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十四张DVD
《楞严经讲义》
[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先解释一下:斯则岂惟,这是离声无性的分别心、意识心。说:这个意识心,岂惟,如果加一个[缘]字就更清楚,这个第六意识心,哪里只是;[缘]就是攀缘;声就是因为有音声,所产生的分别心,不只是缘这个时声而有分别心。乃至分别我容,如果中间加一个三十二相之容就更清楚。意思是说:这个第六意识生灭的意识心,不只是能缘声音、听法的音声起分别心,同时也能够分别佛陀三十二相之容貌。离诸色相,无分别性,这一句的重点是讲:这个意识心,只要一离开外尘——这外色相,这个色相包括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无分别性,就失去了能分别之性。也就是说:意识心是离尘无自体性;如果是如来藏性的话,就是离尘有自体性,不管你外在的尘所显现的是什么,如来藏性总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垢不净,非一非异,没有任何的生灭增减。换句话说:意识心离尘无自体性,如来藏性离尘有自体性。
[此下广示有还]。底下是广为开示,[有还]就是有来去。[故云:斯则岂独缘声分别之心,离声无性;即能分别我三十二相之容貌,亦是相有则生,相无则灭,离诸所分别之色相,亦无能分别之自性]。这个意识心能分别;如来藏性也能分别。但是意识心的分别,是由尘而引起的,所以是刹那生刹那灭的一种执着和分别,无论是粗的,或者是细的。而如来藏性是也能分别,但是,是如如不动的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分别一切相,性本如如。所以,修行下手处要对,就是用本性修行。用生灭意识心要修百千万动,用本性修行,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这个第六意识心范畴很广,说:如是乃至,一直到什么?分别都无,这个分别都无,不是如来藏性的分别都无;也就是说:粗的分别统统平息了。这个不是清净自性的没有分别。是说粗糙的分别没有了。也就是第六意识的粗糙的分别都没有了,非色,就是非同于色界,色界这个色法还有,微细的清净色法;非空就是四空天,非色非空就是:非同于色界的四禅天;也非同于无色界的四空天。这个非空就是说:他很寂静,非常的寂静,是比较细的寂静,但是,还是存在微细的境界。这个非色也就是第六意识心的粗相已经没有了,粗相灭,灭粗相的细相,收做非色;这个非空,就是寂静的细境还存在。就在这个时候:拘舍离就是外道,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末伽黎断见的外道等等;[[昧]就是误认为,误认为那个就是宇宙的开始,人生、宇宙万有的开始。这个冥谛,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学当中的数论哲学,数论哲学派所立的二十五谛的第一谛。这个跟我们佛教讲的第一义谛是不一样的,它这个冥谛就是开始的意思,就是从这个立为开始。那么,这个第一义谛又作为冥谛,通常称为自性谛。这个数论学派,把这个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所以称为冥初。又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也就是诸法之实性,所以,又称为冥性,或者称为自性。就是万法有自性,都是来自于冥谛,来自于这个冥性,把它立为最初的开始的意思。也就是昧为冥谛重要的因缘就是:把微细的第六意识,他没有办法穷究到究竟,像佛陀的内证,证到诸法毕竟空性。他就把第六意识,很微细的生灭,就误认为那个就是开始,昧为冥谛,就是一切法的开始。离诸法缘,无分别性,诸位!这个法缘也就是说:一分是生,一分是灭,法缘是对生灭来讲的。所以,心所执着的其实也是生跟灭的一个动念,微细的动念。他内心离开了这个生跟灭,无分别性,就是没有自体性,连第六意识的微细刹那,仍然不是如来藏性。外道只能到这个境界,没有办法再上去,误认为这个就是开始。
[如是二字,指上缘声色二尘],[声]就是缘佛陀的说法的音声;[色]是指三十二相,二种外尘。如果是意识心,就是[离尘无分别性]。也就是离外尘,没有永恒存在的分别性。所以,意识心能分别,清净自性也能分别,清净自性它的分别就像镜子一样,你所有影现在如来藏性的生灭、来去、增减,都不动;而这个意识生灭却一直动,一直为外尘所影响,所以,它离尘无自体性。没有外尘,它活不了,就是不存在。外尘会勾引起意识心、执着心、分别心,叫做离尘无自性体;如果是如来藏性,不需要借助外尘,如如不动,就算是外尘影现在他前面,也是万法唯心现量,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生灭意识心是生死的根本,正是我们《楞严经》的重点——舍识要用根。因此我们前面讲的七处征心,方便说了,就是舍识。十番显见最重要的是讲什么?就是用根,舍识用根,是整部《楞严经》重点思想。舍掉生灭意识心,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来修行,六祖讲的:悟者刹那间,迷则尘点劫。所以,善用心是真修行人。[乃至二字,超略中间香、味、触、尘,并法处所摄],这个法尘、法缘、法处,就是[半分生尘],换句话说:另外半分就是灭了,生尘是对灭讲的。一下生,忽而生,忽而灭。[而分别之性,亦复都无]。
[此是六识不缘六尘境界,五俱意亦皆不行],五俱意识就是同时意识,第六意识配合前五识,而起妄执、妄念、妄分别,叫做五俱意。亦皆不行,也都没有作用。[如是则能分别心,与所分别境,悉皆寂然]。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寂然]千万不能误认为是本性,这个[寂然]就是只是粗糙的外境不着,不是内心里面见到如如不动的自性,不是这个。所以,悉皆寂然,非指本性,不是指我们的本性,这个要千万小心,这个是陷井。我也没有能缘心,也没有所缘境,说:我这样就是本性,错了!那还有微细的生灭意识心。[故曰:‘都无’]。都是就是在凡夫看起来,好象统统没有分别跟执着;可是在圣人来讲,观察入微的时候,还有微细生灭意识心,还是存在![唯留独头意识],什么叫做独头?独头意识就是不假借外尘,单独起作用的意识心,叫做独头。[缘法处半分灭尘],前面不是讲有生尘吗?这里就是半分灭尘。[因法尘有生灭之分故。非色非空:即内守幽闲,法处灭尘境界]。什么叫做内守幽闲呢?也就是看起来没事;可是,内心里面微细的翻腾,没有觉察。所以,法处灭尘,这个灭尘就是对半分生灭来讲的境界。[已离六尘粗相,故非色;犹有寂静细境,故非空。参禅之士,到此境界,难免被他所误]。意思就是:稍微有一点功夫,就误认为自己就是成就者,错了!那一些微细的烦恼都没有断除,仍然是凡夫,没有觉察,就会落入外道。[又非同色界(四禅天)定,故非色;非同空处(空无边处天)定,故非空。如八定后三定],前面已经讲过了,后面三定就是: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所缘境界相似],[相似]就类似。[不但随尘起灭之见闻],见闻就是动念,起灭是生灭,只要你随这个外尘,在生灭意识心里面动这个见闻觉知。那么,虽然粗的放下,[缘心不行],就算你[即嗅、尝、觉、知,亦复不起,]也不起作用,那是暂时的,粗糙的烦恼没有;但是,[此处犹非真心],还不是如来藏性,[切勿错认]。这个地方就告诉你:我们修行,修到了有一点点小小小小的寂静,千万不要裹足不前;千万不要志得意满;千万不要误认为你是圣者;或者是你是大成就者,开始犯大妄语戒,学佛还是学谦虚一点好。
[拘舍离等,此云牛舍,乃末伽黎母名,即拘舍离子,六师之一,等余外道。昧为冥谛者:昧即迷昧,不知此境非真,执为冥初主谛]。《大智度论》说,[智论云:‘外道通力,能观八万劫,八万劫外,冥然不知’]。现在的人,不要说八万劫,十年前的事情都忘光光了,什么八万劫?有的人还乱讲,说:他前世是什么……说起来就很可笑!所以,我们喜欢搞神通的人,碰到一个敛财骗色的人,他就会倾家荡产,你也不知道他胡说八道,就深信以为是真的。他一看到你,他就说:哎呀!你前世是什么来转世的;你前世是条狗来转世的,你几辈子以前是我的老婆!就乱讲,胡说八道!可是,有的人就信以为真,所以,佛法不通的时候,他就是很迷茫,很容易受骗,包括失去他的金钱,乃至于失去生命。因为他完全听命于邪魔外道,他没有能力分辨说,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有一个外道的通灵,专门唬人,有一次碰到我,他就跟我讲,他说:慧律法师!我说:什么事?你旁边跟了二个阴魂!就是说鬼魂啦。这一般人一听到就吓坏了,我很高兴,我跟那个外道跟他讲说:你叫他们二个跟紧一点!你骗我,我骗谁啊?所以,这个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倾家荡产,在这个社会敛财骗色层出不穷,而且死心塌地的说他是对的。没办法,这个就是福德、因缘不具足。说有个大学生,台湾发生的事情,去看一个邪魔外道的。这个邪魔外道的就跟她讲:你要跟我睡觉,就可以消灾解难,可以度过这个难关!这个读到大学的女学生还没什么头脑,就真的跟他睡了!后来她妈妈发现不对劲,把她抓回来,后来就告上法庭。你看,就这么好骗。所以,现在女众,我要告诉你:如果哪一个告诉你,你是他前世的老婆,你还要跟他睡觉,才能消灾难解,你就跟他讲:免了!没这回事,千万不要上当!我们这样诚心呼吁:大家就是要有正知、要有正见、要有正念,要以佛的知见,千万不要被骗得团团转,倾家荡产还不打紧,还得舍弃生命,还不能得到解脱!如果舍掉生命,能得到正法的解脱,牺牲这个生命还有价值呢;什么统统没有,还不能解脱。
