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师:月溪禅师问答录
月溪禅师问答录 ~弟子姜智圆 敬编南京法一和尚(1)问:坐时心里清清净净,不住有,不住无;不住非有,不住非无。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动念历历孤明,不被外缘所转,是佛性否?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以上所说的与佛性了不相干,是无始无明及见闻觉知净缘的作用,非佛性的本体。不住有是净缘,不住无是无明;不住非有亦净缘,不住非无亦无明。照而常寂是净缘,寂而常照是无明。惺惺寂寂是净缘,寂寂惺惺是无明。妙有真空是净缘,真空妙有是无明。历历孤明亦净缘,故非佛性。佛性乃绝对,所问皆相对。(2)问:我今万念断了,清净不动,是佛性本体否?答:佛性是本来不会起念的。起念、断念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本来不起念,亦不用断念,故起念、断念是知觉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3)问: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佛性否?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的。(4)问:坐中舌抵上颚,湛然不动,是佛性否?答:不是。此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古人说:「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此语为临济禅师所说。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5)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还是佛性否?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6)问:我起一恶思想,改作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是佛性否?答: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改恶迁善是为人处世所应该的,不能为见佛性。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的,真心是绝对的,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取舍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空无所有的。自性能生万法,与无所有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尘合觉,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忽来忽拂,明镜变黑板,黑板复明镜,不是很麻烦的吗?(7)问: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答:非佛性。当知真性非从灭尽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心变为妄念;思想一灭,妄念复为真心。是有轮回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无轮回。(8)问: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是佛性否?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就以为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自己执着了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自己不知罢了。(9)问:所问的都非佛性,究竟是个什么境界?答:照和尚所问的种种境界,与外道、儒家、道家及佛法的小乘、中乘相同。佛法是明心见性的,非从装作得来。止妄念是小乘的断六根。灭一念是二乘的断一念无明、修十二因缘;婆罗门的断爱念;先天道门断妄念、清净归无极;老子的清净无为。婆罗门将心来比明镜,妄念来比灰尘,但是灰尘拭了又来,思想灭了又起。譬如饱不思食,饥则思饭,有饱必有饥,饿时思食亦是妄念。如要断绝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思寡欲、不摇精神为养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净的痕迹,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譬如黑白二色,说白是净、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无染净之别。如王阳明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无善无恶是空无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恶是思想起。善恶起时,究竟从内而起,抑从外而来?若说内起,善恶二者何是汝心?若说外来,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杨雄谓人之善恶混。韩愈说人性有善、有恶及可以善、可以恶三种。三者所说之性,皆见闻觉知之性,非佛性。书经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者,亦认空为有。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未发之中亦空无所有。宋儒朱子等主张「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派论心之大要,无非是改恶迁善及空洞无极之旨而已。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全以外道之中道及庄子之放达为注脚。中道的见解,便是不着二边,不落有无,在正中间之谓。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当日与佛辩论时,大慧主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即告谓:此等皆系骑墙而不落二边的话。盖佛性本是如如不动的,是绝对的,而大慧所说乃相对的。(10)问:照一般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妄念断了,反归佛性,与法师所讲,大相冲突。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此话非佛经所说,乃是后人伪造。佛经乃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说本来是佛。要明此理,可将唐时一位祖师辩论的话相告。真妄辩论,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复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譬喻,有妇人,夫死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常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必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众生本来是佛,一念妄动而为众生」,此理是指背觉合尘,「将一念妄念断了,反归佛性」,是指背尘合觉。此论,与孔老及外道无二。老子之无极是不迷昧的,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三变无量无数,由无量无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时时觉照不迷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说近于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11)问:法师言众生本来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无明先有?答:不能说佛性先有,亦不能说无明先有。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妄想,无始以来本有。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我今说一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远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曾镕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镕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了。(12)问: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答:一念未起以前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非是佛性。(13)问: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阴身,非佛性。乃假业缘投胎。(14)问:「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分别如何?答: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自无始以来就有的。不能见佛性即为无始无明所遮障。「无始无明」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无知无觉、不起念。禅宗所说的黑漆桶底、无明窠臼。把这个无明一打破,即见佛性,是无始而有终的;「一念无明」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断的,是无始无终的。将来我们见佛性后,妄念皆变为佛性。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15)问:无始无明可破,与一念无明不可断的道理?答: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巳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不擒魁首而擒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一时股匪剿尽,而他时贼王仍再招新匪,贼患仍不可平。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从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而来。根本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再设譬喻,譬如有留学生从外国回来,他的学问很好,本可在上级社会谋生,但接引无人,发展无路,因而赋闲。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抚蓄,全无依靠。于是为环境所迫,挺而走险,斯文作贼。无奈为人所执,送诸有司。审问之下,得悉来由。苟有司善为之谋,则告诫一番,后当代觅一枝栖,以解决其生活问题,则他不但不再为盗,或从此上进,造福社会。盖推其为盗之由,存于衣食无着。今得其所,已除为盗之因,则何来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齐其未。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因,将其监禁。殆至期满,释放出狱,岂知他从此胆气加壮,由小贼而变为大盗矣!此有司之不善处理也。是喻何解?留学生喻脑筋,境遇困窘喻根本无明,为盗被囚喻造业受苦,善处置之有司代寻职业喻大乘人断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16)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熏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一面是染缘。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佛性之觉乃大觉,见闻觉知乃识觉。