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套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6.7--2009.6.12

片数:共3片(本片为第1片)DVD

这一段是[卯四 会十八界即藏性 (分二)]

[辰初 总征]

[二 别释 今初]

这一段要稍微放慢一点脚步,这一段太重要了,能体悟出来,识心寂灭,性即显。这一段是修行的关键,也是很难理解,不过注意听,还是会有所获的,只要用心就并不困难。今天我们要讲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这一段最主要讨论的,就是六根攀缘六尘,中间所引发的意识心,到底是属于根所引发出来的识心?还是属于尘所引发出来的意识心?就以眼睛来作例子?我们称为眼识,这个眼识、这个识心,由眼根中引发的意识心叫做眼识。那么,这个眼识到底是从哪里来?是生于眼根吗?当我们追寻推究以后,发现不是从眼根来的,单根不生识。换一个角度说:那是不是由色尘而生这个识呢?称为色识,究其根本也不是。或者是说,眼根跟色尘对上眼的时候,这个识心就显现出来?这个在权教菩萨,他是讲到这个程度,是允许根缘尘,会引发中间的识,就是这个来。

在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识借由根而显,识不是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称为眼根,详细讲:眼根是肉做的,像浮尘根、净色根;可是,你一讲到眼识,它就不是这个了,眼识是借重于眼根而显现的了别作用,就不是属于眼根的范围了。所以,我们常讲眼识,是因为识它本身并没有形状,必须借重有形状的东西,来立这个识。

譬如说:眼根有形状,我们可以称眼识;或者是色尘有形状,我们也可以称为色识,这个识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形状,是借重有形状的根或者是尘,来立这个名。因此今天所讨论的这个十八界,尤其是根尘相对,中间所产生的这个识心,是有还是没有?我们所有的烦恼,就是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鼻香、舌尝、身触、意法尘,所引发的种种无量无边的烦恼,统统是这个产生的。今天把这个弄清楚以后,就会哈哈大笑:哇!原来是一场戏论,被骗得团团转都不知道。现在把心稳住了,了解十八界原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意识心当下、当体即空,识就是性。譬如说你眼睛看这个外尘,那我问你,你有没有眼识?有!有眼识!现在再问你,大家都知道眼根见色尘有眼识,产生这个识心,产生这个分别相。

现在再问你,开悟的人、大悟的人,有没有眼识?有,识是生灭,开悟见性是不生不灭,为何讲有呢?前面讲:识心是非处、无体、是妄,为何开悟的人仍然有识呢?识是生灭。如果说开悟的人没有识,那眼怎么能见?耳又怎么能闻?没有识啊!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问题是心境的功夫,你现在迷失的,是在名相上的东西,你一直误认为有一个识、有一个本性,你现在就是迷失在这个问题上。我讲识,你就一定说它是生灭的;你讲性,你就一直认为它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大悟的人,他是如,没有识这个名词、没有性这个名词,也不坏识这个名词、也不坏性这个名词。现在问题是出在诸位学习很久的时候,一直牢记在名相上,并没有契入佛性,才会讲有还是没有,这个就是问题。

好!再简单举个例子。众生眼见一切色尘,有没有眼识?有!是的。这个就表示说:众生会落入观念、意识型态、执着,执着、分别、颠倒、梦想就是意识心,种种的分别尘相都是意识心,就是你今天你造恶是恶的意识心;就算你今天造桥铺路、布施很多钱,这仍然是意识心;今天你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落入无记,这个仍然是意识心。这个意识心就是本性的影像,会感得果报,但是,它是本性的影像。好!这个就是讲:众生当眼睛分别这个色尘的时候,会产生意识心;开悟见性的人有没有识?我已经讲过了,他这个时候是完全会入如如不动的心性。所以,讲见性的人有没有识?有也对,没有也对,有,这个识就叫做识性。记住!这个时候叫做识性,见性一样有分别,但是,没有执着,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耳根能不能有识?没有识怎么听声音呢?怎么分别那是高、低音呢?和谐、不和谐的音声呢?耳有耳识,识,可是,他是如如不动的接受这个外境,识性,这个时候,开悟的人也可以说他有识,可是,这个识是完全只是个名词而已,完全没有干碍到他解脱境界。所以,我们称眼见攀缘色尘为眼识,悟道的人叫做开采出识性;但是,也可以叫做根性,这个就是根性。闻,如果说有分别心,加强执着、起烦恼,叫做闻识;如果如如不动,听一切音声,仍然有闻,可是心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称为闻性,妙就是妙在念头,妙就是妙在当下。所以,你讲生灭不对,讲不生不灭还是不对;讲生灭也对,讲不生不灭也对。所以,把自己听经闻法学佛的文字相、意识型态,一定要转入佛的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这样来听法,就了解虽说,无有能说所说;虽听,无有能听所听,这样子,无论你用什么名词,都难不倒你。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总征十八界即藏性]。六根、六尘、六识,其实当下如如不动,即是如来藏性。[梵语驮都,此云界]。中国话叫做界。[界者界限,六根、六尘、六识,各有界限。以内之能缘者,属根之界限;外之所缘者,属尘之界限;中间能了别者,属识之界限],眼能了别色尘,耳能了别声尘,鼻就香,舌头都是味,身就是触,意就是法尘,这个是属于识的界限。诸位!根、尘、识建立的一十八界,在权教菩萨讲得特多,也认为一时的权巧无可厚非,也就这样一直谈;但是,在究竟的大乘了义的经典是不容许的,会归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三六十八,各有界限故。又界者因义],为什么呢?[因即是依],也就是[以根、尘、识,互相依也]。

根、尘、识互相为依,这个在唯识学里面比喻得非常好,他就说:像三枝、三束的芦苇,芦苇呈现三角形,分别代表根、尘、识;互相搭在一起,看起来有那么一回事,结构类似底部分开来,上面交汇一点的三角形。这个权教菩萨允许你这样,在究竟了义,这个识不可得,推倒这个识,根跟尘同时倒下去,就像三束芦苇,拿掉根、尘所引发的识,根跟尘就躺下来了,表示不可得。[又界者种族义],种族就是类别,一类一类的族群。[以根、尘、识三,各有种子族类故]。什么叫做各有种子族群呢?也就是八识田中,你种下的因,出生以后,会一直发展六根;有了六根,它会攀缘外面的六尘,六尘以后,又会引发内在的识心;下辈子又开始引发根、尘、识,所以,各有种子,种子就会引发结果。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第八意识转变出来的根身、器界、种子。所以,你今天造了什么因,将来就会显现什么果报;而果报里面又会有隐藏在果报里面的种子的心。

人一出生以后,有根跟尘这样攀缘,小时候这个分别心还没有那么强,到长大以后会追求金钱、名利、女色、男女,这个识就非常的强,难以解脱!这一辈子又种下了难以解脱的根、尘、识,分别又蕴藏在八识田中这个仓库里面,人死了以后,所谓:后去先来作主翁,所以,我们如果下辈子再来转世的时候,就带着无量无边的种子,孕育在里面。要不然爸爸、妈妈,你看,他(她)那个精虫、卵那么小,如果发现出来面相,按照道理,大家都是平等啊!精虫还有卵子结合,那么小,你怎么知道它将来要发展什么。这中间意味着什么?科学家就发现DNA、染色体,用DNA来分析可以治疗很多的病,像移植、或者DNA治疗,当然科学家这是科学界的伟大。但是,佛教讲的:父精母血里面,中间在推动的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就是业力,无形的叫做强大的业识,这科学家没有办法解决。他就在有形相的DNA这样分析、配对,所以,有优生学。

人一出世以后,有的人智慧就非常高,你看小时候那个反应特别快;有时候有的人一出生就愚痴,到了七、八岁,叫爸爸、妈妈都不太会叫。就像我昨天讲那对智障的父子,到小三都一直吹一首歌,因为老师看他没有办法教。你想想看,这个就是种下的因是非常可怕的,你今天大家都希望面相长得很庄严,皮肤长得很漂亮,诸位!难道没有任何原因吗?在佛教里面讲了,面相长得庄严、皮肤长得很漂亮,或者是身体健康,绝对都跟前世先天有关系。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一直生病,爸爸、妈妈一直花钱,花到他爸爸、妈妈钱统统用光了,讨债讨完了,死掉了!这个根、尘、识三,各有种子义,种子族类就是说:从八识田中会发展出来,种子就是孕育着根、尘、识发展的基因,这个是无形的。要不然你凭借什么把他长得这么好看?长的这么高、这么壮?为什么把他这个人长得这么的丑陋?为什么?这个就是从因、缘、果去论断。

