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金玉教授:人间佛教一使臣——悼念惟贤长老
人间佛教一使臣—— 悼念惟贤长老
2013年2月2日,临近春节时分,惟贤长老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93岁。又一位佛门大德离我们远去。悲愿无边忽示寂,长空寥落失慧星。《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接触过惟老的人都会有一种印象,就是老人皮肤细润,通体透明,真正是身如琉璃,清净无瑕。有人说,琉璃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于惟老就是一种示现,一道由内而透射出的光明。老人已入寂,回望其一生,可谓德厚流光,一清如水。
唯识学者 太虚传人 惟贤长老作为近代佛门领袖太虚大师的亲传弟子,备受世人瞩目。其作为唯识大家,亦为学界所认同,教内更尊为“唯识学泰斗”。长老一生成就多得力于王恩洋先生和太虚大师的栽培与影响。曾自述:“我于13岁到王恩洋先生创办的龟山佛学院学习,先生教我们读书写作,给我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我的知识启蒙老师,我的儒学基础就在这里奠定。先生还深谙佛学,尤其精通唯识法相,我一生之所以在唯识学方面有很大的收获,就是得益于王恩洋先生的教育。”长老曾有诗作描述自己学习的心境:“清窗寂寂夜残更,瑜伽穷研灯倍明。月色相窥领法味,萧条幸不负今生。”龟山书房的办学宗旨为:“悟吾之教,儒佛是宗。佛以明万法之实相,儒以立人道之大经”。这种治学理路与为学襟怀对长老的影响甚大。传灯在念,著述为心。日后,长老出版流通的《慈云全集》就是这一教育的结晶。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旗帜性的人物,他对于近代佛教不仅有着痛心疾首的反省,更有详尽的宏图规划与前瞻性展望。惟贤长老于16岁考入太虚大师创办的汉藏教理院学习。“汉院”的院训是“淡宁明敏”四个字,“淡”是淡泊于物质,不起贪欲,方能持戒;“宁”是宁静,即保持禅定功夫,不起妄念;“明”是能明因识果,分别善恶是非,不迷于主观客观,即是智慧;“敏”是行动灵敏通达,能审时度势,如理行事。长老回忆说:“大师是我的佛教信仰和实践的指导者。太虚是法门龙象,他不仅精于学问,而且因为自己处在僧伽内部,对佛教自身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关注,所以,他提倡佛教进行改革,主张‘三大革命’,宣传‘人生佛教’的思想。这些思想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影响着佛教界。”由此,“人间佛教”的理念也成为惟贤长老一生弘扬倡导的法门。他写有七律赞叹“人间佛教”:太虚倡导菩萨行,人格完成即佛成;朴老契合新时代,二谛圆融独创新;鞠躬尽瘁呕心血,松柏经冬万载青;继往开来承遗志,人间佛教点明灯。
慈云遍覆 悲心似海在当代中国佛教慈善史上,惟贤长老应被记上浓重的一笔。1993年,他在全国创建佛教界“希望工程”,成立重庆佛教希望工程委员会,独步一时,首开先河。1998年,又成立“佛教慈善功德会”,创办救助“母亲工程”。20多年里,修建学校达47所,救济儿童四万多名,资助贫困母亲六千多人,捐款金额达六千多万元。大明丽天,无幽不烛。这些善行充分体现着佛教慈悲济世的菩萨精神。长老认为,太虚大师当年理想中的现代僧团——“菩萨学处”,要举办“文化、教育、慈善、生产”四大支柱事业,这个思想应成为佛教践行的指导方针。当代佛教的主旋律是建设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要回馈社会,服务人群,报恩众生。不行慈悲的信仰是要打折扣的,“有信无爱好比一口敲不响的钟。”所以,利生就是佛教的必行事业。寻声救苦,是菩萨的情怀。惟老少失怙恃,二岁丧母,不久父亲又离世。他有诗云:“早丧怙恃叹伶仃,阴雨月明都失神。”童年的不幸遭遇培植了敏感的心性与救世的悲心,这种对亲情的思念转化为视众生为父母的精神究竟。1944年他写下《返蓬溪拜父母墓》一诗:“凄风古道迎旧人,今日空伤拜老亲。荒草数沾孤儿泪,何堪更是飘零身。晨昏未叩想思频,骨肉早离有宿因。学法欲伸蓼莪志,要将孝道答众生。”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积腋成裘,聚沙即可为塔。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把它投入大海中。长老说,万从一数起,大从小中来。这就是慈善功德会的缘起。
