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广法师:人闲心意闹 禅七开示录(三)――第一日 大堂开示


人闲心意闹

禅七开示录(三)――第一日 大堂开示

开示:性广法师

纪录整理:李素卿

时间:95.7.23晚间

地点:学院禅堂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安!

今天过得好吗?心情还平静吗?

对于初学者或久未复习的禅修者来说,在入堂禅修的前几天,觉得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疼痛:坐在那里浑身不对劲,什么事都能做,就是不能安般念;什么事都想做,就是不能静静的坐。其实禅堂是一个很舒适的环境,禅修者只需静静地坐在那边用功,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如此优渥的待遇,有人竟然还会感到苦不堪言,甚至困难重重,无法安住于静坐中,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值得深思。

在此,我想先提醒大家,你们在这里所碰到的艰难和困顿,并不是因为静坐才发生,而是有更深层的习性在驱策着你们往无明的深渊行去。

在禅堂中觉知习气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面临许多艰难与困顿,而且其复杂程度绝对远超过单纯的禅堂世界。通常,我们对于这些经验的处理惯性多半不会逾越本能的反应模式:碰到喜欢的事物或境界,就贪恋不舍;碰到厌恶的事物或境界,就起瞋排斥;碰到平淡的物境,就浑噩惛昧。所以,我们在禅堂中对各种境界所生起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也只不过是反映出我们平时所养成的贪瞋痴习气而已。

在平常的日子里,由于我们习惯追求五欲刺激,行住坐卧受限较少,还有多重的社会角色在为我们交相掩饰,所以尽管被这些习气推着走,还是很难察觉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入了禅堂静坐,由于练习只是念住于安般念,而不去理会身心的任何觉受,乃至不对觉受做出反应。一般初学者就会感觉要长时间维持久坐与固定的姿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乃至于疼痛就移动,麻痒就搔抓;感觉喜欢的,心念就贪爱抓取;不喜欢的,心就瞋恼排斥。这种碰到境界就直接反应的生命惯习,一直是存在的。只是平常我们都没有察觉罢了。而现在透过禅修,终于意会到这贪瞋痴的习气了。

我们对身心觉受所产生的,充满了贪瞋痴的习气,这些类似本能的反应模式,正是我们平时用来处理人事物的态度与方式。而如果连禅堂这么舒适、安静的环境,你们都无法安住,问题实在很严重,各位应当感到悚惧心惊才对,因为我们终于体会到了自身这盲动不安的生命本质。

我时常提醒各位,一定要用你们亲身的经验来印证佛法,对佛法生起信心。比如说,在禅堂中,当你感到疼痛或不舒服时,如果你将专注力安住于安般念,紧抓而不舍,则这股强大的念住力,会使你只和安般念相应,不和其他觉受相应,此时,疼痛的感觉会突然中断,仿佛烟消雾散一般。如果你们曾经亲自尝过这种经验,就会慢慢累积对佛陀教法的信心与法喜。反之,如果你们只是不断地对疼痛做出惯性的排斥反应,最后你们会发现,整支坐香时间,心念都会烦乱忧扰、躁动不安,因为疼痛这种东西,是越理越痛的。

由于我们不知这些生命现象和反应模式背后的运作本质,以为贪能止贪,瞋能止瞋,于是就不断的造业,造业之后便感得苦果,而这个苦果会促使我们更想去排斥,或更想去追求,或更惛昧无觉,于是就在这惑、业、苦的轮回锁练中流转不息。大家来到禅堂,一切反其道而行,什么都放下,乃至于烦恼起了,也不跟它相应,就只是静静地坐着,专心念注于息。同学们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是为烦恼所牵引,即便在此静坐,也依然是在依无明而造业,由业而感果。

撇开过去世不谈,在座各位现在也许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或五十岁了,面对这种惑、业、苦流转不息的生命现象,难道不觉得心惊肉跳,难道不觉得应该加以改善吗?我们要以这种自觉恐惧的心来听闻佛陀的正法,佛陀告诉我们:「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因此,各位目前所遭遇的种种艰难和困顿也是有因有缘的,不过,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师父规定一天要坐八支香,也不是因为静坐的时候不能动,而是因为各位的习气由来以久,遇境逢缘迸发而已。

