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觉知魔事 一、烦恼魔 二、阴入界魔 三、死魔 四、鬼神魔


觉知魔事

提起禅定修行,一般人也许会想起「走火入魔」的事,这是修行人最害怕的、也是履见不鲜得事。不管是修任何法门,平常碰到障碍烦恼时,都会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见修道用功的艰难,培养道德的不容易呀!修定的人,既然已有善根发相,难免就会碰到魔事。所以这一章,要介绍魔事的内容。

魔、梵音魔罗,我国译为杀者,因为魔能杀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劫夺众生功德之财。又名恶者,因为多情多欲,好生恶死,杀害一切出世间的善根。总之,它具有障碍、扰乱、破坏、障碍好事、断人慧命的含意,皆称之为魔。一般观念中,欲界第六天的天主(即他化自在天波旬),是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能害人之善事。

什么是魔事呢?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能,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所作的,正好与佛相反,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众生流转生死为事。假使能安心办道,功德就会增长,魔考也会较多。所以,在修行办道的时候,要善识魔事。

《小止观》举出魔有四种:

三界内的众生都有贪瞋痴等烦恼,能恼害身心,名烦恼魔。五阴,六入,十八界魔;能生种种苦恼,即是阴入界魔。一期生死之间,一定会有病痛,四大增损的现相,即是死魔的来临。内心邪念外魔趁虚而入,名天子魔。鬼神魔有三种:精魔、堆剔鬼、魔恼。以下,各别说明其相与对治法。

一、烦恼魔:此是内心的魔。假若用功的时候,心生烦恼,令行人无法专心,以昏沉烦恼,来扰乱吾人心性,即贪瞋痴等诸烦恼魔。于《摩诃衍论》偈说: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为第三,触爱第四,睡眠第五,怖畏第六,疑悔第七,瞋恚为第八,利养为第九,自高蔑人第十。如是等军众,淹没出家人,我以禅定智能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二、阴入界魔:指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五阴又名五蕴。阴者,盖覆为义;蕴者,积聚为义。色受想行识,积聚而成生死果报,此名色,能系缚众生,夺众生智能之命,故说阴魔。因有开合不同,开则成十八界,合则不出色心二法,这都是由于众生执迷色、或执迷心识分别,而有不同。{59}2004.06.22

三、死魔:死者,四大分散,丧身失命也。正想发心修行,才刚开始进行,忽然遭受无常死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

以上三者,烦恼魔、阴入界魔、死魔,皆是世间之常事,随人自心所生,应当以正念除遣之。假使能了知烦恼的实相(空性),即是菩提,烦恼就没有了。若能明白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也是因缘所生才有,是幻化的,因不执不取,阴入界魔自破。面对困境,能视死如归,则死魔就无机可乘。

四、鬼神魔:鬼神魔有三种:

(一)精魅:即魑魅魍魉之辈。本来是朽木顽石,因受日月精华年久即成精怪。亦叫时媚鬼。假使坐禅的人,在打坐时邪思邪念,多着时媚鬼。它会化作少男少女、老男老女、禽兽之像等种种不同相貌;有时来娱乐人、或作可爱形,或作恐怖状,以扰乱行人修习禅定。现在分别鬼魅以十二时兽,来扰乱行人,应该善加分别。这些鬼魅,若于寅时(半夜的三至五点),来恼乱行人的精魅,必是狸、豹、虎。若于卯时(早晨五至七点)来的,必是狐、免、貉(形似狸,锐头尖鼻,有好睡)。若于辰时(早上七至九点)来的,必是龙、蛟、鱼。

若于巳时(早上九至十一点)来的,必是鳝、鲤、蛇等。若于午时(上午十一至十三点)来的,必是鹿、马、等。若于未时(下午一至三点)来的,必是羊、鹰、雁等。若于申时(三至五点)来的,必是狄(形似犬,极有力)、猿、猴等。若于西时(黄昏的五至七点)来的,必是雉、鸡、鸟等。若于戌时(晚上七至九点)来的,必是狗、狼、豺等。若于亥时(晚上九至十一点)来的,必是猪、貐(形似龙头,马尾虎爪)、豕等。子时(半夜十一至一点)来的,必是猫、鼠、蝙蝠等。丑时(半夜一至三点)来的,必是牛、蟹、鳖等。修行的人,假使看到此时来的怪物,就知道它是某一种兽精,说出这兽精的名字,给以诃责,这种鬼魅现象,就会消失。

