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11-20章)


十一、答十二问

久向妄心问信心如拨断弦责清音何知微妙梵音响嘹亮觉物远且深

十二月九日来函敬悉。某法师深得信心,闻之一喜;仁者所附二信,亦甚妙。

一、学人有疑,应决其疑,既已无疑,即是金刚信,任何人来言妨碍,亦不动摇、破坏。

二、归命即信心,信心发起时,即是真归命。在机法两种深信之下,自然发起归顺弥陀呼唤决定之敕命。

三、烦恼具足之凡夫,自是欣厌不切,火宅之感不真;然若知自己是必堕地狱之身,即能生信心,此心自具欣厌之情。凡夫难免多少有留恋世间之念,然无碍往生,寿命终时,即生极乐,摄取不舍故。

四、信心以弥陀之真实为本质,亦即弥陀真实之存在是自己之信心。凡夫之心,浮动如暴流,无一刻之安住,唯有弥陀佛是常住,今日、明日、尽未来际皆如是常住不变;弥陀常住不变故,得此信心亦是常住不动,故此法不可以自己浮动之心为标准,应以常住不变之佛为标准。履善法师有一首偈形容他的心路历程:

久向妄心问信心如拨断弦责清音何知微妙梵声响嘹亮觉物远且深

自己之妄心浮动,不可有不变之信心,弥陀决定不变故,吾人信受之,亦决定不变。

五、世间多有人或听闻或研究此理,然只当作学问或观念,故始终未发信心,此皆因不知不惧六道轮回,无有机法二种深信故。

六、听闻与起信,未必同时,请阅《法然上人文钞》二一三页,其「一得此理,无复疑念」,即是起信,亦即一信之后,更不再疑,此即信心决定。

七、此法闻而思,思而疑,时节因缘到时,即能触境而悟,当下起信(此悟非明心见性之悟),所谓「一得此理,无复疑念」也。

八、名号是佛之愿心,愿力、大心力,信心是闻信此之名号故,名号、信心并不相异,信心之体(本质)是名号,故是一也。

九、古德言:「信心者:真实心也;既是真实心,即非凡夫之迷心,完全是佛心也,此佛心授与凡夫时,谓之信心。」

十、古德言:「中间之白道,或言‘行者之清净信心’,或释‘如来愿力之道’。此即显示行者所起之信心,与如来之愿心一体也。」

十一、欲生安乐佛国者 无上宝珠之名号与真实信心一体 鸾师言无别道故

十二、十方众生,根性万差,故起信情况,各不一准。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十二、神交已久

信者方能相知相惜,相感相通。而且信者得往生,往生即成佛。生命是永恒的,则相知相感也是永恒的。

虽然未曾晤面,却神交已久。从你给某某居士的信中,及某某居士的口中,知你是个开朗豁达,热心洋溢,才华出众的真诚佛门弟子。尤其净土的桥梁,使我们异地同心,同信同愿,同归一佛救度,同入一土证果。真是「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弥陀之力,使我们有得度之因,有相识之缘,弥陀恩德,难思难报。须弥之高,尚有其顶,沧溟之深,犹有其底,只有弥陀救度之恩,其高无上,其深无底。可谓高大深广,不可思议。虽言粉身碎骨,叵报微尘之末。古人每诵及「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之文,往往悲心难抑,热泪盈眶。这种信仰的感受,千古同辙,异地皆然。

慧净业深障重,儜弱怯劣之人,忝蒙信中,种种褒誉,可谓羞愧莫名,无地自容,论净庸庸碌碌,毫无真才实学,既没有福慧著书立说,也没有志干弘法布教。虽有些微笔墨因缘,无非也是拾古人牙慧;而每日悠忽懈怠度日,连自己也觉得可耻可伤!

