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 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七套圆瑛法汇 楞严经讲义讲题:六入本如来藏
#8226;妙真如性日期:2009.5.31——2009.6.4片数:共2片(本片为第2片)DVD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翻开《楞严经义贯》,第二节 六入本如来藏性,因为这个《义贯》比较简单,属于白话文。有的人认为讲《楞严经讲义》这样速度会比较快一点,但是因为在咱们大乘佛教界里面,研读《楞严经》的人非常的多,我们必须顾虑到一些有心于佛教《楞严经》的人、研读的人,要顾虑到这个立场。因为《楞严经》在大乘佛教界里面的名气是非常大,助印的人、有兴趣的人、想要研读的人也非常的多,一提到《楞严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因为碍于语言、文字的关系,所以,这《楞严经讲义》,那个大概是半世纪以前人看的,五十年前,对现在的教育来讲有点困难。因为这古文看起来非常艰涩、困难,那么,正好有这一本《楞严经义贯》出来,如虎添翼。为什么?因为文言文看不来的,就看这一本,这一本又给了一些初学佛法的人、文字造诣不是念古文的人,又一次机会。所以,我们必须用最严谨的态度、最谦卑的心态,不怕厌烦的心来看待这件事情。所以,我们要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大家这么有福报,坐在底下,而且有教材,可以舒舒服服的这样很完整的把它听下来。因为全世界的华人有好几十亿,你到底什么时候要流通出去VCD、DVD不知道,所以,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它就必须要靠字幕,字幕打出来讲义的《楞严经》又那么的艰涩,实在是不是一般人有办法理解;当然根器好的人是很好、文字程度很够的人那一本就可以。可是,师傅的心是说,这本《义贯》,我们再复习一次,更有崭新的这些见地,很不错的,再一次机会,也给有心研读《楞严经》的人,再一次的方便,也可以救更多的众生。所以,我们必须用这种很健康的心态来看这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现在还在艰涩的阶段,这个微密观照,你还没有见性,你就必须一步一步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现在还处于很艰涩的一个阶段,你不能不懂,不懂不行!后面如果语言、文字上比较不困难的,就不需要耗这么长的时间。现在因为要在见性未见性的这个关键的时候,这个一点都不能马虎!好,[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义贯,佛言:[复次,阿难,云何]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本]为[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之所现?1. 眼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既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注释:[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劳],病也,久了就病。就是把双眼瞪直了所发生的劳相(劳累之相——亦即错觉现象)。[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兼],连同。[菩提],本有菩提真性。此言,不但是在眼劳中所见的劳相(幻觉之象)是劳相(病相),就是连能见的眼根及所见的空华,一切能所之相,悉是正觉自性所发生的错觉幻化之相。在这个要知道,佛是破迷启悟的时候,他才要讲错觉幻妄之相、幻化之相。但是,如果是已经开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开发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这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法位,意思就是:所有的万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法位,并没有什么生灭、增减的东西。相既是空,空就没有什么来去、生灭、增减,就是永恒。世间相常住,在佛的角度看出来,这个世间是永恒的,所有的变化,眼根的明、暗;色、空变化,统统在心里面的影像,并没有增减;耳朵的动静的变化,也都在心灵里面也没有什么增减;鼻子的嗅性、舌头的尝性都没有什么增减,只是因为你虚妄的执着。所以,令心无所增减,这叫做修行,让心灵了解,没有什么东西增、减,令心无所增减是真修行人。为什么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万法都安住在自性本空的角度讲,因为妄动,所以成为生灭,因此佛为了破除众生对相上的执着,才告诉你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二乘人他无法理解佛的境界,一切既然无常,那么,我们追求什么?因此他就害怕,因此佛陀说:常,噢,常,我们有个涅槃,涅槃常,你可以去追求;追求常的时候,佛陀说这个也不对,究竟义里面并没有所谓的无常和常这个观念,无常是观念,常还是观念,如果说常它就失去作用了。所以,清净自性里面没有这个无常跟常的观念,性相本空,没有所谓无常和常;没有所谓净和不净的观念,空就是没有东西可以对立的东西。因此就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在佛看出来这个世界,它是永恒的,没有东西不是在心性里面,这个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佛的心性就是居住在净土,净土就是佛的心性,当下它就是!之所以讲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是对二乘人,或者对初机佛法人来讲,不了解佛法没有究竟的时候,只好这样讲,引导;到最究竟的时候,就没有所谓错觉、幻化之相,这完全都是真相。换句话说:是法住法位,就是所有的法安住,统统安住在法位;世间相常住,也就是证悟以后,世间相它就是永恒相。为什么?缘起就是性空,佛陀讲这个永恒相,就是讲心性、性真。因此相缘起,性开发出来,就像深山里面一块金矿把它开采出来,把它磨练成金块。所以,佛来世间告诉你,示现给你知道。说:佛得永恒为什么会死?佛并没有死,佛所谓的没有死,是指本性的东西,不是指相的东西。佛如果不示现涅槃、生灭的东西,那变成自己打自己嘴巴!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相妄性真啊,佛示现是要告诉你性真,不是告诉你相是永恒的,要了解佛的用心是这样子。所以,缘起如幻,在这个本性里面,求其迷悟、生灭、来去、增减,都不可得,统统是指如来藏性。所以,是法住法位,也就是所有的万法都安住在空性的法位上,世间相常住,在佛心性看起来,万法都是永恒的,为了破除你的执着,才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讲常、讲净;讲有我、无我都不对,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根器不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讲究竟义。[发见居中]:[发见],发为劳相之见。[居中],黏居于眼根之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见性],能见之性。此言,心再去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尘象,如磁石吸铁一般,然后再去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归当见根]:[根],眼根。回来时应可看见眼根。义贯,佛言:[阿难,即彼目睛瞪]直所[发]生之[劳]累错觉现象[者,兼]以能见之[目与]所见之空华[劳]相,一切能所之相,[同是]本具[菩提]真性中,因[瞪]直双眼所[发]生之尘[劳]妄见之[相]:[因于明]与[暗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也就是说:众生不是着明相就是着暗相,在明相喜欢,在暗相恐惧,这个就是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相之[见]而黏[居]于眼根之[中],换句话说我们被无始的见病牢牢的黏住了,看什么就一定会立种种的知见。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象],为什么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因为他看这个世间是正确的,而众生看这个世间是错觉的。继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见]之[性](见精)。事实上,[此]能[见]之性若[离]于[彼]因错觉而产生的[明、暗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见精离尘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能[见]之性[非]从[明暗]二尘[来](不他生),[非于]眼[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生](非无因生)。[何以故]?此能见之性[若]是[从明]尘中[来]者,遇[暗]之时[即]应[随]着明尘灭去,也跟着[灭]去;如是,见性既已灭了,[应非]复能[见暗]尘(然而明去暗来时,我们实复能见暗,表示见性没有跟着明去。故知见精并不随着明尘而灭;是故可知见精不随明尘来去)。[若]言见精为[从暗]尘中[来],则遇到[明]尘来时,[即]应[随]着暗尘灭而跟着[灭]去;见精既如是灭去,[应无]复能睹[见明]尘。(而事实不然,今则于明来时能见明,暗来又能见暗;明暗之尘有来去,而见性并不跟着来去。诸位!我们修行就是找这个,见性并不跟着来去。为什么叫做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为什么?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修行就是找到这个,它就叫做永恒,不是在相上论断的。所以,见性并不跟着来去、生灭;故知见性并非从明暗中来。结论:见精非从尘来。[若]言见性为[从]眼[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明、暗]二尘有关(然而此见精实又非离于明暗二尘而能有,故知见精不能与明暗二尘无关;是故见精并非单从眼根就能独自生起),[如是]可知[见精本无自]体[性],乃依他起性,非离尘而能自生。[若]言见精为[于空出]者,当其出时,在面[前瞩]见诸[尘]境之万[象],而当其回[归]之时,应[当]可自[见]其眼[根]才对(然而实不能自见其眼,故知见精非从空出);[又],虚[空]若[自]己能[观],则[何关汝]之眼[入]?