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法师:高雄海阔悲潮震 弘法莲清智光照(下)


高雄海阔悲潮震.弘法莲清智光照(下)仁俊悲应智导运普饶,智空悲空空二等5;践空法现三法化6,三乘一乘诠妙微7。5 重佛重人二等重,治惑治习二等治。6 三业整全念提足,三门出入行趣圆。7 真空幻有游法海,细彻无形杜阴影。发大菩提心学佛道者,于长时大空中对一般有情善诱而巧度的条件:慈悲的提扶与智慧的点向。从悲智双运中建立胆识,展迈手脚,顿断欲钩而猛挥智剑,做得个净落落实足足的有为者。悲智交融互运得生死无间,安危不动,普饶众生的行愿盘石,则莫可推碎。最新旷的眼界——智观看穿了身心内外的一切,再也不为自我所胁所怖。最高廓的心量——慈行呼振着菩萨的精神气(不屈)势(不衰),再也不被他人所鄙所弃。愿德能化度最大敌怨,智光能照破最顽我法,具有这般修为的,则活得有力有能,行得无极无休。悲与智就这么成为自家的境界与标徽。大乘论中说:慈悲就同加了蜜的药一样,许多人都喜欢服用;智慧同苦药一样,欢喜服用的就不多了。所以行大乘法的人,就得从慈悲无欲求的亲切中,衬持最「正直」的意趣;尤其要以最难信解的「苦法忍」药根治、根绝与自我相应的「爱见」,才不致沦为「假名」或「败坏」菩萨!三乘慧命与一乘法身的体握与证觉者,不从「苦法智」中深运悲心、断绝爱见,连佛法的边缘也踏不着!智观成为日常的念头与力头,将我、我所严调得没蠢动潜窜的余地,智观的能量与力质,就会从身心中透扩而运持得深远紧固,悲德与空慧则能配应而发挥得平等普遍,所以说「空大悲亦大」。能这样,做人与为人,便能不折不匮了。慈行的特质之一——绝不匮人;不匮人的德性推展得自自然然,久久足足,就这样,诸佛与诸大菩萨成为大智大悲的圆满结合体。这么种圆满的结合体,从因地看,菩萨对诸佛与众生同样恭敬,因为佛是由人而成的,菩萨固然由诸佛导提而成佛,但也需众人资助才会长远不退,所以从不轻视任何人。假如某人发心向上,我们非常恭敬他;某人一时堕落了,我们非常轻视他,这不是学佛者应有的态度。凡是真学佛的人——心地无量,假定遇见堕落者,总会以「爱语」感勉他,使他振作起来,力求向上向解脱,他还是会走向成佛之道的。我们必须采取这样的态度与心量,「人佛等重」才会现行得切真。大乘法所说的空,该涵着平衡的修学与汰脱,不但对治烦恼,同时也要对治与烦恼相应的习气。这与一般声闻不同,只顾极速地对治烦恼,不注意对治深而微的习气。惟有平衡地以悲智作鉴展德,时时体照菩萨的一切无遮无了,面对现前的等治等重,才做得顶真,持得均称。空的根本力用:彻底对治,具体圆成。从空的(名相)类别说相当多,约其中最主要的说:「自性空」与「毕竟空」。生死的主因——「自性见」,破绝了这,内而身心与外而一切,在缘起观的明确洞照中,怎样也寻求不到世俗妄执中的自性。一切惑业的总根——自性见,透过缘起观泯融得了了决决,内而身心与外而境界,对毕竟空则念念处处有几分体应了,佛道之门从此则步步踏进得不偏不倒,成为大菩提中决定的根性者。就这样,于极长远的修学历程中,三业上触现的、勘核的,都不离菩提心的点照、发趣与开扩,我们的三业就这么渐渐整齐、健全而清净化了。声闻与菩萨同样的修三解脱门,由于声闻对三界的厌畏心太深,所以一证四果,便只待时(甚或即时)自了而入灭,不能从空出假以利济一切;而菩萨在大悲的任运施为中,生生世世在本愿的坚整净旷中,活跃奔波得兴昂神豪,不怯不顾地普利一切。这么样的菩萨,尽管「能知实相而得法身」,入三解脱门而自了入灭,但却能坚忍而不入,举譬喻说,就同走到自家门前,看得清清楚楚而不肯进入一样,因为度生成佛的乐趣与力味,极其浓烈而旺充!因此,菩萨们修学三解脱门,可称为善用方便而深持正直的大手眼者,于空于有作行得自在的菩萨,是这样的修行而趣向圆满的佛道。