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四(上)


大佛顶首楞严经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慧律法师主讲第10套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日期:2009.7.12 - 2011.10.02片数:共 8 片(本片为第4片)编码:096【DVD简体版】 (师父与大众互相问讯)请坐下。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先翻开918页,昨天我们有一个地方讲得太快了,那么,他这个注解也写错,黄寿成打电话来,他很好意的告诉我们;有时候师父口误。918页,第五行,第五行,真如之性亦复如是,终无变异。又如销矿为金,既已成金,不复为矿。所以,那个矿跟金要对调。知道还是要改,(新版已更正)既已成金,不复为矿,师父昨天念了快了,就带过去了,没想那么多。

好!诸位翻开939页,939,经文:【「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注释:「应当先择死生根本」:「择」,就是拣择、挑去。「死生根本」,也就是五重相织之浊相。「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依于不生灭之本来圆满湛然之性,以成就观行;有的人念观行xing(二声)这个禅宗里面讲,叫做妙性天然,就是要用本性修行,我们就是一再强调。我们现在的众生,不了解八大宗派,以为八大宗派的差别是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用佛性修行。怎么说呢?像《华严经》一真法界、海印三昧论,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法华经》里面讲一实相,无相无不相,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唯识学讲的大圆镜智,也是我们的本性。禅宗里面讲:即心是佛,即心是佛,那就是我们的本性。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就是本来的面目。持戒律的,有戒法、戒行、戒相、戒用、戒体等等,戒体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禅、净、律、密,密宗讲的是大圆满,也是我们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八大宗派因为有时空的背景不一样,发展出来的背景不一样,加进去的一些方便也不一样。像在藏传的,就加入很多西藏的文化,汉传的加了很多汉传的这一些文化;但是始终讲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因为众生一看到八大宗派,还以为真的有八大宗派;一宗都没有,哪来八大宗派?所以,《法华经》讲: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众生他就是不能体悟这一点。所以一佛乘就是我们的最上乘,答案是一样的。所以要用本性修行,就是这个道理。底下,「以湛旋其虚妄灭生」:「湛」,就是不生灭之圆湛性。「旋」,就是转。以不生灭的圆湛之性而转其五浊虚妄的生灭。「伏还元觉」:止伏攀缘混浊之识心,令还归元本之觉性。翻过来,940页,义贯:「阿难,汝今欲令」六根之「见、闻、觉、知」之性,「远契」十方「如来」所证之「常、乐、我、净」之德,则「应当先择」去五重相织之「死生根本」,而「依」于「不生灭」的「圆」满「湛」然之「性」,以「成」观行:即「以」不生灭圆「湛」性而「旋」转「其」五浊「虚妄灭生」之相,止「伏」攀缘奔竞混浊之识心,令「还」归「元」本「觉」性,「得元」来妙「明」本「觉」之「无生灭性」,以「为因地」修心之「心」(此为十信满心位)。「然后」自可经历五十五位;五十五位是《楞严经》讲的。(经历五十五位之真菩提路)「圆成果地」之「修证」。那么什么叫做圆满清净自性呢?如果你还不认识它,你要抓住重点:一、放下五欲六尘的追逐,二、令心无所增减,三、了悟当体即空,慢慢慢慢守住这一颗真心,那就了解佛的用意是什么。那么令心无所增减,是真修行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今天你拥有多少的东西,那个都是虚幻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东西;你今天你失去任何的东西,固然让你很伤心、很难过;但是,随着时间变化,也会过去的,时间总会过去的,那么,痛、伤痛也已经过去了;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在这个娑婆世界,苦难多、烦恼多,不如意十常八九,我们为佛的弟子,总不能把这个恨带进去棺材,这是不智之举。所以你生前就必需把你这个恨要完全放开来。说:爱是障碍,执着、贪着;恨也是障道。所以,在你入棺材以前,你就记得,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其实也没有众生可以原谅不原谅,因为众生本来就空。说: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这个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其性本空,并没有所谓度跟不度,只是恢复原来的样子,原来的真如。所以,了悟佛法的人,他所过的这个生命,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奇迹,都是那么的洒脱、那么的自在。众生,他就不会过日子了,他怎么过呢?那就是看看节目啊,看看每一年的放烟火啊、农历年、什么国庆啦,还有一些大的活动、政治、选举,有的人他热中这个。过了以后,你看,从以前到现在的选举,你何曾留下任何东西呢?没有!所以,当我们入于佛道,我们的心就不会像世间人那么的感性,非理性的东西。我们这一只嘴巴也很守得住,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我们不在其位,我们就不要参与太多的知见、意见。所以,我们生命当中,花在别人的身上太多,不如花在自己的生死,了生死的时间要更多,这样才不会舍本逐末。你关心这些四周围的东西,这跟我们的生死也没什么关系啊!因此,会修行,下手处他就是不生不灭的妙性天然,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师父一直强调:我们不反对念佛,我们要用本性念佛、要用大智慧念佛;我们不反对拜佛诵经,我们要用大智慧、用本性诵经。

底下,940页,经文:【「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注释,941页:「明相精纯,一切变现」:清明之相已达精纯,所以,能够变现一切身、土,以广化有情。 这个当然是指佛、大菩萨有办法,凡夫哪有办法这样子?对不对?凡夫能变的不是身,主要看看能不能变出一些钱,日子比较好过一点;哪个变身跟土?哪一个有办法?所以,哪一个大吹大擂的,说他是现在的诸佛现前。哎呀!有一个人写信给我:哎呀!某某人已经成佛了!我看了:好!那你成佛了,你变一下给我看一下,变身跟变土看一下。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啊!然后他就说:我是得到慧解脱,不是定解脱,因为定解脱它有神通,慧解脱没有神通,他就一定会自己这样安慰:我得到慧解脱,没有得到定的解脱。定的解脱,阿罗汉他会有变现,像目犍连,他会大的神通;一般阿罗汉没办法,一般阿罗汉得到慧解脱,没有办法这样子,要定解脱了,他就有大神通。那不要讲佛了,那你十八不共法随便举一个,你变现一下看看。有一个。。。。。。二位出家人,是兄弟出家的,然后他的弟弟很吹嘘,捧这个哥哥,他说:我哥哥修行很好,我哥哥现在念佛,全世界都可以听得到,他不受时空,他就是佛!我说:喔!好吧!你是佛,那你解释一下,佛不落入有见、不落入无见、不落入断见、不落入常见,来!试说看!你听都没听说过这个。所以,你现在就可以知道,这个末法的异象、乱象是很可怕的!自己没有一点点正确的佛的理念、思想,很容易被这个稀奇古怪蒙蔽、牵引,而自己不知道,当他在迷惑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告诉你:九条牛都拉不回来!拉不回来的,用什么方法都没办法了,因为他的心中就认定这样子叫做佛法,谁也拿他没办法!所以自己要给自己一次机会,什么是正知正见、什么是佛见,心中你有这一面镜子,你就完全不被蒙蔽了。「不为烦恼」:就是不为烦恼所覆。

941页,中间,义贯:譬「如」欲「澄」清污「浊」之「水」,先将之「贮」放「于静」止之「器」中,若「静」止之程度(定力功夫)「深」而「不动」摇,则「沙土自沉」,砂土沉淀后,「清水」自然「现前,名为初伏」二障现行之「客尘烦恼」。(此为以定力令心水澄清、伏烦恼)。若以慧照破「去」除沉淀心底之无明淤「泥」,而得清净无杂质之「纯水」,则「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此为以慧力照破无明。)清「明」之「相」既已达「精纯」,故能令「一切」身土自在「变现」,广度有情,而「不为烦恼」所覆,因心水之中已纯净无杂,故一切变现妙用「皆合涅槃」不生不灭「清净」之「妙德」。

942页,诠论:这一段经文很简捷扼要地开示定与慧之用:定以伏烦恼,如令浑水沉淀;慧以断无明,如除水底沉淀之淤泥。即此便是从初发心,以至于成佛,一切修行的要诀。就是你这个初发心要对,下手处要不生不灭。用现在的语言就是:听到或者是看到任何的境界,不要有太多的情绪变化。