(虚空自观,你应不觉。而实不然;故知见精非从空出。)经文,[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眼入],体本[虚]寂,意思就是:入,其实并没有入,如果说:由尘外来,来眼入、来染污我们的清净自性,其实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影子;意识心就是本性的影子。我们因为以本性所影现出来的这个意识心,这个意识心又经过了明、暗,吸取这些尘象,还误以为这个有一种东西增、或者是有一种东西减。譬如你没有出生前,你根本不知道说到底拥有什么几百万、几千万,今天留下来了很多的财产,其实并没有这个东西。有跟没有变成一种观念;而这个观念,眼睛来入;喔,我有房地产、轿车,我拥有一切佣人,我是怎么样子的,皇帝啊,或者是官当的很高,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而我们内心里面,一直误认以为,是有真的很多钱、很多房子、官当得很高。而在缘起性空里面来讲,这些完全不可得,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所以,这个眼入,如果用无上正等正觉来看,眼并没有入,也没有出,眼也好好的,也没有意识心,全部用本性。体本虚寂,求其体性,本来就不可得,都是映现在你心性上的影子而已。所以,众生因为就是看到影子,误认为看到真实。就是看到一合相,看到这个车子,以为是真的有车子,一合相,而不知道一合相本不可得,而众生贪着其事;看到一栋房子,以为一栋房子有一合相,实在是没有,而众生贪着其事;看到有一个家庭,好象有一个这么温暖的家庭,但是,事实上,其本性本空。但是,也不需要坏事相,车子可以用、开啊,房间可以住啊;当官当得很高也不错,也可以方便度众生,也不错!体本虚寂就是说体性本空,而众生不知道。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2. 耳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这个文字的结构体,大概跟眼类似,相类似,所以,前面稍微注意听一下,这一段就应该不是很困难。注释:[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连能闻的耳与所闻的尘劳相,全都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的劳相。前面眼入之劳相可说是[瞪发],现在[耳入]为何也就是[瞪发]呢?因为于权教中,权教就是不究竟讲,二乘教,或者是权教的菩萨,不究竟。因随顺凡夫境界,故六入是区隔的,但在实法之中,六入是通的,是同源的,故其[理]与[用]实同。又按[瞪]字本义为直视,若通用在六入,即表示一直维持某个姿势,或不停地作同一个动作之义。[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动静二尘发为劳闻,居于耳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尘之象而分别之,名为听闻之性。意思就是:我们有听闻之性,是因为我们有动、静。诸位!它这个在强调什么?动是尘,静静的也是尘,统统没有声音,还是尘!在城市里面声音很多,那是尘;我今天远离了城市跑到山上里面去,没有声音,那个还是尘,动为动尘,静为静尘,统统叫做尘;心如如不动就无尘。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无明力驱使而无端起妄,[以]其[两]只[手指急]速地[塞]入[其耳],致使令[耳根]由于被戮得过[劳故,头中作声。兼]能闻之[耳与]所闻之[劳]相音声皆[同是菩提]真性中,缘心[瞪]直所[发]之[劳相](错觉幻化之相),其道理为:[因于动、静二种]虚[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以致[发]为劳[闻]之相[居]于耳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妄劳之[尘象],更进而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听闻]之[性],而事实上乃是托尘妄现,故[此]能[闻]之闻精若[离]于[彼]因瞪劳所产生的[动、静二]种幻[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闻精离尘无体。听到了这一段有什么好处?听到这一段的好处多多,就是你听到好听的,不用跟它执着,全世界都赞叹你,如果你没有真功夫没有用,那个就是缘起的假相。如果有人批评你、毁谤你、很不认同你,你也不必感觉委屈,真正有功夫的人,是享受自己的涅槃妙心,这个是功夫!为什么呢?既然离动、静没有自体性,我们又何必为了别人的一言一语,来难过自我,为什么我们不懂得这样的升华跟超越?没有必要!这个世间,有人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是非、恩怨、长短,但是,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了悟了清净自性,了解说闻精离尘无自体性,所有音声来,你都知道这个是缘起的,这个不是动就是静的东西,不需要去在意它,生命没有多少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很有限的,我们一定要对佛的心性了悟的时候,百千万劫缩为一念之间,这样修行就快!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很有限,无常很快就到,你这样绕,绕不到佛教的核心价值,你会花很长的修行,会修很冤枉,因为不了解佛的心性,很可惜,也非常可怜!了解了佛的心性以后,动静一如,所有的赞叹都是幻,我们要随喜;不要说赞叹你的时候,你就把人家排斥,也没有必要这样子!人家说:法师!您怎么样好啊!嗯,很好很好。我们要随人家的赞叹喜悦,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这是慈悲。人家来批评、毁谤什么,这个没有关系,他的因缘,他的心性染污的时候,他会这样做,真的佛不会这样子。佛,你看这个《阿含经》,佛对外道是无限的慈悲;在佛的遗教三经里面也是这样,他来佛的前面侮辱,佛也是这样如如不动;这无关于佛的见性、生死的问题,佛也是这样子。所以,稳得住自己的情绪、稳得住自己的心性,不随相而转,你就找到了本。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你没有办法改变对方,那就要改变自己;你硬要改变对方,这个苦就一定要来!人之所以痛苦就是想改变别人,人的痛苦就是一直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这一定会活得很苦的!你想要把自己活得很痛苦吗?那你就想办法一直想去改变别人,你就一定会苦不堪言。如果你了解相妄,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喔!修行就是把自己照顾好,好好的管理心灵的这个区块,好好管理好,哇!那你找到了方向了,这就对了!有因缘,我们就感化别人;没有因缘我们就好好的修自己,那你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了。你不能说我因为今天一直想要改变对方,而忘记自己本性是佛,那这样会痛苦一辈子!所以,照顾自己的心性,远比有能力去度众生还来得重要,修行尽份,度众随缘。你不能改变他,那你怎么度啊?众生卡在那一种观念里面,深不可拔,一点办法都没有,不是你慈悲有办法的,也不是你智慧有办法的。[如是,阿难,当知是]能[闻]之性(闻精)[非]从[动、静]二尘[来](不他生),[非于]耳[根]中[出](不自生),亦[不于空]而[生](非无因生)。[何以故?若]言此闻精为[从静]尘中[来],若遇[动]尘时,见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如是闻精既已灭去,[应非]复能[闻动]尘![若]言闻精为[从动]尘中[来],遇[静]尘之时,闻精[即]应[随]着静尘灭而[灭]去;闻精既已灭去,[应无]复能再[觉]知[静]尘!(然而今则静尘来时可以听静,动尘来时又能听到动;是故动静二尘有来有去,而闻精并不随之来去生灭;诸位!你看到这个就知道,令心无所增减、不着来去、不着生灭,这个就是真正修行人!所以,我才说:修行不是拼就能成就,一定要了悟自己的心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故知闻精并非从动静二尘中来。结论:闻精非从尘来。)[若]言闻精为[从]耳[根]中[生]出者,则[必无]须与[动、静]二尘有关;然而闻精实非离于动静二尘而能有,[如是闻]精之[体本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故知闻精非从耳根中离尘自生而来,[若]言见精为[于空出]生,则虚空既[有]听[闻]之能力,虚空便[成]为有情之根[性],当然虚空不能听闻,如是[即非]为无情之[虚空](然虚空实非有情,亦无听闻之能,故知闻精不从空来。)[又]若虚[空自]己能[闻]声,则[何关汝]之耳[入]?跟你耳入没关系,因为虚空自闻。(虚空闻声之时,你应无觉;跟你无关,而事实不然;故知虚空不能闻声,是故闻精不从空来。)经文,[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耳入虚妄的意思就是:一切动、静,全部不可得,就是这个道理。听到什么,你都不必在意;但是,我们有缺点,我们要自我检讨。有智慧的人,师父讲的话,佛陀讲的话是对的,我们要听进去。世间会让你烦恼的这种事,话,连听都不用听;听了也无所谓,为什么?不必去在意那些,世间没有学佛的人,有哪几个人讲出来的话能听啊?有哪几个讲的话会注意你的自尊心,或者是会尊重你的良知、良能?有几个会这样子?世间人夹带着大量的烦恼,在任何的时空当中,书读再多,它跟佛法没关系;书读再多,那是知识性的领域,知识性的领域就夹带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佛法?如果说: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就是世间;这个就是知识;这个就是一种执着、观念。我们把本性化作一种观念来执着,一加一等于二,这个就是一种观念,所有的世间就是离不开这个观念。如果说:你了解一非一,这个是佛法;一是空性、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假设,这个是佛法;一是无中生有,这个是佛法;一是缘起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概念,不可得,这个是佛法。一是逻辑、推论,是世间法;佛法不可推论,一不可得。所以,一加一不等于二,这个是佛法;一,它本身讲有,不可得,是佛法;一自性本空,它就是佛法;一是中道,表绝对,就是佛法。我们了解:喔,原来世间法和佛法是不一样的,一加一等于二,这是数学,这个是意识型态,一种坚固执着不坏的东西。而佛问你:一从哪里来?这个是佛法,一不可得、一是假设性、一是理性,这个就是佛法,因为它不存在,当我们回归理性的时候,一,它就是缘起相妄的东西。喔!原来佛法跟世间法,虽然它们同时存在世间,可是,一个是束缚,一个是超越。所以世间,从小一直读书,读到博士,它就是束缚,所知见一直束缚绑着他,他没有办法,你跟他讲:一不是一。