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照法师:学佛要有正知见 1


学佛要有正知见常照法师 前言学佛的人先学法,学佛陀开示的法义,循此法义修学,才能步上正法修行学佛,也才有人格道德的升华。目前,佛教界有很多怪现象,身为三宝弟子,应该做什么完全不了解,如何学佛、学法完全不清楚,就是人格、道德、戒律不尊重,受外道、神道影响,大大变质。自己修什么行,学什么道,未必清楚。对于「原始佛法」教义也不想研读,自归依以后,或是被剃度以后,与凡夫俗子并没二样,迷惘一生,甚至有些人做败害佛法之事,一点也不怕个人未来果报苦迫。 有的修道人,不明正法、正理,依个人愚知浅见,参杂神道,曲解经义,断章取义,诽谤佛法,以迷引迷,误导众生。也因此,造成俗家弟子事事盲从,越学越迷信,越修越离道。其实一切众生学佛、学法,是为了完成人间善行、善德,成就一位完完整整的完人。佛陀教法、教义,就是教众生修学至未来与他同一心怀,与他同一境界。儒书所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又说:「人人可以为尧舜」。这是修行学佛终极目标。 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社会形态。人类受自私心的驱使,对人生意义及价值,已经产生错误的见解,因为有错误的见解,才会造成伦理道德的败坏。人生价值是人人所追求,假使价值观错误,自然形成盲目作为。不但使自我贬值,甚至作贱自己。 那么什么是「人生」?一般人的看法,人生是「人的一生」。或「人的命运」。或「人的生活」。假如把「人生」的定义,规范在上面三类,一生自然为生命的生活,奔劳、计较,注重生财取利,上下争利,人人争利,人心自然腐化,社会道德沦丧。目前全人类已把道德毁灭了。其实,人生不是为了生活中吃饭穿衣而活,假如只为了生活上吃饭穿衣,人灵和动物又有什么差别。人类既然是万类灵长,当然要做更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定义,从儒家方面做个了解,孟子说:「仁者人也」。子思说:「人者仁也」。「仁」就是人的「理性」「道德」「人格」,能够从理性中,发挥道德,才能完成人格,人格就是做人应有的公式。理性、道德、人格完成,是自古以来圣贤终生努力的目标。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既然「仁」的完成要克己复礼,当然要从天理、真理着手,因为礼者理也,理是宇宙万类共有天性,佛陀所说:众生同一体性(佛性)。既然天性是众生的共同性,物物同为一体而息息相关。因此,要爱人如爱己,爱物如爱己。能爱人爱物如爱己,才是仁的完成,人格圆满,才不会丧失人生意义。社会净化,也是「大同世界,人间净土」菩萨所努力的目标,人生的最高究竟。 身为法师,讲经说法的目的,是引导众生、唤醒人类,步向真理大道。人类走入真理大道,人心才能净化,社会才能光明。因为人的思想观念,是行为动作的重心,思想又受教育所影响。 人类出生后生长过程,所受教育是多元化,首先受父母教导,兄弟姐妹诱导,学校教导,社会朋友染化,都会产生个人思想。有人愿意再受教育,思想念虑自然会改变。 诸位对佛法的认识或多或少,对人格、道德多少也会注重。肯听佛法,就是受佛法教育,在思想观念,很自然产生真知正见,心有真知正见,才有正确人生价值观。从已往未闻法时的自私功利观念,变为大爱无私观念,正是听经闻法功能,也是说法讲经教育功能。因为「人不学,不知义」。可是学而不精,也未尽理想。 再说,佛学与世间学,都是为了人生的未来希望,但是内容和目的大不相同。世间学问所建立的人生,是属于个人、家庭、社会的未来希望,及国家利益。佛法所教所学所修,不但为了整体人类福祉,甚至救济四生六道,遍虚空界众生的生死解脱。因为学佛的重点,述说人生真理,是人生平等性智的实质理念。佛法要人人「去妄归真」,「断迷证觉」,所以佛法是以真理正法为法,以真理正法来对治人生不良症结。从实际上说,佛法不但能使人类和平生存,也能使人与万物互不残害。这就是佛学和世间学不同的所在。  信仰和宗教 从学佛的知见上,先讨论信仰。信仰、宗教、拜拜是相依相关问题,一般人认为有拜拜的团体,就是宗教团体,有信仰的对象(佛、菩萨、神、鬼),也是宗教团体。到底信仰、宗教、拜拜,有什么分别?  