[十八界,佛为心、色二迷俱重者说,心色俱开:色法开为六尘、五根;心法开为意根、及六识,合成十八]。色心俱开,就是讲得非常详细。[此中破意,乃三法从要破]、这中间破识心,最重要的是破哪里呢?就是[根、尘、识三,识为其要],重点在于识,六根攀缘六尘,所引发的这个所谓中间的识,这个是最重要的。破除了识,根、尘就不能和合,[故独约识破。识界既破,则根、尘二界,自不成立],意思就是根、尘空无自性,所引发的意识心仍然不能成立。[如三间之屋],这屋子有三间。[但拆去中间墙壁,左右二间之界,亦自不成矣!虽则独约识破,实则根、尘兼破,但破其相妄,妄相既破,真性自显,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初总征竟]。简单讲就是:识心放得下那一念,而且是彻底,就是如来藏,本妙真如性。所以,为什么一直重复讲:活在当下、不离当下;或者是禅宗讲:言下大悟,为什么?就是瞬间,就是在当下,并不离本处,识心放下,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辰二 别释 (分六)]

[巳初 眼色识界至六意法识界]

眼就是指眼根;色就是指色尘;识就是指眼识。也可以连起来讲,眼色识就是眼根对色尘生出来的眼识,也可以称为色识,依根立名叫做眼识;依尘立名叫做色识,都可以。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阿难就像你以前所明了的,这是权教菩萨、二乘人所明了的内在的眼根,去接触到外在的色尘,这个时候为缘。这个[缘]就是互为能所,互为依缘,前面已经讲过了,根、尘是互为依缘的,眼根依靠尘,尘依靠眼根,叫做为缘,互相作为依缘。当眼根攀缘这个外在的色尘,于其中间就会生出眼识。好!就这个角度来讨论。

[此佛就阿难,昔闻因缘权教],因为权教是讲因缘法,[所明者为问。眼根与色尘,根、尘相对,互相为缘故;根为增上缘],根为生识之增上缘,[尘为所缘缘],就是尘为根所缘之缘。[二缘相合,识生其中],就是根缘色,于其中间产生了眼识的分别心,[故曰:‘生于眼识’,而成三界矣]。这个[三界]不是六道轮回的那个三界,是指根、尘、识三界,名相一模一样,意义大不相同。

[午二 双以征起]底下就要问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此识就是这个眼识,现在要好好讨论,眼对尘所产生的这个分别作用,此识,到底是因为眼根,单单眼根所生?因缘所生就是单单由眼根,不借重外尘所生,此眼为界,这个时候叫做眼识界,也叫做眼识;因色所生,因为外尘,单因色尘所生的,以色为界,名叫做色识界。是眼识界也对;因尘立名,叫做色识界也可以,因为识是无形的分别心,必依有形的根或尘而立界。

[根、尘、识三,惟征于识,即三法从要破也;识既被破,三界自无]。就是根、尘、识当然就不存在。[承上征云],就这样问了,说:[此识为复因眼根所生,即以眼为识之界,名为眼识界耶?为复因色尘所生,即以色为识之界,名为色识界耶]?意思是说,由眼睛所生的呢?还是由色尘所生?[良以根、尘各有别名,皆随自法为名,而识则无之,若不系以根、尘,则无所分别。诸经多系属于根,曰眼识、耳识等,今以权教,根、尘皆能生识,故双约以征之]。好好的去穷究识,到底因根有?因尘有?好好的把它破除。

[午三 分合难破 (分三)]

[未初 破因眼生 二 破因色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

底下这段经文,是讲如果没有尘,单根是不生识的。[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阿难!如果这个眼识是因为眼根而生,既不必借乎色空这外外尘——色法和虚空这个外尘,那么,眼根就算你存在,也无可分别。也就是眼根若不借重外在的色、空,你的眼根其实没有任何的识心产生,叫做无可分别。无可分别意思就是:无可分别之尘,眼根必须借重于色、空;那现在讲:单根就能生识是不对的,若因眼识是眼根而生,单根,不借重外尘,是不能生识的,无可分别之尘,单根是不能生识的。就算你的眼根有识,纵有汝识,你无形的识心,欲将何用?因为没有色法跟虚空。所以,这一段是单根不生识,没有尘、不借重外尘,就算你有眼根也不能生识。

再解释一遍:阿难,如果这个眼识,是因为眼根自己跑出来的,不必借重于色跟空,那么,既然不借乎色法还有虚空,眼根就没有外面的尘所分别,无可分别之尘,单根就不能生识,就算你有这个识心,也没有作用,因为没有尘,没有所缘之尘。单根不能生识,因必须借用尘,而尘却没有,第一段就是尘无,就是没有外尘。

[此破识单从眼生。若谓此识单因眼根生,即以眼为界者,则不藉乎色、空。既无色空,无有可分别之尘,单根则不能生识;纵使有能生汝之识,若无色、空,汝识亦将何所施其用乎?识以了别尘、境为用],现在没有尘、也没有境现前,你那个识心是没有作用的,没有所缘,当然能缘就失去作用了。[无尘则不用识也]。

经文,[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这一段是讲根无,没有根。汝见就是:你无形的见性,汝无形的见性,什么都不能表示,无形的见性又非青色,如果说它是青色,就好表示了。它又不是黄色、赤色,也不是白色,它只是无形之体性而已,无所表示,标不出所以然,你要立一个标;无所表示就是无所标示,见性是无形相的东西,到底以什么来标呢?所以,既没有根,单单无形的见性,是没有办法立这个识界的。从何立识界?要靠这个眼根来立。所以,这一段是表示根无,如果不借重根,见性无所表,见性要借重根,这个见性,带妄叫做见精,就是见分,不带妄叫做见性;可是,见性、见精都要依什么?要依眼根。这个无形的见性,又不是青黄赤白黑,只是一个体性,所以,它无所标示,也没有中间之相,那到底要从何来立这个眼识界呢?要有形才可以立界啊,它这个见性是没有形状的。所以,若不借重眼根,单单见性是没有办法表的。

[此承上汝眼根之见,无形、无色,既无长、短、方、圆之形,又非有青、黄、赤、白之色,无所表示,汝根之相。前段无色、空则尘无,此段无表示则根无],连根都没有,连眼根都不存在,尘无、根无那就哪来的中间?[则中间之识,从何处可以立其界限乎]?

[未二 破因色生]

这一段是假设说,眼识是由外在的色尘来讨论的;前面那一段是破除眼识由眼根而生,若不借重色空,眼识没有办法产生;这一段是说:单由外在的色尘就能产生眼识,所以,叫做破因色生,这一段是假设说眼识是由色所生的。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假设说:这个眼识,若因外在色尘而生之识,也就是若因色生。假设说眼识是由外在的色尘所生、所产生的眼识,好!就暂时允许你这么说,色尘生出来,当然就是色识了,有形状的,是不是?因为色是有形状的嘛!但是,当它空无色时,当他见到了虚空,没有颜色、没有色法的这个时候,虚空是无相,汝识应灭,你由色法所产生的这个眼识,应当就灭。为什么?因为你的眼识是假设由色尘所生,色尘所生的,是不是?只能见色,那么,现在当它空无色的时候,色尘所生的这个识心就失去作用,因为它是由色所产生的,是没有办法见到空的。汝识应灭,你这个眼识,由色尘所生的眼识就失去作用了。云何识知,是虚空性?为什么当我们一个人见到空的时候,还能认识这个是虚空呢?表示没有灭。因此若说识心由色尘所产生的,是不对的。

再解释一遍,若说眼识,是因为外在的色尘而生的这个眼识,当他见到虚空无相的时候、无色的时候,那么,你这个识,由色所产生的识心就会灭掉,因为它没有能力再继续。云何,为什么当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还能认识它是虚空?为什么?表示由色所生出来的识心是不存在的、是不对的。

[此破识单从色生]。跟眼根没关系,单从外在的色尘所产生的。[若谓此识,单因色尘生,即以色为界者。至于见空无色之时,则色尘已灭,汝识应当随色而灭],因为这个色产生的识,它的作用很有限,不能见空,见空就灭。[识灭则无所识知],如果识心灭了,[云何见空之时,又识知是虚空性耶]?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解释一下,这一段是连接上文的,上文讲什么?眼识是因为色尘而生的,这一段是接下来讲的,它不是打断的。好!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说眼识不跟着色变,就是若色变时,如果色境有所变迁,这个变迁就包括灭去、灭掉,如果色境有变迁,而慢慢的灭去,灭去的时候,汝也识其色相迁变,你也能识知这个色相正在变迁,[相]就是境,其色境的变迁。假设说汝识不迁,你的眼识并没有跟色法的变化而灭掉,这意思是说:一个存在,一个消失。色法灭了,而意识心的分别心独存,一存一消失,因为前面:色法生识嘛,所以,记住喔!前面说:色法会生出识心,现在就来讨论色跟识心,如果色变,识心有没有跟着变?它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你的识不迁,就是你的识心没有跟着色法变、没有跟着色境变,那么,我请问你,没有跟着变,色没有了,识唯独存在,那么,请问这个识界、眼识界,从何而立呢?意识存在,色境变迁、灭掉了,那怎么样立界呢?我们知道,眼识一定要有境界、尘,才能产生,有眼根、还有色尘,才能产生这个识心;现在不跟着色变,结果一个存在,一个不存在了。

再解释一遍:如果由色法所产生的识心,当色境有变迁而灭去的时候,你也能识知其色境的变迁。那假设说,你的识并没有随着色而变迁,确实存在的,那么,问题出来了,色灭而识独存,就是说外在的尘不存在,你这个识单独存在,那有意义吗?识要因为尘存在才能立识,才有能所嘛;现在识独存,色灭,所以,一存一消失,那已经就没有能所对待了;没有能所对待,又如何去建立这个眼识界?或者是色识界呢?