他会骂你疯子,一加一不等二,他会骂你:疯子!神经病!但是,你要超越它就必须要突破它,只有佛法它有办法。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一切众生之[耳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由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3. 鼻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注释:[急畜其鼻]:[畜],音(处)或(序);抽搐,收缩的意思。[嗅闻性]:[齅 (xiù)],即[嗅]。[如是闻机]:[机]即根。[闻机],即嗅精。为什么讲精?带有少分妄的见性叫做嗅精,带妄的见性叫嗅精,纯一无杂叫做见性,纯一无杂叫做嗅性;带有少分妄叫做嗅精。[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如果闻精是从空而出,此闻精回去虚空时,应当能回头而嗅到你自己的鼻子才对。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由于一念无明而起虚妄造作[急]速抽[畜其鼻],抽[畜久]了便[成]过[劳]错觉之相,[则于]其[鼻中]嗅[闻]到[有冷]气吸入的幻嗅之[触;因]有此嗅[触]便虚妄[分别]出鼻中有[通、塞、虚、实]的现象,[如是乃至]嗅到[诸香]或[臭]之[气]味。然而[兼]能嗅之[鼻]根[与]所嗅觉的通、塞、虚、实、香、臭等[劳]尘之相,皆[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生之[劳相](错觉幻化之象),其道理为:[因于通]与[塞二种]幻[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什么叫做湛然之体?就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我们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被无明黏住了,发出来的知见却是妄,没有用正等正觉去看。所以,无明黏住了清净自性,所以,发出来的是妄见,吸取了妄尘,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活的世界。[发]为劳[闻居]于鼻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二幻[尘]之[象]而妄分别之,因而[名]为有能[嗅闻]之[性]。然此嗅性乃托尘妄现,以[此]能[闻]之嗅精若[离彼]因嗅劳而产生的[通、塞二]种虚妄之[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嗅精离尘无体。[当知是]能[闻]之性(嗅精)[非]从[通塞]二尘[来](不他生);亦[非于]鼻[根]中[出]生(非自生);亦[不于空生](非亦无因生)。[何以故?若]言此能嗅之性为[从通]尘中[来],若遇[塞]尘生时[则]此能[闻]嗅之性应随通尘之灭而[灭],此时嗅精既已灭去,[云何]尚能觉[知塞]尘?(然而,通灭塞生之时,我们实复能嗅到塞尘,故知嗅精实不随通尘之灭而灭;是故可知嗅精实不从通尘中来。)[如]言嗅精为[因塞]尘而[有],如是,[通]尘生时[则]应已[无]能[闻]嗅之性存在,因为嗅精已随塞尘之灭而灭故,此时既已无嗅精,则[云何发]觉[明]了[香、臭等触]尘?(然而我们实能再闻香臭等尘,故知闻精并不随塞尘而灭,是故可见嗅精并不从塞尘中来。结论:嗅精非从尘来。)[若]言闻精为[从]鼻[根]中[生],则[必无]须与[通、塞]等尘有关;然而[如是闻]精之根[机本无自]体[性]而能离尘自生,意思就是说:一定要跟通、塞才能构成闻精。故知嗅精非从根中离尘而生。[若]言嗅觉精为[从空]而[出]生来入于鼻中,则[是闻]精回虚空去时,[自当]能[回]身而]嗅汝鼻[才对!变成虚空能嗅是不对的。(然而事实不然,嗅精并不能回嗅自鼻,故知嗅精并非从空而生。)又,若虚[空自有]能[闻]嗅之性,[何关汝]之鼻[入]?(虚空嗅时,你应无觉,而事实不然,故知嗅精非从空出。)经文,[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鼻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这文字简单。4. 舌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这个讲的就是缘起无自性,意思就是说:你把它彻底分析来,甜、淡也不生味,单单舌根也不能产生味道;也不能从虚空来,也不是从根来,也不是从甜、淡来,从哪里来?从缘起来,缘起是什么?缘起是幻。而我们就是执着这个幻,以为有其自性,所以说相妄性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了解眼、耳、鼻、舌,你就了解说,我们现在所有的食衣住行,其实所有的感受、觉受、享用,统统是虚妄的东西;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一直讲相妄性真,就是我们追求的东西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人开示佛法啊,迷茫一直到今天。所以,解脱就是要给自己一次机会,见到一切相,无是、无非;没有能、没有所;没有善、没有恶;不落入是非、恩怨情仇,统统没有!纯一觉性,彻底解脱!注释:[以舌舐吻]:[舐],舔也。[吻],嘴唇。[熟舐]:[熟],久也。[斯知味根]:[斯],此。这个能尝知诸味之舌根。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由无明起妄为造作而忽[以舌]自[舐]其唇[吻],因[熟舐]而[令]舌发生由于[劳]累而产生的错觉现象:[其人若]是有[病]之人,[则]觉[有苦味];若是[无病之人],则觉[微有甜触。由]此久舐而妄生[甜与苦]二妄尘,便对[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然无味之[性](非甜非苦)[常在。兼]能尝之[舌]根本身[与]所尝之甜苦等[劳]尘之相,[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之[劳]幻之[相],其道理为:[因]舌动时之[甜、苦]与舌不动时之[淡二种]幻[妄]之[尘]黏于湛然之体,意思就是我们着于味觉太严重了![发]为劳尝之觉[知]性,[居]于舌根之[中],心再攀缘而[吸]取[此]等劳[尘]之妄[象]而分别之,即[名]之为有能觉[知味]之[性]。其实此能尝之性乃托尘妄现,故[此]能尝[知味]道之[性],若[离]于[彼]劳幻之[甜、苦及淡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尝精离尘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能[尝苦]味与[淡]味之觉[知]性(尝精),[非]从[甜、苦]二尘中[来];亦[非因]不甜不苦之[淡]味而[有](不他生);[又非]从舌[根]中[出],(不自生);也[不于]虚[空]中[生。何以故]?[若]言尝精为从[甜、苦]二尘中[来],遇[淡]味时[则]能觉[知]味道之尝精必随甜苦二味之灭而[灭],尝精既已灭去,则[云何]复能觉[知淡]尘?(然而,我们实能于甜苦灭去,淡味来时,复能尝知淡味,故知尝精并未随甜苦二尘之灭而灭;因此可知尝精非从甜苦之尘中来。)[若]言尝精为[从淡]尘中[出]者,遇[甜]味时,[即]能觉[知]味道之尝精必随淡尘之灭而[亡],尝精既已亡失,[复云何]能觉[知甜苦二]尘之[相]?(然而淡去甜来之时,我们确实仍能尝知甜苦之味,是故尝精并未随淡尘而灭,故知尝精非从淡尘中来。结论:尝精非从尘来。)[若]言尝精为[从舌]根中[生],则[必无]须与[甜、淡及与苦尘]有关,然而尝精实非离于味尘而能有,[斯]尝[知味]道之舌[根本无自性],故实不能离尘而自生,是故尝精非从舌根中生。[若]言尝精为[从空]而[出]生者,则[虚空自]能尝[味],必[非汝口]所能[知]觉其所尝之味;[又]虚[空自]尝[知]诸味,[何关汝]之舌[入]?(虚空尝味,你定无知觉;然而事实不然;故知尝精非从空来。)经文,[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舌入],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之相,相妄性真。)大珠和尚里面就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人生、宇宙是一大幻事而已,其它无事。一语道破所有生命的真相。大彻大悟的人一句就够你参了:人生、宇宙只是幻,没事!全部都是缘起,全部都是如幻,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是真实性的东西,世间人所谓追求快乐,其实是追求痛苦!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就已经懂得开始过快乐的日子了!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时间、空间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立场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思想不一样,你无需要改变他,活在自性的解脱当中。你怎么可能用一支尺,去衡量全世界的众生,活在你的标准线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懂得佛法的人,就是懂得自我解脱的人;懂得自我解脱的人,就是懂得佛法的人。懂得佛法的人,就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哇!看山、看花、看树,都是本来面目,原来这些都是我心性当中的财产,多么的好!众生不一样,出国急急忙忙,像赶鸭子一样,看了以后,看山;哼!这也没什么,起烦恼!看了二只企鹅,坐了六、七个钟头,搞什么啊。说去澳大利亚,开了八个钟头,去看晚上企鹅回来,看它们一摇一晃的走回来,回来后个个都抱怨不值得!如果我们去看,心境不一样,那也没什么关系啊,一看,喔!企鹅就这样去了,自性本空,本无来去,管你回来不回来,看沙滩也很漂亮啊!看枯木也很漂亮!看死灰,这就是真理啊,看百花盛开,也是真理啊!为什么?百花盛开是缘起;看枯木死灰,这个也是真理啊!为什么?它就是生命的真相啊,生命的终点就是枯木,到最后就是死灰,用我的般若智慧,把烦恼烧成灰烬,这个就是死灰。原来我们学佛,要般若智慧出现,让一切所有的烦恼都变成死灰,不再复燃,这个就是佛法!看人家在劈柴的时候,用这个斧头在劈柴的时候,斧头劈下去的时候,力道不够,这个木柴黏在斧头上,你就知道,力道不够的时候,没有办法劈成两半的。再劈,力道不够,还是不能劈成两半;再拿起来,斧头再劈,还是不能成功;拿起来,最后用力劈,啪!劈成两半,这是什么?般若的智慧如果力道够的时候,就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单刀直入,毫不保留。见性它就是这样子,不你任何的保留,你得劈到底。