一、拜拜和信仰拜拜,从台湾民俗看,台湾人拜拜实在太多,生意人农历初二、十六拜门口地祗主。养猪人拜猪舍;养鸡人拜鸡舍;经营鱼池的人也拜鱼池;黄色理发厅拜猪八戒,乡下人也有拜松仔公,问拜什么?也答不出所以然。 目前台湾各县市,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寺、庙、宫、殿、坛、府、堂,问拜什么?也不知道。台湾民俗拜拜,有的有信仰意识,有的没有信仰意识。有信仰意识的人,对所拜的,有仰慕、尊敬和效法的行为。比喻: 拜关圣,要效法他在生时的忠义。 拜弥勒菩萨,要效法菩萨的大慈。 拜观音菩萨,要效法菩萨的大悲。 拜文殊菩萨,要效法菩萨的大智。 拜地藏菩萨,要效法菩萨的大愿。 拜普贤菩萨,要效法菩萨的大行。 拜十方一切诸佛,要效法诸佛救度一切无量众生,悲智双运,至万德圆融。因此,信仰要有效法的意念和行动。 有些人(大部份)拜拜动机是有所求而无尊敬。拜拜意念,有自私迷惑心理,贪欲求取。拜时有感应、灵感者就常常拜,常常求。无感应者不但不拜,可能将神像毁坏,这种行为谈不上信仰。台湾地区有大庙,每年神的生日就杀害动物畜禽拜拜,做醮拜拜,新建庙开庙门,都大量杀害动物请客,这怎么可以称「宗教」。  二、宗教意义是什么?宗教是什么?教为教育、教法、教义(内容),当今一般人认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孔孟儒教等(其它台湾有天帝教、天理教、轩辕教、一贯道。外国有新兴教派、大卫教派(教主与教徒五十多人已焚死),日本真理教(制造毒气伤人,教主与教徒多人入狱。)。这些团体虽然有信仰的对象,有教育、有教规,宣仰教义,有吟诗,讲经说法,救济贫穷,念佛共修等等,但是未必有「宗教」意义的基本认识。 宗教二字,从字义上(说文解义)看,「宗」的本义可以解为「本」,也可以解为「主」,也可以解为「人所归往」。什么是众生的「主」(请勿误会,此主非彼主),什么是众生的根「本」,人生一世旅途,走到尽头的时候,到底「归往」何处?大家想过吗,因为人死不是灭亡。是亡而不灭,死而又生。 常照是佛教团体的一份子,又是一位传佛陀教义的法师,注重教育、教化。必须深入经藏彻悟,不然会误导众生、害己又害人。这几年的努力,对佛陀经教多少也有所认知,知道人的躯体,是五蕴、四大水火风土共成体,和合共众缘生,共众缘存。有朝一日缘尽而死,水火风土分解,今生今世,什么也没了。那时,要再找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了。可是人死不代表死后就是「灭无」。 四大五蕴的根本,又是什么,就是「业识」和「自性」。死后由业识引生另一世界环境,佛学名相称「引业」和「满业」。那时新生命在另一世界,另一环境又开始。引业就是引伸力量,满业就是新生命的环境。也就是四生、六道众生生命,及居住依报世界,命运转换的动态。内容情形,另一纲目,再详细说明。 什么是主?什么是本?什么是自性?「主」,禅宗称谓「主人翁」。又称「本来面目」。主人翁、本来面目就是「自性」(『自性』不是一般所称灵魂、灵识、识神、灵体)。佛法禅宗所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要众生参悟证悟人的「本来面目」「主人翁」,这也是「法界」「自性」「佛性」。这个自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圣人不增,凡夫不减,六道生灵皆有。庄子所谓:「道在蝼蚁,道在矢溺。」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证悟「祂」,即成佛、菩萨、辟支佛、罗汉,迷失「祂」,堕地狱、作饿鬼、变畜生。因此,自古以来,佛菩萨讲的是「祂」,经典写的是「祂」。「祂」无来去,无生灭,无大小,非多少。祂放之弥满六合,卷之纳诸芥子。佛法之根本法,正是要众生开悟「祂」,可是说又说不成,写也写不真。易经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祂」可称为「心」,也可称为「道」,也可称谓「佛」。中庸称「天命」,「祂」正是众生「自本性」(不是业识,质性)。古来佛、菩萨之经、论传授、教化众生体会、参悟是「祂」,弟子受道是「祂」。 