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命的当下


有病就有苦,没有病也有苦,整个人生被种种痛苦所煎熬。一期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四个阶段本身就是苦,在整个生命流程中,环境的改变,人事的迁流,感情的变化,内在身心与外在环境的种种逼恼煎熬,这些都是痛苦,具体表现为八个方面,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王侯将相,一辈子都处在无限的渴求当中,现实与希望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是求不得苦。人际交往中有种种好坏顺逆的因缘,不想见到的人总是冤家路窄,处处都能碰到,这就是怨憎会苦。自己情投意合的人,自己的父母、兄弟、儿女等,希望能团聚,却常常分离,分离时哭哭啼啼,满怀惆怅,这就是爱别离苦。我们内在的身心有种种的因缘变化,所生存的环境同样如此,春夏秋冬,暑往寒来,刚适应了春天的温暖,炎热的夏天又到了,秋高气爽正是赏月吟花的季节,可惜寒冷的冬天又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使自己不断地调整生活节奏,调整生活步伐。我们内在的身心感受到外在世界的生住异灭,刹那变化,影响到色受想行识五阴不断地交替变化,常常处于一种焦虑之中,就像火在燃烧一样,精神与物质的不停变化让身心如同焦灼一般,这就是五阴炽盛苦。

人生的现实无非就是这八苦交煎,总在逼恼着我们的生命,交替着使我们的生命受到熬煎。佛陀说法归纳了世出世间的四条真理,那就是四谛法门。世间两条真理就是有漏的苦果苦因,叫苦集二谛,出世间的两条真理就是无漏果无漏因,叫灭道二谛。苦集灭道四圣谛佛法的基础,是佛法的支柱,大乘、小乘、如来禅、祖师禅、净土法门、密宗法门,一切佛法都离不开四圣谛。世间的两重因果中,苦是果,苦果从苦因而来,苦因就是集谛,由于业力所集而感受到这个苦果。出世间的两重因果中,灭就是涅槃,是出世间的果,道就是八正道,是出世间的因,要得到涅槃的圣果,必须修出世的八圣道。佛陀用四圣谛提醒我们认识世间的苦果苦因,知道出世间的乐果乐因,了解了苦果就要断掉苦因,这就叫知苦断集;知道涅槃的清凉自在,就要勤修八正道,到达涅槃的彼岸,这就叫慕灭修道。

渐教与顿教的差别就在于渐教的修行有次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步步地走过来。顿教则在当下这一念中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一念相应一步到位,这是大善根、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过去的苦因感得现在的苦果,现在精进修道感得未来的涅槃圣果,要在当下这一念心当中圆满实现。顿教的法门不问过去,也不问未来,过去未来都是影子,不必去追问它研究它,重要的是当下一念。我们当下就生活在八苦交煎中,与其慢吞吞地研究来研究去,不如一步就跨出这个苦海禅宗要我们当机立断,一步就跳出火坑,到达清凉的圣地。

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三世因果在当下一念之中,十方诸佛也在当下一念之中,个人的前身后世同样取决于当下这一念。我们生命的发展有四圣六凡十种选择,这是生命发展的十个方向,也是现实生命的十种存在的状态。我们现在身处在十法界中最关键的人法界,往上就是朝着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提升,往下就是朝着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六凡法界坠落。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取决于当下一念是怎样面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怎样面对生命当下的取舍,这是我们人道众生生命发展的两极。

我们懂得了当下一念的重要性和决定性,就要紧紧抓住当下这一念,不要悠悠忽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不要漫不经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存在很脆弱也很宝贵,很短暂,人生在世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坐在家里也不见得安全。许多失命因缘并不提前打招呼,就在刹那之间发生,坐在家里也有天灾人祸,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顷刻之间就有可能被掩没在沙石巨浪之中。出门在外危险更大,开汽车、坐火车、乘飞机,甚至连步行都会遇到种种意外,在刹那之间可能发生生死两重天的悲剧。

希望各位重视生命存在的这一刻,也许下一刻失命因缘就到了,我们就与这个世界告别了,与佛法告别了,与一切善法善友告别了,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因缘听闻佛法,有没有福德修行佛法。珍惜生命的当下,是修行路上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修行观察呼吸,呼吸就是生命的当下,呼吸的存在是生命当下的具体表现,呼吸不存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利用作为生命特征的呼吸观照生命,来觉知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修行法门,也是最亲切的一个法门。大家一定要在观察呼吸上下功夫,用这一法敲开神秘之门,敲开解脱之门,敲开佛国之门。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汉传法师

汉传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汉传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汉传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汉传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