[此言色尘迁变之时,汝亦识其色相已经迁变,是汝识不随色迁变矣?一存一亡],意识存,一个亡,就是尘,色变,色变就是灭的意思,在这里[变]就是变灭,那么[无有对待,则识界从何可以成立耶]?意思就是没有尘啊![此与上段文,有二意:上乃从变不识空],意思是说:你从着这个色变,就不认识空;这里是怎么样?[此乃不变不成界]。

底下也是连接上面的,上面就是若因色生,如果这个眼识从色尘而生,这个眼识会不会跟着色尘一起变化?前面那一段:若色变,就是眼识,这个识跟着色变,识不变,识存,色变坏了。好!现在我们就讲另外一个角度,如果这个识,[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如果这个识从色变,意思就是这个识心跟着色法变灭,是色跟识都变了,就是灭了,变迁,简单就是:从变则变,第二个[变]就是灭,二者都灭,识也变灭了,色也变灭了。第一个[变]是指色法,这个识心跟从色法而变化、变迁,则变,就是则二者都灭了,也没有识,也没有色尘。界相自无,没有识心、没有色尘,你怎么建立?自然就没有界限可言了。底下换个角度说,不变则恒,如果这个识心不随色而变迁,这[不变]就是识心不随色变灭,那么,表示识性就是存在了。不变则恒,诸位!不变,识性则是常恒,这样就看得懂。意思就是识性是存在的,既从色生,应不识虚空之所在,为什么?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这一段统统在讲:如果眼识是由色尘自己而生,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不变则恒,如果不变,这个识性则是常恒的。既然这个识性是从色、色法所生的,因为它是色法,自属于无知,它是无情物。既然这个识性是从色法所生,色法是能生,识是所生,前面就是就是这样假设说了,是色尘所生,自属于无知,既从无知的色法所生,当然它是无知,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它就不是能了别的识心了,因为它是从色法所产生的。

[此段上二句,因闻识不从色变,应不成界],因为不从色变,就没有界限可言。[乃转计识从色变。遂破云]:如果我们的识心、眼识,从(跟着)色尘而变,[若识从色变,则色与识,二俱变灭],没有色、没有尘,你如何来安立叫做色识界呢?[界相自然无矣]。这个识心不是跟眼立界,就是跟色尘立界,那么,色跟识二个都变灭了,界相自然就没有。[此从变不成界,乃对上不变不成界,成为交互之文]。

[下四句,因闻],因为听到[识从色变],如果这个识心跟着色法变迁,[应不识空,乃转计识不从色变]。意思就是识存在了。[亦破云:若识不从色变,则识性恒常,虽然恒常不变,此识既因色尘所生],当然是属于无情物,[自属无知,应当不能识知虚空所在]!虚空要由识心才能认知,由色法的无情物怎么能够认知呢?[今能知空,足证识非从色生矣。此不变不识空,乃对上从变不识空],如果色所产生的识,这个识如果不变,那么,根本就不认识这个虚空,乃是对上面从变则不识空,因为界相没有,跟着变,界相就没有。[成为交互文。此种经文,是为交床(牒)法,两头俱到,文法极妙]。

[未三 破和合生]

现在不从根生,也不从色尘生,一般认为,那么就是眼根对色尘共生了?共同所生了?就一一来找寻,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经文,[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现在告诉你:和合也不能生识,也没有办法立界。若兼二种,如果这个识心所产生的眼识,或者是所产生的色识界,都可以同时存在;也就是识心夹杂在根跟尘中间,叫做眼根、色尘共生,共同生出这个眼识。假设暂时这样让你讲得通,如果这个眼识是兼二种,也就是说:眼根跟色尘共生眼识。但是,问题出来了,合则中离,离则两合,第一个[合]是眼根合于色尘,我们前面允许你说借由眼根攀缘色尘,而产生眼识;合则中离,如果眼根合这个色尘,则眼识在中间会有所隔碍,为什么?合并而生,一半是从眼根的有情生,一半是从色尘而生,是无情物,这就象二种东西,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这二种东西要合起来,它的中间有中间结合的痕迹,所以,[离]就是痕迹,留下来的裂痕。合则中离,也就是说:如果眼根跟色尘合起来,而生眼识,允许你这样说,那问题就出来了,眼识生在中间的时候,这个眼识就变成裂痕的一半,没有办法完整了。

诸位!如果一只手表示有情的眼根,另一只手表示色尘,现在允许两手中间产生识。好!眼根合于色尘,一个有情物,一个无情物,中间产生这个识,双手中间有裂痕。意思就是讲合是不对的,中间识就有裂痕,那你什么时候看到我们的识心有裂痕呢?合则中离。再来,离则两合,离就是说把根跟尘分开来,离则两合。诸位!一只手是根,一只手是尘,如果我们拿一支笔,沾墨汁,一点点放在两手中间,表示产生识;你现在把它合起来以后,再把它分开来,墨汁会沾在两只手上各一面对不对?中间的墨汁就表示产生了识心。中间产生的识,一半跟着有知的根,一半跟着无知的尘,叫做离则两合;识心一个合于眼根,另外一个合于尘,这个比喻听得懂吗?

离则两合,如果把这个根尘分开来,这个识心一半跑到根来,一半跑到尘来。对不对?离则两合,两种合,一个合根,一个合尘,意思就岂有是理?底下佛陀就评论了:体性杂乱了。眼识之体性,实在是变成很杂乱了,为什么?合则中离,根尘相合,中间却意识心有裂缝;离则两合,把根、尘分开来,眼识却一边跑到根,一边跑到尘,就乱!这个[杂]是对合则中离来说的;[乱]是对离则两合来说的。合则中离,是眼根对色尘来讲的;离则两合,这个是对眼识来说的。再讲一遍: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如果这个眼识是兼二种共生的,兼什么?眼根跟色尘来共同生出这个眼识,假设暂时允许你这样讲,毛病就出来了!合则中离,当眼根合于色尘,生在中间的眼识,变成有裂缝,有痕迹,裂缝的痕迹。离则两合,如果把根跟尘分开来,因为识生在中间,这个识就会一个合于根,一个合于尘。所以,这个识心,眼识的体性就变成杂而且乱。怎么可以成界呢!

[此以上单根独尘,皆不能生识,转计和合而生。遂破云:若言兼眼根、色尘二种,共生汝识者,且问还是眼色相合而生耶]?是眼根跟色尘相合而生呢?[还是眼色相离而生耶]?到底是合生,还是有距离分开来?[此二句,上合离两字指眼色,下离合两字指眼识]。上面合则中离,这个是指眼根、色尘,底下离则两合,是在讲眼识。[若谓眼色,合并而生,则汝识半从根生,半从尘生,中间必有离缝,以不是整个生成。如二物相合,合处有离缝也];合的地方它就会有细缝,[若谓眼色],眼根对色尘[离开而生],如果说眼根对色尘是因为离开而生眼识,那么,[则汝识半是有知,半是无知,有知者合于眼,无知者合于色,遂成两合矣]。

[体性杂乱者:指识之体性。杂对合则中离说,半从根半从尘,和杂而生故曰杂;乱对离则两合说,半合根半合尘],一半合于眼根,一半合于色尘。[则成动乱故曰乱]。叫做乱,[既是杂乱,云何能成识之中界乎?三分合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各生共生,俱不得成之故],是各生就是:是根生、尘生也好,或者是根尘共生也好,俱不得成为界。[应当了知。此知含二义:一者应当知妄,至三处都无止,结相之妄;二者应当知真,后四句归性之真。以上所言,眼、色二种为缘,生于眼识者,现前推究,眼识既不从眼生],也不从眼根生,[又不从色生,亦非双兼眼色共生],眼根跟色尘生也不对,[则中间所生眼识],眼识当然不成界,[既不成界,内外眼色,何得为缘?中界既无,内外叵得,故曰三处都无。又三处都无,处即界也,所谓眼色为缘生识,今眼、色、识三界,俱不可得;应知此是相宗权教,顺世之谈,都无实义]。

[则眼与色,及色界三:色界即色识界,系尘为名;此眼、色、识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乃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初眼色识界竟]。

我们研究了这个有什么好处?当眼睛看到了色尘,中间所产生的,看你就用什么心?如果你是用生灭意识心,就变成执着、分别、颠倒,因为你不晓得它空无自性,误认为有东西可以贪,这个就变成真月的第二月,真心当中的第二月。譬如说你看一个人,这个人让你很痛恨,你内心里面产生一种愤恨、愤怒、不屑、傲慢,这个就是我们本性的第二个月亮。换句话说:这些不必要的烦恼,身见、边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等等这一些,都是因为我们眼见一切色法,同时因为执着,内心里面产生的意识心,而这个意识心难就难在说,有先天的、有后天的,他现在讲的还比较好断,就是说眼见色尘所产生的中间的识心,还是后天的;但是,屯积这个识心,一直屯积,屯积到变成强烈的执着,包括晚上睡梦当中都会执着这个根身,这个就是与生俱来的,这个就变成与生俱来的。所以,根攀缘尘的识心,这个好断——后天的。可是问题来了,我们与生俱来的烦恼、执着的识心,就非常难断!所以,这个眼见色尘是属于后天;但是,也有先天。为什么?