佛陀将涅槃时,大梵天王献花,佛陀当百万人天中,顺手拈花,头陀大迦叶微笑,然后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达摩初入东土时,以理入与行入理念教导众生。理入的道理,藉如来的经教悟「宗」。他说:「含灵同一佛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意思是说:众生学法主修,是体会经教法义,证悟自己和一切众生同一体性之「佛性」。众生既然有佛性,为什么不能和佛陀平等伟大?就是众生贪着六尘境像,妄想覆蔽「本心」,因此「本性」不能产生灵明作用。 古来佛、菩萨及证道诸大德,遗留经教法义,不离「自性」,不离「自心」,引导众生认知自我之「主」人翁「本」来面目。如果「宗教」法义,偏离「心」「性」净化、证悟之启示,则非「真理大道」之教。 禅宗五祖,宏忍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因此,而可以肯定任何一位说法者,向人众说法的内容,未能融会贯通「是心是佛」、「是性是佛」,或「开权显实」者,可称谓「外道」「旁门」。因为传道法语,不能叫众生有正确途径可「归往」该归往的净土世界,达到断烦恼、净业识、了生死、证涅槃,落实解脱境界。 因为方针不正确,把人天法以为出世法,再怎样的认真努力修持,不是落实在善界的福报「天国」(或称:天上、天堂天道,佛陀开示:天道有三界,共二十八天),就是人间福报。因此,真正「宗教」,启示众生「开悟自性,认知自我,见性成佛」,才是「真理大道」,众生依此正法修行,落实不偏差,才能真正完成解脱得证涅槃。  世间正见的认知凡是归依三宝-佛、法、僧,就是佛弟子。佛弟子当然要学佛、学法,学佛、学法从何处入手,当然要理解佛陀启示之法,成就个人正知见(凡是人道的众生,人人要有作人作事正知正见、伦理道德,才不会制造恶因恶业,害人害己,造就个人及子女,未来受无量困境苦果报应)。 正见,是正确见解,好比旅行,对旅途要有一番认识了解,确定到达目的地,应该走的路,才不误差。 正见到底是什么?依世道人间正见,就是对人生一生的思想、念虑、行为正确认知,是正确「人生观」,是明白人生做人的实际意义,应该遵守的正道、正法。从观察、思惟到认知,事后产生心理定见,定见即是指正见。修行学佛或做人做事,正知正见实在太重要。 有些人虽然归依了,有持斋,有功德可做时,即乐善好施,看起来好像非常明白佛理,可是不一定有佛法理念。举止行为,不一定符合人生道德规则。有的人暗中营私,未尽善戒善行。有的环境有所变化,或身体坎坷,就动摇学佛初志,不能择善固执,坚心不移,就是没有正知见所影响。 佛说的正见:有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二种。出世间修学,要先有世间正见为修学基础。世间正见可分为四种:一、正见有善有恶,二、正见有业有报,三、正见有前生后世,四、正见有凡夫圣人。  一、正见有善有恶人心有善念不善念,行为有善行不善行,事有善事不善事,也就是道德不道德的心念和作为。佛法中所说的正见,是「八正道」第一要着,就是以正确理念看世间、人生,及超尘离俗的出世间,可是这理念不是个人的迷思我见,要以道德定律,大公无私为重点。如果认为人生相关的道德,不是非常重要,对道德行为盲然无知、或轻视道德,那便是邪见了。 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心无贪欲、无嗔恚、无痴见;崇尚贤善、拒暴恶;知廉耻、辨是非;知惭愧、止恶行善,造福乡里人群。人生难免有错失,错误即忏悔,不借口推托旁贷,不自圆其说,这正是善心善行。 如果一味为自己设想,为自己增长财势,贪欲不断,私心利己,寡廉鲜耻(章太炎:无廉者,无所不取。无耻者无所不为。),无惭无愧,不信因果,不崇尚贤善道德,因私利而不考虑他人存亡,恶业连连不断,认为自己聪明,无忏悔心,错误被人发觉,即借口推托旁贷,或自圆其说,歪理尽出,是谓不善非道。如作事有害于他,或无义而有益于己,是为不善,必有未来祸殃,千万不可作。注意: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可留下明日以后的烦恼,更勿制造来世的痛苦。 如作事有利于人,就是有损自己,或无损自己,单纯善德最好速做勿怠慢。善德善行有的虽然有损于己,其实从远因看,必有后福,于己有利。