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十八)


妙心杂志83期2004.9.1

◎1997.6.26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十八)

释传道主讲

〈笃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11.信能渡河 其福难夺 

能禁止盗 野沙门乐

夺,音toat8地罚切

盗,音(道)t 7地贺切

乐,音(鹿)lok8柳鹿切

依凭着坚定的「信」心,而修学佛法,即「能渡」越那烦恼生死的「河」流,以达烦恼寂灭、涅槃不生的彼岸。因为有了信心,又能依于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多闻正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行)的次第,而熏修福德智慧,「其福」德智慧,就犹如无形的财宝,是任何人所「难」以侵「夺」,亦非任何外力所可以移易的。故「能禁止」他人的觊觎偷「盗」之心,而得趣向解脱、顺向涅槃。此种法乐,就如独处旷「野」修行的「沙门」,得享闲静自在、无所拘系之「乐」。

※※※※※※

前面说过,世间有形的财物,是水灾、火灾、盗贼、恶王、不肖子等五家所共的。而权势、名位等等,亦莫不由于因缘和会而有,因缘消散而无;一切一切,无非是因缘的聚散离合,得之,何喜?失之,又何忧?但凡夫众生因为无明我执的障蔽,是不容易看清楚这一切的;更不容易明白凡是别人可以给的,别人当然也就可以收回。外在的一切,是如此的无常而不可捉摸,甚至你才想要宰配它,忧悲苦恼就随之而来。不过,尽管是在忧悲苦恼中沈沦吧!世人又几曾觉醒过?

所谓『名利之所在,乃众人所必争。』,本是人性中共动物性的一分,打从人类受孕之前,精子即需经过一番的竞争,始能顺利地与卵子结合,而形成一个生命体。及至出了母胎,逐渐地成长,所争的对象,也就由兄弟姐妹,扩而至同学、同侪、同事、同业……;而所争的内容,更是到达无所不争的地步!

于是,在尚未拥有之前,你必须花费很多的能量、很大的功夫去取得它;而一旦拥有了它,则越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及更大的功夫去保有它!这一路的追逐,不累吗?我时常如此的疑惑着。只怕大多数人是乐此不疲,甚而斗志高昂的!此所以人们才会有着无止尽的轮回啊!

还记得有一次在宏法寺,遇到一位信徒前来述说她内心的种种不安,希望请得《般若心经》回家去诵。原来她先生不仅英俊潇洒,而且事业有成;尽管已婚,却仍是时下女性争相追逐的理想典型。为此,她从结婚以来,始终就活在失去对方的恐惧之中,不曾一日或免!

每天,从先生离开家门,她就开始计算时间,算准他停好车子,走进办公室的位子上坐好,她的电话也正好打了进来。总要听到他的声音,得知他平安抵达公司,她那忐忑不安的心才稍稍得以放下。下了班也是如此,只要他比平常慢了五分钟到家,她全身的神经就立刻紧绷,什么事都做不了!更别提出差在外,她是如何紧张兮兮地电话摇控了!

她说,她就这么样的在婚姻的『枷锁』之中,自苦苦他、自囚囚他;一直到她诵了《心经》的『心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她的内心才突然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回想这一路走来的牵缠纠结、系缚不自由,真是颇有一种不堪回首之感!后来,她告诉我,她决定每周抽出三个半天的时间,到医院去当志工,来帮助那些需要人照护的病患。而且,这件事也已经获得先生和孩子的大力支持!

看她这般勇敢地解除了多年以来,对自己和先生的『枷锁』与『苦炼』,真是衷心为她欢喜!是的,给别人自由,何尝不就是给自己自由呢!但你一定得先放开紧握的双手才行!因为此刻握在我们手中的一切,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拥有。别忘了:一切皆是无常变幻的,在无常变幻当中,我们所有的一切,之于我们的意义,不也是无常变幻的吗?

透视了这一层,我们或者仍然拥有某些东西,某种优势,某项特质;但是,我们却不再因为拥有这些,而表露出一丝胜利者的骄态!反倒会善用自己所有,以之无求的服务、无私的奉献!──因为,我们的内心,早厌弃了逐物流转、厌弃了触境系心、厌弃了你争我夺、厌弃了受制于外境的欢喜与悲伤!而只欣求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静寂与超脱!──因为,我们终于寻得了别人无法抢夺的珍宝,所以我们情愿放下一切名利情的追逐,安心而踏实地兴福修慧。如此,即使身处万丈红尘,岂不也如同那闲居旷野的沙门一般,得尝恬静的法乐!

