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明居士:心能转物如何转?


心能转物如何转?

1、心能转物如何"转"?

2、心是如何周遍于一切山河大地的?

346问:佛在<楞严经>中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是什么意思?高月明:第一、如来即是佛。第二、篮球可以被手"转",而此处"转"的是什么物呢?答:"物"是山河虚空大地。那么用什么来转动呢?答:你的"心"。就是说:如果你用此时此刻的心转动了山河虚空大地,那么你就是佛了?那么如何去转呢?

347(续)高月明:为了明白"心"是如何去"转物"的,我们必须先清楚为什么佛祖会说这句话。原因是:佛祖对阿难说:"如果你看到了山河虚空大地,那么就等于你的见性(真心)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所谓"周遍于"如同是见性"触摸遍"山河虚空大地一样)。"阿难对此说法提出了进一步的疑问,

348(续)高月明:阿难问:假设这个能见的就是我的真心,那么这个见性(心性)是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那么当我外看山河日月,内见精舍墙壁时,难道说,我的见性会随着所见到的一切而伸长或缩小吗?以及当我先看日月,再看墙壁时,难道我的见性会被墙壁夹断吗?

349(续)高月明:佛祖答阿难说:"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世间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心生(见生)幻相,幻相中虽然有大小内外之特性,但不应该说创造出幻相的见性有什么大小内外伸缩的特性。然后佛祖对为什么见性无大小内外的原因给出了一个比喻

350(续)高月明:佛祖比喻说:比如在一个方形水杯中,可以看见里面有一个方形空间的存在,那么现在我要问:这个方形空间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如果说方空是固定的,那么在方空中又放进去一个圆杯子,圆杯中的空间就不应该是"圆的"。如果说方空不是固定的,那么方形水杯中不应该存在一个"方空"

351(续)高月明:同样,你不知道为什么见性在周遍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况下却没有无大小内外之分的特性也是一样的。例如:到底什么叫作"存在"呢?就如让空间处于"无在"状态,即让空间处在无方无圆没有一定形状状态,只要去除方形及圆形的水杯就可以了。因此,第一、空间并不具有方形的特性。

352(续)高月明:第二、在空间之外也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着的"方形空间"。所以,以空间并无无大小内外之特性的比喻来比喻见性来说:你阿难看日月时,难道说是你的见性跑到日月上去了吗?如果说墙壁可以夹断见性,那么在墙上打穿一个小洞,为什么却看不到见性连接起来的形状呢?

353(续)高月明:因此,你阿难认为"见性"具有大小内外的特性是错误的。从远古以来的一切众生,一直认为"真我"(本心)是个物体,因而在世间物象特性中寻找"本心",进而被物象大小内外的特性所迷惑(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进而于物象中"观大观小"。紧接着佛祖即说了"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354(续)高月明:这句话的意思是:首先从以上我们已经清楚看到"失于本心,为物所转"的意思是,人们错误地在世间物象之中寻觅本心,被物相所迷惑(转),因此,"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认识到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日月星辰都是"心生幻相",一切都是真心中物,

355(续)高月明:而在世间物象之中是无法找到本心的,本心恰恰是创造出一切山河大地物象存在的"非物",那么此人则"能转物"悟道成佛了(注:佛是觉悟了的"人",而不是觉悟了的"神")!所以"转物"不是可以用个"心"去转变万物,而是证悟到一切山河大地宇宙星辰皆是心生幻相的意思

356问:为什么会是证悟性的"转物",却不是一种转变万物性的"转物"呢?高月明:佛学核心讲的是"心外无物"而不是"心外有物",因此由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妄想心"也只是真心中一物,即是唯心所现中"一现"之物。所以若用妄想心去神通似的转变物就如同是用一幻相去转变另一幻相一样,是不可能的

357问:在<楞严经>中佛祖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后,紧着说:"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高月明:因为外在世界并非是等着我们去发现的实有物,一切山河大地及我们的身心都是我们在感觉中创造出的幻相,所以一切在本质上本来就是圆满光明和如如不动的

358(续)高月明:至于说到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实际在佛经中还有纳须弥于芥子以及类似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说法。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先问:到底什么是大,什么又是小呢?如果人们认为外在世界是实有的,即在"心外有物"认识基础上,去分辨大小,就一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概念,因为,

359(续)高月明:实有物体无论再大有其外在大的边界,再小也有其内界小的边际,因此只有在"心外无物"即一切都是心生幻相基础上才会出现"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以及"纳须弥于芥子"等的非逻辑性。进一步说,一切大小内外都是妄心的分别,如果连此妄心也是幻相,那么也就无所谓其大,无所谓其小了,

360(续)高月明:同样道理,只有认识和证悟到一切山河虚空大地、日月星辰皆是心生幻相(即心外无物),才能够跳出所谓"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和"纳须弥于芥子"(如同将泰山装入到芝麻里)等逻辑上的文字描述的意思所限,即能够跳出"逻辑性"和跳出分别"心外有物"的认识框限,这时就有点像要"悟道"的样子了!