不空话你我执、法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不空话;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不容许你有起一个知见,就像斧头劈下去的时候,彻底,一悟即入如来地!这个就是见性的可贵,这个不学,你学哪一个法门?连一个劈柴都是真理。斧头拿起来劈柴,力道不够,劈不下去。你在修学佛道,心中卡在一个观念里面,虽然学佛,就是烦恼的心又开始了,那不是佛烦恼的心,就是安慰自己,又回归、又回锅到烦恼的锅子里面,这个就是劈柴的时候力道不够,给自己一个烦恼的预留空间,自我解释。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就是放下,你能这样,是大丈夫!诸位!大彻大悟,看什么统统是见性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永恒,没有一样不是般若智慧,没有!看众生的愚痴就是警惕自己,不要跟他一样!看到诸佛菩萨庄严相,喔,我们要好好的学习诸佛菩萨的智慧,内心里面时时刻刻都在调整自己,调整到最后,无需要调,叫做无学位,修学佛道就是成就。所以,这个烦恼一劈下去,诸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劈尽一切烦恼,一点保留都不行,这是真正学佛道的,有志气、有骨气、有本性的功夫,说不执着,无需离,就是不执着,放下;这一句也是多的,这个就是真功夫!修学佛道,必须契入佛的心境,真正的受益。佛法不是人多搞热闹的,人多没有用,菜市场人也是很我啊!佛法是说,我这二个钟头坐在这里,我就一定要受益;喔!佛法原来是这么真实、这么受用,原来我们生命也可以舞出跳跃的音符;也可以舞出智慧的节奏,这个就是佛法。5. 身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注释,[若冷势多,热者从冷]:如果冷的势力较强,热的那一方便跟从冷势而变冷。[合觉之触显于离知]: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互侵所生的劳触,便对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能知觉触尘之功能。意思就是:合的时候知道,合觉;离的时候也知。[涉势若成]:[涉],交涉。[势],趋向,情况。这两手冷热互相交涉之势若成。如果能够成功。[因于劳触]:[因于],便成为……之因。就成为劳触之成因。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之[势]力较[多,热者]即跟[从冷]势多的而转冷;[若热]之[功]用较[胜],则[冷者]即从热者而转[成热。如是以此]两手相[合]而[觉]知冷热互侵所生[之]劳[触]之尘,即可对[显于]两手相[离]时亦复有能觉[知]触尘之功用,合者是觉,离者是知,这两手冷热互相交[涉]之[势若成],即可[因于劳触](成为劳触之因)。[兼]能觉知之[身]入[与]所觉知的冷热幻[劳]之尘,[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直所[发]之幻[劳]之[相],其道理为:[因于离、合二种妄尘]黏于湛然之体,[发]为劳触之妄[觉]而[居]于身根之[中],然后心再攀缘而[吸]取[此]等劳[尘]之妄[象]而分别之,即[名]为有能[知觉]触之[性],然而[此]能[知觉]身触之[体]若[离彼离、合]及其所生之[违顺](苦乐)[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自[体]可得——故知觉精离尘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身入之触[觉非]从[离、合]二种妄尘中[来],亦[非]由[违、顺]之受而[有](不他生);[不于]身[根]中生[出](不自生);[又非]从虚[空]中[生](非无因生)。[何以故]? [若]言此觉精为于两手相[合时来],则当两手相[离]时此觉精应[当已]随合尘之灭而[灭],此觉精既已灭去,则[云何]复能[觉]知两手相[离]之离尘?(然而我们实能于两手合时知合,离时亦知离,故知此觉精并不随离合二尘而生灭;因此可知,此觉精不从离合二尘中生。)至于[违、顺二]妄受之[相亦复如是]:(若从违受生,顺受来时必不能知顺;然事实不然,违受、生时知违,顺受、生时知顺;故知此觉精并不随违顺二受而来去,故知此觉精不从违顺二受中生。结论:觉精非从尘来。)[若]言此觉精为[从]身[根]中[出],则[必无]须有[离、合、违、顺四]尘[相],身根就自己能生;(然而事实不然,若无离、合、违、顺等尘,则身非自有彼等觉知,故知彼觉知性非自从身根中出。)[则汝身]入之觉[知]性[元]来并[无自性]而能离尘自生,是故觉精不从身根出。若言此觉知性为[必于]虚[空]中生[出]者,则虚[空自]能[知觉,何关汝]之身[入]?(虚空觉时,你身必无觉;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此觉知性非从空生。)经文,[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身入]之觉知性,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而幻现之相,相妄性真。)6. 意入本如来藏性经文,[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注释:[寤]:醒。[览尘斯忆]:[览],见。[斯],即是。醒时若能回顾而见到梦中种种前尘,便称为是有记忆。就是在梦境还能够把它记下来,白天还可以讲一讲。[失忆为忘]:若对梦中之情境失去记忆,便称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其],指意根。[生住异灭],指上面所说的眠、寤、忆、忘,此四劳相亦皆各有生住异灭四相。如始睡为[眠之生],这就是睡眠的开始了。深睡为[眠之住],睡的很熟;将醒为[眠之异],就开始改变了;醒觉为[眠之灭],睡眠灭了就醒过来了。但此四相都是劳相的更加颠倒之相。这劳相是什么意思?就是生、住、异、灭,在睡觉当中,这个就是睡眠中的劳相,意根当中的劳相,更加颠倒之相。[吸],为吸取、吸纳。[习],为现习。[中归]之[中]为内之义。亦即,意根将此等劳业之现习,吸纳而归之于意地之中,而加以一一分别了知。在座诸位!这个就是很难,难的意思就是:白天你可以控制,晚上睡觉的时候,你没办法控制,这生、住、异、灭,所以,如果你要念佛,记得!要念到晚上作梦都要念佛,念佛是方便,也是究竟,就是这样,生死就比较有把握。所以,师父鼓励你用本性念佛,除了白天不执着外境,一心念佛,到晚上做梦的时候,也要培养那一种功夫。不要说,哎呀!惊恐的时候,碰到野兽要来吃的时候,才知道弥陀佛;鬼来压的时候,阿弥陀佛;碰到梦到捡钱的时候,忘记了。哎呀,地上都是钱,忘记阿弥陀佛了!所以,有时候逆境反而好,宁可晚上梦到鬼,人家来掐,我们念佛,不要梦到钱忘记了阿弥陀佛!这个功夫,祖师大德有讲说:怎么样我才能知道我一定可以往生?祖师讲,你在晚上连在睡梦当中你都知道要念佛,就是一句佛号,这个就肯定往生有希望!在清楚的意识的时候,在模糊的意识还是阿弥陀佛,那你不往生,谁往生,莲花化生一定有你的份![不相踰越]:这些现习,其生生灭灭皆次第井然,此灭彼生,不会互相逾越,此即相宗所说的[等无间缘]。[称意知根]:意根将现习归入意地,一一加以了别之后,便称[意]为[有能知之根]。义贯,佛言:[阿难,譬如有人],其意根[劳倦]之时,[则]因其意根暂现沉滞之相,而名之为[眠];此人[睡熟]之后意根再开始活跃,[便]称之为醒[寤];此人于醒后回[览]梦中之[尘]境,若有所知,[斯]名为[忆];若[失]其[忆]即名[为忘]。然以实而言,本性实无眠、寤、忆、忘等相,本性没有这个。如是之相皆[是其]意根[颠倒]所生的诸尘[生、住、异、灭]之相,所以,你只要记住,意根就是生灭,你只要记住这个。我们在生灭里面执着,意根就没有办法歇息。所以,歇即是菩提,是指意根对生灭法完全彻底放下。记得,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要不然就会知见立知,就是这样,你直下就空,生灭心没有。众生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意见很多,割舍不下,大小事情都有自己的意见、看法,什么统统有意见,烦恼之人!后由意根[吸]纳此等现[习]而[中归]于意地,其前后次第[不相踰越],且皆一一加以分别了知,而[称]此[意]为能[知]之[根]。然而[兼]能知之[意]根[与]其所知之种种[劳]相,如眠寤忆忘等,[同是菩提]真性中,因妄心[瞪]劳所[发]之[劳相]。经文,[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这一段很重要,记得!只要是生灭的东西,统统放下,你就是佛!那你看看哪一种东西不是生灭?金钱吗?生灭。名利吗?生灭。色身呢?也是生灭。你看看,一朵花生灭、桌子生灭、椅子生灭,你看看,放眼看出去这个世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生灭;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都是生灭;金钱、名利、男女、感情是生灭,诸位!看看,把复杂的人生、宇宙回归到单纯,它就是生灭。在单纯的生灭当中就是放下,就是不生不灭、见性,也没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概念,诸法本来就空,空不能讲生灭,或者不生不灭的,为了破除假相的执着,佛陀说:那是生灭,执着不得。为了勉励二乘人,说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到了涅槃妙性,入佛的境界以后,生灭是方便说、不生灭是方便说,性相一如,如不可说,绝对的虚空,虚空,你也不能讲生灭不生灭,讲生灭是概念,讲不生灭还是变成观念。讲生灭是绝对的空,讲不生灭还是绝对的空,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你怎么说,他都是绝对的,如果你大悟,你讲什么,他都是大悟,讲什么都是绝对,生灭心当中,就是绝对的般若智慧。为什么?他没有生灭啊!讲不生灭,佛陀说:知道,那是因为对生灭讲的。所以,为什么要叫你观无常?就是因为空无自性,缘起性就是空无自性;缘起性就是刹那生灭性;缘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缘起性就是空性;缘起性就是不可得性;缘起性就是永恒。为什么?放下缘起就是永恒,永恒里面没有永恒相,能作用,不着一个生灭、不着一个永恒,这是真正的永恒。如是体悟绝对的空、绝对的解脱、绝对的般若智慧,不加任何语言、造作是绝对的绝对。注释:[集知居中]: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吸撮内尘]:[撮],取。[尘],法尘。吸取内之法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见闻],代表见闻觉知四者,此四者即是六根之用。[逆流],即反缘,或向内缘。盖六根之中,只有意根既可以向外缘,又可以向内缘,而其他五根只能向外缘外尘。此言,见闻觉知等其他五根即使要逆流反缘,也无法逆流到意地。[名觉知性]:承上,唯有意根能逆流反缘到意地中之法尘,而加以分别,即名此分别为有觉知之性。义贯,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诸位!