从前有位禅定僧很勇猛用功,忽在定中,时露欢乐、喜笑颜开的容貌,一旁有位善知识问他,为什么在定中,时要发笑呢?他答:因为我在禅定中,常常看见金毛狮子走来,同我游戏,所以我才会发笑或显出欢喜。善知识就告诉他:这是魔王扰乱的境界,须知所见的形貌,都是虚幻不实,切切不可执着。我给你一把剪刀,假使金毛狮子再来,你就用剪刀钻刺它。这位禅僧依从善知识的言教,于定境中,果然金毛狮又来了,他就用剪刀向金毛狮钻刺去,结果突然感觉自己的肉很痛。后来出定一看,原来剪刀钻进自己的大腿肉里。这是魔变成兽形来扰乱行人,幸遇善知识指示,始灭魔境。{60}2004.06.23

(二)堆剔鬼:即最恶的夜刹鬼。因为有四只眼睛、两个嘴巴,面像琵琶。行人坐禅时,也作种种形状来恼乱行人。或者如虫蝎缘人的头部、脸部,很明显的钻刺不止;或者在人的身体翻覆上下不已,虽无痛苦,唯觉屑屑难耐。或钻入人身,啾啾的作声,喧闹不已。有时忽然抱着人身,好像有东西在,但捉不得。或现怨亲种种的异相,恼乱行人。

堆剔鬼的来由,是在拘那佛的末法时,有一比丘喜欢扰乱众僧,后来被驱摈,这比丘发了恶愿,要做堆剔恶鬼,常恼坐禅的人,这是源祖的鬼魔。又因常腊(猎)取禽兽,又名偷腊(猎)鬼魔。也因破戒故,又名吉支。当堆剔鬼来时,要闭目一心,呵斥这堆剔鬼:「我今知你魔的名字,你这个魔鬼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猎、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怕你。」当下魔就会消灭。因为魔鬼只怕人知道名字,如今非但被呵斥,又加痛骂的叫出名字,他就不敢扰乱了。

南赡部州,是在须弥山的南方,即我们所住的地方。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的树林,故名为阎浮提。吉支为鬼名。假若是出家人,应诵梵网经菩萨戒本;在家人就应诵三皈五戒等。因为各戒都有护法神,这种鬼最怕戒法,假若诵戒,诸鬼就会匍匐而去。

(三)魔恼:这种魔,大部份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坏修行人的善心。这三种五尘境界相是,1、作违情事:现可怖畏的五尘境,令人恐惧。2、作顺情事,则现可爱的五尘,令人心生贪着。3、作非违非顺事:则现一般的五尘,来扰乱行人。所以又名杀者,就是杀人慧命;也叫华箭或五箭。所谓华箭者,好象是一?花飞来,眼看是花,其实是一枝箭,伤人身命。此华箭,亦名五箭,从五根入,破人善法。在名色中,作种种境界,惑乱行人。

这种种五尘的境界,也不外乎是由三毒所生。作顺情境者,就是诸圣贤的形像,或作父母、兄弟、端正男女可爱的相状,以及戏笑语言歌音奏舞一切等相,令人心着,这是由贪爱所生。作违情境界者,或作虎、狼、狮子、罗刹的形貌,以及缚打、鞭拷、斫剖、悲恸啼哭等相,来令行人恐怖,这是由瞋恚所生。若作非违顺境者:就是热火炙身投岩赴渊自饿拔发疯癫糊涂一切等相,动乱人心,这是由愚痴所生。这些境界,都能使人丧失禅定,故名魔。{61}2004.06.24