你以前曾惠赐桌巾,不久又送贵重的长白山野参,近又馈赠景德镇的名贵茶壶,屡蒙珍赐,对净深厚关怀之情,净铭感五内,永志不忘;但今后请不须如此,因为净喜爱简单素朴,尤其佛陀严命三衣一钵,衣食之外,皆多余之物。故身既出家,则但能不饥不寒,便应知止知足。所以今后可不用给慧净任何物品,虽然外物可表达内心,东西也有纪念价值,但净最可贵的真实纪念是彼此的信仰。同信方能相知相惜,相感相通。而且信者得往生,往生即成佛。生命是永恒的,则相知相感也是永恒的。

人生最根本的恐惧是「死」,这恐惧若没有消除,则一生无论如何成就拥有,都不满足。十方虽都有佛,但这恐惧只有弥陀能安之。经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又说:「拔诸生死,勤苦之本。」异译之《大经》亦言:「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根本的烦恼,心底的恐惧,接触到弥陀五劫思惟的悲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言,所有苦恼、恐惧,当下转为喜悦与安慰,悲喜之泪不禁夺眶而出。旷劫以来的无边罪业,立刻消除;永无穷尽的生死轮回,当下休止。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此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悲哉!昙鸾大师云:「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又说:「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又说:「胎卵湿生,缘之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岂不快哉!

人生最高的价值,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最大的喜悦是被弥陀的光明拥抱。在这短暂的客舍,能逢此法,已是不虚此行。虽然身心愚劣,日夜有弥陀相随;虽然尚在娑婆,已入极乐圣众。岂不快哉!

让我们吟味同乘愿船,共渡西方之乐吧!

一九九七年六月廿二日

十三、三福无份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本月十八、二十七日华翰敬悉。所作譬喻甚好,很贴切。五浊恶世众生,自知罪恶深重,岂可故作恶事?只是被「慢盖」之本性遮住,未看清自己之恶,而误以为自己是修行善人;若经修行,而看清自己是三福无份,三学亦无份,六度更不用说,则当下能领受弥陀救度,信愿称名而被弥陀所救。做个信心念佛人,如浮云流水,随缘度春秋,毫无造作,因「极重恶人,无他方便,唯称弥陀,得生极乐」(源信大师法语)故也。净无智愚人,少有启发;仁者敏慧,一隅三反,足见为未来法门栋梁,实可同庆。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九日

十四、何惧之有

五劫思惟,兆载苦行,正为你预修;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正为你完成;无边大利,无上功德,皆为你准备;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何惧之有!

慧净愚痴毒恶之徒,虽然出家,恶性难侵,心如蛇蝎。若无弥陀救度,一息不来,当长堕地狱。静夜思惟,不禁悚栗悸动,心中狂乱;幸蒙弥陀慈光彻入心髓,告言:

五劫思惟兆载苦行,正为你预修;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正为你完成;无边大利无上功德,皆为你准备;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何惧之有!

如此一念之间,忽然心安,疑虑尽除。罪业满身之人,顿蒙大赦;负债累累之身,一时得赎;千生万劫轮回之报,刹那停止。身心轻利,感泪难抑,长时积郁,一时得解,犹如水库泄洪,嚎啕大哭。

慧净当堕地狱之人,蒙弥陀调熟,得生人身,复闻佛法,终蒙救护。弥陀弘恩,昊极叵能形容,除感不思议不思议之外,无有启口处。当拜读大札,心有戚戚焉!正是同一信心无别道,远通四海皆此情,可谓信仰的感受,千古同辙,万人一揆。

慧净愚痴无智,无德无能,所出的书,本来现成,假净之名编之而已;虽有录音带,也是依经论释,拾古人牙慧,真感惭愧莫名。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

十五、二种深信

堕落与被救是同时感受到的。心中有平安、喜乐,有感恩、惭愧;因为机的罪恶感在内心发露与法的大悲愿在内心发酵……

善导大师的机法二种深信,罪恶生死凡夫之机,感受到正当堕落悬崖时,突然被佛扶起来;在海中挣扎喝水时,被佛抱上愿船。所谓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故此法门是完全他力、绝对他力的救度法门,无丝毫的自力与造作。因此龙树菩萨譬喻为「乘船」,坐在愿船上的人既不必付船票,也不必帮忙驾驶;自己尽管有何力量,在此也置于无用之地。何况就是因为毫无力量,才会堕落,才会被救。堕落与被救是同时感受到的。心中有平安、喜乐,有感恩、惭愧;因为机的罪恶感在内心发露与法的大悲愿在内心发酵,故性情会转变。以前刚强计较,现在柔和不争;以前缺乏慈爱,现在有了悲心;凡一切的逆境挫折,都会反省是自己的过失,或宿世的罪业,而不会责怪别人。

