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三章 无常是苦


情到深处人孤独第三章 无常是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

杂阿含经

人生充满着种种的遗憾和痛苦,在佛经中将它们归纳成为八种典型,名为「八苦」。这「八种痛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所求不得苦8、五阴炽盛苦。

中国古代有位诗人曾经感叹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苦,便正是来自于「不如己意」,也就是「无法令自己感到满意」,和自己所要求的、所渴望的有所差距,所以觉得不满意,觉得遗憾,觉得很无奈。基本上,一切痛苦的产生不外如此。

杂阿含经上说:「色无常,无常即苦......」所谓的「色」,指的就是我们的身体。这句经文译成白话就是:「身体的表现是无常的(不能永久保持不变的),因为无常变迁,所以带来痛苦......」

八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便是来自于「身体」是无常的这个原因,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作用」是无常的原因。简单地说,那就是:生命(精神作用与身体的因缘和合产生生命)的无常现象产生种种痛苦。

身体的衰老、败坏和得病影响心理的情绪和感受,使得身体上的痛苦蔓延到心理上。

以老而言,当一个曾经年轻、漂亮的少女发现自己有一天竟然变成了一个鸡皮鹤发的老太婆时,她的内心生起惶恐、不安等种种抗拒的情绪,使得内心充满痛苦。然而,事实终归是事实,不管她再怎么不愿意接受「我已经老了」的这个事实,一切终归无法改变。也许她并不甘心就此罢休,而尝试以化妆、整容来企图掩盖这事实。当这种努力再次失败时,双倍的痛苦将降临在她的身上。绝望的感觉再次严重地侵袭着她。

病苦,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生病时,由于四大的不调而往往导致体温的增高或者身体其他方面的不适。如果我们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地躺在病床上休养的话,我们所承受的将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内心的焦虑、急燥也必定会啃蚀我们的心。万一久病不起的话,那更糟了。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们:恐惧、疑虑、不安,总之就是苦不堪言。

死,有人把它叫做「大限」,也就是「最后的期限」的意思。死,意谓着生命的终点。所有美好的感受(来自于感官的刺激)、喜爱不舍的事物(我们所渴求永久拥有的:我们的欲望)和我们所依赖的这个身体和精神作用都将灭去。我们对种种欲望的贪求被中止,于是,苦随之而生起。「我再也不能拥有我所喜爱的一切了。」面对死亡时,我们的内心如此吶喊、挣扎。

而生,正是一切痛苦的开始,所以列居首位。同时,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老、病、死等苦的形成原因正是「贪生」和「求生」—对生命无限延续的渴望。

为什么人会贪生怕死呢?究竟生有何欢,能令我们如此留恋;而死亡的背后又存在着一些什么可怕的事情呢?

◆生何欢。死何惧

心理学家约翰
C
马格思和理查德德
L
马格思在「死亡和死的心理学」一书中,综合了死亡恐惧的心理基础,得出结论说,人之所以恐惧死亡的心理原因有下列七种:

1、死亡将人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无论日子多好,死亡是一个终结。

2、无法在死后继续照顾子女家人。

3、死亡可能给亲友带来打击。

4、死亡使得自己许多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废。

5、惧怕死亡时的痛苦与凄惨。

6、死后遗体会变得怎么样?会发臭?会枯萎?不可想象。

7、死后世界到底怎样,没人知道,虽然有人说是极乐世界,但是到底死后会到天堂还是地狱?总是困扰着人们。

简而言之,这种种的担心害怕、忧愁苦恼其实都根源于对「我」的执着。人们错认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串连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担心「我」死后会怎么样?会到那里去?有时,我们把身体当作是「我」,担心死后被埋在土里会不会腐烂、发臭。有时我们又认为在我们的身体之中有着另外一个「不死」的「我」,不断地在投胎转世或者依附在不同的躯体上,也就是一般人所相信的灵魂。有时我们认为身体是「我的」,财物是「我的」,亲友是「我的」,而担心「我」死了之后,「我的」一切会怎么样?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当一个人因为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愤怒和颓丧而捶胸顿足来出气时,他以为他在敲打着那个讨厌的「自己」。实际上他所捶打的只是身体—这四大元素的组合物的一部分而已。那里有一个叫着「我」的主体藏在其中呢?

