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净土法门之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
减劫时代人的寿命越来越短,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宽松、真诚、爱护的心理越来越少,所以人们面临着许多共业的逼迫,在这样一个纷纷攘攘的时代,我们怎么利用我们宝贵的生命来完成菩提道业呢?
我们知道,净土的教言是九界同归、利钝全收、凡圣同修的一个法则。这个“同修”二字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没有任何个人的东西,不管是凡是圣,出家在家,我们都在同修一个法则,即念佛安心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成佛度众生的相续。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清净平等的缘起,九界凡圣皆缘着阿弥陀佛,皆以往生佛国为共同目标,皆以随顺佛愿称佛名号为共同修持方法,以此来同念同生,同证同修,来使我们除疑,使我们生信,给我们安心,让我们立一个如实的究竟誓愿,以达成真正的正行,远离一切虚假、不如实的行为,成就我们这一生的菩提道业。
除疑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疑虑实际是烦恼的自我蒙蔽,这种蒙蔽太久地贯穿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串习地太久了。疑是我们学法的第一障碍,信为道源功德母。《净土十要》中有一篇文字(“净土决疑行愿门”)讲对师之疑、对法之疑、对自我之疑,大家可以学习学习。要是没有除疑的方便,后面的生信、安心、立誓、正行都没法相续,都成为空谈了。实际上许许多多的念佛人反而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真正是不是真心愿意往生?许多学佛人用自己有碍有量的心否认无碍之力,许多念佛人到生死攸关那一刻反而放弃了念佛,许多念佛团体中平时说的都很好,但一触动到面子得失与利害关系,马上什么佛不佛啊全然不顾了,许多人情绪一来,天翻地覆,什么都不问了。为什么呢?没有触动过真心,这个教法对他真正的影响没有产生事实。实际这个根在于疑,疑根未除,与法不相应,因为疑的种子在你的生命意识中相续,你所有的作为都会被这个疑根所制约,违背了自己的心愿的事情一来,这个疑根又成熟了,就会使心不明亮,生起所谓的迷失与怨恨,对立与伤害。所以说除疑特别重要。假如是我们真心地念佛、学法、修行,问题来了也不会妨碍我们的正行,不可能妨碍我们的往生心的相续,或者是修法的相续,或者是正念的相续。“真心愿生”这个课题大家还真得去下功夫做一做。我们不管是出家在家,不管是久修新学,若是在这个真心的认知上尚且没有,那实际的利益又从何而谈起呢?实际的往生抉择这一个关系到是生死轮回还是成就菩提的一个大事情谁来决定呢?对此诸位菩萨们一定要有一个深刻的思维、观察,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确切的认知。
能否除疑生信,就在于法能否与我们自身的现缘业力结合,如此才谈得上修行。无始以来的善恶无记业悄悄地在我们生命的暗流中推动着我们的业相续,我们一旦认知到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与我们自己造的业的本质无别,因法性无别故,皆是无自性性,六道众生承受不了六道轮回不能自制之苦,所以阿弥陀佛以清净圆满的智慧与慈悲设立极乐世界,令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得以成就无上菩提,给我们这样一个方便。这个方便实在是一切众生本具,非是生灭,本具清净,阿弥陀佛通过自身修持功德顺性设立了一个国土,顺什么性呢?一切众生的同一法性,所以诸佛的功德与众生的功德本来没有割据,与我们自身修持的功德也没有差异的。那我们随顺阿弥陀佛报德就会入正定聚,得不退转,随无始以来的业流就会流转六道,轮回不休。此选择的一念就全在我们每一个现前的有情,你选择什么?是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业流呢?还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果德回施呢?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业流相续的法性与阿弥陀佛圆满功德的法性是同一法性,所以这个地方你若是认得清楚了,那缘这个法界缘起,就是一个选择问题。