譬如你内心里面产生这个识心,是强烈的吗?还是不强烈的识心?有的根器够,他很看得开,他的识心力道就不大,贪嗔痴就少。可是,无量劫来,他烦恼无明重,看出来的,明明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哇!好几天,一个月睡不着!譬如你痛恨一个人,一个月、二个月统统睡不着,这个就是妄想、意识心非常强!所以,不要给自己培养恶的意识心,这个恶的意识心一直屯积下来,到最后就会象衣服;衣服染到很严重的污染,洗不掉!这个薰习是非常可怕的!看起来,哎!眼见色尘,你只要不分别就好;不分别,不一定啊。

譬如说你眼睛不看、耳朵不闻,是不是这样就没有污染?不对,因为你落下来的影子在什么?在你的意识——法尘。在你的意识,自己一直想像,愈想愈气,愈想愈起贪嗔痴,所以,这个有时候就不是外尘的问题,它是内尘的问题。因为意根会攀缘法尘,而这个法尘又是色声香味触发展,留下来的种子影像。不是说不去接触外境,你就有办法烦恼就会少一点,它是深层的识心能不能处理的问题。

诸位,师父再把它从头讲一遍,因为这个难。看经文就好:[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阿难,就像你以前所了解的,内在的眼根攀缘外在的色尘,来当作互为因缘,会生出你眼睛的了别之心、的识心。[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这个眼识,到底是因为眼根所生,以眼根为界?或者是因为外在的色尘所生,以色为界呢?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阿难,如果因为眼根而生,不借重外面的色空的法(色法还有虚空),既无色空,则无可分别之尘,单根是不能生识的,就算你有识心,欲将何用?因为没有外尘。[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你无形的见性,又不是青黄赤白色,只是一个体性,无所表示,将以何为中间?又怎么样有办法来立这个识之界呢?这一段是根无,如果不借重根,见性就无所依。[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如果因为外在的色尘而生你的眼识,当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虚空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而你这个眼识,又是从色尘所生出来的,那么,你当然就无法认识虚空,因为你这个时候的眼识已经灭掉了。为什么?因为由色生,是没有办法见虚空的,见虚空,你的色就会灭掉,所以,汝识就会失去作用,为什么见空的时候,我们还能够认识虚空的存在呢?可见色尘生眼识是不对的。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如果这个色境有变迁的时候,而灭掉了,你也能识知其色境的变迁,假设说:你的眼识、识心并不随着色尘而变灭,就是识存色灭,在这个色灭而识存的时候,变成一个存在,一个消失,那就没有对待能所了,又从何去建立识界呢?[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如果我们的眼识从色跟着变迁,意思就是:色跟识都变灭了,则二者都变灭,界相自然就没有。不变则恒,如果识不随着色而变迁,意思就是:识性就常存了、常恒了,既然识性是从色法所生,那么,当然就是属于无知之物了,无知之物当然不可能认识虚空。所以,由色法所生的眼识、由色法所生的识心,当然不能认识虚空所在,因为它是无知之物。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如果这中间的识兼二种,眼根和色尘共同而生的,合则中离,当眼根合于色尘的时候,这在中间所产生的眼识,就会变成有离的裂缝,有痕迹的意思。为什么?因为合并的时候,一半从眼根生,一半是从色尘生,就像二物组合,中间就必有结合的痕迹。离则两合,若是分开来,把根跟尘分开来,各生一半,一半这个识心是属于有知,一半是属于无知,有知的属于眼根,无知的又合于色尘,自成两合,这个就很乱了。所以,体性杂乱,眼识的体性就变成非常的杂又乱。为什么?[杂]是指合则中离,[乱]是指离则两合,这样杂乱,又如何成为识界呢?结妄归真:[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巳二 耳声识界(分四)]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合难破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阿难!就像你所明了的,以前所教导的,耳根跟声尘来互为依缘,生于耳识,生出这耳朵的识心。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这个耳识,到底是因为耳根所生的耳识?以耳为界就是耳识界。或者是这个识是因为音声所生,以声为界,叫做声识界呢?

[午三 分合难破(分三)]

[未初 破因耳生 二 破因声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这一段是讲:单因为耳根是不能生识的,单根不生识,一定要借重与动静二尘。阿难!若因耳生,若说这个识是因为耳根所生的,不必借重于动静二尘,所以底下就解释说:当动静二相,一个是动尘,一个是静尘,都是尘,当动静二相既不现前,那么,你的耳根就不成知,因为没有所缘之尘了,动静二相就是耳根所缘的外尘。没有动静二相,外在所缘的外尘,那么,耳根就不会成为能知者,既没有能知,必无所知,就不会有所知道的声音,能知都没有,哪里有所知的声音?知尚无成,无成就是不可得,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连耳根都没有,那么,所生的识心,是作何形貌呢?你能明白指得出来吗?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那么,所生的识是作何形貌?没有母亲哪有儿子?

[耳识本无生处可得,先破因耳生。]所以,[呼阿难而告之曰:若谓耳识因耳根生者,]不借重于外尘。[动静二种声尘既不现前,耳根不成能知,必无所知之声尘,能知之耳根,尚且不得成,所生耳识毕竟作何形貌?]单根不生识。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这一段是说:阿难认为,前面是,知应该是属于意根,而耳根它是能闻生识,所以,阿难才在这里是取能闻才生识,换句话就是:转计肉耳能生识。前面那一段,诸位看经文,[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注意那个[知],阿难认为这[知]是属意根。[必无所知,]阿难认为这[知]是意根,[知尚无成,]知,认为这是属于意根,无关于耳闻。

好!看现在这段经文:[若取耳闻,无动静故,]这一段是取肉耳当作能闻生识,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认为这个肉耳就是能闻,能闻就可以生识,所以,佛陀就剖析给他听。说:若取耳闻,无动静故,如果取这肉耳,便能闻生识,而不必借重外在的动、静二尘,闻无所成,你还是听不到东西,因为耳根一定要借重于动跟静。就算你说[知]是属意根,现在你认为说——阿难认为那是意根,我现在取的是能闻的耳根,也就是肉耳就可以生识,如果你取肉耳便能生闻识,好!不必借重外在的动静,闻无所成,没有所缘的声尘了,听闻这件事就不能成立了,闻,或是听之识,就不可能成立了。云何耳形,这里讲到肉耳的形状,为什么耳形就像新卷叶,卷起来的树叶,杂色触尘,其实是夹杂在身根的色相。杂色就是:我们这个肉耳,其实是存在在身根的,应当名为触尘才对,意思是说:肉耳是夹杂在这个身根的色相,也是身根色相其中之一,应当名为触尘,因为它是身所对的触尘,怎么可以叫做声尘?所以,色所对的尘,就是根身所对的应当是触尘,名为识界,怎么可以名为耳识之界呢?耳识界既不是耳根所生,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因为前面认为这[知]是属意根,后面阿难反过来就执着这肉耳变成能闻,而且会生识,所以,佛陀说:怎么可以取这肉耳便能生识呢?没有动、静,对不对?这个闻跟听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你拿这肉耳来当作能闻而生识?这肉耳其实是夹杂在色身的一部分,其实是色身之相,身根的色相就应当名为触尘,不应当名为耳识,所以,怎么可以名为耳识而立界呢?因为它是属于身根的触尘嘛!因为耳朵的肉是属于身,连耳朵都不存在、都找不到了,则耳识界复从何立?耳根找不到啊。

[此文防谬。因闻上段必无所知,知尚无成,乃谬辩云:知属意根,耳根惟取能闻。今取耳闻生识,乃破之曰:若取耳闻,能生识者,无有动、静二种声尘,则能闻之根,亦无所成,何能生识?]怎么能够生识呢?[能闻又复被破,转计有形之肉耳,为能生识,若谓但取肉耳能生识者,肉耳属身根之色相,身根所对惟触尘,故破曰:云何以肉耳,如新卷叶之形,杂于身根之色相,与身所对之触尘,名为能生耳识之界耶?]应当名为触尘才对啊,怎么能生耳识呢?[则耳识界,既非闻根肉耳所生,复从谁而立界乎?]

