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俊法师:我所认识的印公导师(上)


我所认识的印公导师(上)

仁俊讲 明忍记

李先生、诸位同修!今天不是演说,也不是开示,祇是谈谈我对印公导师的认识点滴。导师青年时开始接触佛法,主要是三论和唯识。当他体解到佛法正面时,便感觉到佛法和现在中国佛教所有的现象距离极远,非常惊异!他立即发愿对佛法致力修究,从艰勤中探讨佛法的宗趣。他原是一个穷乡僻壤的青年,一读到佛书,很快能了解佛法本质,与当时一般流行的佛教现象根本不同,这般见识太少有了!这由于他过去的宿慧深厚,所以一接触到佛法,就能了解当时中国佛教的种种流弊。他立刻发愤修究,显出他的根器、识见不同泛常。就他修究的范畴的涵盖性说,非常的宽而正:因为宽,他才能从高远处见到一般所不能见到的;因为正,他才能对当时佛教现象的流弊看得透彻,引起最严重的关切。在这样的心境感受中,必然感觉到极端的严重。这样的感受变成了他绝大的意愿压力、呼声与策鞭,他就是这么锐志修究的。他修学佛法最得力处:沉得透,发得开。深广得无比无上的佛法,不像一般知识,一讲就懂,一学就会。修究者起初一定要沉得透,从实足沉得透的耐心中深入深悟,慧解择辨得精准了当,法源义根才能从钩深致远中揭发出来。惟有这样,才能从佛法中决定发得开,永恒地探得出大头面,呼得震大音量,使得足大气力,廓清、荡绝现代流俗佛教中的种种低浊俗滥。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学佛法,清净心显得极重要。清净心,简括地说,一开始修学,就得果决地撇开许多妄想,注心致意的精诚而热切地钻研。导师平生的整个心血与志神,都灌集在佛法上。由于知见正、学力丰、功候足,三十多岁青壮时代已掌握着整个印度及中国佛教的思想体系,也体践着佛菩萨的「步趋」而上进、前进。所以一到中年(晚年不用说),就「甚深有大名」了。这番大名,全从体悟、阐扬佛法最极深广的「实相」与「真义」中获致的。由此而说的、做的,就没一般的掠虚、杂混,洗炼出佛法的纯净面目与整全心髓。他能从「根本佛法」的观照中,体认实相,诠演真义,他那一片(净)心,真个是极平淡、极正常了。从平淡中平实得淡默(忘我),从正常中勤勇得净烈(为法),所观所行则自然清彻,综贯,理会着佛法清净源头,从佛法清净源头上翻身豁眼,当然见到一般人所不能见的,信得一般人所不能信的。佛教中的超特信愿与希有品概,就这么熏陶而振鼓成的。

因为他的行(与)思能如此的清彻、综贯,一发心,就把「法」与「律」看得同等重要。法,是释迦佛所彻悟的圆满真理,这是不共世间的真理,可说是一种了无偏缺的整体文化,把世出世间的实相开显得极其明晰、决了,能令众生从险黑的有漏中迈入光明无漏的圣域中去。律,是透过正法的体察、谛审、印决,作为建立僧团最完善的种种规则与制度。净律的殊胜作用:「为令佛法得久住故」。导师深澈地体践正法与净律的实义实用,故其「正思」与「正命」的精严细密,殊难言喻。法与律从他的身心上观察,可说成为他慧命中的光与力了。他能过着这种光与力的生活,所以对于中期(也就是初期大乘)佛法,才能那样的涵照而摄取得周遍无遗。初期大乘佛法的特质是性空,他对性空般若的参究与体悟、发挥与修为、承续与验应,足实地秉遵着龙树与提婆的真诠,更上溯到探入释尊本怀。他从释尊本怀的契入、决了,将佛法透显得直达「第一义谛」;站在「第一义谛」——实相真空——的源头上,深观佛灭百年中的「佛法一味」,广究从「佛法一味」流衍出的「二部」及「十八部」;部派中对空之「法义的论究」,他都了解得大体落实。更进而精究「般若」的「深奥义」,从般若的深奥处又深窥、洞悟「龙树的空」;龙树空的法源——将『般若经』的假名、空性与『阿含经』的缘起中道统一起来。导师肯认「佛法」是「第一义悉檀」(显扬真义),从这番见地上递次修究『阿含』,「部派」,『般若』及「龙树的空义」;龙树空义的结晶——『中论』。他对『中论』注入的心血特别多而勤,从『中论』与『阿含』的对读、互比中,发觉『中论』的思路与义脉,多半都与『阿含』缔结通贯,因此他说「『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佛法与世法不共处:「无我缘起」,无我的别称——空,从相对说,世尊说空亦说有,从世尊所证所诠的观察,毕竟以「自性空」为宗趣,以「胜义空」为标的,「根本佛法」与「初期大乘」都这么说。导师肯认『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从佛法最极纯净处着眼,自性空与胜义空,不仅与世法不共,也不共于一般大乘,从不共中体肯、阐扬、习践佛法特质;从特质的不偏不蔽中抉择一切佛法的了义与不了义,就有一个最平允的准量了。以平允的准量博学而广摄一切,才能从海阔天空的意境中不遗一法,不着一法,这形成了他治学的独特器识,也显出了他体见的无比渊微。因此,不论读他那一方面的著作,总是被他的智见睿思吸得引人入胜。妙义云涌的法力、「法味与法光」,滋旺身心,灿豁眼底,从知行上获致最正确、最真实的启发与导进,这就是他从默默耕耘中耕入了释尊本怀,播发的「正觉之音」吧!