此后的生活是对佛有信心,对己有愧心,对人有爱心。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十六、远离讥嫌

前生已种出家缘世事纷纭不可牵今日袈裟披上体来年同佛往西天

回顾台湾到日本留学的比丘之中,竟有一半还俗,究其原因是日本社会很繁华而又很开放,五欲生活丰富,女人温柔,到处充满声色犬马的诱惑,身处其中,稍一不觉,便成日日陷入而不知之势。然还俗的当中,有的在当地结婚滞留难归,有的回来却从此不得不隐姓埋名。当然他们都懊悔一时的迷失,想重新脱俗,过清净自在的生活,奈何已身陷枷锁,无法如愿。而净也曾遇到从某地区某大佛教团体所派出的一位比丘,到日本进入研究所进修学位,不久躲躲藏藏地与人同居,不知后来如何。可悲!

人是感情的动物,稍一不慎,日久生情,乃是常理,终使自己难以自拔而误了平生,不免令人叹息。因此大圣佛陀禁止男女僧众同住同行,纵有言语,亦应摄心。佛陀慈悲的呵护所垂示的教诫之语,真是保护僧侣的坚锐甲胄。

一个人一旦与人有了不当的感情,那便是痛苦的开始,从此心里有了感情的担子,隐约增添了无谓的苦恼,最后难免有损佛门的清誉。(近来)有几个地方或写信或电话传来了一些可怕的是非,令人难以置信,也难以不信。

毕竟仁者出家不久,有些方面见闻未广,未必能持好分寸。好在后来澄清了一些误会,很欣慰你能清净自持,磨而不磷,在涅不缁。

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别人始终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面貌之垢不易自觉,承蒙他人指出,使自己有擦净的机缘,则对方无宁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足可称谢。因此应该畏惧人言,儒家亦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指因果法则,大人是指众人舆论,而圣人之言神钦鬼伏,故大圣释尊的垂诫更应遵守。玉不琢不成器,人才如玉,经过锻炼更能成为连城大器,故精金美玉都从烈火中锻炼而来;希望仁者能畏惧人言。

回忆慧净出家之初,家师上人即常告诫说:「要断绝女缘,彻底远离讥嫌之人,避开讥嫌之地,不妥协,不苟且。」诚然,出家人重讥嫌二字,故有「讥嫌戒」的戒律;能守讥嫌戒,就能保护佛教,保护他人,保护自己;如此则众生欢喜,龙天欢喜,弥陀诸佛无不欢喜。

佛门是最讲洁癖的,尤其是割爱辞亲,成为人天师范,其身口意的行为是信众的楷模,所以出家众的立身处世要比在家众严谨,固应严以律已,谨言慎行,持身如玉。信众对于佛门,尤其是身负弘法之崇高神圣使命的比丘,其眼睛总是特别雪亮,要求也特别严格;万一被发现有了某些不如法,难免因失去了可敬的对象而产生失望之心。

仁者是男众,希望以仁者的才德在当地培养志同道合的男众(应该不难),彼此协力,弘扬弥陀悲愿,拯救如下雨般将堕地狱的群萌。毕竟男众与男众相处,不起人疑,能增信赖。家师上人亦常告诫说:「出家人应以法为重,如果为了某一个人而失去了广大的信众,便是法门的罪人,愚痴的行为。」此语慧净至今顶戴奉持,不敢或忘。

中国古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仁义、敦伦常、重孝道、尚礼节。这固然是儒理教化的普及,也是佛教因果的扎根。大陆大多还能有此保守,可惜台湾饱暖思淫欲,竞相学习日本、欧美开放的风潮,致使国中生半数有性经验,高中生堕胎随日而增。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欧美日本如此,台湾亦然。难得大陆能维持保守的美德,可喜可贺。佛门始终是保守的,唯有保守才能维持佛法的面貌。在此浊恶之世,犹如人处暗中,佛法是唯一眼目、曜世明灯。但可悲的甚至有僧众倡言开放,并谓「只要喜欢,有何不可」,闻之惊心。末法之世,厚生利用之术一日千里,而修身养性之道如江河日下。