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觉也。(17)问:照法师所讲,通已明白。与法师会面时少,请法师莫嫌麻烦,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说说。答:照佛法说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方便法门,以化城引入宝所。小乘的修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声闻。苦是受报的苦,集是招果的因,灭是寂灭的乐,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就是老子清净无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问的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的那一点清净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点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空无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无极之说、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今一念不起,则十二缘当下已断也。小乘、中乘皆是暂时权乘。方才所言,一念无明本不可断。言断,不过一时权巧方便之乘也。大乘的修法,乃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他。至于小乘与大乘用功的分别,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但六根及一念无明本为不可断的,故古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属假名,亦是中道义。」中道者,乃将一念断了。盖中因边有,因缘所生,故二乘之法乃为方便设,此乘为暂修之法。假如将一念妄念断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为二种,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皆一念也。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随便的那一根,但我们南赡部洲的人(即是这个地球),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声,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或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叻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后,遇明眼人就将所证拿来印证。假如不遇明眼人,将《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随一部,皆可看看祖师公案亦可印证。┌─────────────────────────┐│┌─────────────────┐┐┐┐┐|↓↓ ↑↑↑↑↑↑可以打破不可破││││││ 用染││││││ 功本来面目 无始无明 见闻觉知 一念无明 眼耳鼻舌身意净无始无终 无知无觉 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无始有终禅宗的宗旨,佛性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净土。将来世界坏,佛性常寂光净土都不坏。最要紧的,佛性是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假如见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动,「有」是脑筋见闻觉知染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有,与佛性了不相干,头上不用再安头。「无」是净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无,与佛性了不相干。无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动,不是空的。「亦有亦无」是见闻觉知脑筋染缘、净缘的作用,忽有忽无。佛性是常常如如不动,与忽有忽无了不相干。「非有非无」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无成坏,不受熏染,与非有非无了不相干。佛性要离开以上四句,才是佛性的本来面目。这四句是小乘、二乘、外道的境界。假如未见佛性的人,就是认此四句的是从。是从认见闻觉知脑筋的「有」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无」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亦有亦无」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非有非无」是佛性。经云:「佛性离见闻觉知」。若认见闻觉知是佛性,是大错的。是见闻觉知的脑筋,不是佛性。佛性离见闻觉知。(将离四句、绝百非的表列于下。)(18)问:常言离四句绝百非,且四句者何?答: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19)问:如何是百非?答: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请示法之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以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则成四四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20)问:悟后的光景如何?答: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平等的,无所谓佛,无所谓众生,无所谓众生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同是空花。未见性前,一假皆假,妄识所支配故。既见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时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大地山河皆为佛性,石头瓦块概属菩提,嬉笑言谈真心妙用,扬眉瞬目佛法宣流。盖即体起用,即用归体,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无不自得,前时怎样也不得,现在怎样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21)问:法师所讲大乘用功,与参话头有何差别?答:本无差别,如参「念佛是谁?」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假如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非是佛性,识取自己本来面目本来不起念,如如不动,念佛、不念佛与此人了不相干。二六时中,向身内识取本来佛性,识来识去,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如参「本来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见闻觉知,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空无所有是无始无明,本来面目如如不动。向无始无明识取,识来识去,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宜先明白,所谓万念从见闻觉知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指见闻觉知,识指认识,本来面目如如不动,亦不起念。见闻觉知,将万念归一念,向无始无明识取本来面目,识来识去,时机一到,叻的一声,豁然贯通。如参「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一念不觉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阴身受生死,因未见佛性故。如何能见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父母既生以后是见闻觉知的脑筋,明白本来面目识取后,永久不入轮回胎胞。此人应被无始无明窠臼遮障,我们就从无始无明识取,因缘时至,叻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本来面目即出现。最上乘禅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本是无言无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中,未曾说着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是过来人的话。既证到后,宇宙山河、世间万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说一譬喻,未见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譬如乌云,太阳本有光明不能发现,因被乌云遮障,我们用功打破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喻如佛性,宇宙万物在佛性中。故古人云:什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故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如哑。最上乘法,唯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知。南京魏家骅问:我是读书人学佛,佛法的道理大概都了解。(22)问:法师,如何是「如来禅」?如何是「祖师禅」?答:「如来禅」是我们证道后,见着我们的佛性,是为如来禅;祖师禅是从世尊拈花,以至祖师喝棒责骂、扬眉瞬目、举首低头、嬉笑言谈、接引后人,皆「祖师禅」。古人有一事证明,香严和尚证道后,说一偈送沩山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沩山闻得,谓仰山曰:「此子彻也。」后仰山勘过,更令说偈,偈曰:「去年贫未是贪,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后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故如来禅是体,祖师禅是用,无祖师禅就不能接引众生。(23)问:念阿弥陀佛一声,念佛之念是正念、是妄念?如我解释是妄念,一念一动皆是妄念,但妄念分为两种,即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也妄,不正念也妄,念佛之念是妄念的正念,参禅亦妄念之正念。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等于死人一样,根本就不能念佛,就不能参禅。因一念妄念一起,就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念佛是舌根,参禅是意根,是否?答:不错。南京法一和尚(24)问: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出于何种经典?那些祖师的开示?答:大乘了义经《涅槃经》说:「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无明。」要破无始无明必定要用一念无明,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用谁去破?一念无明一起,就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断的,断了又起,起了又断。经云:「众生生死轮转,由六根中来。」若免生死,还是要用六根。若用六根中无论那一根来破无明。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我们一念无明、六根通通要变为佛性。