像他这样的博学广摄,深究实修的造诣,以我个人的浅见看:一、福慧双修,他的福——净福,从严持净戒中来;他的慧——空慧,是从空性中解悟出来的。就凭这样的福和慧奠稳了他那「胜解(净)行」的根基。二、「多见佛」,多生多世中瞻仰、效摹诸佛的三业,积储三慧。三、 「多闻法」,多见佛就能多闻正法,直趋正道而不退。四、「多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赅括出家在家,凡是具正见,言行与正法相应者,都可称为善知识。 善知识的风仪与义致,参(瞻)究(探)得投入与契合,善根与善力便会油然而沛然的蒸蒸日上。五,我敢肯定地说:他已是接近『解深密经』所说的「五事具足」的上根利器,这,只须体察他那无深不揭、无微不透、无难不破的智见,就可以证实了。

第三层,佛法之根——般若慧。学佛法透过般若的「无变异性」,体顺诸法实相,身心受到实相的觉提、策导而向上、向净、向菩提,慧命的气分与气质,则能渐渐地从三业上流露光辉。活在慧光的体照、慧命的摄持中,念头的佛法念念不忘,眼前的事相处处不昧,不忘佛法而深愍众苦,不昧事相而直入「人间」,佛法与人间就不会脱节了。在古代大乘初兴时,这称为「内秘菩萨道,外现是声闻」。这是适应(化除)当时声闻(小乘比丘)的障碍不得不有的权巧;到了现代,大小乘的界划快泯除了,应该积极的、明显的,以比丘菩萨的身份深入人间,随机化导。菩萨道的内涵综贯而遍通于一切(乘),表面看,气量宽宏而誓愿真实,深观大行备于一身;从底里看,菩萨也重视解脱的,因为惟有伏断了严重烦恼,三业才会净化;净化三业,乃是三乘的共基共行。从这共基共行上,深会深入得极寂极明,寂得不滞,明得能了(利名炫耀),语默动静中的仪态风徽,淡泰端健,给予二乘者的印象、观感,就有真切影响,实际感动;菩萨恭敬二乘,二乘发心学菩萨,就这么声气相通,心念关注的。菩萨能引起二乘圣者的重视,不仅因为深达二乘证境,而是更能见到二乘见不到的胜义,甚深胜义中具有极大、极正的启示、提回作用;二乘的回小向大(不论因位果位),都会受到释尊当时与弥勒菩萨、以及后来许多菩萨多方面的诱导的。发心修学佛法的菩萨行者,在上求下化的承荷、学习、摄取而永无厌足、倦勤的愿欲中,无道不学,无人不见,因此引起许多人发大乘心、发二乘以及发人天乘心。所以『般若经』说因菩萨而有诸佛、诸菩萨、诸二乘、乃至人天乘等种种之善法。由此可见,最能把握而发挥佛法整体大用的,可说非菩萨莫属了。

