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定法师:缘起的面面观(下)


缘起的面面观(下)超定缘起论的开展缘起观系佛陀在菩提树下,观察有情流转的因缘,以及生死解脱的过程,从而体悟宇宙人生真理,成就究竟佛果的如实正观。过去现在因果经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如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业从四取生(欲取、见取、我语取、戒禁取)。……又复观行从何而生?即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灭,忧悲恼苦灭。如是逆、顺观十二因缘,第三夜分,破于无明;明相出时,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毫无疑问的,缘起论是佛法立义之根本,本此立场而探讨自他、心境、物我的一切问题,而否定当时学派的宿作论、尊佑论之邪因论和无因论,确立佛法的正因论。缘起的内容深广无边,如上所述,有情身心界的内缘起,器世间物质界的外缘起;自然界、社会界、身心界,无不是缘起。但佛法的目的在于转迷启悟,离苦得乐,佛说缘起的重心,在于显示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律,告诉我们一条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的菩提大道,怎样由个人生命的改善,身心安乐,趋向正觉,乃至于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印度佛教的演变,从原始、部派而性空、唯识、真常。思想不论如何分歧,甚至形成对立之势,但总不能偏离佛法的根本教义,违反释尊所证与所说的缘起真理。佛法是一味的,诸法实相不会有差别。然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了佛法的推广,适应不同的时空,契合众生的根性,不得不施设方便,而作差别的解说。各种不同的缘起论,通常分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性空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和「六大缘起」。此中真如、法界、六大缘起,应是依中国佛教宗派的教义而安立,比如:真如缘起说是根据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真如门与生灭门而说。法界缘起是贤首宗一真法界、四法界,缘起无尽之宗义。六大缘起,乃是真言宗所倡立。六大缘起说,不出上述内外因缘的缘相应义。真如缘起与法界缘起,不过是如来藏缘起的不同诠释。因此,大乘佛教的三系思想:「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也即是「性空缘起论」、「赖耶缘起论」与「如来藏缘起论」。三种缘起论,代表了「初期大乘」诸法皆空论,及「后期大乘」万法唯心说。唯心,大分为妄心与真心,妄心缘起是阿赖耶唯识论,真心缘起是如来藏佛性论。而「佛法」包括佛世的一味佛教和佛灭的部派佛教,在上列的缘起中,是否同属于「业感缘起论」?部派佛教的说转部建立胜义补特伽罗,有部的假名我,犊子部的不可说我,经部譬喻师的细心说,上座部的微细意识说,大众部的根本识,这些都是为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着重在于如何随业受报,构成三界六道的生命永续,以避免落于断灭论的异端。尽管部派之间对业力的体性与如何存在的问题,有各各不同的主张,而业力论的阐发,真是前所未有。参阅各部阿毗达磨论书,可证知这一事实。因之,部派佛教的缘起论,不妨总名为「业感缘起」。至于原始佛法,如阿含根本圣典所明,缘起的定义与内容,当为后来部派与大乘佛教之所共遵。约对治悉檀言,缘起否定了狂妄的创造神,以及众生轮回的灵体说。约第一义悉檀言,缘起乃转迷情成正觉之规律,圣智所契入的究竟实相。早期佛教不注重理论的发挥,而强调四圣谛的实证:苦,苦之集,苦之灭,灭苦之道。如偏离根本问题,则落于无意义的戏论,无异毒箭喻经所说,无助于苦痛的解脱。故此,相对于后起的缘起论而言,姑且名为「正觉缘起」,或实证缘起论。总之,流传中的全盘佛法,从「佛法」、「初期大乘佛法」、「后期大乘佛法」,乃至「秘密大乘佛法」,无非是缘起理论与实践方法的不同解说。因为缘起是佛法的本源,不共于世间外道的特质所在,如迷失这一本质而创新说,即不成其为佛法了。印度佛教的流变,由声闻的四谛乘,菩萨的波罗密乘,终而如来的陀罗尼乘。也即从早期的「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最后发展为「如来为本之天佛一如」,也许这就是诸行无常、缘起论的变迁使然吧!拙文出版的缘起原来我只是想在拙文的出版之前,向「觉音」读者报告一份成绩单:三年的时间,我做了出家四十余以来的未曾有事;从九八年六月起,至今完成三十二篇的佛学论文。这一令人难忘的因缘,在此就从头说起吧!