家师上人曾言:「出家人有三关:名关、利关、色关,一关比一关困难,所以必须避免男女相处的讥嫌,万一不能,则应知守大体、有分寸。」家师的语重心长,如同佛陀殷谨的垂诫,亦如亲鸾上人敏锐地对于爱欲广海、名利大山的可悲、可耻、可伤。事情不生于发生之时,乃由微而着,是故君子防微杜渐,必慎其独;而学道之人见机而作,知非即舍。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此信充满逆耳之言,然净爱护仁者之心,与之恰成正比。何况我们同为男众,同入佛门,同信净土;同念一佛尊号,同蒙一光摄护,同托一莲化生;将见前生者导后,后生者访前,可谓四海兄弟,同气连枝。尤其净已上了年纪,而仁者正当年轻,将来前途未可限量,故以净土栋梁期之。若能自爱羽毛,则广大信众将蒙其福;倘若不慎有所差池,将是广大信众之失。

古人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慧净与仁者既同是男众,爱护之情甚切,若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则非真友、直友、益友,理不可默故,乃不避忌讳,披肝沥胆,剖诚相见,恺切直陈。然而圣贤之言,神钦鬼伏,人人敬重;净卑贱之人,语无伦次,不可见重于人,但望有益于仁者万一则足矣。顺耳之语容易使人汩没而不知;反而逆耳之言藏着佛恩的悲心。

古德有言:「修道无道友,家中无扫帚。」仁者离开道场,只身在外,上无良师提携,下无道友琢磨,而净忝与仁者长久已来相知相惜,才敢呈上肺腑之言;若是别人,自应噤若寒蝉: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亦如「自己家里人,方说自己家里事」。

世人犹如粪中秽虫,争处不知清净,乐秽不喜清流。我等既为沙门,立身行道,则不可为色所迷,为情所困;应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严守讥嫌之戒。

净出家受戒之时,写了一首不像样的诗,自我期勉;文虽拙劣,聊与仁者互参:

前生已种出家缘 世事纷纭不可牵今日袈裟披上体 来年同佛往西天

一九九八年六月三日

十七、信心决定

对佛有信心,对人有爱心,对己有愧心。获得弥陀大爱,很想爱护他人;获得弥陀大恕,很想宽恕他人;获得弥陀大施舍,很想施舍他人。

信心决定就是被弥陀救了,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极乐圣数。其内容是机法二种深信,此信心是初后不二,初后一贯,相续不断;其位格是机法一体,佛凡一体,摄取不舍,住不退转。故断不至于改信外道邪教,犹如忠犬不认异主,孝子不认贼为父;亦如忠臣蒙王恩宠,常念其王,活在感激王恩中,过着以王为中心的人生生活。故昙鸾祖师言:「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得救的心情如是。

信心决定不只是一时感情的激动欢喜,更是深藏内心的疑佛救度之心(疑心、疑情、无明、二心、暗心、自力心、计度心)被弥陀真实救度之光明所照破,明来暗去,暗心成明心,疑心成信心,二心成一心,自力心成他力心,计度心成随顺心;疑无明不在,此心安稳满足;烦恼愈深,信心愈固,知弥陀为救烦恼故。一生皆活在光明摄取中,过着想佛、念佛的生活。虽三毒不断,五欲常起,然对佛有信心,对人有爱心,对己有愧心。获得弥陀大爱,很想爱护他人;获得弥陀大恕,很想宽恕他人;获得弥陀大施舍,很想施舍他人。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十八、人生世上

信佛救度之人,大安心大满足,是世上第一幸福者,黑暗的人生变成彩色的人生,痛苦的人生变成法喜的人生。

来函敬悉,人生世上,为男为女,美丑智愚,成败苦乐,都是前世因今世果,点滴都是宿业,毫无例外。佛陀开示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善恶报应、六道轮回,所以学佛者要「深信因果」,既是因果就要甘心领受,欢喜承担,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否则业上加业,永无了时。