[未二 破因声生]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立?复从何成]?

这一段有一点困难度,破因声生,就是破这个识是从音声而产生的。如果说这耳识是从声音所产生的,不必借重耳根的能闻,单声就会产生耳识。意思就是:如果耳识、这个识心,若生于声,声音自己会跑出识来,暂时允许你这样说,识因声有,也就是声音出来识就显现,那么,这个时候则无关于耳朵能闻,因为声音自己会跑出耳识,就不关于耳朵能闻的事情。无闻则亡声相所在,那么,连闻都无闻,设若无闻,无闻则亡失声相所在,连闻都没有,亡失声音之相,如何能生耳识呢?所以,连闻都闻不到,都不知道声音在哪里。

[此破耳识从声生。若谓耳识生于声尘者,是此识单从声尘而有,则不关耳闻之事,须知声必因闻而显,设若无闻,则亦亡失声相所在,声尚不可得,云何能生于识?]

底下是接上面这一段的。若说耳识,[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如果说:耳识是从声音所产生的,声音同时也现出耳识。好!许声因闻,我们也允许你,这声音是因为听闻而有声相,才产生声相的,允许你能闻所闻还是正常,叫做许声因闻,而有声相。我们这时也允许你说,声音是因为有能闻的耳根才有声相,那么,闻应闻识,听到的同时就会听到了耳识。

把笔放下来,这一段一般没办法,完全听不懂!好!注意看!现在他的意思,说声音会产生识心,不必借重耳根,诸位,我现在制造声音,你要注意听,这个声音把它变成有形状的,这只手变成有声音,这表示有形状的声音来了。(师父以扇击桌)这个声音跑出来,而此声音旁边要括弧:(识),知道吗?就是指声音出现,同时出现耳识。(师父再以扇击桌)声音出现了,(师父手似捏东西状从扇击桌处上升)识心就在声音的旁边了。我现在耳朵一听到声音,(师父手捏[耳识]入耳)同时会听到什么?同时会听到耳识。对不对?它就是这个道理,经文里[闻应闻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哇!这么难,很辛苦,你们累,我也很累,教到你们老是教不会的学生没有办法。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若说这耳识从声音产生,声音自己会产生耳识,允许你说声音因为听闻,能闻跟所闻才听到声音,而有声相,也允许你照正常的规矩来说,能闻所闻,闻才有声相。这声音出来,同时有耳识,那么,闻应闻识,你听到声音,同时一定听到耳识。那么,识就变成尘。

[此防转救。恐闻]恐怕听到说。[若无有闻,声亦不有,]前面讲:连声音都没有,现在换另外一个角度,[遂转救云:识固是从声而生,却许能生之声,亦必因闻而有声相,]假设说,[如是则声中有识,闻声之时,应当并闻于识!]

底下这一段就相当艰涩了![不闻非界]A;[闻则同声]B;[识已被闻,谁知闻识]]C?[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我们要一段一段来讨论,你看,这么短的经文,义理就含了很多: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什么叫做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这个闻、不闻是指识,到底是不闻识?还是闻识?先看A,不闻非界,什么叫不闻?意思就是:但有声,但是不闻识,前面讲:闻应闻识嘛,现在就说:若不闻识,那么,声则非生识之界,意思就是声音同时产生识界。不闻非界就是:但闻声,却不闻识,意思是声中无识,声音当中没有识,非界,声音则非生识之界,非界就是非生识之界,因为声音如果没有识,声则非生识之界。这[不闻]是指不闻识,却只有闻到声了,表示说声中无识;声中无识,声则非生识之界。

B、闻则同声,若闻声之时,亦同时闻识,此识则同声,这识就跟声一样了,就像外尘一样了。耳根的外尘是声音,可声音同时会(生)识,这识就变成外尘,而被耳根所闻。此识则同声,闻则同声,[闻]什么意思?就是闻识,能闻声又同闻识,能闻到这个识,就跟声尘一样,被耳根所闻。懂这个意思吗?所以,识被耳根所闻,识就跟声音一样,列为外尘了。

C、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识有作用啊!识的作用就是了别,了知为用;现在这个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被]与[闻]中间加三个字就很清楚了:识已被[耳根所]闻。识已被闻就是:这个能作用的识心、能了别、能了知的识心,这个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了,那就失去作用了;那么,失去作用以后,又有谁知道,谁知闻识?闻、识,[闻]指闻声,[识]指闻识,谁知这耳根的识已经被闻?意思就是:识已被闻,识的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了,失去作用了;那么了别的作用没有了,又有谁能够知道闻声、还有并闻于识呢?闻声也没有,识也没有。为什么?因为你的作用、识已经被耳根所闻了,失去作用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如果没有能闻能知的闻识,也没有能知的闻声,闻识跟闻声统统没有,那就像草木一样。

[此下展转显谬:一、不闻非界谬:倘但闻声,不复闻识,]只听到闻声,不复闻识,意思就是[是则声中无识,而声则非生识之界矣。]这个叫不闻。如果[不闻]识,但闻声,叫做不闻,就是耳根传进来了,不复闻识,没有识了。所以,当不闻非界就是:但闻声,不复闻识,是则声中就无识,而声则非生识之界。

[二、闻则同声谬:倘若闻声之时,亦闻于识,是识则同于声,而被耳根所闻矣。三、被闻无知谬:盖识以了知为用,而识已被耳根所闻,]所闻就是被它吸收走了,[则无有识,]无有识就是分别作用都没有,失去作用了。[又谁知闻声,并闻于识耶?]声跟识都没有了。[四、人同草木谬:若谓无有能知闻识者,则亦无有能知闻声者,果都无所知,则人岂不终如草木之无情乎?]

[未三 破和合生]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不应声闻,声、闻,[声]指声尘;[闻]指闻根。这个时候,不应当说:声尘跟闻根是夹杂在一起,一个是有情,一个是无情,杂成中界,就没有办法分了,中界就是根本不可能夹杂在一起,哪有中间?界无中位,界没有中间,现在已经夹杂在一起了,那里有中间?则内外相,则内根外尘之界相,复从何立?连中间相都没有,哪里有这个和合而生的东西?所以,不应声尘、闻根夹杂不分,而说有中界,中间根本就没有。所以,内根、外尘所建立的这个界是不存在的。

[此破根尘和合共生。不应说言:声尘与闻根,和杂而成中界。杂则不分,]不分当然[无有中位,]有中才可以为所缘而生识。[可以为缘生识也。]现在[中间识界,既已不成,则内根外尘之界相,复从何而得成耶?]

[三分合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即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应当知道,内在的耳根、外在的声尘为缘,来生耳识界,连找三个地方都找不到,则耳朵跟声音,以及声识界——就是声音的识心界,其实都不存在。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由是义故,自当了知,所谓耳根与声尘两者为缘,而生耳识者,则内外中间三处界限,觅之都无,但幻妄称相而已。上结相妄,下显性真,则此耳之与声,及声识界三,本来非是因缘、自然,二种世间戏论名相,其性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 耳声识界竟]

师父把经文贯串起来解释一遍,因为十八界真的有一点难!

耳声识界,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因为识无形,必须依根或者是尘来立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阿难,若说耳识是因为耳根单独而生,不必借重于动静二尘,意思是说:当动静二相既不现前,那么,没有外尘,根不成知,耳根就不会成为能知者;既没有能知者,当然必无所知,一定不会有所知道的声音,能知没有,所知当然没有。知尚无成,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那么,所生的识到底是什么形貌?你能明白指出来吗?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是说取这个肉耳为能闻,便能生耳识,不必借重于外在的声——动、静的声尘,所以,这个闻跟听就没有能所,就不能成立。新卷叶形的肉耳其实是夹杂在色(身)根之色相,应当名为触尘;你不命名为触尘,怎么可以名为耳识界呢?因为耳根是夹杂在身根的色相,属于触尘,不应当名为耳识界;耳识既不是耳根所生,当然耳识界复从谁立?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如果说耳识是生于声尘,识因为声而有,那么,则无关于耳闻之识;无关于耳闻,设若无闻,就会亡失声相所在,亡失了声音之相,如何能生耳识呢?连声尘的外相都不存在,怎么会有耳识跑出来呢?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若说耳识从声音而生,允许你暂时这么说,意思就是:声中有识,许声因闻,而有声相,我们也允许你,能闻、所闻而建立了这个关系,允许你声音因为闻才能够听到声相,允许你暂时有能所。现在闻就变成应当闻识,因为我们听到声音,声音夹在有识。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如果不闻识,但闻声,意思就是:声中无识,就没有办法建立声识界,声则非生识之界。闻则同声,如果这个识跟声同时被闻,那么,这个闻就跟声音一样的是外尘。若闻声时,也同时闻识,这识就跟声音一样了,而被耳根所闻。识已被闻,识本来就是有了别的作用,可是识已经被耳根所吸收走了,已被耳根所闻,这个作用失去了,又有谁能知道这个闻声、还有闻识呢?若无知者,终如草木,连闻声也没有、连闻识也没有,那就跟草木一样了。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不应当声尘、闻根夹杂,叫做中界,佛陀说:中间根本不存在,已经夹杂在一起了,如何变成中?则内根的相也没有、外尘之界相也没有,内根、外尘都没有相,如何能够建立这个界相?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即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研究这一段有什么好处呢?你今天听到好听的、不好听的,都跟我们的本性没有关系,也就是全是妄,识心不存在,没有办法建立啊!根不生识、单根也不生分别心的识心,单尘也没有办法生,共生也没有办法生,一切法本自无生,缘起如幻,妄生声识,这个声识就是一种妄,妄生分别、妄生执着、妄生颠倒、妄生种种的知见,我们就是卡在有种种的看法。所以,这个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诸位,就是这个。