底下,2 .初心之第二决定义——决定捐弃诸有为相。经文:【「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注释:「烦恼根本」:烦恼的根本,就是无始无明。有一个比丘,他对这个无始无明始终弄不懂,他说:师父!为什么要讲无始无明?我跟他讲:是为了要破外道,外道总有一个开始;讲开始,就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就上帝在七千年前创造天地万物;人家发现了山顶洞人,都是四十万、五十万、六十万、七十万年前,那何况七千年前!所以,上帝休息一个礼拜,我们现在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所以中国人,他讲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的;以前的人讲:礼拜一、礼拜二、礼拜三、礼拜四。这个是基督教、天主教在讲的,为什么要讲「礼拜」?要讲「星期」啊,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对不对?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七。我就喜欢这样念!好!七天一个循环。可是在佛经里面,七,它是一个圆满数,打佛七、打禅七,它是一个圆满数。七,很多的宗教都有在用,七七四十九,包括道教的超度,都是七七四十九天。所以,你讲有一个开始,就落了一个逻辑上、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的。时空,时是无始无尽的,空也是无尽的。那么为什么讲无始无明呢?因为讲不出一个开始。其实讲无始无明还是不对,时空本是幻,幻哪有什么无始、开始?无始是对开始讲的,开始是对无始讲的;如果以究竟的佛义、真如来讲,时空本来就是幻,幻无实性,岂有始有终?没有这个东西的,没有这个东西的。所以,佛在讲经说法,有他的时空性,为了破除某一种观念,不得已才讲无始无明。所以佛性讲:有始无终,有开始,当你见性的时候,开始了真如本性、佛性的时候,我们讲:已经有产生了、作用了,对不对?所以有开始了,但是他是无终,因为他见性了。那本性呢?从理上来讲:无量劫来本来就存在;可是你没有开采出来,等于没有。所以,有时候讲有始无终;有时候讲有始有终;有时候讲无始无终,这个都是在凡夫位必需要做这种善巧方便,来做逻辑学上的推论跟比较,让你觉得比较合理一点。要不然讲无始无明也错,为什么?为什么无始无明?无明本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本空,哪有什么时候开始?本来就不存在,只是你不悟而已。所以说:佛有善巧方便,但不要把善巧方便硬要好像去追逐;硬要好像是非得要这样解不行,不需要自己把自己束缚住。所以烦恼之根本即是无始无明,又称为根本无明,由根本无明再生三细六粗之枝末无明。

「发业润生」:「发业」,就是发业无明。「润生」,就是润生无明。「润」就是滋润的意思,发业就是发动身口意叫做发业。所以,像《地藏经》要常常诵,说:一举一动,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就是这样子。业若有形,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华严经》后面是这样子讲。所以,发业就是发业无明,发身口意三业的无明,润生:滋润生死,滋润生死就是内心里面的贪爱不断,叫做滋润生死。贪爱不断,贪这个、贪那个。。。。。。贪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个叫做滋润生死,滋润生死。所以修行人对这个无明、习气是不能客气的,你只有断它,你不能跟它妥协的,圣人不会跟无明妥协的。「润生」,就是润生无明。「发业」也就是起惑造业,由七转识起惑故,发动身口而造诸业。「润生」就是中阴身于求父母投胎时之憎爱等无明之心,相当于十二有支之「爱跟取」二支。这个在《十四讲表》都讲过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又发业与润生合起来就是三细六粗的枝末无明,也就是除了最初一念无明的根本无明以外,所有的起惑、造业、受报之一切过程。所以,在座诸位!你只要记住四个字,便了解发业润生,就是:自作一定是自受,你逃不掉的,「自作自受」,果报还自受。所以当你造任何的业因下去,统统要很明确的理智来告诉你:这种事情做不得;或者是:这一句话讲不得,讲不得!这样你的生死就慢慢慢慢的脱离,脱离。

「谁作、谁受」:谁是造业者?谁是受报者?有说是六根自作、六根自受,有人说是六识自作、六识自受。然如果没有六识,六根本无知,那么,六根怎么能够自受呢?又六识虚妄,本自无体,又怎么能够受?所以《楞伽经》讲:六识不流转。以念念生灭故。不流转的意思就是:不会跟着今生今世,第六意识不会跟着头跑掉了,(头指第八意识),因为他死亡的时候,前六识就没了,只剩下第八意识,第八意识阿赖耶识。所以,六识不流转,以念念生灭故,所以知道作者、受者,除了第八识;这个在《成唯识论》就讲得更清楚了。我们有讲过唯识学,但是《成唯识论》是集唯识之大成,窥基大师(译)集唯识之大成,《成唯识论》。所以有的人说:师父!您为什么不讲《成唯识论》呢?为什么不讲《大智度论》呢?我说:哇!你们现在程度怎么进步得那么多?还会主动要求听难的!你知道《成唯识论》就是十个,十个论师,所谈的角度不一样,叫做论,论就是一问一答。。。。。。一问一答,一问一答叫做论。那么十种论师对这个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有十种看法,有好多的看法,有的认为见相二分已够;有的人认为要三分;有的认为四分,这个就是《成唯识论》。那么,《大智度论》百卷,那就更多了,解释《大般若经》叫做《大智度论》,这师父看过了。