那个影像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真心里面浮尘幻化出来的心影,换句话说:你看到人生、宇宙的缘起缘灭,统统是我们心的影像,就像摄影机摄影起来,看到的只是影像而已;而真相就那个影像放下,所谓影像就是意识心。在这里注意,佛言:[因于]五尘落谢之[生、灭]影像之[二种]幻[妄]法[尘]黏于湛然之体,就是因为众生用意识心,拼了老命执着那个影像。譬如说你在谈恋爱,你看到哇!那个影像,单恋!或者你看到金钱,那个钱影像一直,其实那个只是一张白纸,印的花花绿绿的一些浮水印而已,那个金钱化作一个概念,因为用习惯了,好用,房地产要金钱、股票要金钱、儿女去注册要金钱,所以,这个金钱牢不可破的那个好用,好用到睁眼、闭眼统统要用到钱!所以,把缘起如幻的假相,化作一种强烈的概念,生命就休止符,般若智慧就停止,就起不了作用。你学佛、念佛就会饱吗?他讲这句没有错,我念佛、我听经闻法,我的儿子、女儿,注册费从哪来,说的也对,你不能讲他不对,这是面对现实,确实没有错!但是,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个观念?注册费是一定要付,我们是不是有更高一层的心灵?注册费照付,我们照样解脱!是不是有?说我们苦,我们苦得值不值得?诸位!我们生命的苦,如果没有学佛,这个苦完全不值得!为什么?苦继续轮回啊,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这就苦!众生,苦不知道原因,苦从何来?不知道,因为没有智慧。有了一点点佛学的概念,因为又觉得修行很难,这一条路离我们非常遥远,又不想走下来,因为很苦啊!有一个居士说:你这些徒弟出家一、二十年了,跟着您多久了?在家居士跟您多久了?这《楞严经》都不一定听得懂,所以,我看我也不用听,我听这个做什么?还是念佛好了!他会借理由你看,意思就是:你这些徒弟跟你多久了?《楞严经》都不一定听得懂,我干嘛要去研究那么深?那么浪费时间!他讲起来好像头头有理,就是不给自己机会。因此佛法难,而且要进入佛的领域就更难!所以,大家宁愿去信那个外道,用一个上帝来信就比较快,什么都不要想,就是什么都是上帝的事情,这样比较快。哇!这个清净自性,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这样也不可以,那样也不可以;这样也对,那样也对,到底是什么,那又不是什么,师父!您也讲出一个所以然!讲不出所以然,唉, 这个就~~所以,外道信仰,它很容易;佛法信仰,难!心再攀缘聚[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意根[吸撮内]之法[尘,见、闻]等其他五根虽欲[逆流]反缘,然反缘之[流]亦[不]能[及]于意[地]之处,意根即于此处吸收、分别法尘,而[名]为有能[觉知]之[性]。然[此]能[觉知]之[性],若[离]于[彼寤、寐]等法之[生灭二尘,毕竟无]有自[体],是故意入觉知之性,离尘无体,托尘妄现。经文,[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注释,[将何为寐]:[将],以。将复以何者(何人)为睡寐?亦即:又是谁在睡觉呢?[谁知生者]:谁为能知觉生相法尘者?因为有生、住、异、灭嘛。[随身开合]:[身],指身根之肉团心。白天就开,晚上就合;心开为寤,心合为寐。就是心脏,用这个来表法,白天有活动,心就是开,心脏是开;晚上没活动,心脏就合,用这个来表法。义贯,佛言:[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能[觉知之]意[根]之性,[非]从[寤寐]二相中[来];亦[非]从[生灭]而[有];亦[不于]意[根]中自[出];[亦非]从虚[空生。何以故]?[若]言意根之觉知性为[从]醒[寤]中[来],则睡[寐]之时此觉知性[即]应[随]着寤相之灭而[灭],如是则[将]以[何]而[为]睡[寐]者?(是谁在睡觉?然而我们寤时、寐时,觉知性皆不失,故知此觉知性非从寤中来。)若言此觉知性[必]为在[生时]才[有],如是则[灭]相起时,此觉知性[即]应[同]生相之灭而俱[无],若觉知性既已灭去,则[令谁]领[受灭]相?只能领受生相,觉知性跟着去,当然灭相来你不知道啊![若]言此觉知性为[从灭]相而[有],则当[生]相起时,此觉知性[即]应随[灭]相之灭而成[无],意思就是:生、住、异、灭,你只能觉知灭相,当然你就没办法觉察生相了。如是则[谁]为能[知生]相法尘[者]?你只能知道灭,觉知性跟灭去,当然就没有办法觉知生相了。[若]言此觉知性为[从]意[根]中[出],然则[寤、寐二]虚妄[相]乃[随]着属于[身]根之肉团心之[开合]而现有寤寐之相:我们知道,晚上就是要睡觉,白天就醒,是不是?有时候白天也是睡,小睡一下打个盹儿,睡一下双醒过来,这个就是意根的作用。心开则寤,心合则寐;若[离斯]心之开合[二]相之[体],则[此]能[觉知者]实[同于]虚[空华,毕竟无]有自体[性]。是故此觉知性非从根中离尘自出。[若]言此觉知性为[从]虚[空]中[出,自]然[是]虚[空]自[知],如是则[何关汝]之意[入]?(然而事实不然,故知此觉知性非从空出。)经文,[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义贯,佛言:[是故当知]:众生之[意入](之觉知性),体本[虚]寂,循业[妄]现;[本非]能造之[因缘]所造,亦[非]属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业缘幻现之相,相妄性真。)这里一直讲相妄性真,下一堂课要补强佛的明心见性,在短时间里面,务必让所有的众生都受益!所以,下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传心法要》的这一些重点,看他在讲些什么,师父要加强、强化相妄性真,什么叫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开悟的重要性、祖师大德见性的法门,让大家能够一针见血,也能够为后代的众生种下成佛之因。下一堂课是《传心法要》,那一些经文就是师父把这些句子念一下、解释一下,回顾一下,见性就跟佛一样。那么,黄檗断际禅师就是希运禅师,他是六祖直传的弟子,传承六祖的法,曹溪的弟子,是单刀直入的见性,里面是好得不得了!《楞严经》整部大,人家见性法门,这一点点、一小本,就让你有得瞧!我们制作VCD、DVD有一个段落,这个段落就不能再讲下去,我们就必须利用这一点点空档的时间。我们一直在讲说:相妄性真,可见得开悟见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工作、多么重要的一个工程,可是《楞严经》那么大一部,一般人没有办法,他听起来很吃力!禅宗,这个是整个佛教的灵魂、精髄,他讲的全部都是见性大法,在简单扼要,这一句话就让你解决生死!因此我们利用这一点点时间,把它作补充的资料,更详尽的见性大法,在用最短的时间让大家更受益!《传心法要》师父以前讲过,每个经文师父就不再一直解释原文,师父就用平常的这个叙述法来诠释,人家讲到这个见性大法,是怎么讲的?单刀直入,文字很节省,如果你悟了,悟了就万事OK了!以后听《楞严经》就很少会有障碍,学佛,他就是要学这个!正法是整个佛教的灵魂,一个道场没有正法,就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正法里面的精髓就是禅宗的心法,心法如果不懂,你根本就不认识佛陀是谁!佛念得很大声、很整齐!梵呗唱得非常好;法器也打得非常好,可是,如果我们对佛的心不能领悟、体会,我们仍然是佛教的门外汉!这句话讲的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佛法本来就是心法。简单讲:就是还没有入门,要想入佛的大门,就必须要见性,你才知道佛的心性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今天算是补课,也列入六入的课,那么,我就用直叙的。黄檗断际禅师,叫做《传心法要》,就是希运禅师。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意思就是说:佛陀传的是心法,一心就是一真、绝对的心法,也就是没有能所,就是般若的大智慧法,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也没有任何的颜色。无形、也是无相,不属有,你讲有也不对;为什么讲有不对呢?有就是生灭啊、缘起;讲无也不对,因为本性是存在的,为什么?讲无就断灭了,讲有就不知道性空了。所以,我们的本性不属于无,不计新旧,为什么?悟了以后,没有所谓新、也没有旧,就像虚空,它本来就存在。非长非短,也不是有长跟短。非大非小,也没有所谓大,大也无外,小也不是很小。为什么?它无形相,形相才论大小。超过一切限量,我们的本性不是数学,不是概念,所以,超过一切限量。超过一切名言,任何的语言,无法形容我们的本性。超过一切踪迹,也就是你任何的踪迹你就寻不到;可是不能讲没有踪迹。譬如鸟从东边飞过西边,没有踪迹,怎么从东边飞过西边?如果有踪迹,你找找看,鸟飞过的踪迹是什么?就像船过水没有痕迹,水承载船,这船的确从水过,但是不留痕迹。佛法它就是这么奥妙!也没有一切对待,我们本性没有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为什么讲当体便是?当体就是体,体悟到一切法本体就是空。动念即乖,动到任何想要修行的念头就错;动到不修行的念头也错;动到执着的念头也错;动到[我不执着]也错,本性本自一如,不能讲:我要修行、不修行!我执着、我不执着!讲到不净是错,讲到净还是不对。净是头上安头;讲大不对、小不对;讲青、黄、赤、白、黑都不对;讲有、无也不对,动念即乖。为什么讲动念即乖?清净妙性天然,不需要动念;可是,我们般若智慧本自有念,念念就是等于无念,无念就是般若念,般若念等同无念,所有的念都是般若,般若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有念。无念不是没有智慧的念头,而是没有执着、分别、颠倒的念头,本性当然有念,念念尽是般若。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佛跟众生没什么差别。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本身心就是佛,他还要往外去找佛。将心捉心,把这个本心还要去捉一个心,拿一个东西来安,不知道本心就是佛,叫做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所以,因为我们用功的方向错误,穷劫尽形终不得。不知道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息念,放下,放下种种的妄念;放下种种的思虑,佛就现前了!师父就直接解释了:此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意思就是佛不离众生,如果你会用心的话,众生很快就成佛!此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就是众生不离佛,佛也不离众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心,唯众生时,当你做众生的时候,此心不减:这个佛的圣心,在众生的时候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不添]就是不加;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遇到种种的外缘就造作,因缘不具足,缘息了就寂。