扬佛之光 广化群生如果说慈善义举是为周济穷困,那么法音宣流就是济度心灵。佛教从事的是心灵的事业,弘法宣道就是僧之家务。“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佛教不仅要解身苦,更要解心苦。佛法的宗旨,是让人直面人生,认识无常,而不是无视。悟彻实相,为学佛究竟意义。佛法的智慧并非令人完全放下,而是让人懂得生命的取舍,这就是悲智双运、二谛圆融。“佛法欣闻坦荡途,人人在握有灵珠,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长老曾在自己微博上以太虚大师这首诗勉励青年们上进。惟老从青年时期就专注于弘法工作,传灯注水,继踵*轮。1942年,他跟随雪松法师在开县创办大觉佛学院,先后任教授、教务主任、副院长等职。1948年,重庆罗汉寺邀请他到教理讲学班任教,同时还聘任他为重庆能仁寺佛化学校教导主任。1980年,长老平反出狱返回重庆慈云寺,百废待举,恢复寺院,讲经演法,大转*轮,曾举办僧伽培训班。圆寂前还担任重庆佛学院院长之职。“舌耕教读多忙事,非学偷闲自在仙。”在出家弘法80年的岁月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狮吼象鸣,育人无数。近30多年来,长老曾先后参访过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尼泊尔和美国等国家,多次参加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并在多所大学进行演讲,将佛法智慧种子遍撒大千。“文字般若赖宣扬,芸芸众生沐恩光。”长老还出版多部著作,以文字般若与众生结缘,传播爱与善的信息。
月朗风清 素静人生 《周易》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老早年为太虚、法尊大师耳提面命,其时教理院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且聘请一些社会名流,如郭沫若、老舍、田汉、梁漱溟、马寅初等人来院演讲,极一时之盛。浸润于大德的法乳深恩,自然蕴涵出松竹气质。长老瘦骨清像,却精神矍铄;超凡脱俗,却和蔼可亲。慈悲中透射出僧家本色,谈吐间演化着自在安详。“淡泊慈悲炼佛心”,有记者赞此人格魅力,是一种清净庄严的佛家之美。其弟子则誉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化身。曾去缙云山拜访老人,山道弯弯,峰回路转,确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老人一袭素灰僧衣,身体精瘦,虽是九旬高龄,依然机敏睿智,声如洪钟,言谈中,不失儒雅之风。房间简洁朴素,真正是松风瓦枕,水月云房。长老晨参晚课,耕雨犁云,过着宁静清淡的生活。略知老人经历的人都会感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蒙冤入狱26年零10个月,牢狱之灾,暗无天日,却很难听到老人的抱怨与叹息,更多地是看到老人的激越与行持。莫负春光莫叹老,没时间怨,没功夫老,沧桑不能留下痕迹,岁月难以撼动心灵。多年铁窗苦,一笑付东风。可以感受到这一代人对命运的隐忍,对信仰的坚贞。与老人的法缘,想来甚深。1995年9月赴少林寺参加建寺1500周年庆典暨“国际禅文化研讨会”,得以初见老人慈颜。1998年9月25日五台山举行五顶文殊开光法会,我曾参与筹备,再于五台圣地,为长老接驾。2001年5月12日至14日、2007年8月5日,我两次受五台山广宗寺委托,筹备法尊法师学术思想研讨会,得以亲近长老,聆听法音。2005年6月16日、18日邀请长老分别到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演讲佛教哲学与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2006年8月15日,亦曾蒙长老邀请为重庆市首届佛教高级研修班作“当代佛教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和“当代佛教僧团建设”的学术讲座。2006年9月,长老莅临奉化雪窦寺传授三坛大戒期间,还专门给我题写“以戒为师”条幅。2007年6月6日,应少林寺永信法师之约,考察传戒情况。其时长老为得戒和尚,亲口为我讲述中国律宗发展的历程以及太虚大师佛教改革的意义。谈到“狮虫毁教”的严峻考验,并提到早年所写诗歌:“缁流偏杂伪沙门,半是波旬嫡子孙。正法长明严梵宇,要仗宝刀斩魔魂。”提出佛法赖戒而存,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是为佛训。太虚大师当年对戒律也十分强调:“僧失律仪,僧即非僧。”六和精神,是长老对僧团建设的祈愿。虽然与长老南北相隔,但身远心近,常常关注着老人的信息。老人虽然圆寂,但其虔诚的信念,大悲的愿力,如青山常在,必将为四众弟子所依怙,为正法久住、续佛慧命而勇猛精进。我去即来,祈愿长老不舍众生,再转度轮。(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