除了第八识之外,更无其他,一切起自八识,八识自作自受,八识为总报主。此身报尽的时候,六根、六识坏散,八识不坏,「去后来先作主翁」。去后就是最慢去,来是最先。所以知道作者,故知作者、受者皆是第八识,更无其余,此是根本,莫错用心,则一切修行枉费工夫。「不闻虚空被汝隳裂」:「隳」,就是坏。没听说过虚空可被人破坏、碎裂。虚空比喻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可破坏,以其非有相故。有相才是生灭、才是可以破坏,无相怎么能破坏呢?对不对?真如本性也没有结,虽然六根六识皆现有(结使),但六根六尘只是真如本性虚空之华,虚空幻化出来的华,华体本无,华体本无就是空无自性。简单讲就是:只要是依他起性的,统统是空无自性;六识也是依他起性。更何况此华之大小、颜色,岂有实法可得。是故佛意为欲究竟解结者,即需以此无上智眼去体契,否则有如空华之结,解得了吗?意思就是:空华、虚空,因为眼睛有毛病,现出虚空当中有花,而虚空本来就没有花。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就没有无明,现在因为妄动现出无明,虽现出无明,其实无明也不存在,无明的体性本来就空,就是这个意思。否则有如空华的结,解得了吗?若悟诸结如空华,则一切结不解自解,意思就是:华本身就不存在的。所以佛在前面说:「何借劬劳肯綮修证」。这一句话对修行人是特别的重要,一般人他误认为:我拼命的念佛、拜佛,我用功、吃尽苦头就叫做修行。但是他没有了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的时候,就是用体力,这个叫做用体力在修行,用体力在修行。这个现在可多了,大家都很精进,可是呢?老修行的脾气大,脾气就是不改、个性就是不改,看起来真的是很精进,现在放眼看出去都是这样子,拜佛、念佛、大礼拜,在相上里面转的,非常非常的多,我们也不能说人家不对,也许人家体认心法。是不是?这个我们不是他,所以,不作任何的批评,我们尊重、我们也随喜。不过修行,你一定要抓到重点、抓到根本,就是心,心。所以,广钦老和尚坐在那边,那你就知道他的功夫,不来亦不去,没有事,他坐在那边,如如不动,谁比他更有修行?你碰到烦恼,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失控啊;广钦老和尚坐在那边,如如不动,无来无去,没有事,那你谁比他有修行?所以,佛法是心的问题。所以,动、静、根、觉、空、灭,就是动态如如不动;静态如如不动;碰到了能缘的根,如如不动;觉性如如不动;空性如如不动;灭性如如不动,动、静、根、觉、空、灭,会通一个共同点,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修行直下无心便是道,你不用这么辛苦的一直拼了老命,一定要每一个字一拜、每一佛一拜怎么样。。。。。。当然,你要拜,我们尊重。是不是?这个就是佛一直告诉我们:会用功的,一日;不会用功的,尘点劫。六祖讲的: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就是这个。所以当然我们要找那个诀窍,一解就开了!是不是?若不知根本,即使很勤苦努力地在解空华之结,累劫勤劳,亦无所获。一念悟时,速至佛地。注意那个「悟」,悟就是契入佛的本心叫做悟。所以,禅宗里面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禅宗里面讲: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无来处,菩提无去处;菩提非增处,菩提非减处;菩提非一处,菩提非异处,一切法不可得处,一切法不可得处,即是佛行处。人家就讲得这么清楚了,我们就是不会用功。义贯:初发菩提心「第二」决定「义者」(第二个必定要有的条件)为:「汝等必」须起「欲发」无上「菩提」之「心」,不求他乘,而「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一切凡、外、权、小所依之「诸有为相」;「应当审」思「详」察「烦恼」之「根本」,须详审「此」烦恼自「无始」以「来」,如何令你「发」起身口意诸「业」?如何令你「润」蕴无量的受「生」,令你造作无量业,受无量生死?然而你更应进一步推求:这其中,是「谁」在「作」业?「谁」在「受」报?(若真知其中之作者——生死之因,受者——生死之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盲修瞎练不知目标、问题所在,又有何益呢?)「阿难,汝」若真的欲「修」无上「菩提,若不审观烦恼」之「根本,则不能」了「知虚妄」的六「根」六「尘」到底于「何处」生「颠倒」。若连颠倒之「处尚不知,云何」能「降伏」烦恼、无明,而证「取如来」之圣「位」?「阿难,汝观世间」欲「解」绳「结之人」,若「不见所结」的原头,「云何」得「知解」结之下手处?我们从「不」曾「闻」说「虚空」可以「被汝隳」坏碎「裂。何以故?」以虚「空无形相」,故如同绳本「无结」绳子本来就无结,则今也是没有「解故」。所以本来就不打结,现在不必把它解开,意思就是:烦恼本空,不必断。(众生本性以及六根六识,亦皆同于虚空,六根六识以无明故现若有结,无明若亡,则见结实无有。)所以说:我们了解,这个结都是从哪里来?都是从看了以后,观念立刻建立,就打结。所以我们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自从我们了悟了佛性,万法与我们不相干,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果来赞叹师父,赞叹是幻,没有实在的东西;如果有的人对我们有意见、毁谤我们,这个亦是幻,赞叹是幻,毁谤亦是幻,我们的心并没有什么增减,问题是那个造业的人,或者是造功德,要看对方了。所以我们今天,师父用什么心态呢?用佛的例子来讲,释迦牟尼佛这个大圣人都不可能做到,从事相来讲,所有的众生都认同他;佛在世的外道,就让他快要死了,要攻击他、毁谤他,外道不满释迦牟尼佛,更何况我们今天只是个平凡的法师,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认识你、都支持你、都赞叹你,一定有正,一定也有负的,这个是世间的常态,世间的常态。那么,你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你就可以过安稳的日子。所以你要求这个山河大地把它摆平,你才能走平的路,不如你的心中,用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心,你这一辈子自然能够走得安稳,安稳。人家赞叹,不重要,你有没有那个实力?人家毁谤,也不重要,你是不是真的造违背因果的事情?所以到最后还是要问自己了,还是要问自己了。所以,修学佛道,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了悟诸法本空,那么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因此你会过得不一样的日子。你要怎么样才没有是非呢?很简单,从今天起,你跑到深山里面,没有人认识你,跟猴子住在一起,猴子,只有这样子才没有是非,只要活在这个人世间,包括释迦牟尼佛。所以,事相一定有缺陷,理上是没有的。所以因为我们要契入这个理,就是每一个人的圆满清净自性;那你这个五蕴身,不管你怎么做,有的人从东边看,看到这边;有的人从西边看,看到那一边;有的人从背后看,说:我看到法师的背部。可是站在前面的人说:不是!我看到慧律法师的正面。东、南、西、北看的角度都不一样。所以,讲这一段有什么重要的含义?重要的含义就是安慰大家,安慰大家就是说:这个世间,先问自己的良心,你把这一些外在的统统放下,这样你才能能够安稳的走一辈子,一辈子。

946页,谛观六根与六尘,

经文:【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注释:「六为贼媒」:「贼媒」,就是贼人之媒介,犹如内应,沟通外贼。「六」,是六识。「世为迁流」:「世」是指变迁流动的时间。「界为方位」:「界」为界定空间的方向与位置。「东西南北」:称为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称为四隅,四个角落。四方加四隅,再加上下二方,合称十方。义贯:「则汝现前」的「眼、耳、鼻、舌,及与身、心」此「六」识「为贼」之「媒」介,串通外贼,而「自劫」自「家」之财「宝」(功德法财)。「由此」自「无始」来,于「众生」自有情「世界」妄「生缠缚故」,那个「妄」要特别的体悟,那个妄生缠缚就是: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不实在的,我们拼了老命就是要去执着它,这个叫做妄生缠缚。所以我们的缠缚有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简单讲:这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的,他的生命就完全没有意义!就像一部机器一样,出生,男孩子、女孩子,好!读书,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有的人没福报,他就没办法上大学了,没因缘了!有的人上大学,好!上大学以后,就是结婚,结婚;结婚以后,生二个、生三个也好,共同买一栋房子。这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多少的婚姻破裂,多少人的痛苦没有办法讲的!是不是?但是恭喜他,他成长了!有一个人很恨她老公,来到我这个地方,我跟她教化,我说:你要转过来,要感恩!她就开始会转念了,本来恨、恨透了他,后来,真的:我因为老公的抛弃啊、家庭怎么样,痛苦!她改变观念了,从此以后用全国电子了:感恩的心~~~(广告辞)喔!她那个日子就不一样,晚上,以前恨起来,晚上都睡不着,现在知道要用转念了,转过来,她现在晚上睡得很安稳了。这个佛法就是 incredible , 非常不可思议的东西!佛法太厉害了,一转念之间,所过的日子,从此王子跟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住在城堡里面;童话故事常常这样写。所以那个妄生缠缚,就是告诉你:我们今天受的苦,实在是很冤枉,因为我们不晓得那个是虚妄的东西,拼了老命要定位,说:确实有这种东西,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而将广大圆满的心性,变局于四大之中,埋没于五阴之内。