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能有大作用,遇到种种的因缘,我们就大大的作为;因缘不具足,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寂,一切的施为就是寂,寂不离一切的施为。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用道用功最盛了,可是,远离佛法。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没有一点相貌,因为它是无相。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你动任何的念头,它就是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意思就是:着相不能成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那是方便说。无始以来,没有次第佛,只有顿悟佛。什么叫做次第佛?次第就是用分析的、用观照的,用分析的、观照的都不能入佛,佛是顿悟,当下就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空间。佛道没有任何模糊的空间,绝对,就是相应。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就是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也就是说,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本自生,本自灭,不要理它。明来不影响本性,暗来也不影响本性;明来自明,暗来自暗,虚空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如果说,把佛观照、观想成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而把众生观照成垢相、不净相、暗昧相、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有人讲说:师父,那佛为什么叫我们不净观、无常观、苦观、空观?诸位!这是对刚初学佛法的,当然就是要这样讲了,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要不然对初学佛法,你怎么讲啊?你就讲到究竟菩提,开什么玩笑?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所以,佛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微尘许。从有相的色法,分析到微尘相,这个微尘相,全然不要当作有其自性。这个微尘相,不能像二乘人,着其微尘有其微尘自性,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当体就是空;不只是微尘当体就是空,一合相的东西都是空。更无微尘许法可得,也就是一心,即心就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无心道人就是你自己,自性就是佛!这个意思就是:在事相上的供养,是不如自性、开发自己的本性,开发了自己本性,你就是佛;供养了十方诸佛你不一定成佛,是结了无量无边的善根,这是事相供养。在座诸位!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是真供养。脸上为什么无嗔?他无心啊,这是真正的供养。所以,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供养十方诸佛,只在事相上——食衣住行供养,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无心道人就是自己的本性。供养十方诸佛,不如开采自己的本性,因为开采自己的本性能了生死,供养十方诸佛,能得大福报,福报不能解决生死。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坚固不动,坚固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也不会阻塞。六祖讲:道须流通,何以却滞?不塞不碍。无能无所,无方所,无方所就是没有时空。本性无有相貌,本性无有得失,得失是妄。趋者不敢入此法,有人想修行,却不也进入这个绝对的法。为什么?恐怕落空没有栖泊处,哇!那这样子完全没有依靠!是的。望崖而退,看到这个:哇!好像很深的悬崖!不晓得纵身一跃,跳入悬崖,连悬崖就不要依靠。意思就是说:见性的人,二六时中,不倚一物;众生因为怕,怕失去东西,所以依靠这个,依靠那个,就是看到一个悬崖:哇!这么高,这么深!这是佛的境界,如果你能纵身一跃,不管它;当然不是真的去跳悬崖啦,这个不能误会佛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总是要靠一边,或者是靠了六根、六尘、六识,总是要依靠;真正修行,二六时中,不倚一物,谁都依靠不得,要依靠自己的本性。这一句话有什么好处?你的先生依靠不得,只能依靠你的本性;你的儿女依靠不得,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金钱依靠不得,因为是生灭的东西,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你的朋友、你的师父依靠不得,你要依靠你的本性;佛依靠不行,要依靠我们的本性,连佛都不能靠!佛讲的法,我们依靠,依靠就是等于不依靠。因为佛告诉你:根、尘、识不可得,就是这样子,二六时中,不倚一物。故望崖而退,众生就是这样子,到最后要叫他放下,他就会怕。所以,他总是要抓一个东西,也许是抓一句佛号;你真正大悟的时候,这一句佛号安不住的,即心就是佛,念也无妨。我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性,本性就是阿弥陀佛,信、愿、行具足。例皆广求知见。一般来讲,都是一直听经闻法、广求知见,安立这个,安立那个。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听经闻法的人千千万万,而肯契入佛的心的如角。求知见者就是:噢,佛法,看了经典、看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就广见立知见,而真正契入佛心的如角,没有真实受用。那么,我们一般人不了解自性就是佛,所以,把文殊菩萨当作文殊菩萨。底下就说:我们应当了解,文殊当理,普贤当行。这是表法的,我们看经典,看到文殊师利菩萨,喔!是有智慧的,表智慧,智慧就是悟到无生之理。普贤菩萨是表法的,是表行的,你只要有智慧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你只要有实践,那自己就当普贤菩萨。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如果你能对真空无碍之理,你就是文殊;如果你能离相无尽之行,你就是普贤。观音,表法的,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表示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就是性;维摩诘居士也是表法的,[净]就是性,[名]就是相。性相本来就不异,为什么?相不离净,净不离相,所以叫做净名。诸大菩萨所表法的,每一个人的心性当中都存在的,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在座诸位!万法不离方寸;一切福田也不离方寸;佛性不离方寸;般若智慧也不离方寸,当下就是!底下也是表法的,什么叫做恒河沙?佛说是沙,沙是什么意思呢?佛说这个恒河沙有表法的。诸佛菩萨、释梵诸天,从这个沙,踏过去这个沙,沙也一念都不喜悦。表示我们如果一个人坚固不动、不摇,就是佛现前,我们也不喜悦。牛、羊、虫蚁践踏践踏这个恒河的沙,沙也绝对不怒。意思就是:碰到极恶之人,也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也没有东西可以怒。珍宝、馨香放在沙滩上,沙滩也不贪着;你就是拉一个大便、撒一泡尿,臭秽不堪,沙也不会厌恶。诸位!这个就是佛的心,恒河沙,这个沙就表佛的心。此心就是无心之心,无心就是完全离相;完全离相就没有东西可以跟他干碍,这个就是涅槃妙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离一切相,众生、诸佛就没有什么差别相。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这一句话就是修行的根本,意思是:你只要肯放下那个妄念,就是究竟,不需要寻找。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三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以为在用功,功行拘束,用功最多,却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意思就是有慢、有快,要看你的根器。有的人闻法,一念便得无心;有的人要经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有的人要到十地,乃得无心。无论时间的长短,只要能得无心乃住,意思就是说:哪一个人通身放下,无执着心、无分别心、无颠倒心,就是无心,纯粹一般若心,哪一个人先得到。安住在无心,更无可修可证。诸佛菩萨就是无相,没有可以修证的东西,无心就是修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平等的,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柱受辛勤而已。拼了老命要修行,却不得其门而入,没有碰到出世的明师,冤枉用功。造恶、造善皆是着相,造恶会入三涂,造善着相,也只是人天福报而已,这个是生死法,着相造恶,都会枉受轮回。所以,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行一切善,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事要做;但是不能住,众生就是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很辛苦!得了人天福报,继续做人、做玉皇大帝,苦不堪言!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也是无心。心自无心,也没有无心这个念头。将心无心,心却成有。常常告诉自己:我要无心!这个无心就变成有心了,所以,无心是证量的真实境,是性相一如的解脱境,他没有任何无心的观念,就是无心。真正的无心,没有无心的观念,默契而已。绝诸思议,就是不能讨论、不能思惟。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佛的心是本源清净,我们的心性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因为妄想分别,不能证得。