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把握动机的源头


把握动机的源头

在生命的每个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知道自己的举心动念,也就是动机呢?如果真正知道了,运用成熟了、自由了,我们的心灵宝藏就会启开,就不会丢失在生活的每个延续过程中。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烦恼,有的人自在喜悦,有的人痛苦颠倒,实际上它们的本体都是宝藏,都是不可思议的宝藏。因为我们这个如意的心智,称之为本性也好、自性也好、佛性也好,没有刹那间能丢失的,只是说我们往往不清楚这个动机,会迷失自心,会蒙蔽自心,或者说会执实一个知见。

我们遇到每一个问题,都会用心,都会用念,但很多时候会被虚假的、伪劣的知见蒙蔽着,蒙蔽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正念。我们现在谈论佛法、学习佛法,其发心,也就是动机,又是什么呢?

发心,这个名词我们太熟悉了,一谈发心,肯定会谈到“心”。“心”这个词,在佛教中可能是研究最多、运用最多的了。这个心究竟是什么呢?此心有人证它吗?有人得到它吗?是个人能得到、集体能得到、还是某一层面的人能得到?如何是正确的发心呢?

佛在这里说的是“法界心”。心延续于法界,从佛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地狱饿鬼畜生,有十法界差别,但莫不是心灵所演化、所延续出来的。在生命无始以来的轮回现象中,智者表现在生命的不同层面,六道众生各有其智者,在佛教来说,心为佛陀世尊这个智者所真正证实,我们往往没有证实,而在某一量或某一状态下以为实有。这个认为实有的心一直在腐蚀、蒙蔽着我们。

佛陀这个智者,他的发心,即他应化于世的动机是什么呢?我们说六道众生都在轮回中,诸佛如来垂庇于世间,应化于世间,乘着愿轮,施教于世间,而不用“轮回”来表述。轮回,这个词则表达了众生被动的动机。诸佛菩萨等智者,乘愿再来,不言而喻是主动的。所谓主动,即所乘之愿是明确的、不可置疑的,藏传佛教称之为“三昧耶”,是生生世世不能迷失的一个心智,是一个誓愿的守护。因此,乘愿者,就会在生命一世一世的变化过程中,主动地运用自己这个动机、心念与生命。而作为世俗的、不能通晓自他的有情来说,我们往往是被业力所驱使,不论是被烦恼,还是被生老病死无明驱使,身心都是在苦苦、坏苦、行苦中被动地延续着,不能自制。

我们这样看众生,或者看自己,也行,但很难把自己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去。有人说“我是众生”,但你能代表众生吗?众生与圣者本来是无别的,即所谓“凡圣同源”。我们如果寻找到了动机的源头,解决以上问题就方便多了。又如学佛人经常说:“很多法则是很好的,但问题是业习生起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制止它”,这个说法,还是于动机处模糊,或说是于发心处模糊,或说是在同源处的迷失。

所以我们称“迷者众生,觉悟者佛”,迷什么?就是迷失这个清净的源头,总要标立一个实有的东西,要么正邪,要么善恶,要么大小,要么你我,很被动地必须去认同这个是邪见、那个是正见,这个善、那个恶,这个是、那个非,把这些确定得十分无疑,结果就被业力推动着、驱使着,很无奈,迷失了自己清净的源头,即我们说第一念的源头,这样就变成了被动的众生、被动的有情了。

凡圣同源,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动机的本体,在于心。关于这个心,第一念真是十分重要,它可以表达一个动机所依、所缘起,如果观察得到,我们就主动起来了,否则往往就会被事相蒙蔽,在事相中打转,或称执着,有时甚至是依所谓的法、所谓的正见来蒙蔽自己。

例如,有人说,净土法门虽然很好,但容易使人生骄慢。为什么呢?因为念佛就具足一切了,不需要其他的了。此处,于法不能太紧。也就是说,我们在守护某个法则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心绷得太紧,死死地认为“我这个是正确的”,说“你看,这又证明念佛人就是容易骄慢”!这实际是太紧了,我们把它当真了,把它确定下来了,结果马上就变成一种执着的蒙蔽了。

实际这的确是不可得处。天下是本净所照,我们的心如果是清晰的、了知的、无染的,这样就回到清净的第一念上了。当下这第一念,就是本净心的坦露,即自性的坦露,此处执着就不可得了,它是自然裸露出来的,没有什么费力,也没有什么造作,这样我们就开始用本净无染的心照耀这个世间,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佛的智者了。

如果被事相蒙蔽,执着于这个法不好、那个法好,就太紧了。许多学佛人就是用正邪、对错,把自己锁得死死的,不敢放松,不敢让自性裸露一次,让它自然地放光照耀事情的表现。如果善不急于评判、恶也不急于评判,对与错都不急于评判,我们让自性之光自己照耀照耀,看它怎么舒展开来,这样就真正是个智者,就能很理性、深入、细腻地观察事情了。一旦我们下了评判的定义,就被蒙蔽了,因为这个定义是我们的量,是我们阿赖耶识中储存锁定的一个东西,一旦确认,就是识心之流露。识心是通过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识的强执而变成的一种量,所以称为蒙蔽。往往我们用识心下定义之后,因为有得失问题,结果爱憎取舍、对待烦恼马上就生起来了,迷惑彷徨也都生起来了。

这就是识心延续产生的问题,我们说是动机源头出问题了,因为它不是坦露自性之本净、本无所得,所谓“法本法无法”,无法,就是一切法毕不可得,只是现缘所表现而已。所以,三乘教言不违缘起法,在自性坦露的过程中,我们彻照到无因无果的本性,出离生死轮回,同时在世间因果相中得以自在抉择,而不会惑乱世间,这样我们就在真俗二谛法中得以自在抉择了。

于法不要太紧,人的自性就容易裸露出来。我们不妨做个试验,可以自己找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先不要下对错、邪正之类的定义,就用自己本净的、无所分辨的心去观察、评判、照耀它,看看自心是怎样一个状态,然后再来理会佛陀的法则,所谓无我无常、苦、涅槃寂静等法则,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方便,就会内在引发出智慧的喜悦,或称为轻安的喜悦。

于法太紧,人就容易生法执,逼自己、逼别人,一身正气,象刀口一样,谁来剁谁,这样很苦。但去掉这个,往往放逸问题又出来了,我们就会说“不用管它,随它自然怎样就怎样”,结果促生了放逸心智,带来了惑乱、心不能自制、遇事不得力的后果。放逸心智,在我们这个时代,尤其在一些所谓学习果地教言的有情中,还是很多的。

于法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太紧,排斥性很强,扼杀性很强;太松,人就没有一个主动的、感知得力的法则了。太紧、太松都应尽量避开,而用一个恰到好处的心智,也就是解决好动机,或说发心的问题,不断从各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现缘心念,把握其举起的最初因缘,即动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慈法法师

慈法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慈法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慈法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慈法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