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四十)


◎1997.10.0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四十)

释传道主讲

北传〈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南传〈双品第一〉一~二十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21.巧言多求 放荡无戒 怀淫怒痴 不惟止观 聚如群牛 非佛弟子

22.时言少求 行道如法 除淫怒痴 觉正意解 见对不起 是佛弟子

巧,音【口】khau2去绞切

荡,音(洞)tong7地旺切

痴,音(黐)thi1他姬切

聚,音(自)tsu7精遽切

牛,音【揉】giu5语求切

少,音(小)siau2时矫切

【南传】

19.虽多诵经集 放逸而不行 如牧数他牛 自无沙门分

20.虽诵经典少 能依教实行 具足正知识 除灭贪瞋痴 善净解脱心 弃舍于世欲 此界或他界 彼得沙门分

逸,音(佾)it8英直切

数,音(所)so2时古切

彼,音(比)pi2边己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分,音(狠)hun7喜郡切

北传廿一、廿二偈说:说的是取悦于人的“巧”语花“言”,而其实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多求”;行为表现出来是随心所欲,“放荡”而“无”有“戒”行德行,内心又常“怀淫”贪、瞋“怒”、愚“痴”而不明事理。“不”知思“惟”修习佛说的“止观”以增长定慧之力,而只是“聚”集“如群牛”一般共同生活,此“非”是为“佛弟子”之所应为。

说的是合于“时”宜的真理的语“言”,于生活则能随缘受用、少欲“少求”,一心奉“行”佛说的正“道”,“如法”修行,以“除”灭内心的“淫”贪、瞋“怒”、愚“痴”。“觉”悟“正”法,心开“意解”,处顺境不生染着,处逆境不生瞋怒,于不顺不逆境又能清楚明白,“见”任何所“对”境,都能正念正知,“不”因此诱发而“起”烦动恼害,此方“是”为“佛弟子”之所应为。

与此相对应的南传十九、二十偈,内容略异,是说:“虽”然“多诵”念、宣讲佛所说的“经集”,但自己的身语意却“放逸而不”能依教奉“行”,这就“如”同“牧”牛者每日计“数他”人所有的“牛”群,以换取工资一般,不能得食从牛所出的乳、酪而获取养分。如此之人,“自”是“无”法符合“沙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名“分”。

“虽”然“诵”习、宣讲的“经典少”,却“能依”佛“教”说如“实”修“行”,“具足正”法的“知”解“识”别,来“除灭贪瞋痴”等烦恼,而终于止恶、行“善”、离染清“净”,“心”得“解脱”(“解脱心”,净海法师《真理的语言》译作“心得解脱”,故作此解),“弃舍于世”间诸尘“欲”。如此之人,不论今世(“此界”,依净海法师之译作今世)“或”来世(“他界”,依净海法师之译作来世),“彼”即“得”符合“沙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名“分”。

此南传二偈,有一则因缘故事是说到:佛世,有二位比丘原是出身贵族的好友,一位善诵佛说的经偈,并为人解说,因而成为十八比丘僧团的指导老师。另一位则在精进于戒定慧的熏修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有一次,这位阿罗汉比丘在返回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顶礼问讯之时,见到了他的比丘好友。好友不知他已证了圣果,反而因为自己善诵念解说经偈而自恃轻他,还打算问难于他,来突显自己的优越。只是,这不善的动机终不能瞒过神通智慧无上的佛陀。佛陀于是藉着去探视二人的机会教育他,并提出修习禅定次第境界的问题,要这位娴熟经偈的比丘回答。这位满心优越、自视甚高的比丘,因为只晓得知识的教授,而缺乏实修的经验,所以被佛问得哑口无言;反倒是阿罗汉比丘回答了佛的问题,并因此得到佛陀的肯定与赞叹。

在场旁听的比丘众不能了解何以佛没有赞叹他们的老师,却对一位其貌不扬的老比丘赞叹有加,佛陀于是宣说偈言:

“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

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分。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

