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师:解佛门仪轨的意义
论文提纲
本文分六段
一.第一段说明仪轨定义,「仪」指三业,「轨」指定形仪式,依此佛教仪式而表显佛法功能。
二.第二段谈仪轨之范围,虽有许多,然皆统摄于人之生活中。
三.第三、四段说明仪轨之制定有其各个缘由,其功能不出三学与福业,其思想及作用则一本于经典理论而建立,所依之理大义有五。
四.第五段将仪轨与中国文化之礼仪比较,传统礼仪表现了中国思想精神,二者在表现工具及作用处虽相同,但所依之义理及功能则殊异。
五.第六段说明仪轨之探讨有其必要与功能有四点。
生长在台湾的人或多或少都见过几次妈祖出巡、丧家祭殡及中元普渡的景况;妈祖神轿摇来晃去,七爷八爷威风凛凛,大队人马,锣鼓喧天,鞭炮声震天嘎响;城市小镇路边的布棚内,孝子孝女披麻带孝的随着道士僧尼拜唱,以及普渡时庙庭前摆着成千上百桌供好兄弟享用的祭品。对佛门弟子而言,在寺院内,忏仪、戒仪排班行礼诵念的情景,焰口仪式中主法者顶戴毗卢帽的仪容,是不陌生的景象。这些民间信仰以及佛门的仪式,在一般人看来不免会问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做那个?真的有那些事物吗?做了有什么作用呢?虽有一连串的疑问,但多半的人只是到此而已,并不细加推究,当事临己身时,只好依样画葫芦,如此这般。我们觉得这是不明佛教仪轨的意义与作法所产生的无知,以下试就几点对佛教仪轨做说明:
1.仪轨的定义
2.包含范围与种类
3.制定缘起
4.基本内容与中心义理
5.佛门仪轨与传统礼俗的比较
6.探讨佛教仪轨的作用与功能
一.仪轨的定义
佛教藉由仪轨来表现佛门中种种事物道理,通俗的说它就像是一般的典礼,如古代国家的祭天大典、皇帝登基,又如现在的阅兵、祭孔等种种仪式;民间世俗有祭祀祖先、山神、河神、土地等等;中国古人的礼节有殡礼、婚礼、成年的冠礼等等,而这些礼节的目的都是为了要达到谐和众人心灵、提升道德、表现高度的文明精神;佛门仪轨的精神意义,也近乎世俗的这些仪式,然不同于世俗仪式之外,尚有变化生命流转理则、修正心性使身口意三业清净,透过修行转变业力,或感通诸佛菩萨天王龙神,以远离鬼魅、罪恶痛苦,得到生命中的轻安自在。
「仪」在佛法中表「威仪」,指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透过身口意三业带动了六尘的境界,由六尘境界转换,然后引发了身心山河大地的缘起幻现、唯识道理的体认,这即是「仪」。「轨」表轨则,像铁路的双轨使火车行走得以通行无碍;「轨」也像圆规,依着中心可以成就圆满,可以依靠依止,可以进行修行,改变生命境界、心性、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所以把:「仪」「轨」结合起来,就是一种众人的身口意三业,配合以种种的法器、时间、因缘,种种建筑摆设,如磬、钟、鼓、木鱼、铛...,及种种供养如香、花、灯、涂、果、乐、幔...,再配上梵呗,唱念优雅的乐曲,及寓意深远的经、咒、赞;佛法的仪式经由众生这些手舞足蹈、手印、身体的姿势、口说的话语、意念的观想,即由身口意来呈现,同时也经由仪轨化变众生的心性、人际关系、生命力量,甚至改变宇宙人生的境界。
二.包含范围与种类
仪轨包含身口意三业威仪,系依佛法大意的原则思作出来,使众生消罪愆增福慧。佛弟子跨进山门、进到殿堂,礼佛、上香、向师父问讯、谈话,学习打坐、诵经,乃至离开寺庙,及寺院生活中的早上打板、打鼓、敲钟、唱偈、早课、过堂、出坡、诵经、打坐,乃至大型法会,都有一定规矩;生活上的点点滴滴,不管在家或出家弟子,从广义而言,生活上的每一个举动,乃至心念的思考,都包含在仪轨的范围之中;然而一般人常误以为仪轨只是一些祈福消灾,为亡亲超荐的法会,以及出家人打坐诵经的一些仪式罢了,其实不然,仪轨是历代祖师,依佛陀的教诲、经典的记载,将佛法的精神融入四众弟子的行住坐卧中,予以规范,使能从而生善去恶,可以说是高度的宗教情操、哲学、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活轨则,这就是佛法仪轨的精神。