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法师:现代学佛者最最急需的--建心地道场,培身心道德


现代学佛者最最急需的--建心地道场,培身心道德仁俊法师 学佛,简括说,学道。诸佛所觉,(因地)所行之道,本来是超时空而又遍于一切时空,没有古今之别。从一切有情(本文专约人类说)续衍、洄漩中的生命洪流,察究、(诸佛菩萨的)觉知、见证: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生命洪流无尽相续、扩展的(「痴」与「爱」)「缘起」律则,也是超时空而又遍于一切时空。释迦佛从无上的彻觉中,发现此一生命缘起律则,将世(间)智(者)对生命缘起的种种戏论、葛藤,一举而廓清之! 有情(人类)生命缘起的律则:「非佛作......亦非余人作」,这便称为「世间相常住」。修学而没有进入无余涅槃的有情,都多少或浅深的受到此常住相的制限、影响。具有宿因与现缘的有情,在诸佛菩萨或善知识的带领、护提、迪逗中,对于世出世间的四谛因果,有番充分的、深确的体解、悟融,对于道的内涵,肯认、决了得不惑、不迁,净信中的净意与净行,配应得不再脱节,则开始顺向正道。不论共三乘的由世间悟入出世,或是大乘的不共--不离世间即是出世,都得先有这样的开始。所以修学佛法最应致力处,就得深省有否这么开始。 「净意」(「净心」),是三世诸佛开示诸佛修行的惟一妙诀,修学者念念体持着这,应止的止到底,应作的作到头,勤培「优胜」人身,摄取净圆佛法,生生世世从净圆佛法中,将人身操提得紧切坚牢﹐下足了严格的、锐猛的、艰巨的功候,优胜的人身言行,一字一举都不离开净意的照验;净意成为供给身口的光力之源--永不昧劣,身口成为接受净意的(有)机体之处--决不滞顿;如此的净意与身口,身口与净意,整合明贯得能拒情邪,能遣见谬,面目净豁得出落的优胜人身,从此,就不再变(为异类--三恶道)形了。人性中对佛种(印象)的育护、成长,佛(法智)种中对人性的点醒、导发,从此,互应相感得绵密续联,无间增长。佛法住世与有情得度,靠的就是这样的能净其意的成群、成力的学佛者。 学佛者的真行力与大(非一般神通的)通力,都是从自净其意中培育出来,展扩开去的。精神界思路活动的通联(总)网站﹑电波--意根,从意根发意识不但了知五识的所知,也能明确的分别过去未来及假实等一切。人类--我们假如能从明确的智择中,察破、超绝了自性妄执,心念中久远来的蒙昧直觉,则能顿时扭转得捷向正觉。人生最可贵处--正觉。正道,乃为指引趣向正觉的主体与基轨。 正道--由来已久的「觉化人道」为三世诸佛所必学、必知、必证的无上大道。这个道,蕴含、该摄着一切佛法。有情中人类独具的特质、特能:能学道,能证道,能将道透过身心,又能从身心表现出道来。所以,除了人的身心,佛法之道便没有寄托或存在的余地,由此,足见我们的责任多么重大! 人类中唯一肯认人具有此特质的--释迦佛,由于他能肯认惟有人有此特质,所以他因地中一发心,总是心心念念以践道、觉道、现道为己任。以释尊之志为己志的吾人,觑准﹑体循、印决此一肯认,一切都落实、也发趣于此,释尊的真见地与净作略,浸渗、发露于吾人身心中的,才会与他老人家鼻孔的呼吸相通哩! 道,成为自家渴求、健羡、瞻仰的无比要事,无上大事,一切为此而投入,为此而献奉牺牲,「为法忘躯」的意誓、气骨,不需要(再迫 )发、激刺,不论有形或无形,念头眼底都用得、见得;用得念头无壅锢,见得眼底没蒙蔽。日常体验的不落俗套,非常中考验的尽属真道,佛法最极重视的--真实行,真实行在真道--正道的崇奉、坚荷得生死以之,安危为之;如此的以之、为之得不推脱、不营图、不矜炫、不虚诳,才称得上(行)道中人。 道行得成为自然愿乐,道中体味到的一切,遣除了我我所的耽着、顾惜,「法重于命」的见地则莫可夺破。从此,就扎扎牢牢底于佛法中生根发力,成为法门的底桩、栋梁。最古老也是最光显的坦途--道,一进入了这条道,行得去也回得来。大乘之道--菩提道,其力质与德能,最可贵处--于生死道中行得去也回得来,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与因缘,一一都从生死中植培、蓄储、运施、发挥、顶承到圆充究竟。