善业造作最好「三轮体空」,不执善行善德,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才是真实清净善净德,清净行。 内心动机和对外界真实影响,而后决定善不善差别。人起心动念是意行,举止行动是身行,口舌语言是语行。身口意为善行不善行的主要关键,尤其是心念更要慎重。以上所说的,佛弟子应该仔细观察,彻底了解,不但要确信有善、有不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即时做,不该做即时断。有此认定就是「正见」。有正见才有做人做事的准则。  二、正见有业有报就是善业善报,恶业恶报。善恶作为就是业,叫造业。业既造,自有应得果报,一切众生一生命运过程就是果报,果报是好是歹,是由业因造作,业力所招感。众生造种种之业,所以招感种种不同的果报,业行造作繁杂,所以果报非常复杂,造什么业,未来必定受什么报,所谓「如是因结如是果」。 有关善恶报应,究竟有没有?作善作恶,真的有报应,或者是迷信?人生是宇宙一份子,可以说「宇宙共成体」。既然是共成体,人生和宇宙(或说天地)互为感应,感通宇宙真实理现象,唯有清净后的圣人,大部份的人不能感通,也不能了解。用科学研究得到了解的理,其实只有一小小部份,但是人类对那最大部份的真理,尚未发现,便说它迷信,实在是很多未知的真理。宇宙真理有少数的人发现,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迷信的事并非完全虚妄,只是大部份凡夫,智慧被聪明蒙蔽,成智障所以不见宇宙真理。聋子自己听不见,不可武断别人没声音。瞎子自己看不见,不可武断别人没有眼睛。 气象预测未发达以前,人类对于风、雨、雷、电、地震,还不是存着迷信的看法。人类对宇宙天地现象,还无法了解,绝不可以迷信态度,来对待那一切未知未见的真理。宇宙至大,人生至小,但是万类灵气,和人生灵气完全相通相感应。人的空性智慧充塞宇宙,实在不虚假。可以说:人生(性)至大,与虚空同大。因此,人的心思动念,举动行为,和宇宙天地有密切关系,因灵气作用,皆能感应,有的瞬间便发生作用。古人一句「至诚感天地」「善恶鬼神知」,难道不正确吗?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人类活在天地之间、日月照临之下,行为是好是坏,人不知道,天地鬼神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没有感应。可以肯定善恶业报,是真理,决对不是迷信。 再说:宇宙天地灵气生育万物,人类生命依赖天地成长,依赖天地维持,一呼一吸之间,没有片刻离开天地,生在天地,死也在天地。尤其是万类中,人生得天独厚为三才之一,所以人一生应该有所建树,以尽人间职责,补天地之不足,以尽人类的义务。不可一生中,只为自己无厌足的私心争取。这种自私心态,天地神灵看在眼里,将来下场绝对不善。 从上说明: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化为一体,既然一体,人生的生死荣辱,吉凶祸福,天地不能不关心。天地间丕变,人也不能不注意。天地真正关心人灵万类吗?宋朝,岳飞受秦桧以十二道假金牌调回,至中途被秦桧二位谋士,害死在风波亭,那时中国竟然大雨三天,难道这不是上天对人类的不良反应?下面有二段正史再做比喻。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汉朝时代东海。东海是名相于定国的故乡,于定国的父亲于公时代,东海有位妇人,嫁了以后,丈夫死没有多久,儿子又死了,妇人成了寡妇之后,她的婆婆要她再嫁,但是那妇人坚持不肯,她要侍奉婆婆。 有一天,婆婆对邻居说:「我要我的媳妇再嫁,但她受我的拖累而不愿改嫁,我真难过。」隔二天,婆婆就上吊自杀。 婆婆自杀之后,妇人的小姑回来,就诬赖她母亲之死,是被嫂子害的,就告到县里。太守以毒杀的罪名将她处死罪。 孝妇认为自己死了没关系,但是她的冤情却无法澄清,于是就上诉,但太守却不承认。她被关的地方,由于公做监狱的狱长。于公见了孝妇的苦情,知道她是冤枉的,就一直为她伸冤,可是没有用,后来遭到太守的毒杀。 毒杀妇人后,县内的十三郡,连续三年都旱灾,没下雨。是什么原因呢?这难道不是上天对人类的不满吗? 后来太守走了,换了新的太守。新太守知道,就叫于公陪他到孝妇的家里,祭拜她,并向她赔罪、忏悔。于公又叫当初知道此事,而无法帮助她的人一同祭拜,一同忏悔。