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松蔚教授:「输得起」的大将之风――转恶缘为菩提道


「输得起」的大将之风――转恶缘为菩提道第322期明觉 文:侯松蔚

上次提及,很多人误解佛教说念死和无常是消极厌世。事实上,佛教的目标是离苦得乐,并不主张人本应捱穷或愁苦;但佛教认为一般人未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找到真正的快乐。众生皆避苦求乐,大部份人却难以如愿,反而苦恼丛生,盖因他们只把快乐寄托於物质,还抱持著「幸福必然」等非理性信念。佛教经常先讲死殁无常,正为矫正大部份人的偏执,让我们放下对外在事物的依赖,寻找更深层、持久的快乐。

佛法崇尚中道,沉迷欲乐固然不对,陷於痛苦也没有意义,故当弟子入门认识苦空无常后,便会讨论现实生活的适当态度。君不见大乘经典处处强调入世行善、饶益众生;诸菩萨无惧种种障碍与挫折,不以为苦,於世间勇猛精进、自利利他。

人人都不喜欢障碍或挫折,然而,眼前的困难可能只是问题的浮现或结果,很多人却将之误为问题本身而避之唯恐不及,以为看不见问题就等於没问题。其实真正的问题每每隐藏於现象背后。挫折是一种警告,表示有某些地方不妥,提醒我们要反省,找出问题症结,作出改进。因此,挫折不一定完全是坏的,它可以是促进成长的契机。逃避,只会让问题继续存在甚至恶化;且由於放弃了自我完善的机会,将来可能蕴酿更大的失败。

遇上挫折并不代表我们比别人差,而是印证了佛陀所说世间「苦」与「无常」的普遍真理――用现代的字眼表达,即「不完美」与「非必然」。任何人都会有挫折,一项研究指出,每人每日平均有二十三个挫折。即使再成功的人亦会有受挫的时候,而他们往往是经过多次挫败才成功的。例如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初期作品曾被当时享负盛名的福楼拜狠批;爱因斯坦学生时代成绩不佳,毕业后工作也不顺利;林肯竞选总统失败多次,最终才当选……挫折是达成目标的必经阶段,没甚么大不了,只是我们内心的非理性信念将其影响夸大而已。若每个挫折都要介意,我们一生都会愁云惨雾,而且一定不会有出色。

大乘教法正是这样主张,以乐观进取的态度解读障碍,把苦难转化为利益――即「转恶缘为菩提道」。一如《入菩萨行论》所言:「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痛苦令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故能去除骄慢;知道世间不圆满,故生起出离心,追求更高境界;自己受苦的经验,令我们对众生的苦难感同身受,有助发起慈悲心;今天的苦是昨天的恶业造成,因此痛苦能督促我们止恶行善、提升自己。)

Gyaltshen pal大师说:「富不可爱贫可爱,富者积护痛苦大,贫者苦行佛法成,佛徒心向乞丐身;赞不可爱谤可爱,赞者我慢傲心生,谤者自过全显露;乐不可爱苦可爱,乐者烦恼五毒盛,苦者昔造恶业尽。苦是上师之大悲,苦为安乐必经道,彼若无者乐亦无;苦爲悉地之桥梁,能令证德广增上。」(贫穷有助磨练心志、策励修行,富有却须忧虑钱财的累积与安全;痛苦等於消除过往的恶业,欲乐却会刺激贪执、瞋恨、愚痴、嫉妒、我慢等烦恼,增长恶业;痛苦是获致究竟快乐的过程。)

此外,佛弟子也可观修「施受法」:把自己的受苦,观想为代众生承受罪报。虽然各自作业是各自受的,但此举能培养慈悲心,积聚功德,把本来的逆缘转化为未来的顺缘。

当然,以上并非说佛教徒碰到甚么问题都要逆来顺受,而是无论顺逆都应保持著欢喜心和意志。若问题可以解决,自当尽力而为;某些问题非个人能力所及,尽了力仍无法解决,则处之泰然,不会灰心丧志,甚至发掘当中的积极意义――在不完美与非必然的世间中,挫折既然无法避免,如何正面处理挫折,是必须认真看待的课题!

不完美和非必然,是世间的正常现象,但人们常沉醉於自己的幻想中,罔顾现实,自寻烦恼。佛陀提醒我们不要误堕这些盲点和陷阱,并开示转化、提升之道,我们却诽谤他消极,以为避而不谈才算积极;好比医生指出病人病况,开出药方,病人却怪责他危言耸听,避而不谈才觉心安无事。诚属遗憾!

「苦」与「无常」的现象本身并无必然的好坏,人对此等现象的观点才有好坏,故无须费劲去粉饰太平、隐瞒事实,而应致力建立健康、有利的生活态度。由於一般大众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太深,笔者倾向把不了解或盲目抗拒「苦」及「无常」的迷思,套用心理学的术语,称为「非理性信念」;反之,则是「输得起」的大将之风!因为通达苦空无常者,遇上甚么挫折都不会气馁,发生任何困难皆潇洒撇脱;无忧无惧,奋勇进取。「输得起」是成功人士的共通特徵,无论在世间或出世间范畴,均能成大器!

相同的概念,转换一下名称或包装,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