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序分
【贰】正释经文
【要解】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解中判「尔时」下三十九字为别序,六方佛为流通。与古不同,故科释之。「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略注】
五重玄义已明,下面正释经文。
古德将一经大分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一经纲要,如人之首,五官具存;「正宗分」乃一经正所宗向,是一经主体,如人之身,脏腑无缺;「流通分」则法施不壅,如人手足,运行不滞。此经宗向即信愿往生也,序者序此,流通者亦流通此。三分并彰一经妙旨,或略提其要,或广彰其义,或流通而彰其用,语语皆善。蕅益大师基于此,故于《弥陀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分判与其他祖师不同,故引智者于《法华》之判以为佐证。
从「如是我闻」至「今现在说法」为序分。
从「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至「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为正宗分。
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至经末为流通分。
细观大师对三分正文之释,自可领悟其所言「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之义,则于其分判之特别用意,自可明了。
壹~一、 序分
贰~一、 通序
参~一、 标法会时处
【要解】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乙)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丙)今初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要解】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悟此者少 ﹞,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祇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略注】
经之序文分「通序」与「别序」,「通序」是诸经所共有,「别序」则彰一经之发起因缘。今首释「通序」。
通序分六种成就: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蕅益大师一一有说明,今简言之:
如是:即信成就。「如是」即「信顺」义,即信顺弥陀之本愿,信顺释迦之付嘱,信顺诸佛之证诚,而执持名号。经文最后言「欢喜信受」,即与「如是」首尾呼应。大师顺实相之理释「如是」义,显念佛求生,冥符实相,揭示「辨体章」之内涵。故知,持名念佛即是实相,非离此而别有实相也。诚知:称名为古今不变之理,为十方诸佛共说之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决定无非,故称「如是」。
我闻:即闻成就。持名即得往生,是阿难尊者亲闻于世尊,真实不虚。若能信此一法,亦同亲闻于释迦。能如是闻,则如是信,如是行,而持佛名号。
一时:即时成就。「一时」古人多附以种种义理,究其本,即「说、听」此经,机法相应之时。
佛:即主成就。此经是佛亲口所说,非菩萨天人说,亦为十方诸佛所证诚,显念佛往生乃诸佛证定之言,真实不虚。此经自始至终,唯佛一人自说。诚乃持名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知其无穷妙义,九界众生,皆无能以其自力信解,故唯佛一人独自发起,独自宣说;十方诸佛为决众疑,令生正信,故尽皆舒舌证诚。菩萨罗汉天人等,欲速疾圆满无上菩提,唯有信受奉行而已。
祇树给孤独园:即处成就。
下面所言「大众俱」:即众成就。众成就分「声闻众,菩萨众,天人众」。
参~二、 引大众同闻肆~一、 声闻众伍~一、 明类标数
【要解】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解】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伍~二、 表位叹德
【要解】
(戊)二表位叹德。
【经文】
皆是大阿罗汉之位,其德为,众所知识。
【要解】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略注】
今标声闻之德、位。「大」彰其位,「众所知识」彰其德。
净土一法,纯一大乘。凡信受净土者,即非小乘,以定性声闻不闻他方佛名故。今声闻众非实声闻,乃法身大士方便示现,以示「回小向大」之义,欲导一切声闻归于净土,不可得少为足,自局其分。
净土法门,别仗佛力故,以信为能入;但能生信,则无不解脱。虽为大阿罗汉,有「慧解脱、俱解脱」,然欲入净土,亦以信为首。以阿罗汉但证小果,唯是自利,仍属少善根少福德。若凭自力,不能得生净土。唯依佛愿,方可得生。故蕅益大师特标此为「无疑解脱」,显「大」阿罗汉,皆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以此方显其「大」。
观大师言,知净土法门不凭智慧解脱,唯凭佛力得度。声闻尚依佛力而得往生,凡夫岂可执自己的修为而不舍?净土一法,纯是弥陀大愿业力所成就,于十劫之前,即已圆满成就一切众生往生功德,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若不信者,则自局其分也。故蕅益大师言:
一切罪中,疑罪为最;一切功德,信为其首。
圣道一门,以慧解脱,凭自力故;净土一门,以信解脱,仗佛力故。然圣道一途,于今时众生,不堪依行。一则去大圣遥远,二则理深解微。又「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是故「亿亿人修行,罕一得者。」
净土一门,理虽甚深,唯佛能知,九界难测。然行之甚易,瞥尔起信,随口称念,则直入宝所。所谓「称名自归,即入必定」也。是故凡信受净土、一向称名者,顺佛本愿,自得往生。故法然上人言:
圣道一门,极智慧了生死;净土一门,还愚痴生极乐。
生死凡夫,极智慧未能,还愚痴则易。若信凭佛愿,一向专称,生死自可一生了办。故古德力弘净土,皆不在智解上下手(以法门深高,佛智难测故),唯论佛力,以令人闻「他力」可乘,而生「信心」,归心念佛。
龙树菩萨言: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天亲菩萨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善导大师言:
弥陀智愿海,深广无涯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
法然上人言:
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涅槃之城,以信为能入。
以上诸言,一脉相承,皆深显《大经》之义。《大经》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此偈即净土总纲、源流,信此,自然一心归命弥陀,专称佛名。凡未专修净土,及修而多疑者,皆由不知此义而信不具足故。若知「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之誓愿,则疑心自除,信心自生。
伍~三、 列上首名
【要解】
(戊)三列上首名
【经文】
长老舍利弗此云身子、摩诃目犍连大采菽氏、摩诃迦叶大饮光、摩诃迦旃延大文饰、摩诃拘絺罗大膝、离婆多星宿、周利盘陀伽继道、难陀喜、阿难陀庆喜、罗睺罗覆障、憍梵波提牛(口司)、宾头卢颇罗堕不动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诃劫宾那房宿、薄拘罗善容、阿少兔楼驮无贫,如是等诸大弟子。
【要解】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口司)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略注】
以上十六大上首弟子等,常随于佛,亲闻法音,示作声闻,为影响众,助佛摄化,劝一切声闻大众回归净土。虽为影响众,其自身亦因弥陀大愿摄受功德而成就第一义谛,故亦名当机众。
十六大弟子,各有所长,如舍利弗智慧第一,阿难多闻第一。大师只略述其长,今亦不繁述。
肆~二、 菩萨众
【要解】
(丁)二菩萨众
【经文】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法王子、阿逸多菩萨此云无能胜,弥勒菩萨之名、干陀诃提此云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要解】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事是大因缘,理是秘密藏,不可忽过。
【略注】
此处标菩萨众。文殊、弥勒等深位菩萨,皆求生净土,速疾圆满无上菩提。如文殊偈言: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
普贤菩萨亦有偈言:
愿我临于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
文殊弥勒普贤等,皆是等觉菩萨,居因位之极,为速成正觉,尚求生净土,况凡夫乎?
声闻菩萨,皆为当机众,为影响众,有二义:一自求往生,疾成正觉。二启人信心,导归净土。
肆~三、 天人众
【要解】
(丁)三天人众
【经文】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要解】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唯广大故微妙。「通序」竟。
【略注】
前彰净土上摄菩萨罗汉等圣众,今显净土下摄天人,乃至人与非人等凡夫,彰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但称名者,无不摄取。若论摄机之普,唯此一法,最为广大。法界有情,统摄无遗。如《大经》言:「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剎中。」《要解》亦处处彰净土摄受之机广大无边,言:
一、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二、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三、极乐摄法界机。
观此,可知净土一法「收机最广」矣。欲明净土摄机之普,若旁参诸祖师之言,更易明了弥陀之广大悲心。
法照禅师言: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莲池大师言:
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修罗,尽六道一切众生也。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上根。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
又言:
净土法门,一切收摄。如大本云:其上辈者,舍家离俗,而作沙门;亦有不舍家离俗者。即出家五众、在家二众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缁素。又莲分九品,上该盛德菩萨,下即悠悠凡夫,乃至恶人等。但念佛者,亦得往生,是通利钝。又鬼畜地狱,雌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众生也。
印光大师言:
如来大法,抚育群萌,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森罗万象,无一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日月丽天,普照万国,虽生盲不见光相,亦蒙其照;如时雨普润万卉,大根大茎,小枝小叶,悉皆向荣,纵焦芽败种,亦复平等沐泽;如大海普纳百川,大江大河亦入,小沟小渠,乃至一勺一滴亦入。既入大海,则与大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失彼故名,得此海号。故知:佛法钧陶化育,了无弃物。为诸法之本源,作众生之恃怙。如太虚之无不包容,如阳春之无不化育。