如经云:「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加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经又说:「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四大即见闻觉知),六根遍满法界,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光体无二。」由此看来,方知一念无明、六根不能断的,要他打破无始无明,即经中所说幽闲法尘、无分别性,是空空洞洞无知无觉,我们的佛性被它遮藏,若不打破,始终不能见佛性。祖师云:如若一念不起,湛然不动,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是百尺竿头,是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六祖说是无记忆空,这个境界是无知无觉,我们的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必定要把他打破,佛性才能发现出来的。要打破必定要用一念无明的六根随便那一根打破。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六尘,即变为佛性,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修大乘法门必定要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如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本来面目在那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参话头之念,就是一念无明六根的一根。叻的一声,豁然贯通,亲见主人翁,就是无始无明一破,看见佛性。大乘六度修禅那,禅那即静虑。起一清净思想,向清清净净的那点,静虑我们的佛性,因缘时至,叻的一声,豁然贯通,看见佛性。静虑即一念无明六根中的一根,清清净净即是无始无明,叻的一声,即是无始无明破也,就是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道理。(25)问:出家人应参禅,参禅有心得随过什么生活都可以,假如不参禅,被环境所转,恐持戒都难保,是否?答:是。(26)问:顿教与渐教,渐教是由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但六根与一念是不能永断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随一根,破无始无明。由小中大是为渐教;顿教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顿教,是否?答:是。南京法一和尚问(27)问:有一人来问我念佛的净土法门,是修顿教?是修惭教?是修大乘?是修中乘?是修小乘?我答云:念佛的净土法门,不是修顿教,不是修渐教,不是修大乘,不是修中乘,不是修小乘。念佛净土法门是教我们修到净土的一股路。到了净土,如念阿弥陀佛到了西方净土,见佛后,闻说修的法门,然后再修明心见性的法门。如顿教、渐教、大乘、中乘、小乘,随修一法,或由小到大,或由渐入顿。如念药师佛到了东方净土,见佛后,闻法修行,如同西方净土。在东西方净土明心见性后,即证法身常寂光净土,遍满十方,无所不在,是否?答:如是。福建圆瑛法师问(28)问:佛之与法,是佛在先?抑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佛承何教而成道?答:从前慧海和尚说:「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29)问:因何佛法先后?答: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也。但在我的本意,则以为佛与法是并行的,又佛法本是无始的、绝对的,故无先后之次第。经云:「于法毫无所得。」况有先后?南京法一和尚(30)问:佛法只一乘,缘何要说三乘?答:其实只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设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实。因为众生根基薄劣,乐着小法,不能担当大法,若果只说大乘,他们畏难,就会不肯修的。犹如从上海坐船到广州,路程是很远的,他们听了就会生退缩的心,因此不肯发脚,所以要引导,首先就用到汕头的路程,等到抵(土+步),才对他说,这不是广州。这一譬喻如小乘人断六根,六根是暂时可断,而不能永久断的,暂时断亦很容易,但是断了又起,是无始无终的,所以佛说此乘不是,因汝怕难喜易,所以用此乘来权导,但既断了又起,且六根断后还余一念,何不再将此一念断破?故知断六根非究竟。若欲到广州,还须再搭船,又用到香港的路程引他到了香港,到香港后,再对他说此不是广州,仍要再进。譬如二乘断一念无明,一念断了,乃是空空洞洞的无始无明,非佛性,一念断了又起,起了又断,即非究竟,故一念仍是无始无终的。此时再将到广州的真路告他,使他得到广州便是。譬如令人宜修大乘法,佛告言:小乘断六根及二乘断一念,皆非究竟,因六根一念皆不能断的,要修大乘法门,应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乃无始而有终的。若欲破无始无明,定要用一念无明与六根中之随一根,来向无始无明打破,方能见佛性。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及六根乃皆变为佛性,喻如行人一时到了广州。故小乘二乘乃是佛用权便的法门,来诱掖根机劣钝的人,使他们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则为宗旨。汕头喻如小乘,香港喻如中乘,广州喻如大乘,我们坐船本可以由上海直达广州,我们学佛可以发心直学大乘。众生如无知的小儿,佛如老练的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烧起来,小儿还在宅内耍乐,慈父想免儿子的灾难,要用方法来诱他们出去,就对他们说:门外有小羊车和小鹿车,很好玩的。他们听了就争先恐后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车、鹿车都没有,刚刚只有一驾大牛车,是预备来载他们离开火患的。若果只对他们说要坐牛车来避火难,他们就不肯出去的。羊车好比小乘,鹿车好比中乘,牛车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31)问:大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中之禅那禅,是否指破无始无明?智慧禅是否指教外别传、拈花棒喝一派?答:上问二则是的。上海屈映光问(32)问:真如究竟受熏染有变易?抑不受熏染无变易?答:真如在未见性时,不受熏染、无变易。未见性时,乃见闻觉知作主,而受熏染、有变易;见性后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体真如乃不受熏染、无变易,为支配见闻觉知者,不被物所转而能转物,即是转识成智也。故如指此转法,亦可谓之受熏染、有变易,但本体固不受染变也。兹将从前三藏法师问慧海和尚之话相告: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如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北平翟文选问(33)问:我用功静坐,觉心中有点动,是什么道理?请法师指示修的法门。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动与不动是两头话,与佛性了不相干。我今将《圆觉经》所修的法门说一个教你。静坐一室中,恒作是念:我今此身是四大和合,所谓毛髲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四大指身中之地水火风)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四缘指见闻觉知),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四大指心中之见闻觉知),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我们据经说,可见身心都是假的,身心都不要,往内观去,只有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便是无始无明。我们的思想不必断,便用这个思想,从这个无始无明那里打破,无明一破,我们真的佛性就发现出来了。真心的佛性发现出来时,四缘六尘皆变为佛性,四大肉体皆为法身,故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到这个境界,人间天上,十方世界,起心动念,宇宙万物,皆是自性中之物,因自性遍满虚空。如太阳之光,充塞宇宙。到这个时候,遇明眼人,可以印可。如不遇明眼人,则可用《传灯录》、《指月录》等印证。可算是闲道人、无事人,无佛法可学、禅道可修、生死可了、涅槃可证,同为幻化空花、梦幻泡影。以后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活着也好,死却也好,与本来自性是了不相干的,因本来自性是无始无终的。自性是法身,见闻觉知是报身,六根是应身,一体三身。陕西西安朱庆澜(34)问:法师手燃二指,胸燃四十八灯,多年讲经一法,很有苦行。答:在自性本体上,燃指燃灯说法是两不相干的。古佛说:「我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随顺众生,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世相如是也。上海王震(35)问:法师自幼出家,燃指燃灯,各省讲经,宏法多年,法师可算前生有夙根也。答:在自性中觅过去、现在、未来了不可得,那里有夙根不夙根?因从前出家时发过三愿,一不求好穿好食;二遇逆境界、顺境界不生退悔心;三参究佛法,有所研究,不奸贪独得,以普利一切。究竟说来,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说法者,如戏幻中,幻人复对幻说。故古人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当随顺世间,世相如是。上海范古农(36)问:「菩提」、「涅槃」之辨。答:「菩提」翻为觉道,是觉悟本来自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涅槃」翻为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即是。南京梅光羲(37)问:「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分别?答:「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是无知无觉的;即是宋儒所讲的喜怒哀乐未发;老子的清静无为,先天道的先天无极;哲学家的清净快乐;陆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参禅的无明窠臼、百尺竿头;婆罗门的冥谛;六祖讲的无记忆性;二乘的空执。根本无明者,因为根本即不明,将此佛性遮障。「一念无明」者,非从根本无明而起,因根本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妄念。一念无明是从见闻觉知起的。佛性与根本无明、一念无明,乃从无始以来俱有的。佛性、一念无明俱是无始无终的,根本无明是无始有终的。用一念无明将根本无明来打破,就可以见自性。一念无明是不能破的,一念无明者,乃一念妄动,起一个思想等。(38)问:法师讲经,讲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佛性不受熏染,出何经典?答:佛性恒守本性,始终无有改变,出《华严经》第三十卷;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熏染,出《华严经》第七十三卷。(39)问: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出何经典?答: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出《大般涅槃经》。经云:「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意思。(40)问:佛性不起妄念,妄念从何而起?答: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灵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则妄念断为佛性,妄念起为众生,岂不是成佛亦有轮回乎?西安华清法师(41)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熏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本不起念;「见闻觉知」是会起念的,是分两方面:染缘、净缘。