刚忏悔完,天就开始下雨,这不是迷信,而是事实。  邹衍下狱六月飞霜春秋时代燕国贤臣邹衍,当初事奉燕昭王,燕昭王死后,他儿子惠王继位。邹衍事昭王时,有些同僚嫉妒他,当惠王继位后,这些同僚在惠王面前,制造是非谣言,惠王听了以后,将邹衍下狱。邹衍被关时莫明其中原因,于是在狱中哭诉于上天说:「我邹衍虽非君子,但做人做事,不愧于天,不欺于心,因何今天有此遭遇。」当邹衍哭诉后,炎热六月,北海下雪了,五谷全部冻死。这是天对邹衍的同情吧?才有气象变化。惠王认为事有冤情,就将邹衍释放,又复他官职。时气候又慢慢回转,五谷回生发芽。 古时天地对人类不幸遭遇,有所反应。今时善人受屈,恶人欺天欺人,难道就没有反应。人应该顺天,起心动念,做人做事,心地光明,发挥仁义道德,爱惜万物生命,以万物生命为我生命。保育万物,不要摧残万物。真能做到民胞物与,即宇宙光明照亮我身,身后及未来获福不尽,子孙余庆无尽。人类如果变天理,违背仁义道德,欺人欺天,心地黑暗自私。天也会向人翻脸,天变了,大自然天灾连连不断,风不调、雨不顺、国不泰、民不安,或个人恶运连连不断,悲苦惨痛殃及子孙。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以上分析善恶报应是迷信或是天理。尚有其他因果法义,及现象报应再说明。 从造业到受报的时间,分为三世(时)报。 一、现世报:明显业,善业很快受人表扬赞叹感恩,恶业杀人、抢夺奸淫,很快被关下狱枪杀。不明显业,善业既造,当世由枯转荣,恶业既造,命运由荣转枯,下半世过着痛苦的日子。 从善报看-成语「含环结草」记载在汉书,汉书作者,班固与班昭,就是出使西域班超的兄长与胞妹。「含环」所记,小孩杨宝生,心仁慈,有一次到华山游览,见一只黄鸟被老鹰追逐,小鸟惊惶逃到宝生衣内,宝生掩护它而免死,但是小鸟脚受伤,杨宝生便带回疗伤,百日后脚伤疗愈,杨宝生把它放生了。不久梦见一位黄衣童子送来四个玉环,又对杨宝生说:宝生心仁慈,上天祝福,你未来子孙四世为三公,后来杨宝生四代子孙为卿相。 「结草」记于左传,晋大夫魏武子,有一位嬖妾(爱妾),魏武子病时,命儿子颗说:我死后,必嫁其妾。后来魏武子病重又说:我死后将妾殉(以生者随死者葬)。魏武子死,颗从其父亲爱妾嫁了说:吾从其治命也(即清醒时之遗命)。后来颗与秦杜会战,见一老人结草于秦杜马下,颗免难获救。当夜梦一老者说:「吾乃汝所嫁妇之父亲,汝用先人之治命,故吾结草报之。」 从恶报看-成语「病入膏肓」记载左传,左传孔子作。二位青年赵同、赵括,犯小过失,晋景公下令把二位杀死。景公当夜梦一大鬼向他索命说:「你不应该冤枉杀我二位孙子,我已请示天帝,天帝准我报仇,我的孙子已活在汝体内,汝不久必死。」大鬼把景公吓醒了。景公起身后差人到桑田地方,请一位巫师来卜梦的吉凶。景公将梦中情形向巫师说明之后,问梦是凶是吉。巫师回答:您大概今年新收成的麦仔吃不到了。 景公从此生病了,于是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名医名叫医缓,来为景公治病。医未到晋国,梦中又见二个很小的人说:医缓是个好医师,吾俩最好躲在「肓的地方(胸腹中间)」和「膏的地方(心脏下面)」,这样医缓就对我们没办法了。医缓来了,替景公看病后说:「你的病已经没办法医治了,您的病根在肓的上面和膏的下方,用针灸刺不到,吃药,但药力又达不到,真的没办法医治。」景公赞他是一位好医师,并给他一份厚礼,送他回国。 当年六月七日,晋景公想要吃新收成麦仔,当馈人送上麦饭排在桌上,景公叫人把巫师找来说:「这是新的麦饭,我可要吃到了,当初你胡说,说我吃不到新麦。」于是把这位巫师杀了。 巫师被杀后,晋景公正想吃麦饭,忽然觉得肚子胀又痛,就上厕所,不知怎样就死在厕所。当日早晨一位小臣,梦见背景公登天。到中午时,他背景公上厕所。结果就用这位小臣殉葬。 从这三段历史记实-含环、结草、病入膏肓。可看出善业、恶业的当世报,应该没理由怀疑。 二、来世报:今生死亡后,第二世受报。日据时代,南台湾恒春,有位医生叫林新教,除了做医生,也有很多田地种五谷。他请很多长工,其中一位工人叫尤万达。有一天,家中失落二千斤稻子,医生怀疑尤万达偷走。结果尤万达被当时日本警员屈打招认,终于伤重死亡。尤万达死后,林新教才发现稻子是他本人舅子所偷,可是尤万达已经冤枉死了。 不久,林新教也死了,当时,尤万达兄长叫尤万金,家中一只水牛母,生下一只小牛,这只小牛腹部竟然浮现三字「林新教」,这件事台湾光复后,恒春地区非常轰动,是件真实事情。 