361(续)高月明:当解释完成以上内容后,我们再看阿难的疑惑就很容易理解了,阿难的疑惑是:为什么见性在周遍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况下却没有大小和伸缩呢?答案很清楚:阿难是在执"心外有实物"的认识基础上去求一个见性(心性)触摸遍山河虚空大地的情形,而实际上,"心外是无物"的,

362(续)高月明:就是说,心外无物的意思是一切皆是真心中物。所谓"见性周遍一切处"是指一切万物皆是"见性中物"的"周遍",而不是外在万物为实有,而见性可以去触摸到万物的"周遍"。所以说,一切皆是心中物,一切物都在真心中显现,而"真心"是不会对其"中物"有什么大小伸缩或触摸的。

363问:不同众生或佛的本心相互间是什么关系,是一体的,还是互相影响?高月明:<金刚经>里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此,你的问题没有答案,因为你问错了。既然无外在人、众生,更无外在佛,因此求个"一不一体的",岂不幻中求实有吗?众生颠倒就颠倒在这里,即执虚幻为实有。

364问:佛经用"空无定方"的比喻很难理解,请详解这个比喻?高月明:空喻本心,方喻幻相,因为一切方或圆皆是虚空中物,因此说是虚空遍于一切方形或圆形,而虚空却无方、圆等特性的。同样道理,一切山河虚空大地皆是见性创造出的"见性中物",因此见性是周遍一切山河大地而无伸缩长短等特性的。

365(续)高月明:当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再看在<楞严经>开篇佛祖所说的"(一切众生)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切众生)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时,就会有一个"超越性"的理解了。

366问:"见性"就像是有无数双或遍布一切的眼睛一样周遍一切山河虚空大地,好羡慕这个境界,但感觉进入这个境界对我来讲就如同想登上月球一样难?高月明:首先,你必须明白:"见性周遍一切处"不是一个可以被修入的境界体验(因为所有境界都是在六根中体验),而是一种证悟性的认识。什么认识呢?

367(续)答:即:一切山河虚空大地都是你的"心中物"的认识,而周遍一切是一切皆是心中物性的"周遍"。而你错就错在,你还是停留在"执心外有实物"的认识上想着如何去"周遍"。例如,即便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不是有一个什么"体验境界"可入的,

368(续)高月明:例如,佛在<金刚经>中说:"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不要试图去修入一个"见性周遍一切处"的境界,因为,实无什么境界可入,一切本来就是心中物,而见性本来就周遍一切处(是随创造随周遍),你本来就是佛,

369(续)高月明:众生是未证悟的佛,佛是已证悟的众生。证悟什么呢?答:证悟到"一切唯心所现"!证悟唯心所现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是进入到某个境界中。正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记住:此心就是佛!此心就是道!莫要心外求法!

370问:证悟"唯心所现"是否就是体证到原来外在存在着的一切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幻相(假象)的证悟呢?高月明:严格地说:不对。首先,我们先看佛祖在<楞严经>中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所以,

371(续)高月明:更准确的说,并没有一个虚幻性存在着的外在世界等着你去证悟到它是"虚幻"的。"悟道"也不是体证到"原来外在世界是虚幻的",而是体证到"原来外在世界是'心生'的。当然,"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出来的山河虚空大地是虚幻性存在的。正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372问:在清醒时可以感受到"我"的存在,但在熟睡中"我"却消失了,次日醒来后方能重新找回"我",那么难道说,睡眠时"本心"也跟着消失了吗?高月明:古德有一话头为"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和此问十分相似,实际上,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很纠结,甚至不愿意被提及,因为,

373(续)高月明:清醒时,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感知有一个"知"(我)的存在,而人们却无法回答在睡眠中"知"(我)哪里去了?实则答案简单:<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既然能把"水杯、脑及脑中妄念"看成是幻相的存在,为什么不能把"我"和"我睡眠"看成是幻相呢?

374(续)高月明:就是说,对睡眠的感知和睡眠本身都是幻相,因为幻相(睡眠)是心生的,而幻相中是不存在本心的,因此若问"睡眠中本心哪里去了"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同时,也不存在一个无梦无想时的状态,因为"无我",所以"我清醒、我熟睡与我次日醒来"都是幻相,更没有一个"主人公"的存在。

375(续)高月明:实际上,这句在参话头法门中据说可以让人悟道的话头是要告诉人们,要超越逻辑,体悟到一个非逻辑现象:"一切山河虚空大地、觉醒睡眠与穿衣吃饭都是心生幻相"。佛法是"不二法门"的,而不二法门是"实相门",实相则是:一切皆是心生幻相!---请问:你现在跳出逻辑思维了吗?