[谓为冥初;从此觉知初立],从这个地方开始,有这个世性,世间之性。[故名主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此性,即世间本性也。离诸法缘,无分别性者:《正脉》云:‘纵使心之分别都无],加一个[粗的]那么就更清楚了。纵使心之粗的分别念都没有,这样更清楚。也只是[亦但离于粗分别耳],只是暂时离开粗分别,还剩下什么?剩下这个[微细流注],就像这个水微细流注。[固所未觉];没有办法觉悟,醒不过来。[纵使境之色空都尽,亦但离于粗境耳],意思就是:细境还没有断,细境就是我们的习气,生灭意识的微细意识,就是无量亿劫来的习气,还有现在对外尘暂伏。但是,却误认为你已经成就的意识心,就是微细意识心还没有断。[灭尘影事,固不能离]。[固]就是还是。还是没有办法离生灭意识心,没有办法离开微细的第六意识心。[若离诸法尘,半分灭尘之缘,即无分别之性],那么,[与上之离声、色,而无性者,同一例也]。’同一例子。现在讲的是比较深入,所以,[二破能缘之心竟]。这个能缘之心就是半分的生尘、半分的灭尘,粗的已经破;可是,微细的还没有断,他就是在讲这个。
[午三 指各有所还]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心性不是指清净自性,是指缘尘分别之心性,千万不能误认为,叫帮清净自性的心性。所以,师父一再强调:这个佛法不是大学教授有办法的;绝对不是学者有办法的。看了二个字都相同,前面讲的心性,这里讲的也是心性,可是,意义完全不同。这个不是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喔,这个绝对不是如来藏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你的心性就是能缘外尘的,那一个分别的心性,不是指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千万不能错认。
[此心性,非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即缘尘分别之心性],缘尘就是能攀缘外尘,分别之心性。这个分别心性意思就是:一直动执着的念头,一直动分别的念头,从来没有停止,是指这个。[亦即上文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切众生就是这样子。[乃随尘生灭,各有所还]。这个正是生死的根本。[分别声者],分别声是,声音现前,意识心就分别了,所以,这个意识心的念头,是从声尘来的。[从声尘来,还之于声];意思就是:从哪里借来的,还给那个地方。你对这个色法执着,这个执着来自于色法,从色法借来的,还给色法,你这个执着无自体性。你这个音声分别,还给音声,咦?没有自体性。从哪里借来的,还到哪里,到最后,你会发现一无所有。从声尘的执着、分别来,回归声尘,你这个执着跟分别意识型态不存在的,叫做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叫做离尘无自体性,就是这个道理。从哪里尘借来的执着、分别,还给那个尘,你这个执着、分别不存在。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如此,从色借来的,还色;从声借来的,还声;从香借来的,还香;各有所还,意识心本自空寂。
亦即上文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众生为什么会昏扰扰相?就是着境以为实,一直在生灭意识心打转,就成生死的根本。乃随尘生灭,各有所还,生灭意识心,尘有则有,尘无则无;不像如来藏性,尘有也是存在,尘灭还是存在,无关于尘。分别声者,从声尘来,还之于声;[乃至冥谛者,从冥谛来,还之冥谛。如人影相似,从何人来,还随何人而去。有来有去,但是暂住之客,不是常住主人],所以,修学佛道,你要认清楚,什么是生灭意识心;什么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先懂得舍识用根,千万不能错用心。意思就是:先找到我们的主人,就能够了解,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是什么道理。[故曰:‘云何为主’。初破缘心有还竟]。向哪里借来的,还给人家,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啊,拿什么来作自己的自主性呢?云何为主就是:生灭意识心本来就是妄,妄执、妄心、妄境。所以,佛陀要叫你观四种如幻的道理,什么叫做四种如幻?一、缘起如幻,二、业相如幻,三、业感如幻,四、业力如幻。为什么统统讲如幻呢?其实都是如来藏性影现出来的唯心现量的境界;而我们在唯心现量显现出来的境界,分大分小,分长分短,分是分非,分善分恶,一直昏扰扰相,而且这众相,却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所以,如来的心性当中,没有分善恶、是非、来去、生灭、增减、大小、长短、方圆,统统如如不动,无所执着。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就是万法都是空相,于中不可分别善恶、是非、对错、来去、生灭、增减。为什么?此是幻,彼亦是幻,无一法不是幻,幻无实性,本来就空;如何于幻化不可得的当中,去分别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现在就是要悟到这个,缘起如幻,业相如幻,业感如幻,业力如幻。此世间无一法不是幻,没有一法不是缘起幻化出来的,都是假相。
[巳二 显见性无还 (分二)]
[午初 阿难求示无还]
[二 如来详与显示 今初]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说:如果我这个能攀缘外境的生灭意识心,各有来去、生灭、增减,从哪里借来的,还归哪里;作不了主的生灭意识心,这[如来]就是佛陀所说的,妙明元心,这个就是如来藏性,为什么它无还?为什么它没有来跟去呢?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此当机闻说缘心有还,而求示无还也]的境界。[还者归还,如世间之物,从谁借来,还之于谁。若是自己之物,则无可还]。从谁借来,还之于谁,这个[谁]就是外境,从外境借来的执着,也把它回归到、还归到外境,你就会发现:生灭意识心的执着,不可得!譬如说:你执着金银财宝,或者是珍珠项链,你如果是执着这个,这个贪心,从钻石、金项链而来的,把这个执着心还给珍珠项链,咦?这个执着的心并不存在,从谁借来的,还之于谁。若是自己之物,则无可还,如果是你的如来藏性,就没有这个。意思就是:万法都无关于清净自性,只是因为你妄执、妄动、妄念、妄着、妄想,统统叫做[妄]。凡夫的[凡]怎么写呢?中间加一点,那一点,禅宗讲的就是:动念即乖,凡夫就是多了那么一点执着,那么一点就是除不掉。着那么一点点,就会变成凡夫,一点都不行![故问曰:若我能缘心性,如来现说,各有所还,而如来所说妙明元心,云何乃是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初阿难求示无还竟]。
[午二 如来详与显示 (分四)]
[未初 指喻见精切真]
[二 许示无还之旨]
[三 备彰八相皆还]
[四 独显见性无还 今初]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对阿难说:且汝见我,你现在阿难看到我的见精明元,[元]就是本来的如来藏性。你现在用这个看我,虽然它不是妙精明心,虽然不是我们的真心。但是,它很接近了,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看《表解》
月喻,月亮的比喻。㈠第一月—乃天上真月—喻无妄真心。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性㈡第二月—乃捏目所成—喻带妄见精。捏目所成什么意思?我们正常人的眼睛看这个月亮,这个月亮是真月;喔!月亮在天上!我们怎么样?闲着没事,就把这眼睛稍微的捏一下,再看,咦?天上真月的旁边,怎么会另外一个月亮呢?变成第二个月亮!意识心就是这样,透过无明,多一层的颠倒、妄想、执着,就会变成第二个月亮。我们第八意识就是第二月,它是带少分妄的一个真心。真月是指如来藏性;第二月是指第八意识。再底下就更糟糕了,㈢第三月—,就是影子,乃水中月影—喻分别妄想。分别妄想就是你平常生活所缘的那个色声香味触法,一直昏扰扰相,这个就是第三月。也就是财色名食睡,让你忙得团团转,就是你看到的,是第三个月。我们修行人眼睛一闭,禅坐,色声香味触法放下,不攀缘外境,慢慢慢慢的见到第二月;再有一天慢慢熏习,忽然大悟,就见到了真月!