学佛之人,其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跟一般世俗人是完全相反的,苦乐祸福不以世俗现况论,而以能闻佛法、依教奉行论。佛陀说: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应该细细思惟:此生庆幸,得难得之人身,若不得人身,现在已堕三恶道,三恶道之苦,苦不可言,比人间任何苦超过千百万亿倍,所以人生再怎么样地苦,若能想想三恶道,则此苦不苦,反而深觉庆喜,幸得人身,不然就在三恶道了。

又,同样幸得人身,地球上有近六十亿的人口,单单大陆就有十几亿;然而学佛者有几人?可说寥寥无几,而我何幸得闻佛法,得遇净土,成为极乐圣众之一,旷劫以来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生死轮回,很高兴难得地今生终于划下了休止符,次生之后,便是光寿无量的佛身,得永恒的生命,自在的身心,于宇宙间自由来往,广度历劫怨亲并及一切众生,一想到此,则任何苦都不以为苦,是转苦成乐;回顾周遭的亲朋邻居并所有同胞,依然迷而不悟,每日追求五欲,贪罪中之乐,不求出离,便油然生起同情之心。

人生本质就是苦,故佛陀常言「人生是苦」,同时苦也是入道的因缘,故佛陀初转*轮时第一句便说「苦集灭道」,因为三界是火宅,六道皆苦海,茫茫苦海中,能知苦厌苦则能入道,能欣慕极乐便能往生。善导大师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极乐常居。」人生如电光石火之短暂,而未来世却是无穷无尽的漫长,能假藉短短几十年之苦而出无穷无尽之轮回,何幸如之!故苦是入道因缘,苦尽甘来,应该感谢此苦,一般人不知苦不厌苦,只贪瞬眼即逝的欲乐,却受长劫无尽的苦报,实在很不值得,很不幸,很可怜愍。所以你勿须因苦而苦,要因苦而乐,感谢庆幸此苦。

又,由自身之所以特别苦,便可知道自己旷劫以来罪业之深、出离之难,也由此更应乘托弥陀愿力,定得往生;知道此机是弥陀正客,座上嘉宾。

净土法门在二种深信。既信自己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则旷劫以来何罪不造?何怨不结?正是造罪无量,结怨无边,故今生受苦乃是当然,否则便非二种深信之机。既是二种深信之机,则今生遭遇,理所当然,不能怨天,不可尤人,应当欢喜承受,并请人宽量。故净土宗之人,触光柔软,凡事只知道自己过咎,不会计较别人,遇境只知道自己该受,不会怨天尤人;而且与弥陀机法一体,佛凡一体,当然转苦为乐;境由心转,心变境变,故心境一变,周遭的感觉也会完全改变。

依佛之意,能信念佛往生,叫作智者,有大善根大福德,是有眼人,有耳人;不信念佛往生,叫作愚者,无善根无福德,是无眼人,无耳人,一息不来,便堕恶道,佛说「可怜愍者」。

相信念佛决定往生之人,大安心大满足,是世上第一幸福者,黑暗的人生变成彩色的人生,痛苦的人生变成法喜的人生。

古德云:

乘大悲愿船,浮光明广海;至德风静,众祸波转。

又说:

罪障成为功德体,犹如冰与水之间;冰若多时水亦多,罪障多时功德多。

黑暗转为光明,苦冰成为法水。又,「欣则净土常居」,欣即是信愿念佛,信愿念佛之人已居净土,既居净土,便能转苦成乐,心多欢喜。

佛法是拔苦与乐的,这正是弥陀救度法门。你既然已蒙救度,活在弥陀怀抱中,世间黑暗苦狱转为安乐光景,则何苦之有?