所以,在座诸位!心量有多大,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胸量有多大,我们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那么,记得!用这个角度来作标准的话,就是愈放得开的人、胸量愈大的人,简单讲:生命就愈圆满!对不对?到无所住的时候,无所住、无所求,那么,没有一法不圆满。像我今天,这一辈子,我坚持二个原则:一、我讲话绝不伤人,这是我的坚持。二、绝对不看众生的过失,这也是师父的坚持。三、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就需要一点原谅的因素存在;要佛,他当然就超越了。这是师父生命当中自我的坚持。所以,跟师父相处过的,我从来不伤人的,你伤害我,那是你的因果,不关我的事情,你自己负责,我,我一辈子不看众生的缺点的,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师父!您度量大!不!不是我度量大,是为了我自己要过快乐的日子。对不对?所以你看看,一切疾病,你一愤怒,哇!那个脑部头痛;一愤怒的时候,胃,是不是?伤胃、伤肝,是不是?焦虑的人伤肝,彻夜不眠。对不对?愤怒的人,说:哎呀!伤脑筋!很伤脑筋!对不对?有的人一起瞋恨心,饭吃不下,几天几夜饭都吃不下。所以,讲来讲去,在座诸位!为了你自己好。所以,我也是一样,我为我自己好。所以第一、我讲话一定不伤人,跟我相处过的都知道。我这一辈子,无论是读高中,班上的同学都很赞叹我。读大学,我们那个大学的同学跟我讲一句话,说:林学长!这四年这样相处,我觉得你的心非常的平等。因为我本身就很穷啊,祖先很有钱;可是,他不留一毛给我。对不对?林厝村的,大家都知道,我们那个祖先都是几百甲地,开糖厂还没钱?所有的甘蔗统统是我们的,几百甲;可是,就不留一甲给我,害我这么惨!是不是?一甲都没有!(笑)所以说:因此我们理念正确一点、观念正确,你就会活快乐的日子,万法到最后回归,还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自己。所以你就一定要把这个度量放宽。故「于」身心与「器世间」,皆「不能」解脱「超越」。「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所谓「世」,其义「为」变「迁流」动的时间,而「界」之义「为」界定空间之「方」向与「位」置。「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此十方称「为界」;而「过去、未来、现在」则称「为世」;所以「方位」共「有十」种,而迁「流」不住的时间的大「数」则「有三」种。经文:【「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注释:「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因为上下以及中间皆是依四方而定,所以都无有一定的方位。「四数必明」:东西南北四数则一定是可明指的。「三四四三,宛转十二」:三世乘以四方,或倒过来以四方乘以三世,不论顺转或者是逆转,都是十二,所以称为「宛转」。「流变三叠」:「三叠」,就是三重。从本流末,故有三叠。「一十百千」:第一叠为三世乘四方等于十二;第二叠:在第一叠当中的三世,每世皆各具有十界。十二乘以十等于一百二十。第三叠,在第二叠中的十界里,每界各又具十界,故为一二○乘以十,等于一千二百。「一十百千」为省文,取其整数而言,确实则应为:一十二、一百二、一千二。「各各功德」:「功」,就是能。「德」,就是性。「功德」合言即是功能与性德。谓六根之性本是一心,故其功德皆为一心所显,因此功德皆悉平等。义贯:「一切众生」乃由四大与六精交相缝「织」虚「妄」而「相成」,于根「身中贸」易「迁」流,时间之三「世」与空间之十「界相涉」相入。「而此界性」之「设」定,「虽」说有「十方」,而且其确「定」之「位」置亦「可明」白指出,但「世间」一般「只目东西南北」四方为准,至于「上下」并「无」定「位,中」央也「无」一「定」之「方」位,以皆依四方来决定。而东西南北「四数」是「必」定可以「明」确指出的,此四方「与」三「世相涉」入,若以「三」世涉入「四」方,或者是以「四」方涉入「三」世,顺逆「宛转」皆成「十二」。从本「流」末「变」少为多,共有「三叠」,成「一十百千,总括始终,」于「六根之中各各」根之功德——「功」能「德」用皆「有」一「千二百」。底下是审度六根的功德优劣,经文:【「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惟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惟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注释:「动若迩遥」:「动」,就是动尘。「若」,就是或。「迩」,就是近。「遥」就是远。此谓,动尘若近若远,耳根皆能得闻。「静无边际」:「静」,就是静尘。至于耳根闻静尘的时候,则了无边际。「而阙中交」:「阙」,就是跟(同)这个缺字。「中交」,就是中间交接之际。此谓,鼻根之功德缺少了出息与入息中间的交接之处;短暂的停顿就是交接处。因于此交接之际,即有极短暂之中止,彼时没有息之出入,亦无闻嗅之功。「言有方分」:「方」,就是地方。「分」,就是差别。言语有地方之分别。「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中」,就是离开的时候。这个是讲指触尘,触尘与身根相合的时候,才能觉知,因为根尘是一体的两面的。尘与根相离的时候,就不能觉知。953页,「离一合双」:「一」,就是一分功德。「双」,就是两分功德。此谓,离时算一分功德,合时的时候算两分功德,因为根跟尘,加起来就是三分功德。义贯:「阿难,汝」应「复于」六根之「中,克定」诸根之「优劣」之性能,「如眼」之功能为能「观见」,自身之「后」方为「暗,前」方为「明」,在身之「前方」则「全」看得「明」白,在身的「后方」则「全暗」而完全看不见,然「左右」两「旁」也能「观」看得到,所以「三分之」中有二分可以看得到,「统论」眼根「所」能「作」的,其「功德」并「不」完「全」,以「三分」而「言」,眼根之「功」德中,有「一分无」功「德」可显示,「当知眼」根「唯」有「八百功德」。「如耳」根之闻性,」可以「周听十方无遗」,声尘有动静二尘两种,耳根听闻「动」尘(有声之声)之时,「若迩」若「遥」(或近或远)皆能得闻;至于闻「静」尘(无声之声);无声的时候也是声,只是无声。则了「无边际」界限,「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954页,「如鼻」根「齅闻」之功德,则「通出」息与「入息」两者皆有嗅闻之功能,鼻闻之功虽「有出有入,而阙」少「中」间「交」接时的短暂中止,那时即不能嗅闻,所以,「验于鼻根,三分」之功德「阙」了「一」分,「当知鼻」根「惟八百功德」(出入息各得四百功德)。「如舌」根能以言语「宣扬」道理,能究「尽诸世间」及「出世间」之「智」慧;「言」语虽「有」地「方」之「分」别,然义「理」则「无穷尽」,无有地域之拘囿。「当知舌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根之「觉」知「触」尘,能「识」别「于违顺」二尘,触尘若与身根相「合时」即「能觉」知,相「离」之「中」即「不」能觉「知」,根尘相「离」时算「一」分功德,根尘相「合」时算「双」份功德,所以加起来共有三份功德,那么每一份功德有四百功德,每一份有四百功德,如是「验于身根」则「三分」之中「阙」了「一」份(以根尘相离时不能觉知,所以少一份功德),「当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根尘相合时双份乘以四百)。「如意」根于默容——「默」然无言中可「容」包一切,「十方三世」中,「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惟圣」人「与凡」夫境界之法,「无不」能「包容」,且皆能穷「尽其涯际,当知意根」能「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好!我们这个《义贯》就念到这里。翻过来,《讲义》拿出来,680页,680,那么我们这个《义贯》因为它是白话,我们用的时间稍微缩短,那么这个《讲义》就要详细讲,就要放慢脚步了。所以,放慢脚步,你能够,最好是做笔记,因为你什么时候,五年、十年后再看,不一定。这个光盘、DVD做出来,诸位!有上字幕的时候,还是要从头再看一遍的。诸位!真理不怕多,真理不怕重复,真理就是要重复,强化自己心中的真理,是不能怕烦的。真理不怕重复、真理不怕多、真理不怕烦,就是要这样子,就是要这样子。所以有的人听了一次《楞严经》以后,光盘出来了,到现在都不想去看,是很可惜的!因为那个是上了字幕,跟不上字幕看是差很多的,差很多的,所以要看。