小参时,有同学跑来告诉我,「唉唷!好痛喔!」我就回答他说,「没有关系,别人也一样。」当同学听我这样说时,脸上总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好像变得快乐一点。原来,当我们发现别人也是一样痛苦时,就会觉得自己的疼痛好像还可以忍受。此外,也有同学会跑来告诉我,「师父啊!我整天好惛沉喔!都没有进步,我都已经坐了一天了。」我听了之后就说,「你急什么?佛陀在过去生累积那么多福德智慧资粮,都还得在菩提树下坐四十九天,你们才坐第一天,急什么!」

碰到困难时,大家一定要心静下来,好好培养耐心,这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揠苗助长」,你们会觉得身体很僵硬、很紧绷,通常也是因为不想接受自己当下的能力所致。这时,我总会提醒你们:心情放轻松,如果你们现在无法清楚地觉知安般念的所缘,就代表你现在的念力强度仅止于此,生气、焦虑、痛苦、紧抓,和烦躁,只会徒增忧恼,应该把这些情绪放下,以无比的耐心,一次又一次地从混沌与苦恼中回到安般念的所缘,久久行之,你会突然感受到灵光一现的安静。

这种宁静只有在不贪恋过去、不憧憬未来,只安住于当下时,才可能「不请自来」。反之,如果你的心里一直很紧张、焦虑,想要快快进步,想要快快得到,就绝不可能产生这种安静。当片刻、片刻的安静不断延长累积之后,你的轻安就能遍满全身。总而言之,禅修的成败就和世间其他事物的集与灭一样,也是有因有缘的,我们过去因为没有累积定与慧的福德因缘,所以现在才会觉得这么困难,不过,既然已经上路了,犹时未晚,只要我们耐心练习,努力俱足各种善因缘,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降伏五盖

对初学者而言,禅修会碰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五盖,五盖就像五个坏朋友,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如果不能对治而随顺其增长,则心性会愈来愈惛昧染污。

「盖」,是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恶法增广,善法减损的五种烦恼。即:一、贪欲盖,染着贪爱于五欲境界,无有厌足。二、瞋恚盖,于违情不顺之境界,心怀恚恨,热恼不息。三、惛眠盖,惛沉与睡眠能使心意迟钝而不敏锐,暗昧无智。四、掉举盖,又称恶作、掉悔,是心意躁动(掉)而高扬(举),扰攘不安。五、疑盖,于正法无决断之力,犹豫而多寻思。

其实所有烦恼皆有覆盖之义,只是这五种能障三学净法与入圣道智,故特立此五者为盖。即:贪欲与瞋恚能障戒蕴,掉举能障定蕴,惛沈与睡眠能障慧蕴,疑者乃疑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之理,故唯立此五者为盖。

接下来详细说明「五盖」之内容,与在禅修中的境相与对治:

第一、贪爱盖:贪爱是指对可爱境界起贪着。初学者尽管身心时常处于不舒适之中,但仍然有可爱境可贪。比较微细的贪包括:用餐时,吃到可口的食物,心便沉溺在其中;在外面听到打板声,仍不肯进禅堂,这时所起的便是贪着放逸的心;以及一听到引磬声,马上放腿起身等。比较强烈的贪包括:男女的情欲,对家人的挂念等。在佛陀的教法中,是用不净观来对治贪欲,不过,在现阶段,我们主要是以安般念做为禅修的第一个所缘,所以对治的方法是,当你起贪心时,只要一觉察,就马上回到安般念的所缘就可以了。此外,在二六时中,除了睡眠以外,所有的注意力都要安住于安般念上;你只是姿势变换,所缘依旧。

第二、瞋恚盖:瞋恚心是指对不可爱境起恼怒忿恨之心。在禅堂中,因疼痛、身体不适应久坐,或进步缓慢而产生厌倦、不耐烦、和焦躁的情绪,这些都是属于程度较轻的微细瞋恚。在佛陀的教法中,是用慈心禅来对治强烈的瞋恚和恨恼。我们在这次禅修中会教大家修习慈心禅的技巧,不过,现阶段我们还是以安般念来对治瞋恚。

我们时常勉励各位,当你们觉知瞋恚烦恼生起时,如果能立刻回到安般念的所缘,继续专注,则烦恼就会在顷刻间烟消雾散。如果你无法经验到这种感觉,就代表你对安般念不够喜爱,对烦恼不愿放舍,对修道缺乏全心投入的热情,才会得不到禅修的身心轻安乐――现法乐住。所以,我们一再鼓励各位同学,一定要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来体会佛陀教法的善巧与殊胜。简而言之,佛陀的教法就是透过禅定的明净稳固来降伏烦恼,透过慧的观照来彻底断除烦恼。

