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佛教因缘


引论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世称濂溪先生。著作今存者有《太极图说》及《通书》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传世。后世之鸿儒硕学,皆奉周敦颐为道学之祖。宋明理学始自周敦颐,亦为今时学界之定说。

关于周敦颐思想之渊源,明代黄绾所说颇值得玩味。他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1]黄百家则更述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及从东林常聪(总)禅师习静坐等事[2]。周敦颐亦尝自称为穷禅客,这是见于二程及其弟子游定夫语录中的话。另外,周敦颐与赵抃\、潘兴嗣等人友善,其亦私淑苏轼、黄庭坚二人。而赵抃\是佛慧法泉禅师的法嗣,潘兴嗣是黄龙慧南禅师的法嗣,苏轼是东林常总禅师的法嗣,黄庭坚是黄龙祖心禅师的法嗣,诸公于佛法皆有契会。周敦颐公事之余,经常与诸公参禅问道。例如,周敦颐在《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抃\)》一诗中说: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3]盖有宋一代,禅宗大行其道,禅门法匠如林,各自教化一方。士大夫参禅亦相率成风,凡闻有禅林名德,皆不辞路遥,涉水登高以相访。与周敦颐大致同时代的著名人物,除上说赵、潘、苏、黄诸人外,他如范仲淹参瑯琊慧觉禅师,富弼参华严修顒禅师,张商英参兜率从悦禅师,苏辙参洪州顺禅师[4]。此种风习所及,周敦颐概莫能外。

周敦颐虽一生为官,然公事之余,徜徉于佳山胜水之间,参禅问道于佛寺道观之中,以其天资超迈而自得于心,终能有所发挥,作《太极图说》、《通书》,融儒释道于一炉,专言性理诚静的道理,从而开启宋代儒家道学的先河。征诸周敦颐之诗作,亦可见个中消息。如《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诗云:琳宫金刹接峰峦,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劳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5]《宿山房》诗亦云:久厌尘坌乐静元,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6]又有《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诗云: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7]《同石守游》云:傍人莫说凭栏久,为恋林居作退谋。卸职之后,周敦颐定居庐阜,亦可谓得以达成夙愿。

概言之,周敦颐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乃是不争的事实。因而今之学界,凡讨论周敦颐的学问思想,莫不论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根据先哲时贤的研究,周敦颐一生参研的僧人主要有以下几位:僧寿涯,黄龙慧南、祖心师弟,佛印了元,东林常总。《居士分灯录》载有周敦颐参扣祖心、了元、常总三位禅师的语录。周敦颐之首倡道学,实与诸位禅德关系密切。下面以几位禅师为纲,试述周敦颐与佛教之因缘

一、鹤林寺僧寿涯

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之事,论者颇多,多语焉不详。稽诸佛教史传,亦多不载。据《鹤林寺志》记载:宋寿涯禅师,与胡武平(宿)、周茂叔交善。茂叔尤依寿涯,读书寺中,每师事之,尽得其传焉。其后二程之学本于茂叔,皆渊源于寿涯云。[8]《宋元学案》的记载,亦甚简略,然可资参证,引之如次:先生(胡宿)尝至润州,与濂溪游。或谓先生与濂溪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或谓邵康节之父邂逅先生于庐山,从隐者老浮图游,遂受易书。晁氏(晁景迁)谓元公(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而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之偈。[9]

然考诸禅宗史籍,寿涯禅师所传之偈,并非其本人所作,而是得自南朝的佛教居士傅翕(大士)。傅大士(497569),自号善慧大士,浙江义乌人。初躬耕于松山,精勤行道七年,得首楞严定,并能通儒道典籍。后讲法度众,名声远播。梁大同元年(535),梁武帝遣使迎至金陵,在重云殿为帝及群臣讲经。既至,大士星冠(道冠)、儒履,披法服(僧衣)以见。帝问:佛耶?大士默指冠。问:道耶?大士又默指履。又问:儒耶?又默指袈裟。[10]大士的这一现身说法,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揭示出中国大乘禅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真正精神[11]。傅大士一生的作略及其留下的作品如《心王铭》、《还源诗》及诸偈颂等,处处浸润着这种精神。由傅大士所开启的潇洒诙谐的活泼禅风,实为唐、宋以后充满机锋、转语,妙趣横生的中国禅的先河。因此,流风所及,他的作品在后世的禅林中亦广为传诵。今之学者,论及这首偈时,因为它的语句颇类老庄,就以为中国禅是受了老庄思想影响的结果。其实,这首偈只不过是借道家语来阐明大士修证所得的禅学意蕴。

