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明居士:如何入定(2)?


如何入定(2)?

自古以来,到底是否存在一个对心进行“修炼”可以被真实感觉到的、心灵可处的“真境界”? 这种境界又在哪里?如何去找?到底又有什么用处?假设真的存在这种境界,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就像是爬梯子一样,有梯子的横档可以去触摸、把握、蹬踏的禅定境界(定境、空境)的“横档”可以去把握、蹬踏着一步步修入到空境中呢?答案:有,即是佛学禅定。学佛最关键的有两点“悟道”和“禅定”。对于这两点来说,如果悟错了本心,修错了禅定就如同缘木求鱼一样,永远不可能悟道和入定。今天着重补偿论述第二点,即如何入定?(注:第一点以及修定核心主线和禅定秘诀请参阅《科学禅定》书)。如果对这一点能够获得清晰清楚认识的话,那么修定则是简单和容易的。为什么?又如何去操作呢?下面首先用体育运动的比喻来说明。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都是技巧和力量的结合。例如,你要想将标枪投掷的更远,第一要先学会如何投掷标枪的正确姿势,第二通过正确投掷姿势的重复投掷,就会获得能够将标枪投掷得更远的肌肉力量。对于修习禅定也是如此情况:即第一步要找到体验到空境的“正确姿势”,第二步通过重复体验正确的空境体验,继而通过这种“重复”的训练获得一直能够体验在空境中的能力,就入定了。因此修入禅定是简单的:只要两步即可入定。但是又为什么对于有些人来说却犹如登天之难呢?原因就在于许多人“缘木求鱼”的修错了空境(这如同是,悟道是简单的,难就难在人们悟错了本心一样),所以修习禅定的第一关键是,要认识清楚什么是正确的空境体验,以及如何去体验到正确的空境体验。那么真空境是什么样呢?第一节:真正的空境是什么?下面我们先问两个问题:第一、世界上谁最有资格描述空境是什么?答案是简单和肯定的:除了佛祖以外,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描述空境是什么。因此自古以来所有的高僧大德无论说了什么神秘境界都不“准确”,只有从佛经中去找对空境境界体验的描述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第二、现在你即可以回忆一下,你曾经看过的佛经和对佛经进行解释的各种书籍,以及在网络上看到的有关解释佛经的内容中,你是否可以找到一句佛经,如同我们对苹果甜味道体验描述的一样的描述在描述空境是个什么“味道”的体验呢?答案也是简单和肯定的:“没有”。佛祖在45年的说法中,从来没有说过空境是个什么样的感觉的体验。佛经中也从来没有过关于空境是个什么体验感觉的论述。那么,佛祖是如何向世人说明空境是什么的呢?清楚地说,所有的佛经都是“手指”。对于“不可说”的空境佛祖是用“指”的方式在指体验到空境的方法和方向。那么佛祖在佛经中是如何指的呢?在《圆觉经》中,佛祖是这样去指空境的:“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具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任何感觉都是虚幻的,那个知道这虚幻的能知之性就是“空境”(如来本心)。注意了,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是:这个“知”是一路知到底的“知”。而如果你去找出一个“能知之性”的“知”的感觉,或者你感觉到有一个能知之性“知”的存在,这时的“知”就都是“空华”,都是在幻中说幻。为什么呢?因为凡是所有的所能说出来的“感觉”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中说,而此类感觉都是“幻”。那个“空境”(真如)是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感觉的“感觉”(暂且称为感觉)。因此这个“感觉”是不能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感觉能表达出来的。所以,要想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中找出一个“空境感觉体验”是不可能的。“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由于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都是由空境所生,所以“空境”(或者叫本觉、本心)是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感觉的“感觉”,因此也不能说“空境”是没有感觉的。只不过这个“空境体验感觉”是超越“眼耳鼻舌身意”感觉的“东西”(注:此处为了与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感觉相区别,因此用“东西”来表达空境)。空境对于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来说是“有无具遣”的。当遣除一切感觉后剩下那个遣不掉的“非感觉”的“东西”(也就是第一义空)就是干干净净的“觉”,即净觉(本心如来、真如佛性)。随顺此方向去认识和修入定境就是正路,即可入定悟道。以上是佛祖在指那个空境是个什么东西。那么佛祖又是如何告诉我们修入到空境中的呢?或者说,那个空境这么的神秘、不可说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人们又应该如何去触摸到它呢?第二节:如何修入到空境中?如何才能修入到空境中呢?也就是说,修入禅定的核心秘诀是什么?答案是: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知幻即离:当你察觉到脑中的“幻”(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任何内容)时,当下这幻就离去了。“当下”你就处在空境中了。不作方便:你就不要在到哪里去找出个空境体验了,因为凡是“所找”,皆是在“幻”中找,所以无论找到什么你都是在“幻中找幻”、“幻中觉幻”和“幻中说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如果你能够一直在离幻,那么你就一直在觉,能够一直在觉,你就一直在入定了。此“觉”没有多少、次第之分,所有的人、菩萨、佛修的都是同一个“觉”,这就是不二法门。所以,倒推来讲,如何入定?答案是:要一直在觉,就一直在入定。而要想一直在觉,就需要一直在离幻。因为离幻的方法是“知幻即离”,所以要想一直“在”离幻,就要去一直在“知幻即离”;而要想一直在“知幻即离”的唯一方法是获得一直在“知幻即离”的能力。如何获得这个能力呢?唯一的方法是,不断的通过“知幻即离”的练习,最终就会获得能够一直在“知幻即离”的能力。因此,修定的核心秘诀是“不断的去知幻即离”——也就是“不断察觉”。行文至此,就出现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什么问题呢?