可以跟声闻、独觉、菩萨相对应的。啊,就声闻乘也有闻思修的办法,独觉乘也有闻思修,菩萨乘也有闻思修,就是他这个如是啊,要这样的来解释就能解释得通。有依及无依,就是指的下面那个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啊。“如是略说十七名,瑜伽师地论”。啊,这都是上次都谈到的。那么这个地方呢,他往下就是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因为这个五识身呢,他也分了好几部分,啊。这个本地分呢,
你看到他这个目录啊,一共是五十卷,那么这个本地分,一共是五十卷,那么第一部分五识身相应地第一,因为这个本地分里面呢又分了十七部分嘛,第一部分这个地方就是五识身相应地,那么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呢。首先他先介绍“云何五识身相应地?”看着啊:“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段文字看到了吧?这个文字是正文。
那么讲这个之前呢,我要给你们做一个交代,为什么我让你们开始的时候啊,要去熟悉一下这个唯识佛法在印度这个瑜伽形态的发展过程,啊。我们要知道啊,佛教里面讲这个唯识宗啊。我们上次已提到,说这个唯识里面,他这个思想在哪些地方有记载,那么唯识后来讲的六经十一论,就是唯识所有的思想,都在这个六经十一论包含了,都记在这个六经十一论里面,啊,那么实际上这个六经十一论,我是主张的把它分成几个时期的,来看的。
最早的,当然经典是比较早的,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说的。那么论,是后来佛的弟子,包括后来的菩萨们,对这个经的解释,是这个概念。
那么实际上六经十一论里面呢,我个人觉得有三个点要抓住,第一个就是以《解深密经》为中心而开展的,这个核心要抓住。第二个,就是以无著菩萨为中心的,相关的经论,这又是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以世亲菩萨为核心的,这些相关的经论你要抓住,所以你把这三个阶段一抓住,这六经十一论那,基本上都可以往这个里面分的,都可以往这三个框框里面套。啊。你像《解深密经》,那就是以佛为核心的嘛,对吧?经典都是佛讲的,那这里面《解深密经》,《楞伽经》,包括那个《华严经》里面的《十地品》,
实际上,唯识宗里面也提到《华严经》,就是主要的就是那个《十地品》,所以他这个是一个系统。那么从佛陀的时代,已经谈到这个唯识的思想以后,那么结果,真正对唯识弘扬功劳最大的无著菩萨。当然了我们都知道,说无著菩萨怎么弘扬的呢?包括我们说的这个《瑜伽师地论》,上次比如我们在讨论这个作者的时候,也提到我们一般呢,有的时侯说弥勒,一般藏地说是无着,但是确切的讲应该是弥勒菩萨讲的,无著菩萨记的。是啊。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呢,这里面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无著菩萨,那么无著菩萨从听完弥勒菩萨给他讲的这个瑜伽师地论以后,那他又开始做了论了,这个《摄大乘论》啊,什么《《显扬圣教论》,这又是一个系统,是无着系统。在无著菩萨弘扬唯识以后,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世亲,世亲菩萨,世亲菩萨著作就多了,《百法》、《五蕴》,这个后面的这个《唯识三十颂》,这些属于世亲菩萨的。那么包括后面《成唯识论》那,都是属于十大论师,就是世亲以后的弟子们,对他所作的著作做的注解了,所以他应该算一个系统的,啊,所以我个人研究唯识这么多年,我总结的唯识的一定要抓住这三个核心点。为什么?这三个核心点的经论里面哪,他有些的说法是不一定相同的,你比如我们这个地方谈到五识身相应地,那么五识身相应地,简单的讲就是给你谈前五识的,我们学唯识都知道,唯识宗一共是讲八识嘛,对吧,那么现在提出来讲五识,每一个时期都在讲,但是我这个要提醒你们要注意,在佛陀时代,在《解深密经》这个系统里面对五识的谈法,不一样的,到了这个无着时代,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包括在《摄大乘论》里面,他又不一样了,到了《三十颂》系统,包括《八识规矩颂》系统,这个都是一个系统的,他的谈法又是不一样的,啊,所以今天我们要谈的这个五识的相关情况啊,所以我建议你们呢,把这个《解深密经》找来。现在你们容易嘛,上网一查就有《解深密经》,你看他谈这个,《解深密经》在《心意识相品》里面,也谈到八识,但是不像我们后来《成唯识论》的这个系统,谈的这么细致。你要注意,这个《解深密经》谈八识的顺序跟我们这个《瑜伽师地论》是不一样的,包括跟《成唯识论》都不一样,他是先谈阿赖耶识。他不是提前五识的概念,是提的前六识。
这里我给你念一下这个原文啊:“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阿陀那识还是阿赖耶识的别名,啊,“为依止。为建立故”就是唯他,用他做为根本。“六识身转”,就是前六识我们讲的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够成立,为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思维的活动,你所有的这个思维的来源,按今天的这个心理学讲,就是从阿赖耶识来的。啊,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眼识啊,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活动?啊?有不活动的时候,那不活动的时候他是处于什么状态,处于隐秘状态,隐秘的状态,那么他靠谁来保存他的功能呢?就靠阿赖耶识。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就证明,是以阿赖耶识为依止故,才有这前面的六个识。说他是六识相提并论的,在《解深密经》里头。那么他讲眼识是怎么讲的呢?“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这六识啊,他是提了这六个。