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于心,外修于行
“内修于心,外修于行”,是我一直在给自己寻找的答案。进入三级修学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经常不断地向自己发问:我找到自己的初心了吗?探索自己的内心真正意义——我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我来到这个世间,存在的真正意义,以及人生的定位目标找到了没有?我想,唯有真诚、认真、老实地安住于三级修学两套模式,次第并有效地学习,才能找到我想要的真正答案。
通过对《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学习,我了解到导师童真入道、僧格的养成及内修外弘的心路历程,他的愿力、智慧和悲心,他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责任与担当。我不由对导师“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精神生起景仰。
几十年来,导师对佛教界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不知疲倦地探索,契理契机地将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环境相结合,利用当今发达的资讯,以及当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通过讲座、出版书籍、音像资料、网络等各种方式弘扬佛法。为了帮助更多人走出迷惑,走出无明,走向生命的觉醒,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依止善知识系统修学佛法,创立了三级修学大众化修学体系。
我深感在三级修学模式下修学的殊胜性。有这么好的时机、好的因缘学习智慧文化,我反观自身,真正建立稳固的“依止之心”了吗?真的“自觉”安住在三级修学两套模式下闻思修法义了吗?深思过后,我明白了,还没学会“定”,何谈安住?
导师刚出家时“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的根基,成就了他内修外弘的大德品质。我没有理由不停下来去思考我的“戒是什么,依是什么”。三级修学两套模式是最好的适合大众的修学方法,模式、规矩必须要遵守。在遵守模式中,我的心慢慢学会定下来、学会静下来了,我想,心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自然开了,也就成就了智。
再者,“学戒、学智”终究离不开“师承”。因为精神脊梁骨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古往今来都离不开师承。况且当下我有这么好的因缘,遇见这么好的导师,这么好的次第修学模式,没有理由不去磨炼自己,让这颗心猿意马的心定下来。
从依止善知识,时刻要学会观修自己的心,逐步让自己从混乱、迷惑中解脱出来。相信自己只要认真、坚持地按照八步骤、十八字方针有次第地学习法义。学会在践行中,让自己的心与导师所说的法相应,就是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磨炼心志,使自己的心安住模式下的修学体系里,也是最好的外修于行的直接受益者。
如自身不去努力按模式修学,不“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即使看似天天的定课、闻思打卡,法义却根本没过脑,眼睛看法义像过电影一样,那也只是形式上的依止,法是法,我依旧还是原来那个我,并非实质上的依止善知识。这样,我依旧找不到“初心”。可见,依止学“戒”,就是培养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内修于心”的基础,安住于三级修学就是最好的打开“初心”的钥匙。
法义同时也告诉我,学佛的关键在于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要能学以致用,能以佛法智慧为更多的人提供精神食粮,利益更多的人,这更是导师的愿力。我深感自己是那么渺小,因为心还被五蕴所牵引。导师很有智慧,早已在三级修学注入了内修心行、外修身行,这是检验“学有所成”最好的方法。从义工行做起,自觉践行内修于心,外修于行,将“正念、正知、正见”作为心中的标尺、行动的准绳去丈量自己的心行,逐步在践行中增长自己的智和悲。
在此,我感恩上周西园之行,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导师内修外弘的愿力,我不由落泪,同时也是为我的“心”落泪,因为我终于找到开启我“初心”的钥匙。感恩顺缘和逆缘的生活历程,因为无魔不成佛,无苦不成才,所有的历练都是为了成就自己有一天能达到无我的心性。感恩遇见善知识,内修不生怨恨,心怀感恩之心,我将在这条究竟圆满的修学路径中得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