680页,底下,六根经过了比较以后,【卯五 教其悟圆入一 (分二)】现在要教你入于圆满了。【辰初 令验六悟圆 二 令入一解六 今初】【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这什么意思呢?解释一下:阿难!汝今,「欲」就是发心;乐欲,或者是念乐(yao四声)欲,发心乐(yao四声)欲;「逆」就是不顺。我们贪着五欲六尘,往外奔驰,往外,心往外攀缘,这个叫做顺生死流。那么现在不要,我们发心乐欲逆生死,就不顺着生死的怎么样?欲流,五尘欲境之流,外面五尘欲境之流。「返」就是返本,返回本来;「穷」就是穷尽生死流之根源。返穷流根,就是返本穷尽生死流之根源,达到佛的境地,不生不灭的境地。【此正示选根解结。】【初心下手修行,最切要处。上文已指,虚妄结处在根,复告六根优劣功德,正宜拣选圆根,解除结相,故先令验六根,悟取圆根,一门直入。此段原其能发增上胜心。上一欲字,即指发心乐(去声)欲,下一欲字,乃是五尘欲境。逆者不顺之意。】【流有二种:】A,在因来讲称为欲流;在果来讲是称为生死流。简单讲:你今天贪着五欲六尘,你就是将来一定要受生死,这个逃不掉!【约因称欲流,即根性不流逸奔尘,】也不顺着五欲,五尘的欲境之流。那么,这个意思,如果流逸奔尘,那么五欲这个境界就变成生死的因。意思就是说:欲望:财色名食睡,看淡一点,生死就比较容易了。太看重了这些东西,你就一直奔驰,就是一直追逐这个。如果【不顺五尘欲境之流】那个小字体的:【(法尘是五尘落谢之影);】所以我们现在贪着五欲六尘,看到的其实只是脑筋里面的影像而已,影子而已,没有那个人。或者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你看到的,你把这个树木、土石移开来,那一座山不见了;把大海的水抽干了,劫末的时候、地球毁灭的时候,什么大海水?统统是颗粒微尘,哪有什么大海水?统统汽化了。所以我们短暂的缘起的相,让我们着迷,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所以这一辈子有因缘碰到佛法,就会进入了觉悟的佛性。底下说:【约果称生死流,即由根缘尘,识生分别,起惑造业,】「识」就是识心,根攀缘这个尘,中间这个识心就产生了。起惑造业,【依因感果,流转生死。】流转生死。【逆生死流,即旋根脱尘,根尘不偶,】不配合叫做偶。【惑、业、苦三,无自而生,】无自就无从,无从而生,从哪里生起呢?简单讲:这些惑、业、苦,都是借着缘起性的东西,你能够把它放下,根尘不偶,那么,惑业苦没了。所以,【乃不循尘,自然不流转,】这一句简单讲:就是修行人的生活越单纯越好,越单纯就越享受生命,真理其实很简单、生命其实很简单;但是我们把它搞得太复杂了,以致于活得痛苦不堪,自作自受,作茧自缚。你只要不循尘,自然不流转。【合之能逆欲流,生死流自然不顺矣。】【返穷流根:即返本穷源,穷生死流之根源,做逆流照性工夫。】我们以前都是往外奔腾,现在收回来,现在把它收回来,叫做逆流照性的工夫,这个还是要叫你见性。【同观世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那么,亡所就是能所灭了。【渐次深入,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破五阴,】色、受、想、行、识。【识阴一破,则返穷流根之功成,妄穷真露。】妄心穷尽,真心就显露。【至不生灭: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也。此种发心,即前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又即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至不生灭,则分证如来常、乐、我、净,登圆教初住,得念不退,任运进修,自可圆成无上果觉也。】

681页中间,经文:【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解释一下:说: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就是说:一定要合,根尘一定要接触,才能有这个觉知。 那么这里:谁合谁离呢?合是指鼻根、舌根、身根,合才知嘛!那么,谁离呢?眼睛要离、耳根要离,意根也是,意根也是。所以,谁合,就是哪一根是合呢?这三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合才能知。哪三根是离才能知觉呢?就是眼根、耳根、意根。好!那么,鼻、舌、身要接触才能知,那么就比较难修了!对不对?就像眼根,后面看不到;可是后面敲声音,你耳朵也听得到,那这个当然就是离的时候。眼根、耳朵还有意,为什么叫做离呢?你眼睛这样,你怎么看得到?眼睛当然要有一个距离。说我眼睛看的时候这样,(师父拿本盖在眼上)那你怎么看得到?眼睛当然要有一点距离。是不是?要不然你怎么看得到?是不是?耳朵也是一样,在这边,太近了,那他也听不到,太近了不行,还是要有距离。所以,有一个阿伯来到这里,旁边的人跟我讲得不清楚,他说这个阿伯很重听,我讲话时就特意放大音量:阿伯!我跟你讲话,你有没有听到?他说:您不用这么大声,我有听到啦!说:您不用这么大声,这样我会吓到。谁合谁离?要合,就是鼻、舌、身要接触,才能知;那么眼、耳、意要离才能知觉。那么,谁深谁浅呢?这意根比较深。哪一根最深?意根当然在内心里面。那么,哪一根比较浅呢?就是眼跟耳。那么,意根深就不好修,因为深隐难修,不易觉察,那剩下的就是眼跟耳,眼、耳比较浅。那眼跟耳来比较,谁为圆通?眼睛跟耳朵来比较,眼根跟耳根来讲,哪一根叫做圆通呢?谁为圆通呢?谁不圆满?当然就是耳根比较圆通。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听经闻法,在刹那之间就能够了悟佛的这个意境;要自己看书的话,这个可就难了!【当验二字,佛为叮嘱,因心不可不慎。】就是因地心不可不慎,你要修行,就是一定要用智慧来拣择。【欲求不生灭果,当依不生灭因。六根之性,虽不生灭,既有优劣之分,不得不慎拣选。有欲拣选,先当勘验,此等六受用根,以根能领受诸尘境界,发作见等功用,故名六受用根。】【谁字正令考察勘验,六根受用尘境,谁是合知?】就是要合才知。【谁为离知?】那么底下就是:【鼻、舌、身三根,为合中知;眼、耳、意三根,为离中知。合知难修,离知易入;就离知三根,再勘验】哪一根比较浅?【谁是浅显易明?谁为深隐莫测?】当然意根是深隐莫测了。对不对?【意根深隐难修,眼耳浅显易入;】最下这二根,那怎么修呢?【再就眼耳二根,勘验谁为圆通?谁不圆满?圆通、圆满义同。具千二百功德为圆通,八百功德即不圆满。照上三番勘验,求其离知浅显圆通,】这个就是顿点顿点,「离、」顿点,「知、」顿点,「浅、」顿点,「显、」顿点,「圆、」顿点,「通、」顿点,统统是顿点。【唯耳根当之。】经过了一番比较,喔!原来我们这个耳根是最圆通的。翻过来,【此文即如来密示耳根,为圆通根,不与阿难明言,令其自验自悟,悟圆之后,但一门深入,自可解结脱缠矣!】所以,现在师父要告诉你:如果你想了生死,又有在念佛,你每天都要抽出这个时间,用什么?放那个念佛机,念佛机。有的人说:哎呀!师父!我年岁大了,不能念佛、拜佛,没有体力。很简单,用念佛机,念佛机要念得习惯,年轻的时候可以用快板的:弥陀佛阿弥陀佛。。。。。。年岁大的人不要,要适应临终助念那种声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适应那一种的。我准备六十岁以后,就要去买一台念佛机,《楞严经》讲完了,就要开始准备。为什么?那个耳根的薰习,那个种子一种下去,力道就大,力道就大,省时省力,也不必人家在旁边,如果你没有共修,你在家,你看,也不会吵到别人。所以,既然耳根这么利,就是用这个念佛机,念佛机。

底下,682页,第三行,【若能於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解释一下:如果能够在此悟到最圆通的根,逆彼无始,彼就是识精元明叫做彼,就不会妄动了。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因为那个见精,一念无明变见精;见精以后,元一精明,变成六精明了,六精了。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循」就是依顺,得循依顺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那么,用耳根修行,诸位!现在师父就教你一个直接了当的方法,就是说:在座诸位!用耳根最圆通,要怎么修行呢?你能不能听到人家在攻击你的时候、冤枉你的时候,你受到很大委屈,你听到这些不愉快的,你是不是能够保持如如不动?是!你这个耳根就见性,你知道那个是尘。当你有一天,你有一些特殊的优点,人家在旁边认同你、赞叹你、随喜你,把你捧得很高很高,你的心仍然不为所动,因为知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了幻即离,离幻即觉,也知道这些都是虚妄不实在的东西,你也保持如如不动,你就是用不生灭的耳根在修行,就这样。简单讲就是:听到好听的话,如如不动;听到很难听的话,如如不动。诸位!你听到好听的话,随喜赞叹,表示你做人成功,因为你值得人家这么认同你;当然,虚伪的是不算。你听到了最难听的话,恭喜你!因为世间人,你这一辈子,很少再听到这么难听的话,你都可以忍得下来。是不是?所以,当你听到很难听,那个骂到几乎体无完肤,可以说是吹毛求疵,这样子毁谤、批评,对你实在是不公平,你也一样不在意,我告诉你:你就入了耳根圆通。直接讲:于动态如如不动,于静态如如不动。简单讲:好听的话,如如不动;最难听的话,你也是如如不动;或者是你今天你中了大乐透,你也一样如如不动。如果说:你中十亿大乐透,心,你也一样如如不动,听到你这个数目字,对了,一样,你也如如不动,这个就是耳根圆通。换句话说:一切的声尘——动、静声尘,毁谤、赞叹,乃至于一切的语言,对你来讲,统统知道那个是虚妄之外尘,都是这样坚持自己的,了不起,你真的进入圆通。所以,诸位!进入圆通的人,他没有是非,因为他摆平了自己,他怎么会有是非呢?所以,在这个团体里面,你用了这个耳根圆通,证入了返流照性的时候,别人讲得天花乱坠,你一定不会去参与,因为那个跟生死没关系,跟我们的生死没关系。所以,大悟见性的人,本身没是非。凡夫就没有办法这样子,他一定会受到动静、是非、善恶,一直影响,一直讲。。。。。。讲不停!有一个人跟我讲说:师父!我妈妈都一直念念有词的,要念什么咒?我说:那要赶快带去看医生了,已经在一直念念有词了,还要念什么咒?要赶快带去看医生了,那个生病了!喔!那就赶快去看医生了,念念有词的,一直念。。。。。。所以,会用功就刹那间;不会用功就尘点劫。所以,在座诸位!你今天你抓到了根本,你的四周围,你这样活下去,从现在开始,你就好好的从你四周围的亲戚朋友、丈夫、老婆,这样好好的观察一下,我告诉你:你会站在高处看众生,哇!他们很可怜的、很辛苦的,他们过着辛苦的日子,没有觉察。他们可以为一点事情、小事情,吵到不可开交,在你学佛的人看起来,那些事情就微不足道,很可笑的一个观念;可是,他就是争吵不休,众生就是这么可怜!

