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3


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3

根据南传《大念住经》及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中阿含》增上心经

(一)身身观念处:

A、观呼吸(出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参考《中阿含》增上心经。(大正1,588a)

B、观姿势:四种威仪(行、住、坐、卧):「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C、时时彻知无常正念照顾及圆满觉醒

D、思惟不净:「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痰)、小便,犹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小便,如…身。」

E、思惟四大:「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识界。如…身。」

F、观墓园弃尸九相:「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至+鸟)所啄,豺狗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本息道骸骨青色,腐烂食半,骨锁在地,……如本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如本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膊骨、髀骨、臗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二)受受观念处:

A.乐受。B.苦受。C.不苦不乐受。

「比丘者。觉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无欲、不苦不乐无欲)时,便知觉乐身(…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清楚了知:正在经历、执着、没有执着,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成就了只有了知和觉照,因而超越执着。

(三)心心观念处:

1.贪
lt;--
gt; 离贪。2.瞋
lt;--
gt; 离瞋。3.痴
lt;--
gt; 不痴。4.收摄
lt;--
gt; 涣散。

5.广大(增上)
lt;--
gt;不广大(停滞)。6.无上
lt;--
gt; 有上(下劣)。

7.专注
lt;--
gt; 散乱。8.解脱
lt;--
gt; 未解脱。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成就了只有了知和觉照,因而超越执着。

(四)法法观念处:

A、观五盖(贪欲、瞋恚、懈怠、掉悔、疑惑)

B、观五取蕴

C、观内外六处

D、观七菩提分(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E、观四圣谛

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如是耳、鼻、舌、身、意。缘(声香味触)生内结。……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贪)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亦如是)。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亦如是)。比丘者,内实有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

云何为身?

十四对

内容

注释

一、内外对

内身、

外身

此中自己根尘色身内身

他人根尘及外非情总名外身

二、根非根对

根所摄身、

非根所摄身

自他五根名根所摄身

自他五尘及外五尘名非根所摄身

三、情非情对

有情数身、

非有情数身

自他内根尘名有情数身

山河草木等名非有情数身

四、麤重轻安对

麁重俱行身、

轻安俱行身

未得静虑名麤重俱行身

已得静虑名轻安俱行身

五、能所造对

能造身、

所造身

内外四大是能造身

自余根尘名所造身

六、名色身对

名身、

色身

名身、色身者通举名身相对故来,此中意取色身不取名身,是余三念住境。备述三藏解:缘内身中,义分名色二身。

七、五趣对

那落迦身、傍生身、祖父国身、人身、天身

祖父国身者即鬼身也,以祖父来皆望男女之所祭神祀皆有此颠,乃至上祖故言祖父国,广释如广论。

八、有无识对

有识身、

无识身

有识身者有命根身,

无识身者死人身。

九、中表对

中身、

表身

中身、表身者,内中间名中身。身之外相名表身。

十、变不变对

变异身、

不变异身

死经多时名变异身

初死及未死身名不变异身

十一、成不成根对

女身、男身、

半择迦身

半择迦身者,景云:扇搋迦旧名黄门,半择迦旧名钵咤,语不正谓无根相。

十二、亲怨中人对

亲友身、非亲友身、中庸身

非亲友身者,怨家身。

中庸身者,处中人身。

十三、劣中妙对

劣身、中身、

妙身

劣、中、妙身者,谓好丑异分劣中妙,或力有强弱分劣中妙,或就大小分劣中妙。

十四、幼少老对

幼身、少身、

老身

云何为受

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如说身受,心受亦尔。乐有爱味受、苦有爱味受、不苦不乐有爱味受。无爱味受、依耽嗜受,当知亦尔。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如是总有二十一受,或九种受。

二十一种受

九种受(有二说)

(1)乐受、(2)苦受、(3)不苦不乐受;(4)乐身受、(5)苦身受、(6)不苦不乐身受、(7)乐心受、(8)苦心受、(9)不苦不乐心受;(10)乐有爱味受、(11)苦有爱味受、(12)不苦不乐有爱味受;(13)乐无爱味受、(14)苦无爱味受、(15)不苦不乐无爱味受;(16)乐依耽嗜受、(17)苦依耽嗜受、(18)不苦不乐依耽嗜受;(19)乐依出离受、(20)苦依出离受、(21)不苦不乐依出离受。

(1)乐受、

(2)苦受、

(3)不苦不乐受;(4)身受、

(5)心受;

(6)有爱味受、

(7)无爱味受、

(8)依耽嗜受、

(9)依出离受。

(1)乐受、

(2)苦受、

(3)不苦不乐受、

(4)乐身受、

(5)苦身受、

(6)不苦不乐身受、(7)乐心受、

(8)苦心受、

(9)不苦不乐心受。

云何为心

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

如是总有二十种心。

云何为法

谓若贪、贪毘奈耶法;若瞋、瞋毘奈耶法;若痴、痴毘奈耶法;若略、若散法;若下、若举法;若掉、不掉法;若寂静、不寂静法;若定、不定法;若善修、不善修法;若善解脱、不善解脱法。

如是当知建立黑品、白品、染品、净品二十种法。

云何于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于外身等住循身等观?云何于内外身等住循身等观?

第一义【内外对】第二义【根非根对】第三义【麁重轻安对】第四义【能所造对】

第五义【有无识对】第六义【中表、变、不变对】

第一义【内外对】

a、例住循身观

◎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住循身观,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住循三观

◎若缘「依内自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于内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若缘「依外非有情数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于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若缘「依外他有情数身色所生受、心、法」为境住循三观,是名于内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观。

第二义【根非根对】

a、举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非根所摄无执、无受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非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三义【麁重轻安对】

a、举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内定地轻安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自内不定地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轻安俱行麤重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四义【能所造对】

a、举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内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依「能造大种色所生根境所摄造色」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五义【有无识对】

a、例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有识身内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有情数青瘀等位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色于过去时有识性,有识身色于未来时无识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第六义【中表、变、不变对】

a、举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内表身变异、不变异、青(441c)瘀等相,及缘外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b、例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修习四念处之心态

立心正住 (汉译中阿含经卷第24念处经第二)

1.坚定正住--热切地、念念分明地、专注地观察思惟。 (巴利英译长部经第22经)

2.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阂。 (六一六)

3.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 (六二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