那么此中,“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就是眼睛的认识功能,怎么来的呢?“眼及色为缘”这个眼指的是什么?诸位,是眼根,比如,外面看到的是眼眶眶,是哇?包括将来我们谈到的视觉神经,这个叫眼根。“及色”,色是什么?客观认识的对象,有了这两个东西才能生眼识,少一个都不行。唉诸位注意,是不是这个道理,你比如,这前面摆一个杯子,这个是色嘛,客观对象嘛,认识对象嘛,可是你眼睛是坏的,你这个认识功能能产生么?产生不了。相反,你的眼睛是好的你前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这个认识功能能起来么?啊?唉诸位,这个里面就是要讨论的,也不是也不行。看什么情况,你比如,我这儿刚才摆了个杯子。有眼根,有认识的对象,这个认识功能就起来了,我说这上面没放东西,可是我们这个时候,只要眼睛是好的,还是有认识功能的呢。说这儿什么都没有,这儿有什么,这儿有个虚空的相。哈哈。这也是一个认识的对象,唉,除非是晚上,黑的,那个黑的还是个认识,他说全部是黢黑的,看不见。那个黑的还是个认识对象。他还是有认识功能。啊。唯一的一个是什么呢?高度入定的,视而不见。就是你这儿有东西,他的注意力不在这儿,可能这个认识功能不起。所以这个《解深密经》谈到的,眼识怎么生的呢?“眼及色为缘”,什么叫缘,就是条件,这个认识功能就能生起来,同时他还提了一个,“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这就是我们后来晚期,在《成唯识论》中谈到的,叫五俱意识。什么意思啊,什么叫五俱意识啊?这也是今天给你们新提的一个概念。有些人是听过的。就是,我们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你这个眼识,这个认识功能,能够认识这个杯子啊,好像表面上来讲,就是眼识就可以了,实际上有意识的参与。意识是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库,就是你看东西、听东西、耳朵鼻子要闻东西,眼识只能对它有粗浅的认识,最终,要确定性的认识,要有意识的参与。它等于是个总军师。懂吗,我打个比方嘛,就像军队里打仗一样。如果阿赖耶识等于司令,第六意识等于参谋长,懂了没有。完了,你那个眼耳鼻舌身,就是你那个前五识啊,就相当于你各……,司令下面是管谁的?啊?管哪的?管军长。就等于各个军的军长,懂了没有,你各个军,一军、二军、三军的军长。你把你那个地方的情况报告上来,说参谋长处理好了就报给总司令,是不是这个程序啊,我们认识活动也是,前五识把信息采集回来后,眼耳鼻舌身都报给谁?报给意识,它就等于是参谋长,他这一看清楚了,就存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了,他就是扮演这个角色。所以他这个地方讲的,“与眼识俱随行。”俱,就是跟他一起,跟他同时同境。就是时间是一样的,认识的对象是一样的,不是你在搞这个,他在搞那个,不可以,有分别意识转,也叫五俱意识。这个是《解深密经》里面,谈五识身相应地,谈眼识,他就是谈到这个份上了,可是,你看我们在五识身相应地,他谈每一个识啊,分了几个部分?自性,对吧,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分了五个层面来谈。每个识,他都是分的五个部分。可是我们前面讲的《解深密经》里面谈了几个部分呢?最多谈了三个部分:眼根,色境、五俱意识,是不是。可是,如果我们有人学过《八识规矩颂》的,《八识规矩颂》比这个谈得更宽。背那个第一个颂子嘛,“三性三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总的来讲,这《八识规矩颂》是从《成唯识论》出来的,而这个《瑜伽师地论》是以弥勒和无着为核心的,这是一个时期,可是到了世亲的《三十颂》里面,十大论师的解释里面就分了几个部分啦?就比这个多了,我大概给你们介绍:性、量、境、界地、作用、心所、转依。至少是这七个部分,就谈每个识的情况,你看,他这个条理是不是就很清楚啦?所以,你们学习,要这样来学习。你不然,怎么搞到前后是矛盾的,它不矛盾,他有一个先后次序,但是你说它是不是都不一样呢,不是不一样,它都是一样的,只是有简单和详细的差别。就越往后啊,它弄得越细致,所以我这个地方,谈这个五识身相应地的时候,介绍《瑜伽师地论》的时候,我顺带就把前面《解深密经》的情况给你报告一下,包括后来世亲菩萨系统的,以《三十颂》为核心的系统的,讲的五识,我也给你报告一下,实际上,你们这儿不是有做研究的嘛,有研究生,有博士的嘛,你把这个一写就是一篇论文。就可以挣稿费的呢,甚至,你要再有点,你把这个拿去再去跟弗洛伊德啊,荣格啊,再去跟他一碰,你就可以写成博士论文了。就这点东西。所以什么是学问,这些都是学问,你别小看这些东西,但是你就说:哎呀,我就念佛就好了嘛。哎,不一样。你要把他们了解清楚了以后,你会知道我这句佛号是个什么问题。实际上在那里,你就可以通过这个判断它了。所以,包括将来我给你讲八识,讲第七识的时候,你都可以这个办法。实际上,我坦诚给你讲,《解深密经》里并没有明确提到第七识的问题,包括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都还没有明确讲到有个第七,真正全部八识明朗化,是在世亲菩萨的时代,那你说:“是不是他自己乱发挥的哦?”也不是,实际上,追溯到《阿含》里面都有。他也不是乱发挥,这里面有个过程,有个接受的过程。先把这个给你做一个交代,所以这个给你做一个报告。没接触过的人嘛,可能就:哎哟,这些东西太玄了。这些东西比较好了解的嘛,你一听就明白。这个思路是什么。所以,我一开始弄这个班的时候,我就给你们讲过,这个班不是俱乐部,也不是什么神仙会。那是扎扎实实要往下干的,你想这一百卷,要多少年啊,慢慢弄,不着急,这生弄不完还有来生嘛。所以,人家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念就往生《瑜伽师地论》,说不定就因为这个《瑜伽师地论》把你拉着,你下次还转来。那也是愿力。我们就具体看这个文字啊。刚才已经念过这个原文了,“云何五识身相应地?”,接下来,我找个人来念这个披寻记里面,它怎么,那个小字就是具体的解释的。恰恰就抽到个请假的,他知道要抽到他就请假了。杨培。
云何五识身相应地?