实际这个地方是一个生信求往的根本依止。一定要反复地在这个地方用心,要孜孜不倦地在这个地方用心。这个信,就是信佛愿与众生的业本质平等,众生业份不可得,诸佛圆满果德一样不可得,不可得而平等互换,我们才能从蒙昧中走出来,证实这个不可得。此信不立,互换是不成立的。
要是没有同一法性,我们没法接这个轨啊,你会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回施我怎么能接受呢?因为是同一法性。那我们选择阿弥陀佛圆满回施,乘佛愿力,一生得不退转,彻底摆脱了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善恶无记业流,彻底出离,以佛力住持故,入正定聚,即得不退转,所以我们说往生利益于当下,当什么下呢?佛力住持,就是我们念佛的利益,不退转的利益,而我们自身的修持就是有进有退的。诸位菩萨,这是念佛法门的一个根本性的教法,一定要把它区别于平时的修持。要是认识不到这一点,你的所缘,也就是你那个因,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所以这个因认得准了,果一定是准确的,因真果就真,那因佛一定能成佛的。这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的立信之根,你要是没有这个根本,是立不了信的,你立信就会变化的,也就是说依佛愿,依佛力故,我们能立下一个不坏的信心,那么顺着这个不坏的信心,我们就能在法性上得真正的安心,真正的皈命。
我们真正的安心,也就是所谓的发往生心,或者说抉择往生、知必生心。流转是虚妄如幻之流转,必生是究竟义上的事实,知极乐世界必然是所归之处,在娑婆世界我们就能真正活着安心,撒手安祥,这实在是这个法则的根本利益。念佛不是送终,往生是成等正觉,随顺法性,安住生命,非生非死说。所以我们做一个学佛、念佛的人,一定要把这个往生作意在当下,安心在当下,明确在当下,不管在烦恼中、业习中、种种障缘中,我们都能了解往生是必然的。
对三种必生,我们应多串习。顺法性观,法性平等,无有来去,心佛众生了无差别,诸佛功德与我等种种迷失作业,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取相则别,顺性则无别,无别顺性故,所以任运往生,无来无去,心作心是,动念即是。顺佛愿观,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令一切众生出生死轮回苦海,成就无上菩提,依佛誓愿,我们亦得往生安心。顺我们自己的究竟意乐观,十法界中,六道轮回不得方便,沉沦非我所取,四圣之中,若非究竟圆满,若不是佛处,也非我所取。一旦真正细细地观察自身和众生的究竟愿望,我们就会有必生的愿望,必无疑虑,因那儿是究竟之地。往生安乐就是成佛,实际又回归到顺性了,故真正安心不出性德,性德无来无去,无大无小,我们怎么回归呢?不借助阿弥陀佛究竟平等圆满修德回施,我们无力回归。观察到这一点,意乐往生又成为必然,一定是安心于当下。所以依法性安心,依佛愿安心,再依我们自己的意乐安心,即我们作意安心,这三个安心放到一起,就能形成真实安心,也就是所谓的安心的相应。一定要相应,若与法不相应,这个安心是产生不了事实的。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要是不安心,生命惶惶不安,一切修持皆没有根由,一切修持不会有真实的内容,一切修持不能成就。对我们念佛人来说,顺性观察,顺佛愿观察,顺我们自己的作意意乐来安这个心,我们就能如实安心了,那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必然爱乐佛法、向往于善缘、饶益有情、无所执着,舍报时必然安祥,何以故呢?安心故。要是真安心了,你就不与这个客居世界有情争夺是非得失,争夺善恶得失,名利之属那就非我等所属,没有意义去考虑它。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反复地严肃地来在作意安心上用用功夫,实际作意安心就是我们自身的选择。
