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定法师:唯识大乘菩萨行位


唯识大乘菩萨行位 超定一、修证的意义 修证,包括:发心修行、证果的全部修学历程。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主要为适应学佛的五类型人而宣说,如人天乘人,发的是增上生心,修戒、施、定的三福行,得人天福乐之果;声闻与缘觉二乘人,发出离心,修四谛与缘起法门,证阿罗汉与辟支佛果;菩萨乘人,发菩提心,修六度与四摄法,圆满菩提果。中国佛教徒常把修行二字挂在口里,强调修行的重要性,而对修行的实质内涵,往往是笼统颟顸,次第不明。探究全盘佛法,如经论所明,不出教理行果,或信解行证。依其内容,循五乘、三乘、大乘的三阶梯,有其相依与相摄的一贯历程。如单说修行,是修世间福德行?出世的智慧行?抑或入世的悲智大行?虽然佛法讲圆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必机械地去划分。但随学人程度不一,发心各异,修行的重点要求也就有差别。华严经说:「发心究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发心难。」我人修何行、得证何果,关键在于发心的阶段,如信心清净,具强烈的善法欲,而后才能锁定目标,勇往直前,如实修行。以修学大乘佛法为例,首先务必确立菩提心,为上求佛道、下化有情,此心此愿,尽未来际劫,永不退转。所谓「信为欲依,欲为勤依。」自然于菩提道上,欲罢不能了。倘若此一信愿发不起来,或轻如鸿毛,犹豫不决,那么面对既崎岖又长远的菩萨行,要他如何继续走下去?大乘正常道,从凡夫发心学菩萨,修共世间的十善法和十信行,要经十千劫才能成就信心,位登发心住,正式进入初阿僧祇的菩萨行列。由此可知,为何经说「发心」比「究竟」还难之深意。故此,在发起世俗菩提心的阶段,务必多闻正法,培养性空见,通达缘起如幻,渐渐地转迷成悟,使世俗菩提心转化而为胜义菩提心。真正做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中国佛教有大乘八宗,主要的是天台、贤首、净土与禅四宗,前二宗以教观著称,后二宗以行持为特色。明清以来,台贤学者都归趣于禅净,尤以净土为佛教徒普遍的信行,教演天台或贤首,而行归于净土。这是简易的方便道之一,以大乘思想说,也是为成熟众生的广大难行道之过程。除往生净土而外,修天色身,或二乘的解脱道,都是为初学大乘,维护菩萨的信愿,而特别施设的善巧方便。 二、菩萨行位 今年印顺导师基金会主办的「佛法度假」,我以「菩萨道修证的历程」为题向大家报告,其中第三节「唯识论的五位」,为时间所限,内容引原文多,讲解文字少。兹藉此机缘,对唯识学的修证,增加若干资料,以便初学者略窥大乘相宗的修学次第。 1. 谁能悟入唯识性相? 成唯识论云:「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姓者,略于五位渐次悟入。何位大乘二种种姓?一、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姓,为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要具此二种姓,方能渐次悟入唯识。」 唯识学承袭部派阿毗达摩的论风,在大乘佛法各学派中,法相最繁琐,思想最严谨,组织最庞大的一体系。外人不明其底蕴,往往误认为是专供学术研究的一门学问,无助于佛法的修证;换言之,对于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无关宏旨。实则,「从禅出教」,瑜伽大乘是最重视禅观的一宗派。唯识性相的论证内容,如汪洋大海,深广无涯。但可肯定,绝非为理论而理论,为学问而学问,其目的无非是为佛法的修证。世亲论师作『唯识三十颂』,在初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一颂明唯识性之后,即进一步阐明悟入性相的历程。首先要确认的是:谁能悟入此甚深义? 我们一向听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心者皆当作佛的论调,但唯识学即明确地宣说,众生有五姓差别:声闻种姓、独觉种姓、菩萨种姓、不定种姓、无性有情。以上五种姓,定性二乘和无性有情三类是不能成佛的;菩萨种姓决定成佛,不定姓的二乘,有因缘可以回小向大,修菩萨道而成佛。不过,依回小向大的时劫计算,显然不如直入的菩萨。如声闻初果,需再修八万劫后才入菩萨位,二果六万劫,三果四万劫,四果阿罗汉二万劫;独觉为一万劫后入菩萨位。所谓「菩萨位」是指十住的初发心住。等于大学里科系不同,学生转系得补修新选的学分。如依一般的比配,声闻初果,断三结,证空性,应是菩萨十地的欢喜地。 依论文解说,要渐次悟入唯识,需具大乘二种种姓:一、性种姓:无始以来从未有熏习正法,在他的本识中即有无漏种子存在。二、习种姓:发心以后,以闻思修三慧之力,使先天本有的无漏种子不断增长,俾为见道证无漏现行的因缘。这二种姓之分,系约无漏种子的未增长与已增长二位而说。唯识学上探讨种子的由来,有本有、新熏、本新俱有三说,所以菩萨的种姓,即依无漏的本有与新熏而分二。唯有这二种姓是能悟入唯识性相,证得无上菩提。摄大乘论云:「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修福智资粮菩萨。」