五识身相应地者:如下自释,总有五种说名相应。谓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当知此中,俱有而转是相应义。若法自性可得,及与余法同时流转,有诸业用,如是一切总名相应。与此相违,名不相应。如假有法,唯假有想,都无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可得,是故名心不相应法。此相应义,翻释应知。
这一段,主要讲,主要讲了,它为什么叫五识身相应地,“五识身相应地者:如下自释,总有五种说名相应”,这个“如下”指的哪个,谓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就是指的这个。总说:总有五种说名相应,有哪五种呢?自性,什么叫自性,就是眼识有眼识的特点,对吧,耳识有耳识的特点,鼻识有鼻识的特点。就像我们在座的人一样,虽然我们都是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用我们今天哲学上的讲法:每个事物都有我们各自的个性。我们都是人,这是什么?这个共性,但是我们每个人之间又有不同,这是什么?个性,这个地方自性就是指的这个,就是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所依,什么叫所依呢?就是它要产生活动,要哪些条件。所缘,因为你这个识吗,都是主观认识功能,他所缘,就是他的认识对象,眼识的认识对象是什么,色,耳识的认识对象呢?声音。鼻识呢?气味。味,味是舌头呢,各自有不同,他们所缘各有不同。助伴,什么叫助伴,就是辅助他,他的助手有哪些,这就是原来讲百法的时候,你们学的心所,就是他的助手,光靠他个光杆司令还不行的呢。刚才说军长,军长下面还有什么?唵,下面的兵兵多了,他指挥他们去干,对不。你看过去县大爷都还有两个跟班,有两个拿棒棒的,是吧,他升堂就在那喊:威……,是吧,都要有几个。这是助伴。作业,就是他的作用。这个业就是作用的意思。“当知此中,俱有而转是相应义”,什么意思呢?此中,就是这五识里头啊,“俱有而转”,他们都有,这个俱就是都有,都有这五种情况,这个都没有差别的。就是眼识有他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用,耳识有他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用,这叫做俱有而转是相应义。所以这个相应是什么意思。是他们每个都有这些情况,都离不开这些情况,“若法自性可得,及与余法同时流转,有诸业用,如是一切总名相应。”就是只要,若法就是只要这个五识啊自性可得,就是它只要有自身的特点,保持,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保持它自身的相状、特性,它就一定有底下这些东西,连在一起的。“与此相违,名不相应。”如果少一个,都不相应,所以名不相应。“如假有法,唯假有想”,什么叫如假有法,就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己的特点的,比如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学过百法,这个百法里面,哪一个法是假的?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有多少个?《百法》里面讲二十四个。随便举一个,名身,名身指什么?词。是吧,你说这个词,它就是个文字,就是个语言,那么这个名字,这个概念从哪儿来的?你比如这个杯子,是不是个名词?这个杯子这个名称从哪儿来的?啊?从哪儿来的?你想呢,杯子这个名称从哪儿来的。就从这个上头来的么!人起的,人从哪儿起的?还不是从这一个起的么。啊,就是这个圆柱的东西里面可以装水的。就起个名字叫什么?啊?杯子。所以真正有自己特点的是谁?是这个铝合金的这个圆柱体。它有自己的特点。它这个圆柱体的这个铝合金的跟我手里拿的这个笔,同不同?不同。所以给它安个名字叫什么?叫杯子么。因此,这个圆柱体,这个铝合金的圆柱体,它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有自己具体的相貌的。杯子这个概念有相貌么?人家说什么,杯子,杯子在哪儿?嘿,你只能指着它,你说拿一个杯子给我看。杯子是个什么东西,你只能把这个拿出来,就是它。是不是?它才是具体的实物。可是,开悟的人就这么讲,它这个杯子啊,那不是杯子的,啊,这就是个圆柱体么,铝合金的么。是不是?所以,这个有智慧的人呢,他就一眼。什么叫智慧?就是你在看到这个杯子的当下,你能够明了杯子是概念,是名称,是假相,这是个铝合金的,圆柱体组合在一起的,是变化的,是无常的。就是不用思维,不用力,马上就第一念,眼识一碰到它,立马就升起就这样一个思维。这就是智慧。可是我们常人一看到——哎呀,这个杯子很漂亮,是哪儿买的呢?你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个。是吧?这是这个凡夫和圣人的不同。所以,这个地方讲啊,“如假有法”,什么假有法?就是这个杯子的概念,它是不是假的?“唯假有想,都无有自性”。你这个概念有没有自性呢?有没有特点呢,有没有实在的东西呃?没有。它只是一个标签,一个符号。 “就无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可得”,它就没有这些东西。是吧?是依的,所以也就是说啊,前面那句“若法自性可得”,就说明这个法啊,一定是缘起法,它一定是有这个相状在,才能够有“自性作用心所助伴转移”,像我们刚才讲的这个概念,杯子的概念,因为它是没有相状的,所以它就没有什么?“所依、所缘、助伴、作用(业)”都没有, “是故名心不相应法”,所以那个杯子,那个概念,就不叫,就不能叫“相应”。只有眼识才能叫什么?“五识身相应地”。为什么?它有那五个跟它同时具备。所以这段话啊主要是这个意思。说了半天,就是解释的这么两个字――相应。为什么叫相应?那个五识身的身呐,就是指的各个识——眼、耳、鼻、舌、身。这个身不是指的身体的身喏,你不能看这个字面意思咯,因为我们现在这个身就是指的什么,就是这个身体,是吧?可是这个里面不是的,这就是指的个别的识。就是这个身呐,指的个别的识,哪个别?五个嘛,眼、耳、鼻、舌、身,是指的这五个识,各个不同。不能说,你等会儿呢,哎呀,五识怎么还是身体呢,不是那个意思。所以下面呢,它的正文,“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实际上,刚才那段文字已经把这个解释了,啊。那么何者为五识身呢?那么你既然说,每个识,都有这五个方面的情况,那么这五个识,五识身这五个识是哪五个识呢?下面就说的,“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对吧,所以实际上,这里面就是给你解释了两个,哎,你要会看啊,你看,“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这是解释哪个?相应,对吧。“何者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解释哪个?五识。所以,这个问呢,这个印度的文化我估计翻译的时候还是有些问题。你看,这个问题,所以你就不难理解那个金刚经里面,它不是前头问了两个问题么——“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可是下面它回答的时候呢,先跟你说,“云何降服其心?”最后才跟你说“云何应住?”哎,这个地方还是从哪钻出来呢。按照这个次序啊,“五识身相应地”,他应该先讲是“五识身”,再讲是“相应地”,对不对?唉,可是你看他解释的时候又是倒过来的,这个可能是印度的习惯。呃,有一个人呐为了讨论这个问题啊,说为什么问那个在前头,答那个在后头?开始就去讨论,又开始在那些写文章,整了多少天。我看,就在那儿讨论金刚经的那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扯清楚。我看到过很多文章,就讨论那个——说问的是“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可是答的呢,先是答的“云何降服其心”,后来答的“云何应住”。于是就有人开始研究这个。哎呀,我说这个真是热闹了。你们把这个也去讨论讨论。他为什么先答这个后答这个呢?啊?没有人能鼓掌,我想的嘛,因为这是个通现象——通常的现象。你看,很多地方实际上都是这样子的。但我个人猜想啊,这个靠不住,我也没打电话去问过啊。估计,还就是,可能那个当时的什么习惯啊、什么东西的,啊,很难讲,这个只是猜测。