376问:本心性的唯心所现与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现有什么区别?如果妄想心只是本心中的"一现之物",那么我们只有被动的等待着本心显现出的一切山河大地和各种事物,那么一个人的命运岂不是固定了的吗?高月明:第一、我们且把画笔在纸上画出墨迹的能力称为"本心性"的唯心所现,

377(续)高月明:(或者说是波粒二相性的唯心所现),而把画笔的运笔走势所画出的一切图像称为"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现。第二、以此比喻来说,(1)在这个世界中,凡是没有在你意识中显现的一切事物,它们都处于"非有非无"之中,例如:房间外的汽车、楼房,衣服和西红柿。

378(续)高月明:只有当你去看了这个世界,那么世界中的一切才突然显现出来,就是说,一切才被你创造出来,这是本心性的唯心所现。(2)"妄想心性"的唯心所现就是说,本心中唯心所现出(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生灭变化,是随妄想心的起心动念性的"运笔走势"而被"画"出来的。

379(续)高月明:只有因此,才会出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定律!正所谓"一切皆空,因果不空"。因此,一念善,你就创造出了一个善的世界,一念恶,你就创造出了一个恶的世界!因此,命运不是固定的,是一切唯心所现的。

380(续)高月明:佛之所以被称为"佛",是佛证悟到了本心性的,即本质性的、波粒二相性的唯心所现。而本心性的唯心所现直接映射影响着妄想心所现中的一切苦乐事物,因为本来它们就是一个整体。

381问:老师,我总是忍不住用逻辑思维去思考非逻辑性体证的东西。例如:镜子本身是无法被看到的,能被看到的只有"镜子中映现出的一切景物",同时,也只能通过看到"镜中物"的方式推断存在着一个镜子,那么以此喻来说:本心是无法被看到的,能被看到的只有现在看到的"一切山河虚空大地"

382(续问):同时,也只能通过我们看到山河大地的方式推断存在着一个能去看山河虚空大地"本心"的存在。根据这个说法来说,我要问的问题是:如果在无我(主人公)、无幻相(山河大地、睡眠死亡)时,又怎么能够体验到有个"本心"的存在呢?难道本心(如镜子)可以自知吗?

383(续问):进而,假设"本心"能自知,岂不又是"有我"了吗?如果"本心"不能自知,那么"本心"所处的又是什么状态呢?"本心"所处的是否就是佛祖在<楞严经>中说的"知见无见"时的状态?就是说,"本心"到底有没有一种"自觉知"的状态?

384(续)高月明:告诉你一个跳出逻辑思维的秘诀:"知道"有我无我的,不在有我无我中。"知道"有无幻相的,不在有无幻相中。"能发起妄想分别的"不在妄想分别中。"知道"此刻正在知道着的,不在此刻知道中!因此,一切感知觉皆是心生幻相,而"心"不在一切感知觉中。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385(续)高月明:佛在<圆觉经>中是这样说的:"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感知到的"一切感知觉"都是虚幻的,而如果你感知到"有一个能去感知东西的存在,那么,"这个东西"也是幻相(空华),

386(续)高月明:但也不能说"本心"是没有"知觉性"的。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本心是创造出一切感知觉的那个东西(如同镜子),但是本心自己是不能被自己所创造出的任何感知觉所能感知到的(如同镜中任何景象都无法感知到镜子本身),因此任何感知觉都无法感知到创造出他的那个"本心"的,

387(续)高月明:所以,之所以会说"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最关键的是最后一个字--"性",即:本心是创造出一切感知觉的"本质之性",所以不能说本心是"无知觉性"的。所有感知觉都是本心所生的幻相,所以,本心不是一种感知觉的存在。因此,本心不在"有感觉、无感觉中"(有无俱遣),

388(续)高月明:这就如同是,被放映机投射出来的电影景象是无法表达放映机的存在一样,"本心"是无法被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幻相"(语言)来表达的(不可说),只能被语言来"指"(佛经)和用禅定去"证悟"。所谓"净觉随顺"就是说,顺此修行就会证悟到创造出一切感知觉的"净觉"(本心)。

389(续)高月明:紧接着佛祖解释说:"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这句话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感知觉都像是虚空中的花朵,本心就是那"不动"的空间。虚空中的花朵是有生有灭的,本心就如那空间一样是不生不灭的