具有这么种大手眼者,从一般「实体」的自性自我中,脱脱落落得直会「实际」的无性无我,才谈上善用方便。佛法流行于世间不可能不用方便,所谓方便,就是运用巧当而无流弊的方法,把人们从情的葛藤与见的网罩中点扶得直向光天化日中去。这,必须我们有番深探究、正察观、净业行才成呢!佛法的方便最重视次第,由俗而真,由浅而深,一步步一层层的落实上进,法门中无量的胜境与妙义,就这么从身涉与心会中涵熏出法身慧命的基因。认清了方便的正面与真义,才不会堕入流俗的即身成佛、一生成办的大险黑中去!去年有位年青人问我,要如何学显密圆通,便能很快有大成就?我劝他切不可存此不合因果妄想,鼓励他从坚持五戒中建立人格,实践十善中发挥人德,扎稳了这样的基础,才会做人做得好,学佛学得真。释尊所施设的教乘,分为五乘、三乘与(一)大乘。从释尊的本意观察:导引一切众生共同证入究竟的无余涅槃。但是,菩萨是不急求证入无余涅槃的,在本愿的激振与策驱中,旺沛得发热发光的发菩提心,都为救度一切众生的苦恼与忧悲,也就因此与一切众生融为一体,结成一片。菩萨的观照与行作:从毕竟空中,「信解诸法一相无碍」,思想上消除了种种的对峙与隔裂,言行上诠现的都不离爱语与悲心;无碍中的爱语与悲心,化为见得、为得一切人的心量与形相,一切人心中就铭现出佛法印象。提运着智与愿的菩萨行者,最善于将此种印象沁入众生心地中;众生的(成)佛(可能)性就这样被培育出来的。「佛性」,在古代印度佛教有两种释义:一是理性佛性,一是行性佛性。从理性的佛性说——毕竟空性,诸佛与众生没有差别;从行性佛性说,就大有差别了。因为发菩提心,乃是修学佛法的主体,菩提心必须在无尽的(有)义苦中练磨得坚强不退,健卓不悔,法乐与愿德日增日充得如空无边,如海无底,直觉中的诸佛与深感(激)中的众生,一齐涌现得直效直偿,不忘不负,行性佛性透得过如此的试炼,太不容易了!因此,显出菩萨的志概更可贵!菩萨的学与修:事理辨择得无常无我,空有体照得不偏不遗。所学的汰绝了妄见,所修的会应着正观,我们的命脉与佛法的法脉,则能交流得以法导命,从凡入圣就凭这样的交流所致。一切佛法的根源——无上菩提,这该涵着现象的有与本性的空。从佛法本义说,空是真空——了无自性,有是幻有——众缘所生,真空观明廓而健绝得不受自我恐吓与摆布,菩萨愿誓与佛陀威德,则与身心接合、接应得不再分开,因而如幻行在这般愿誓与威德的拥持中,身临刀斧汤火便投受得欢欢喜喜的了。时常灌润、涵涤、游化在大菩提的法海中,法化、愿化得成为一(空净)心、一(实相)味、一(如实)道,我们的心则能于无形中严防、细彻到不再为自我阴影所遮困。妙法譬莲私图净:一切罄施体佛因8;破有法王超诸二9,弘此正法光腾照10!8 深观断着了无畏,大行不匮还欠负。9 观集知因斥断无,观灭培因不住尽。10 不染不净修寂平,寂不住空平为众。破绝了自我的障覆与缠盘,眼所见心所思的,则渐与正法契印得不隔不违。正法的本性——清净得无悭无染;正法,学得也照(用)得明切而准实,人的相品与质地,端严厚醇得脱却世态得失,法性的表徽——空廓真净,就让人感悟到佛法的超越,也令人察觉到学佛者的无得(抛绝私图)。清净到彻始彻终的无图无得,正法则成为一切人学佛、成佛的高标。世物中象征无悭无染的——莲华,因此,大乘经中称叹正法的胜妙性,每每以莲华做譬喻,例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华手经等等;也有以莲华形容佛世界的庄严清净,如华藏界。从莲华的本身说,从莲藕、莲茎、莲子到荷叶,所有的一切,在中国的医药记载中,都是最清和的滋养品,给人类的补益非常大。从菩萨学佛度生的意义上说,我与我所都从「三轮体空」中奉献给众生,正同莲华般的清净无私;那么,我们倡践菩萨行的,就得要学莲华的品质来表征正法!莲华与正法,成为我们意象中无染无上的范徽;以此二无作鉴作策,照破「我法」而于「佛法」中奋发得雄之又雄,心地则厚重而坚锐得不畏不荡。