好,往下面,还有就是在解释每一个词了。啊,读,都继续读。
丁二、释2 戊一、略辨2 己一、名相应地
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
己二、名五识身
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戊二、广显2 己一、别辨五相5 庚一、眼识摄5 辛一、自性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
谓依眼了别色者:此释眼识自性得名。眼根为依,故名为眼;能了别色,复名为识。简余不共,说此自相名为自性。
嗯,好。我们这一句,你要始终记清楚是在讲“五识身相应地”,是吧?——眼耳鼻舌身。那么第一个就先讲这个眼识,眼识就分了五种情况,就跟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解深密经》里的几种情况?三种,是吧?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同的。你看看,那个《解深密经》里讲“为眼,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对不对?那么这个地方讲,“谓依眼,了别色”,实际上跟他那个地方呢——“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是从这个地方来的。啊,这个地方的“谓依眼”这个眼是指的什么?啊?眼根。啊,“了别色”,这个“了别”是什么呢?认识。对吧?“了别”当认识讲,是不是?这个“色”呢?就是这些客观的对象。啊。实际上本来这个就很好理解。可是他下面呢有那个短文字,这个小文字呢就是韩清静,根据其它的那些书里面拿来注的。这个就是“披寻记”。披寻这一部分。啊,他说,“谓依眼了别色者”,这个是原文,对吧?“此释眼识自性得名”。就是这个解释啊,“眼识”这个名称从那儿来的。啊?眼识从哪儿取名字的?从眼根嘛。对吧?因为他是通过眼根认识什么?这就是外面的客观对象。所以给他取个名字叫什么?眼识嘛。通过耳根呢?来听声音的这个识叫什么识啊?耳识么。所以我第一次,最早那一次来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我跟你们讲,这八识都是哄人的。识没有八个两个三个的说法,只是根据功能的不同,干嘛啊?通过眼根起作用的叫什么?眼识。通过耳根冒出来起作用的叫什么?耳识。对呀!就像我们,我老跟你们那天打的那个比方,就像你们这个大脑,这个脑袋中间,这个空空里面,这个框框里头装的什么呢?嘿嘿,豆花儿,嘿嘿。就这个脑髓,我们今天叫,今天这个生理学上叫什么?叫神经中枢。对吧?你说这个神经中枢,你看那个生理学上还给他分得细细的,什么啊?还要给你来个,中间一个扁质体。还左脑右脑,是吧?还有什么视觉神经中枢,听觉神经中枢。还有什么?还有什么运动神经中枢,还有什么玩意儿?反正一大堆,都在你这个脑袋上。就跟你分了那么多块。他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不是独立的?不是。他实际上还是个整的嘛!我的老天呢!如果把你这个脑袋里面真是可以分成这么多块,给你打个圈圈进去,你就只能管这一块,你这个脑袋还有办法活么?他实际上是个整体,只是功能区域不同。就这一块啊,大概就是这个认识的功能,要敏感一点,所以给他取一个什么啊?视觉神经中枢。这一块可能对声音的反应敏感一点,对不对?可能叫,什么?听觉神经中枢。所以呢,他能够可以互相分得开吗?分不开。所以这个识也是,我告诉你,所以搞成八个是合理的,为了表述的方便。所以人家过去写诗就是什么?“八个兄弟共一胎”,是一胎,是一个整体。功能不同,划分出,给你安一个名字,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所以你千万别说,哦,有,这里划一块,这一坨拿出来,这块是眼识,这一坨拿出来是耳识,没有的,不能有这个概念。所以他这个地方讲啊,“此释眼识自性得名,眼根为依,故名为眼”,懂了没有?因为你的这些识看得到看不到?看不到只能感受得到,对不对?但是你这个眼根看不看得到?有一部分看得到。你长到外面的看得到嘛,你里面那些神经看得到嘛。肉眼看不到,显微镜才可以看到。解剖开了就可以看到。所以只能有一部分能看的到。所以这里要让你明白,所以这个看得到这的叫眼睛,对不对?所以那么通过它起作用的这个识叫什么?眼识。所以这个眼识依谁命名呢?依眼根来命名字的。所以这个地方呢,为什么叫依眼,但他这个解释呢,就给他说复杂了。实际上这个依眼的依眼呢,除了他这个地方解释的,眼识,他这个地方解释的是什么?眼识是依眼根命名,对吧?实际上他还有什么作用?我告诉你们,眼识是控制眼根而起作用。这一段,这个作用,这个意思是他那个小的文字里面没有发挥出来的。知道吗?眼识是通过眼根而起作用。实际上,他这个,原来这个正文里面呢,恐怕更多的是指的这层意思。如果你没有眼根,这个眼识的作用起得来不?啊?比如说你眼睛是坏的。啊,有些人眼珠子是好的呢,你们这儿不是有学医的么,但他还不是看不见呢,眼识也是好的,为什么看不见呢?他说里面那个神经萎缩了。那还是什么?眼根嘛。在里面叫净色根嘛。就把这个根分成了两部分,摆在外头能看见的,露在外面的这个眼珠子。哎哟,这个眼珠子鼓起来好大,牛眼睛一样,再鼓大一点就掉出来咯。这个看得见的叫“扶尘根”;还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就是在你体内的这些。这个生理学上,解剖学上就多了,什么神经末稍,神经元,这个什么什么什么感应器,玩意儿多得很,这些都是属于净色根。你眼睛看不见那些东西。那么管你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给它一个总的名称,叫什么?眼根。啊,这个地方讲“谓依眼”,就是依靠眼根而产生认识作用的就叫什么?眼识。所以你们还记得不记得我在讲《百法》的时候,讲什么叫眼识?通过眼根而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功能的就叫什么?眼识嘛。哎记得这句话不?我讲《百法》的时候讲过的。下面是“了别色”,我们刚才说了,通过眼根而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呢?就是了别色嘛,这个了别就当今天讲的认识。色,就是这些客观的事物,客观的对象。但是具体了别了些什么色,下面就谈到。这个《瑜伽师地论》谈得很详细,啊。再往下念。