学大乘道,大乘道之所以成为菩萨的第一生命,化为旷济普度的第一前线,将无限无数的众生吸引、摄提得够力够德,发光发热,光热得心肝与胆识,尽让人察验得脑豁神畅,眉飞色舞。就是由于耐得着生死苦,发得透菩提愿。菩萨行能直学、直见诸佛本怀,直缘直顾(恤)众生剧苦,总是把定着不恋生命、不怖生死、不徒(空混)生活,说的片言只字、做的琐事末节,一切都从真实道心中充充沛沛地流溢出来。心术正直,心地淳厚而心愿坚壮的菩萨行者,对心念的察纠,心行的导警,莫不极其痛切、厉猛。而于人际中肆应与广接的表征,却让人体见到慈温形象,而意象清廓。从清廓意象中流露出的种种业缘,无尽事相,总令人触会着一片「净心」--净意人﹔触会到菩萨的一片净心,人际中受到这片永不磨灭的净心感召﹑熏陶、效学,人间才有真净化的希望。正法之幢的高竖、矗立,全凭菩萨的净心垫底带头,足见净心的重要性了。 菩萨心地的坐镇、提撕、斡运者--菩提心,寝馈、语默中都与菩提心相触、相见、相应的菩萨,一切都交给了、听顺着菩提心,过去的我我所心,完全被菩提心监管、调伏得不放浪、不窜嗾、不出现,佛法中从容得恢恢廓廓,世法上恢廓得从从容容,如此的习以为常,行之成准,离却了严重昧乱,内在就获得安乐了。佛法中所说的「明心」,大致是这么开始的。活在、做在这样的开始中:念头的佛法熟练、熟悉、熟络得日日开通、处处点醒,获得的「饶益」与「胜利」,呵绝了演饰的虚诳、巧黠,一般的客气、神气、俗气、怪(僻)气,代之而起的就是道气、智(明之)气、(超)逸气、正气了。佛法给与世间最净极的光明--智慧,智观净化了内在的秽浊、罣碍,内在则成为无形的清净道场,这个道场奠固、屹立得念头直见,缘头上触不到我,关头上持得着法,其内在所涵衬的威德与透达的力势,端凭这个无形的道场支持着。 无所不在的道与无念不明的(智)法化合、契印得昭著显豁,明地里修为的回舍得直直了了,暗地里剿绝的透致得猛猛决决。情念上不牵就自己,见地上必仰瞻诸佛,智愿上尽眷顾众生;从仰瞻诸佛而了却自己,导扶而拔提众生,内在气量就这样澄廓了自我阴影,显现的尽是诸佛与众生。诸佛德相启豁了自家心眼,众生剧苦激发着自家行愿,一切时处无形中体效得的的切切﹐体恤得热热沸沸,大乘菩提心内发、内验与内致的,大体如是。 无形中若身若心,将佛法体思得无念不现,无处不见,身心不再与佛法相隔,佛法则化为身心质素,这样的身心则成为法器,称为道场。行在这样的道场,法光与法力照破了世俗心机,扮演露扬,善根就稳平坚决得摧撼不倒。佛法的修学与施为:修学--无形中克治得绝情绝见,施为--有形中(功德)掩露得不(自)赞、不(炫)夸。一味地从默默融融中细细照顾,恳恳体护。诸佛之道(三法印、八正道六度、四摄等)的学知与习应,无形中忽视了这样的照顾与体护,说的做的仅是一时的口头风,济甚么事! 有形道场--安顿色身,无形道场--育证法身。前者固不可少,后者尤显重要。即身心而又能净化身心的无形道场,从素朴淡恬中体对得明正、久恒而深远,有形道场中的一切云为,不经意的便显得够平正充实。正道,毕竟须透过内心的体思、体现、身口所表达的,才有相当的力度与光度。修学所获得的实行、效用、作用--光与力。透脱险黑及热恼--光,拔济劣恶及怯懦--力,这种光力的肇因--正法与净心。正法--正道的别称;悟了道的圣者,称为证得法身。三乘共的法身--戒定慧,都得从澄清的心念中深持、深入,始能深深的消(惑业)通(法理),所以,真净而永恒的道场,首先建立在心地中。安住在无形的心地道场中,面对死活安危,佛法都显现得明之又明,安之又安,身心与佛法,就这样的融而为一,佛法从身心上流续无已,这才是最坚实的道场。 现代修学佛法的僧俗,要想真的从佛法中安身立命,从身心中建立佛法,成为佛法种子,化为世间光力,最最急需的正观、正行:建心地道场,培身心道德:这!我们必须肯持着:心地道场建立得不偏不惑,有为有守,为得尽绝贪图,守得脱却痴倒,真道德才会从身口中表达出来。民国八十六年九月廿六日写于华府佛教会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