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的修证意义(坚行)


三十七道品的修证意义

坚行

摘自:闽南佛学

“三十七道品” ,在《辩中边论》里面被列在《修对治品》中。所谓“对治” ,是对治什么呢?就是对治众生烦恼。因为众生有种种妄想执著 ,而轮回六道 ,受极大苦 ,不得出离。佛陀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而为众生开示种种解脱法门 ,使之离苦得乐 ,同登觉岸。而三十六道品在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是从迷转悟的金钥 ,从凡夫到成圣成贤的宝筏。如果离开了它 ,我们将被滚滚的生死长河淹没 ,没有出头之日 ,可见三十七道品对我们修行是多么的重要。然《辩中边论》对它的说明比起其它经论更为详尽 ,下面就讲一讲《辩中边论》中所谈到的三十六道品 ,它是如何来对治众生的种种病症的。三十七道品 ,如果把它归纳起来有七种:一、四念住;二、四正断;三、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七、八正道

一、四念住

四念住的内容就是身、受、心、法 ,为什么叫四念住呢?因为佛陀入灭的时候对弟子的遗教是要依四念处而住 ,通过对四念住的观照、透视 ,最后达到无住而住的自在安祥境界 ,而我们如何去观察呢?

1、身:我们这个身体是痛苦的根源 ,老子说:“吾有大患 ,唯吾有身”。通过身体就知道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自在、身体的不调柔。比如:我们常说的四大不调 ,吃多了也不舒服;吃少了也不舒服;天冷了也不舒服;心烦也不舒服;累了也不舒服。总之 ,身体的特点就是粗重 ,粗重是相对于轻安而言;正因为我们有一个四大假合的身体累坠 ,使我们得不到安祥、自在。所以 ,佛教讲身为苦本。通过观察身体的粗重 ,就知道人生的苦是怎么一回事了 ,由此观察而入苦圣谛。身体粗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行为相 ,迁流不息。所以 ,身体的痛苦 ,除了生病以外 ,还有一种无常带来的痛苦。生病的痛苦 ,本身也是无常带来的。死亡的痛苦、衰老的痛苦 ,都是属于无常。无常为什么是苦?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妄想有执著。如果我们要想超越无常的痛苦 ,就要好好修行。超凡入圣 ,而达到佛菩萨的境界 ,一切法皆幻化不实 ,无有自性 ,平等平等 ,无常也就成了一种美的点缀。2.受:受就是一种感受。比如:苦受、乐受、舍受、忧受、喜受 ,这是五种受。我们平常都喜欢快乐的感觉 ,不喜欢痛苦的感觉 ,不喜欢忧愁的感觉。而佛法告诉我们 ,所有的受其实都是苦的。佛法讲三苦是建立在受的基础上的 ,因为苦受产生苦苦;乐受产生坏苦;舍受产生行苦。所以 ,一切有漏的受都是痛苦的 ,而这些痛苦的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有受的原故。爱就是感觉很好 ,感觉很好然后就爱上了。有了爱之后就会造业 ,就会产生烦恼。一切烦恼、一切不善的行为都是和爱有关系。因为有爱 ,就会有强烈的执取心 ,然后不惜任何代价而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结果得不偿失。所以 ,我们观察有漏的受 ,就可以认识到四圣谛里的集谛。3.心:心是我执生起的依据 ,我执的产生以心为依。基督教所说的灵魂 ,灵魂其实就是心。象印度外道所说的神我 ,神我也是心 ,是以心为内含的。我们可以观心 ,因为心也是念念生灭 ,刹那不住 ,不过是因缘条件关系的开展而已。通过对心的正确认识 ,入于灭谛。正确认识心 ,可以解脱心灵上的烦恼。当我们正确认识心后 ,就不必担心将来修行之后会断灭 ,因为心虽然是刹那不住 ,但又是前后相续的。4.法:法包括染法和净法。若要远离愚痴和迷惑 ,要如实地、正确地观察一切法。观察一切法的缘起性、因果性、无常性、唯识性、空性、无所得性 ,也就能对一切法产生正见。因为宇宙万法都是因缘的互依互存 ,没有一个实在的自体 ,这样就可以入道圣谛。