辛二、所依2 壬一、别举三依3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彼所依者等者:此中总说眼识有三所依。一、俱有依,谓眼。由与眼识俱时流转,能与眼识为增上缘。为显损益共同,此依最胜,不共余识,名俱有依。所以者何?于异熟中,眼根相续恒无间断。由此义故,成为所依。即此为依,眼识得生;眼若坏时,眼识不起。由是应知此与眼识损益共同,成俱有依。二、等无间依,谓意。此即眼识无间灭者,名之为意;即过去识之异名。由前剎那眼识灭已,后自类识无间得生,是故名为等无间依。前后自类诸心心所,有善、不善、无记等种种差别无间灭生。谓善心无间灭,或善心生,或不善心生,或无记心生;如是不善、无记心无间灭,各有三种心生,当知亦尔。诸余差别,繁不具述。以要言之,前自类识种种差别纔生灭已,中无间隔,后自类识种种差别相续而生。前后诸心或为同分、或为异分,非一类起、非有间起、非俱时起,依此安立等无间名。三、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摄大乘论说有颂言: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由是当知阿赖耶义是摄藏义。长行释云: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今于此中说种子依,体即阿赖耶识。为显此识能与眼识为其生因,是故说言一切种子;此即摄大乘论说于彼摄藏为因性义。又显此识受彼眼识杂染熏习,能持彼种,是故说言执受所依异熟所摄;此即摄大乘说于此摄藏为果性义。由是当知,此种子法望生现行,说名为因;望由熏习,转说名果。如是因果皆依阿赖耶识而得建立,是故阿赖耶识名种子依。如说眼识,所余诸识道理亦尔。随其所应,下皆准知。复次,阿赖耶识与能熏法同时同处,不即不离,成是所熏,是故说言执受所依,执受诸根和合转故。又性坚住,一类相续,能持习气;唯是无记,无所违逆,能容习气;具此二义,成是所熏,是故说言异熟所摄,唯先业引任运起故。
嗯,好。那么前面,我们说每一个“识”啊,都有这五个部分,那么前面第一个就是“谓依眼,了别色”,这一句主要是讲他的自性,是他的特点。那么下面“彼所依者”就是他的第二个内容。“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彼所依”有三个。啊,就是这段粗的文字,你看这么短,他下面给你解释了那么长一段。实际上就是解释这一段粗的文字。那他所依,就是他依靠,就是他要产生活动,必须要依靠这三个方面,不能够缺少。哪三个方面呢?俱有依,我先给你消一下文,谓眼,这个眼是什么?眼根。“等无间依,谓意”,注意啊,这个“意”不是那个意识的意,这个“意”是另外有所指的。举个例子咯:像我们这个人,你今年多少岁?假如是三十岁,一岁过了该几岁,啊?一岁过了该两岁嘛,这么简单的问题。哎呀,你看。有没有人从一岁开始过了从明年就开始三岁的,有没有?没有。那么比如一岁、两岁、三岁、四岁,你今年四岁了,前面是多少?三岁。再前面呢?两岁。再前面呢?这一、二、三、四,有四的前面一定是多少?是三。它也不可能前面只有二,对不对?中间没有间断,所以这个无间谓依,这个依啊,就是指的,我刚才比如这个年龄的比方。这个人的认识,你的眼识,比如我们讲这个识的认识功能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是没间断的,对吧?还有我们平常说这个认识功能是一刹那一刹那的,就一念一念的,对不对?啊,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这中间是连贯的,对不对?但是,一二三四这每个念之间,可能有些时间要长一点,有些时间要短一点,这个不一致的,对吧?但是不管怎么样,你比如说我这一念的意识要升起来,它必须有前面那一念作基础,对不对?就像那个自行车链条一样,你这一扣和后面这一扣,这两扣之间,应该是,我这个手指头不能打三个扣扣,你看好笨呢,啊,怎么能搞三个扣扣呢?哦,搞不起来呢。是。就是你这个,比如这个,这个自行车的链条一样,这一扣和这一扣再跟前面一扣,这三扣之间,它一扣跟一扣一定是一环套一环的。比如你第一环和第三环之间,你不可能这个第二环没有,除二那就第三环,没有的。所以,因此那个第二环对第三环来讲,它的作用是什么?基础也叫开导,啊。这个也在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所以这个“意”啊,这个“无间依”啊,就是指的前一念眼识是后一念眼识的等无间依。就是你一定要依靠它,不能断了,断了就接不上。哎,有些人说,哎,那我是在睡觉呢,我的眼识都没有活动呢?那它怎么还会有前一念呢?有没有?那肯定有嘛。就我刚才讲的,就有些时候这一念和下一念之间,这个距离的时间是不一致的,但是,你要这样想呢,你看有些人有这个经验的,就是他啊,就是长期闭关的人,不说话,有三年不讲话,他出来讲话都很困难。为什么?因为他就是这个识的功能呢,已经退化了。那么他要重新呢,就是重新再受现实这些条件的诱导,那么他牵引他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起作用,他才能够重新恢复。所以呢,我们平常普通的人呢,你这个识的认识功能呢是一念接着一念,一念接着一念,它不会停止的,对吧?但是后一念一定依靠哪一念?前一念作基础,所以这个无间依是指的这个。种子依,简单地讲指的是什么?就是阿赖耶。不管他是前面,下面给你说这么多,这么长一串。所以,你别看,你说你看他这个讨论眼识,就详细了吧,就比我给你们讲《百法》详细多了吧?《百法》前面就跟你讲一个,它为什么叫眼识,对吧?可是这儿,就开始跟你讲眼识的生起。你看今天的学心理学的让他学这个,他都弄不翻,我告诉你,因为他那些心理学不讲这些东西。他都讲到哪些情况下才能活动。所以呢下面,那都是具体解的,我先给你粗略地消一个这个文,下面我们再看看具体怎么解释的。“彼所依者等者:此中总说眼识有三依”,有三种依,对吧?第一,俱有依。第二,等无间依。看着他第几行?我这个是在第四行,你那个是在第几行?啊?唉哟,你那个字那么大啊!第三,种子依。找到没有?第几行?呵呵呵,慢慢数啰。所以如果你将来读的时候,你一读这个你就先把这三段给我找出来。这才是读。你把这三段一砍开,你才来一段一段地理解,哦,哪一段在说俱有依,哪一段在解释等无间依,哪一段在解释种子依。哦,你把这三段一砍,你别看这个文字这么长,这就是读书的方法。啊,这个你们很多人好像都是没有书。啊,那后面呢?不过你们可能也是临时来了的?没法,这个书,因为他们印的就这么多,我们要来就这么多。但是像我这个本子的好像流通处有卖的。哎,注意啊,我不是涉嫌打广告噢。没看到过啊?但是我觉得我刚来那会儿流通处有这个卖的。啊?不是。但是我那个时候买得很便宜,三百块钱,十本。
十本三百块钱,那这套就更便宜,这套当时买成五十块,就这个是上中下,你这个是买不到,当时好像就只印了500本,但这个效果不是很好,但我有时候还是要看一下。那个时候不简单,89年50元钱,你工资才多少钱啊?恐怕你工资才几十块钱呢,这一个月就搞掉了!我们那个时候昭觉寺才发十五块,等于我三个月的东西就去了!最后一部,我去书架就看到这个,嘿,我觉得这个书还挺好——看了它颜色好买的!那个时候买下来还买对了,后来发挥很多作用,很多年也都是用这个。这个是2000年以后他们才出来的,你们那个是最近才印的,但他们依着哪个排版的我还不清楚。实际上,这个网上有,就是这个,现在网上有,好像有个网站叫“弥勒道场”。所以你要没有,你又坚持来学习,你说买你又懒得去买它呢,我又没那个钱钱。你就每次到那个网站去上网,上完网,你把那个下载下来,打印的带来也可以,这也是个办法。就反正每次我们也读不了多少,你打印几页就够了,你先来应付我几天,再应付过去再打印,啊,这也是个办法!因为这个东西,我给你讲,这个不像听《心经》,听《金刚经》那么容易,这个东西是打脑袋的,这个没有书,你就等于是坐飞机啊!当然还是没有到月球那么艰难哈!
来看,“俱有依;一俱有依谓眼。”这个“眼”指的是什么?眼根!“由与眼识俱时流转,能与眼识为增上缘。”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眼识和这个眼根啊,他俩个同时是好的,这个认识功能的才能起来,所以他说是“俱时流转”。不能说:“我眼识等一会儿起来,你的眼根先出门。”不可以,他两个是同时的!“能与眼识为增上缘”。什么是“增上缘”?就是辅助条件嘛!“眼识”产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眼识自己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对不对?那么这些前面的眼识、眼根,还包括外面那些色境都什么?都是增上缘。用我们今天的话讲,这个色境是勾引他的。这个眼根呢,是帮助他去完成的,这个增上缘!