净缘者,心中清清净净,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觉悟之念;染缘者,乃起善恶、是非、爱欲、喜怒哀乐、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熏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样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见闻觉知,非佛性也,我们未见性以前乃见闻觉知作主,见性以后乃佛性作主。佛性与见闻觉知中间有无始无明隔阂,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阳,下暗者如世界。太阳如佛性,世界如见闻觉知。不见太阳因被乌云遮障,乌云如无始无明也。北平朱庆澜(42)问:佛法中有打战否?答:舍卫国波斯匿王,皈依佛受戒,时有他国进兵来攻舍卫国,波斯匿王问佛言:「若打则犯杀戒,若不打则亡国,如何处置?」佛告王言:「全国众生生命系于国王一人。如国王不打,则全国生命有损失。」故主张打之。然后波斯匿王乃用兵克敌。此一段故事,出《大般涅槃经》。北平全朗和尚(43)问:如何方知悟后的人?答:悟道之事,惟悟与悟乃能知之,他人不知。从前佛在世,迦叶问佛:「佛的佛性,缘何他人不知?」佛答言:「譬如两家穷人,其屋内埋藏多金。他人告以屋本有金藏,可急掘取。一家则果然照掘,成为富翁。一家则未掘,仍受穷苦。」佛言:「你不掘取而能得金,其理非是。」此喻出《大般涅槃经》。金者,喻如自性,穷者喻如众生,富者喻如悟后的人。亦如两同乡人,他乡相遇,互话本地风光,如甜如蜜,他人未之省也。五台山大观和尚(44)问:如何是「狗舐热油铛」?答:此是禅宗的话。我们用功向无明窠臼参究自性,不可放手,取此为喻也。狗舐热油铛者,吞则热,吐可惜,吞吐两不得也。五台山觉参和尚(45)问:参禅要常坐或行住坐卧皆可?答:参禅不属坐,坐即有着,出马祖语录中。庐山了达和尚(46)问:「婆伽婆」的解释?答: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即打破无始无明的意思,出《大般涅槃经》。南京法一和尚(47)问:因众生方才修大乘,见佛性,假如不见佛性,不能从自性中流露说法,来度众生,非大乘;大乘者,因众生发大悲心,因大悲心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由正觉自性中流露出来,说法度众生,才是大乘,是否?答:是的。青岛丁莲唯(48)问:《华严经》出于龙宫,龙树菩萨去水中记取此经,缘何淹不死?船子和尚亦是悟道的人,跳在水中,如何就淹死?答:龙宫乃一地方名曰龙宫,非水中龙宫也。龙树菩萨从前收集《华严经》之地点,后来有很多人去过,有考证是有此地。至以前所说的神话乃不近人情。船子和尚悟道后,度了一个学人,名夹山,之后即自愿跳水死了。盖在自性体中,无生无死,无来无去,生死来去,同一空花,这是他的来去自由了。假如我们不愿效他,则冒险的地方,都不应该去的,佛有一戒,曰:冒难游行戒。终南山青莲和尚(49)问:祖师语录中,迦叶、阿难、马鸣、龙树、达磨、五祖、六祖、百丈、马祖等千百人皆是证道的人,未曾说过「我是某人化身、某人应世」种种的神话,或说「我死了生于东方、西方」。又问:假如有一人证道后,发愿生西方或东方否?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当下见自性,自性遍满十方净土,自性遍满虚空,净土亦遍满虚空。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内,都在净土之内。这个净土是指「法身净土」,叫「常寂光净土」,我今设一比喻,喻如中国。北平如西方世界净土,南京如东方世界净土。西方、东方之净土叫作「报身净土」。报身净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业报之秽土,痛苦甚多,西方、东方及他方净报之净土无痛苦。净报之净土亦非法身真净土。在净报之净土修到见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净土。法身净土喻如太阳,太阳一照,则十方世界皆见。故见性后,则生东、生西尽成两头话,两不相干了。娑婆世界、东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见自性者,其所证的法身净土,乃是一般无二的。净土分为四种:「常寂光净土」,如太阳之光,遍满虚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净土,又叫「法身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这三种净土是「报身净土」,是净报报身得来。如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业报得来的秽土一样。我们这个秽土是假的,那三个报身净土亦是假的,那三个净土东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种者,一真三假。假如见自性后,则不受后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应世」,乃是世俗谬说神话,一人说假,万人传真也。庐山归宗首座(50)问:悟道、见道、证道有何差别?答:道乃本来之意。悟道者,豁然贯通本来也,证道者,亲证自性也。见道者,亲见自性也。三种名目实一也。(51)问:悟道、修道、见道、证道有何差别?答:悟有两种,有解悟,有证悟。证悟乃前言之豁然贯通也。解悟者,乃了解修行之道理也。修道者,乃照法修行也。见道者,乃破无明见佛性也。证道者,乃亲证自性。「证」有请明眼人印证之意。峨嵋山悟真和尚(52)问:祖师语录,参禅就参禅,并无又参禅又念佛之说,后人倒乱是非。如中峰禅师参高峰禅师,悟道后随机说法,喜参禅者教彼参禅,喜念佛者亦随机阐扬净土,其本人并未修净土,语在《中峰广录》中。如莲池大师先修禅,因未悟,其临终之遗嘱言:我实未悟,因到北京参遍融禅师后,改修净土,语在《云栖法汇》。答:以上之辨问不错。北平李广权(53)问:解释《金刚经》中之四相。答:我相,即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清净净之一念在;人相,即起一念之相;众生相,即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中间是;寿者相,是前念、后念皆已断了,空无所有。故经中说:「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指这四种境界,不是见佛性。北平文法和(54)问:《金刚经》云:「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答:四果是假名,实相佛性乃真的。须陀洹果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入」指实相;斯陀含而实无往来,「实无」指实相;阿那含而实无不来,「实无」指实相;阿罗汉实无有法,「实无」指实相。若明实相,则四果皆假名,皆可明矣。北平李广权(55)问:常闻讲《金刚经》说:「无我相不要执着我,无人相不要执着你,无众生相不要分别六道众生,无寿者相不要求长寿。」又说:「每听讲《金刚经》,以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以上二问是否?答:古时有一法师讲经,讲到无人相、无我相乃不要执着你我。下面有庞居士问:「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不能答,欲下坐。居士送一偈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离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故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乃是落于空。实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观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无明,得见实相般若也。香港吕碧城(56)问:昔与某公同游北平香山碧云寺,某人将寺内数寸高金沙泥小佛偷一尊,交我带回,从前未学佛,不知是过,今已学佛,乃知犯戒,如何处置?答:自性中觅罪性、福性、损益了不可得,皆如幻化。以世法来说,无心不为过,若放不下,则做一尊送去亦可。终南山定慧师(57)问:如何是「一心三观」?答:从前有一个止观法师问慧海禅师:「一心三观义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讲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天津潘复(58)问:阿难是佛小弟,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罗侯罗是佛的儿子,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是否自度或佛度?又问:在这个世界修见佛性后,与在极乐世界修见佛性后,是一样或是两样?答:佛只能开示你修行的法子。如古人云:「我说法要如彼天泽,汝学般若如下种子。」佛说经典,祖师开示,皆是法要。有种,天不雨不生,天泽无种亦不生。是自度非佛度。我们世界见佛性,与极乐世界见佛性是一样,非两样。(59)问:净土世界但指西方有,东方及他方有没有?又问:他方有净土,我们的世界有没有净土?又问:西方见性,生不生净土?西方净土与在西方见性生的净土,有何差别?修净土,仗弥陀的力量,开示指导,见《无量寿经》中,有参禅者,有听讲者。参禅听讲还是自修,弥陀佛无非是指导开示。如《无量寿经》中说:还有一日夜者,或七日七夜者,一劫七劫十二劫者,方能见佛闻法,人间一百年为西方一昼一夜。又问:如我见解,在娑婆世界修行,亦可说仗释迦佛的经典,祖师的开示。阿弥陀佛、释迦佛与悟道的祖师说的法,无非令人明心见性,佛法是一样不是两样的。在娑婆世界修行,假若未见佛性的,依《华严经》说、祖师语录中说,种下种子,如天下雨,必定生长,发愿来生,生善知识家,早闻佛法,明心见性;我今说一比喻,如一母所生之子,有聪明、有鲁钝,聪明者前生必是好人、读书人,有宿根,古人云:书到今生读已迟,况种下佛法的种子,有夙根,来生决定不会迷昧。又问: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有出胎之迷,是否?答:净土分两种,常寂光净土是法身真净土,充满虚空,不分方向,不分彼此。至于西方、东方及他方净土为报土,同居、方便、实报三种为报身净土,是假非真;在报土见性之后,始生法土。在西方修行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如在此方修行仗释迦佛的力量,是一样的。依《华严经》及祖师开示所言,照着做去,不错。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是的;但罗汉入胎迷,菩萨出胎迷,大乘经中无有,于理亦不合。终南山大悲和尚(60)问:法师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一个心来说法?答:自性无两际、无中际、无后际,你唤什么叫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佛云:「我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个字。」安徽芜湖正修法师(61)问:永明禅师云:神秀具双眼,六祖只有一只眼。答:此问从前莲池大师亦曾辩论过,谓既然神秀具双眼,六祖一只眼,不印可时时勤拂拭的大通,然何印可本来无一物的大鉴?这一只眼,是金刚正眼,充遍虚空,包罗万象。(62)问:「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辨别。答:神秀偈所见,是从见闻觉知说,不外染缘净缘。妄念一起,明镜化为黑板,妄念一灭,黑板化为明镜。起灭无常,有何了期?是染净相对故。六祖偈是从自性中说,自性如如不动,觅染缘净缘了不可得。「本来」二字即是指自性说。重庆见明法师(63)问:先悟后修?先修后悟?答:先修后悟,宜先明白此道理,照此法门去修,然后悟道,此悟乃证悟之悟,非解悟之悟;先悟后修,此悟乃由解悟修到证悟。沩山和尚说:「汝等豁然贯通,修不修是两头语,除却习气就是修也。」(64)问:三身四智。答:三身四智,以前六祖答智通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令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江西九江广明和尚(65)问:悟后的人与不悟的人,衣食住是否一样?答:是一样。(66)问:今人说法与古人说法分别?答:古人说法从自性中流露出来,慈悲开示众生。今人说法是用文字作撰几句话,来作面子用的。