看这里,我来比喻一下,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月亮在虚空当中,这个真月很圆满。那个比喻作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性。我们无始无明一念妄动,就是把眼睛稍微捏一下,看到旁边第二个月亮,这个就是第八意识。转本有的智慧的光明,变成一念不觉的无明妄动,不过,这个已经接近真月了。第八意识虽然不是真月,第二个月亮,但是,已经接近真月,真的月亮。还有第三个月亮是什么呢?诸位!你们都去踏青、烧肉过,到了晚上,你到只要有水的旁边,你会看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当中。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当中,离月亮太遥远了,如果你跳到水中要去捞那个月亮,捞得到吗?不可能!是的,答对了!意思就是:你一直追逐外境,不懂得回光返照,你是永远没有办法了生脱死的。好!如果我们眼睛有一点毛病,往虚空看,会看到第二个月亮。我们去找,会发现说,咦?第二个月亮不存在;但是,他只要稍微转一点方向,就可以接近真月了!所以,第一个月亮是真月,第二个月亮是真月投影出来的影像;虽然说是一个假相,但是接近,不同于水中的月亮,水中的月亮离这个真月太遥远,如果你跳到水中,你是永远捞不到月亮,也没有办法接近月亮,方向刚好相反,是不是?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从带妄显真。就是你第一个重点要先知道,要先知道、看到第二个月亮;因为第二个月亮,已经接近第一个月亮——真月,所以,佛陀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好!看经文,这样来比喻,你就看得懂了。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已经接近第一个月亮,这样意思就完全清楚了。非是月影——第三个月亮,它不是影子。第二个月就是:你一定要找到第八意识的这个见精,它带有少分的妄,但是,接近了真月。这样看起来的话,你要找到真月,就一定要先接按第二个月,慢慢慢慢就会接近真月。就是:如果你懂得这一些生灭的、微细的执着,仍然是第二月,那么,没关系!虽然你有现在的颠倒、妄想、执着;但是,你已经知道在能缘的心下手了。所以,师父为什么一再强调:注意你的起心动念?就是这个道理。贪着于五欲六尘的人,是永远没办法见性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光返照,虽然他见到的是第二月,就是能缘的这个意识心,虽然还不是真心;可是,已经接近真心了。懂得回光返照的人,他就有希望见到真月。
[佛欲示无还之旨,先明见性,切近真心,且就阿难日用之见,分明指示,故曰:且汝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即是八识精明之体,元者本也];就是你看我的时候,其实带有真心,就是这个意思。你现在看,你阿难看,就是第八意识同时存在精时之体,只是你不悟而已!是这个含义。[故出其名曰:见精明元。即二根本中真本,识精元明是也。体即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它会起作用。[在眼曰见精。在耳曰闻精;在鼻曰嗅精;在舌曰尝精;在身曰觉精;在意曰知精],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没有一处不是本来面目,只是你不悟。[本具精明之体],你要开采这个精明之体,记得!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见性;就见到了精明之体。如果我也懂得歇即是菩提;如果你也懂得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精明之体就显现。[而有了境之用,但体受妄熏],这个妄熏就是妄执、妄分别、妄境,这个[妄]包括三种层次。
就是受到这三股强大的虚妄熏习,所以,一直没办法觉悟。但是,我们如来藏性这个体,受到妄执、妄分别、妄境的熏习,[而有二种颠倒,见妄未除,精明尚欠于妙,故曰:虽非妙精明心]。这虽非妙精明心,就是告诉你:已经接近了,没关系,再继续用功![虽非二字暂抑之。而喻中,随即扬其切近于真,如捏目所见]。这个捏目是表法,比喻动念,就是无明,动到无明的这个微细的念头,就是捏目。如捏目所见[之第二月],就是多一层执着、多一层非别。[虽非真月,而与真月原无别体,但多一捏而已,放手即真];这句就告诉你:歇即是菩提,放下,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不是说我今天来到大殿早课、晚课,在家居士在家做一个钟头、二个钟头的念佛持咒,就代表你出去可以跟人家大声的对骂。知道吧!真正的修行人是在大殿佛堂修行;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与人相处,也是修行,很多不知道,道场在心,不在固定的相状。如果你今天说:我来拜佛!好!没错。在这里大殿拜佛,那你出去呢?那你出去,佛在哪里?你要在这里才有佛,在这里大殿,佛才来接引,那你如果死在外面呢?谁来接引你?佛在心中。所以,真正修行人是: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时空,统统在修行。对人有礼貌,就是一种修行;口不出恶言,就是一种修行;到菜市场买菜,你看到千差万别的人模人样,那个就在警惕,这个就是在修行;你在你的公司行号看到众生相,这个就是在修行。要切记!说:佛在心中,听起来很简单。
有一个女居士,来到这里,有一点狂妄。来这个大殿,我就跟女居士说:居士,居士!你去拜佛。这个女居士她懂一点皮毛,她就说:佛在心中。我就问她:心在哪里?所以,半桶子(半吊子)的,她就不懂得佛法,听到人家讲:佛在心中,人家继续再问,她就回答不出来了!有一个女居士,挂一条念珠,我看她佛法也不是懂很多。来到这里:师父!你们有没有《金刚经》?我说:有啊!我说:居士,你平常做什么?她说:(台语)阮(我)是修道人,阮(我)都诵《金刚经》。然后,我就问她说:你是修道人,道在何处?哑口无言,stop!她就两个眼睛这样(发直),还自己挂一条念珠。我一直叮咛说,印光大师讲:在家居士不要戴一条念珠,你老是讲不听。戴念珠表僧相啊!她也不懂,也没有人劝她,她就认为:诵诵经,这就是道,叫做修行!她不懂佛法,所以,没办法了!因此我们要了解,修行可不是那么简单!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搞得通!所以,做人要谦虚一点,尤其是咱们修行人,更应当谦冲自牧,人家就说:哎呀,某某法师,你很有修行。我们应当这样回答:哎呀,惭愧!说:你今年贵庚?六十。说:你出家几年?出家人要这样回答:虚度四十。虚度就是:我空白的过了四十年,这听起来,对方也很舒服。不过你讲这句话,不是为了别人的赞叹而讲的。不能套用这种模式,变成喜欢别人再赞叹你一遍,这样子又是荣誉心、名利心在作崇。是由你肺腑之言,真的要谦虚,是这样子的,不是希望别人再赞叹一下。