“为显损益共同”。为什么呢?“为显损益共同,此依最胜,不共余识,名俱有依。”“为显损益共同”什么意思呢?因为他前面是“俱时流转”,所以“损益共同”啊。比如眼根坏了,眼识起不起作用?不起了嘛!说他是不是“你坏他也坏,你好他也好”。就等于我们今天讲的“风雨同舟”这个意思。就等于你们在那个城隍庙拜把子嘛,跪在那里磕头——“我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看也没几个!那都是说的好玩,蒙你的!你以为你死了他也会跟着跳府南河自杀啊?没有的!是吧?这只能是说明我们大家有共同的志向,这倒还可以,所以他这个也就是这样的。他们两个呢,你坏了我也就不工作了,你工作我也来,就这个意思,所以叫“为显损益共同”。 “此依最胜,不共余识,名俱有依。”
“所以者何?”为什么叫这个呢?“于异熟中,眼根相续恒无间断。由此义故,成为所依。”就是,你既然这个眼根要成为它的“俱有依”,什么叫“俱”,就是同时嘛,对不对?就是成为他“同时的依靠”,怎么样才能成为他“同时的依靠”呢? “异熟中”!这个“异熟”指的是什么?就是指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因为阿赖耶识还有一个名字叫异熟识,下面谈这个“种子依”也会谈到。为什么叫异熟呢?就是其它的种子都保存在他里面的。但是有个问题,你保存进去的种子是不是马上就能发挥作用的?不能够嘛!就像你田里面收进去的麦子一样,你今年收进去的麦子,马上播上去,又能够收吗?收不了!你今年播的麦子,收回来的种子要放到明年再播,对不对?又再收割!所以你今年收的种子要到明年,这个时间上,是不是有差距?所以我们在“阿赖耶识”里面也是。这个“异熟识”有一个“异时而熟”,就是今天存下去不可能马上就起作用,要隔一段时间才其作用。所以这个异熟识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阿赖识里面的种子。“于异熟中,眼根相续恒无间断,”这个眼根就是指的这个,相续恒无间断。诶,你这个眼根有没有变化啊?有变化没有?没有!!!没有那你年轻的时候不戴眼镜,现在你怎么戴老花镜喃?没有?那肯定有的!但是一看你的眼睛呢,还是一样的有神儿,还差不多!就这个地方讲的“相续恒无间断”。他又没有间断,为什么?是恒相续的,怎么个相续法?就是用今天生理学上面的方法是最好解释的。生理学上讲,你这个身体啊,是物质的,对吧?是细胞组成的,对不对?那么这个细胞组成的,这个细胞有变化没有?每天你体内的这个细胞要死多少只?要产生多少只?搞不清楚,但是生理学上给了一个名词,说我们这个生理情况啊,他有 “新陈代谢”对不对?但是说明是新陈代谢他就有变化的,对不对?尽管有变化,今天你的眼睛跟你昨天的眼睛看起来干嘛啊?差不多!就是这个地方讲的——相续。今天就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尽管有变化,但是又差不多,所以叫“相续恒无间断”,就指的这个!你说我睡一觉起来,眼睛就坏了,明天当然这个眼识就起不来咯,那不可能的!“由此义故,成为所依。”正因为这眼根啊,是“相续恒无间断”,才能够成为眼识的“俱有依”,对不对?如果说你这眼根,今天只用一下,明天还要撤个零件换一下,那就完了!那就不能成为他的“俱有依”咯。为什么“俱”——同时嘛!那就不能同时咯,是不是?
“即此为依,眼识得生;”这个“此”指的的是哪个?“即此为依”的“此”指的是什么?眼根嘛! “眼若坏时,”这个“眼”指的是什么?眼根!“眼识不起。由是应知,此与眼识,损益共同,”你看刚才我给你讲,这不是损益吗?你坏了他就不工作了,你好的,干嘛啊?对!你坏我耍,你好我用!就这个意思!“成俱有依”,所以就给他取个名字叫“俱有依”。明白了吗?他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讲。
下一个叫“等无间依”。诶,说到这里,我还给你讲一讲,这个眼根啊,他为什么会有,我刚才已经你讲过了,这个“俱有依”啊,就是这个眼根啊,他会“相续恒无间断”。但是我看你们没有人问我:“为什么会相续恒无间断?”问啊!为什么呢?为什么会相续恒无间断?我先给你举个比方,比如有这么一颗树长在地里头,这个树子是不是每天在长?如果你每天一天24小时都盯这个树,嘿,我觉得肯定有点儿意思,盯它个30年,你没觉得这个树有多少变化,是吧?但是你如果30年没见着这棵树,一看这棵树,喔!它怎么长这么大啦?那么这个树它是为什么呢?它也是在相续恒无间断。但是这个树是长在地面上的,相续恒不间断,它为什么会相续恒不间断?是因为地下面有什么?有树根,在不停的给它吸收养分。但是它这个吸收养分的东西,在地面上能看到吗?看不到!它在地下头!好!我们这个眼根也是相续恒不间断,这个眼根是长在外头的,是吧?能够看到的。眼根,是长在外头的,是现行能看到的,他还有种子,是保存在哪里的?阿赖识里面的。对不对?所以他之所以能够相续恒无间断,就等于长在外面的这一层是看得见的,他还有隐着一层,就是阿赖识里面的种子在不停的支撑他,所以这个眼根才能相续恒无间断。但同时他又会熏进去,熏进去他又起作用,这样反复的交替着。那么,这个玩意儿就有点玄,这个就有点儿哲学上柏拉图讲的还有个理念世界,就是我们每个人还有个隐形的世界,明白吗?有个隐形的世界,这个隐形的世界是潜在的功能的形式,就等于打手机一样,那手机的信号你看得见吗?啊?看不见!但是打着这个信号没有的时候,手机能通吗?手机能通你看得见不?听得见不?也看得见,也听得见。但要靠什么来支撑它?信号!对不对?还有,我给你打个比方,发射台,电视。全世界那么多的电视,它总有一个很小的发射台,那个发射台靠什么来发射呢?靠什么?电磁波,电磁波你能看见吗?看不到,它就像辐状嘛,在辐射,它就把这些东西连在一起,电视里面就有屏幕了,电视屏幕是你看得见的东西就等于我们现实的眼根,那看不见的电磁波就等于是眼根的种子。但这个眼根,就这个眼球是个什么东西?我们讲是个玻璃体,对吧?佛教里面叫做地大。地大什么,“坚韧为性,”是阿赖耶识里面有一种坚韧性的功能,他在支撑他不停的发生变化,同时又不间断。诶,所以你要问为什么呢!刚才说眼根是相续恒无间断,为什么会相续恒无间断?就是因为在阿赖识里面有眼根的种子在不停的支撑他!就等于这个树下面有树根在支撑它一样,但这个呢,理解比较费劲,要慢慢的理解才能够理解得到。当然我今天没法给你画图,我原来有个图。我原来划过两条线,一个是隐形的世界,一个是显形的世界。等于两条流嘛,一个是暗流,一个是明流。明流就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暗流就是你看不见的隐形的世界,就是功能状态。明白吧?就这个意思!