另外,有更多的人—几乎可说是自古以来的每一个,都错误的执着感觉为一个「我」。每一个人都喜欢各种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喜悦感,沈迷于器官上的享受而贪着于财、色、名、食、睡等欲望的快乐。误以为这种种的事物和它们所带来的美好感觉是真实而不会改变的。人们为了得到和保留这种种美好的感觉而追逐、争斗,得到就狂乱地占有着、消耗着,耗尽之后又再重新追逐、争夺......一旦这个「我」的行动被宣布中止,也就是必须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便对于这种一向被依赖着的、妄执着的官能剌激将会失去的事实感到恐惧。

但是事实上这一切都只是因缘的和合与分散;是生灭的不断相续,如此而已。这一连串的生灭、生灭之中又如何可以找到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来称其为「我」呢?

⊙苦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回头看看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求不得苦」。而事实上,这三种苦的型态,在某个角度上也正好说明了一切痛苦的原因。那就是:得不到自己所要求的事物,或者说:我们的欲求无法得到满足。

乐的反面就是苦。

和所喜爱的人、事相聚是快乐的;因此和所爱的分离(不能相聚)就是痛苦。

和所厌恶的人、事或感受产生联系是痛苦的;反之,则是快乐的。

因此,总结一句:苦的原因就是「所求不得」。如此一来,我们几乎可以说:整个人生都是痛苦的大集合。为什么呢?

我们喜欢「生」,但有生必灭;失去生命是苦。

我们喜欢种种美好的感受,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是无常的,不会永久持续着的;当美好的感受消失时,也正是痛苦生起的时候。

我们贪爱年轻的美貌,但是人总会老,一旦年华不再,便只有慨然长叹,又那能不苦呢?

我们讨厌死、讨厌不好的感受、讨厌衰老—我们总是企求着不必面对这一切负面的情形,但在因缘和无常的法则下,所有的「转变」都是必然的。如果要说这世间有着唯一不变的事情的话,那恐怕就是变化本身了!

痛苦时,我们企求它赶快消失、过去;快乐时,我们盼求它能永远保留、持续。其实,痛苦和快乐一样:总会过去—痛苦从来不曾停顿在那里,它和快乐一样都是在不停的生灭、生灭......动摇而不安地流动着呢!

其实在「痛苦」时,我们也并不是「一直」都在承受痛苦的。譬如说:当一个人面对老苦时,也许他大部分的时候,都在恐惧着即将来临的死亡和抗拒着年华的逝去;但是当他在吃着美味的食物时,还是会觉得「很好吃」,看电

影时也还是会为剧中一些滑稽的情节而开怀大笑。真正的「苦」只在我们接触到那个令我们产生苦的、不好的感受的事物时才会出现。

如果一个老人不停地去照镜子,不停地去看到(接触)老的情形,而又不断在心里生起抗拒的情绪,或者,他不停地在脑海里思考着这个问题、想象着他是如何地厌恶衰老,那么他也就在思想里不停地和这令他苦恼的事物一再接触—这使得苦生、苦灭,苦生、苦灭的循环过程频繁地出现。痛苦,于是就像一层一层的波浪那样:刚退下去又涌上来,重重迭迭、反反复覆。这个人也就这样长期地陷在痛苦的波浪中。

⊙无常是自然法则

如果我们不去认为这个四大和合的身体,以及种种情绪等精神作用的「组合体」,是常而保持不变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再以身体来执着为「我」,以感觉来执着为「我」,以思想、意志、认识作用及它所引发的判断和经验来当作是「我」或「我的」,那么所有的无常现象也只不过是因缘聚或因缘灭的自然法则而已。

快乐是一种感受和念头的生灭现象,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痛苦也一样只是一种感受和念头的出现和消失,是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在某种特定形式下的配合所生。它们的性质完全一样,那里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呢?