为显弥陀超世悲愿,普摄无遗,蕅益大师又以最下之机,显彰此义。言:
一、「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二、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三、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
大师以最下之恶人为当机众,举恶摄善,举下摄上,显净土一法「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之义。弥陀「大悲为凡」之悲心,尽彰无遗。凡论净土者,为显弥陀悲心,为应下凡有情,皆着眼于此。使见闻者,不论何人,皆能深信自身即是弥陀所要救度的正机。
莲池大师言:
岂独平处普度,亦偏度彰难故。
昙鸾大师言: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道绰禅师言「一生造恶」之机:
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则大彰「净土一法,本为凡夫」之义,处处显净土摄受之机为:一切善恶凡夫,一切造罪凡夫。言:
又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善导大师对此义辨之甚详,今略提其要,于后再论此义,以知净土一法,别为五浊恶人之深意。
贰~二、 别序
【要解】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略注】
前是「通序」,今是「别序」,叙一经缘起。此经别序不同他经,无有人问,而佛自发起,言:「从是西方…有佛,号阿弥陀。」余者大多判此为正宗分,唯蕅益大师判为序分,此亦是大师之独见。 此经无问自说,私窥其义,约有三义:
一、法门深妙难知,无人能问。如大师言:「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良以持名一法,圆收群机,圆超诸法。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九界自力所能测,故无人能问也。
二、大悲所催,欲拔众生急出苦海,故不待人请,便自发起。如大师言:「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莲池大师亦言:「良由此经,救世最急,不俟请故。末世众生,根钝障重,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现有成药,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殷勤,然后投济?佛救众生,意亦如是。」又言:「现前众生,乐着生死,不求出离,自能发起佛之大悲,说此经也。」
无问自说,深显佛之大悲。诚如《大经》所言: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
莲池大师彰佛悲心言:
佛说此经,略而计之,大悲有三:
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
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
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沈,尤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
使知如来不惮劬劳,备历艰苦,为我等故,行难中难,一至于此,闻斯难者,皆应悲喜交集,思报佛恩。欲报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人。自利者:于此恶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云为「难」。利人者:于此恶世,复劝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是则亦云「难中难」也。
佛之悲心,旨在救度苦恼众生,故善导大师言: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生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生死苦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三、欲彰出世本怀,故特说此法。释迦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初说一实大教《华严经》,后随机施教,广演权实之法。法华会上,又会三归一,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可成佛之义,显出世之本怀。《华严》、《法华》虽开佛知见,彰一乘之法,唯上上根人,方可入一乘之道,中下无分,是以五百比丘自离法位。若不宣说净土一法,则释迦出世普渡众生之本怀,仍有郁而不彰之憾。是故释迦于诸经中,处处指归净土,并特说净土三经,彰本怀中之本怀。如《大经》「出世本怀文」言: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今《弥陀经》言:「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又言:「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又言:「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此等即为本经彰本怀之处。皆为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令一切众生究竟解脱。
净土一法,旨在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其真实之利,即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此义于《大经》与《观经》中互显其益,《大经》开一实之教一乘顿教,《观经》显一实之机善恶凡夫,如此互为表里,深显善恶凡夫,乘佛愿力,共入报土之殊胜力用。诸佛度生之本怀,藉此得以彻彰。今释迦无问自说此《弥陀经》,结示净宗大义,唯在持佛名号;但称佛名,则入佛知见,趣涅槃城。由此而显一代时教之指归,彰出世本怀唯在说「执持名号」。并以慈悲哀愍,特留此法,悬收万代有情。且引六方诸佛之证诚,以显诸佛出世,亦皆以此为本怀也。
