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九
不看病戒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遇到疾病人,不去看他,也不去照应,这样便失去了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人,看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给他拿水,拿药。「如佛无异」﹕恭敬病人要跟恭敬佛一样。因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八福田里头,这看病福田,包括敬田、悲田在内。对于病人起一种慈悲心,这是悲田。若病人是三宝中人,这是敬田,所以两种功德都有。
「若父母师僧弟子病」﹕或者父母有病,或者师父,或者大众僧,或者弟子有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这个人或是眼睛也看不着,或是耳朵也听不着,这就更苦恼了,这么百种病苦恼他。「皆供养令差」:这个差,应当念ㄔㄞ(Chai-1,瘥),就是病愈的意思,皆当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视他,说:那个人他死了也没关系!「乃至僧坊城邑」﹕乃至在大众僧住的房子,或是在城镇里头,或是在空旷的地方,或是在山林里头,或是在道路上,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八福田:(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四)阿阇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前七是敬田;前七种都是敬田。病兼悲敬,故云第一;这病还兼悲田,看着病人苦恼,起一种慈悲心,这是悲田。这田就像地似的,你要往里头种,它才能够长种种的东西。我们对前七种生恭敬,能够生福;对病生悲,这福就更大了。所以说,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具缘:此是遮业。四缘成罪。
佛在世时有位勇军太子。生逢大富大贵,乃日日花天酒地,荒淫无度,恣情纵意,为所欲为。佛在定中观察太子将于七天后命终,随即堕落恶道。佛兴怜悯心,就派遣阿难尊者前往度之,谏其出家,以挽救厄难之将临。
太子听明阿难尊者之来意后,就说:「既然还有七天,让我玩多六天。第七天我必定亲自去佛所出家。请回禀世尊。若他允许的话,就不必再来了;他要不准许,你再来告诉我。」阿难尊者回报佛陀。佛说:「此是太子旷世习染成性了,且由他吧!」
六天过后,至第七天,太子果然来出家了。于是在佛前剃度,披上袈裟,受具足戒。此时,其持戒心异常专精虔诚,无有丝毫杂念。因为明知自己尚有一天在人间,舍身后要堕地狱了。这譬如人渡独木桥,不加小心就会掉河里头,云何不战战兢兢,步步为营呢?太子这一昼一夜之持戒功德,却获得不可思议之果报。第二天太子果然往生。其亲友都惋惜,说:「假如赖出家功德而多活几年,不是很好吗?可是出家还是不免一死!」这时佛说:「从外表观之,出家虽然没有多大影响,其实却不然。单这一天出家持戒的功德,使太子不但摆脱堕地狱之果报,并且还得生忉利天。在忉利天天福享尽的时候,重生人间,届时必将出家修道。人间报尽,又超生忉利天上。如是者往来二十劫,终成阿罗汉果。」
由此公案观之,一日一夜持戒功德,尚且种下成阿罗汉的种子,何况时刻持戒,念兹在兹?解脱的机会更大了。
佛又制比丘日中一食,过午不食,难道佛为其弟子故意添麻烦吗?在家人一天吃一百餐也未犯罪,为什么单给出家人制这个戒呢?此乃因为世尊慈悲本怀,藉此帮助出家人增长福德。戒律上说,一天持午,有六十亿担粮(一说:六十一石ㄉㄢˋ粮)的功德(六十一石,依北方的斗,一斗是四十斤,一石是四百斤),天天持午,功德岂不更大?
至于探病人,今想起一首偈颂,可供诸位作为勉励之词。某次,真歇了禅师卧病在床,于某寺涅槃堂中静养。适逢隆冬,寒风飕飕,冷气袭人,禅师有感而说出此偈﹕
访旧论怀实可伤,经年独卧涅槃堂。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病后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他人忙。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也无妨!
和来访的旧日道友,论起心腹事来,实在是很可悲伤。常年的独卧在涅槃堂里,也不能起来。门前也没有过客,谁也不来;窗也没有纸,窗户就那样露着。炉子也不烧火,就只有那冰凉的寒灰;因为潮气进屋里来,席子上都有霜。有病的时候,才知道这身是个苦。可是人在健康的时候,多半就为身体忙了,天天为它吃,为它喝,最后病了还是它,苦还是它,要是没有身就没有苦。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一切苦来了也不怕。
真歇了禅师可能在疾苦逼迫之下,悟得人生无常的道理,而证得一点解脱功夫。故云:老僧自有安心法。什么是安心法?就是刚才所说的「乘」。若能选择与自身对机之法门,一门深入,以一念止万念,便能证得自在。因为,邪念与正念,不可同时具。邪起正则隐,正显邪随灭。修行时正念在前,心无旁骛,专精致志,妄念云何生起?邪魔岂能称便?故佛教诸法门,不外教人专一其心,以毒攻毒,以妄止妄。如天台、贤首宗阐扬止观法门;禅宗教人参话头,皆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了生脱死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