[非同水中月影,与真月有虚实之殊,天渊之隔]。不同于水中这个月影,跟真月有虚有实的差别,所以是天渊之隔。[以第一月,喻纯真无妄之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水中月影,喻缘尘分别之识心。佛欲令人舍彼妄识,取此见精],加几个字更清楚,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佛欲令人舍彼生灭妄识心,取此不生灭见精,[为本修因也]。本修因,它的重点就是:你修行下手处要对,你一定要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心,才是真修行人。
[问:阿难求索真心,佛何不指与纯真无妄之心,而乃指此带妄之见精耶?]为什么要带少许的妄来开示呢?干脆就讲真心啊![答:纯真之心,唯佛独证,等觉菩萨,犹有一分无明未破,真尚未纯,而况位居凡、小,离此凭何指示乎?譬如指矿说金],矿就是山中有矿,矿提炼就是纯金。[求金之人,若舍于矿,岂有真金可求]?这个矿还没有去掉污垢、冶炼以前,真金显现不出来。我们凡夫也是这样,没有经过一番修行,佛性显现不出来。[十番正示,二见翻显],二见就是真见跟妄见。[如销矿成金],就是你一定要放下妄见,妄见就是生灭意识心,你才能见到真见,就是你才有纯金可得,用心性修行。[其金一纯,则光明焕发矣!从上诸祖,皆本佛意,多于六根门头,接引学人,竖臂擎拳,一棒一喝,无非欲令学人,亲向自身中,识取本来面目。慎勿因此有虽非妙精明句,遂疑见精,以为全妄],见精就是说:带有少妄的第八意识,认为那个是妄,[不敢认取也。初指喻见精切真竟]。把第八意识少量的妄除掉,就是见精,不需要疑惑,就是!第八意识直下无妄,就是真心。
[未二 许示无还之旨]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你应当好好的听,现在要开示你,哪一种情形是没有来去的。
[首句诫听,下乃许示。无所还地者:即本元妙明心地;前阿难所云:‘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既圆满,则无来无去,常住不动,安有所还?是为无所还地。二许示无还之旨竟]。
[未三 备彰八相皆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标号一;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标号二;户牖之隙,则复见通,标号三;墙宇之间,则复观壅,标号四;分别之处,则复见缘,标号五;顽虚之中,遍是空性,标号六;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标号七;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标号八。在[一]写明,这一段是讲明;第二段是讲[暗];第三段是讲[通];第四段是讲[塞];第五段是讲[异],不同叫做异;第六段是讲[同];第七段是讲[浊];第八段是讲[清];一跟二一对,叫做明、暗一对;三跟四是一对,叫做通、塞一对;五跟六,异跟同是一对;七跟八,浊跟清是一对。
我们慢慢简单解释,消文释义一下。阿难!此大讲堂,这个大讲堂是比喻妙明圆心,不动不变的本体,就是如来藏性的意思。这个如来藏性,随着因缘,它会显现不同的假相。好!这个大讲堂就是比喻如来藏性。师父来解释一下: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这个大讲堂,窗户、门一打开,哇!内外通达,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是指白天;日轮升起来,则全部的讲堂,皆有明曜,讲堂不变,就是变成很亮了!中夜黑月,云雾晦瞑,中夜就是半夜,就是我们讲的子丑寅卯那个子,子夜。印度分白月跟黑月,白月就是有光的月亮,那么,黑月的话就是完全看不到月亮。因为这个云雾聚集在一起,它掩蔽了这个虚空,晦暝,云跟雾一团结,月亮看不到了,则复现昏暗之象。昏是暗的开始,我们讲:黄昏,黄昏,就是接近什么?接近暗夜,黄昏嘛是不是?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极。所以,第一个跟第二个,叫做明、暗一对,一对一对的来讨论。
第三段叫做户牖之隙,则复见通,[隙]就是空隙;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壅]就是塞。意思就是:门跟窗户一打开,你就看到通,里跟外没有阻碍,通。可是,这个围墙,墙宇之间,也就是四围叫做墙,四边把它围起来这个叫做墙,这大家都知道,城墙,城墙,四面都是墙,是吧!那么,四边的屋檐叫做宇,房屋的顶外向外延伸的部分,我们知道屋檐是滴水的地方。下雨的时候,就会沿着屋檐滴下来,所以,这个四檐就是四边的屋檐,叫做宇。这个时候,围墙一围起来,内外就彼此不通了;内外彼此不通,它就会壅塞、阻塞。记住!回归到前面:通、塞一对,前面是大讲堂,大讲堂不变。也就是一下明,一下又暗,你一下光明,一下又看到暗。一下又通,一下又塞。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诸位,这个第六句把它调换,[顽虚]要调到[空性]底下,这一句应该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分别之处,则复见缘。分别,能见的这个分别,这是山,这是石头。分别,眼前所分别之境。譬如说:山、地、林、泉等等,则复见缘,这个[见缘]中间加几个字更清楚,见什么呢?见[外在之尘]缘,这样加四个字,你就看得懂了。眼睛分别之处,能见到种种的山、林、地、泉,[泉]就是水泉,外在的尘缘。诸位!这个就是差别相了,差别叫做异,前面刚刚我们所讲的,叫做异相。那么,有相同之相,相同之相当然就是虚空了,所以叫做空性之中,遍是顽虚,顽虚就是没有生命的,意思就是:没有智慧的。顽虚就是说:它就是我们看的虚空,顽虚就是虚空。这个[空性]不是指缘起性空那个空性,是说:虚空没有差别之相,所以,空性就是同,共同性叫做空性。所以,虚空有共同的性,不是像山、地、林、泉,它有差别,虚空是同一相,虚空是同相,山、地、林、泉是差别相,这二句在讲差别相还有同相,差别相就是异相。可是,你看了异相、同相,大讲堂一样,大讲堂就是如如不动啊!