我们造种种的业果,但是,在究竟佛上,实无一物,究竟佛实无一物,他是虚通、是寂静的,虚通是完全没有障碍,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如同虚空、寂静没有分别,妙安乐,深自悟入,直下便是。为什么讲直下?不能透过,连[当下]就是一种形容词,就是没有在时间里面分辨,直下便是。所以,悟道的人,他不会把昨天不愉快的事情,拿出来谈再谈,人事时地物,过去心不可得,他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可以讨论。他也不会憧憬未来,未来要怎么样啊,靠着种种想像,连现在也没有!为什么?现在也是妄,有过去、有未来,才衬托出有现在;佛教不讲现在,讲当下、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缺。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有证悟到元来就是佛,向上不添一物。意思就是你成佛的时候,没有多任何东西,你成佛的时候,没有添增加任何东西,你好好的却观,回过头来好好的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只要你认为要修行,这个就是虚妄;你要造作,这个就是虚妄。人家说:师父!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念佛、拜佛诵经呢?如果你通过本性,那有什么关系?通过本性就不是妄为了,就是真实了。为什么要见性而修?那是真实的修。念佛没有妄念,那是真实修啊;在共修没有妄念、没有诤,这个就是真实修啊!今天你要去放生,你懂得佛心;你要拜山,你懂得佛心;拜忏,你懂得佛心。只要你修一切的法会,你懂得佛心,见性没有什么不好,所有的法会,都是善巧方便,都是究竟无为,没有什么不好,好不好在心。所以,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讲: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只有无所得的人,佛跟他授记,本性就是无所得,没有增减。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这个在强调什么?这个在强调本性,契入本性的人,绝对金刚般若智慧的时候,万法统统平等!为什么?《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心体离念,是法界一总相,法界一总相就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佛相,若悟平等法,即入佛法;若悟不可得,即与佛同在,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心、诸佛心、世界、山河大地,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为什么?都是缘起如幻。所以,真正悟道的人,整个法界统统是他的心,他就会爱护所有的矿物、植物、动物,因为这些都是他心影现出来的,因为没有彼此嘛!所以,你碰到人家侮辱你的时候、伤害你的时候,要转个念头,认为:他是在成就我的!当所有上半辈子、或者你在公司行号,活得很不愉快的时候,佛的心拿出来用,他是众生,他是一定这样,你告诉自己:我比他更幸运!一个人没有学佛,你时时刻刻可以看到他纷争、不愉快,说人家是非,攻击、嫉妒、占有,没有一时、没有一刻不在重复的上演,早上起来是这样子,中午也是这样、晚上也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你必须把这些不愉快的视作正常相,不要跟他融入,他们这些生灭的东西,你会活得另外一种奇迹。佛法是要把自己转化成佛的心,你有佛的心,处处你的生活统统是奇迹。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就是看到什么着什么,这六根就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就认为:妄识就是他的心。为见闻觉知所覆盖,为什么呢?能缘的心(意识心),看所缘的境界,它就盖住了!所以,众生无始劫来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看什么就盖覆自己的本性,所以不睹精明的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要认清楚,见闻觉知,一切的施为动作,却不能放弃见闻觉知。你要认清楚见闻觉知,菩提心就不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离菩提心。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也不能离开见闻觉知。意思是说:我们清净自性不能离开六根、六尘、六识;但是六根、六尘、六识却不是我们的本心,本心不属于见闻觉知,也不能离开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见就是头上安头,众生想要觉,所有的觉都不是正觉。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无论你是政治人物,无论你是搞文化的、搞历史的、搞这些,他认为自己有某一种东西,是不是?这种东西就不是佛陀的正觉,这是觉上安觉,就是妄觉。所以,一切造作起来,他都加一个妄,不是正觉。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见性当下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世人闻道,世间人听到: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错了!世间人听到说:佛法传法,传这个心法,他认为心上以外,还别有一法可证、可取,不知道直下无心便是道,道就是法,法就是心。遂将心觅法,我们的心在找法,为什么?我们听经闻法要融入心性,意思就是:要用得出来。这个心法不会用,那就很可惜!有一天,我看电视的广告,有这个微电脑闷烧锅,很不错!哇!绿豆切下去,绿豆熟;红豆切下去,红豆熟,这太好了!买一个,就去打电话订一个。订一个来,人家给我这个美国尺寸的素菜包,很大,太方便了,这个闷烧锅这么好用,我就按了四十分钟。美国尺寸的这么大一个素菜包!四十分钟以后打开,咦!包子不见了!奇怪包子跑到哪里去了?结果整个包子都扁下来,平平的!后来才看说明书,如果是包子要五分钟就好,搞了四十分!买那个闷烧锅不会用,把美国尺寸炊到成台湾包子,还扁下来,不会用还真是惨喔!将心觅心,不知道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所以,这个法的可贵之处就是会用;人家问说:师父!那您如果开悟见性,开悟见性有什么好处?开悟见性好处多多,从此以后,你不会随着那些老僧,或者什么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而跟着转,你开悟见性,随自己心性在转啊,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都是自己的心性在转,你听任何人讲经,从此老僧不被他的嘴巴骗去!为什么?因为你心里最明白了,明心见性了,他讲出来的法,你不会跟着转,他讲对或错,你马上知道,契入佛的心,见性好处多多!如力士迷额内珠,这个大力士,自己额头上有一块珠,向外求觅:我要找那一颗珠!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有一天,有智慧者告诉他:你这个额头上自己就一块真珠了、摩尼宝珠了,当时自见本珠。学道之人,迷自本心的时候,不认识佛,所以向外求佛、求觅,起功用行特别的多,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法并没有东西可 以修,修成其坏,悟即得,不悟不得。如大力士得到那一颗珠,只是本来在额头上的珠,不关于向外求觅之力。所以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家不信,的以佛告诉众生,让大家相信,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法眼、有佛眼,你要相信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绮语者,完全是真实语。所以,告诉大家,佛是真实语者,是第一义谛者。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的,我也是无主。所以知道此身无我,也是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也无主,所以知道此心无我亦无主。无论是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诸位!五阴空、六根空、六尘空、六识空、和合十八界,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如果众生不了解叫做识食,众生大悟叫做智食。众生不了解叫做识,[识]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执着的吃;有智慧叫做智食。四大之身,我们这个色身是会败坏的。饥疮为患,就是会饥饿、会烂、会长脓、长疮,随顺给养,你只要用最少的食物供给它的营养,能活下来,知足就常乐,不生贪着,这是有智慧的吃。恣情取味,众生一天到晚杀生,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众生是贪着,而割舍不下。我们打开这个报章、杂志,统统在吃,没有一天不在吃打转。声闻者,因为声音而得悟,所以叫做声闻。但是声闻人不了自心,在佛的音声上起种种的见解。有的因为神通、有的因为看到佛的瑞相,言语运动,认为有菩提涅槃可得,二乘人三秖(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这个都属于闻佛的音声而求道、闻道,这个叫做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这个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相隔。一念有是什么意思?一念有就是没有绝对的空,还存一念、一丝一毫,认为我很行,我行,别人不行;我有修,别人没有修;起一念的骄傲、狂妄心,这个便与道相隔。认为说:我最有修行!与道相隔。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就是心不生,就是对外不需要求;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诸位!学佛的关键在这个地方:莫在心上着一物,一物也着不得,着,道即是隔。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这是比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是法身。常常有人讲: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如果一定讲说: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如果一定讲有法身,法身就不是虚空。