宋朝理学大儒曾到寺院中,看到僧众过堂用斋诵经,不禁赞叹的说:三代的礼乐尽在佛门中,从此一典故,可见佛门的仪轨,能表现世俗礼乐的精神,对人有规范的功能。佛门的仪轨从佛法的精神出发,从前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何谓佛法大意,鸟窠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真佛教」,这句话包含了佛法的精神,符合了仪轨的理念。
现将仪轨种类归纳如下:
1.佛菩萨圣诞、成道、涅槃会
2.祖师忌日
3.祝福国王君主仪(今已废用)
4.求全民安泰仪
(1)仁王护国会:仁王般若经、金光明最胜王经
(2)祈雨祈时会:请观音经
(3)禾曲生长青苗会
5.救六道众生苦难
(1)天:斋天大会
(2)人:无遮大会
(3)鬼:焰口、蒙山
(4)畜生:放生会
(5)地狱:地藏法会
(6)六道普渡:水陆大斋会
6.修行
(1)戒: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会、三坛大戒
(3)慧:请经法会、佛学讲座等
(4)忏悔:水忏、梁皇宝忏、大悲忏等
7.祈福
(2)荐亡:追悼法会、超荐法会
8.其他:传法法会、晋山大典、朝山
三.制定缘起
经典中所含摄的法义广大深远,一般佛子或无法领会,或不易具体行持,因而不能得到经典修持的功德利益,于是祖师们根据经典中的道理或方法,依世俗的因缘,制定成具体可行之各式各样的佛门仪轨,譬如:
1.戒律而来:
祖师根据戒律的精神及道场风格,制定了丛林清规,以为道场大众生活上言语行为的准则尺度,又如根据戒经中对于戒律的规定,制定了受戒、羯摩、结夏、忏悔等种种戒法操持的规制。
2.定慧修持:
祖师根据各宗或各经论的义理,制定各种修持定慧的理论方法及方便,如禅宗有各宗禅堂的钟板及参话头看心等方法;又根据如圆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克期取证等道理而有打七的方法;又如净土宗有佛七及往生忏愿仪等;如天台宗智者大师为其兄说小止观,及为弟子说渐次圆顿止观等。
3.忏悔仪式:
除了为解脱而修持三学的方法外,最常见的就是忏仪,因为众生无始来恶业深重,惟恐堕落或是已堕恶道者,为其拔离苦难所制之仪式,在生死中的苦难,为一般众生所亲身经历,因此感受特别强烈;如最有名的梁皇宝忏,梁武帝因郗后堕蟒身,请志公等搜录藏经制作而成;又如慈悲三昧水忏,是由悟达国师感袁盎晁错之怨仇,而制以解怨之忏仪;又如焰口、蒙山是不动法师为悯饿鬼,依经典而制成等等。
4.其他如早晚课诵、晋山升座、开光讲经说法、祈福法会等等,都有其制定之因缘与施用意义,兹不一一叙述。
由经典中所载的一些满足世俗众生安乐需要,类似道教的法术,或秘密咒语的方法,所使用的仪式,譬如摧伏怨魔,或让他人对我们产生恭敬心、爱戴心、或是要得到种种财宝、或是想令鬼神供驱使、或避灾难、或延寿命,这些可说是世俗的术法,虽也是佛门仪轨的一部份,但在传统的大乘佛教不用,多半是密教使用,这是仪轨中特殊的一部份,它完全是世俗的方法,多半是运用鬼神的力量来达成目的。
四、基本内容及中心义理
世俗的礼俗遍布在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也有一时一处的典礼,如婚礼、葬殡祭礼、就职礼等;佛教也如此,生活细则称为清规戒律,一般典礼仪式则比较庄严隆重称为佛事。现就佛事一般常用内容法式列出,并说明其义,此常用诸式,随各佛事繁简作用而增减,并以主要本法为中心结合而成,今就各仪节了解佛教法事一般通用之义理。
佛事仪节通式表
1、请师:请主持法事和尚及诸师入坛
2、洒净:主法者以甘露水清净道场
4、请众:普请六道众生及有缘者共聚道场修行
5、供养:以香花灯涂果馔乐等供养诸圣贤
6、忏悔:大众向诸圣及怨亲陈白悔过,净涤身器
8、说法:主法者说明法事的因缘道理行持态度
9、行本法:大众同修此堂佛法仪式之主要功能