12.无信不习 好剥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扬泥

剥,一音【北】pak4边角切

一音(博)phok4颇谷切

拙,音(灒)tsoat4精括切

掘,一音(阙)koat8求夺切

一音【滑】kut8

求【滑】切

一音(窟)khut4去骨切

泉,音(全)tsoan5精权切

泥,一音(奶)ne7奴低切

一音(尼)ni5

一个人假若「无」有对佛法的「信」心,那就「不」会想要修「习」佛法。因为『信为欲依』,如果连最基本的相信,最起码的想要信仰的心都没有──既已缺乏动机,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理解,与实践。

有些人则非但自己不肯学,还自以为是地「好」发「剥」夺人家讲说佛法「正」理的「言」论,甚至强词夺理地反驳人家。就「如」同笨「拙」的人「取水」,不但「掘」取不到清净的甘「泉」,还「扬」起沙「泥」,而将泉水弄得混浊不清。

※※※※※※

尽管真理是世出世间的无上珍宝,但世间就有愚痴之人抱持怀疑的态度而无法信受。如说贪瞋痴等烦动恼乱若灭尽无余,会是多么清凉自在;他就会反驳地说:不贪心有什么好?世人如果个个都不贪,那这世间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不生气有什么好?敢爱敢恨、大起大落的,才叫做人生哪!不愚痴有什么好?有智慧又待如何?别忘了『巧者』可是『拙之奴』呢!

类此论调,既已否定了真理与道德的价值,他还可能来修学佛法,追求真理与道德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虽然佛法不曾拒绝过任何一人,但这样的态度,终将要自绝于佛法门外而不得入!

未能于佛法生信者是如此,而一些已经信仰佛教、修学佛法者,难道就个个都能得到佛法的益利吗?那倒也未尽然!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自我执见作祟,所以在触对外境之时,总不能如实地领纳外来的讯息;既不能如实知,当然也就无法知如真,而每在妄自的附加或减损中,失去了人事物的真相!从而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与人事上的隔阂!

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中,对于这一点,可说感触特别深!就如同你将汲取清净泉水的方法,都按步就班、详详实实地教给对方;但他所取来的,却仍是一掬不堪入口的浊水!叫你忍不住要自问: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了?是自己在教法当中,遗漏了那一个环节吗?或者是对方的理解力、执行力出了问题!

偶尔在失望之余,就会想起周利盘陀伽来。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周利盘陀伽显然是个学习能力迟缓的大孩子,他的专注力不够,记忆力又差,即连佛的诸大弟子联合起来当他的教授群,都无法教会他背熟一首偈颂。惹得一个个的教授,都太息罢教而去,并且一致地公认:此人简直笨到无可救药,绝无开悟证果的可能,不如早日让他还俗去吧!

别人这么认为倒也罢了,连他自己的兄长都迫不及待地要他离去,可见他的资质的确有着很大的问题。幸而慈悲又独具慧眼的释尊,同意让他继续留在僧团中,并个别地对他施以特殊教育,才终于将他调教到最后证了阿罗汉的解脱圣果。

我常常这么想:如果连一个有学习障碍,如周利盘陀伽者,都能够开悟成道,为什么现在的佛弟子却不能?这固然由于周利盘陀伽累生累世以来,早已历经种善根、成熟利根,最后遇佛教化而得解脱。但不可否认地,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有着随佛修行的坚决信念与直心。

正因为他向道的心坚定而殷切,所以当那些教授级的师兄拒绝了他,要他还俗回家去,他却流连于精舍外,而不愿离去;这才为释尊应允而得留在僧团。也正因为他的直心受教,所以释尊要他去扫地,他就谨遵师命,认真地扫地。这才在专注的打扫当中,体悟到内心的烦恼尘垢,其实一如外境的污秽脏乱,同样的必须予以净除,而终于开悟解脱!

周利盘陀伽──一个被大家放弃了的学习迟缓者,竟然就在释迦牟尼佛的特殊教化下,悟到宇宙人生至高无上的究极真理,这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教育奇迹!只是,每次说到这个故事,我的内心就大有今不如昔的慨叹!

或许周利盘陀伽是很笨,可是他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笨,并且因为自己笨而愿意虚心就学。佛教他做一,他绝不会做成二、三、四……;但反观现在的受教者,你教他一,可是他做出来的,却往往是除了一以外的各种可能!

你说他笨吗?还不如说他的自我意识太强烈,无明愚痴太炽盛!在他的内心,不但一点都不认为自己笨,还自以为很聪明呢!所以常常就会自作聪明地做出一些愚蠢事!

你要他取来清净的泉水,他不但拿回污浊不堪的泥水,还要大感委屈地告诉你,这水不就是你要他取来的吗!怎么出尔反尔呢!我想我是真正了解为什么佛会说『愚生死长,莫知正法』1。这般牢固的自我执见,这般深厚的愚痴无明,当然要久处生死,流转无已!

所以,认识自己太重要了!什么时候真正『看到』自己的错,并且勇于面对、勇于承认、勇于改过──不谈过去、不说未来,不为自己找寻理由、不替自己感觉委屈;而只就当前的这件事,作深彻的自我反省,然后忏悔、改过且不再犯,这才允许你说自己是在学佛!