这对于谁能悟入之意,阐述更清楚,即具四力的菩萨:闻熏习的因力、善友力、解甚深法的作意力、堪能实行六度的任持力。也即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的四预流支,这四种条件,正是菩萨见道的因缘。 2. 悟入唯识的位次 关于菩萨修行的历程,成唯识论分为五位:资粮、加行、见道、修习、究竟位。摄大乘论则合十地前的资粮与加行为胜解行地。唯识论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抉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菩萨行的重点,从初发心乃至究竟,都是在唯识性上用功,观万法非实,唯识所现;依止观力的强弱,有的是相似的解悟,有的是如实的证悟;证悟又有浅深之分,所以菩萨行位有高低的差等。 (一)资粮位:如论云:「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从发菩提心,随顺于解脱分,于唯识无义之理趣深生信解,以其观慧求住唯识性,但因定力不够,处于散心位修菩萨行,不能使能所二取随眠(习气)伏灭,令不起现行。修唯识观以伏灭烦恼、所知二障为主,此初位菩萨,二障粗重的现行,虽尽力降伏它,而于微细二障及随眠,以止观力微故,还是力不从心。 (二)加行位: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即是暖、顶、忍、世第一法,名顺抉择分。经过资粮位,准备工作完成,为入圣道更加努力,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观能取所取皆空,伏除分别起的微细二障现行,又制止俱生起二障的粗现行,但他的观智还属有漏阶段,没有真正契入无相的唯识实性,也即未到达智理一如,能所双亡的无相法界。 在加行的四阶位中,其升进的次第是:暖位,依明得定,起下品寻思(观智),观所取空。顶位,依明增定,起上品寻思,同上观所取空。忍位,依印顺定,发下品如实智;下忍,印所取空,中忍,顺能取空,上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双印能所取空。颂言「非实住唯识」,因根本无分别智未起,未通达圆成实性,则不能起后得无分别智,通达依他起如幻,只能证到没有别体能取和所取的遍计执无自性。 (三)通达位: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经加行无间,无分别智生,证悟二空真如,断除烦恼与所知二障的种子。此即十地菩萨初极喜地,从此生如来家,「于多有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菩萨历程三大阿僧祇劫,从十住信行成就算起,至此第一阿僧祇劫圆满。 (四)修习位:颂曰:「无得不思识,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于上位见道,已具无分别智,断分别起我法二障。今为尽俱生起我法二障,再接再厉,趁胜进击,加强进修,令无分别智增明。论释:「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证真如,此智具斯二种义,故独名出世。」又「数修此(智)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能违细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智)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证得广大转依。」转依是「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遍计所执,即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菩萨从登地以来,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圆满十波罗密多。最后,(五)、究竟位:「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至此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满。 以上略述菩萨行位,供有志修证者之参考。语云:「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发心修行,从准备资粮做起,开始修十信行:信、进、念、定、慧、戒、施、护、愿、回向心;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而后转凡成圣登于十地。其主要禅观次第是:先观所取境空,唯识所现;次进观能观心也是空;后观此能观心空的空相亦复空。「究竟菩提归无所得」;「以无所得,得无所碍」;三身四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03年9月18日于观音丈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