终南山了明和尚(67)问:马祖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佛。」答:禅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时,怎么说都不是的。假如证悟以后,怎么说都是。如马祖指导学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指自性是佛,不用头上再安头。僧问赵州和尚:「汝将来向什么地方去?」赵州云:「佛佛。」指自性无去无来。(68)问:西方太好,我们去未免贪心太重,西方究竟有否?答:因吾人生无非终日贪求好衣食住,西方种种胜过此地,我们一到心满意足,种种贪求便无了。是戒我们不贪,非贪心。假如西方没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没有。天津孙传芳(69)问:佛有十恼: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枪、马麦、琉璃王杀释种、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双树背痛,既然明心见性,还有业障么?答:自性中业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云:「若欲忏悔者,端身念实相,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中业障本来空,本来空是业障,古人云:「四大原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古人又云:「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杀戒,一犯淫戒,心中觉得有罪,去问维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识取自性,二比丘听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天津潘复(70)问:西方净土与六祖坛经所讲净土有何分别?西方净土与维摩居士讲的净土有何分别?惟心净土与惟物净土有何分别?法身弥陀佛与报身弥陀佛有何分别?依报净土与正报净土有何分别?答:西方净土是报身净土,《坛经》所讲乃法身净土,维摩居士讲亦是法身净土。惟心净土亦法身净土,惟物净土乃报身净土。法身弥陀指阿弥陀佛的自性,与诸佛自性及我们自性无异,报身弥陀指报身净土的丈六金身。依报净土是报身净土,正报净土是法身净土。香港黄实(71)问:我若用功,有时以眼根或意根去打无始无明,将来若时机一至,便可破无明而见佛性;又有时修念佛,若用前法不能得因缘时至,未得见性,即可以念佛生西。修行如此分两方面,未知是否?答:可。九华山显一法师(72)问:生在西方,还修不修?答:还要修,《无量寿经》说:「有听讲经者,有参禅者。」在西方听经参禅,由阿弥陀佛指导,亦如在此土修行,由释迦牟尼佛指导我们一样。如佛涅槃后,有佛经典在、祖师语录在。苏州张国明(73)问:修行明心见性证悟后,将来肉体死了,生东方净土?或生西方净土?如释迦佛、达磨、六祖、百丈、临济、马祖,古今证道人肉体死了,他是在什么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见性后,还生那一方?答:见性后,自性遍满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则东方西方皆在其内,自性所在之遍满虚空,是常寂光净土,即法身之真净土;至东方西方等,乃报身净土,即假净土。报土者,如我们娑婆世界秽报之不净土。报土者,有成住坏空。净报秽报皆假。如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如东方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所成,如我娑婆秽土是我们众生业力所成。有成必有坏,是相对的。常寂光净土是绝对的。自性比太阳,太阳光明一照,遍满虚空,遍满虚空比常寂光净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净土,有常寂光净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无成无坏的;古今证道的人,见自性后,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地方分别?肉体死活与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见性后,与在此土见性无二无别。河南杨恩光(74)问:理虽顿悟,事要渐修?答:理虽顿悟,是解悟,是了解修行的道理;事要渐修,是照着所了解的法子修。终南山本性大师(75)问:如何是「狗看熟油铛」?答:狗看熟油铛语,是宗门的比喻,喻如用功纯熟,在将悟时,功夫要放手不可,功夫不放手又不可。狗看熟油铛,要吃怕热,不吃又舍不得。上海印心敦(76)问:四种净土?答:一常寂光净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寂光净土是法身净土,即真净土,其余三种净土是净报所感,是假净土;法身净土遍十方,无方向;报身净土不遍十方,有方向。上海秋光翰(77)问:婆罗门教主张人人有一个神我,神我如同一面镜子,本来有光明的,因为起了爱念,爱念比如灰尘,将镜子的光明遮盖了,爱念去了一点,镜子的光明亮了一点,爱念去完了,镜子光明完全发现。如我见解,若爱念从镜起,又何必去除他?除了又来,无有了期,若爱念从外来,与镜子了不相干,这个道理是有轮回的,不彻底。镜子比喻佛法的见闻觉知,起念比喻见闻觉知的染缘,去念比喻见闻觉知的净缘,染缘净缘去了,是黑暗的无始无明,是否?答:是,不错。(78)问:理学家说:无极是不动,一念静是阴,一念动是阳,一阴一阳出生宇宙万有。动念静念息灭,反归无极本体。如我见解这个道理是自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五多数,由多数反归于一。无极如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不动的,一念静喻见闻觉知的净缘,一念动喻见闻觉知的染缘,由净缘染缘生出很多思想,由很多思想反归一念不动,是否?答:不错。(79)问:以上二问,婆罗门的神我、理学家的无极,照佛法来说,是无始无明而已,与讲本来自性的话,天地之别矣。答:不错。西安戴传贤(80)问:「伽」字音怎么念?答:「伽」字照佛经中念,本来音「家」,照你所念(ga)哥阿切亦可。万法惟心,只在诚心。如西藏有些喇嘛,唵嘛呢叭咪吽(吽音轰),他念:唵嘛呢叭咪牛者,只在诚心便可。上海周光中(81)问:东方世界名琉璃满月世界,佛名药师佛,是否?出何经?彼处是否净土?彼佛接引众生往生否?假如接引,我们这个世界有人发愿往生否?答:世界名满月,佛名药师,是出于《药师经》。彼处是报身净土,彼佛接引此土众生往生,此士众生亦有发愿往生者。山东济南陈家真(82)问:佛家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皆空,既然是梦幻,还要见什么佛性?生什么西方?生什么东方?答:宇宙万物是成、住、坏、空。我们用一个房子来比,新盖一个房子就是「成」,房子保存几百年就是「住」,房子旧烂了就是「坏」,房子一倒就是「空」。如盘古以前,建设尚无,盘古以后,建设渐多,有成必有坏,是相对的;佛家说无成无坏,是绝对的,就是指佛性,无生无灭,无来无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绝对是真的,相对是假的。见性之后,宇宙万物通是自性中的东西。未见性者,因见性的问题,有愿生西方修,有愿生东方修。反言之,佛家说一切皆真的,如《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北平拈花寺全朗(83)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尚卖布过生活,又有领众修行过生活,有独善其身过生活,有深山野外过生活,有闹市街前过生活,有处清净境界,有处烦恼境界,有清闲自在,有终日奔忙,有天子三诏不赴,有终日乞食,有坐脱立亡,有头朝下脚朝上而死者,有坐监牢而死者,有被斩头而死者,有终日受帝王供养,有穿荷叶衣服食松花,大约如是,种种境界皆可随缘,自性心中两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圆觉经》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云云。他们的达人境界,如古人云:「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非但我今独达了,河沙诸佛体皆同。」北平王理中(84)问:释迦佛、过去的祖师及我们一切众生、阿弥陀佛、药师佛的佛性,是一样或是两样?答:是一样,不是两样。(85)问:见性是生前见,是死后见?汉明帝永平八年佛法过东土,到现今见佛性的人有多少?有没有历史可以考查?见性是否人人皆可作到?答:是生前见。从佛法入中华后见性人很多,其数不能悉记,在我由历史考查,大约有二千余人,尚有见性而无史可考者很多。见性乃人人可作,但要明白修行用功的法子。见性的人历史还有很多,因我没有看见,中国地土太大,见闻难周。天津潘复(86)问:末法世界,众生下根居多,如我见解,佛法并无正法、像法、末法之等差,人无上根、中根、下根三根之分别,如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其发心修行者即为上根,不修者即下根,法无正像末三时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惟知近学之弗荒,不拟真功之自绩,此语出《中峰广录》,见解错否?答:不错。汉口智清大师(87)问:五重玄义、三分、十门分科?答:此是讲经所用的方式,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辨用、五判教。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教分辑、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显示宗趣、七部类处会、八传译时代、九总释名题、十别解经文。(88)问:闭关之说,出于何种经典?答:此问从前莲池大师说过,经中并无闭关之说,元朝高峰禅师证道后,因年老山中盖房养道,题名曰「死关」,意指年岁已老,只待有漏之身老死而已。后人于房内关琐数年,名曰闭关,以讹传讹,假若如高峰悟后养道的事,在未悟以前要参访学道,亲善知识,若于一房内关琐,无有是处。福建荣增和尚(89)问:参禅透三关,是破本参、破重关、破末后关。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阶级无层次,为什么还有本参、重关、末后关三个阶级?答:禅宗本无阶级,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本参、重关、末后关是伪造,后人说的,古无此说。三关之说分两种,出在祖师公案,黄龙三关,高峰三关。黄龙三关: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的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骡脚?名曰「黄龙三关」;高峰三关:语验学者,大澈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名曰「高峰三关」;三关之语是祖师接引学人用的机锋转语。天津靳云鹏(90)问:「心法双忘尚余尘,一念不生受后有。」是什么境界?答:心法双忘只有一个黑黑暗暗、无知无觉的无始无明深坑,尘者,指此无始无明深坑;一念不起是见闻觉知的净缘,与染缘相对,受后有者,即指此净缘。要将无始无明打破方始见佛性。天津夏溥齐(91)问:有人言「佛性有染,有染即众生,离染即佛。」在我的见解,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染是知觉作用,染与不染与佛性无干。假如见性后,染即变为佛性。答:不错。芜湖广通大师(92)问:参禅与念佛的分别?答:《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迷昧不能证得。」故我佛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明白本有之自性。我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世,一大事者,就是指令众生明白本有之自性,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参禅者,亲近善知识,明白路径。假如无善知识,看祖师悟道的书籍,照着去修,就可以明白本有的自性。念佛者,在这个世界不求明白自性,到净土再去修,然后明白自性。苏州王治中(93)问:五祖戒禅师身后为苏东坡,草堂清禅师身后为曾鲁公。看五祖、草堂语录,并无其说。草堂、五祖皆大澈大悟之人,有语录可查。既悟道之后,决定不受后有。我想彼二人或后人附会的话,因苏东坡、曾鲁公二人,是风流名士。如曾鲁公降生时,梦中看见一个和尚来,醒中亦梦,况梦中之话,何足为信。