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7
第三讲 ⒀果平法师 讲授 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比喻,就是 “穷子喻”。说有一个长者,他的儿子早年走失了,流落到其他城市,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就只能以乞讨为生,穷困潦倒,非常可怜。这样过了很多年,他自己摸摸索索又回到自己最初出发的城市。很偶然,他走到一家大家长者的门口,被长者看到,并且被长者认出这就是自己早年丢失的儿子。
长者看到并认出自己的儿子,非常地高兴,立刻叫身边的下人,去把穷子叫回来。结果因为穷子走失多年,已经忘记了自己其实是从这个家里出走的。他自己像一个乞丐一样到处流浪,突然看见后面有穿着华丽衣服的两个人来追自己,穷子吓坏了。甚至于在经书里这样描述,他当时就昏蹶了,吓昏在地,他不知道这些人来捉他干什么?以为要捉他去受刑。其实这是长者叫这两个人来追穷子回去,让他继承家业的。穷子因为不知道,以为自己犯了什么刑法,害怕到了极点。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自卑懦弱的人,他的当时精神状态,他的当时精神面貌。穷子当时吓昏了,不堪承担家业。这两个人就回去跟大富长者禀报,长者摇头,说:“那这样吧,用冷水把他泼醒,就跟他说,这个大户人家要找一个除粪工,问他愿不愿意干这个工作。如果他愿意,就把他带回来。”
这两个人又去找穷子,穷子一听,哎!这个工作适合我,为什么?因为生活从此可以过得比较安稳,有三顿饭吃了,穷子当时就答应自己愿意当掏粪的佣人。
来到长者家,穷子成了一名掏粪的下人,穷子对这份工作干得非常地认真。而这个长者呢,为了要更进一步接近自己的儿子,也放下自己的尊严,也去当除粪工。长者穿着破烂,打扮跟穷子一样,每天也和穷子一起除粪。
这样一来二去,长者与穷子开始熟悉起来。熟悉以后,长者就对穷子说,“哎呀,我现在老了,自己又膝下无子,你愿不愿意当我的干儿子呀?”穷子一听,哎!自己从小就没有人爱,假如有人愿意作自己的父亲也蛮不错,穷子便欣然答应了。
就这样穷子和长者建立起了父子关系,尽管是一种义父义子的关系,但比过去的关系更亲密一点。这样穷子在长者面前,开始随便起来,进进出出就像一家人一样。
终于有一天,长者把穷子叫到跟前来说:“我这儿有一串钥匙,这钥匙统管了我所有的家产。实话告诉你吧,其实我们除粪的这个家,就是我的家。你从小离家出走,我找你已经找了很多年,我老了,希望你来继承这个家业。”
因为穷子跟长者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们彼此已经熟悉了,建立起了感情,穷子不再怀疑长者的话。就这样穷子继承了父亲的家业。
我们要有兴趣去读经书,经书能把我们带入一个更殊胜的境界,最优秀的诗歌或者故事,应该是出自佛经。
佛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我们本来是佛性本具的,但是因为自己一念无明的迷惑,让我们的自性迷失了。然后在轮回里不断地受苦,在轮回里受种种的折磨。佛陀作为慈父,他肯定每时每刻都在忆念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呀?希望儿子能回来,希望儿子回来能够继承自己的家业。
佛视众生如一子,每一个众生都像佛的独生子一样。虽然我们不争气,虽然我们不认可自己也能够像佛一样,但是佛永远像故事中的长者一样,期待着,等待着我们回家。但是由于我们的本性,已经迷失了太久,我们已经不认可自己可以成佛作祖,根本不敢去认可自己也有这个本事,可以圆满觉悟。
就像故事中的那个穷子,因为受的苦太多了,流落的时间太久了,现在突然有人说,哎,你现在可以成为这一幢房子的主人,穷子一听就害怕了,并且一下子昏死过去。如果佛说我们也可以成佛,我们也不敢认可。于是佛就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接迎众生,示现我们熟悉的丈六金身,现比丘身为众生说法。
如果佛以法身为我们讲法的话,我们是听不到的,而且也看不到佛。所以佛是放下自己的尊容,以丈六金身,现声闻相来救度我们,现比丘相来接迎我们。就好像在故事里面,那个长者放下自己的尊贵,跟穷子一样去当一名除粪工人。为什么以扫除粪便来比喻呢?就是通过修道,让我们的身心能够清净,扫除三业罪障。
只有当我们的业障,身心得以清净,佛觉得可以接替王位的时候,佛才把这个家业交给我们。所以我们前面在讲菩提心加行的时候,也一再地讲到,发菩提心的人,要消除业障,培植福报。为什么我们要学佛,佛讲这么多的教法,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最后能够像他一样,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最终也能够觉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