魔恼的种种行相非常多,或作种种好的、坏的音声,或作种种香的、臭的气,或作种种好的、坏的味道,或作种种好的、坏的境界来动触人身,这都是魔事。

《婆沙论》记载,佛在世时,有一次,佛陀要入城乞食,魔王想破坏佛的道法,便化作一个管车的人,手中拿着鞭子,身上穿着敝衣,头发松乱的走到佛的前面问佛:你有看到我的车牛吗?佛心中想:今日魔王有意来扰乱我,就警告魔王说:你是恶魔,那里有牛,而且要牛作什么用呢!魔王心中想:佛知道我是魔,又骂我是恶魔,我要和佛辩驳清楚,就向佛说:眼、耳等六根,是我出入的门户,佛陀你是以什么作为出入的处所呢?佛陀说:我以无六根的处所,为我出入的门户,这是你无法到达的地方。魔王自知无法胜佛,就遁形而去。可知所谓「无六根的处所」,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解脱的境界。佛都会遭到魔王的扰乱何况是我们薄地凡夫呢?!

修习止观坐禅的人,既然觉知魔事,就应该除去它。《小止观》提到却魔的方法有两种:一、修止却之:凡事一切诸恶魔境界,悉知虚诳不实,不忧愁、不恐怖、也不执取、也不舍离,也不妄计分别,止息我们的妄想心,使心寂然常照,那些恶魔境界,自能当下消灭。二、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无法消除,即当修观。应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觅心了不可得,为何烦恼?如是观时,种种恶魔境界,当下谢灭。假若再迟迟不去,但当生起正念,勿怀恐生惧心。以不惜身躯性命要为法忘躯的精神,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惟一平等法界。如是了知,则魔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我们也应该知道:一般人对于境界,皆有取舍欣厌的心,故为魔所恼,亦即魔不恼人、人自恼。行人若于心中对于好坏之境,不取不舍,不欣不厌,了达佛如即魔如的道理,即能从魔境中,观实相理而了道,这是修行的重要方法。{62}2004.06.25

假使行人,发现各种魔境界都不消灭,心中也不必忧心;各种魔界消灭,心中也不须生起欢喜心。为什么呢?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王化作虎狼来吃人的;也未曾听过,有人坐禅见魔化作男、女,来与坐禅人成为夫妇的。当魔王幻化种种境界时,愚痴的人,不明了那是幻化不实的,所以心生惊怖,以及生起贪着,由于心乱,失定发狂。这都是自己招致的祸患,是修行的人自己没有智慧,才受此祸患,非全是魔所能为。

假若诸魔境恼乱修行的人,或者经年累月的不能灭去;虽然用止观也不得力,这时,应以香花供养三宝,专心诵持大乘方等诸经或治魔咒。所谓大乘方等诸经,如楞严经维摩诘经、思益经、金刚经心经地藏经法华经。或诵楞严咒大悲咒准提咒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咒等咒,默默念诵。默念即不出声念,但应心念、口念、耳闻。假使出了禅定,也当诵咒修持,以免魔境恼乱。魔是邪,诵经、持咒、诵戒是正,邪不能胜正,如果诵经、持咒、诵戒,久久魔自消灭。

是故,初发心修习止观坐禅的人,必须亲近大善知识,若遇此魔事,才能有所警觉与提醒。修习止观坐禅的人,于坐禅中,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如隋朝的智者大师,在天台山的华顶峰,修习禅定时,一日忽然狂风暴雨、飞沙走石,魔王变化怪状,或现六亲眷属的相貌,或现师长父母的形状,来智者大师座前,扰乱大师。大师知道是魔,提起正念,了达诸法,都是幻化不实的虚境,就深入实相,安心空寂。不久,魔就退了。大师也因此悟入圆融三谛的实相境。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境界,皆以妄念而有差别;若无妄念,则无境界之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真如实相之理也。修习止观坐禅的人,假若能远离分别忆想,体会空性不动、不分别的实相理体,则一切魔事自然消灭。正如圆觉经所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亦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严经说:「不作善境界,不落群邪。」就是这个道理。{63}2004.06.28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