二、四正断

断就是断除不善之法 ,四正断也叫四正勤。勤就是努力 ,就是我们要精进的项目: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前面所说的修四念住已经能够对治一切障碍的差别 ,也就是身受心法的常乐我净。为了真正远离我们要对治的这些障碍以及所要成就的圣道 ,就要四种正断精勤修习。佛教讲的精进 ,其实是有它的具体内涵。不是做什么认真去干就是精进 ,如果不是止恶行善的行为 ,你尽管卖命地去做 ,也不可以叫精进。四正断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止恶行善” ,也就是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三、四神足

四神足即欲、勤、心、观 ,是四种能够成就神通之根本。然神通是依禅定产生的。我们要想得到禅定 ,就要依四法修行。佛法云:三乘圣果的成就 ,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的 ,离开禅定一切功德都不能产生。要想成就禅定 ,就要灭除五种过失 ,然后修八种断行。我们如何灭除五种过失及修八种断行呢?就是要在持戒的基础上灭除五种过失及修八断行 ,即在修禅定当中 ,我们要摆脱懈怠。忘圣言、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这五种状态。昏沉和掉举是人们心中两种极端的状态 ,昏沉它能使我们的心暗昧 ,掉举能使我们的心浮躁。想得定力 ,则要摆脱昏沉与掉举这两种状态 ,使心境保持一种平静 ,清明的状态。我们常说 ,打坐时要保持一种正念。原因是不要你进入昏沉、掉举的状态。保持正念 ,正念提起 ,这时就是作行。若于昏掉中不作行加行 ,就是不作行 ,则不能进入禅定的状态中。还有一种人 ,昏掉已除 ,心已很平静 ,已经进入一种清清明明、绵绵密密的状态。这时你若还作行什么正念提起 ,拼命加工用行。反而进入掉举状态。因为 ,当你已进入清明状态 ,于每一念都清楚明了 ,就进入观照状态。要放松 ,起观照就是了。这样就会使你很容易进入一种定的状态 ,就不要再做加功用行了 ,若你还在做加功用行 ,就会使观照的功夫太强 ,这样则不能进入禅定 ,所以 ,在打坐的时候 ,于何时要作行 ,何时不作行 ,我们要搞清楚。八种断行即:欲、勤、信、安、念、智、思、舍 ,因此我们要修八种断行 ,才能灭除五过失。首先要断除懈怠 ,就要修欲、勤、信、安四种法门 ,余四过失要修念、智、思、舍。所谓欲就是希求义 ,即对禅定有一种希求的愿望 ,觉得禅定对于自己来说是非常的重要 ,要有这样一种心理要求 ,才会修行禅定。反之 ,则认为禅定可有可无 ,都无所谓 ,我们有了禅定的希求 ,还要精进用功 ,我们只有勤勤恳恳的去修行 ,才会达到所希求的目的。同时 ,还要相信禅定的种种功德 ,而希求所成就的结果就是轻安。前面四种对治懈怠 ,因懈怠在我们修学中是最难对付的 ,所以需要四个法门才能对治得了。为了对治后四种过失 ,要修余四种断行。首先是念 ,念属于一种记忆 ,即记住某一种东西 ,记住一句佛号。我们经常念 ,这就是因为记的前提 ,我们才会念 ,若记不住 ,就会失去正念 ,所以 ,修禅定的前提就是要念。五根里头信、进、念、定、慧告诉我们 ,有了正念才能得正定 ,再由正念而产生正知。正知在禅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知 ,即能够觉悟昏沉 ,掉举 ,知道自己进入昏掉状态、从而从昏掉的境界中摆脱出来 ,保持一种清清明明的心境 ,使正念当前。保持一种智慧的观照 ,当内心处在明明了了状态时 ,就要伏除加行 ,伏行指的就是思 ,也就是说不要用心了 ,永嘉禅定有一偈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用心的时候 ,不能起我要加功用行的心念 ,不然观照力强 ,不易寂静 ,也就不易入定。所以用心时 ,到底有心还是无心 ,非常微妙。当一个人 ,心己摆脱了昏掉两种状态之因 ,心就住在一种平静、平衡的状态中 ,似有似无 ,住而不住 ,这就是舍。