菩萨的另一特征:遍缘而遍入法界。初发心的菩萨,对十法界名义仅能略知大概;久发心或登地的菩萨,方能遍入十法界及深入四圣法界而广度六凡法界。(十)法界的界之含义:染因与净因。释迦佛致力阐倡的(四)谛(十二)因缘法门的共同点:「因」,所以说「我论因说因」。这个因,就包括染与净,背尘合觉的修证,就为着彻「转」染因而彻「依」净因。佛法特别重视染净邪正之因的择抉、取舍, 这又是与世学、世(间天启宗)教的不共处。四圣法界的解行与证入的究竟理地——无我我所,证入的门径——三解脱门。三乘都由三解脱门证入,所见的「法性、法住、法界」,原本了无差异;不过,大乘行者从三解脱门更上层楼,「进观诸法实相,无自性,空」,即生死而解脱生死,离诸自性执而证入诸法无我之寂灭性。吾人修究佛法的历程中,身心体究与行愿发挥的,都应念念不离于十法界,从四圣法界中净化自我,才能深入而遍及六凡法界,广学而实践六度

大乘经常说的「尽虚空,遍法界」,正表征菩萨菩提心的广大、无际、无量。导师从胜解中深观(诸法)性空而发大菩提心,他的菩提心是综观统摄十法界的,正如『般若经』所说的,诸佛及二乘等善法,都因菩萨而有的那样。那种精湛而纯净的智观,将甚深法界的底蕴、源涵,都能全盘的掘发、罗致、罗列,呈现得楚楚晰晰,真可说是「海印」普现了。「读经、坐禅、学问」,不单是古代印度(佛教)僧团如此,古代中国僧团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学是悟因解脱本,问是知缘记忆根。禅定的摄心起观,须得将经义疑难处讨究明确了,然后才有正确的所依境,这就显出「学问」的重要性。所以戒学、定学与慧学,就成为「佛学」的整体、总纲。切实地说,择取正确佛学,乃是悟入纯净佛法的导因;忽视了佛学的体究、择定,佛法就会因世俗的见(与)行的渗透、混杂而变质,由变质而名存实亡,这形成了印度(最)后期大乘佛教灭亡的最主因之一(「佛天一如」)。如果当时印度真有为法忘躯的大勇者,知见精严,行愿坚贞,一定能持续而流传下来。例如过去的我国佛教遭受到若干暴君严重而惨酷的摧毁,因为有许多为法忘躯的大德挺身护卫,不久便复兴起来,这显出真知见、弘誓愿的无比重要!真学问与真知见,乃是佛法流行于世最大的能,最净的光,最热的血,最健的力。学问——久已成为导师的日常观境了;因此,他意念中的学问——法身与慧命融为一体。从这般意念中而学、而行、而见、而写的,必然能从「文字性空」中,将众生导入解脱坦途。于此,我必须强调:释尊度化有情最有力的利器,便是文字——学问啊!

第四层,学佛法,必须了解何谓法化与情化,因为情化是凡夫的有漏因,法化是圣者的无漏因。一般说,不论在家或出家,其生命都是一个个的情化的色心产物。修学佛法的究极目标——解脱惑业而深「入法界」;悟入了法界,生命就有番彻底敞豁的新气貌、净意境。简言之,整个三业都法化了。正如『阿含经』所说的:「知法入法,于法不疑、不畏,但见于法,不见于我。」圣者获得了这种证验,对生死解脱有了绝对把握,就没有丝毫疑畏了。