现在要讲究竟义了,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清净心就是这样子,(师父以左手背拟为清净心)本来如如不动,眼看色,本性变成而一直执着、一直钻、一直动;本来不动的心体,眼贪这色尘,被迷惑了,一直执着,认为有可追求的名、利、色、一切五欲六尘,色、声、香、味、触,眼根攀缘色尘,引发内在的识心就一直动;而你再怎么动,其实都是如来藏性。那这样问题就来了,一个人执着这个色身,他就会夹杂一个[我],我在看、我在听、我在吃、我在执着,那个[我]二六时中铺着一层无明;(师父以右手拟[无明]盖住了左手的[清净本性]来回摩擦),强烈的我执、法执,在本性上油漆一遍,再铺上第二层分别心,什么都分别;再来,是什么都会有意见、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再来,就我什么统统对,就是一直盖,这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所以,我们所用的统统是妄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这个道理。一般众生就是想拼,但是没有先开采如来藏性,你怎么拼啊?

那再怎么做,才会慢慢的恢复我们的本性呢?不困难。第一点,不可以贪着五欲六尘(师父将代拟为[无明]的右手从左手[清净自性]上拿开),不管出家、在家,修道之人,这种东西没有看得很淡,色声香味触法、名利色,这没有看得很淡,你不要想修行,门都没有!第二点,所有的相,碎为微尘,平等心看,这种分别心没有,你知道这一定是空,花空、树空、人空,我相、大相空,没有一样相不是败坏之相,好!分别心拿掉(师父复将代拟为[无明]的右手从左手[清净自性]上拿开)。第三点比较难,碰到所有的意见、看法跟我们不一样的,不要硬说对方不对,这种巩固自己知见包括修学佛道的半世纪都没有办法破,就是法执。

因为他认为他最有修行,师父这样教,徒弟也认为这样子,所以,到处宣扬,你听过多少:我的师父最有修行、我的道场最清净!多少人这样讲!我亲自就听到:某某人修什么苦行,我认为他是全世界最有修行的出家人!这个叫做知见立知,你没有去亲近别人,你怎么知道他有没有修?所以,这个是夹杂,清净自性就是:有修无修,不关我的事情,我不执着谁有修没有修,我一定要解脱我自己。所有的对这个执着的事情放,(师父重复将代拟为[无明]的右手从左手[清净自性]上不断放下)法执也放,我执也放,一定要放!再来,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底下注意听,这个是关键。当眼睛看这色尘的时候,化作一念的执着,这个是生灭,[生]就是有增加,[灭]好像有减少,事实上,眼睛看东西,把眼睛闭上,其实都是心的影像,法尘,对不对?

诸位,统统在心,其实眼睛看色尘,就是心的影像,你增加东西,这个心观念开始说:我增加!譬如你增加财产、房地产,我增加了很多。这个增加是什么?是观念。知道吗?事实上并没有增加,在我们的心里面,建立了增加的观念,这个只是观念。当有一天财产消失了,我们的心观念变成:我破产了!其实你的心有没有减少?没有!你的如来藏性从哪里生?从来不生,从来不减。所以,我们这个相,幻化的缘起相会引发生灭心,注意师父现在在讲什么?外在的相,会引发增、减生灭心;会引发有、无生灭心;会引发善、恶生灭心;会引发对、错生灭心。这样你听得来吗?为什么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善,其实是心的影像,恶,其实是心的影像,有没有真正的善?没有;有没有真正的恶?没有。善,空无自性,恶,空无自性。所以,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

为什么我们的面目是不思善,不思恶?善、恶其实是影像;但是,问题在凡夫来讲,善、恶会引发转世的好跟坏。所以,空无自性是要好好的做善事,这不能搞错!是跟非是观念,观念是心的什么?影像。对、错是心的观念,观念是心的什么?是心的影像。没有实体可得,善恶、是非、对错、能所、我相、人相、众生相,凡所有相,都会化作内心里面的意识生灭心。记住,只要是生灭,你统统要放下!为什么?这样才有办法见性,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不放下生灭有为法,你一辈子修行不能成就!为什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借重于根的能缘的意识心,跟所缘的这个外在的相,会化作什么?化作心性上一念的执着的生跟灭,强烈的情绪——有、没有!会影响你一辈子,你永远没办法修行。那应该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现在拥有多少,告诉自己:这是如梦幻泡影的财产、房地产,放下!今天你也许很穷,没有关系!你现在很富有。穷人有穷人的好处,人家也不偷、抢、也不会拿刀子勒索,穷,有它的好处。富有,也有它的好处,因为他要布施就有钱。所以,富有、贫穷,心如如不动,善、恶,心如如不动,这个都是意识型态、都是观念。观念会化作一念的意识心,我们就是活在观念,生命就是一种观念,观念就是意识心的生灭。

所有的众生都是作茧自缚,缘起的相建立了观念,拼了老命要维护这个观念,所以,死不认错,永远对立!你说他是专家,其实是无知;你说他是权威,懂得这一点东西,其他宇宙的东西他根本就不知道。你说[博士],其实不对,叫做[专士]才对,中文系的博士,他就只懂中文啊,尽虚空界、遍法界的法身的般若智慧,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叫做博士呢?他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吗?不行!所以,研究佛法,它就是有这个好处,哇!佛这么有智慧,真是惊人啊!学佛,你认为随便念二三句佛就叫做修行?随便念几句咒:唵嘛呢叭弥吽,叫做修行?错!没有那么简单!我已经告诉你:要造就栽培一个法师要三十年,你现在相信了吧?真的!难,真的难!

[巳三 鼻香识界(分四)]

[午初 标举三界 二 双以征起 三 分合难破 四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阿难!又你所明了的,鼻根、香尘,互为因缘,生出鼻识。

[午二 双以征起]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这个识心到底是因为内在的鼻根所生,以鼻来立界?或者因为是外在的香尘所生,用香来立这个界呢?

[午三 分合难破(分三)]

[未初 破因鼻生 二 破因香生 三 破和合生 今初]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阿难!若因鼻生,如果说这个识心是因为鼻根自己产生,那么,你心中以何为鼻?用什么来当作你自己的鼻子呢?到底是取这个肉做的双爪之相(我们的鼻孔就这样子,它的形状像双爪,有的人鼻孔很大,爪比较大,有的朝天鼻,下雨都会滴到的;有的鹰钩鼻)来当作你的鼻根?还是取那个能够嗅知、动摇之性来当作你的鼻子?

[首句按定,识因鼻生,下乃征定鼻根。则汝阿难心中,将以何者,为汝之鼻根?为是取脸上肉之形质,如双垂爪之相为鼻耶?为是取能发嗅知,动摇之性为鼻耶?此双开二句,下则详破。]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如果你取这个肉做的形状,肉质乃是身体;身知,用身体来感知、来知觉,这个是触尘,不是香尘。是名身非鼻,意思就是:鼻子详细来讲,肉是黏在身上,它是身体的一部分,是身知,应当是触尘(身知即触就是,身知道的,其实它是触尘,不是香尘)。名为身根,即不是鼻根,名身根就一定不是鼻根。名触即尘,尘,以身为触,才是正名;既名触即尘,即非香尘,就不能叫做香尘,这[即尘]就是即非香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连鼻子这个鼻根都没有,云何可以说,识因鼻生,依之而立界耶?怎么可以这样讲?连鼻根都找不到,因为鼻根是属于身上的一部分,是身上的就是触尘。这整段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取肉质来当作是你的鼻根,这肉质的其实是身根,身根是知,就是触,只要是身的知就是触尘,名身根就非鼻根了,名触尘即非香尘,鼻尚无名,鼻根连名字都没有,云何立界?云何可以说,识因鼻生,依之而立界耶?怎么可以这样讲?