祝福延生
坐禅起观
放生
施甘露食
广修供养
礼佛除障
羯摩除罪
授戒
10、宣疏:将此法事功德信士,及法事义理秉宣周知
11、遣众送圣:法事圆满恭送诸圣及六道众生回本位
12、发愿:大众发四弘愿
13、回向: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或庄严佛土
佛法的仪式是根据经典而来,有依戒律而定,有依各种禅定方法所作,有的是对种种空性道理作说明,有的是为众生忏悔消灾祈福及驱使鬼神,以得到世俗利益。依经典的精神思想制作,不管是祈福、忏悔或修戒定慧的原理原则,不出佛法的基本理论:一.法界无尽的理论,二.如来藏缘起,三.万法唯识,四.性空缘起,五.业感缘起。
1.法界无尽的理论:华严重重无尽的道理
以华严的道理来说,所谓仪式的进行,其实是参与仪轨的行者(生命),把整个无穷无尽的山河大地、无穷无尽的空间,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事事无碍的法界、因陀罗帝网的珠网,重重无尽、交互含摄的整个宇宙,做为所修行仪轨的道场。而修行者的一念之动、一个唱念、一个心念、一个举手投足的动作,就牵动着整个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的转换─这是对修行者最深、最可贵的相应。
2.如来藏缘起:如来藏的妙真如性
退而求其次,它可以相应着所谓清净的本心。一个行者在修行仪轨时,如果他所依据的是如来藏妙真如心的道理,则他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举心动念之间,都是在与他的真心相应,因为他是以一个清净的本心做为他修行的道场。因此,他一念当中,整个心性 - - 一个清净、湛然不动的妙真如性─会因此而转动。
3.万法唯识:唯识所现的道理
如果他所相应的是唯识的道理,那么在他一起念、一举手、一投足当中,无穷无尽唯识所变的境界,将随着行者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之间,而整个山河大地如梦幻般的转变。这是把唯识所现的整个无穷无尽、如梦幻影像般的山河大地、佛国剎土,做为他修行的道场。
4.性空缘起:妙有相容相即的中道之理
如果行者行法事时,所依据的是中道实相之理,则在仪轨中,行者是将一妙有真空、本无如幻的无尽山河国土,做为道场。而在行者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间,无非是妙有幻显之法,亦即将身心与山河国土全体融溶,等视为一妙有幻显的法体,此妙有幻显之法,能随行者心念而幻现出国土山河、有情生命。所以行者若能与此中道之理相应,则无边无尽的山河国土,诸趣众生都能随其心念而迁移动转。
5.业感缘起:因缘果相依相因的道理
再者,如果行者所相应的是无穷无尽的业感生命,则在行者行法仪之时,将随所造作的语言施设、心念起灭,而与无尽有情生命及善恶诸法相应。在与法仪相应的当下,一切恶业将如汤销冰、如阳照雪、涣然而泯;一切善法则如祥云萃集而弥覆身心国土。这是因为行者将三界做为修行的道理,而动转一切三界的善恶业果所致。
以上是就仪轨与佛法相应之理所做的说明。而其实,在行者所相应的诸佛理中,原都只是一味,但是随众生机感不同,个人根性不同,于佛理契入浅深圆顿有别,故说有所依之理的差别。然虽所依之理有别,但施行仪法时,都是在法性中,相应于不同的法界及有情,如十法界之十种生命: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仙)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其中,或有相应于圣界之一或四、或有相应于圣凡交融,或是十法界皆相摄于中。此所相应的法界之所以不同,是视所行仪轨之作用而定;而作用不同,其仪轨的施设亦因之而异。