底下,【此文承接上段,若能于此六根之中,悟得圆通本根,但依一根,做逆流工夫。彼指根,即识精元明,无始以来,带一分妄,妄心与妄境,互相交织,则成业流,依业受报,流浪生死,故曰业流。】我们作不了主的,在座诸位!我们作不了主,我们没办法抗拒业流。 那么,这一句话你就晓得,神通抵不过业力。诸位!你这一句话,就可以点出那一些稀奇古怪的,你根本就不要去在意,这一些很迷人的种种的感应、奇迹、佛迹这些,完全不要去迷恋这个东西,八正道里面,没有一个叫做正神通。诸位!神通抵不过业力,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般若智慧才能解决生死,不是神通啊,不是神通啊!所以,一个有正信、正知正见、佛知见的人,对这种东西不会有兴趣的,感应,很好,就随着感应,是不是?加持,病好了,恭喜你,很好;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开佛的正见、智慧,要了生死,这个才是重要的。【果欲逆彼业流,须择圆根。循者顺也,得顺圆根而修,如风帆扬于顺水,与彼不圆之根修之,迟速不同,几有日劫相倍之势。下云「弹指超无学」者,】无学就是阿罗汉,在刹那之间就超过无学位了。【即循圆根也。】也就是你明心见性,那么,就不得了了,刹那之间就超过阿罗汉了,超过无学位了。【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解释一下:我今,「备」就是完全;「显」就是显示;「六」就是六根;湛圆明就是六根之义相,也就是湛然妙觉圆明。我现在已经完全显示六根的湛妙圆明的觉性。本所功德,本所就是种种差别的功德,数量如是,有的八百,有的一千二百。随汝详择,何根是最圆满的,其可入者,其可入者就是详审看看。其可入者,当然秘密是指耳根,耳根才是最后的选择、最重要的选择。吾当发明,令汝增进,我现在继续把它开发出来,让你得到增进。「备」就是全显,【备显即全显。上四句指前,谓我现今已为汝完全显示,六根中本来各具一千二百功德,而在迷位中,为根所局,为境所限,不无优劣。又与汝全显,所有差别功德数量,如前文所说者是也。】【湛圆明,乃六根之义相。前云:「分汝湛圆,妙觉明性,为视、为听、为觉、为察。」】所以,【故知六根中性,即湛圆明性,随汝详细选择,六根之中,何根最圆,可为从入之门,而起修证者,吾当为汝发明,次第解结,渐次深入,令汝得以增进。此中其可入者,亦密指耳根,佛不与明言,但教详择,与前教悟同一用意,要阿难自悟自择,自修自证。】

所以佛,你看看,加持如果百分之百有效,释迦牟尼佛就直接跟阿难加持就好了,你就不要懂那么多。为什么要阿难自悟自择,自修自证?诸位!加持只是增上缘、摩顶只是增上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佛尚且叫阿难自悟自择,自修自证,生死如果可以取代、加持如果可以取代一切,那么,佛的加持力是最大的,那就请几千个比丘来,一个一个就跟他加持,你就不用修行了!佛不这么做;摩顶、授记,给你认同,加持,给你增上缘,重点:重点还在自己!这个就告诉你:密宗的加持是增上缘、灌顶是增上缘,是这个,你一定要自悟、要自觉、要自修、要自证。所以,自利利他,还有外面的增上缘,都很重要,都非常重要!所以,【悟之与择,不无分别,朗然无疑谓之悟,决定取用谓之择,下即明选择所以。】

683页,中间的经文:【十方如来,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於其中间,亦无优劣。】如来,那还用说吗?当然界界圆满,一一修行都能圆满。所以,可见佛不是修一行,「一一修行」喔,「一一修行」喔,无量的法门佛都修,叫做一一修行。【十方如来,因地发心,得圆自在慧,故于十八界,兼摄七大:】「摄」就是包括七大。【六尘摄五大,】空是包括了色法,【空亦色法,为眼根所对;六根摄见大,】六根的根性是摄入见大。【六识摄识大,】讲来讲去,【二十五门头头是道,一一依之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究竟极果。于十八界七大之中间,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亦无优劣之可分。】

684页,【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於一门深入。】【此出拣选之由。】因为你们这个根器太差了,【上段诸佛根器超胜,诸法平等,故门门可入,但汝根器下劣,思惑尚在,】因为阿难证初果阿罗汉,只断见惑,所以,思惑尚在。【未能于诸法之中,得圆融自在之慧,悟明法法唯心,本无优劣。故我宣扬,根有优劣,令汝验证分明,但择一最圆之根,做逆流解结工夫,一门深入。此正如来特为初机,别开方便,】所以这一段就是告诉你怎么修行。上一段说奢摩他,叫你解这个理,如来密因;这一段叫你怎么修、怎么契入、怎么一门深入。所以,人家这个一门深入,是指耳根,六根里面选择一根,这样进去叫做一门深入。我们现在弄错了,现在把净土宗专修念阿弥陀佛,这个叫做一门深入,是错的!经典里面讲的一门深入,是指六根里面选择一根,返流照性,只选一根,返流照性,照性以后,六根全解脱,它这个叫一门深入。现在我们把这个一门深入的名词,搬到净土宗来用,叫做一门深入,其实跟《楞严经》讲的这个是违背的。