周敦颐于寿涯处得受此偈,对其后来作《太极图说》,肯定大有启发。黄宗炎在《太极图辨》中承认,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当时的禅师寿涯的偈有关系[12]。他的这种看法,远比一般的理学家高明,也更符合实际。

据说周敦颐师事寿涯,尽得其传。果如此,则除了上面所说的先天地偈之外,亦与《太极图》有些瓜葛。因为据黄百家说,陈抟得《无极图》于吕洞宾,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陈抟将二图授种放,种放授穆修与寿涯,穆修仅将《无极图》授周敦颐。而据刘静修《记太极图说后》云,穆死于明道元年,而周子时年十四矣。[13]意其年少,无由受学于穆修。其实周子生于天禧元年丁巳,至明道元年壬申,盖十六矣。[14]即便如刘氏所说,以周敦颐之有远器,时年十三,志趣高远[15]而论,何以不能从其受学?再退一步言,纵使周敦颐未从穆修得《无极图》,寿涯既然精通二图,将其授予周敦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郡斋读书志》即以周子太极图得之于僧寿涯。今之学者如南怀瑾先生也指出:……濂溪得太极图于僧寿崖,此图原出于道家之陈图南。[16]

寿涯禅师以一方外之人,而犹致力于儒家易理、象数之学,岂非不务正业?此事亦不足为怪,盖在禅宗中以图象来标明宗义,用易经的方法讲用功修持,早在唐代即已出现。相传唐代南阳慧忠国师(?775)是禅宗图象圆相的第一位创造者。据说慧忠曾创九十七种圆相,以之授侍者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应真将图象授仰山慧寂(807883)。仰山又参沩山灵祐(771853),承其心印,沩山、仰山师徒别立的一宗,即沩仰宗。仰山每与人论佛法,常以圆相示之,亦以之开示学人。其后则以九十六种圆相提持纲宗(包括圆相、暗机、义海、字海、意语、默识等六重意义),便成沩仰宗风。影响所及,禅门中以圆相互相勘验者比比皆是,灯录具载。在此之后,图象之作代有发展。晚唐圭峰宗密(780841)作十相图和阿赖耶识图,五代时曹洞宗祖曹山本寂(840901)之作君臣五位图等,莫不受到九十六种圆相图的影响[17]。沩仰宗所建立圆相的旨趣,开启宋代周敦颐太极图的先河。洞山、曹山师徒以重离卦而立五位君臣的宗旨,演变发展而逐渐启发周濂溪的《太极图说》,与邵康节易理象数的哲学思想,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和迹象可寻[18]。

然而,要具体说明禅宗图象如何辗转影响到周敦颐的太极图,却是极其不易。既然周敦颐所得之《无极图》来自陈抟所授,因此,周敦颐的《太极图》与佛教的关系,要从陈抟的《无极图》中去寻找。[19]禅宗图象首先影响到道教,再经由道教影响到《无极图》。道教经典之有图,始于五代彭晓之《周易参同契注》。此书原本中的图,其由来多与禅宗图象密切相关。其中的水火匡廓图就是宗密的阿赖耶识图的翻版,名异而实同;五行观念图是受了九十六种圆相中此四圆相图的启发;又由禅宗一些圆相的组合图象,结合晚唐以来的三五至精思想,构成他的三五至精图。

陈抟的《无极图》乃麻衣道者所授。麻衣道者,亦称麻衣和尚,是唐宋间一位亦僧亦道的神秘人物,以精通易理闻名。他依据禅宗的圆相和彭晓的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创造最初的《无极图》,乃是极有可能的事。他再将此图授给陈抟,经陈抟的修改完善而定型。《无极图》(图五)的图形,全由圆相组成,足证禅宗图象的决定性影响;取坎填离同于水火匡廓图(亦即阿赖耶识图);五气朝元同于三五至精图[20]。周敦颐的《太极图》(图六)与《无极图》图形全同。因此,《太极图》源自佛、道二教已确定无疑。职是之故,丰道生说:至于太极图,两人(二程)生平俱未尝一言道及,盖明知为异端(指佛、老),莫之齿也。[21]