比如说,一个人要想获得能够举起30公斤哑铃的能力,那么他会先从举10公斤的哑铃开始练起。就是说,对于举哑铃这件事情来说,一个人是可以有一个东西(10公斤哑铃)去抓握着练习,而对于修定来说,虽然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知幻即离”——觉知到妄念的当下就是空境,但是人们却无法真切地感知到一个“空境”的存在,由此而清楚地说,虽然人们很想去“锻炼空境”,而问题是,如果无法抓握住一个“空境哑铃”的话,又如何才能对修入空境获得训练呢?所以接下来非常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抓住一个“空境哑铃”。再进一步说,若要抓住空境哑铃,首先就要先明白什么是“空境哑铃”,所以下面首先的问题是什么又是“空境哑铃”呢?答案是:当你察觉到妄念的当下会感知到的一个“清清楚楚”,这个清清楚楚就是对空境的体验,这体验就是“空境哑铃”。只要你能够抓住这“清清楚楚”,不断地去清清楚楚,就会在“越清楚越空、越空越清楚”的机制下最终入定。凡是所有感觉皆是虚妄,那么由以上论述带来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清清楚楚是否也是个“感觉”?即清清楚楚是否也是个“妄念”,或者说是个“幻”呢?答案是:如果你能够感知到有一个清清楚楚的感觉存在,那么这个感觉就是个妄念。原因是,你只要能够感知到有一个清清楚楚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个清清楚楚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中体验,因此,无论如何,只要你能够感知到有一个清清楚楚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体验就是幻,就不是真空境。如果清清楚楚不是妄念的话,就带来了一个最奥秘的问题,即“清清楚楚”就已经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感觉中的“感觉”,因此清清楚楚就是非逻辑性,清清楚楚就是如来本心。由此而进一步带来的关键问题是:清清楚楚到底是什么?清清楚楚到底在清楚什么?又如何去清清楚楚呢?答案是:清清楚楚不是如品尝到辣味或甜味一样的感觉体验,清清楚楚这个“东西”是“清清楚楚”地知道你自己正在品尝着“辣味或甜味感觉”的“过程”。就是说,清清楚楚是你正在“清清楚楚地知道着”的这么一个“过程”。至于问到到底在“知道”着什么,或者说在“清楚”着什么?回答是:知道着,或者叫做清楚着流过你的意识的任何内容。任何内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中的任何感觉(例如:眼睛看到的物品、景色等,耳朵听到汽车声、歌声等,嗅到的任何气味,品尝到的任何味道,感知到的任何冷热等感觉,脑中的任何妄念)。因此,清清楚楚本质上不是个“感觉”,由于不是个“感觉”,因此也就不是“幻”。清清楚楚像波一样,它是个“过程”,也就是个“非幻”。波是无处不在的,清清楚楚——即如来本心是觉遍一切、无处不在的。那么又该如何去清清楚楚呢?答:去清清楚楚地知道,流过意识的任何感觉和妄念。注意:那么由此而说,既然清清楚楚是个过程,清清楚楚就是如来本心,那么如来本心也只是一个过程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来本心是让波崩溃为粒子的那个东西,任何的感觉、妄念和过程都不是让波崩溃为粒子的那个东西,现在所说的“过程”是在“幻”及“妄念”中的描述。所以不能把在“幻”中的一种描述直接去比对“本心”。记住:凡所有说,皆是在第二义中说,即在幻中说。(注:关于波粒二相性与本心的详细论述请参阅《科学禅定书》)下面我们再从一个侧面来看清清楚楚对修习禅定的功用。1、澄清妄念:佛经:“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就是说,这个“清清楚楚”是“由澄诸念”的工具,即只有在清清楚楚的状态下,才具有“澄”妄念而至真清楚、真空境的功用。2、离幻的引擎:佛经:“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以上经文清楚说明了,“除幻”的方法是“离幻”,而如何离幻呢?答案是:你只要不断的去“知幻即离”,也就是不断的去“清清楚楚”, 你就一直在离幻。最后,没的离了,就入定了。3、可被抓握住的“空境哑铃”:只要你不断地在“清清楚楚”,那么你就是不断地在举“空境哑铃”。由此,你就有了一个可以去把抓握住的空境哑铃可以去锻炼而修入空境中了。“清清楚楚”就是可以去触摸、把握、蹬踏着修入禅定的梯子的“横档”。4、问:在“知幻”后的“清清楚楚”与最终的“清清楚楚”有什么区别吗?答:一开始的“清清楚楚”实际上就是最终的“清清楚楚”。二者之间的区别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一开始的清清楚楚可以比喻为“初三月牙一样的空境”(浅觉)。随着禅定的不断深入,最终就会达到“十五月亮一样圆满的清清楚楚”——即圆满的空境(深觉)、圆满的觉性。初期的清清楚楚也可以比喻为“水”,最终的清清楚楚则如同是“水”蒸发了。从以上可以清楚明晰地看到:体验空境的正确“姿势”是体验“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就是“真空境”,其他一切感知觉都是虚妄境界。修习禅定是非常简单的:即努力抓住“清清楚楚”,不断的“去”清清楚楚(等于不断去“知幻即离”和“不断察觉”),通过这种不断“清清楚楚”的练习,最终获得一直停留在“清清楚楚”上的能力,就入定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问:弟子的母亲三年前接触佛法,经常听您讲经开示,早课念佛背诵《阿弥陀经》,晚课也是一样,但几个月前突发心脏病往生。弟子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往生。我强忍悲痛将母亲送..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伤肾损精的问题现在患颈腰椎病的人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呢?中医认为,是肝肾亏损造成的,因为“肝主筋”,“肾主骨”。什么原因能造成肝肾亏损呢?当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

关于高月明居士

高月明居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高月明居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高月明居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高月明居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