通过阿弥陀佛这个平等回施,我们就能了解到平等性,能体会到法性,体会到法性是一切众生所拥有,所本具,那就会得到一个不造作的、无对待的安乐,也就是顺性的安乐。实际顺性安乐是究竟安乐的。我们在性德上一旦真正有刹那间的认知,这是不增不减的,是不会迷失的,所以随顺法性得不退转,随顺佛愿得不退转,这两个“不退转”就会刺激我们真正抉择往生彼国的这种意乐。因为随顺法性,众生不再轮回,随顺佛愿,往生彼国,不再迷失,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往生的喜悦的事实,或者说我们的意念在这个地方稍微地一随顺,我们就会生起喜悦。这个喜悦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不断地感知到随顺法性的喜悦,随顺佛愿的喜悦,那我们可能会真正地抉择往生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究竟的意乐。
一旦把这个意乐认准了、认清了,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知道这个世间如幻,不再去纠缠其中如幻的得失,如幻的善恶,如幻的凡圣,如幻的种种作业,我们真正了解习气没有根性了,阿弥陀佛圆满功德与我们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相实质无异,那我们就把阿弥陀佛圆满果德清晰地接受过来,借助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回归到我们本来清净的法性,在清净的法性上来相续我们自己的生命,或者说来平等转换我们无始以来虚妄的善恶无记业。安心全在于此!依佛愿力故,即得安心,因为这个平等转换才能使我们真正地安心,究竟地安心,彻底地安心,我们若能在这个业力转换的一刹那安心,就能了解法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之真实言、诚实语。我们再来做人做事,就可以有一个清净圆满的顺性缘起,可以顺性做事了。以前我们没有办法顺性,所有的作为都是靠情绪,靠性格,靠自己的好恶,靠自己的业来做,但阿弥陀佛的圆满回施让我们的心休息了,让我们个体的执着、习气的执着、自以为是的执着通身都放下了,不得不放下,以这样一个缘起,回归法性,依法性去做是为第一方便。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闲淡的、无缘的、无有爱憎的喜悦、轻快的人生,对那些善恶无记、人我是非、性格习气一下就观察到了,不再用沉重的取舍、沉重的凡圣、沉重的对待来逼迫我们的身心。虽然无始以来的习气还延续在我们生命之中,但已经断了根,我们在自己的业习面前就变得有力了,即修行有力,不被业习所埋没,所左右,所诱惑,被逼迫,甚至也有被逼迫被诱惑的时候,但是它已经不起根本的作用了,因为它已经没有根了,它的根已经被阿弥陀佛转换了。
面对三界火宅,假如没有弥陀的教诲,没有阿弥陀佛顺性接纳一切众生,我们又没有清晰自己的归向,真不知道大家会进趣到什么方向去。所以对这三种必生或意乐,我们真是要不断地、反复地去串习、实践,把它反复地搓揉,揉到真正纯熟了,一动念它就在这个意乐上认知,抉择了我们的意乐,人就不累,就不徘徊了。这个地方真是不可草草,要不断在自己心中去思维、观察、实践、对比、应用,草草认为“我懂了”,那是不行的,一到事情上,你还是在运用自己无始以来的业力,而没有运用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自己的安心方便、见性方便。一切有情要真实安心,还真要在这个见性上有一个方便,若无见性方便,安心是相似的,是不彻底的。对这三个必生一旦决定,安心是必然的,一旦安心,那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再为择取浪费生命,不再因犹豫徘徊造成自己生命的沉重与麻木不仁,不再迷失我们必然往生的心,意乐往生的心愿,这样我们就会真正地做一个在世的出世之人,娑婆的极乐中人,就真是对得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句话了。