不过,《无极图》经由周敦颐一变而为《太极图》,其中义蕴已完全不同。正如黄百家所云: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22]

二、黄龙慧南、祖心

(一)黄龙慧南

黄龙慧南(10021069),宋代禅僧,临济宗黄龙派之祖。信州玉山(江西上饶)人,俗姓章。少习儒业,出家后遍参栖贤澄諟、云峰文悦、石霜楚圆等诸宿,皆蒙器许。后于同安院开堂说法,四众归趋。未久移至归宗寺,因全寺突遭火灾焚毁事蒙冤坐狱,久而后赦,乃退居黄檗山,筑积翠庵,四方接踵而至。受请至黄龙山崇恩院,大振宗风,遍及湖南、湖北、江西、闽粤等地。慧南每以公案广度四众,室中尝设佛手驴脚生缘三转语以勘验学人,世称黄龙三关,三十余年鲜有契其旨者。师住黄龙时,法席鼎盛。此一系统遂称黄龙派,其门下之晦堂祖心、宝峰克文、泐潭洪英、东林常总等皆驰名禅林。当是时,四方学徒竭蹶恐后,虽自谓饱参者,至则抚然就弟子之列。[23]俗家法嗣有潘兴嗣,与周敦颐友善。

慧南既精通禅教,又博通经史,对儒家经典见解精到。如其论否泰损益四卦之义云:夫在上者,能约己以裕下,下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故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损者人损,自益者人益。[24]全然是纯儒之言语。周子既从其扣问,于释儒二家之精义,当有所契会。当时详情今已无从查考,甚是可惜。

(二)黄龙祖心

黄龙祖心(10251100),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广东始兴人,俗姓邬,号晦堂。少为书生有声。出家得度后,先奉持戒律,后参谒云峰文悦、黄龙慧南及依止石霜楚圆。一日,读多福禅师之语大悟。后继慧南之法席,居黄龙山十二年。后入京师,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尝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25]祖心之风范概可想见也。黄庭坚、吴恂、王韶等皆为其俗家法嗣,周敦颐亦尝就其受法。

周敦颐初见晦堂祖心,问教外别传之旨。祖心对他说: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毕竟以何为道,夕死可耶?颜子不改其乐,所乐何事?但于此究竟,久久自然有个契合处。[26]这里黄龙祖心以孔子语为话头,逗引儒学之士周敦颐入道之机,一则显出其随机接引之高明手段,所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者是也;二者亦可见宋代佛教僧人佛儒会通之消息。经过祖心的提撕,周敦颐于颜子之乐,必然有得于心。周敦颐授学二程时,亦以此问二程。明道先生尝曰: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甘节问朱熹:周子令程子寻颜子所乐何事,而周子、程子终不言,不审先生以为所乐何事?朱熹答曰:人之所以不乐者,有私意耳。克己之私,则乐矣。[27]朱熹只此一答,已落周程之下矣。周程不说,自是心领神会、不假言诠。朱熹勉强作答,颜子之乐则尚未梦见在。

三、东林常总

东林常总(10251091),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剑州尤溪(四川剑阁)人,俗姓施,字照觉,又称常聪。十一岁出家,从契思受具足戒。后随黄龙慧南参究二十年,受大法之诀旨,以大兴临济宗风为志,名噪丛林。慧南殁,住泐潭寺,后移江州(江西九江)东林寺。元丰三年(1080)敕改庐山东林律寺为禅林,师奉命驻锡说法;其徒以为应慧远之谶吾灭七百年后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场,遂大扬法化。师在世时,当时名士如张商英、苏轼、周敦颐、刘经臣等皆与之作方外之交。

周敦颐随东林常总游,受益匪浅。《性学指要》谓元公初与东林聪游,久之无所入。聪教之静坐,月余,忽有得,以诗呈曰:‘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自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聪肯之,即与结青松社。[28]周敦颐的主静之说,或即肇端于此。