四、五根

根,是一种增上的力量。五根 ,即五种进入见道的增上力量 ,有: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是欲增上 ,对佛法信仰之后 ,才能产生一种希求 ,信的特点就是欲 ,进根是加行增上 ,在修学佛法上加功用行。念根是不妄境增上 ,念根建立在正念、四念处上面 ,念就是不忘记。定根是不散乱增上 ,定的特点就是不散乱。慧根是思择增上 ,慧根特点是思择。有了这五种增上的力量 ,我们就可以去做我们想做的事。

五、五力

五力从内容上说与五根是一样的 ,但是 ,之所以一个叫五根 ,一个叫五力 ,主要从它们以作用不同而安立的。在摧毁的角度上说为五力 ,所显示的就是五种力量特别大 ,即损障名力。五力具有能够降伏和灭除不信等障。也就是说 ,信能降伏不信 ,精进能降伏懈怠 ,念能除昏掉 ,定能灭除散乱 ,慧能灭除愚痴。这五力不但能对治伏、不信等 ,又不被不信等所左右 ,这五力是根据因果次第建立起的。当我们决定信仰佛法的因果道理 ,世出世间的染净因果 ,或相信涅槃菩提的佛果 ,或相信禅定、智慧、解脱的结果 ,为了得到这样的结果 ,就要发勤精进 ,即当我们精进之后 ,才能安住在念中。如果一个人的心能常时间安住在正念中 ,久而久之 ,自然就会得定。心若得定 ,才能开发智慧 ,所以才如实知。在世间上 ,它的作用很大 ,在今天的时代 ,不用学神通 ,你只要有智慧 ,能应用科学 ,就是神通广大。又五根五力属顺抉择分。顺抉择分 ,即见道位 ,五根、五力在顺抉择分它的内容是二。因为顺抉择分在修道的过程中属加行位 ,加行位有四个步骤:暖、顶、忍、世第一 ,暖顶是二种 ,忍、世第一是二种 ,所以说顺抉择分是由二个部分组成。从唯识的角度来说 ,这暖、顶二位主要修四寻思:即名、义、自性、差别。这四寻思 ,就能证得暖位与顶位。当我们用四寻思思考一切法 ,思考之后 ,就会对这个事物产生一种重新的认识——如实智。这四种如实智的成就 ,主要在忍和世第一位。所以 ,当我们到了世第一位 ,就能成就世问人所不能得到的智慧。虽然这时根本智还没产生 ,但它的影子已经出来了。在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位 ,通过修五根、五力之后 ,起四种寻思 ,成就四种如实智 ,它的结果就会使我们进入见道的状态。

六、七觉支

七觉支 ,即七种能够使我们觉悟的因(法门) ,觉悟就是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 ,也即见道 ,所以七觉支的果 ,就是见道 ,它的内容虽有七种 ,但可以把它简单的分为五个部分。1、觉所依支 ,觉悟之生起是要依止正念 ,也即正念是觉生起之因 ,所以我们要想成就智慧 ,首先保持正念 ,从正念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智慧;2.觉自性支 ,觉悟的本身 ,即见道的这种智慧 ,指的就是择法;3、觉出离支 ,通过这种觉悟的力量 ,使我们从困惑、生死中解脱出来 ,这就要靠精进;4、觉利益支 ,当我们见道之后 ,会给我们带来法喜充满的利益;5.觉无染支 ,无染支有三种 ,即轻安、定、舍 ,这三种也是我们觉悟、见道的几个部分。为什么说无染污有三?因为轻安是使我们产生无染污的因缘。一个人在无轻安的状态之下 ,就会生起种种杂染 ,种种烦恼 ,种种痛苦;造种种业。如果一个人有了轻安之后 ,他的身心就会很安祥 ,就不会产生诸烦恼杂染。而轻安的产生要依止定才能生起 ,而定的特点就是舍 ,就是一种平等平衡的状态。所以这里说的轻安、定、舍三种是我们证得真理的重要条件 ,也是我们摆脱染污的重要条件 ,因此说这无染义有三种。