看见不看见,要其本人方知。如梦见五祖禅师来,醒了却见是苏东坡,此话亦是梦人说梦话。古人云:「处世如大梦。」况梦中之梦?岂足以信耶?错不错?答:不错。峨嵋山圆悟和尚(94)问:如诸佛诸祖见性后,肉体坏了,去什么地方?阅祖师的语录,参禅人假如未悟,死了堕落不堕落?答:自见性后,自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还有什么去来?还有什么地方?肉体坏了与自性两不相干。参禅未悟,依《华严经》古祖师参禅未悟,发愿来生,早闻佛法,明心见性,普度众生。五台山通明法师(95)问:中峰禅师是否修净土?答:中峰禅师是参高峰禅师悟道,并未修净土。能参禅者,教参禅,愿修净土者,教修净土。其本人并未修净土,语在《中峰广录》中。杭州智生和尚(96)问:我心中不起念,不断念,不执着念,亦不执着无念,不被万缘所转,一切无碍,这个境界如何?答:起念是见闻觉知的染缘,不起念是见闻觉知的净缘。执着、不执着、无碍、能转,是知觉的作用,与自性两不相干。(97)问:既然与自性不相干,上面所问的一切断了,空空如也的没有佛性了,如《楞严经》中,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即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是否与前问一样?答:是一样。北平李广权(98)问:《金刚经》云:「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很多人讲,有色、有想、无想是指天上,什么天什么天。在我的见解,须菩提问佛:「怎么用功才能见实相?」须菩提并未问天上的话。如我解释,若有色,心中起形色之念;若无色,心中无色念;若有想,心中有想念;若无想,心中无想念;若非有想,心中将无想也不想;若非无想,心中将不想的想亦断了。这个用功,是脑筋的作用,不能见佛性,是有余涅槃。佛的意思,是要令他们入无余涅槃、无诤三昧。很多人解释无诤三昧,是正受、正定、正住持。三昧名字很多,无诤者,教我站我就站着,教我坐我就坐着,教我怎样我就怎样。如我见解,三昧名字太多,如华严三昧、楞严三昧、有相三昧、无相三昧。无诤三昧者,无诤为无言说、无名字,因我们的实相自性是无名的,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一行三昧」一样,只要见自性,自性即三昧,三昧即自性,以上二问是否?答:以上二问不错。南京圣清法师(99)问:有一僧人问我:出家的人只能修净土,其余的法门皆不能修。净土容易,其余法门难。净土仗佛力,其余仗自力。我解释云:释迦牟尼是大慈大悲的人,佛在时,何不如教诸大弟子一概修净土?其余的法门就不用说,又何必费四十九年的功夫?说小乘、中乘、大乘,又何必苦口婆心地诃骂众弟子?骂小乘人如断六根,如堕地狱一样,石压生草,石去草还生。骂二乘人不肯回小向大,说大乘戒,不发心修行,不为众生说法,就是犯戒。如《净土三经》,《弥陀经》,舍利弗并未修净土,《无量寿经》佛告阿难,阿难并未修净土,阿难悟道为禅宗二祖,舍利弗智慧第一。《十六观经》韦提希夫人修净土,韦提希夫人是在家人,佛之千二百五十弟子,未有一人修净土。如我见解,佛的法门很多,不能说净土法门好,其余法门不好。修净土仗佛力,修他法亦仗佛力。净土如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指示我们,还是要我们自修自度。释迦佛经典指示我们,亦是要我们自修自度,亦可说是仗佛力,不能执着此宗毁谤他宗。如喜修净土则修净土,如喜修他宗修他宗亦好。出家方面,辞别父母,士农工商不作,照古人说,要发心参访修道,寻善知识,明心见性,说法度生,则不辜负父母师长之恩;在家方面,应付士农工商,时间不多,修净土为便利。假如出家人喜修净土,不愿修他宗亦可,不能执着此宗毁谤他宗。古人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断学般若,罪过无边。答:不错。上海周运法(100)问:每听人言,有很多和尚和在家人,坐着十天八天不吃饭,名为入定,是何道理?答:我今将智隍禅师故事相告:智隍禅师庵居长坐,玄策禅师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入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语见《坛经》。假如见性之后,自性是如如不动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切应酬都是定中。北平李广权(101)问:先天道守玄关一窍,先失道说:「我们在先天是无极,无六根六尘,只因一念妄动乃有六根六尘,堕落后天。我们将六根六尘断了,但有一念,又怕这一念散乱,将这一念守在眉心印堂之间,名为玄关一窍。将来死了,反归天上无极。天上有个无极老母,是我们的祖师,无极老母是生天地生万物。」如我解释,先天不起念与后天起念是相对的,将一念守在眉心处,是思想的作用,并无什么意思。如起念是后天,不起念是先天,起念不起念不是有轮回么?天上有一无极老母能生万物之说,这个无极老母不是来专制我们么?无极老母又是谁生?世间法都要平等,况出世法呢?佛经中、道家、儒家书中,并无无极老母之说,此说乃康熙年中,四川外道产生出来的。先天道又说五祖传六祖,六祖永不传,六祖乃将法传入在家人,怎么叫传法呢?叫你用思想守印堂眉心之间,就叫玄关一窍,就叫传法,将来死了,生在天上,见无极老母,实在可笑。佛骂迦旃延,以生灭心传实相法,罪同五逆。五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五祖传六祖,六祖永不传者,因四祖传下来有一袈裟,是古宝物,个个皆争,五祖乃告六祖以后袈裟不传,但只传法。传法者,以心印心。我今说一比喻,华山为天下奇秀,有一人去过华山,又有一人亦去过华山,华山境界彼二人乃知,先去者与后去者以心印心,先去者为先代,后去者为后代。又有一人未去过华山,彼二人见过华山说华山之事,此第三人不知,便不得法。假如有多数的人去过华山,多数的人皆可得法。华山喻如佛性;去过华山者,喻见性的人;未去过华山者,喻未见性之人;多数人去过华山者,喻如多数人见性。既见性后,无所谓得与不得,无非是印证而已。先见性者为前代,后见性者为后代。自性以外觅法,了不可得,还有什么传法不传法呢?但印证就是了。古佛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守玄关者,守是起一念,不守者,不起守之一念,此一念与一切思想一样,有何干系呢?用一念守印堂一窍,秘密传授,殊非知事无不可对人言,君子之道,至于其教人迁善改恶之旨,亦有益于世界社会的,以上见解有错否?答:不错。杭州智生和尚(102)接前问:一切断尽不对,如何方能见佛性?答:一念起,是见闻觉知的作用;一念断,空洞黑暗,是无始无明。我们的佛性被它遮藏在内,这个地步,就是禅宗所谓无明窠臼、黑漆桶底、百尺竿头。到这个地步,不用断念,起一念从这个地步去参究,将无始无明打破,我们的佛性,自然就会出来。古人才说:「百尺竿头更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假如没有明眼师印证,可以《传灯录》、《指月录》等印证。北平李广权(103)问:生天与生西方的分别,如我解说,生西方有阿弥陀佛,是善知识,教导我们明心见性;生天上没有善知识教我们明心见性,不如生人间。因有释迦佛的经典,祖师的开示,可教我们明心见性,但天道在六道轮回之内。如此见解是否?答:不错。(104)问:是法平等,是法者,指本来自性说,释迦佛的、一切众生的、悟道祖师的及我们的是一样平等,他们的比我们的不高,我们的比他们的不低。假如有一人的比我们的高,则是来专制骗哄我们。依佛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此见解是否?答:是的。(105)问:正法眼藏,不着神通。如我见解,自性是如如不动,如一切外道,有几十天不吃饭者,有能腾空飞者,有能用种种神通者,与如如不动的自性了不相干,故名正法眼藏,不着神通。鬼怪现象,自性亦不怕,佛在面前,自性亦不喜。用地来比,金在地上地亦不喜,粪土在地上,地亦不厌,因自性如如不动故,佛法是说明心见性的人话,不是说神通的神话。如此见解是否?答:不错。五台山正定和尚(106)问:古人云:「贪嗔痴太无知,赖我今朝识得伊,行便打坐便捶,分咐心王仔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知不知。」师曰:「古人以么道,神鼎则不然,『贪嗔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住坐即随,分咐心王拟何为?无量劫来不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如我的见解,假如不见性,两种都难解释;假如见性后,两种都可以,错不错?答:不错。广州霍洁尘(107)问:我向来欢喜看经,一部经注解有五种,一种的注解的见解与那一种的不同,如我解释,我今说一譬喻,如杭州西湖为有名的名胜,有某甲去过,解释西湖的路途境界,丝毫不错。某乙未去过,解释西湖的路途境界,说南朝北,拉东补西,颠倒是非。古人云:「依文解义,与佛作冤。」西湖者,比如佛性,到过西湖者比见性的人,未到西湖者比未见性的人。见性的人解释经典,路途便不错,不见性的人解释经典,路途便不大明白矣。如《涅槃经》中说:「依义不依语(《报恩经》作依义不依字)、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所谓依义不依字者,释大乘经典,依经中之义理解释,不依字样;依智不依识者,指依自性中所流露者解释,识者,指知觉之认识;依了义经者,了义是大乘经,不了义是小乘经;依法不依人者,乃只依佛法,不依一切人等。见法师藏经柜上贴着一张纸条云:「王阳明云:『虽孔子之言,亦当审其言之是非,而后信从。』」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想见古人读书之慎重也。吾佛亦云:「依法不依人。」如一般解释大乘经典的法师,断六根、断一念无明,将小乘、中乘修的法门来解释大乘经典,为害不浅。以上的见解有错否?答:不错。苏州章炳麟(108)问:理学与禅宗的辨别?答:理学者,即经学也。离开经学讲理学,堕入二乘禅学,堕入老庄之学。禅学分为四种,就是以前我讲与你听的,小乘禅是断六根,二乘禅是断一念无明,大乘禅是破无始无明,最上乘禅是拈花示众、吼棒痛骂。断六根是见闻觉知的净缘,断一念无明是无始无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佛家所讲的见佛性,佛性是真如真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经学家说的喜怒未发、无善无恶、虚为基本,由静为门户而后得。这个境界,就是佛家的见闻觉知性一念未起的境界,知觉虽有,尚无辨别。老子之说无极,是无知无觉,一念静是阴,一念动是阳,一阴一阳化生万物,由万物返归无极,这个境界是佛家的无始无明的境界。大乘禅学因我们本有的佛性,被无始无明遮藏,要将无始无明打破,佛性始可出现。最上乘禅是见性的人说的话,因自性是无言无的说,信手拈来,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上海段祺瑞(109)问:怎么是参禅的法门?怎么是念佛净土的法门?答:释迦如来去雪山修道,四十九年说法,古今的祖师为佛法不惜身命,古今的居士苦心研究,别无他事,就是要我们一切人识取本来自性,就是此一事,余无他事。佛祖开示种种法门,亦是为这一桩事,别无他事。故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参禅的法门,就是从前我对你讲的,一念一起分为六根,随便用一根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自性遍满虚空,充塞十方,十方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是自性法身的真净土,修此法门无层次、无阶级,一悟就悟,不悟就不悟。(110)问:参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来生会堕落不堕落?临命终时有不有些发愿往生净土?答:参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他的般若种子是在的,来生不会堕落。比如我们今生学佛的人,前生都有点善根的,临命终的时候,照《华严经》及祖师的开示中发愿,生善知识家,明心见性,普度众生。照我所见祖师的开示中,尚无参禅的人临终发愿生西方的,尚有未看见的也未可知。(111)问:生净土法门如何?答:假如找们在这个世界没有工夫参禅,如在家人士农工商,事务很多,我们不求在这个世界见自性,生在极乐世界,再修见性的法门,如经中说:「西方净土有听阿弥陀佛说法者、听讲经者、在地参禅者。」(112)问:在这个世界,在极乐世界,见自性是否一样?答:是一样的。(113)问:方才所讲的自性遍满十方,是法身净土,与西方净土有何分别?答:自性法身净土是遍满十方,东西南北无所不在,即常寂光净土。西方净土是报身净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净报所感。又如东方满月世界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净报所感。