第三、疑盖:疑心包括对佛陀、对法、对老师,甚至对自己起疑。各位既然已经来这里禅修,应当不会怀疑佛陀才对,但是对于法和老师可能就会有所质疑了。所谓对法起疑,不是不相信佛法,而是对安般念这个方法产生怀疑,例如,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适合修安般念,希望可以换别的所缘。事实上,在经典中,佛陀就经常教导佛弟子们修学安般念,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用易学的方法,有许多圣者都是因修学安般念而得到很高的成就。既然别人能,我们当然也能,所以不要怀疑安般念,要全心投向它,对它产生兴趣、感情、和热诚。

接着,也许有同学会怀疑:这个老师真能教吗?这样教,我真的能进步吗?这就是指对老师的怀疑。对此只能说,我所谈论的,乃至于所教导的,都是我自己亲身走过的路,而且我相信,既然我能做到,同学也一定能做到,尤其是就现阶段的功课而言,更是如此。比如说,有些同学会抱怨脚痛,我总是告诉他们「习惯就好」,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因为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啊!

但是要提醒各位,我们不是盲修瞎练,要求大家做无意义的忍耐,而是用正见、用好的方法、和好的技巧,陪着你们、提醒你们、鼓励你们慢慢上路。在这个禅修课程中,我所给你们的建议和方法,都是我自己亲身试过的,所以我要和同学们互相勉励:我已经用我的经验来证明这条路是走得下去的;你们也要用你们的经验来告诉我,我所提的建议和方法是有效的。我教禅修已经很多年了,之所以能够累积一些信心,有一部分是来自同学的成功验证,希望大家都能够透过亲身经验来印证佛陀的教法,据此建立对修法的信心,乃至于对自己的信心,然后全心全意投入,等到时机成熟,再将这份信心传递给其他仍在惑业苦中流转而不知如何出离的人。

最后,再提醒各位,当疑盖生起时,请告诉自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把注意力移回到安般念,试试看,绝对会进步。

第四、掉举盖:掉举盖又有将掉举与忧悔合称「掉悔盖」。「悔」是忧恼已作之事,将受人毁訾而心生悔恨。在禅修期中,有些同学对于自己的懈怠、放逸,有时容易心生忧恼,这种障蔽善法的忧悔,对于修道是无益而有损的。

再者,静坐修定时,还有一种和掉举盖相似而小异的烦恼时常地困扰我们,即「散乱」。散乱是心所法之一,又称「散动」、「乱心」,是心念于所缘境界流荡散动,不能集中之状态。掉举和散乱不太一样,掉举是心意觉得亢奋、高昂,并系缚或胶着于某个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自己心里比较在意或无法释怀的一些事物;散乱,则是心念飘浮不定,茫然无着,一下想东,一下想西,不会特别系缚于某个特定目标。

安般念是对治掉举与散乱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每次都会提醒各位:「注意力跑掉了,一警觉,就抓回来」。论典里面用了一个很好的譬喻来形容这种情形:就好像有一只小狗四处跑来跑去,我们现在用一条绳子将它系住,拴在柱子上,刚开始被拴的时候,这只狗一定会焦躁地绕着柱子跑来跑去,很不适应,如果我们一直不理它,最后它就会乖乖地躺下来。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心念就好比是这只狗,现在用安般念这条绳子将它绑住,跑掉了,再抓回来!跑掉了,再抓回来!久久行之,不断地累积正念力,心也就慢慢的安静下来了。

第五、惛眠盖,惛沉和睡眠。南传的巴利藏有记载,目楗连尊者在未证阿罗汉果之前,在修学禅观时,惛眠盖也曾经现起,于是佛陀便教导他去除惛沉的方法。

首先,当你禅修时,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忘失所缘,陷入强烈的惛沉,这时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不要注意它,不要与它相应。如果你能做到这点,惛沉一定会远离你。不过,这个方法经常不管用,因此要进行第二步骤:思惟、忆念你所听过的法义,因为惛沉是指心的暗昧、迟钝、不灵巧,这时如果开始运作寻伺心所,思惟法,抉择法,心也会跟着活跃起来。但是,对一个现在惛沉很严重的人来说,这个方法的效用有限,为此,佛陀便教导了第三个步骤:忆念、思惟光明,藉此破除黑暗,让心警觉起来。然而,要忆念、思惟光明,必须具备一点基本的定力才办得到,所以这个方法也可能无效。于是佛陀又教导了第四个步骤:睁开眼睛,拉拉耳朵,深呼吸,出去洗把脸,看看外面天色的光明,让自己的心警觉。如果还是没有效,就彻底起身离坐,到外面经行,让心活络起来。