第二个,“等无间依,谓意。此即眼识无间灭者,名之为意;”我给你讲过,这个“意”就跟我们讲的那个“意识”的“意”不同咯。这个“意”指的是“无间灭”。什么叫“无间灭”,就是没有间断。“即过去识之异名。”你比如这一念、先前一念,要生起,是要靠哪一念?过去识,前一念嘛,是不是?“由前剎那眼识灭已,后自类识无间得生,是故名为等无间依。”。就比如你前一念是眼识生起,中间在给他插一个耳识进去,可能吗?它还能生起眼识吗?生不起。他一定是眼识,第二念还是眼识,第三念还是眼识。就是自类嘛,什么叫自类?眼识还是眼识,这就是自类。“前剎那眼识灭已,后自类识”那个自类就指的是眼识。“无间得生”没有间断、没有妨碍,“是故名为等无间依。前后自类诸心心所,有善、不善、无记等种种差别无间灭生。谓善心无间灭,或善心生,或不善心生,或无记心生;如是不善、无记心无间灭,各有三种心生,当知亦尔。”什么意思呢?什么意思?你学过《八识规矩颂》,《八识规矩颂》第一句怎么讲?“三性三量通三境”三性是什么?就他的性质嘛,有善,有恶,有无记,对不对?就说明前五识是通三性的,对不对?注意啊,我是用的通三性啊!为什么《八识规矩颂》中叫“性境现量通三境”,为什么他不用“性境现量是三境”?眼睛有善恶吗?就是长到坏人头上就是坏的,长到好人头上就是好的,懂了没有?它自己没有善恶的,搞得清楚不?所以他这里用”通”,他不用”是”,这里面都有学问。所以有些人呢,哎呀,这眼睛太讨厌了,它乱看,看坏东西,老子把眼睛给他蒙到。你眼睛蒙到,你心没蒙到啊,你的心里面还在打妄想,就像过去禅宗公案讲,那个师父出去云游,要过河。遇到一个女的,不想给过河钱,她就讹上这个和尚了,她说:“这个和尚,你在想我!”和尚说:“我没有!”“你看我!”“我没看你,我的眼睛都没动!”她说:“你的心里在想着呐。”就是这样出来的。所以,眼耳鼻舌身,这些东西是无辜的,懂了没有?跟这个东西没有关系。最关键的,所以唯识宗讲转依,就是修行,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心里面那个六和七,道理就在这儿,为什么不是先对付前五个呐?前五个都是无辜的嘛,它就是在外面干活路的,帮到收情报回来,收了情报回来这家伙把情报搞坏了,怎么打板打到我这儿呐?我只是搭到你们遭殃,所以这叫通三性。懂了没有?就是跟着受牵连了,就是“通”。这个地方讲的,眼识也通三性,是吧?就是你如果前面是善的呢,后面生善的;恶的呢,就是恶的;无记的呢就是无记的。所以这么长一段就主要是讲他这个!所以《八识规矩颂》一句话就给你搞清楚了。但是在《成唯识论》里面搞得够复杂,这个《披寻记》就搞得更复杂。这个他是从《成唯识论》中拿出来的,虽然原来的《瑜伽师地论》里面没有这么复杂,他是把他弄得太复杂了。但是有时候复杂点也好,把他搞复杂了,就再把他搞简单,你就上路子咯!所以学佛法呢,要简单一句话能说出来,要复杂,我给你搞得天花乱坠。嘿,这家伙挺厉害的!是吧?要看对付什么人呢!他需要讲理论的,我就给他讲理论;他喜欢听简单的,你就两句话给他搞明白了——要收放自如啊!所以这一段实际上就是讲,眼识也通三性。“各有三种心生”什么三种心啊?这三种心是什么三种心?善、恶、无记!“当知亦尔”。具体的文字的东西,不去过多的,这个很简单。只要把这里面的提示了,你就明白了。那不然,我们这么讲,要讲到猴年马月也讲不完。今天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说是我要讲《瑜伽师地论》,纠正一下啊,我从来没有讲过《瑜伽师地论》啊,我们是在读《瑜伽师地论》。一定要读,我们这是读书班,不是讲。当然我们这里读呢,念一念,串一串,提示一下,不然你读了不理解。我扮演的角色是提示,不是讲,不要乱传播消息。今天很多人给我发短信:“你怎么不通知我?”我说:“对不起,我们这是在读,没有讲!”
下面,“诸余差别,繁不具述。以要言之,前自类识种种差别纔生灭已,中无间隔,后自类识种种差别相续而生。前后诸心或为同分、或为异分,非一类起、非有间起、非俱时起,依此安立,等无间名。”所以总的来讲,这个“等无间名”是怎么安的呢?就是前后、中间,没有间断。所以既然没有间断,到了后面它讲的更复杂,所以这一念,你生的这一念有入心、住心、出心,哎呀,那么你这个出心跟下一念的入心两个又是衔接的咯,那就更复杂了!所以我们都不给你搞那么复杂,你只要懂得什么叫“等无间名”就是前后一致,中间没有间断,这就对了!好简单的事儿,对吧?