[若取脸上肉形,为汝鼻者,须知肉之体质,乃属身根,身之所知,即是触尘,既名身根,即非鼻根;既名触尘,即非香尘;鼻根之名,尚不可得,云何可说,识因鼻生,依之而立界耶?]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现在要找找看。若取鼻根当中的嗅知之性,就是动摇之性,当作你的鼻根,那么,又你心中以什么叫做知?意思就是:如果取鼻根当中的嗅知之性,来当作你的鼻根,那么,你心中的所谓的知,用什么做的?以何为知?嗅知就是知根了,就是意了。以肉为知吗?如果用肉来当作你的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那么这个肉其实是身根,原本就是身根之触尘,不属于鼻根的嗅知之性。意思就是:鼻根是连在身体上的,它其实是身体的触尘,怎么可以讲它是有嗅知之性?你的知其实是触。所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如果你以这个肉做的鼻根来当作是知,那么这知其实是身体的触,因为鼻的肉是属于全身的一部分,它是触尘,不是鼻根,所以,不可以把身根的触知,当作你鼻根的嗅知性。

[若取根中嗅知之性,为汝鼻者,又汝阿难心中,将以何者为能知,若以鼻头之肉,为能知者,鼻肉体质,乃属身根。则肉之知,元是身根,知触之用,非是鼻根,嗅知之性。末二句,同上身知即触。]

经文,[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如果你把虚空当作知,姑且让你这么说,那你看看会有什么结论、结果?以虚空来当作你的知,那么,虚空自己知,你的鼻头肉应当就没有什么觉知性,因为你是虚空嘛!如是则应虚空是汝,因为鼻孔的空跟外面的空是一样的,如是鼻孔的虚空还有外在的虚空变成是你了?因为虚空是有知了,你身变成无知。因为是你说以空为知,现在你的身非知,全身变成一个无知了,因为虚空是无知,所以汝身非知,就变成了虚空一样的。那么今日的阿难就如同虚空了,应无所在,为什么?没有形状啊,因为你以空为知,所以,应无所在,根本不知你所在,因为虚空是你,阿难的身取代了虚空。

[此以鼻肉为知被破,转计以空为知。]亦破之,[亦破云:设若汝以鼻孔之空,]鼻孔之空跟外面的虚空是一样的、平等的。[为能嗅知者,空本无知,纵许有知,]就算你把它当作有知,[则是空自有知,汝鼻头之肉,应非觉矣?]因为你的知转移到虚空了。[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者:如是乃指上三句,鼻孔之空有知,若即是汝嗅知之性,以此类推,则一切虚空,皆应是汝。又鼻上之肉,既无知性,则汝全身之肉,]应当是无知,[皆应非知;以此而论,空若是汝,则虚空无在,]虚空并不存在。[今日阿难,亦应无所在矣?]因为虚空是无相的。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如果这个鼻中的香为有嗅知性,把香当作有嗅知性,此嗅知性的知当然就是属于香尘了,属于香,又不关你的鼻孔的事情。所以,你以香为知,香自知,干你什么事?

[此因肉知、空知被破,转计以香为知。若谓以鼻中香,为嗅知性者,香本非有知,纵许香具鼻根之知,此知自属于香,何预于汝鼻知之事?此文但以香具鼻知,不可滥下香生鼻识。]因香而生的鼻识,滥下就是不可以混淆底下这一段。所以,但以香具足有鼻子的知,这当然是不可能,香怎么会有鼻子的知?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解释一下:如果外面的这个香气还有臭气,外尘,二气必生汝鼻,就是自己从你的鼻孔跑出来。意思就是:鼻孔会自己跑出香气和臭气。则二种流气,[不生]就是不必借重,就不必借重于伊兰树和旃檀树,不必发生在伊兰树(伊兰树很臭)、以及旃檀木的香,才有臭气和香气,一个是臭,一个是香。意思是说:如果你的鼻子自己会跑出香臭二气,那香臭二气就无关于伊兰树的臭、旃檀木的香,就是跟外尘没干系了。当二物不来,伊兰树的臭、旃檀木的香不来的时候,这时你自己嗅嗅你的鼻子看,为香为臭?臭跟香的体性不一样,臭则非香,香当然不是臭了,这很清楚了。

[此文与上文,似不相接续,须补充转救之意。因上以香为知,遂招知自属香,何预于汝之破,]意思就是:香具足有知,那就不关你的事情,香自己知啊![遂转救云:知虽属香,香气却生于鼻,]意思是:鼻孔自己会跑出香气。[离鼻则无香气,何得谓为不预于我?故复破云:如是香气,生于汝鼻,臭气亦生汝鼻,若香臭二气,必定生于汝鼻者,]那就不需要假借外在的尘了。[则彼香、臭二种流动之气,]就不必借重于伊兰树的臭,[不生伊兰,]也不必借重于旃檀木的香,[及旃檀木矣!二物不来之时,汝自嗅汝鼻,]到底是香的?[还是为香耶?还是为臭耶?若是臭则非香;若是香则非臭。]

[《指掌》引《观佛三昧经》云:‘末利山中,有伊兰树,臭若胖尸,熏闻四十由旬。其花红色,甚可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而旃檀之树,亦发生伊兰丛中,未及长大,如阎浮洲竹笋,不能发香,]但是,[仲秋月满,卒从地生,]终于从第产生,[成旃檀树,众人皆闻妙香,永无伊兰臭恶之气。]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如果香臭二种你都可以闻到,因为从鼻孔自己跑出来,鼻孔也可以不必借重于外在的东西,可以闻到香,也可以闻到臭,那么,你现在一个人就应当有二个鼻子才对。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一个鼻孔,不是香,要不然就是臭而已。现在是:二气是自己从鼻孔跑出来的,不必借重外尘,要弄清楚。对我问道,这一句要注意听:正在佛前对如来问佛道的人,变成有两个阿难,因为你有两个鼻子,那么,谁为汝体?哪一个才是你阿难的真体?就变成两个阿难。

[鼻根是一,香、臭为二,故上破曰:臭则非香,香则非臭。若谓香臭二气,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个鼻知。此句对上以香为知,自不能再以臭为知。一人一鼻,世间共许,若有二知,即有两鼻,如果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阿难真体?]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如果鼻子是一,香臭变成不二,混为一体,没办法分辨,无二就是自应混成一体,就是臭既为香,香复成臭,那么臭气既可以为香气,香气复可以成臭气,二性就是二种嗅知性,[不有]就是混乱,不存在。因为不是嗅香就是嗅臭,现在混乱了,香可以为臭,臭可以为香,这个嗅知性混乱了,就不存在了,不可以立为鼻识之界,所以叫做二性不有,此二种知性混乱了,鼻识界是不能成立的。[不有]就是不存在的,经嗅知性二种都不存在,因为臭可以为香,香也可以为臭,所以,乱掉了。

[此因闻既有二鼻,应有二身之破,遂转计云:我本来无二,鼻只是一个,不妨具足香、臭二知。故此破云:若鼻是一,则香臭自应混而为一,而无二矣!臭既可以为香,则臭无自性;香复可成臭,则香无自性;]那哪个是香?哪个是臭?乱掉了。[以香臭互夺两亡,]香取代臭,那么臭就亡了;臭取代香,香就没有了,以香臭互夺两亡,[二种嗅知根性,既然不有,]不存在,[而鼻识之界,欲从谁而立耶?]为什么?香就可以取代臭,臭也可以取代香,因为鼻子只有一个。

[未二 破因香生]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如果这个鼻识,是因为香尘而生的,意思就是:如果识心单由香尘而生,识因香有,就是香产生识心,无情物变成有情物的分别识心,当然是不存在,不过,这是个比喻。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就像眼睛能够看得到外面的色尘,却没有办法看得到自己的眼睛。简单讲:因香有故,应不知香,若说因香本身有识的话,那么,当然就不可能知道香;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外面的色尘,却看不到自己的眼根。一样的道理,香如果产生识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闻到自己的香味,不知道什么是香。

[此文具法、喻、合三。若执鼻识,因香尘生者,]若执着鼻识是因为外在的香尘而生。[此识乃因香而有知,此是法;喻如因眼所有之见,自不能返观其眼,]我们知道,眼睛能看外面的尘,当然回过头来看不到自己的眼睛。[此是喻;法合云:识因香有之故,]如果这个识是因为香尘而有,那么,它当然就不可能知道香。[应不自知其香,]因为它是由香所产生的识。[同见因眼有之故,]同样的道理,见性也因为眼睛才有,但是,[应不自观其眼矣!]眼睛有见性,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眼。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知]就是知道香,底下是开两途,知跟不知都不对!先讲知,知即非生,知道有香气,那么,这个就一定不是从香尘而来的。意思就是:若能知香,此知即非从香所生,因为这识是从香生的,香不能自己知道自己是香;就像眼睛不能见自己的眼一样的道理。不知非识,如果根本就不知道有香气这回事,则非能识知名为香界,非识就是:非名为能知之识。因为它不知道,识是了别嘛,它现在连香都不知道,当然就没有办法了别。所以,不知香就是没有了别的作用,不能名为识。如果说不知道香,连香在哪里根本不知道,怎么可以叫做识心?是识心就一定知道。