所以,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是法身;为什么?用真心,不要把虚空落入虚空的观念,真心没有虚空的观念,虚空就是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不要认为我们有一个法身,法身就如同虚空。虚空跟法身没有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异]就是不平等相。虚空跟法身是无异相,那么,佛与众生就平等不二,叫做无异差别。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本身并没有距离,动执着念就是生死;不着就是涅槃,真正究竟,没有生死,没有涅槃可得。所以,佛无涅槃,也没有涅槃佛,若说佛入涅槃,即是谤佛,涅槃本来就是真如,悟了即得,不悟不得。烦恼与菩提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动念不动念的问题。离一切相即是诸佛,诸位!也无相可离。为什么讲离一切相?因为对众生讲;如果对佛讲的话,佛佛道同,没有东西可以离;法法本空,还讲离?还有一个即呢?离一切相也不对,即一切相还是不对。若见真如佛,没有离、没有即。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要把境界忘掉很容易,但是,要把这个心忘掉,放下这些执着心、烦恼等等,是很困难的!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众生卡在某一种观念,众生就是靠这些观念在过日子。诸位!生命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就依靠、支持他一辈子。这个观念在众生来说它是一种理想,为画画而活;为钢琴而活;为读书而活;为父母亲念书而活;为当医生而活,或者为了未来想当总统而活;或者我想到美国念哈佛大学,因为这个理念而活;或者是我想讨一个漂亮的老婆,为了这个理念而活;或者是我要干大企业。生命是一种观念,观念变成一种理想,而执着这种理想,一直追求,就愈远离佛道。追求某一种理想,其实就是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追求心目中的某一种理想,就是跳到水中去捞月,根本就不可能!怎么可能捞到月亮?你跳到这个生灭法里面,去捞快乐,你怎么可能得到幸福跟快乐?众生因为没有亲近到佛法,亲近到佛法,他也没有正见,认为佛法是消极、是迷信,靠都不想靠近!一切众生在水中捞月,想要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而从小我们的教育,就是水中捞月的教育,没有捞到真月、没有见到真月。从小到大都怀抱着理想,我们因为有梦,所以有理想,有梦最好,希望相随;不知道所有的希望都是梦。我们因为有梦而有理想,反过来不知道所有理想统统叫做梦!为什么倒过来一下,就不知道呢?只会往前进,不知道往后退呢?恐落空没有捞摸处,不知道空本来就不空,因为般若智慧本身存在,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你讲清净是不对的;未曾喧,从来不喧闹,也未曾寂,也不必加一个寂,它本来就空。未曾少,就是没有所谓年少;未曾老。无方所:没有时间、空间,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像、无音声。所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寻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如果用智慧去识,便是能所,把智慧变成一种能所的知识,或者是意识心。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用境界去体会,说:佛是什么境界,我去理解一下,错!他是解脱的真实境,只有证量的人进入不二。不可以功用到,你用一切的认真,统统达不到,因为它是无功用行。有一个居士问师父说:师父!开悟的境界到底是什么?开悟的境界深不可测,不是你凡夫所能理解、推测、思惟。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平等、究竟不二,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只要你一念离开这个绝对的真心,统统叫做妄想,用妄想求于真,也是妄。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不能言说、不能形容。拟心即差,动念即乖。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正见即是无见,没有能所。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是认贼为子。为有贪嗔痴,才立戒定慧。本无贪嗔痴,为什么要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着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虚空绝对不会贪着这个无量珍宝庄严;一个修行人,绝对不会贪恋种种的名、美言、赞叹,或者是这一些庄严,统统没有。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遇境随缘显现,不生灭本无增减,虽有增减,也是没有增减;虽有语言,等同没有语言;虽有文字,等同没有文字;虽有言说,等同没有言说。遇境即有,无境即无,意思就是:一切缘起本不可得,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解脱不是用一种理解的东西,叫做不可以净性上,转作境解,我要揣测佛是什么境界,错了!你这样子转作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证量的圣人是错的,证量是必须你亲自要进入佛的领域才有办法。所以,在本性的清净上,是不可以转作境界去理解的。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都是境上作解。你所谓的戒定慧,这个都是多余的;或者是鉴用历历,还是多余的;寂寂惺惺、见闻觉知,都是在境上作见解,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定慧;有一种东西叫做清清净净;有一种东西叫做见闻觉知;有一种东西叫做寂寂惺惺,这个都是境上作见解,真正悟道的人,绝对不于相上、境界上作任何的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那是一种方便,讲戒定慧是一种方便。讲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是一种方便;讲见闻觉知、有东西可以修,也是为中下根人不得已而说。若欲亲证如来的境界,皆不可作如此见解,一尽只要境界上作见解,法有没处,没于有地。就是说,你只要讲出一种东西,那一种东西有生,它就一定有没,[没]就是灭、灭尽的地方。你讲有一种东西可以修,就有一种东西会灭。这意思是说:佛性等同虚空,没有任何的造作,一切造作也无妨。任何的东西,你只要提出来,它就有消失,你让它生,它就一定会有灭。你说:我很有修行,就表示还有人比你更有修行;动一个念头,用理解的方式去了解证量的,这个理解就化作一念生灭,有生,它就一定有灭,好好的体会。但于一切法不作有见、不作无见,即见法。所以,以佛传佛,唯传一心,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就是不可说,佛就是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就是慧,所谓真正的般若,是必须与无相、本心相应的。凡夫因为不了解菩提正道,所以,一直攀缘五欲六尘。学道之人只要计一念生死,即落魔道;一念着于生死,就落入魔道。一念起种种的见地,就落入外道。因为有种种的知见,见有生,就一定会有灭。所以,这里要很清楚,说佛着佛见;说凡着凡见;说贤着贤见;说圣着圣见;说生着生见;说死着死见,没有!清净自性里面,总没有圣凡、来去、迷悟、生死,这些统统没有!见有生,就一定会有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缘觉是灭掉这些痛苦。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凡夫不了解,他就贪着于境界而生心,心生就会有厌离。若欲无境界,当忘其心,心忘境就空,境空即心灭。如果不忘心,只除掉境界是没有用的,如果心境不换,只换一个境界修行,也没有用的!为什么?你境界是不可以除的。意思就是:外在的环境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你一定要改变你的心境的,你硬要把环境改变才叫做修行,只益纷扰,增加困扰而已。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我们要了解,求道人不可得、不可求,所以夫复何求?学般若之人,学真正佛智慧的人,不见有一法可得,这是绝意三乘。除掉小乘、中乘、大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不要说我能证、我能得,这是增上慢人。所以,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法不相应就离佛而去,这些都是增上慢人。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如果有人临命终的时修,你只要好好的观照,四大、五阴本空,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的时候,我们的本性不来;死的时候,本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束,便是出世间的修行人。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自然就是生入净土。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要圣来不着、凡来不着、恶来不着,只是不着,法界相即得,此般若智慧的莲花自然就生。好!我们就是简单讲,有因缘再增加这些资料,这些资料,你看看是不是见性大法?是不是单刀直入?精要、不啰嗦,没有枝末,快、又准又狠!刚刚一个多钟头的诠释当中,如果你能理解跟体会,你这一辈子大受益,法以受益的就是你!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慧律法师

慧律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慧律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慧律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慧律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