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是我们共业所感。不论在那个世界见自性法身净土,乃是一样的,报身净土不是一样。(114)问:常斋念佛的人,与五逆十恶的人,生在西方是否一样?答:有品级的,不是一样。(115)问:请将生在西方的品级说说。答:往生西方分为九品,如下:上品上生: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众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师。回向发愿,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见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回向往生。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回向往生。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发愿,回向往生。下品上生:作罪恶业,不谤方等经典。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经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见观音菩萨。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盗戒,不净说法,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赞说净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见观音菩萨。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说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满十二大劫,乃见观音菩萨。(人间一百年为西方一昼夜,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英国人香港蒲乐道(116)问:法师说有八个外国徒弟,最喜欢我。我是剑桥大学学生,已食长素三年了。我有一个疑问,请问法师我静坐时,将很多的妄念都断了,清清净净的,再将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念头都断了,只有一点知觉,恍恍惚惚、渺渺冥冥的,再将这点知觉都断尽,是无知无觉空空洞洞,我觉得通通都不对。是不是修行人,都要经过这个境界?请法师慈悲开示,怎样用功才能明心见性?答: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边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来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见闻觉知分两方面,染缘、净缘。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学佛法修行为善,是正妄念,种种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正妄念、不正妄念都是染缘,心中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是净缘。净缘断了是见闻觉知。知觉断了,空空洞洞的,是无始无明。我们的佛性被无始无明遮障,要见佛性,必定将无始无明打破,方能见佛性。要破无始无明,必定要用妄念的六根,随便那一根,假如用眼根,便向空空洞洞无始无明这个地方看,思想不要间断,看来看去,时候一到,叻的一声,无明一破,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佛性,就现出来了。到这个时候,有明眼人就要请他印证,假若无此明眼之人印证,就将《五灯会元》、《指月录》随那一部拿来印证。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大觉不起念,是无始无终的。无始无明是空洞黑暗,无知无觉,不起念,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是无始有终的。见闻觉知起一念无明妄动性,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无始无终的。见性后妄念变为佛性,佛性是我们的法身;见闻觉知的智,是我们的报身;六根的行,是我们的应身。到这个地步,方不辜负汝从外国来到中国学佛之志愿也。┌──────────────────────────────┐││↓可破 染缘不可断│佛性 无始无明 见闻觉知 一念无明妄动性 眼耳鼻舌身意-┘净缘无始无终 无始有终 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无始无终南京王嘉宾(117)问:「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两句话是出于《华严经》。离世求佛法,恰似觅兔角,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如我解释,我们这个地球通是世间,释迦佛在雪山修行,以及到处说法,还是世间。我们一切人还是居世间。我们照着佛的法门去修,觉悟见性之后,如裴休、庞蕴、张商英、杨无尽等,在世间作士大夫,作商贾。如古祖师说:「见性后办公办私、迎宾待客,闲里忙里,穿衣吃饭,无一不是佛法。」照这个道理来说,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是否?答:是的。南京月轮法师(118)问: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三、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面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四、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如我解释:一、参禅明心见性后,自性与诸佛无二无别,自己已经到家,能参禅者教彼参禅,喜念佛者教彼念佛。不是见自性后还念佛,自性与诸佛已无别,还念谁?故有禅有净土,指宏扬禅净二宗而言,不是指又参禅又修净土而言。如中峰国师,本人悟后宏扬禅宗,亦兼宏扬净土。二、参禅不明白用功,如法师所讲:不着有,不着无,起念灭念,历历孤明一念,非空非有,是知觉作用,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皆错用功,故十人九错路;虽然错,修的功德仍在,如人走路,一百里走了五十里,虽然未到,但已走之程不为白费,来生菩提种子还在,不患堕落。三、我们不求在此世界参禅见性,求生在净土,见了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自己参禅,然后明心见性,如十六观经中所云,故但得见阿弥陀佛,何愁不开悟?四、禅既不参,佛又不念,必定堕落,那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照我解释,是否?答:是的,不错。西安华清法师(119)问:拈花示众出于何经?答:拈花示众出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藏经中无,续藏经中有之。北平李广权(120)问:古云:「法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求法,非求法也。」照我解说,自性如如不动,是真知真觉,如古人云:「是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知。」见闻觉知求法,若将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是无知而说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无,非空非有,历历孤明,是见闻觉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是否?答:是。(121)问:用话头参禅,假如明心见性后,话头还用不用?照我解释,如用「本来面目在什么地方」的话头,无明窠窟比一个门,本来面目如主人翁在门里,必须将门打开,始得见主人翁;如用意根参究「还我本来面目」的话头,话头比喻一个石头,用石头去打门,门打开看见主人翁的时候,石头无用了,故悟后话头不用,是否?答:是。(122)问:明心见性后,还念佛不念?或念阿弥陀佛?或念药师佛?照我解释,自性与诸佛无二无别,自性就是佛,还念什么佛?自性遍满十方,还有何处可生?是否?答:不错。(123)问:明心见性的人,惟悟与悟乃能知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说一古人的事情,有一个禅师,名归真,他去见沩山和尚,沩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归真,沩山问:「归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转下山去。行到半山,遇着仰山和尚,问他何故下山,他答:「被沩山问,不能答。」仰山教他答云:「鼻里耳里。」乃返见沩山,沩照前问,他答:「鼻里耳里。」沩山告曰:「此话不是你的,是仰山的。」照上所讲,故惟悟与悟乃能知之,不悟者不知。以上的辩论,是否?答:是。(124)问:结水成冰,溶冰成水。一般人说,迷时如结水成冰,悟时如溶冰成水。水性不坏,水性比为佛性,众生迷悟,佛性依然。照我解说,佛性是如如不动的,那里还有什么迷悟?水性者比见闻觉知。结水成冰者,比见闻觉知起染缘;溶冰成水者,比见闻觉知起净缘。结水成冰,溶冰成水,见闻觉知依然是见闻觉知,性非佛性。假如是佛性,则佛性有轮回,而忽冰忽水矣,以上辩论,是否?答:是,不错。上海王小徐(125)问:上次法师开示之语,弟子大旨尚能领会,但弟子于本来面目及「谁」字话头,尤无下手处,惟「万物归一,一归何处」,据弟子所见,万物皆是六根六尘六识,一即是根本无明,如此用心,似乎有个入处,特不知合乎禅宗参究功夫否?答:「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指自性能生万法,遍满虚空,非指六根六尘。根本无明、六根六尘是妄念,不是万法。是万念归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无明用心参究。根本无明是空洞黑暗,从这里打破,能生万法的自性,就会发生出来了。照上所问,用功的路子,是不错,万法妄念不合,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生,万法是从自性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是指见闻觉知之认识;自性能生万法,是遍满虚空,包罗万象。南京圣清法师(126)问:有一僧人说:「出家人在古时根基利,在今时根基钝,古人修难修的法门,今人只宜修易修的法门。」如我解释,此是自打退堂鼓的话。出家应修难修的法门,身既出家荷担如来大法,难修的法门不修,莫非留与在家人修?古人根利,今人根钝,今人会作飞机电灯,古人不会,根基利钝,古今皆然。佛说汝等如病人,我如医师,将药方开示,汝若不吃,非医之过。如指路人,将路途指示,不行,非指之过。是否?答:不错。上海觉根法师(127)问:法师所讲〈真妄偈〉:「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常怀懵兹理。」是谁说的?答:是唐朝复礼法师说的,法师是明心见性的人,从自性中流露出来,大慈大悲,说此偈。在当时有根多的人,依此修行,皆明心见性。如我记得的,有一禅师,叫鸟窠道林禅师,就是现在西湖边凤林寺的开山祖师,也是依〈真妄偈〉修行悟道的。上海陈宝宾(128)问:为什么和尚不结婚?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答:和尚不结婚,是因结婚以后有子女的累赘,为家务事缠缚,不能荷担如来大法,到处宏扬佛法,普渡众生。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众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轮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北平李广权(129)问:「研穷法理,以悟为则。」照我解释,一切宗教哲学都是有穷有尽的,惟有佛法说,佛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研究佛理,为解悟,照着去修,见性之后,为证悟。是否?答:是。广州李义门(130)问:一切众生,能否在世间证得佛法?世间指娑婆世界。答:有些古人,今生修行不悟,发愿来生生娑婆世界,因娑婆世界太苦,故定生此娑婆世界明心见性,普渡众生。