有了除疑、生信、安心的结果,立誓就等于是把安心给确立下来,也就是把安心如实起来、相续起来的一个愿望。要是我们没有安心,立誓是无用的,是假设的。誓愿实际是一个作意的确立,通过立誓来确立我们把心安在真如心、往生心、佛心、佛愿心、我们自己的究竟意乐心上,确立它一次,这样产生一个共鸣的效果,是有意义的,因为这个世间的有情心智杂乱,多被异见异法所诱惑,心不安稳,于法不能抉择,而立誓就是给我们树立一个生活的主题、一个根本的依止,一个大的原则,其他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那我们的人生就变得简洁明确了。誓愿也是一个戒,是我们应该守护、实践的法则、意乐,或说愿望,使我们未来的行为清晰明了相续,直至到法益的成就,立这样一个誓——自信劝人信,求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法则,这样一条戒,是毕生戒,是我们共同的誓愿。
我们这一生对往生的愿望是一定要清晰认知、守护的,做一切善恶业皆回向往生这一个根本的守护上来。往生成就以后,你爱做什么,那是你的别愿,往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是要相互策励,相互认知的,是我们一定要共同守护的,大家谁有麻烦了、颠倒了,就相互提示提示,说“我们一起发过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你不要迷啊,要守护你的誓愿啊,你要念佛啊,不要生异解异见啊”,“往生了你要回来看看大家,不要忘了大家啊”,这样在往生路上,大家相互辅助一把,是比较有意义的约定。
这一生若是不立誓,我们又会迷失在未来际的流转之中。我们现在的发愿是为了更多的有情意乐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要是认识不到自己的意乐,我们必然被无明所覆,必然随着自己的业习与业力轮转于未来,那我们发菩提心,就是直接破除了无明业的覆盖。顺着法性,顺着佛愿,抉择了我们的往生心。往生心、菩提心,是不二的心。所以已发愿者、今发愿者、当发愿者,皆得不退转。在净土一法中,愿往生心就是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往生就是无上菩提心。菩提心在净土一法中的内容就是同归安养,同归净国,我们一定要这样清晰地、简单地把它认识明白,越简单越好。这样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来说,念念回向众生往生,心系极乐,客居娑婆,就没什么可浪费的时间去搞无意义的得失计较了。
所以立誓是我们真正确立安心的一个缘起,不是宣了誓就罢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种种相续因缘中,把它作为一个缘起,使安心成为事实,对自己的归向时刻能有清晰的抉择,任何时中不要迷失,那么这个誓愿就有作用了,也就是起到明确我们的归向,或者明确我们的安心,或者明确往生彼国的大利的作用。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事情,使我们确立安心,确立自己明确的归向,乃至说确立具体的方法操作,一念十念,依佛愿力,咸能往生这样一个抉择,永不迷失一个法的实践与守护、串习。
大家能于一个简单明了的法则真正立一个誓愿,那真是不可思议的福德,还要知道多少人还在法外徘徊,多少人虽然口中念佛,心里还在搞着其他东西,都是挺可怜的。我们念佛要立个誓,就是念佛要真心念佛。缘佛成佛是必然啊,因果法嘛,但是缘业力呢,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对“缘佛成佛”这么明快的东西,说实话大多数人并不缘佛,还是缘其他的东西,也许是习惯、业习需要,那都没有问题啊,但要警觉自己,因为缘什么成什么,缘起就是因,就是种子,我们都知道世尊成佛也是从缘起的,《妙法莲华经》上讲“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要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自己的缘起,那我们就是无明啊,被无明业感所驱使,果报是什么呢?所以说立誓就是建立一个清晰、明了、坚固的缘起!而不是徘徊犹豫不定的缘起,我们这一生一徘徊就过去了,业报一成熟,谁来承担啊?只有我们自身承担,别无代替者,这是最重要的。菩萨们呐,我们学佛真是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不然我们学了后一迈出寺院大门,或者说一迈出殿堂回到自己的房间,又开始缘其他东西去了,没问题,那要警觉,一定要警觉,不能不去警觉它。实际立誓是确定缘起,把我们的缘起、生命真正的主题确立下来,把这一生的归向确立了,那下面就是正行,就是来维护、表达、成熟这个誓愿。因为前面我们都讲过,在除疑、生信、安心的情况下我们才立的这个誓,而立了誓后我们还去随着自己的业力流荡,真是很可惜的。