具足正知识,除灭贪瞋痴,

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

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并对众比丘开示说:他们的老师就如牧牛人,只为获取工资而牧牛,所以不能如牛主人一般享用牛的产品──不能得到佛法除灭贪瞋痴的真实利益,而仅能获取学生们对他的服务。虽然阿罗汉比丘诵习的经偈不多,但他却明白了知其中的深义,并且用之于精进修行,所以能以“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不再受生死轮回。众比丘闻言,始心开意解而依教奉行。

※ ※ ※ ※ ※ ※ ※

藉由这二首偈颂,佛再次对弟子揭示:佛教的修行,不在乎华而不实的巧言善说,不在乎多诵经典,乃至多念佛号、礼佛拜忏等外在的行持。这些终归是帮助自己在静定中发慧的方便,重要的是依此训练自己散乱的心,能够趋于专一、安定;在专一、安定中理解佛说诸教法,以法为镜,照见自己的贪瞋、憍慢与无明、爱见,进而“行道如法,除淫怒痴”,这才能于佛所说法“觉正意解”,而达到“见对不起”。如不能将佛法用之以净治身心,而还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想的又另外一套,那真是“如牧数他牛”,汗颜为佛弟子了!

关于教育众生的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没有比释迦牟尼佛更活泼多样而拥有无边善巧了,这固然来自其圆满的证智与无极的悲心,而主要还是得自累世历劫修菩萨行,在生死中广度众生所累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本品〈双要品〉中,经由两两相对的偈颂介绍,与背景因缘的说明,我们更进一步见识到佛陀应机说法的广大无碍。为了令众生契入真理法海,佛陀总是就着对方的根性、程度,法说、义说,横说、竖说,还辅以生活日常举目可及的事物、现象作为譬喻,来解释甚深的法理。试想:连背不来一首偈颂,被诸大阿罗汉列为拒绝教育对象的周利槃陀伽,佛陀都能将他调教到开悟证果,这样的大悲大智,恐怕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1的孔子,也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虽无福生在佛世,然在二千五百多年后,依然可以透过古德传译的三藏教典,以至近现代的佛学研究成果,熏炙佛陀彻悟的真理内容,应该如何心怀感恩而无比珍惜呢!遥想当时中西(印度、西域)大德们为了究极真理的实相,为了佛法弘通的使命,不远千里跋涉,不畏艰难险阻,真可谓之九死一生,这由义净三藏所题的取经诗,略可窥知一二,诗云: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惟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2

西行取经难,而西方大德为了将经典弘传于东土,亦同样倍极艰辛。如《楞严经》在当时,相传为印度的国宝而严禁传出,般剌密帝两度欲赍出此经,皆为关吏查获。然尊者为了外弘此经,不仅花了数年的时间,另以小字书于绢帛上,再裹之以蜡,更剖开胳臂,将其藏于肉中,待伤口愈合了,再乘船渡海来到广州。

适巧当时被贬至广州的前宰相房融,是一名佛教徒,般剌密帝于是再剖臂取出经卷,交与房融。不料经卷却为血所凝而无法打开,为能完好如初的展开此经,房融真是愁得一筹莫展!此事巧为返家坐月子的女儿得知,遂提以乳汁浸泡、化开凝血之议,于焉解决此一难题而终得译出此经。

虽然《楞严经》自来即有真伪之诤议,甚至也有学者怀疑此经出自唐代,并非传译自印度,而般剌密帝根本是一伪托的名字;但是跳脱这些真伪之辨,传说的背后所透露出的消息,就是要突显经典传译之难,期望佛弟子能尊重珍视而依之信受奉行、弘传后世。在时空迥异的今日,我们展读经典,乃至后人的研究著述,除了感铭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恩,更应当感铭古往今来无数大德为法忘躯之恩。如果我们今日得以因佛法的熏修、多认识自己一分而减一分的无明烦恼,因佛法的熏修、多认识世间一分而得一分的安心自在,我们都应感三宝深恩,而有责任和义务随因缘、随分随力将我们所体会、所得益的佛法分享他人,如此,佛法才能因而薪传绵远、长在人间。 (待续)

【注释】:

1.《论语.述而第七》。

2.《金刚经科仪宝卷》(卍新纂续藏No.74.645b)。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