不过,周敦颐仅以月余之工夫,而自以为有得,依其诗中所说而论,乃为粗重妄念暂歇之清明境界,距离禅宗所谓解悟尚很遥远,虽蒙常总首肯,不过以资鼓励而已。另据程明道的说法,周茂叔曾说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29]另也有说是一部华严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无论是说哪部经,其主静说的佛教渊源则是勿庸置疑的。《通书》蒙艮第四十: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朱熹释此句曰:此一节引艮卦之象释之。艮,止也。背,非有见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矣。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蕴而主静之意矣。[30]明释智旭《周易禅解》对艮卦之义的解释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敦颐的主静之说。智旭说:夫人之一身,五官备于前,而五脏司之;五脏居于腹,而一背系之。然玄黄朱紫陈于前,则纷然情起,若陈于背,则浑然罔知,故世人皆以背为止也。……身本非实,特以情欲锢之,妄见有身。[31]故周敦颐说无欲故静,其意亦既深且远矣。

周敦颐更大的收获,当是与常总讨论性理论。《居士分灯录》载:周敦颐扣东林总禅师,常总曰:吾佛谓实际理地即真实无妄,诚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资此实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此实理。天地圣人之道,至诚而已。必要着一路实地工夫,直至于一日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语上会。又尝与总论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于理事交彻、冷然独会,遂著《太极图说》,语语出自东林口诀。[32]常聪(总)门人所著《纪闻》谓:周子与张子得常聪(总)‘性理论’及‘太极、无极’之传于东林寺。禅僧之说虽不免夸张,抹煞了周敦颐的独创之功,但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显然受了佛理的启发。清代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有些说法是直用其(宗密)语[33],将宗密的《原人论序》与《太极图说》两相对照,何其相似乃尔。至于周子的《通书》四十章,一‘诚’字括尽(薛文清语)[34],句句言天地之道也,却句句指圣人身上家当。(刘蕺山语)[35]其所揭发诚与敬之为用,实与禅宗佛教诚笃敬信的主旨,语异而实同[36]。

说周敦颐与常总论华严宗四法界的理论而至于冷然独会,这也是可信的。一则宋代佛教以禅宗为最盛,周敦颐所参者皆为禅僧。禅宗虽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著称,其实自始即不离经教,尤其自宗密之大倡禅教会通之后,至宋代禅教合流,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周敦颐学佛有年,对《法华》、《华严》等教内流行的佛经当早已研读,加之他参禅的心得及对易理的精通,具备了与常总禅师对话的条件。二则,常总禅师是当时的禅林名宿,精通禅教及外学,其于心性之学、事理之论,当有很高的见地。因为早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即提出理入与行入作为入道之门。此后有隋唐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分科判教,特别提出修学佛法须从闻、思、修、慧而证教、理、行、果以契合于信、解、行、证的要点,因此而有特别重视穷理尽性的趋向,由教理的观行而契证中观的极则的涵义。确立为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四法界观念。而华严宗的澄观、圭峰等大师,都是初游禅宗之门而有所得,从此宏扬教理,特别提倡华严思想体系的建立,融会禅理与华严教理的沟通,因此禅教互相影响。至晚唐以后,有沩山灵祐禅师提倡: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名言,特别强调理地作为心性本际的标指。从此实际理地的话头,便流传于禅宗与儒林之间,极为普遍[37]。所以才有常总的以诚释实际理地,与周敦颐论性及理事。与常总的讨论对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及《通书》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四、佛印了元

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元生二岁,琅琅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三千首。既长从师授五经,略通大义。[38]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后历住准山斗方,庐山开先、归宗,丹阳(江苏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尝四度住云居;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之儒、道二家之说互相异趣而复殊途同归。历来学者,努力于三教合辙,代不乏人。其中要以东汉末年《牟子理惑论》为最早。后历唐宋元明清各代,高僧大德,尤以禅门宗匠辈,烛照群象,洞穷法源,大抵皆淹博世典,出儒而归于佛[39]。晚唐圭峰宗密《原人论》之会通本末章,把儒、道二教,佛教内的人天教、声闻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皆会归一源,统为一乘显性教之方便说,中有会通三教之义。北宋名僧契嵩著《辅教篇》,大唱儒佛一致之论。永明延寿禅师在其巨著《宗镜录》中,每引儒老之言,通诠佛法。