应为今生能知道人生的大事,达成人生的目的而喜,不可随同世人醉生梦死以短暂的苦境为忧。

最后请细细吟味〈源信念佛法语〉。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十九、正行杂行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来函敬悉。仁者所修,勤则勤矣,未得其要。

净土法门如善导大师言有「正行」有「杂行」。若修正行,百分之百决定往生报土;杂行百无一二,千无五三,难生报土。仁者所修乃杂行也,虽可回向求生,与弥陀疏而不亲,远而不近,故弥陀光明不常照摄。

善导大师言: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又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言: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又言: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每日功课,不管几次,都全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弥陀全德成名,以名摄物;一句弥陀,功德已满;何所不足,须待外求?何况往生极乐净土,非靠自力,乃全靠他力,故不论众生的身份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称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亦即但凭弥陀不思议之本愿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所谓凭本愿力,即是决定信受弥陀救度,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承担偿还旷劫以来我等所负一切业债;我等从娑婆往生到极乐净土之应备各种资粮功德等,弥陀早已为我等圆满完成。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徒受轮回。今日信知,称名愿生,乘佛愿力,定得往生;一信永信,始终不二,始终一贯。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皆一向专称专念弥陀佛名,不念余佛菩萨并其他经咒,此善导大师苦口婆心之所劝导也。

善导大师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又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凡于今生决志往生之行者,宁不遵之哉?

仁者每堂功课,但称念六字洪名则足,其他经咒悉皆舍掉、舍掉,不要执而不舍;其余时间阅读净土宗丛书,其他经书且置一边;仁者重新细读《选择本愿念佛集》便知梗概。

善导大师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五日

二十、三种自然

从佛逍遥归自然, 自然即是弥陀国, 无漏无生还即真。

南无阿弥陀佛,来信敬悉,你所言甚是,八万四千法门是真实法门之通道、方便,佛的最终目的在宣说弥陀救度。

凡夫称佛名,与佛成一体;日夜同起卧,出入共相随。常忆佛念佛,三业不离佛;现生得安稳,自然生极乐。

离人为的造作,法的自性谓之自然。古代之印度有「自然外道」之一派,提倡万物是自然生起,并非有原因而生起,此外道的自然是无视因果之理的自然;而佛教所说的自然并非无视因果之理的自然,在诸经论中使用「自然」的例子有三种:一、业力自然,二、愿力自然,三、无为自然。

一、业力自然:依善恶之业因自然生起良窳苦乐的结果。如《大经》卷下所说:「善恶自然,追行所至,窈窈冥冥,别离久长。」「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诸恶所归,自然迫促。」

二、愿力自然:(或说「他力自然」)是指弥陀本愿力,凡是被弥陀救度而往生极乐净土,都是由于弥陀的愿力而自然往生。《大经》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信受弥陀救度之人,必被弥陀愿力自然地牵引而决定往生净土,亦即进入无量光明土。故信他力之念佛人,不用自身之力(体悟自力无力,无有自力),弥陀佛名之力用,自然使念佛人往生成佛,所谓「念佛成佛是自然」。

三、无为自然:指「真如法性」,所有的「有为法」是由因缘力所造出的,而真如法性之理是离开因缘力的造作而自然存在,故名「无为自然」。《大经》卷下赞叹极乐净土是「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此之「自然」、「虚无」、「无极」,都是指真如法性的妙理,所谓「得至莲华藏世界,即证真如法性身」。《法事赞》卷下说:「从佛逍遥归自然,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净土是与真如法性妙理一致的境界,其所有万物不待造作,自然显现,故谓自然。

三界凡夫随业力自然升沉六道,自然受苦乐果报,故现今所见的大自然是凡夫共业使然,尚在三界,应当远离。昙鸾祖师说三界是「虚假、污染、颠倒、破坏、轮转、无穷」,「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

信顺弥陀救度而念佛愿生之人,在弥陀本愿力之自然中,亦即在弥陀光明摄取中,自然离六道入净土证佛果,所谓「佛力住持」。

弥陀心中充满十方众生,但唯有信佛念佛之人,蒙佛心光摄取,而未信者只蒙光照,未被摄取,故不能自然往生。

三界有情无情非佛示现,都是众生共业自然所感,故有六道轮回,苦乐等受;佛眼观之是假相,众生受之是真实。所谓「无明覆慧眼,来往生死中;往来之所作,更互为父子。怨亲数为知识,知识数为怨亲」。三界颠倒如是,故极乐之生,不可挽也。

凡夫所见所思的自然,都是业力自然,非无为自然,因为未破根尘识十八界故。若依愿力自然,便能横超业力自然,而证悟无为自然,便能变化十方,自在无碍。犹如极乐世界「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佛说阿弥陀经》)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