香非知有,如果这个香非识知其有香之存在,不知道香的存在,香界是不成的,连香在哪里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成立界呢?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如果识都不知道这个香,那么,因香而立这个识界,则非从香建立,这不是从香来建立的。再讲一遍:这个就是破除知跟非知两途的,两途都错。如果你知道香,就不是从香生;如果不知道香,就不是识的功能作用。若香非知有,如果根本就不知道香的存在,香界就不能成立。如果识根本就不知道香,那因香来立界这就不对了,就不是从香来建立的。

[首二句,知与不知,两途俱非。若能知香,此知即非从香所生;若不知香,又非可名能知之识。下五句,如果香非识知其有香,则香界自不成立。何故?盖香必以嗅知而后显故,香非嗅知则不有,香界何自而成?倘若识不知香,所言因香立识界者,则非从香建立。]

[未三 破和合生]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既然没有中间,便不成为内根、外尘,二界不成,共生的鼻识当然也不存在了。所以,彼诸嗅闻之识性,毕竟虚妄。

[如上所破,鼻识不从根生,不从尘生,既无中间之识界可得,自不成内外根尘二界。如三进房屋,既无中间墙界,前后两进之界相,自然亦无。彼诸闻性,毕竟虚妄者:承上二句,既内外不成,则能共生者无实;既无中间,则所共生者非真;如是嗅闻之识,毕竟虚妄。]

[三分合难破竟。]

[午四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应当知道,鼻根跟香尘互为因缘,而生起中间的鼻识界,三个地方都找不到,则鼻根跟香尘,以及香识界,其实根、尘、识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鼻识,不从根尘,各生共生之故,当知权教相宗所云:鼻香二者为缘,生于鼻识者,乃顺世之谈,非了义之教。今推究识界生处,了不可得,中界既无,内外二界,亦复叵得?故曰三处(界也)都无。以上结相妄,以下显性真,则鼻根与香尘,及香识界三,本非因缘性,及自然性,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三鼻香识界竟。]

下面看经文就好,我们一气呵成,把它贯通。[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又汝所了解的权教所说的,鼻根跟香尘互为因缘,而于其中间生出了鼻识,此识为复因内在的鼻根所生,以鼻为根来立界?或者是因为外面的香尘所生,以香来立界呢?[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阿难!若因鼻根所生,那么你心中用什么来当作你的鼻?到底你是取肉形的双爪之相,来当作你的鼻根?或者是取能嗅的、嗅知的动摇之性来当作你的鼻根?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肉形,这肉质乃是身根,身根的知是名为触尘,名身非鼻,名根身,那就不可以叫鼻根,名触即尘,如果是名触尘,就一定不是香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连鼻根都找不到,怎么可以说:识因鼻生,依之而立界呢?[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如果以鼻根当中以嗅知之性来当作是你的鼻根,又你心中以什么为知?如果你以肉为知的话,这个肉的知本来就是触,不是属于你的鼻根的嗅性,是属于身根的触知,不要弄错。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如果你以虚空为知,虚空自己知道,肉,就应当无知,非觉知,那么这样子讲的话,虚空就变成你了,因为虚空变成有知了,那么,你的身就变成无知的虚空了,现在的阿难应当不存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如果你鼻中香本身就有嗅知性,那么,这香的嗅知性自己存在,又不关你的事情。香本身有嗅知性,知就属于香尘了,也不关你的鼻子的事情。[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如果香、臭二气,从你鼻根自己跑出来,那么,这二气也不必借重外在的伊兰树的臭、不必借重旃檀木的香。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当香臭二种不来的时候,你自己嗅嗅看你的鼻子,到底是香的还是臭的?臭的就不是香,香的就应不是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如果香跟臭二种统统能闻,那么,你阿难只有一个人,就变成有二个鼻子了,就二个人了,那站在我面前问佛道的,就有两个阿难了,那到底哪一个是阿难你的真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如果鼻子只有一,那就只能嗅一种了,香臭不二,就没有办法分辨了,臭既可为香,香复可成臭,二性不有,为什么二性不有?香取代了臭,臭就不存在;臭取代了香,香也不存在,所以,二性不存在,二种的嗅知统统不存在,不存在就不可以立界。界从谁立?鼻识之界到底从谁而立?二种嗅知性都不存在了。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如果说我们这个鼻识的香,可以从香尘自己跑出来,香本身就产生鼻识,若因香生鼻识,识因为香本身而产生,就像眼睛有见,却不能观看自己的眼一样。若说这个识是从香本身跑出来的话,那么,应当就不可能了解它的香,就像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根。[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如果能够知道有香,那么,当然就不是从香所生,因为香不能自己知道自己是香。所以,只要能够知道香,就一定不是从香所生;如果不知道香,那当然就不是认知的识,不是了别作用的识心了。根本连香都不知道,当然就不能说它是识。香非知有,如果香不能识知其存在,意思就是:非知有香,连香都不知道,香界当然不能成立。识不知其香,如果这个识根本不认识这个香,闻不到香,那么,因界则非从香建立,因香立识界,绝对不是从香来立的。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既然没有中间,就不成内外,为什么?中间是因为有内跟外,中间不成,当然就没有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彼诸嗅闻之识性,当然是虚妄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诸位!师父这样子很辛苦的一次再一次的解释经文,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就是要让大家解脱,这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其实不必这么辛苦。为什么这样重复?你想想看,这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都听得懂吗?佛法,它深不可测,太难了,我们只能在语言、文字里沙盘推演,就像纸上谈兵一样,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悟,没有办法,这证悟又需要实证的东西,你没有实证,这就是沙盘推演,能够看看沙盘推演也不错了!就像我们语言、文字是假的,这个住址是假的,我把这个人的名字、住址给你,你就可以找到那个人!懂这个比喻吗?语言、文字是假相,就可以让你见性!虽是假相,不要忘记,如果有一天因缘成熟的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见性。

诸位,当我们根跟尘接触的时候,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建立观念,建立意识观念,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可怕的意识型态。种族跟种族的意识型态,所以会杀;政治立场有政治立场的意识型态,很可怕!所以这就是说:观念很可怕;但是,观念也很好,看你用什么心。当你建立这个观念,你再落入这个意识型态,强烈的主导的时候,就很难解开了!所以,所有的众生、全世界的众生,统统活在自我的观念里、自我的意识型态里面,根尘建立的这种观念,牢不可破。种族跟种族就会厮杀,政治的政治立场,就是斗得你死我活!这个不是意识形态,国家与国家会发生战争,为什么?就是意识型态,看法不同,很可怕的!所以,佛陀说:发动战争就是一种罪恶,不管有理无理,你看,要死多少人?本来可以结为连理的,上战场,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就开始打,为什么?我说我爱国,你当然也说你爱国啊,大家都爱国,谁不爱国?所以,你知道佛法的伟大,它就是完全超越表相、完全超越观念,也完全超越意识型态,他的日子就不一样,完全不一样。

这样就是告诉大家说:观念是很可怕的、意识型态是很恐怖的,当他建立、再加上执着的时候,就可以杀人!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就是意识型态,男的爱女的,他就占有,占有的时候就会引发杀意,我占有她,别人是不准靠近的,靠近就干掉你,因为她是我的!这个观念一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完了。所以,一切的众生之所以杀、之所以争,完全就是根、尘相接产生的妄识。知道吗?虚妄的意识。而我们如果了解,根尘所建立的意识型态、观念,它是虚妄不实在的,那我们就不必如此,让日子好过一点难道不好吗?这样才快活,现代人就是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快活,因为不会活,所以不快活,每天活在气愤难平之中。这就是不知道过日子,不懂得怎么生活。

诸位,你们今天能够来听闻佛法,一定要记住,尊重别人,你讲什么,我都没听到,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那就快活了!对不对?本来我们的心体是一致的,没有能所的、没有观念、没有这些意识型态,我们充满了般若智慧,体大、相大、用大,绝对的大,而且绝对的包容,那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只要记住,这一辈子你没有学佛,会怎么样?会死得很惨,真的!日子你都不知道怎么过,所以,你难道不用感谢我吗?(众鼓掌)要感谢(笑),有你们的感谢,我也愈来愈好,最近,人家说:您的皮肤怎么这么好?我说:最近有人送我茶,喝了皮肤不错。相由心生,可能讲《楞严经》有功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关于慧律法师

慧律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慧律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慧律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慧律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