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二愿、不更恶趣愿


第二愿、不更恶趣愿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颂曰

极乐世界人天众不更恶趣住不退

旧住新往大乘众见佛闻法常快乐

一、列诸愿名

此愿诸师所立愿名有六:命终不向他国受苦愿〔净影〕无更恶趣愿〔法位、玄一〕命终不复更恶趣愿〔义寂、慧心、真源、澄宪〕无坏苦愿〔璟兴〕有情命终展转增上愿〔智光、良源〕不更恶趣愿〔法然、礼阿、慧云、性海、静照、月珠、深厉、观彻、道隐〕。今从法然上人,采用「不更恶趣愿」之名。

二、愿成就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三、同部异译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译〕:

若我成佛,国中众生,有堕三恶趣者,我终不取正觉。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

我作佛时,令我国中人民,有来生我国者,从我国去,不复更地狱、饿鬼、禽兽、蠕动,有生其中者,我不作佛。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译〕:

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诸菩萨,欲到他方佛国生,皆令不更泥犁、禽兽、薜荔,皆令得佛道,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

阙此愿文

四、同类异经

《悲华经》第二愿:

一切众生,命终之后,令不堕于三恶道中。

《大悲分陀利经》第二愿:

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令其中有命终者,不堕恶趣。

五、显明愿意

此愿乃承第一愿,法藏菩藏不但誓愿其国无三恶道,更愿他方所有一切众生,乃至三恶道众生,往生其国,受其教化,不久悉皆成佛,转化他方,不再堕入三途。此乃显明弥陀如来大悲至极之心,盖具足五道业系之具缚凡夫,多具宿恶,随业牵引,应堕恶道,但弥陀以其愿力关闭恶趣业因,故《无量寿经》云:「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愿文虽说三恶道,此为举重摄轻,意含人天。龙树菩萨言:「若人生彼国,终不堕三趣。」善导大师言:「乃至成佛,不历生死。」皆是横出五道之义也。

法藏菩萨何故立发此愿?盖法藏菩萨睹见诸佛国中,或有国土,人天善果,须臾退没,复入三途,如轮王荣乐,忽怀白发之感;天上妙果,终招猪腹之生。纵然秽土劫尽,大千世界中无有三途,并且虽发无三恶趣愿,然而众生业力未尽,余习犹存,必受定业牵引他方三恶趣中,受诸重苦。

是故法藏菩萨,愍诸众生,耽着有漏乐,不知后世苦报,乃自修三福,无一念退,回与众生,而发此愿言:「我净土中,不但本国无三恶趣,设使寿终,生他方国,也不受定业牵引,堕入三恶道,受诸苦恼。」

法然上人于《选择本愿念佛集》云:「于彼诸佛土中,或有虽国中无三恶道,其国人天寿终之后,从其国去,复更三恶趣之土。或有不更恶道之土,即选舍其更恶道粗恶国土,选取其不更恶道善妙国土,故云选择也。」

六、释疑通妨

问:极乐国中,人天寿命无有限量,何需更愿不堕三途?

答:首愿誓本国无三途,然犹有更堕他国之虞,故发此愿以除疑惧。又人天长寿之愿在后,今此愿在前,言「寿终之后」,预设死怖,后第十五誓愿寿命无量,乃除死怖之畏。又言「不更」,为先令众生疑利他不周,后之第二十二愿言「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乃去其疑心。如此愿愿相助,互相显明,无非彰显弥陀大悲,所发誓愿究竟圆满,一切满足无所欠缺。

问:净土大士,遍入六道,随应现身,岂无更复之义?

答:熏安乐净土不朽妙药故,虽设游戏六道生死,业缚不系,流转不堕,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虽更不更,虽受不受,虽更受得不受言。如《宝云经》言:「菩萨不造恶业而入地狱,虽处地狱,不受地狱报;菩萨不毁佛戒,堕畜生中,虽现畜生,而不受畜生之苦;菩萨不起贪嫉,堕饿鬼中,虽现饿鬼,而不受饿鬼之苦。」

七、愿文略解

「国中人天」者,此义通一切凡圣,故吴译及成就文皆言「诸菩萨」。凡四十八愿中,言「国中人天」者,有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七、三十八、三十九等十六愿;言「国中菩萨」者,有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十、四十六等九愿;言「国中声闻」者,有第十四愿。凡彼土圣众,立名不同,凡圣互显,暂随德用,由受乐用,有人天名;由摄化德,存菩萨称;威仪肃然,名为声闻。其要唯在诱引他方同类,若论实德,平等一味,何有五乘之别?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内德外相,无有差别,但随其用,以异其名,诱引他方机类来生。

「寿终之后」者,是自在德,出没长短,随意得故,如眷属长寿愿言:「除其本愿,修短自在。」此即还相妙用,岂可思议?汉译云:「有来生我国者,从我国去。」吴译云:「令我国中诸菩萨,欲到他方佛国生。」故知,从彼国去往他方言寿终,实非命终。非生示生,非灭示灭,自在生灭言寿终。何以极乐圣众有此殊胜威德?《往生论注》言:「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复更三恶道」者,无退没之意,为摄化他方故,分身六道也。复者,再也。更者,历也、复也、再也,复再经历五道云「复更」,意谓辗转五道之人,生彼国已,不复再经历五道。三恶道者,地狱、饿鬼、畜生也,又名三恶趣,《四解脱经》名地狱为火涂、饿鬼为刀涂、畜生为血涂,为一切众生造恶所生之处。道者,能通之义。

八、白话浅释

如果我法藏成佛时,我净土中的人天,寿终之后,到他方世界,还会经历三恶道,我就不取正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信愿法师

信愿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信愿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信愿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信愿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