佛法仪式是根据经典义理而来,目的无非是积集福慧、消灭罪障,而其灭罪生福慧的根据则散见于各经典,有的依戒律;在大乘佛教常用的忏法,其斋天、仁王护国,这些经典有的对天神鬼神祈允,不完全是与业感相应;用法义修持,祈求善神的回护,令天龙、鬼神、护法来保护我们,但它还是以大乘的思想做为基础。另焰口的仪式虽属密宗典藉,理论基础是缘起、一切唯心所造,虽用了咒语、手印,但重点在于观想及法性融合,所以可说佛门仪轨离不开佛法谛理思想。总说佛法仪轨的目的可归纳如下:
1.发扬、赞美佛菩萨功德之事。
2.上求佛道、下益众生之事。
3.显宇宙真理之事。
五.佛门仪轨与礼俗的比较
1.礼俗的形成过程:
「俗」,是指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先民在不同的时空、领域自然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再配合文化的进展需求所形成,形成习惯之后先圣先贤赋予了更深意境的法天、法地、法阴阳、法人伦的道德哲理的意义;经演变而约定成俗,渐渐由风俗、礼俗、礼制而礼义,使「礼」富有人文道德精神思想。
2.礼俗的结构功能
「礼」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最大的特色包括人伦道德与政治哲学的成份,而在人伦道德及政治哲学为重心的思想中,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融合了宗教、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文化的成分,具体表现在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古礼的种类与包含范围,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
从礼的内容结构来看,礼是以人的一生为核心,以人的各种关系为半径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实际就是人本身的生活范围,生活范围有多大,礼的范围也就有多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范围,所有这些生活范围加在一起就是整个社会,所以「礼」笼罩了所有人的生活,所以也就笼罩了整个社会。
「礼」具体包含治理国家的各种典礼制度,以及百姓的生活仪文礼节两种结构,以国家制度为结构体,是以君权为中心,而百姓生活习俗则是以围绕父权来展开的,而两种结构不同却本质一致。
3.礼俗的内层思想:
中国是一宗法分封的君权民族,亦是一农业社会的发展文化,古代贤哲为使主政君王爱民益物,用礼仪规范了一个仁政礼治的理想治国行事,而在以农业生产的社会中,贤哲提出了顺应自然天地运行规律,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法阴阳互转相变而生万物,因而形成了阴阳五行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指导社会政治活动就形成了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说,如礼记:「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教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4.传统礼俗与佛教仪轨的异同
了解传统中国礼俗简义,我们试将二者同异表列如下:
传统仪礼 | 佛门仪轨 | |
使用教化理路及隐含力量 | 教化-法律道德善奖恶惩 | 教化-法性.业力三世因果 |
教育工具 | 文学.音乐.建筑.工艺.美术 | 文学.音乐.建筑.工艺.美术 |
时间长短 | 个人一生 | 无量劫三世 |
空间 | 一国族 | 三千法界 |
施用对象 | 人类 | 六道有情 |
对应神圣 | 天地祖先 | 四圣诸天护法龙神 |
