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利有情,愿学日语
因业务的需要,公司为了提升员工的语言交流能力,倡导员工学日语。
十多年前,我学过,结果没多久因怀孕安胎而中止。不多的学习经历,留在记忆里的深刻感受是:工作生活之余,再挤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门语言真的很难、很累,并且,日语很难学。
十年后,这个要求再次提出,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十万个不乐意。除了以前的认知,还另外多出了一系列理由:生活、工作、修学、义工行……我的时间安排已经满满当当,哪怕再塞进来一件小事,都会打破我当前的平衡。
何况,学习语言要长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而现在最终不过是为了提升工资待遇。再说,这些身外之物最终能提升生命品质吗?我宝贵的暇满人身,可是正儿八经用来提升生命品质的,不是用来提升语言能力的。导师都说了,世间没有比解脱更重要的事情了。总之,不乐意,不想学!
可是,公司那头似乎又催得紧,还将此列入了年度考核。如果不学,可能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整体人事布局。除非换一个没有日语要求的工作岗位,或换一个新工作。如果换岗位或换工作,那可能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熟悉,说不定比当前追加学日语更花时间……
说来说去,权衡利弊,学还是不学,纠缠粘著,一时无法下决定。
难取难舍时,我习惯在书房静坐,焚一炷香,轻声播放纯箫版的《处世梵》,闭上眼睛,想象我跪拜在佛菩萨和导师的面前,然后在内心寻找答案。
如果是圣者,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1.工作受到冲击,饭碗不保,自度尚且困难,何谈学法度他人?可笑!
2.作为一名员工,应忠实于自己的岗位,服务于自己的公司,对公司提出的岗位要求,如此推托,完全不是我大乘佛子的担当与胸怀。
3.工作是本分,做好是应该的,如果连有偿的工作都做不好,谈何无我利他?工作也是修行。
如果我是公司负责人,会如何看待我当前的态度呢?
1.不能站在公司角度与业务角度考虑问题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2.不能跟公司共命运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3.不具备学习意愿与学习能力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冷静下来,我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1.面对困难,敢于尝试、勇于挑战,突破自我的局限,这样的精神面貌才是修学人应该具备的。修学两年多,有哪一期法义是教我去逃避的?又有哪期法义是教我不去承担的?
2.为什么将学日语与修学对立起来?两者之间矛盾吗?如果发心正确,用心正确,对修学也是一种促进。这不也是一种自我修炼吗?
思维至此,问题似乎就有了明确的答案——学!那如何将这个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高效、愉快呢?
十年前的认知“日语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日语是难啃的”,就是对的吗?即便是对的,与十年前相比哪些条件发生了变化?
1.日语的学习难度没变,但是,我变了。虽然记忆力不如前,但十年世事的历炼与各种学习,让我知道万事成就有方法,我的学习能力比以前强了,我掌握的方法也比以前多了。
2.日语的学习难度没变,但是,我的环境变了。公司很多同事都是日语高手,家里先生也是日语高手。想当初,先生自学日语时,很有导师说的“提着三十斤大米上山,背好《略论》才下山”的学习精神:每天下班后吃完晚饭,提着手电筒和教材,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要睡觉的时候才回来,长期坚持,终成正果。后经长期赴日工作,现在日语水平已炉火纯青。他有完整的学习方法、坚韧的学习精神供我临摹,不就是我身边最好的老师吗?无论在公司,还是在家里,都有老师在身边,不是绝好的学习环境吗?
3.日语的学习难度没有变,但是,我的能量变了,内心不再像十年前那样单薄。现在支撑我的是导师和古圣先贤的智慧与精神,有他们作依怙,我有无穷的力量。恰巧,前段时间带孩子参加了一位法师的夏令营,其间学习了“超级学习法”,这个方法可以非常好地指导我。
如此看来,世间有为法,不过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认知也是可以改变的。所谓的“难”不过是一堆条件的假相,逐一拆解,“难”就不攻自破,剩下的就是“开始”和“坚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结果就能呼之欲出。
我又问,这件事,是否还有附加价值可挖掘呢?长期付出时间与精力的成果,真的只能服务于工作吗?只能用于解决生存问题吗?我从心里迫切希望,我所有的技能都能利益到众生。我多希望我学会的所有技能都能服务于解脱之道。就像之前,我学习了心理咨询,就担当了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为家长和孩子们服务;我学习了女童保护,就可以进学校、社区宣讲,帮助更多女童避免性侵害……
现在,如果我学会了日语,除了服务于工作,还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1.也许,我将会交到新的朋友和工作伙伴,说不定我也可以用佛法利益到这些新的伙伴。
2.我们肯定需要日语人才来做义工,如果我会日语,也能为三级修学添砖加瓦。
3.如此一来,如果我有这样的发心,那学日语的过程就是积累功德和资粮的过程。这就是不可估量的附加价值。
难道理由还不够充分吗?至此,足矣!
于是,我在佛菩萨面前郑重发愿:为利有情,我愿学日语。
睁开眼,早已泪流满面!
决定了,就出发!
愿读到此文的每一位伙伴,都能支持我、祝福我、监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