此义于《大经》虽有明示,然因于《大经》后又说《观经》,为实施权,广开方便之「要门」,以摄众机归于净土。其文虽有隐彰「弘愿」之意,但义不明显,若不说《弥陀经》,则弘愿之意难以显彰,净宗归宿难以明了。故今无问自说此经,废诸要门﹝少善不生﹞,独彰真实弘愿﹝一心持名﹞,不带方便,唯显真实,如花落莲成。至此,《观经》幽隐之意得以显彰,净宗心要得以明了。释迦悲心,大智巧设三经,收放自如,力显净土之殊胜。知此,则可明三经布局,乃为圆彰弥陀本愿,圆显弥陀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若欲详知净土之根源、发起之端绪,则可参阅《大经》。
《大经》言: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睹见,殊妙如今。
阿难因睹斯奇瑞,故发问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行;今日世英,住最胜道;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因此一问,而开显出稀有难闻的超世悲愿。一切含灵,皆因此问而得度脱。此是释迦如来光阐道教最舒心、最畅怀之时,冥与十方诸佛心心相念、光光相照,更与弥陀威神光明融为一体,是故「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大地众生,得闻要法,庆喜得度,亦莫不为之欢喜雀跃。今《弥陀经》别传弥陀救度之福音:「称我名号,决定往生。」无丝毫奇瑞,只是悲心弥加,频频呼唤舍利弗等: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两经对照,相得益彰。《大经》显本愿超胜,故现五德奇瑞;此经显持名简易,故平凡无奇。然无奇尤大奇,故为极难信之法。
奇特归于平淡,超胜显于简易。故此经不言他事,唯标称名一行;上顺佛愿,下契众机。要而又要,径而又径,彰《大经》心髓,显净土肝要。
【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娑婆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要解】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从未道破,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可见正智庸愚两不思议。「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妙答。从来答者反添戏论。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然佛土有四伪谬悉正,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西方是同居净以凡夫例圣故;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西方是方便净以小乘回心故;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西方是实报净以所证圆顿故;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西方是寂光净以受用同佛故。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略注】
此节有二要义,一显净土法门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唯大智方能信受。二是蕅益大师对极乐净土独特的判释:「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
净土一法,即浅即深,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唯有大智方能直下无疑,故《大经》以一生补处之弥勒菩萨为对告众,此经则以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为对告众;两经并显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然《观经》则以垢凡女质、造罪凡夫为对告众,大开庸愚往生之门。故知,无论智愚,但能直下无疑者,悉皆第一智慧者也。正所谓「正智庸愚,两不思议」也。然此法门「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故无论智愚,皆以仰信佛言为信入之本,非仅凭智慧所能信解也。
三经并参,知此法门非以行人之智愚论能信不能信,而以行人之信不信论其智愚也。信者,皆是智者,虽一文不识,亦名智者;经言「明信佛智,莲花化生」。疑者,皆是愚夫,虽博通经教,亦名愚夫;经言「疑惑佛智,生彼边地」。
为显净土圆收圆超之义,蕅益大师判极乐为同居净土,而又横具上三净土。其先依天台四土之义释通途教理,至「今云极乐世界」,即转释净土,别显净土宗旨,彰净土殊胜。一顺他意,显自力深浅;一顺自意,彰佛力圆超。
天台所判四土为: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此四土通于十方诸佛国土,皆以自力所感。故次第分明,四土不相融;且依其修证深浅而各有净秽之别﹝同居土有五浊轻、重之别,方便土有析空、体空之别;实报土有次第、一心之别,常寂光土有分证、究竟证之别﹞,皆与极乐净土不同。
极乐世界有别于诸佛净土,大师判极乐为同居净土,显凡夫与圣人,居同一净土。如经言:「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此同居净土,与天台所言同居土其义不同。此同居土乃「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之清净佛土。且全指修德,不论性德。即极乐净土,修德圆满,性德全彰。如大师所言:「凡夫例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如此方是极乐净土宗旨。如是利益,全仗弥陀之大愿,持名之奇勋,故使往生净土者,受用同佛。