在自然界的法则下,植物和动物一样都面对有生必有死的无常现象;可以说,这世间并没有得以免于无常变化的事物。

然而我们可曾听见一棵大树或一根小草在枯死时哀嚎啼哭,眷恋绵延、百般不舍?暗黄的枯叶洒脱地随轻风无声飘落;干枯的树枝静静地在风雨、虫蛀的侵蚀下粉化为泥。

人呢?为什么人在面对生死无常时却这般拖泥带水、苦不堪言?是的,只因草木无心,人却有情。

所谓有情,即是爱与不爱,喜欢或讨厌,以及在爱与不爱之间的一种迷乱、矛盾的状态。因为爱上了某个人,我们便会对他(她)展开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患得患失,得到了便觉得喜悦、愉快,失去时则悲伤、不舍。终于,所爱的人被留在身边,两个人便会这样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感情稳定,彼此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其实,稳定了吗?可以被完全了解吗?我们已经知道,无常的性质是动摇不安的、不稳定、不坚固的;因缘的聚合、离散也是不断地发生着的,四大时时新陈代谢,思想剎那生灭!整个世间,包括你我,包括每一个相爱的人,每一种你所珍爱的事物都如你本身一样,在无常的洪流中从来不曾止息地流动着,如何稳定、如何了解?

同样的,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对某种感受或某种器物生起「喜欢」时。一旦喜欢一辆车子的话,我们便会设法去得到它。我们可能先去打听它的价钱,再来就设法赚钱、存钱,找寻合意的车子和商店,最后把它买下来、驾着回家。你,终于「拥有」一辆车子了!问题是:你自己和这辆车子的身上都正在一连串相续的无常生灭之中—你正逐分逐秒、逐年逐日的靠近死亡,而车子也将随着它被使用的次数和磨化的程度逐渐败坏。也许是车子先损坏了,也可能是你先死了。那么,究竟又有谁曾拥有谁?

前面已经提过,所谓「时间」,只是一个假设。所谓的「永远」,指的只是一长串的生灭过程;所谓「一下子」,那就是一小串的生灭过程。比方说,以一个小时的开始为「生」、结束为「灭」的话,则一天为二十四个生灭。如果说,一个人在一天中有一万个念头的话;一天,也就等于是一万个念头生灭的过程。余此类推,整个世间的存在实相,也就不难被洞悉、了然!

人嘛!却总是:爱生恶死、喜美嫌丑、贪新弃旧、求好恶陋;总是对种种事物分别、拣择,一会儿喜欢、一会儿讨厌;喜欢的就拼命追,讨厌的则拚命嫌,却不知道连这个喜欢和讨厌本身也是无常的!

◆没有永恒不变

当我们喜欢一件事物时,并不是每一分钟都在「喜欢」它的。只有在接触到有关事物时,喜欢的感觉才会浮现。

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吃糖。只有在他吃到糖、看到糖、嗅到糖、摸到糖、感觉到有糖、听到别人在说「糖」或想到糖时,喜欢的感觉才会生起。如果把他的感觉、思想、记忆和一切的感官作用都抽离了的话,他还可以用什么去「喜欢」糖?

我们的感受、情绪、思想、反应、判断、意志、认识、经验等等心理作用就好比一双手。一双去抓住那些给我们好的感受的、乐的感受的事物的手—我们紧紧地抓住这些美好感受所留下的印象,一再地渴望、企求它的重复出现。一旦这种渴求得到了满足,我们所喜爱的事物再度给我们的感官带来愉快、喜悦的刺激时,我们便告诉自己:这是快乐。

然后,随着这种感官所体会到的愉快、喜悦的刺激消逝时,我们又告诉自己:这是痛苦。

如果我们不去紧紧抓住一切,如果我们不把那些感受视作是属于我们的,如果我们清楚认识:人,只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我),这一切都只是正常的、平常的,大自然的法则;这一切都只是缘聚、缘灭的自然演变,本来如此、自然如此!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楞严咒〉持诵仪轨(圣空法师发愿文)一、圣空法师修学楞严发愿文:弟子(加自己法名)今在佛前发如是愿:愿一心皈命顶礼,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天龙八部、金..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