第三、种子依。“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它为什么加那么多定语呢?“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就是一切的,不管什么种子都是归阿赖耶识保管的。那个“执受”是什么?简单的讲就是保管!所以阿赖耶识没什么了不起,他就是个保管员,知道吧?就是个总管!所以我刚才说,那个修行为什么只先对付六和七,为什么不先对付八?有的说,既然八是个仓库,老子把你的仓库捣了,你就没得了噻!是不是?那不是擒贼先擒王嘛!是吧?我给你把阿赖耶识捣翻了,你不就是没有了。问题是你捣不翻啊,前六和七都没有倒,这阿赖耶识它就倒不了的,阿赖耶识为什么?他是被动的,知道吗?就等于你前面送什么进来,就跟银行一样,你送美金进来,我给你存着嘛,存美金,将来利息也按美金算。你送坡币进来,我就给你存坡币,你存人民币进来,我就给你存人民币。哪个开银行的那么傻,说我这里儿只收人民币啊,其它的钱都不要存进来。有这么傻的行长吗?没有!阿赖耶识他就是这么个角色,他是被动的,就是个保管员,就是个银行。所以叫“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就是你这些种子好的、坏的、物质的、精神的,全部都在他里面,一切种子!“异熟所摄”为什么叫“异熟”呢?刚才不是讲了吗?但我简单给你讲,这个“异熟”有很多种,叫异时、异性,那多了,我只是给你简单的提示一下“异时”,就是你今天保存的种子,这一念保存了,下一念不一定起作用的,他一定有个过程,这也是我们常常讲的。有些人经常说:“哎呀,我干了那么多好事,怎么我还不好呢?”啊?因为异熟嘛!懂了没?你现在干的呢,只是你把好种子存进去了,但哪有那么快就其作用的呢?是不是?有可能今生不起作用,有可能要等到什么?来生,来生,来来生!那就搞不清楚哪一生!就看你当时发心的大小,来决定他。但有些是今生就起作用的。有干了好事的人呢,今生就起作用的,也有!但是不一定的今天,也可能是明天;不一定是今天上午,也可能是今天下午,有些可能要等到晚上。他一定是有个时间的变化的,所以叫“异时”。那么实际上前面加的定语就是指的是阿赖耶识。
“摄大乘论说有颂言: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这个从《摄大乘论》引用的,这个还是经典上的话,是无著菩萨引用的了,就是阿赖耶识为什么叫阿赖耶识呢?“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摄藏”就是保管诸法,就是一切种子啊,都藏在里面的这个识,我们给它个名字,什么?阿赖耶。“胜者我开示,”为什么呢?就是有智慧的人我才给他讲,没有智慧的人我给他讲把他吓到了,就这个意思。另外后面还有嘛,“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今天的人,特别是讲哲学的,一会儿小我、大我、真我,搞了半天,有人说,那个阿赖耶识是不是我哟?不对,那不是!那就怕你把它搞错了,所以要有智慧的人才讲,简单的就不用说了!“由是当知,阿赖耶义,是摄藏义。”对吧?阿赖耶,我们不是讲《百法》的时候讲阿赖耶。“阿赖耶”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是“藏”!藏有几种啊?能藏、所藏、执藏。对吧?什么叫“能藏”呢?就是你那些东西我都可以帮你保管。什么叫“所藏”呢?你的东西都藏在我这儿。就站的角度不同。“能藏”是站在阿赖耶识的角度,对不对?“所藏”是站在哪个角度?就是其它一切法的角度。
“长行释云:一切有生,杂染品法。”这个“长行释”就是《摄大乘论》的,他从《摄大乘论》拿过来的。“一切有生,杂染品法”,“有生”指一切有为法嘛!“杂染品法”就是指的世间法。你这个世间都是杂染的,为什么,轮回嘛!是吧?“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这个就是解释能藏、所藏。“于此摄藏,为果性故;”这个“此”是指的是什么?阿赖耶识嘛!阿赖耶识就是“果”,对吧?你那些其它的呢?就是“因”;反过来“又即此识于彼”这个“彼”是指什么?一切法嘛,对吧?“摄藏为因性故;”对你那些一切法来讲,你保存在我这儿,那就成了“因”。“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这是什么?我爱执藏,对不对?就是你把阿赖耶识当成自己。“是故说名阿赖耶识”。“今于此中,说种子依体,即阿赖耶识。”就是为什么把他叫做“种子依”呢?
“今于此中说种子依,体即阿赖耶识。”为什么把它叫做种子依呢?就是选择它是保存一切种子,“为显此识能与眼识为其生因” 为什么叫种子依?就是这句话:为显此识能与眼识为其生因,是故说言一切种子。因为你的这个眼识的种子保存在哪儿?阿赖耶识里头。“为显此识”这个“此识”指的是什么呀?这个“此识”指的谁?阿赖耶识。“能与眼识为其生因”什么意思喃?因为你的种子是在阿赖耶识里头,对吧?那个种子就是你的眼识生起的什么?因嘛。“是故说言一切种子”。“此即摄大乘论说于彼摄藏为因性义。又显此识受彼眼识杂染熏习,能持彼种,是故说言执受所依异熟所摄;”这个都好懂了。“此即摄大乘说于此摄藏为果性义。”这个是刚才说过的了。“由是当知,此种子法望生现行,说名为因;望由熏习,转说名果。”什么意思?比如,我们现在说这个眼识能够认识是个现行,对不对?那么这个现形的眼识从哪儿来?从阿赖耶识里头的眼识种子而来,所以那么这个阿赖耶识是相对这个眼识的现形来讲,阿赖耶识是不是就是因?你的这个现在的眼识是不是就是果?对吧,但是你的这个眼识生起现行以后,按照佛法讲,它马上又要熏习成种子往阿赖耶识里面藏进去。不然你下一个眼识就没有根根咯。懂了没有?所以它讲种现熏生。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是交替的。所以种子望生现行说名为因,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这个种子生起阿赖耶识这是个眼识的现行,因此阿赖耶识是个什么?因。眼识是什么?果。但是眼识又熏习种子的阿赖耶识里面,眼识就成了什么?因。你熏习的阿赖耶识种子是什么?就成了果了。它是这样子交替的。“如是因果皆依阿赖耶识而得建立”对不对?不管是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离了阿赖耶识这个中转环节,能不能实现?不能实现。“是故阿赖耶识名种子依。”所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种子依。不仅仅生起现行,要靠它里面的种子。反过来,你现行最后熏习成种子都还得要保存在它那儿。所以,用今天的话讲:又给你提供服务,还给你提供什么?收藏。“如说眼识,所余诸识道理亦尔。随其所应,下皆准知。”就像如眼识的道理,下面是哪个?耳、鼻、舌、身都是这样的。“复次,阿赖耶识与能熏法同时同处,不即不离,成是所熏,是故说言执受所依,”这个都好懂,“执受诸根和合转故。又性坚住,一类相续,能持习气;唯是无记,无所违逆,能容习气;具此二义,成是所熏,是故说言异熟所摄,唯先业引任运起故。”后面这里它主要还是讲两个,讲这个熏习,能熏和所熏。阿赖耶识是什么?能熏。对不对?不对。阿赖耶识是所熏。因为你放到它那儿去的嘛。能熏的是哪个?眼识嘛。所以它讲阿赖耶识与能熏法,阿赖耶识是所熏,眼识就是能熏,对吧?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如果说这个阿赖耶识跟眼识不同时不同处,我说这个识在起作用,我要放进来了,你说别忙我还没把门打开呢。没有的。它一定是同时同处的、马上就完成的。“成是所熏,是故说言执受所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前面那些都是所熏,对不对?你熏进来我就帮你拿着,叫执受所依。我说帮你保管,这个执受啊就是我帮你拿着,我帮你保管。“执受诸根和合转故。又性坚住,一类相续,能持习气;唯是无记,无所违逆,能容习气;具此二义,成是所熏”那怎么才能成所熏呢?就是你生起现行这个眼识,执受诸根和合转故,就是你眼识要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