因生他方世界太乐,假如在他方世界明心见性,证常寂光净土,不受后有,就不能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如释迦佛,三十岁见性,四十九年说法,八十岁时肉体一坏,在常寂光净土不受后有,就不能说法,信佛者还有经典在;如千百祖师证道后,肉身说法些年,肉身一坏,在常寂光净土中不受后有,就不能说法,幸有其语录在;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法界者,指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而言也。又云:「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佛身者,指法身言,非指肉身、西方阿弥陀佛报身、东方药师佛报身而言,法身诸佛是一样的,肉身、报身是两样的。这个娑婆中,众生只要修行,迟早总要证得佛性的。(131)问:设使一切众生都信佛法,行三皈五戒,进而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此情况下,再一世纪后,一切众生是否灭绝?因有人来问,不能答,故请问。答:这个世界本是成住坏空、轮回着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业识已有。所谓业识,乃一切众生共业之通称。在此业识内,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之性、六根、六尘等,均已共在。佛性、无始无明乃是人人一样的,见闻觉知以下是人人不一样的。由此一样的及不一样的共业,感成此宇宙山河万物,并感生而出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之轮回。一切六道众生,既皆有佛性,则六道中度脱一众生,即佛道中多一圆觉者。如斯一切众生皆尽,佛海大圆觉中无尽也。若照来问,只就人类众生而言,则人类中度去一人,则他道众生仍不时投生人类,非俟六道净尽,人类不尽也;若就国族来讲,若此一国人度去若干,他国人及他道众生均可来此投生,亦无一国一族单就灭绝人类,或减少人类之事。若因受戒,断淫欲而绝人类,殊不知只比丘、比丘尼断淫,至于优婆塞、优婆夷,则只断邪淫,并不断正淫也;且断欲出家,亦是听个人自愿,非勉强一切人为之。佛未曾教一切人出家,只教一切人修见佛性,如维摩诘居士、傅大士、庞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孥。《华严经》云:「众生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执着」,故若要一切人皆断欲出家,实不可行。又《华严经》云:「以大悲故处在家属,以大慈故随顺妻子,于菩萨净道无所障碍」。又照六道来讲,因业识个个不同,故所感自然不同。一母所生五子,父精母血虽同,而五人个性不同,非能用勉强方法使之同也。佛法乃慢慢的用种种方法来度脱之,非必皆强使断欲出家也。(132)问:佛法与世间法,是二是一?抑可以并行?答:是一。世间法即是佛法,佛法即是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自性遍满世间,出世而言,菩提心为本,大悲心为用。至于不故杀、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五戒等,都是佛法也是世法。北平李广权(133)问:有人说:「一念未动前,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若能悟得,但要除却烦恼妄想,然后方能证得。」照我解说,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不是本来面目;一念未起前是无始无明,非本来面目。烦恼妄想从外来,何干汝事?烦恼妄想从内有,除了又起,是有轮回。一念不动是见闻觉知的净缘;起烦恼妄想是染缘;染缘、净缘除了,是空空洞洞的无始无明。自性是真知真觉,如如不动的,除却染缘,起染缘,与自性了不相干。若能见性,烦恼妄想,皆变为自性。是否?答:是。天津潘复(134)问:有人说:「发愿往生东方,见药师佛,闻法明心见性后,再回入娑婆世界,普渡众生。」假如在东方明心见性,证常寂光净土,不受后有,那处还有轮回投胎之事。如释迦佛、阿难、马鸣、龙树及我国悟道者数千人,并无有言某人是从东方世界降生,某人从西方世界降生。唐朝有个梵僧,从空而至,见仰山和尚,师曰:「近离甚么处?」曰:「西域。」师曰:「几时离?」彼曰:「今早。」师曰:「何太迟生?」曰:「游山玩水。」师曰:「神通游戏,则不无阇黎,佛法还须老僧始得。」曰:「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后人始号仰山曰小释迦,此亦梵僧称赞仰山之语,非谓仰山乃释迦应世也。又有说莲池大师是阿弥陀佛应世,《云栖法汇》之中,并无其说,都是后人附会的话。如唐朝新罗国(即今朝鲜)有个僧人,俗姓金,法名乔觉,外国僧人普通皆一手杖锡,一手托钵,制度如此,来在中国,住锡安徽九华山,因从前画地藏王菩萨像,乃一手杖锡,一手持钵者。众人既见此僧,以为乃地藏王菩萨化身。该僧老时,即在九华逝去,于是众人皆附会其说。如是殊不可信。此等辩论不知是否?答:是。南京赵民新(135)问:宇宙山河是为我们有的?或是我们为宇宙山河有的?答:宇宙山河不能离开我们,我们不能离开宇宙山河。用田来比,假如我们不去种种子,他不会生长的;假如有种子而没有田,我们也无米食。如有地而不盖房,我们也无往处;如有工料而无地,我们也无由兴盖房屋。我们死了,房子地也带不去,活着都不可少的。宇宙是我们过度的东西。照佛法来解释,自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自性即宇宙,宇宙即自性。上海王小徐(136)问:弟子六根之中,似乎眼根偏利,例如见人问其姓名,但闻口说,往往转身便忘。而见其名剌,则能牢记。又如英文能读能写,而英语说听均颇勉强。他事类此亦多,故于佛法亦当用眼根返看。答:不错。北平李广权(137)问:先天道说:五祖传法与六祖,传法指玄关一窍(玄关一窍者,六根归于一念,归于眉心印堂,不要散乱,秘密传授)。六祖大师于卖柴听客诵《金刚经》云:「应无所往而生其心。」便豁然大悟,有四方面可以证明:最初他去见五祖,祖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六祖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由此看来,就是证明六祖已见佛性的一方面。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六祖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由此看来,就是证明他已经见佛性之第二方面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此看来,就是证明他已经见佛性之第三方面也。及徒众见偈,个个惊怪,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害他,曰:「亦未见性。」次日,祖潜至碓坊,见六祖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六祖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欠筛者,乃自己见性犹未得师印证也,由此看来,就是证明他已经见佛性之第四方面也。五祖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知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五祖以前皆是白天印证(印证即两方皆已见性,不过先到者证明后到者),六祖听《金刚经》悟道,已由四方面可以证明,见五祖只是印证而已。自性与自性相同,以心印心,为什么要三鼓传法?因袈裟乃宝物,本来佛家不要宝物,因为自达磨以来,以此表信耳,但怕因宝物而起争端,故乃于夜间予以印证也。因此袈裟乃何人见性,即归何人所得故也。「衣为争端,止汝不传。」先天道借此造谣,乃谓五祖传六祖,六祖永不传。不传者,不传衣耳,其脚下有大澈大悟者四十三人,皆有史实可考。玄关一窍之说,害人不浅。密付者,指以心印心,非秘密传授也,如六祖与惠明说法,祖曰:「汝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至于先天道教人受戒、行善,于世有益,惟见性之旨,与佛家见性之旨远别。以上辩论,是否?答:是,不错。南京月轮法师(138)问:大慧禅师,大悟十八遍,小悟不知其数。如我解释大慧悟道因缘,圆悟禅师举问五祖法演禅师语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慧师当下豁然贯通。悟道一悟就悟,无阶级、无层次、无大小。大悟、小悟指解悟之悟。其解深者为大悟,其解浅者为小悟。是否?答:是,不错。华山北峰马道长(139)问:三教之性,是否同源?答:一切众生之自性,本同圆明普照,殊无二致,惟以世间圣贤所见未能尽达究竟。如儒家言「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此以「诚」为性。而又言「诚者天道也。」是以性归本于天。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此乃以无声无臭为性,无声无臭者何?乃见闻觉知中之净缘之性而已。净缘与染缘相对,互为消长,互为生灭,故云:未达究竟也;又如《道德经》中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此乃以无始无明为性。又云:「吾既无身,吾有何患?」与「绝圣弃智」云云,以及道家无极之性,亦是以无始无明为性也,故云:未达究竟。查三教同源之说,不见于儒家者说,而见于后世丹经甚多。若揆诸我佛本来妙明自性之旨,而皆有未达也。盖佛性乃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真知真觉。如云无极之性,则无知无觉,空无所有矣。孔家之性,亦是起念动念,是见闻觉知的作用,非真性也。谈性之说,三教差别天渊矣!至于改恶迁善,则儒之忠恕、佛之慈悲、道之感应,其利益群生,则不异也。北平李广权(140)问:「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照我解释,「能断百思想」,乃见闻觉知之净缘,「六祖之没伎俩」,乃指自性本无伎俩可言,「对境心数起」,乃指一念不可断,妄念转为菩提也。卧轮之断了,不免又起,起了又断,乃是轮回。是否?答:不错。五台山寂光和尚(141)问: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锺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寺,书钟楼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觅到,对镜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旁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曰:「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嘱令加护。依我所解,「六神和合报平安」,是起净缘,一念历历孤明;「对镜无心莫问禅」,是不往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即著作用,非佛性;「一粒粟中藏世界」,是自性能容纳万物,遍满虚空。是否?答:是。(142)问:太原孚上座,初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禅者阻雪,因往听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师讲罢,请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师曰:「如此解说,何处不是?」曰:「请座主更说一遍。」师曰:「法身之理,犹如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师曰:「既如是,禅德当为代说。」曰:「座主还信否?」师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师一依所教,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门,禅者曰:「阿谁?」师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来为什么醉酒卧街?」师曰:「禅德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来日相见。」师遂罢讲。依我见解,为什么上座以后不讲经?是否「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随拈一物,皆是佛法?答:如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