第七叫做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这个是浊,这个刚好颠倒过来。这一句是:昏尘之象,则纡郁士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郁]?就是地气屯积;什么叫做[士孛]?就是更大,飞沙走石,灰沙飞扬叫做士孛。这个郁,第一个[郁]字是气,屯积这些气。这个[纡]是环绕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昏]当然就是昏暗、昏沉,种种的灰尘,为什么有这些浊相呢?这些昏暗的灰尘现象是怎么来的呢?则纡郁士孛,是来自于地气的屯积,就这么样,灰沙飞扬。意思就是说:这一些昏暗现象,是这些地气屯积,还有飞沙走石,围绕的种种现象。地气屯积围绕起来;还有灰沙飞扬把它围绕起来,这个[纡]就是围绕,就会变成昏暗。所以,昏暗的现象,就是浊象,就是地气的屯积和灰沙飞扬。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霁本来的意思叫做雨后天晴。下雨以后天气放晴,把所有的灰尘都收敛了,叫做敛氛。万里苍苍,一色清净,所以,又观清净之相,是这个意思。
八句就是:明、暗;通、塞;异、同;浊、清,它在强调什么?强调如来藏性不变,但是可以随种种的因缘显现明相,大讲堂不变,可以显现明相;可以显现暗相;可以显现通相;可以显现塞相;可以显现异相;可以显现同相;可以显现浊相;可以显现清相,这些八相虽然不同;但是,没有妨碍大讲堂。所以,佛在说法的时候,是用种种的善巧比喻,让我们理解如来藏性如如不动,不随种种的外在缘起假相而影响。
注解,[此欲示无还之见,先列可还之相。佛意非有可还之相,莫显无还之见],生灭是对不生灭讲的;不生灭是对生灭讲的,所以,要先了解来去之相,而后显不来去之相。[故先列可还,共有八相四对:明、暗;通、塞;同、异;清、浊也。各有体相,如日轮是体,明曜是相],日轮是太阳,体为主。日轮有这个主体性,当然就有光明之相,明曜之相。[乃至澄霁是体,清净是相],有体有相。[其中惟六七体相颠倒,观还处自知]。标号一、[大讲堂户牖洞然大开,内外通达,东方日轮升天,则全讲堂,皆有明曜之相];这很容易了解。底下二、[中夜即子夜,黑月谓一月之中,有分白月、黑月],我们中国的一个月是印度的二个月,印度是分白月跟黑月,以见到月亮跟没见到月亮。所以,就是半月半月诵戒,这比丘戒里面都很清楚,现在是白月,或者是黑月,尤其出家人特别的清楚,半月半月诵戒,有白月、黑月。[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因云雾晦冥(掩蔽于空),则复现昏暗之相。昏者暗之始,暗者昏之极。此明、暗一对]。这文字都很简单。底下三、[户牖空隙之处,则见通相];第四、[墙宇之间,四围曰墙,四檐曰宇,内外彼此不通,则复观壅塞之相;此通、塞一对]。这个也简单。底下,五、[分别之处],分别之处是什么?就是:[指眼前所分别之境],境处。[处即境也,如山、地、林、泉等处]。标号六、[则复见缘:缘即尘缘差别,如山是高,地是平,林是密,泉是流,彼此之相不一,则复见差别之相;顽虚之中,遍是空性,应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空性广大,同是冥顽无知,故曰遍是顽虚之相;此同、异一对]。底下第七、[郁士孛之象,则纡昏尘,应是昏尘之象,则纡郁士孛,象即境象;纡环绕也;地气屯聚曰郁;灰沙飞扬曰士孛。昏尘境象,则纡绕郁士孛之相];最后一个,八、[澄霁敛收也氛]:[敛]就是收。[雨后天晴为澄霁,所有尘氛,悉皆收敛,万里苍苍,一色清净,故又观清净之相;此清、浊一对也]。
总共四对八相。明、暗;通、塞;同、异;清、浊。意思就是:这八相不影响大讲堂,大讲堂它一直存在。千差万别之相,这八相就是等同千罗万象,都不影响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四对八相表一切法,[此八相,皆为见精所对之境,下明各有所还,对显见精无还]。意思就是:相有来有去,而我们的见精是没有来跟去的。它因为是主人,所以不必还给谁。自性本自具足,所以,不必明来还明,暗来还暗,不必还了!所以,[离尘别有全性],离开外尘它有自体性,[全性]就是可以作得了主,就是如来藏性。[异前缘心],不同于前面的意识攀缘心,意识攀缘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离尘别有全性,这句话画双红线,这个就是真心。好!如果用贴切,怎么样来认识这一颗真心呢?如果有一个人,不管他是贫富、有钱没钱,包括一切家庭所发生的种种的现象,他都能够如如不动,不动于相。它知道这个都是幻。爸爸死了,全世界所有的爸爸都会死啊!你的爱人,突然有一天死了,修行人都很清楚,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只是你有没有提早做准备而已?
有一个爸爸他就这样子了,载了儿子、女儿,出去发生车祸,爸爸死,女儿也死,剩下他儿子。他太太看到这副景象,哭得死去活来!我看这新闻报导,她说:怎么会这样子?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当场就昏厥了,哭到不行,没办法再哭了,有眼泪掉到没有眼泪了。就是说:只要是凡夫俗子,你不修学佛道,心里完全对这个生离死别没有做心理准备,突然来的时候,随不了、发狂!而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就住在隔壁,随时会来我家敲门,真的啊!你下课出去,交通还要小心喔,下一堂课,明天你能不能来听经闻法,还是个问题。因为那个无常,它是随时随地,什么时候发生,你不知道的。所以,我就比较少出去了,这样我就比较不会发生意外,明天继续讲课了。真的就是这样子,一刹那之间,这个人死掉了,那个人去助念了,就在刹那之间啊!再过几天,那个人肝癌死了,再过几天,那个医生检查,说生命剩下二个月,哇!大家在上课……还不到一年,这个空位少了,那个空位少了,当然,不是少了就全部都死掉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很有可能。在此真的,生灭无常的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可靠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叫做永恒的。想在这个生灭无常的世间,抓到永恒的快乐,那个叫做痴人作梦,根本就是水中捞月,根本不可能!所以,生命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学佛、修行。
[离尘无体也。此大讲堂,喻妙明元心,不动不变之体,为大总相法门;八相,喻心体随缘,现一切别相]。[别相]就是差别之相。[总言之,随迷、悟二缘,而现染、净诸相]。迷了不污染,悟了就清净。[明喻智慧,善能照了;暗喻无明,昏于长夜;通喻六根通达,触处洞然;壅喻二执障蔽],就是我法二执,我执、法执。[头头是碍];只要你有执着,它就一定会有障碍,头头是碍。修行,它的重点你抓到,就不是很困难,就是无所住,着就不通,着就碍。[差别之缘,喻善恶;顽虚之状,喻无记;郁士孛喻昏迷之性;清净喻澄湛之心;正显种种幻化],种种的幻化,这四个字很重要。[皆生当人妙明元心],就是种种的幻化,其实无关于我们的心性的。所以,六祖讲的: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一语就道破修行的重点,你不能离相,你百千万劫不可能入道。你看到什么着什么,看到什么不舒服;看那个也不顺,看这个也不顺。这些种种的幻化,都在我们的如来藏性里面显现。记得!你只要在缘起的、如幻的这个境界当中,不要被迷失,不要攀缘,无所住,菩提之道自现现前。[此心不拒诸相发挥],相种种的发挥,统统是缘起,缘起性空,就是不可得。[能为诸相所依,若讲堂然],就像讲堂一样。[人人皆有此大讲堂,试深思之]!大讲堂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每一个人都具足。