最后,如果以上的方法都失败,那就表示你太疲倦了,需要一点睡眠,这时就应该去睡觉。但是,在睡下去之前,对自己下一个决意心:「我现在一定是疲倦了,我要在忆念光明中躺下,只要疲倦消除了,我一定立刻清醒,立刻起来禅修。」

以上,除了说明惛沉盖的对治方法之外,也进一步分别惛沉心所与眠心所是不一样的。惛沉是心于所缘境暗钝模糊,迟缓无慧。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校读书时,上课常会打瞌睡,但是一听到下课钟响,就又变得生龙活虎起来,我们戏称是「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这种「一条虫」的状态,就是心念对于所缘境――对于课业的惛沉状态。

惛沉常因无兴趣、倦怠而引生,有时是对于对象产生倦怠,无进取心而引起,但是心意常习惯于暗昧迟钝,对任何有意义的事物都提不起精进力,也会养成惛沉的习性,使个性变得迟钝,遇事都一贯地愚痴而无慧。而「眠」是心所法――心的作用之一,属于不定法,有益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消除疲劳,恢复精神,与休息同义;而与烦恼相应的眠心所会使内心暗昧,障碍善法,与烦恼同义。其与惛沉合称「惛眠」,为五盖之一,称惛眠盖。

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清晨醒来,明明已经睡足了,却还想赖床,这时因偷懒而有的睡眠常会多梦,不但浪费时间,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所以,身心疲倦需要睡觉休息,这是眠心所;休息之后,继续贪着睡眠,这就是烦恼了。愈贪着睡眠,会养成惛沉、暗昧愚痴的恶习。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是单纯的需要休息的睡眠,还是与烦恼相应的惛眠,若是惛沉则不可以跑去睡,否则会越睡越迷糊,造成习惯性惛沉。

在现阶段,我们是以安般念为所缘,因此,当你感觉惛沉,如果能够不理它,就不要理它,警觉以后,立刻回来,再下决意起一个坚强的信心,提醒自己:「我一定能够克服惛沉,我一定能够专注。」如果惛沉因此而远离了,你就继续安住下来。如果惛沉依旧,我会建议同学不要去思惟法义,因为你们的定力太弱,义学的基础也不够,根本无从如理思惟,很容易变成胡思乱想。不过,有一个方法你们倒可以试看看,那就是把注意力转到惛沉上面,看清楚惛沉到底是什么东西。惛沉是指心暗昧无力,当你的心能够去觉察惛沉时,代表心是警觉的,这样做,可以让你们的心活络起来,不再惛沉。佛陀的教法有其次第,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先睁开眼睛或出去走,因为初学者的念力很弱,很容易因睁开眼睛或移动肢体而散乱。禅修的第一天是比较辛苦,不过刚开始如果能熬过一天中几个惯性惛沉的时刻,以后几天就会慢慢习惯了;再加上正念、正定力的增强,就能克服惛沉。有些学员经过禅修的锻练,连平常日子都感觉到精神比较好,惛沉的次数与时间比较少,乃至整日神清气爽,完全超越惛沉的干扰;只要同学们按照方法,持之以恒的用功,一定能够体会禅修的利益。

谁最快乐

在《阿含经》、《清净道论》,以及帕奥禅师所教导的禅法中,都曾经提到「死随念」,也就是要人们常常忆念死亡,思维死亡。「死随念」是一个禅修的所缘,主要是想提醒我们,年命有限,时光迫促,不要浪费。因此,当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快要被强烈的痛苦与困顿击垮时,便应该提醒自己,如果这就是临终之痛,我们要好好把握这境相现起的机缘,学习不与之相应,因为若与之相应,就只能随着走啰。