这一生,我们就要把这个生死问题彻底地由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样一个不退转的法则来成熟,所以说在这一生的相续中得阿毗跋致,所谓的不退转。一定应知这个“不退转”是佛力住持故,因为有情缘佛力、乘佛力而得一生不退转,而不是乘自己的业力。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修持中,唯佛是念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世俗的自他业力、业习,我们只有觉悟它,不应该敌对,也不应该纵容,依“唯佛是念”来觉悟自他业相毕竟无实,来成就佛力住持。要是做不到这两点,那佛力住持对我们来说就成了无意义的语言,每天脑子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怎么造业,怎么更加坚固自己的轮回,那“佛力住持”跟我们可能还是没太大的关系。所以,“唯佛是念”是自觉觉他的守护我们这个一生誓愿的唯一方式。这样佛力住持,来觉悟自己及他人的业。这种觉悟的源头是“唯佛是念”,随顺佛愿佛力来觉悟自他业相,这样我们这一生修持可以得不退转,舍报之时必生阿弥陀佛国土。
立誓之后的正行对我们每一个念佛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把心中的愿望明确出来了,然后正行实践,让愿望成为事实。正行一定是依愿而行,依愿标心的。净土法门整个的修持,莫不依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是我们学习这个法则的总纲,虽然十分简单,但若没有一个正行的相续,我们回到世俗中,难免地就会被世俗所淹没,世俗的交往、业习、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很快盖天铺地就来了,我们又把这个所谓的法则退还给佛菩萨了,退还给那些修行者了。正行功课主要是为了令法相续,给我们一个决定心,即无后有心,无间心,不允许退堕了,每天体验体验佛之果德,真正地在这十念上抉择,使我们作一个学佛者,不虚度此生,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工作,或者实践佛法,能如实地令此一生依法相续,能最终有一个如实的结果。这个功课实际也是大家未来应该做的一个作业,在真正的无疑、安心、誓愿的指导下的一个如法的相续。
在世间很繁琐、劳累的状态下,在立誓有缘年龄、文化程度、业报状态、学佛早晚、知见上都是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正行功课越简洁、越直白、越能达到对缘起的深刻认知,就特别好,也有意义,一复杂是做不来的。我们通过除疑、生信、安心、立誓这样一个过程,提出依五种功德正行十念法这样一个功课,是依止慈云忏主的建议,慈云忏主把净土修持分为四法:忏悔法,十念法,系念法,众福法(参考《往生净土决疑行愿门》),其中忏悔法和聚集福德的众福法在净土修持中可以说是一个助缘,因为忆佛念佛是正行,十念法是自从慈云法师以来公认的净土行人必行的一个法则,简单易行,为每日必行的,系念法因无论专念散念,不拘时地,思维即是修行,最为方便益大,是常行辅助的。所以正行日课中我们就建议包括十念和系念这两法,在观三种必生的基础上,依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五种功德来修持,每次用很短暂的时间,大概十分钟左右就能做完。要是毕生能坚持下来,对我们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这个完整的体系来说,这十分钟就能做到这五个次序的效果,这样我们在未来相续的业果中,就会行愿、愿行相契合,不辜负我们学法的机会。