[昔报慈文遂禅师,尝究《首楞严》],[尝究]就是曾经,为了究穷《楞严经》的思想,叫做尝究首楞严。过去报慈文遂禅师,曾经为了探究首楞严思想,《首楞严经》。[谒],就是参访,拜访。[谒于法眼]禅师,法眼禅师是大悟的。[述己所业],这个[业]当作修行。说:你是如何的修习正道,怎么修行呢?他就自己讲了,描述一下自己怎么修行,[深符经旨]。法眼禅就说了,[眼曰:《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八还。文遂禅师说:[遂曰:是],是啊。因为那个时候还没开悟。[眼曰:明还甚么?]意思就是:这个光明是来自于哪里?[还]就是有来去,明是来自于哪里呢?是什么呢?有明相是因何而来?[遂曰:明还日轮。]有光明现前是因为有太阳,叫做明还日轮。所以,把这个光明还给太阳的时候,回归到太阳的时候,这个就没光明了,只要太阳收回这个光明,光明就没了。[眼又曰:日还甚么?]就一直问下去了。[遂懵然无对],这个懵然无对就是不明事理,无知的样子。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自此服膺请益]。从此以后就拜法眼禅师,在旁边服侍,很难得碰到一个悟道的了。
[是可知主中主,故非注疏所及]。主中主叫做以心印心,绝对不是用任何文字、语言、笔墨所能注疏的、所及的。意思就是:大悟的人只能以心传心,用语言、文字是不得已的,真的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体悟那个大悟的境界不出来,只好用语言、文字方便说。可是众生又卡在语言、文字观念里面,死在那个语言、文字里面,又跳脱不出来。这个主中主是什么?是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的,叫做四宾之义。主就是主人。什么主人?什么是宾?宾就是客。我们前面讲的:是客人就有来去,主人是不动的。宾主之一,临济义玄禅师所创的四宾主之一。[宾]是指学人、是指徒弟,正要向师父学习,[主]指师父、师家。什么是主中主呢?就是师家、师父接引他的徒弟、学人的时候,立于其本分的立场,站在他的本分的立场,展开独立、活泼、不挽常格的方法。因为一落入语言、文字,他就会有一个格局束缚,就是意识型态。无论他怎么走,无论他怎么讲,只要学经教,他就是很容易落入那个格、常格,就是意识心;用意识心要去推测佛陀的境界,不可能!可是,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善巧方便、就更难了。
诸位!在座有几个是六祖那一种根性的?没有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反过来,如果师父一心一意想接这个徒弟,就是学人;但是,不善于破除学人的执着,以令其返回本分的立场,这个叫做主中宾。主中宾就是师父教导徒弟方法不对,不能叫他自己回光返照,不能叫他见自性才是你真正所拥有的,师父只是增上缘。师父不会教化,不能让徒弟回归到他的立场来讲法,叫做主中宾。就像佛陀在这个《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说:讲经说法的人,或者是一个上师;或者是我们讲的活佛;或者是禅师;或者是叫做转大*轮的法师,一定要了解佛陀这个比喻。佛陀比喻:一个小孩子在吃奶的时候,这个母亲一定要知道这个小孩子、小宝宝、小baby,他到底要喝多少份量的奶?喝一点,他可以吸收。如果这个母亲他不懂,为了孩子快快长大,白天也灌、晚上也灌、半夜也灌牛奶,这个孩子不但不能吸收、消化,同时会吐出来,呕吐吐出来。师父在教化众生,要针对根器,同时要适可而止,如果讲的法很深、很艰涩,同时又不会讲解,它就会变成说:我要你好。就一直灌这个牛奶……灌到这个小朋友呕吐、拉肚子,送医院急诊。本来喂奶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懂得掌控时节、因缘,也不了解小孩子、小baby的这个食量是多是少,就是这样子。
一个讲经说法的人,一个站在台上的人,一定要领会佛陀的这个心法。大悟,他才办法万法皆通,随手拈来,都是自己家里的本性的东西。如果没有见性,他说法就会变成:讲到这一边,就失去那一边;讲到那一边,就失去这一边。有一个学中观的来拜访师父,说:师父!听说你大悟!我说:不敢,那是你恭维!我没什么修行,很平凡!我说:那你修什么宗的?她说:我学中观。我说:那中观是什么?他说:中观就是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喔!八不中观,中道的思想。他问说:请问师父!那您认为中观是什么?我说:一观也没有,叫做中观,哪来的观呢?有观就有能所,见就是性,无性不能见,诸法当体即空,能观什么?止无可止,你要止到什么时候?你要观到什么时候?所谓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那是方便说,万境本一如,何来增减相呢?何来住不住呢?性相本一如,何来来去、生灭、增减的东西?什么是中观?一观也没有,叫做中观。他好象突然大悟:哇!这是我听过最震撼的答案!好吧!你慢慢来,年轻人不简单,能够朝向菩提之道,师父也赞叹你!他就非常高兴,适得其所。所以,这个主中宾就是说:师父不懂得教化徒弟,就一直讲…就像有一个师父,在打佛七,有一个大学生走过去,他就这样子,他说:你进来念佛啊!那大学生说:我为什么要念佛?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啊!说:极乐世界谁看到?
一个弘法的人,你要让知识份子服了你,绝对没有办法,你要叫他说:你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去极乐世界,他就会心服口服的啊,这个知识份子、大学生是很刁钻的,很不容易降伏的!所以,在佛教界里面,各种法师都需要啊!每一个法师,在某一个时间、空间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佛教不是否定对方,变成肯定自己的力量;佛教是尊重对方,同时解脱自己,叫做佛教,我们不能弄错方向。所以,我们一再的教育这些法师和护法居士大德:佛教是咱们自己的,佛教超越一切种族对立;超越一切政治立场;超越国界的,佛教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为什么佛教徒不团结、不合作,可以随便的毁谤、批评一个法师,这个是谁教的?佛有这样教导吗?没有啊。你修各守各派,佛都赞叹的,修我们自己的行。知道吧。
好!底下我们讲主中主,这个曹洞宗所立的四宾主之一,[主]就是正体,指正、体、理,正就是对偏讲的;体是对用讲的;理就是对事相讲的。所以,这个主中主是说理之本体并非直接显现于日常之事相上。意思是说:心法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完全超越一切表相的意思。所以,前面的主中宾是说:师父不懂得教导徒弟,单刀直入,讲到心法,叫他回光返照,你就是佛!不懂!叫做主中宾。这个主中主就很厉害,不借一切表相,不离一切表相,单刀直入叫你见性,叫你今生今世就得以成就!