诸佛因地中发心行菩萨道,一开头便勘破了内无真我而外无实物,所以对于财物利养了无悭念,久之就形成了无私无产的观行。进一步便成为最彻底最快(喜)敬的奉献者,并由此而扩充为能舍身能施法的胆量与(无量的)智量;无量的智量——最极甚深的般若,彻照得身心中了无真我,于是也就通晓了我所的实性不可得,这样的体悟到无真我与不可得,因贪着而起的怖畏就没有了。世出世最大的勇敢者——菩萨,其所持的宗趣:廓廓了了的修空观,融融乐乐的修有行;空观中了绝得喜怒赞谤能平而不动,有行中融脱得是非得失能默而不着,则能为众生的(无代价)仆役,作诸佛的(无恋厌)嫡子。诸佛的广大智慈与众生的酷剧难苦,就这样从念头上交织交现得不已不安,效学诸佛因地为一切众生的苦行与大行,就不肯也不忍逃避应尽的义命了。义命感中的肯认:多生以来曾接受过无量众生太多太大的帮助与启导,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因而感报之心则极其挚淳恳勤。许多人都认为别人亏欠了自己,而自己没有亏欠过别人,这种想法太错了。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具有一种最强烈的愧疚心:我亏欠别人的很多,现在应该尽己所有的去偿还,这才算是学佛法的初步行为。这样步步上进得克己、致己而忘己,为人为世的大行才有我们的份。大菩萨心的发端:愧对诸佛与匮欠众生的,因此总是朝朝暮暮向上瞻效诸佛德慧,向下酬偿众生惠恩。最重视时间与空间的菩萨行者,尽量勤用时间广摄诸佛德慧,培发自家悲智;从悲智中化融掉自家苦难忧虑,尽心尽力的思索着如何解除众生的苦难忧虑;甚至为众生代受苦难,这全凭空绝了自我所流露的行愿。与时俱进而与空俱扩的菩萨道,就凭这样握时行空而精进无限,行空入时而坚忍无倦,于空有无碍中广学而遍修。法华经称佛陀是破有法王,众生的通病执我执法,这,惟有从学空、观空中才能解脱出来。活得能透脱自我,通得能体见诸佛,更能护提众生,这是菩萨所观所行的(本性)空。胜解得本性空的真义,凡夫中出格的大心之士,则能于空性中自承、自验、自练得气不泄、意不颓,迈出了不「急了」不「疾成」的二边。菩萨的「妙愿」与「大业」,就这么从无量劫中淬锻而琢磋成的。最纯净的佛法——性空缘起,佛陀所证与所诠的一切,都出发也归结于此。扼要的说缘起:苦集灭道,这是佛陀开示众生由集而致苦,由道而证灭的最明切的理则。二乘圣者就是这么由修道而证灭,获致究竟解脱的。但是,依菩萨的眼光看,道与灭都是无量无上(无余)的,所以菩萨观最极深广的寂灭,也就同时修甚深无上之道。因此,菩萨的修道与观灭是相应的,而又能于观灭中而行(三轮体空的)舍,所以,能「不尽有为(不断),不住无为(不常)」而于长时大空中利益一切众生。不共世间的缘起正法,乃是彻照世出世间一切最清净的光明,解悟了这,则能从生死苦恼而趣入涅槃安乐。染与净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杂染的——堕入有漏;所以(初期)大乘佛法总是说不染不净,以超越或非非而导脱修学者。从寂平中循着不染不净的本性而修学,换句话说,从性空平等中了知烦恼与习气本无实性,但从因缘的假名中却可说有被对治的烦恼与习气;从假智察照中渐渐消融了这二者,则能从空出假而巧断惑习,从假行空而净增福慧;如此的从空假假空中,我们行菩萨道的,才能平衡、平等的修为、化度,生生世世为诸众生而奉献一切。末后,敬祝诸位在吕、庄二位善知识的导带与探发中,时时掀腾着「高雄海阔悲潮震,弘法莲清智光照」的健愿与妙观!(佛元二五四四年十月十五日郑健记于高雄佛青会)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