我们用这五种功德来做自己的对境,或者说做自己心相应的一个法则,每天做十念法,一次、两次、三次……,或者说尤其是起床后、睡觉前,或者做大事情前做一次,最多五分钟,这样我们这一天就有一个清晰的保证,睡觉前做一念门,好好地就可以睡个觉。因为门门圆满,门门得入,所以五种功德中我们择一种修十念法,那也很好,比如说有的人就缺乏慈悲心,没有回向利益他人的心理,那就多依第五门,回向门,来念十念法,每天串习,串习它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你看一看你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去修,一样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大利,这就是串习力、境界力、缘力、心力相续所造成的事实。
依五种功德正行十念法,真是在我们安心、立誓的情况下,愿望明白的情况下去念,这样就很有意义了。我们念时就不是求定力了,我们求什么呢?——行愿相契。行愿相契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我们的行要跟佛愿相应,我们的愿跟佛行相应,所以说佛来行我们的愿望,我们来行佛的愿望,心心相印,相契一如。这样我心佛心,以佛功德为自功德啊,得见方便;以佛愿为己愿,得见方便;以佛行为己愿,得见方便。这个方便就是“相契”。定力不是我们念佛法门所求的一个法则,若是一求定力,那我们的愿望就跑到定力上了。行愿相契,不求定而自定,何以故呢?心念正念相续故。所以正受现前,不假造作。不求自得了。这个地方不需要作意的,越不作意,在行愿愿行中反而容易得到相应法则与利益。要不然我们就苦逼自己,反而妄想纷飞,总不相应。这“十气”最主要是使我们定心成就的,定心成就不是求来的,是要这样做,十念法非常简洁,以此作为我们行愿的一个方式。
我们应认认真真地去做,要是不认真,或者不实践,誓愿就会散坏在一种无明业中,实际这个串习有作意啊,有支持自己誓愿的行为,或者警觉。这还是个缘的问题了,恭敬修、无间修、常时修、毕命修,这个谁来修呢?我们作这个意来警觉自己,自己的果报就会清晰,那我们迷失呢?本来没有迷失业、警觉业,我们警觉就清晰自己,不警觉就迷失自己,这就是与我们自身有关的缘起法了。所以说我们依誓愿来导御自己的正行,誓愿可以明确我们行为的根本依止,不可动摇的依止,也就是我们生活的一个主线,这个主线一改变,根本依止变了,那我们就造业去了。而我们有了一个主线,虽然造业还是会造的,但我们会往这儿回归,所谓心心回向也好,念念从此中走出也好,都是我们不可思议的利益。要是随着迷茫业、无明业飘荡去了,那这个正行就会丢失。随着安心、立誓、正行的方法去做,人人是必得往生。
实际这五个次序就是一个正行的次序,也是一个除疑的次序,也是一个立信的次序,也是一个安心的次序,也是一个誓愿的次序,都是互融的。安心里面有誓愿,除疑里面也有誓愿的,生信里面也有誓愿,誓愿里面有正行,正行里面一定可以显示誓愿的威德。我们除疑的过程中就会有安心的过程,生信里也有安心的,安心就给我们带来立誓的依止,要没有安心,我们立这个誓愿有什么意义呢?立这个誓就是个假设,所以有安心就有立誓,而誓愿不过是令安心相续的一个表达,令安心抉择,令安心在日常生活中清净相续,使它不再颠倒,不再疑虑,实际立誓就是一个安心的决定,正行就是安心实施在生活中的一个不断的运用,这都是互助互显的,没有一个能相互脱离。
一切有情的生命必然有一个终结,这个终结必然有归趣,但是大部分有情,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的有情是不知归向的,是没有自主力的,那我们把这个归向明确在极乐世界,清晰地告诉有缘,那么就是所谓的结社的意义,也就是大家同归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不再彷徨于六道轮回。同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祝福,最好的回施,最彻底的一个提醒,也就是大慈悲的一个提醒,所以念佛人与观音势至同行,与文殊普贤同利,何以故呢?虽是凡夫人,若念佛,可以普利九界故。