有一个法师来到我这,讲来讲去,他就说:哪一宗最殊胜,某一宗最殊胜。我就跟他讲:净土宗念佛,可以离开佛的心吗?不行!禅宗参禅,可以离开佛的心吗?也不行!天台宗的三止三观,可以离开佛的心吗?也不行!《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海印三昧,可以离开佛的心吗?不行!啊?唯识学、相宗、性宗、八大宗派能离开佛的心吗?不行!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佛的心,那你说:哪一宗比较殊胜?哪一宗可以不必回归到佛性?哪一宗可以不回归到佛的心,可以修行呢?净土宗:若一日乃至七日,对不对?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怎么解?一心不乱这怎么解?一心不乱就是佛的心,这个能离开佛性吗?我们不要误认为心外有法,心外是绝对没有法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佛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诸位!佛可以离开你的心性上去抓吗?去追吗?不可以的!所以,修行一定要在心性上下功夫!心性上下功夫还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是降伏自我。
[端师子颂曰:八还之教垂来久,自古宗师各分剖,直饶还得不还时,也是虾跳不出斗]。解释一下:八还之教垂来久,八还就是前面讲的,八还之教意思就是:佛陀的教法、教义,来到咱们中国已经很久了,已经教化我们很久了。自古宗师各分剖,各分剖就是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用意识心来分别,或者用语言、文字,各个来剖析这八还之教。自古宗师各分剖,用各人的见解,来分剖八还之教,就是佛的教化。直饶还得不还时,[直饶]就是就算是;[还得]就是一直谈到;不还时,就算你一直谈论,谈到无还时,意思就是:让你用语言、文字一直在讨论,讨论到什么?[无还]就是指不生灭。这一句话就是:不是以心印心,就是用语言、文字要一直剖析那个八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个佛陀的寂灭涅槃的教法。就算你用生灭的语言、文字一直去讨论到说这个叫做无还处,也是虾跳不出斗,意思就是:没有见性的人,就是跳不出语言、文字的范畴,[斗]是指语言、文字跟意识型态。就是没有开悟的大彻大悟的人,无论用什么语言、文字去强调佛陀的那一颗心,你就是摸不着门,抓不到重点,你也不知道,因为他没有内证的功夫,是指没有证量。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能见是一,所见不一之相],能见就是每一个人的见性;所见就是千差万别。[咸在一见之中,故曰咸看此诸变化相]。咸看意思是你要用平等心去看看,同时看。[相以变化称者],为什么相是以变化称?因为它是生灭、是无常;它是缘起、是缘灭。[自无而有],释迦牟尼佛讲了一句话,是特别特别的重要!什么特别重要?诸法从毕竟无,变为毕竟有。就是说:我们用现在的语言,随师父的语言,一直退回去你就知道,什么是诸法从毕竟无,变为毕竟有。我们现在是一个人;我们退回十年前、二十年前,再退回去父母还没出生我们之前。好!再退回到一百年、一万年、一亿年;再退回四十六亿年,往前,没有地球的。四十六亿年前,没有地球的。这个地球是太阳系爆炸散开来,星球再不断的撞击在一起……因为引力的关系。那么,其它的地方就射向月球。你看月球的表面为什么坑坑洞洞?就是几十亿年前,它这个陨星一直撞。地球也是这样,一直撞击,熔岩一直加大,撞进来的时候高温,地球就加大。地球不是本来有的,是太阳系初构成,本来是碎片,碎片撞击在一起,因为旋转的力量,再经过四十六亿年的风化、切割越来越大,变成椭圆形,变成今天地球的风貌,我们还以为真的有山、有水、有树林,不知道这是从物质的世界演变地、水、火、风,四大融合再继续演变,到今天变成这样子地球的面貌。我们还一直误认为,这个地球是真实性的,叫做自无而有。而我们人类也不过是百年,就是刹那之间,他就会消失。众生就是:本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一切相;现在缘起,就变成什么相都有。[谓之变,虽有若无,谓之化,显其不实也。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以上八相,各有所因,本因何处而来,还之何处]。
[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佛陀在解释无还的道理。说:是什么本因呢?本因就是原因,来自于何处。阿难!这种种的变化就以明相来讲,明相是来自于太阳,所以回归,把它归还太阳。所以,无日不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明相了。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把它归还。[上科云:诸相各有本因;此科征释本因,谓明相当还日轮,以日是明相本因,以是之故,还之于日]。因为日就是明相的本因。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士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暗还黑月,为什么会暗?因为黑月,没有光线。通是因窗户和门;壅是因为墙壁、四周围;[缘]就是能见的见缘,见缘还分别心,[缘]上面加一个字:[见]缘还归于分别心;分别就加一个[心],这个意思就更清楚。顽虚还空,为什么有顽虚?是因为虚空的同相。郁士孛还尘,[郁]就是气屯积;[士孛]就是灰沙飞扬。就是因为还尘。因为有尘,所以有郁士孛;因为有郁士孛,所以有尘,还归于尘。清明还霁,雨过天晴就是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此中顽虚还空,郁士孛还尘],郁士孛就是现象,尘就是体。[足证前之体相颠倒,其余例上可知。以此八相类推,则诸世间,一切眼家所对之色尘,皆有可还,不出斯类。三备彰八相皆还竟]。把这个种种的八相,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见精无所还。
[未四 独显见性无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完全是无字天书,根本就完全听不懂,非常困难!根本就不了解尘自生灭,自性本空的道理,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理解跟体会是什么。说: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八种就是八种之相,但是,同时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被你看到的八种之相,同时有存在能见的见精明性,这个见精明性,是欲还哪里呢?意思是说:你看到了这八种相的见精明性,要还谁呢?为什么?见精明性,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把笔放下来,注意听:这句弄清楚,后面就方便了。现在文殊讲堂有电灯,开着灯光,对不对?对!看得到明相、看得到师父、看得到佛像。现在眼睛不必闭起来,如果我们把电灯全部关掉,你看到什么?看到暗。如果说:我们这个见精明性,是因为明亮而存在,那么现在亮的时候有见精明性,那灯光关掉以后,见精明性就会随明跑掉,对不对?因为见精明性如果是因为明而有,就会受到明影响。我们清净自性,如果受到光线影响,就变成光线有,才会明心见性嘛;可是,明心见性无关于光线、黑暗。所以,光线亮的时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一样在作用;当电灯全部关掉时候,你见性见到什么?见到暗,明跟暗都没有关碍我们的清净自性。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还于明就是跟明跑掉了,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说:如果说我们的见精明性是来自于明亮,那么,明亮没有了,跟明跑掉了,暗的时候来,就看不到暗。说: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所以,明心见性无关于明暗,如果这个见精明性是跟明跑掉了,暗来,你看不到。所以,我们电灯开,看到亮;电灯关掉,我们也一样可以见到暗。如果见精明性跑掉了,暗来,你怎么会看得到暗?所以,清净自性无关于明暗,明心见性、见精明性也无关于明跟暗。所以,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精、见无差别。[见]就是见性,我们的见性根本就没有差别。因此我们不要在假相里面,分来去、生灭、增减、分大分小、青黄赤白,见性没有这个东西。
[此正显见性无还,乃为真主人。谓汝能见八种之相,此见之精,即是妙明真性,无来无去,不生不灭,当欲从谁以俱还乎?谁字,即八相中随举哪一相。何以故起,是征释。设若见精还于明相,已随明相而去,则不明时,应无复见暗?汝今不然,虽明去暗来,通去塞来,异灭同生],[异]就是异相,异相灭了,则同相生,要不然这异灭同生,谁看得懂呢?异相灭了,则同相随之而生。[浊灭清生],浊相灭了,清相就产生。[所见之相,任从种种,千差万别,而能见之性,湛然盈满,如明镜当台,有物斯鉴,明来见明,乃至清来见清,昭然不昧],就是明显的样子,很明显的,见性不因为明暗。[凝然不动],这凝然不动就是心如如不动,心神专注的样子叫做凝然。所以,你修行一定要抓住重点,就是放下、无所住,无关于假相,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告诉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这个见性,就无关于任何的大小、长短、方圆、色泽,完全无关!也无关于来去、生灭、增减,完全无关!也无关于明暗、通塞、统统无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要进入佛的菩提里面,就必须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叫做进入[无差无别,无往无还。本科独显见性无还竟。并前二如来力为破显竟]。