三、后世报(异世报):造业后经二世、三世、十世、百世、千世受报。 四、续世报:就是一世报不完,三世五世,或百世千世才得报完。佛陀住世时,祇园精舍边,一群金翅蚂蚁,生死死生,已经过七佛那么长时间。佛陀弟子「阿那律」,九十劫前,因为旱灾,五谷失收,当时阿那律端一碗稗仔饭要吃时,忽然外来一位辟支佛僧托钵,他即时将这稗仔饭供养,因此而得到九十劫如意报。 从造业到受报,有的当世不见报应,就断言没有因果报应,就拼命争取造业,这种想法、做法,绝对偏差。经中说:「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所谓:「行恶见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行善见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我们再从宇宙因果律来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这种定律推断,「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是非常非常合理,合于大自然的因果律。真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总而言之,业有种种不同,但是有一点绝对相同,恶业未受报以前,如不澈底忏悔、修证,绝对不能消失。造业必定有业报,今生不报,来世必报。来世不报,异世必报。未报,业力照常存「藏识」中,只要因缘会合,还是要受报。业造就了,若要业亡,只要澈底忏悔,诸业自灭,为什么?因为罪性空性,忏可除灭。 业就是造作,又称业因,业因即有成就果报力量,力量称谓「业力」。业力又分为「引业」和「满业」二种。人类造业后,无论是善业、恶业,快慢必定受报,引去受报力量是名「引业」。就是引导中阴身入六道报界受生力量。「满业」就是新生命生存环境,一生一世命运,如,同在人道环境,命运人人不尽相同。鬼道之鬼各不同。畜生分为四生,境相不同。(待下回分析)  三、正见有前生后世有些人相信善恶有报,看到当世报应,不信有来世报,认为人死了,什么也没了,其实不是死后一笔勾消。那么到底有没有来世?佛法说明「三世因果」,我们来研究一下,大家能多一层认知。 所谓「三世因果」,正是前世因,今世果。今生因,来世果。就这样因生果,果造因,如植物果中有子,因又生果而生死不断。人的过去世和未来世,正是昨天和明天。「昨天、今日、明天」就是三世。今生的身体,每人都活过昨天的世界里,今日的我,是由昨天延续到今日,今日又延续到明日。时间有前一分,现在一分,未来一分,这就是三世。再用现实时间,及工作进度看,就明白「三世因果」。比喻今日工作未完成者,明日继续,明日未完成者,来日继续。就这样轮流延续,并未停止。再说,今年年终,帐目里我欠人,人欠我,暂时结算。新春开业该收去收,该还,来讨就还。去年做未完的,今年新春再继续做。这种比喻,看人的一生一世,造业负债过一生,有人欠我债,我也欠人债,尚未清偿,可是老了怎么办,只好来生来世,有债还债,该讨的债再讨,帐目清楚分明,岂不是「因果」吗,还有什么疑问。今生新生命开始,就是前世累积下来形影。只是现在这个环境,变另一个环境,时间变了,空间不变。有的时间变,空间也变。 另一种无知的人,认定看得见的才信,看不见的就不信,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有圣人孔子,有黄帝、尧帝、舜帝、文王、武王、周公等我们都没见过,有、没有,我说有,你信不信?不信就是没读过中国历史,再说,每人都有父母,我们各人的父母,也有他的父母,我们叫他祖父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我们叫他曾祖父、曾祖母。有人可能没有见过曾祖父母,假如没有见过就说没有,那么说没有的人,到底从那里来的。前面说过:瞎子看不见,聋子听不见,不要认为别人与他一样。 再说:眼睛看得见当做真的也不行,譬如,水中月,镜内花,梦中境像,那一样实实在在。原子结构,用眼睛当然看不见,到底有,还是没有呢? 众生一旦造业,有的当世受苦受乐,有来世、异世,受引业的力量,引去满业境地,新生命开始,就是果报开始。满业世界,有「六道、四生」。