底下,此正如来特为初机,别开方便,【故交光法师,判前妙奢摩他科,悟圆理,为最初方便;本科妙三摩,起圆修,为初方便;下科妙禅那,得圆证,为方便;甚得佛之本意。】 诸位!要画线,前面妙奢摩他科,悟圆理,标A,为最初方便;本科妙三摩,起圆修,B,起圆修;(C)下科禅那当中,得圆证。你看,见性,统统加一个「圆」:悟圆理、起圆修、得圆证。所以,很清楚的,佛法只有见性的人懂得圆满,懂得圆满,也只有我们每一个人本具的佛性,才有圆满;那么在这个世间的假相不可能圆满,你要做到所有的人都认同,那不可能,做到死都不可能,只有对得起自己的佛性,也就可以了。所以,这个就是圆满。所以悟圆理,就起圆修、得圆证,诸位!这三个,标出来的A、B、C都有一个「圆」字。为什么?所以,只有明心见性的,才能得佛之本意,才能入佛之正见。因此,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不了解不生不灭的本性,学法无益,因为那个就是妄,其他叫做妄识修行,现在是舍识用根,用不生灭下手处。诸位!到达了这个不生灭,下手处对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一样。水陆法会它快到了,当你悟到圆理、起圆修、得圆证,不一样!你在这个义工,所有义工里面受到任何的委屈,你一定觉得那个不委屈,你就认为那个叫做修行。做得满头大汗,你快乐得无边!为什么?这是我的工作。我是常住,你进入文殊讲堂,你也是常住。所以,进来的义工,他观念就完全正确,今天你为谁做?当然为自己啊!你今天进入文殊讲堂所有的义工,站在哪一个岗位,内坛、外坛、煮饭的,你内心都很清楚:三宝就是我,我就是常住,常住就是三宝,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法、僧具足。所以,你为谁做?所有的因果,到最后回归到自己。所以你在文殊讲堂,就会做得很法喜,你这个义工有正知、有正见、佛的正见,你开佛的智慧,做任何事情都不牢骚,也不抱怨,也绝对不会跟人家起冲突,任何事情可以讨论,可以讨论,有讨论的空间,多沟通就不会误会,是众生嘛!对不对?但是我们今天能够有因缘听到《楞严经》的思想,这个思想一奠定以后,不得了!你在厨房任何做,都不会跟人家大声,因为你看到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对不对。我们凭什么对人家大声?对不对?你是凭什么对人家大声?我们大家都是义工,撑开来、摊开来,平起平坐嘛!是不是?如果是组长,组长,他就有这份的责任:因为我是组长,就是一个领导。就有这个责任担起来。像我师父就是住持,住持就是义不容辞,要挑起整个讲堂的内外的事情;但是,要分工合作。所以,当你一个义工,经过了教化,这样的薰习,我告诉你:整个讲堂循规蹈矩。对不对?你看了那个排班在吃饭,你就知道哪些是文殊讲堂教育出来的,哪些是外来的,立竿见影就判,你就可以判别得出来。我不相信文殊讲堂听经闻法教育出来的,为了中午的吃饭,拿一个便当盒,会硬是要插队,把别人挤掉,我不相信你会有这种行为,对不对?因为你的心中没有快跟慢,你圆满就好、你方便就好,反而自己没有吃没有关系,你就有那种菩萨心:你们先吃,没有关系,你们先吃,没有关系。所以这个一种自性的自我教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什么要叫阿难自修自悟?启发每一个人内心里面的菩提心,是多么的重要,讲经说法的目的也是这样子。所以说,很多人就说:我往生以后靠师父加持。有因缘我会这样做,重点还是在你的自性,还是在你的心性,这个才是根本。所以,我们要了解,有了自性的修行,再外面的增上缘:金光明沙、往生被,那么,就无往不利了,修行就是要走在平稳的路上。有一个居士没学佛,偶尔看了一本经典,突然跑来师父这里说:师父!那个经典不是讲吗?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受善知识的开示,对不对?劝告,十念就可以往生了!我跟他讲:居士!你这个叫做走高空绳索的修行。他说:走高空绳索是什么意思?就是very danger,很危险的!走在高空的钢索。有千千万万的人,哪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重罪,可以在临命终还会接受人家的劝告?那个比中大乐透还难啊!还难。所以修行要修稳当的路线,不要投机取巧说:我看了,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受善知识的开导,十念也可以往生。那是在展现佛的大悲啊,大悲啊!但是,不是,既然造了五逆十恶的众生,那个你看看,临命终的因缘,你就可想而知了,几乎不可能!所以修行为什么走那种危险的路、不稳当的路?对不对?当然要选择一个最稳当的路,就是我们现在这样子,按部就班,听经闻法,坚持开般若智慧,知道佛的正理是什么,自己不被迷惑,也不可以影响到你四周围的众生,四周围的众生,四周围的众生。所以,文殊讲堂都是这样,打开的,你觉得你有缘,你进来;你没有缘,那没有办法!为什么?法不能勉强。就像释迦牟尼佛在世,有时候释迦牟尼佛可以教化徒弟,有时候要阿难、舍利弗、目犍连,他缘是在他们的徒弟身上,对不对?一定是这样子的。所以有的人,我的课他会来;有的人,一定法无师的课他才会来;有的人就法宣师的课他才会来,其他慧律法师的课,他绝对不会来。为什么?每一个师徒的缘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所以,一定要说师父度吗?那可不一定!而有的人跟我们法师不一样,叫居士去讲,他就相应了,叫居士去讲,他就听得进去。所以,有时候法师派不上用场,那个缘不在这个法师的身上;但是,总是好的因缘。学佛就是学习懂得如何尊重每一个人的修行方式,修行就是要懂得尊重每一个法门的时空性,要尊重每一位法师、每一位居士,学佛就是学习懂得尊重别人。你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命运,今天你来听经闻法,谁拿着枪押你来?没有!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自己选择的,叫做无怨无悔,就是这样,契入、坚持。底下,684页,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为什么?因为本性是一,觉性是一。说:这个时候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因为同一个本性。【此承上一门深入。即从一根,而解六结,】我们就是从耳根,【入到一真无妄之地,不是横指六根为六结,】意思就是:诸位!六根,这里要分清楚,六根之结就是眼根。。。。。。看我的手势就知道(师父手势横排),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叫做六根之结,眼、耳、鼻、舌、身、意。要这样子下来,(师父手由上往下竖排)叫做根根六结,每一根都有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这样叫做六根之结(师父手势横排);这样叫做根根六结(师父手由上往下竖排),这个手势很重要的喔!有的人不太喜欢看我的手势,那这样你体会不出来。这样叫做六根之结;这样叫做根根六结,看一下手势就会知道。底下,所以不是横指六根为六结,【乃是竖说根根有六结。此结,即从真所起之妄结,六结即是五阴,生则识阴先起,由微至著,】由最微细的到显著的。【一、二、三、四、五、六,色阴具五、六两结;解时从粗至细,六、五、四、三、二、一,】从第六结最粗的先解,所以,第六结就是动;第五结就是静;四就是根;第三:觉;第二结:空;一就是灭。所以,【色阴先破。】色阴先破。【深入即次第解结,】次第解结。所以,迷惑颠倒由细往粗,断是由粗入细。所以深入就是次第解这个结,【如观世音菩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渐次深入,解除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六结尽解,方入一真无妄之地。彼六知根,根根根结,随此所入之根,一解一切解。】意思就是:同一个本性。当你耳根让你见性的时候,不再执着任何的相,离一切相;那么,你眼见一切相,还是离一切相;你嘴巴吃任何好吃的、不好吃的,也是离一切相;身触还是离一切相。所以,当你离一切相,本性离一切相的时候,那么,眼见、耳闻、舌尝、鼻嗅,统统离一切相,一解一切解。【即下文所云:诸余五黏,应拔圆脱,故六根一时,俱得清净。六根清净,即六根开合,开一根作六根用,合六用在一根中,互用清净。亦即下偈所云:「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以上由悟而修,依修得证。】诸位!这个是三个,这个是次第,要画线的。悟了就是道理知道了,知道每一个人都有本心,悟到不生不灭了;可是习气还重。所以,什么叫做修?有的人,有一个比丘就问说:本来就不生不灭,没有什么增减,师父!那要修什么?我就在网路里面跟他讲:断习气,方便名为修,断习气,方便叫做修行。那么,依修得证,就契入究竟之处,就是圆满的根性。依修得证,【开示解结一周,】所以,【初教从根以解结竟。】

底下,【寅二 示脱缠入圆通(分二)】【卯初 阿难蹑佛语以请益 二 如来就所问以重申】685页,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此阿难蹑前,】「蹑前」就是依照前面。【验六悟圆,】六悟圆,六根的悟圆,入一根就解六根之结。所以,【入一解六,】就是入一根,就解开了六根之结。【两科佛语,领解未彻,重申请问。问意有三:一、前佛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毕竟云何逆流?二、前佛云: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云何深入一门?三、前佛云: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云何一根入流,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此中三义,皆领解未彻,故重申请问也。云何二字,贯下作三用。】