大乘的信、解、行、证, 都以三法印为准则,体持着三法印,勘核自身的所学所行,才能对内(心)外(境)通彻地理解到一切,无一不是缘起无性,缘生无我;世间邪外的「冥谛」能生、神我「大一」、「自性真常」就都能遣破、廓清。三法印是悟入三解脱门的捷径:无常观成熟了,就不让痴爱造作业缘之命;无我观成熟了,我(与)法的周遍妄计,就能消融了;涅槃观成熟了,一切相就能绝对的泯绝不着了,到达了「后断一切见」的究竟理地。三法印的核心——无我,无我与空本是一体两面,因为众生根基有利有钝,故佛陀为钝根者说无我,为利根者说空。空的本义之一:等观诸法,所以,『阿含』与初期的『般若经』,将色、心、法性三者平列起来看。有为、有漏界中的一切,不外乎色与心,从缘而起的色与心,如果展转的推究到底——了无自性,而此了无自性,便是一切诸法普遍而究竟的本性(实相)。『般若经』如此的平列等观,显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谛无碍的观行,启发了大乘道不偏于色、不偏于心的中道思想。大乘中道的表与里、理与事,都特别注重悲与智的均衡发展、发挥与发达。菩萨行在这样的练磨、承当中,面对无常的色(身),理解其生灭相续而无尽,便了无恋着亦无厌舍之念,抛却消极而非常积极了。肯认了色心无常,也就必然体会得无真心(性)了。愚夫总是因恋身而着命,因执心而揽境,从相对的二中互诤而相争、相害,把整个世界都搞得斗乱不已。佛陀从空(性)的平等观中,点出了色无常,心非真,正确地提供了一种给予人类解粘去缚的无上妙法。本来色与心都是无常,根本圣教早就倡导「观心无常」,因此,龙树菩萨呵斥真心论者乃是「梵王旧说」。警省得不执心、不(昧)忘心,心用得对我(相)不执实性,悟得对法(性)不背空义,才称上善用其心。我们应该这么用心学佛法,知见体认得平正而清净,不为真心所蔽囿,若色若心,等观等觉(重视业惑「由心」而治伏,不必太强调唯心),逐渐地解除色心对立,行于色(尘)而不染,观于心(性)而知空,才能与法性有少分相似领会。

把色、心与法性作为整体观察,也就是将世法和出世法总合起来修学,即世法的缘起而知其本性空寂,即本性空寂了知其缘起如幻、「假名」;从假名的因缘果报上,深观而遍观空无自性,从空无自性中建立世出世间缘起的一切,这便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大乘者的真知实行,纵通(彻)横贯(彻),做得真不绝俗,俗不乖真,就是将真谛和俗谛解行得互不相碍。菩萨的特殊宗趣(精神):「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便显示了与一般小乘行者,将世法和出世法隔离开来看是不同的。(胜解行位)菩萨从无相、无着、无极的般若慧中所起的一切观行,从(空)净心中观(广义的)色境如幻,返观自心亦复如幻,进而深观、遍观真如法界,也是悉皆如幻,如幻中不着不厌而行「假」,行假中能忍能进而趣真(空)。如此展转反复地观幻行假,行假趣真,趣真而不证灭,行假而不诳惑,体现而立持得如此真实(相似)清净,学者便能从二谛无碍的理解中,把握着修究佛法的枢要。这种思想根源,乃是初期大乘从根本佛法中衍化而来的。『阿含』中说有两种智慧:一法住智,二涅槃智。法住智说明世间众生生死流转的缘起定律,这就是「无明缘行」等,「此有故彼有」,正确地建立了世间的因果法则。缘起的世间因果,无常无我,悟入无我,烦恼根——无明灭,行等不起,「此无故彼无」,涅槃智则证得出世清净因果。从「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相关说,声闻道修学的步骤,必然地依俗谛而悟入「真谛」。初期大乘行者二谛无碍的观行,进一步从缘起的法住智,高扬与涅槃相应的「自性空」和「毕竟空」,其渊源并未离开法住智与涅槃智,祇是大乘行者的特征:「见灭不证」而发菩提心。导师依涅槃而体验甚深极甚深的自性空、毕竟空,从毕竟空中发无上「智愿」——菩提心,凭如此的智愿,无间地激发孱弱之躯,提振「少壮精神」,奉献三宝及众生。所以,他越是到了晚年,越是勉励自己,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后生的吾人,奋迅地恭聆他的「正觉之音」吧!

第五层,导师深入而精通中国佛法,他深深地钦仰中国过去的大德们,对佛法精湛的体悟,组织严密而内涵丰实的辉煌著作与独特的卓见;惟由于中国祖师们的解行与体认、诠扬与判摄,一切都以大乘经为宗依,依大乘经而建立各种宗派,这与古代印度空有二宗的经论并重(或偏重于论)迥不相同。大乘经所开示的——特重行践,对信行的启导重要极了!但是大乘经的广大对象——无数群众,由于积极地吸引、争取广大群众,就不得不投其所好(约大乘经方便一面说),倡扬种种「异方便」和「胜方便」,不可思议的方便流行成风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纯正的大乘基质,便「渐失本真」。长此以往,真义则难以显现,发心倡阐而体验真义者则更少了。这是古代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由「质变」而「量变」的历程。(这与摄化、适应、迁就外教,不得不掩真就俗,久了,却俗渗而真掩,也有密切关涉。) (待续)

一九九六年十月讲于新州印顺导师基金会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