分为善道的天上、人间、修罗(修罗或称恶道),恶道有饿鬼、畜生、地狱,此三恶道另称「三途」,刀途、火途、血途。「四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生是畜生分类。众生就是这样从无始来,造业受报,果中生因,一世一世生死轮回,延续不已。 人类死亡后,往生别道情形分为四大类:随愿去,随业去,随习去,随念去。 随愿去|愿是愿心,愿力,必有信愿行具足。有菩提愿,净土愿。菩提愿就是菩萨愿心,广度无量众生解脱生死,至未来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大菩提。净土愿就是求生净土世界修学智慧,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但是求生净土,要有强烈意志和作为,也要了解所要去的净土修行条件,不然,众生很难如愿达成愿心。   随业去|业有善业恶业。一生中如果善业重者,死亡后即往生善道天上、人间。恶业重者,死亡前见鬼灵祖先,或见地狱一切相,或见和畜生同出入等,正是「受报业相」现前,死后堕落三恶道受一切苦。   随习去|习者习惯性,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如果平时习惯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念念不失净土世界意愿,将来当然生净土。如大名长者问佛:「… … …」。一般人生活习惯,有某一种强烈兴趣不可不改,不然会随惯性去,如:好睡眠者易堕冬眠动物,蛇、蛙、龟、螺、田鼠等,兴趣某种食品烟、酒、槟榔等,最好改掉。一位沙弥吃饭时,饭中加醋,没醋就觉得没味道,师父怎么说也改不掉,后来往生醋桶中小虫。因此,生活上强烈惯性,最好改掉。   随念去|念是想念、忆念。如果一生当中,没什么善业,也没什么恶业,没什么坏习惯,临命终时发善念,易引发上升天界。如果忆念生前一些恶事作为,容易引发堕恶道。引发世间情感,容易受感情牵缠。人临命终忆想、想念,实在太重要。 学佛弟子最好生时多听闻正法,才能看破世情,放下万缘,往生前才不受六尘境相影响,也才不受金钱、财产、感情、族亲因缘牵缠,罣碍放不下所影响。到时万缘放下,一心想念净土,想念净土佛、菩萨,才是正念、清净念。 众生在生死中,不能自由、自在、安乐,是受业力安排,无可奈何。由过去无量造业,现在世又造业,今生死亡后,转入另一新生命,新环境,就这样生而死,死而又生轮回不已。在六道中升沉,这幕演不完的六道轮回戏剧,虽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毕竟是苦多乐少,如何远离得解脱,当然要有下面要说明的正见。   四、正见有凡夫圣人(凡夫可修成圣人)既然正见有善有恶,善恶业有业报,有过去世,有未来世,也要正见有实在解脱生死的圣人。圣人是由凡夫众生,经过修行,守戒、弃恶,参悟、证悟本性空性,得免生死业报轮回而解脱,才可以称谓「圣者」。 什么是解脱?解者解除,脱者开脱、脱离。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受业力控制,不能自在安乐,情形好比在罗网中,也好比被系缚不能脱困。凡夫欲脱困解苦,不是没有希望,只要顺如来正教,得清净智,断生死根本烦恼,就能从生死中得解脱,得大自在。因此佛弟子从「三宝」深切信解中,引发坚定正见,不但要了解世法正见,更要了澈出世正见,修学出世正行,得大功德,成三明、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以至得「大菩提」,证「无上正等正觉」大圣人。 接下去法义「正见因果」八十五年十月起在台湾电视公司连续播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讲述甲、叙意乙、持戒的功德丙、犯戒的过失丁、余义甲、叙言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

佛教五戒诵戒仪轨一、上香(三拜)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三、忏悔(三番三拜)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