390(续)高月明:何谓"无知见故"呢?答:所知所见到的一切感知觉都是本心所创造出的幻相,因此在所知所见中是没有本心以及是无法感知到本心的。一切法界都是本心中物(如同都是虚空中物),因此本心是遍满一切法界的。(注:此处"遍满"的意思是"容纳涵盖"和"创造"的意思)。

391(续)高月明:因此,对于你问"本心"到底有没有一种"自觉知"状态的回答是:"以幻相中的有我无我、所知所觉,求于如来寂灭境界,是了不可得的!"就是说,因为本心不是任何感知觉的体验,也不可被任何感知觉所描述,所以"本心境界"不可说"(因为凡所有说皆是在幻相中说),只能被"指"。

392(续)高月明:另,"知见无见"指的不是一个"境界体验状态",而是说"见性(本心)"不在所知所见中!以上所说即为"第一义空"!

393问:我想我们之所以纠结于睡眠,是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幻相吧。其他幻相都可以在当下感知,只有睡眠,在我醒来后才知道我曾经睡眠过,睡眠的当下(无梦状态)是无法感知到我正在睡眠的,那么这种无感知的状态和入定时无六根感知的状态有什么不同呢?

394(续)高月明:"知道"清醒与睡眠的不在"清醒睡眠中"。在描述上有时会用到断除六根感知以及去除妄念的说法,实际上,入定在本质上不是进入到一种"断除六根"后所处的状态,因为六根、无知无觉以及睡眠都是心生的,所以是进入到"六根是心生"的状态,即是"知道有无的不在有无中"的状态。

395问: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灵魂(本心)会到另一个肉体中继续传递存活吗?高月明: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本心"是遍满十方的,是不会存活于肉体中的。原因是:在《楞严经》中佛说:"心"不在一个人的肉体中,也不在肉体之外,那么心在哪里呢?答:没有答案。因为问题提错了。为什么呢?比方说

396(续)高月明:佛经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一位求道者婆蹉衢问佛祖说:"'我'存在么?佛祖静默不语。过了很久,婆蹉衢多不见回答就又问:那么,'我'不存在么?佛祖依旧是静默不语。求道者等了很久不见回答就失望的离去了。"婆蹉衢多离开后,阿难对佛祖说:"世尊何以不答婆蹉衢多之问呢?"

397(续)高月明:佛祖对阿难说:"婆蹉衢多发问后,我若答'我'存在,便是认同主张永恒论(注:即存在一个永久灵魂)的僧侣行者。我若回答'我'不存在,便是认同主张断灭论(注:死亡即为一切湮灭)的僧侣行者。我若回答'我'存在,是否会让婆蹉衢多升起'无我'之智?"阿难回答:"不会"。

398(续)高月明:佛祖接着继续说:"我若回答'我'不存在,已经困惑的婆蹉衢多将会更加困惑:曾经存在过的'我',现在不存在了?!"以上,实际上,对于问"本心在那里"和问"我存在不存在"的提问同样是一个不能去回答的提问。为什么呢?当用一个简单比喻说明,你就会获得超越性的理解,比喻如下:

399(续)高月明:如同"放映机"是不可能存在于他所放映出的任何景物中的一样,因为肉体以及外在世界都是唯心所现中之"一现之物",所以,"心"是不会存在于任何一个他所创造出的幻相之中的。当然,也不会发生当一个幻相灭了,"心"(如放映机)再驻留到另一幻相中的事情。因此,

400(续)高月明:人们总是以为有一个灵魂性的东西在肉体中传递。实则,肉体也只是心中之一"幻相"。因此,记住:正确的,而不是颠倒的认识是:1、本心与肉体(四大:地水火风)是相生的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2、是肉体在心中(本心自性),而不是心在肉体中。所以说,不存在所谓灵魂在肉体中传递,

401(续)高月明:因为空间、时间、妄想心与树木山川一样,皆是心生幻相,所以也不能去回答"本心"在那里的提问。也正因为,一切皆是"心中物"(如同镜中物),本心不在任何"物中"(如同镜子不在"镜中物"中),而所有对"我"的感知都是在六根中的感知,

402(续)高月明:所以,"我"也是一个"镜中物",本质上是"无我"的。因此去问一个"幻我"是永恒的还是断灭的,也是不能去回答的。假若无以答之强以答之只能是:不常亦不断(亦指本心不在断常中)。当理解以上内容后,再看<楞严经>中以下这断经文,你就会有更上一层楼的理悟:

403(续)高月明:<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种种颠倒...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

404(续)高月明: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如同真我)。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失)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即:悟知灵魂及一切皆是心生幻相就成"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高月明居士

高月明居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高月明居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高月明居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高月明居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