六、八正道

八正道的内容 ,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八正道在我们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 ,是我们趣向解脱的不二中道。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没有离开八正道 ,八正道在这里是指修道位 ,这八正道在修行当中对治障碍 ,是根据它的不同功用建立起来的。正道详细说有八种 ,把它简单归纳为四种。

1.分别支 ,我们知道正见的建立 ,不能离开对世同一切法的认识。虽从世间法去认识 ,但这种正见是属于出世解脱的内容。正见是在见道位中 ,以无分别智亲证真如。2.悔示他支 ,即给别人说法。指的是正思惟 ,就是我们把佛法转化世间人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在正见的基础上 ,起后得智 ,然后思考用语言教导他人。3.令他信支 ,指令别人信仰你所悟到的佛法。此有三种:①正语 ,包括二种:a、真实语言;b、利他的语言 ,正语就是要远离妄语、两舌、恶口、倚语;②正业 ,即清净正确的身、口、意三业 ,这就要远离不善的三业。③、正命 ,即要选择正当的生活方式 ,不能不择手段追名逐利。当一个人有了正语、正业、正命后 ,世间人才会信受你 ,才会接受你所说的佛法。4、对治障支 ,在八正道中 ,能对治障的就是精进、正念、正定三种。精进对治懈怠 ,正念对治邪念 ,正定对治散乱、掉举。这八正道简单说就是四类 ,详细说就是八种。令他信支里边 ,主要表现的就是见、戒、远离 ,这几方面都做好了 ,就能做到令他深信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种。表示一个人在见、戒、远离这三方面的成就具足 ,才能使别人信受 ,即一个人具足正语之后 ,在议论说话 ,在研讨佛法的过程中 ,别人才相信你这个人有真正的智慧。因为你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 ,对别人有真实的利益。反之 ,一个人没有正语、正见 ,就没有智慧 ,就会出现邪语损害别人的话。当一个人有了正业之后 ,就不会做邪业 ,他的身口意三业都能够如理、如法地按佛制的戒律去做 ,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 ,一个人只有具足正当的谋生手段 ,如出家人 ,通过乞食 ,通过接受别人的供养 ,不起贪心 ,人家才会相信你这个人对名利什么都看淡了 ,否则 ,人家就不会相信你 ,就不会恭敬你。正精进等三是属于对治障这一部分内容 ,此对治的是根本烦恼、随烦恼及自在障这三种:①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②随烦恼指昏沉、掉举、放逸、懈怠等;③自在障 ,即我们成就神通、智慧就会自在 ,但有障碍就不能成就 ,不能自在 ,自在障即影响我们自在的一种障碍。在三种里边 ,正精进能对治根本烦恼 ,为了对治这些烦恼 ,我们要精进地勤修道 ,正念能对治随烦恼 ,这就要时时保持正念。安住在止的状态中 ,这样就能远离昏沉、掉举等;正定主要对治自在障 ,即正定能引发神通等诸胜功德。总之 ,三十六道品是佛陀慈悲心的流露 ,智慧的显示 ,只有大彻大悟、悲智双运、自觉觉他的佛陀才能说出这样微妙的法门。我们能听闻到这些妙法 ,实乃宿世修积的福德因缘。我们有这样好的因缘 ,就不要坐失良机 ,好好用功办道 ,使佛法发扬光大。只有这样 ,才不会辜负佛陀大慈大悲的心和善知识苦口婆心的教导。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