一九九八年四月初,印顺导师基金会主办的「佛法度假」,在南加州借用西来大学场所举行。承办人来电邀请,希望我为度假营的学员讲解中观要义。大约讲了四节,另加一堂早课中的开示。承蒙基金会创办人仁俊长老的慈悲,令将方便说法的大意写成文字,发表在「正觉之音」。如所周知,仁公是佛教界公认的谨严大师,思想超卓,三千威仪,言行不苟。文如其人,篇篇精练,功力至深。他所办的佛刊,审稿要求很高,不是公开对外征稿的。而今当面命我投稿,一向懒于动脑筋,不善为文的我,如何完成这一艰苦的任务?最后在师命难违之下缴卷了,经审定后刊出,还吩咐编者继续邀稿,鼓励我多发心为觉刊投稿。每期「佛法度假」,也都约我前往讲课。由此因缘得以再度亲近当代的高僧——仁公长老座下,藉长老威德的加持,按月写稿,成为我的定课,像在佛学院当学僧,依规定交出学习的心得报告。我从来没有撰文出书的念头,应付式地发表过就算了;犹如仁公从年轻开始写作,至今年逾八十,搜集起来可出版几大部书,但他还是坚持不肯出书。而我为什么答应信众的请求,出版这本有生以来第一部著作?三年之前,自创的佛堂从民房发展为合法的正式道场,择于五月月圆日举行本寺成立二十周年暨新殿落成、圣像升座。岁月荏苒,于今又度过三周年,信众发起为我出书,作为新殿落成三周年纪念之一。盛情难却,随顺众生吧!况且这也是宣扬正法,引导正见之方便。无常的世间,以后是否还有机会看到自己写的第二本书呢?翻阅书架上的「正觉之音」,从九八年六月份第一篇「念念趋向正觉」,而后每逢月初,仁公的叮咛:「为正觉之音的传播,多费点心写写吧!」该写些什么?佛法无边,如汪洋大海,从何谈起?忆念佛陀遗教,根本思想不离缘起性空、十二因缘、四圣谛;五蕴、六处、六界;世间与出世间、凡夫与圣人;生理的、物理的、心理的,一切的存在不出佛法缘起的范畴。那末就以缘起为线索去启发灵感,寻找写作的题材吧!执起笔来准备说些题前话,但一想到仁公的文章,谨严精练,句句金言,我的文思随即阻塞,久久无法落笔。为了克服这难题,我想通了,各有因缘,何必斤斤较量?仁公有其独特的风格,他的不朽之作,当然会受到上根利智的读者,持以毕恭毕敬的态度,如面圣容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而我的写作,天马行空,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不管内容如何,通俗也好,疏漏也好,何必以他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呢?从此之后,提起笔来,搬走一块石头,心无罣碍,随兴所之,称性而谈。谈「正信的佛教」,论「佛法——缘起义甚深」、「缘起智.感恩心」,写「缘起的理论与实践」、「缘起与空性的统一」,乃至于「声闻佛法与方等大乘」、「了义不了义的抉择」。每月都在主编指定的期限内缴卷。有时编者要求文字的长短、内容的性质,也能顺应配合。虽然,检阅写出的东西,修辞、构思、气势、文义,都不甚满意。但每次完成一文,身心踊跃,喜悦之情,像登上欢喜地一般,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回顾过去,民国四十七年春进入灵隐佛学院,五十年毕业,继续在福严学舍进修,亲近印公、续公、演公、仁公等诸大善知识。离开福严,服兵役后回到僧团,正逢恩师在开元寺主办佛学院,我得以教学相长,从事僧教育工作。五年后往香港能仁学院,转而攻读社会教育学,课余编辑内明杂志。一九七五年冬,移居美国,名义上是赴美弘法,实则随缘参学。在自创道场初十年间,慧业荒废,众生未度,不免惶惑之感。八八年承圆光院长如悟学长之邀,回台讲学,前后约三个学期。此后返美才正式在道场定期共修中,宣讲经论大意。偶尔也应约往外州和台湾,作通俗演讲。九八年春,我找到适当的场所,可作永久性的道场,经八个月装修,举行落成典礼。在这期间,与仁公长老久别重逢,承蒙长老厚爱,开始与「正觉之音」结缘。三年以来,写了这些篇章,细说其中的因缘,真是缘起无尽。父母养育我,肯让我出家;剃度恩师栽培我入佛学院,专修佛法;佛学院的师长,从最高印公导师,院长、教务长、训导长,以及诸位讲师,前后六年的学僧生活,厚植道基。北园五载,温故知新,站上讲台,从利他中自利,在法义与行持上,获益匪浅。倘若缺乏以上因缘,法身慧命不存在,又如何宣讲佛法,发表佛学文章?道场重修后,法务繁忙,压力日重一日,假如不是本寺当家日观仁者发心负责行政,以身作则领导信众,推动寺务,我怎能清心地静下来写文?假如没有信徒拥护,常住每月帐单,谁去支付?感谢三宝的加被,感谢因缘法的成就,感谢支持我在菩提道上前进的所有善知识——教授、同行和外护善知识!最后,在我决定刊行这本文集时,托觉音编者向仁公试探,是否能请到他赐序,以增光彩。当我还来不及上书恳求之际,他老已完成了三千字的大作,嘱其弟子誊抄传真过来。拜读再三,感恩之情,笔墨难宣。吾公深入法海逾七十年,对如来正法的体解与践履,至深至广,不愧为当今人间佛教的中流砥柱,印公导师座下硕果仅存的法门龙象。为报答师恩,当依教奉行:「生生世世倡践缘起正法,性空实相,遮绝『真空生妙有』的世俗(执)见!」人间菩萨的风范,令人不胜高山仰止之至!二○○一年元月十日写于山仔脚观音丈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