[辰三 承前判决取舍]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种种可以归还的,来去的,自然不是你的清净自性。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不汝就是不由,由不得你,汝还,可以还的,[还]就是归还,不由汝可以归还的,非汝而谁?如果加三个字:非汝[之真性],而这个谁不是谁,要不然那是什么?就是你的真性啊!这句话是说:缘起的假相,是有来去、生灭、增减,[还]就是来跟去。说:这些假相都可以还,自然非汝,当然无关于你的见性,就是:不是你的真心了。所以,缘起的假相,自然不是你的见性、真心;但是,那个没有来去、生灭,那不是你的真心,又是谁呢?又是什么?意思就是叫你:你要直下承担,见就是性,你只要不动到多余的执着和分别。
[首句,近指八相,远指六识。八相从缘而有,还之于缘,缘有则有,缘无则无;六识因尘而有,还之于尘,尘生则生,尘灭则灭,皆有可还,自然非汝常住不迁之真性]。这句话的总结就是:只要假相能引起你的烦恼的,那个就是意识心,不是真心。只要缘起的假相,内心引起你的不满、嫉妒、贪、瞋、痴,统统落入生灭意识心,因为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我们意识放下,坚持如如不动,不迁的真性就显现了,就在当下![汝当决定弃舍],就是充舍意识心,[而不须执吝矣],千万不可以执着这个意识心而不放。[云何汝先说,现以(用也)缘心],你现在用攀缘心来听法,又看到三十二相,[允所瞻仰],[允]就是实实在在。你为什么用攀缘心,攀缘说法之尘相?又看到三十二相?这实在是你所瞻仰的,[而犹恋恋不舍]!那个意识型态呢?今不生不灭的见精明性,[今此见精明性,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不由汝以可还者,自然属汝自己,非汝之真性,而是谁耶]?要不然那是谁?这个就是你的真性啊!就是直下承担的意思。[汝当决定认取,而不可犹豫也]。
学佛的人有几件事情,几种情形要下决定心的,一、你要决定深信因果;二、要决定放下意识型态,善恶事非对错,统统无关于我们的生死。第三、要决定用清净心,用涅槃的妙心修行,如果你下了这三种决定,一、凡所做事情不可违背因果,我告诉你:一辈子都幸福、快乐!第二、决定放弃所有的生灭意识型态,学习如如不动;如果你不学习如如不动,不是学佛,而是学魔啊!要不然最多只学二乘人,意识心不动,就像鱼被冷冻起来,这鱼被冷冻的时候,它游得比较慢,一点点,没有什么活力;但是,他没有断烦恼啊,有一天果报尽了以后,烦恼又起来!就像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他就这样子了,意识暂时定一下,定在那边;可是,他不是用本性的定,用意识心的定;意识心的定一定起来,就像把鱼稍微冷冻一下,这个鱼变成没什么活力了,定在那边。等到这个冷冻的力量没有了,定力消失了,烦恼又起来,又起现行。所以,外道叫做不究竟,你怎么修都不能成佛!所以,恭喜诸位!今天能够坐在台下听楞严大法,决定成佛![云何汝先言,未敢认为本元心地,而起爱妄疑真之心],爱这个妄想意识心,而怀疑这一颗真心呢?叫做爱妄疑真,你还念念不舍你的妄想意识心,还怀疑你这一颗就是你的真心呢?[今闻如是破显,其疑根当可自拔矣。三承前判决取舍竟]。
[辰四 结叹自述沦溺]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解释一下:则知你这一颗心,我们现在这颗心,本妙明净,本来是清净的,只是不会用,被这个假相、烦恼缠得团团转,从生到死,从来一句佛法都没听过!一个人的一辈子生命当中,一句佛法都没有听过,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听过佛法的人!汝自迷闷,丧本受沦,[本]底下加二个字:真心;[沦]就是沉沦,丧失本有的真心,而受这个沉沦。于[烦恼]生死中,常被[无明妄心]漂溺,[漂溺]就是漂流、沉溺,就是沉没。我们说一个人溺水而死;我们溺在无明的妄心,而法身慧命被无明妄心沉溺而死亡。所以,我们虽然有无上的菩提真心,用不出来,没碰到大善知识,自己也没骨气,那个亲因缘始终无法显现。是故如来,名可怜愍!这一句话是佛陀很重要的启示!佛陀最多最多就是同情众生,永远不会伤害众生,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佛陀最多的心态,就是同情、宽恕、理解、谅解对方,绝不用仇恨面对众生,都是用同情、宽恕。
[则知二字,承上无还而言,则知汝之见性真心,虽随缘而恒不变。本字贯下妙明净,此三义本来现具根中,即生灭门中之本觉心]。我们前面讲的,此三义本来现具根中,也就是生灭门中之本觉心。[众生日用,不离这个,不为诸相所迁,非同缘心之离尘无体],不是像意识攀缘心,离尘无自体性,完全因境而有。[故曰:本妙;不为诸相所蔽,非同缘心之昏扰为性,故曰:本明;不为诸相所染,非同缘心之分别爱著,故曰:本净]。
这个本妙、本明、本净,为什么要那个[本]字?本字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意思就是:你有权力做佛了,为什么要放弃?你有权力解脱,你本妙、本明、本净,清净自性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用不出来呢?因为被意识心掩盖。一件事情不愉快,今天不愉快、十天不愉快、十年还是不愉快;有的兄弟姐妹一语不合,一辈子都不愉快,有这么严重吗?佛法把它缩短成刹那之间。人与人之间,不愉快的事情常常有。记得!用最快的速度,处理你的烦恼和不愉快,你不愧是佛陀的弟子!如果这个不愉快,让它延长一天,你就多一天的无知;你让它多延长在刻,就是多无知一刻,那一年、十年就更不用讲了。有的人到死了,仍然醒不过来。
真正一个修行人,真正一个念佛的人,是懂得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修净土,好!诸位!净土法门以何为因?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清净国土,今天讲得这么清楚,心净则国土净;不能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你的心怎么样?在大殿念南无阿弥陀佛,出来大殿跟人家吵架,要弄清楚呢!极乐世界要往生,你要有清净心的因,所以,你要念念提升正念,叫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只有在大殿念南无阿弥陀佛,出去可以随便乱来呢,就可以起贪瞋痴,这个就是没有讲到重点。一般弘扬净土的就说:你要念佛,念佛,阿弥陀佛自然就会来接你!没错!但是,这一句不够圆满!你要念佛,但是要念念提升自己的正念,不要被烦恼所缠住,这个叫做真正的叫人家念佛。这一句出来以后,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心性;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烦恼;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妙;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明;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净。
弘扬净土的,我也看过很多人写注解,他就是少了这一股力量,他只讲:你要好好念佛,再来,再来就等阿弥陀佛接引你啊;碰到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晚上痛苦到睡不着,也不处理。你想想看,你现在活着,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一点小事,晚上都睡不着,你临命终,怎么办?你现在活着,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都不能控制你的本来的面目,让它出现,你如何在临命终作得了主?绝对没有办法,很难!我告诉你:很难!所以,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哪得说就期待明天、期待未来、期待临命终那一刻,而不处理现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弄清楚方向再修行!
[迷闷者:执恡缘心,无智自解],[执恡]就是不舍。没有智慧自解,无法自己解。[具足本末不觉],本来也不觉,末也是不觉。[由是丧失本妙明净之觉心,此非失似失也。法身流转于五道,枉受沦溺]。[枉]就是我们轮回得很冤枉,我们人生痛苦得很冤枉。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不了解生命,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所以,我们活在冤枉当中,枉受沦溺,[于生死苦海之中,常被漂流沉溺,如怀珠乞丐,珠本不失,枉受贫穷,为可怜愍者]。每一个人本身都有一颗摩尼宝珠。[此科以见性无还而论,无往无还,挺物表而常住],[挺]就是超越、超出,超出一切。什么叫做物?就是缘起假相。超出一切缘起的表相、假相,[物表]就是假相,超出一切缘起的假相而常住,就是真心。真心是超越一切缘起缘灭的假相,而永恒存在的,亘古以来,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亦四义中常义]。四义就是寂、常、妙、明,[五显见无还竟]。
跟师父念,十番显见: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灭,显见不失,显见无还,显见不杂,显见无碍,显见不分,显见超情,显见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