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法师:缘起的面面观序


缘起的面面观序仁俊学佛法,简括说,就是学缘起。因为佛法的全貌与总根,全都在缘起中该摄无遗。所以,惟有体紧、思切、用熟、悟明了缘起,面对身心与境界,乃至古往今来一切的内容与现象的来龙去脉,才理解得丝毫不谬、的准无疑。诸佛圆证菩提与众生彻得解脱的最究极的准则——缘起(因缘),这是佛法与外道及有所得小乘不相共的特质,择定、体印得不混不动,学的经历与修的进程,才会一起整贯遍通得不遗不了,做成能瞻诸佛能为众生的健全人。人,最值得庆幸处:能闻缘起正法,从缘起正法中,将(染净)缘起择辨得清晰、确准。不带丝毫含糊、倒杂,直从性空缘起上截断「性」与「我」的恋留、盼顾,人生观与人生行则展得开看得透,走的不再是一般老路,做的也不堕世间俗套,佛法中健全的人生就从此开端的。与缘起相应的观行的精义:相待中直透二边——观,绝待中净契实相——行;这么种深难度的观与行,一般的心思口议,契投不着的。但是,只须从正方便(精进)中体握着佛法命脉:戒(善)与(福)慧;戒慧坚化、广化、深化、净化得不离缘起,「性」与「我」的阴影则被荡廓得没交道、不忆念,佛法的德音与光力,我们的眼根耳根与意根,则渐渐看到、听到也多少领悟得着。缘起成为念头之镜,现前之(开)示,佛与法明现得亲切的准,我们的六根从(闻)熏(察)照中依止得「善欲」热烈、盛旺而恳诚,忘却疲昧,抛绝逸荒,就开始有番初步「转依」。佛法,就这么从内在「现行」得活络绵密,从外在现形得活脱毕真(不诳不赚,能为能当);也就这么于理安顺得恬淡宁谧,于事忍化得融通洽和。菩萨的风貌与心肠,就这么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由此而流露不已,整体性的佛陀身心也就渐渐地有几分相似印现。学缘起,务须把握的意趣:今生修成永不失落的端正的人形象,有了端正的人形象,才会听闻到佛所说的「缘起大法」,将「性」与「我」遣治得远离身心,从缘起法中开得透眼,发得足心,剖得出自家心肝,足足实实地供养诸佛与众生!缘起的内涵最极深邃,缘起的范围极其宽广,宽广到世间与出世,诸佛与众生,无一能出乎缘起之外。因此,要探究一切佛、一切人、一切法之所以然,离开了「无性」的缘起,则怎也握不着要领。释尊所证的是缘起,所诠的也是缘起;所证的无量无比的甚深法性——「无上寂灭」,是断尽一切惑习的圆妙佛果;所诠的该摄着有漏与有为;释尊说法的目的,将有漏凡俗导向无漏无为——「究竟涅槃」。前者概括世间一切差别事相,后者遍通出世一味寂然实相。悟入佛法实相的一切圣者——声闻与佛陀,其所悟入的共同法门:「苦集灭道」。从四谛与缘起的关联说,四谛直从现实的生命「苦」果上,谛确地点出感致苦果之因——「集」;能「灭」此集最有力的方法——「道」。所以,四谛法门是最简明而如实的具体示导。十二缘起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则从甚深极甚深的觉照、透达中,点出三世流转的主因——「痴」与「爱」;这样的流转观,破绝了外道以(神)「我」为流转主体的邪见,而代之以「识」为三世流转的正观。在修学历程中,如能深观(阿含)本教中的「识如幻」,不让自我覆心遮念,则能观苦破我,观缘破性,稳稳当当地直趣解脱。佛法的宗趣——解脱第一,从大乘佛法的解脱观说:活泼泼通透透地勘破了性与我的执取,从(正)法与(净)缘的创悟中,念念不忘诸佛,处处不负众生,以诸佛之法济众生之苦,(深)愍众生之苦(广)摄诸佛之法,法悟(持)得忘了我,缘创(回)得尽为众,就这样,法之喜乐与缘之发挥,充满着身心也奉献得身心,恋与厌的两极性,就不再在心目中打战了。从此所念所见的,只有诸佛与众生,这样,尽管不急求解脱,实际上也没什么缚着自己,身心则开济得两头觉导——不忘诸佛,不负众生。从这二不中,廓绝了一切情见,身心完全化融于正法净缘中,正得于有为中不执实有,净得于无为中不住真空,将真空中体悟得的实相,从有为中印决、了达得正正明明,智观的「无得」与慈行的「无量」,与菩提心就贯联、化合得不脱不失。