大师之判,显极乐同居,最极清净,无有四土之别而具四土之德﹝横具四土非由渐证﹞。一如经言:「极乐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义印光大师亦有明言:
由「同居」而顿证「寂光」,撩起便行,阿谁无分?书此愚忱,敢告同人。
成时法师言:
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是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补处。法法圆融,尘尘究竟。教海无一名相可诠谛,法门无一因果可比拟。
极乐国土有如此不可思议功德,全由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最极清净土,乃十方佛土所无,唯极乐同居净土独具。良由弥陀大愿,超绝无比,故所成就之国土,亦超胜诸佛国土,如《大经》言:「国土第一,而无等双。」
蕅益大师虽教宗天台,然其论净土则不局于通途教理,唯依净土,判极乐国土,凡夫往生,圆净四土,圆受诸乐。然因《要解》为引导方便,一往分别四土差别,故其归宿难明。若旁参善导大师之判,则于极乐净土宗旨,可通彻明了。善导大师判极乐国为「报佛报土」,为「无为涅槃界」。凡夫乘愿,直入报土。永绝讥嫌,等无忧恼。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两相对比,可知蕅益大师所判亦类同于善导大师,只因其借通途教相明净土别义,故易与通途义理混淆,善导大师所判则独宗弥陀本愿,直接明了,不与他宗相混,一目了然。
自古以来,各宗祖师竞相注释净土经典,弘扬净土一法。然对极乐净土之判法,多依其自宗理论而判之。唯昙鸾、道绰、善导等相承祖师,纯依净土经典,判极乐国为「报佛报土」。如此教判,最为精要,直显净宗心髓。蕅益大师未能得睹昙鸾、善导等祖师之着疏,故无此论。然观大师之净土思想,多与善导一系之教法有不谋而合之处,只是论述不同而已。
执于四土之说者,当于此「同居净土」细加参酌,方能真正把握净土心要,了知净土一法超胜独妙之所以然。大师于此略显此义,后有详释,容后再论。
【要解】
「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此论性德,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列。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此论修德,正指同居土中生化身以是同居土中所见故,仍复即报、即法也以佛身随横四土现故。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四悉檀: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干城阳焰非魔,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邪,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讹;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此二料简,尤大有关系。;圆彰性具,令深证故。「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对此土释迦不久住,未来未成弥勒未生。正应发愿往生无现可依,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此字指一体三宝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是真指南,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略注】
经言:「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即净土「指方立相」之处,显极乐国土真实不虚,弥陀誓愿不假。既非过去已灭,亦非未来未成,正显现在实有。言其「有」者,大师言有四义:(1)令欣求。(2)令专一。(3)显极乐真实非虚;非阳焰,非缘影,非偏真涅槃。(4)令一切众生深证无生,与佛无二。
「有世界」显依报,「有佛」彰正报。先言依报,令欣慕;后言正报,令归命。其依正庄严,总摄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中 。所谓「以名召德,罄无不尽」也。亦如莲池大师言: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名便周。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经文「别序」中总标依报正报,为劝信劝愿,劝持名往生。信愿行成,必生净土,见佛闻法,速成正觉。五重玄义,皆总摄于此序中,故序分虽言略而意周。蕅益大师特判此段文为别序,即总彰一经纲要。于正宗分中,即大彰此义,显「极乐世界」之高妙殊胜,显「阿弥陀佛」之光明摄取。唯以佛界、佛名为所缘,不杂余事,但称名而求往。知此,则知一部经文前后相通,语语皆善,字字放光。如来悲心,处处流露无遗。
所谓「缘之所在,恩德洪深。」依报正报,即「缘」之所在﹝自受用﹞;令欢喜信入,而深证佛果,则是「恩德」所在﹝他受用﹞。如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即净土一门,以国土名字作佛事之不可思议处。故经中处处言国土之依正庄严,言名号之无量功德,藉此以摄有情回愿往生。末法众生,障深慧浅,难以自证佛果;唯此一门,托佛依正,可通入路。如道绰禅师言:「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
大师对三身阐释,乃常识教理,知与不知,皆无大碍;且无智我等,难尽其奥,故略而不释。可自参原文,及有关书籍。究其实,三身功德,全在一句名号中;能念佛往生,则三身圆彰,自然「圆见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