我们这样一个胜因胜缘,能清晰地把现在安心,舍报安祥的这样一个通途的法则回向给有缘,也就是我们立誓的一个主要愿望,也就是五念门修持中第五门修持的主体愿望——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入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依佛愿力故,来饶益有情,同归安养。五念门中的前四门的确是为了自身往生与他人往生的大利,那么第五念门的修持中实在是现世即得安乐的,是把佛的功德平等自他回施与运用的一个返向修持的方法,虽然未生,已做往生抉择;虽然未生,已做往生人;虽然未往生,已做往生事,何以故呢?依佛愿力故,回施佛功德故,同生彼国故。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修持,所以净土法门有往返二种往生的修持方法,这样它的结社的机制和方便都很清晰。我们作为有这样一个机会的人,能在这个世间,不光自己能安心,能正行,能立誓,还能劝化引导那些迷失的尚不知道自己归趣的有情往生极乐世界,当然对那些已经得到了安心,已经有一个法则的抉择的有情,我们不必要去劝他什么,但是若他没有一法抉择,没有安心,没有一个清晰的舍报的归向,那我们自念、劝人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同归于此,必然是一个大智大悲大威德的一个心智。虽然是在凡夫位上,但是可以做出不可思议的功德,何以故呢?能令往生有情一生成佛。凡夫能令其他有缘一生成佛,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是诸佛所赞叹,诸佛所守护。以这样一个缘起,所谓“欲令一切有缘一生得不退转,同归极乐,同步入金光大道,无所迷失,圆满菩提”这样一个广大的因缘,也就是平等面对一起众生做圆满回施的因缘,我们才立这样一个誓,这个誓实在是我们究竟意乐所催熟的,也就是顺性观察,顺佛愿观察的一个究竟意乐的认知得到的安心的喜悦,我们把这个喜悦传达给周边的有情,令其也得到这样的安心、正行与喜悦。
希望大家能珍惜自己遇到阿弥陀佛果德圆满回施的这样一个教法,真正地珍惜它,真正地珍惜这样一个一乘的究竟教诲,真正地把它作为一个毕生守护的法则,使我们走出无量劫以来的轮回,在这一生中真正地做到不退转的修持,在舍报之时欢喜地回到本家本国,在现世中安祥地来系念佛忆念佛。虽然有此界彼界取相说,虽然顺性说无此界无彼界,但是我们知道无此界中运用此界,无彼界运用彼界,是妙用方便,正是胜义谛与俗谛的广大交融,真实福德所在,那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安住于清净的极乐世界,心归于此,命归于此,愿归于此,作为归于此,那是不亦乐乎的事情,那我们就是一个娑婆世界的游客,游历在一切众生如幻的业缘之中,不做染著,做一个自在的极乐中人。所以我们平时的功课也就是念佛忆佛,唯佛是念,乘佛愿力,佛力住持,令我等于现缘中、种种作为中时时自解脱,时时自抉择,时时无挂碍,时时知如幻,时时心智如圆月,做一个娑婆世界的极乐中人。
祝福大家我们这一生都是最后生,我们这一念都是最后之一念,我们残留的所有的业报都象大火炬一样化作供佛的智慧,供佛的光明,来回到我们本有的清净法界,无染无著,做一个无缘于世间的人,这样与一切九界无缘,但与佛做一个清净、随顺法性之缘。那我们系念于佛,正念于名号这样一个修持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尽未来际不可思议的增上缘,或者说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或者说就是阿毗跋致的功德利益。作为凡夫有情来说,一生欲得阿毗跋致,这在通常的教法中,尤其是显教中,实在是难得难遇,那我们有幸于三宝的加持,放光寺常住对我们的悲悯的这样一个机会,遇到这样一个殊胜的学习念佛法门的完整的机会,祝福大家把这个法带回家去,把“不退转”带回家去,带到社会上、带到家庭中去,带给我们的亲人与朋友,来安稳社会,也安稳自身,安稳家庭,也安稳环境,安稳道场,也安稳道业,带到自己的未来,直至见佛闻法,究竟抉择,使我们不辜负释迦文佛给我们这样一个慈悲彻底究竟的教法,我们来顶戴它、传播它、实践它,一生于不退转中做种种修持,种种作为,法喜充满,活着圆满清净安祥自在,撒手笑脸相迎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