佛印含容三教的气度在当时尤为迥出他人。元丰五年(1082)九月,佛印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即有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之语[40]。佛印的这种融通三教的气度,除受当时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外,与其过往的经历亦极相关。其自幼熟读儒典,且出家前曾一度为地方官吏。出家之后,他虽承庐山开先善暹的法统,却经常与士大夫官僚之辈常相往来,参加饮宴,高谈阔论,乃当时士林中众所周知之名僧。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均与之交善,以章句相酬酢。神宗钦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

据《居士分灯录》说,周敦颐是了元法嗣。师弟酬对,灯录有载。周敦颐游庐山,乐其幽胜,遂筑室于此。当时佛印了元寓鸾溪,周敦颐前往谒见,相与讲道。周敦颐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元曰:疑则别参。颐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了元曰:满目青山一任看。颐豁然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了元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今人看不厌。遂结青松社,以媲白莲故事,请了元作社主[41]。《佛法金汤编》所载,了元还和了一偈,偈曰:大道体宽无不在,何拘动植与蜚潜。行观坐看了无碍,色见声求心自厌。[42]

关于窗前草不除去。程明道曾亦道及: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43]此则话头的来历原来如此。而结青松社一事,亦见于南宋感山《云卧纪谈》及《宋元学案》中。

以上约略叙述了周敦颐随几位禅师参学的事迹。虽不免挂一漏万,亦足证周敦颐能于儒学发人之所未发,决非空穴来风,而是学有所自。诚如周敦颐自己所言:吾此妙心实启迪于黄龙,发明于佛印。然易理廓达,自非东林开遮拂拭,无繇表里洞然。[44]盖对形而上道之探讨,本为释、道二教之所长,佛教于此尤为特胜。佛教以证悟佛道为旨归,而浩浩三藏十二部经,辨析名相细致入微,言说事理繁富深广。中国儒、释、道三家学术,从魏晋至北宋前期,中经数百年互相激荡、陶冶熔铸,已经相互含摄。周敦颐应世而出,以天纵之资,游心释、道二教,刻苦自砺,精思入神,久受二教熏习,思想亦趋于精密玄远,然后反求诸六经,独标性理,以复兴先王之道自任,而开启两宋以后性理学之新风。其道学思想之发明,得益于佛教的浸润与滋养,可不待辩而自明矣。

注释:

[1]黄绾:《明道编》(卷一)。

[2]《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3]《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八。

[4]《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5][6][7]《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八。

[8]《鹤林寺志·高僧》,《中国佛寺志》第43册,台湾明文书局1980年版。

[9]《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10]《居士分灯录》卷上,《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11]南怀瑾:《禅话》,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第34页。

[12][13][14]《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15]《年谱》,《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十。

[16]南怀瑾:《序集》,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12月台湾初版,180183页。

[17]夏金华:《禅宗图象与周敦颐〈太极图〉》,《当代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18]南怀瑾:《宋明理学与禅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8册,大乘文化出版社台湾1978年4月初版,349页。

[19][20]夏金华:《禅宗图象与周敦颐〈太极图〉》,《当代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

[21][22]《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23]《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24]《黄龙禅师语录》

[25]《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九卷。

[26]《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27]《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九。

[28]《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

[29]《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九。

[30]《周濂溪先生全集》卷六。

[31]《周易禅解》卷六。

[32]《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33]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西河合集》。

[34][35]《濂溪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一。

[36]南怀瑾:《宋明理学与禅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8册,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4月台湾初版,349-350页。

[37]南怀瑾:《序集》,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12月台湾初版,212213页。

[38]《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九。

[39]南怀瑾:《序集》,老古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12月台湾初版,180183页。

[40]《感山云卧纪谈》下。

[41]《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42]《佛法金汤编》卷十二,《卍续藏》第一四八册。

[43]《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九。

[44]《居士分灯录》卷下,《卍续藏经》第一四七册。

上一篇:隋文帝杨坚中兴佛教
下一篇:李娜出家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关于佛学入门

佛学入门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学入门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学入门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学入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