686页,【卯二 如来就所问以重申(分五)】【辰初 申惑结尚深 二 申一六由妄 三 举喻法显明 四 申根结由尘 五 申尘亡根尽 今初】经文:【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解释一下:佛就告诉阿难:你现在得到了初果,须陀洹果,已灭了三界的见惑,就是众生的世间见所断惑;诸位!这个见所断惑,是见道位所断之惑,跟那个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无关,此见跟那个见是完全不相干的。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跟那个是无关的,五利使那个。这里所谓的见所断,就是见道所断之惑;就是见道,也就是悟到了三界的世间的这些不可得,所有的相都不安上任何的知见。所以,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但是因为,虽然你知道了,身见、边见、这些邪见不可得;但是,历生无始虚习;讲最多的就是《楞伽经》,无始虚妄,无始的过妄习气。这无始的虚习就是虚妄的习气,无始就是最初一念妄动。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没有这样讲,没办法用语言来解答,在众生,这样比较能够理解,所以讲无始的虚习。彼习要因修所能断,修就是修道位中,修道位中所能断,这个断思惑,这个断习气就难!所以这个见惑,他是懂得这个道理,思惑就是要断习气,这个就难!所以,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断得,何况此中,何况这里面,生、住、异、灭,「分剂」就是范围,「头数」就是数目,种种的数目,这个太多了,见惑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们讲了无数次了。看注释:【此佛就问重申前义,但令增加详明而已。一、以阿难我执分别虽破,我执俱生全在,】如果把「分别」排在前面,更容易理解:「分别我执虽破,俱生我执全在」,就更容易理解。所以这个分别我执就比较粗了;俱生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你就知道,我们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执着这个四大的假合,很难去突破的。全在,我执俱生全在,【正随逐欲流,决当逆之。汝今五句,先扬见惑已灭;】「扬」就是赞叹,先赞叹一下,佛适时都给人家一个温暖的鼓励。所以温暖的语言会得到温暖的回馈,所以,诸位!你要重视这个温暖的语言,讲话要柔软语、要安慰语、要赞叹语,这样你得到的是会好的果报,不要像泼妇骂街一样的,这样不好!所以先扬,先赞叹见惑已经灭了。【中间五句,】抑,「抑」就是贬低、压低了,把它压。【抑其思惑未断;】可惜你的思惑没有断,【末后三句,况显无明分剂。】微细的无明种种的差别。【佛告阿难:汝现今已得须陀洹果,即初果。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初见真谛之理,初预圣人之流,入见道位,亦云入流。《金刚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佛自释云:「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完全不会染污他,完全不会染污他,他也不再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好奇了,他的心保持清净。【即背】这个「背」就是远离。【五尘欲境;】所以修行人是远离五尘欲境;众生不一样,众生拼了老命,也是追求五欲六尘;修行人不一样,修行人拼了老命,也要远离五欲六尘。【法尘为五尘之影,不入诸尘,即不入欲流,】不入欲境之流。【而入法流也。】入见道之法流。【上文云:「欲逆生死欲流。」阿难已灭三界之内,有情众生世间,见道位中,所断我执分别之惑。台宗谓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是能逆欲流。以思惑八十一品未断,不能逆分段生死流也。】

【中五句,即抑云:然犹未知,现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诸位!这一句就是最难的,我们一出生,那个小朋友一教,有的人数学就很厉害;有的人国文就很厉害;有的人数学、国文都不行,他游泳就很厉害、体育就会很厉害,这无始劫来都不一样,无始劫来不一样。有的人十二岁念博士,十二岁,一直跳级。。。。。。考那个大学、研究所,他统统过,十二岁!英国,英国,那个脸才很。。。。。。幼稚脸,小孩子的脸,可是读博士,吓坏了!十二岁念博士!对不对?所以说:人家前世就是个读书人。问:师父!他怎么那么会读书?人家前世就是个读书人啊!学佛也是这样子啰!在座诸位!你们比他更幸运喔,他十二岁念博士,他还没听到佛法喔,我讲中文,他听不来,你们比他更幸运,你们有听到正法

底下,【积生即历生;无始指从最初一念妄动,由根本而成枝末;虚妄习气,即指我执俱生之惑,经历多生,与生俱生故。台宗谓三界九地思惑,九九八十一品是也。彼习即指此惑,要因修道位中,所能断得也。】

【阿难位居初果,天上人间,尚要七返受生,方能断欲界九品思惑:】诸位!这个已经讲无数次了,念一下就可以了。【上上品,经两生断此一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三生各断一品;中中品、中下品、一生断此二品;共经六生。断欲界六品思惑,证二果名斯陀含;此云一往来,】再一次往来天上人间,怎么样?尚要天上人间一往返,此云一往来,【天生人间,尚要一返受生。断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三品,】证三果阿罗汉,【证三果名阿那含;此云不来,欲界九品思惑断尽,无因不感果,出离欲界,不再还来欲界受生,寄居四禅天中,五不还天,进断上八地思惑,】每地有九品,九八七十二,总共【七十二品尽,成四果阿罗汉;阿难望阿罗汉位尚远。】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者:是指法执分别、俱生,与无明,台宗谓尘沙无明也。何况反显之词。以我执俱生,尚犹未知,何况法执无明耶?】那就更微细了!【生、住、异、灭,】种种的微细,那就更难断了。【为四相无明。按《起信论》,三细中】翻过来,688页,【业相为生相,以不觉心动,最初生起故。】B,【转、现二相,及六粗中智相、相续相,皆为住相,以能所对待,法执坚住故。执取、计名二相为异相,以执我、我所,人我执异故。起业相为灭相,以周尽终极故。】

【分剂:即四相分际剂限;】「分际」就是差别,「剂限」就是范围。【头数:】种种的数目。【约细推之,四相中各有四相,头绪纷烦,数量无尽。】【故四弘中曰:】不是有「众生无尽誓愿度」吗?【「烦恼无尽誓愿断」也。】我们皈依的时候都是这样念。【此分剂头数,非二乘所知。本科即答,汝问云何逆流,汝所未断之我执俱生惑,及法执无明,即是分段、变易,二生死流,汝所当逆断者也。】诸位!把《表解》拿出来,看看八十一页,八一页,八一页,左边,(附表《见惑八十八使》)见惑八十八使——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底下——苦,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底下,欲界的苦谛底下,十惑全部具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这个「取」就是见取见;「戒」就是戒取见;贪、嗔、痴、慢、疑,就是苦下俱一切,十惑全在。那么,集谛底下有七惑——邪见、见取见存在;但是,身见、边见、戒取见已经不存在了;贪、嗔、痴、慢、疑,二加五就是七。所以,集灭各除三,集谛跟灭谛除掉身见、边见、戒取见。那么,道谛底下有八惑——邪见、见取见、戒取见,除去身见跟边见;那么左边,贪、嗔、痴、慢、疑,所以,道谛除二见。

色界、无色界——苦谛底下有九惑——除瞋,那么,上二不行瞋,色界跟无色界的天人,他是没有瞋恨心的,叫做上二不生瞋,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叫做上二。上面的色界跟无色界的天人,是不会有瞋恨心的。所以,苦谛底下有九惑,就除去瞋。集,集谛跟灭谛底下——各六惑——除去身见、边见、戒取见,还有瞋恨心。道谛底下有七惑——除去身见、边见还有瞋心。

所以十惑在凡夫的这个欲界,是统统具足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那么往后就慢慢的,有的减这个、有的减那个,慢慢的减。所以,看最底下那个,苦下俱一切,集灭各除三,道谛除二见,除二见就除身见跟边见,上二不生瞋,上面二界不生瞋。

底下,看最后底下,断见惑证初果(亦名七来果)也就是七生往返人间,此惑约见道所断惑而说,这是就见道的角度来讲,非依五利使为见惑而言,跟这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没有关系。所以,所谓见惑是说见道位所断惑,是这个意思。那么,见惑就是见所断惑;思惑就是修所断惑,修所断,那么就是断习气,简单讲就是:思惑就是断习气。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慧律法师

慧律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慧律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慧律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慧律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