13.贤夫习智 乐仰清流 

如善取水 思令不扰

乐,音【藕】ngau7义效切

扰,音【爪】jiau2入皎切

「贤」明的士「夫」(士夫,乃指诸根圆具之人类),因为知道智慧与德行,可增进自他人生的清净和乐,乃至超脱世间的尘劳烦恼,所以他会精勤地学「习智」慧,并且好「乐」尊「仰」有学问道德,人格品行高尚的「清流」之士;而不愿屈就下流,任自己的性习被恶知识所染污。就「如」同一个「善」于「取水」的人,他会去「思」考如何取水,才能「令」泉水保持清澈,而「不」被污泥所「扰」动。

※※※※※※

比起智慧与德行,五欲感官的享受,毋宁是世人所更乐于追求的。说是色、声、香、味、触的满足也好,或说是财、色、名、食、睡的追逐也罢,无一不是官能上的、物质上的受用。佛法并非要人放弃这些,只是认为欲望的追求,就如同饮海水,越饮只会越渴,而却止不了渴!也许眼前的生活可以因之而获得短暂的满足,但却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因而变得美好,有些时候甚至还招来噩运而不自知!如佛世的一个故事,即是如此!

一次,释尊与阿难出门去托钵乞食,偶然在田间发现了一瓮黄金。释尊便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趋前一看,便也回答释尊说:『世尊!毒蛇!』然后,二人就这么走了过去。

正好不远处有一对父子在田间耕种,他们听到了释尊与阿难的对答,还以为真有毒蛇,就想走过去一探究竟。不想没看倒好,一看居然是一瓮满满的黄金,父子俩顿时欣喜若狂,不禁丢下锄具,又叫又跳了起来!赶紧就将这瓮黄金搬回家里去。

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的黄金,可怎么办才好呢?不如先拿一块去换了钱,也好为家里添置些东西。不料金铺的老板见他们一副穷酸样,却拿了黄金来换钱,内心起了疑情,就将此事告到官府去。过不了一会见,差役就来将两父子抓了去,还将那一瓮的黄金一并没收(因当时的律令明文规定:凡是国内私人以外的财宝,都属于国有)。

可怜这对父子因此被冠上盗取国有财物的罪名,而被判处死刑。临行刑前,父亲忆起释尊与阿难的对话,不禁悲从中来,就对儿子说:『阿难啊!毒蛇!』儿子看了看父亲,心中真是百感交集,便也回答父亲说:『是的!世尊!毒蛇!』

站在身后的监斩官,听了父子俩临刑前这么奇怪的对答,便将此事禀告了波斯匿王。王也觉得希奇,就要两人前来说明原委,这才知道了事情的始末。于是,就问两人说:『这下子,你们可相信佛开示的话了吧?』

『是的!吾王,我们对于世尊所说,深信不疑!』

波斯匿王最后终因他们信了佛,而将两人无罪开释;而父子俩也成为虔诚的佛弟子。

其实财富的本身并非罪恶,而拥有财富更非怀藏原罪,问题就在于拥有者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去运用这些财富,来让自己与别人的生命变得更为美好,而非充满苦恼与罪恶!

随逐物欲、放纵自我,是容易的,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想,就这么顺流而下地过此一生。追求智慧、净化内心,是漫长而艰辛,却踏实而充满意义的!外在的一切名利毁誉、成败得失,终究来了又去,不能久留;唯有无上的智慧与清净的德行,能使自己与别人的生命,展现无比的光辉!聪明的你,如何抉择?(待续)

【注释】:

1.北传《法句经》〈愚暗品第十三〉第一章(大正4.563中)。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逆境见修行一、难行莫胜忍,功德非常大忍辱的功德非常大,难行莫胜忍。没有一种修行比忍辱更难修,表示修忍辱的功德跟它的难度一样大,所以靠忍辱可以累积无边的功德。很多..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无法明心见性。现简述如下:①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

世间人生死都有个定数,寿命长短真有定数,看相算命有高手、高明的,确实算得很准确。但是,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相算命的能不能给自己算?..

佛说观无量寿经原文刘宋西域三藏法师强良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

△我们平常做不了主,就是心随境转,比如说看六根对着六尘,一直根尘勾结,随着境转了。那你开始用功的时候要根尘脱落,就是你的眼睛不能随色尘转,耳朵不能随声尘转。△根..

修学两个多月以来,定课、小组交流、班级交流都需要恭听《慈经》,尤其本周重点学习《慈经》的修习后,又有了新的收获。空灵的声音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每每恭听清凉法音,都..

“通途法门”是指净土法门以外的其他法门。“通途法门”经常讲一句话:“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意思是心之外没有佛,在心之外去找佛,是找不到的。佛在哪里呢?佛在心中,..

《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福即净业三福,它既是大乘佛法,也是净土法门的修学基础。净业三福包括: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

你有多大的信仰,就会得到多大的加持力。也就是说,强大的加持力是来自于强大的虔诚心。真正的加持,要用心去感受上师和佛陀的教法才会得到!古时候非常多的大成就者曾经讲..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