菩萨弘誓坚愿的「不畏恶道,不求乐故」,就这么自勘、自验、自发、自致得不屈不悔,能进能荷得永恒不已的。修学中最应提运的诀门:缘起性空,从缘起中汰除世智(一切情见滋衍薮),从性空中察照实相,眼面前看到的不离实相,心底触会的也不离实相;实相遍一切时空,缘起也遍于一切时空,缘起与实相构成不可分的关联;因此,理解到缘起无性,就必然地了悟诸法实相。从差别的见地看:「一切有为法,亦名因缘」,众生的生死流转,不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理则,释尊对一般众生,总是先说「法住智」,其故在此。「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大智度论』卷第三二)。缘起的「定义」,不外乎「此故彼」,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构成了流转的定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构成了还灭的定律。这样的定律,乃是「法住智」与「涅槃智」的综合诠演。因此就知道:生死从因缘生,涅槃亦从因缘生,由于因缘涵盖一切,所以释尊说:「我说缘起」。佛法的特质——有因无自性;修学佛法的着眼处——以净因治染因;净因的引生处——「净心」,心净得不着「我」与「法」(我所),心智就会体悟到彼此息息相通的关联性,所以说「共生因者,一切有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互相成济」(卷同上)。理解到人与人的因缘相关性,从因缘中体行得崇敬而感激一切人,才会以菩提心等观诸佛与众生。声闻行者对缘起存着最迫切的厌怖感,形成了「三界如火宅」般的出离心,尽快地入灭的「自利行」;菩萨行者却于缘起中繁兴悲愿,练培出以「人间」为行化的「普贤行」。菩萨道的超特性:「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相毕竟空),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深学而深行「等观」的菩萨:「不以诸结使为恶,不以功德为妙;是故于结不瞋,功德不爱」。「法忍」与智觉的功能深厚了的菩萨,大都对「生死与涅槃」作一相(无相)观。以故,「菩萨虽厌老病死,能观诸法实相,究尽深入十二因缘,通达法空入无量法性……」(卷三一)。缘起的广义——「空诸行」,凡是念头上触会或观达到的:漏与无漏,为与无为,概而言之,都可称为「行」,也都是各各不离于空。从空寂中面对缘起,在缘起中不离、不沉于空,「无所得的智光」照彻了一切,也就通达而活转了一切,菩萨就这么从净脱脱明足足中而圆成佛道。龙树菩萨说:「离有为则无无为,所以者何?有为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相者,则非有为,但为众生颠倒,故分别说……」。「无为相者,则非有为」,这两句话,从最纯正的佛法说,重要极了!因为一切法的普遍实相——毕竟空,从无自性的毕竟空中遍观一切,森罗万象到(一相)一味涅槃,毫厘许的自性也不可得。因此,诸佛所证觉的空,乃是彻头彻尾的本性空。本性空——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则非有为」。这与「真空生妙有」的思想,迥不相同,从遣执上说,缘起性空,是最彻底的反妙有论者;一般所唱演的妙有,乃是倒见中「常乐我净」的产物;以缘起(自)性空为修学准则的吾人,对此等倒见产物,亟应致力导劝而舍离之。超定法师以性空缘起为修学宗趣,近几年为「正觉之音」所写的数十篇文章,其内容都从阿含的「空诸行」及初期大乘经的「法法本性空」着笔,具有正知净行的启导性,我诚恳地向诸位读者推荐。藉此因缘,我想与超法师订一誓约:生生世世倡践缘起正法、性空实相,遮绝「真空生妙有」的世俗(执)见!佛历二五四五年元月四日于新州同净兰若写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