中心思想 | 天人合一,反本复性,阴阳五行 | 法界无尽.万法唯心 |
体现道德 |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施行处所 | 社会规范.生活每一细节 | 生活每一细节 |
内容结构 | 国家法制(君权)生活仪节(父权) | 成佛之道(无漏慧智)人天善法(有为福德) |
上面可知佛教仪式与传统礼俗,在作用的处所是人生的每一个细节,而所藉以表达的则是三业感官所觉的文学、艺术、工艺、音乐等,在基本思想价值观则迥异,然而二者在人性向善的教化功能却是一致的,这也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可以和传统中国以儒道思想相融的一个契合处。中国文化有极高度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礼本于人性,还本复古,追溯人之本心立场,二.礼本于天地阴阳的思想,追溯人性而与天地阴阳合一。在中国一贯思想的交互融合之下,这就是礼的精神,它结合了君权、父权、宗教文化制度,来表现政治、哲学、与人伦道德思想。中国文化透过礼的发展,无非是要使广大的生命,在人与人之间所谓三纲、五常的思想得到协调,在面对不可知的天地、鬼神与祖先,也能透过礼得到一种协调,它的重点在人;所以孔子有「敬鬼神而远之」,及「不知生焉知死」的论调。中国的礼在调和人性三纲、五常的思想,对于人性的复古、天地的协合,乃至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与佛法不同;在思想上,佛法能与法性的空慧、与诸佛菩萨、鬼神感通,改造宇宙人生的业力;相同处,在生活上、在世俗的层面,佛门的仪轨有生活细节上的协调、去恶从善、有谐和众人道德与人伦层面的功能。六.探讨佛教仪轨的作用与功能
1. 澄清误会因佛门弟子不太了解佛门仪轨的意义与精神,乃至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忘失了它的精神,亦失去了仪规济溺感通、慈悲智慧的功能,而一般人不知因由,更容易认为那是迷信,因此有必要澄清这个误会,这是写作本文的第一个动机。2. 疏耙理路仪轨背后的思想、制作缘起,轨仪本身各别特有的功能,整个仪轨组织结构、施用的具体仪式、使用的法器、梵唱、音声等等,以上这些不了解的释明,有缺漏的补正,有模糊的厘清;因本文受限于篇幅及笔者自身的学识,无法详述及对仪轨的各层面做一处理,仅做此一问题之指出。3. 修改复杂不适用在厘清佛们仪轨不了解、模糊、误会的层面,也确立佛门仪轨背后真正的义理、确切的结构及做法仪式,有些仪轨或过于简要,或过于繁琐,或是所用的器具太抽象,在能符合佛法的大意,且不违背仪式的精神之下,认为可加以适度调整,使更适合现代人。4. 创新仪轨根据佛法的义理轨则,及现代社会改变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对于佛法理论更易显彰、世道人心更易净化、对佛法弘扬更有利益的佛教仪式,以适应新世代需求。结论: 除了上述佛门仪轨在不共传统礼仪的成份外,展现在一般的道德、哲学层次的精神上时,提倡要有孝心、忏悔心、平等心、慈悯心、布施心、因果心、无我心等等;在风俗礼仪上,提倡要有恭敬心、敬畏心、谦卑心、伦常心、庄严心、欢喜心。 总而言之,整个人类的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国家呈现不同的道德哲学、风俗礼仪、文学、艺术等等,它们在人类文明的进展过程时,带给人类心灵的调和、净化、鼓舞。佛法的仪式在传入中国,或传入世界各地中,它为了达成佛法教化的作用,于是融合了当地世俗的哲学道德、礼仪、风俗、文学、艺术,来体现佛法的本质;当佛法的仪轨与世俗的文化结合后,在佛法的层面体现了佛法的精神,在世俗的层面,提升净化了世俗文化。参考书目邹昌林,中国古礼研究,文津出版 王贵民,中国古礼俗史,文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