接下来,我想用一个故事来和各位互相勉励。这个故事记载在南传的巴利藏中,故事的大意是:有一位少女至某位尊者处听闻佛法,闻后法喜充满,久久不散。当她穿越树林返家时,不幸遭剧毒的蛇咬死,但是她浑然未觉,整个人仍沉浸在法喜之中;而就是这念念法喜的心,使她死后立即升天,待她发觉时,自己已经转世为天人了。她非常感恩尊者为她说法,让她在临终面临极大苦痛时,心没有颠倒,在法喜中转生善趣,于是便现天神的妙色身来向尊者顶礼致谢。因此,当我们坐到非常痛苦难捱时,可以学习修「死随念」,提醒自己,心只跟法相应,不跟烦恼相应,只要一念清净,就是保有天界的心,如此认真行去,就算常常被打败,也没关系,因为我们还没死,还有机会努力啊!尤其禅堂的环境这么舒适、这么安全,为我们提供许多警觉和练习的机会,使我们不至于像平常一样,只会随烦恼起舞,所以我常说,入禅堂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问,禅修者为什么能够忍受一个人长期孤寂地坐在那里?参加过禅修的同学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来禅堂静坐?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有法喜!因此,各位同学只要能保持对法的热忱,全心全意的投入,用自己的经验来印证佛法,就能得到无比的清凉,纵然只有片刻,都能让你回味无穷,慢慢累积修道的信心。不曾亲尝禅定现法乐住的人,绝对无法体会禅坐的妙趣所在:一个人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受外境干扰,不随烦恼起落,身心完全沐浴在一片轻安宁静中。在佛陀的教法中,除了禅定的现法乐外,还有观慧的现法乐,以及彻底破我执、断除烦恼的究竟离欲之乐,我们必须一步一步的修学。

禅定的特性是「心一境性」,广义的定境可以包涵散心位上的三昧力,然而严格的定境──心一境,其心念的状态,是指不与眼、耳、鼻、舌、身识共俱之定中意识。此与一切定心相应的定中意识,并不缘外尘境相,所以,只要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作用还在,还能觉知外境,就表示尚未得定,因为禅定的境界,其意识处于「独头意识」的状态,而不与前五识共起。因此,小参时,如果你还能巨细靡遗地描述自己的身心觉受,就代表你的安般念跑掉了。

修学禅定并不容易,即便是初禅,也都还有五禅支,必须到达四禅,才能得「舍念清净」的甚深定境,而现在就是要透过安般念这个所缘,拴住我们散动不安、妄想纷飞的心念,让妄想慢慢减少。在禅坐中,一发觉注意力跑掉了,就立刻抓回来!跑掉了,再抓回来!久久行之,不断地累积正念力,相信狂乱的心必然会逐渐止息,到时就可以亲身体验什么是「不与前五识共起的定中独头意识」的心识状态,与「心一境性」的禅定境界了。

在经典中曾经记载一个关于波斯匿王的故事:波斯匿王是一国之君,平日养尊处优,一呼百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几乎享尽了世间的五欲之乐,所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当这话传到佛陀耳朵时,佛陀却说:「我可以没事在大树下,静静地坐上七天七夜,不随欲、不随烦恼而转,我才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佛陀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来,五欲之乐往往在到达某个感觉极限之后,便呈现麻痹状态,不再产生效用;若要维持五欲之乐所产生的快感,就必须加强「刺激」,然而总有疲乏与厌倦的时候。世人不能正确观察嗜欲的实相,却仍乐此不疲,终日汲汲营营,越陷越深,在惑业苦中长夜流转,不但不知出离,也不以为苦,甚至还沾沾自喜,就像波斯匿王一样。

反之,佛陀却指出,禅定的现法之乐与观慧的离系之乐,才是世界上最究竟的福乐。然而,世人向来习于追逐感官的刺激,真有机会闲静下来时,反而会感到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就像各位现在坐在禅堂的心情一样,根本不能了解佛陀所说的究竟解脱乐,所以我前面才会说各位的问题很严重。话虽如此,我还是要继续鼓励各位,一定要用你们的亲身经验来印证佛陀的教法。在经典中,佛陀就经常教导佛弟子们修学安般念,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用易学的方法,有许多圣者都是因修学安般念而得到很高的成就。既然别人能,我们当然也能,所以不要怀疑安般念,要全心全意地投向它,对它产生兴趣、感情和热诚,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