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五、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


五、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

——徐恒志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专修班上报告

关于“我”的问题

问:究竟有我呢,还是无我?如果无我,那么能起作用的是谁?

答:(一)无假我:我们平时妄执五蕴身心的假我为我,其实五蕴身心都是因缘和会所生,幻生幻灭,了无实体可得。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再说,我的一念,原是第七识的妄执,《成唯识论》卷四说:“於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可见若离妄执,本无我相。

(二)有真我:如果没有真我,不是断灭了吗?真我就是清净自性,也就是破妄后所显的真理,所以涅槃有常、乐、我、净的四德,《涅槃经·哀叹品》中说:“性不变易,是名为我。”它的体是清净的,它的用是自在的。

(三)真我无我:在真性中并无我相,才有“真我”的一念,早已落入分别妄执,仍是妄我。所以虽有真我自性,但并无丝毫可执。所谓真我者,即非真我,是名真我。《俱舍论》卷三十说:“故佛说正法,如牡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

问:念佛往生的是真我还是妄我?

答:真我妄我,如水之与波,从水起波,全波是水,所以色空不二,真妄一如。能信愿念佛往生的,总不离自性的妙用,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必分真分妄,但为解决诸位思想问题,不妨作一分别:念佛仍有散乱,但因信愿肯切,而带业往生同居土的,仍不离我执,因惑业潜伏未断,尚有我见夹杂;就是念到“事一心”,生方便土,见思惑虽断,无明惑未破,仍非真我;必念到“理一心”,生实报土,分分证到常寂光土,破无明,见法性,才谈得到真我。

问:真我妄我,如何分界

答:你在一念未动之前,有什么真妄可说!不是更谈不到分界了吗?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念才动,便有分别。由此可知妄想颠倒、痴迷不觉的,是妄我;妄想销落,正智现前的,是真我。体则真妄不二,相则染净有异,用则苦乐不同。

关于宇宙观和人生观问题

问:为什么说“佛法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

答:宇宙的意义是时间和空间,也是指客观的物质世界,佛法叫做器世间,也叫“依报”;人生则属于有情世间,也叫“正报”。但这正报和依报照佛法看来,都是因缘生灭之法,而且都不离妙明自性而有,所谓“一香一色,无非中道”,宇宙人生,圆融一体,哪有什么正报、依报可分别呢?所以幽溪大师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关于心性问题

问:认识心性有什么重要性?

答:心性问题,是整个佛法的基础,因有心性,然后从真起妄而有轮回,而有因果,乃至有十法界以及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的全部佛法,将客观真理全盘托出。大小乘修行境界不同,但都趋向涅槃自性,因此认识心性,是实践佛法的关键。修行人不知有性,那么能修所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岂不成盲修瞎练甚至成为迷信吗?所以不将心性搞清,就会失去理论依据,不但无法劝进同道,自己恐也不免动摇疑谤;如果定慧力强,能了了见性,自然对佛法永不退转了。

问:对心性问题有的抱着知难而退的自卑感,有的抱着不过如此的平常感,更有以为此心即佛,有好高骛远的自大感,请给我们解释。

答:(一)心性是人人本具的,成佛不增,在凡不减,即使自卑,此性还是不曾离开你,澄观大师所谓:“弃之而不离”。那么性究竟在何处呢?要知这自卑的一念,正是自性的发露。自卑可以发展为自暴自弃,是很可惜的。学佛本望成佛,因此胆宜大而行要实。

(二)此事本来是极平常的,以为怎样的玄妙,早被知见所误,但若能真实契入这平常的本性,却又并不平常。具戒、定、慧,得常、乐、我、净,乃至诸佛菩萨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也都从此性出。不作容易想,不作玄妙想,扫尽知见,来看一看本来面目。

(三)宗下参禅得入,往往有贡高习气发露,以为别人不能,因生傲慢,实际上,有此病根,所见必不实。假使尚未明白,而自高自大,更是中了我见我慢的毒。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力承当而不骄慢,同时努力实践来证实它。

问:心性理论怎样结合实践?

答:实践佛法,必须行起解绝。但明白心性道理,实践时也有一定帮助,譬如知修行可以成佛,就有信心逐渐证入不生不灭的自性;知自性本空,于一切法能不取不舍,便不被妄念纠缠;知自性即空即有,就不至于沉空守寂,而能圆融世法,起诸慧用。

问:过去金刚藏菩萨在圆觉会上也曾向佛提出三个问题:1、“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2、“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3、“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答:佛当时答复他说:“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以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此中“金非销有”譬喻妙性非因修有。惑未断时,本来有的。“既以成金,不重为矿”譬喻惑断之后,不会再起无明。“经无穷时,金性不坏。”譬喻妙性成后,一任为菩萨、为罗汉,历劫度生,本性仍自空寂。“不应说言本非成就”譬喻不应说此圆觉妙性,在无明未去时,本非具足。可见虽妙性本有,但不妨说有无明;虽有无明,不妨说本来清静。

关于实践问题

问:怎样选择法门

答:(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择一专修:譬如人们或喜音乐,或喜诗文,就性之相近来学习,进步必快。兴趣往往与过去熏习有关。

(二)根据效果来决定:譬如药不对症,不妨更改,以免因循坐误。

(三)依善知识指示:善知识能凭其过去经验,结合具体情况,来对症下药。但一般说来,大德祖师因悲心激切,为了使学人死尽贪心,往往专弘一法,能方便随机的较少,因此尚有下列一法。

(四)念佛:用这一方法可以念念消业,上根人即生就能见性,明白自性弥陀,得理一心,上三品生;中根的得事一心,中三品生;下根的带业,下三品生。由此可知道这一法门人人可学,自力他力兼顾,决无流弊,譬如阿伽陀药,能总除万病,确是实践中的异胜方便。

问:念佛时妄想很多,怎么办?

答:莲池大师指示我们说:“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可请体会。

问:老太太也能念佛往生,我们何必学教理?

答:你能真信无疑、心不分别如老太太吗?我们知见众多,疑障重重,非学教理不可;为提高自己,为利益他人,也非学教理不可。

问:见性后如何保养?

答:见性后,能明明了了,不失觉照,就是保养。终日无功可用,而无时不在用功之中。

问:人事磨练,有什么重要性?

答:欲除烦恼,必从烦恼上下手;烦恼是从人事而生,因此借一切人事来锻炼打磨,是修心的不二法门。譬如平时也知念佛用功,一旦遇喜怒哀乐境界现前,却随它流浪,这样功夫很难进步。从前梁任公先生说过:“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危险,皆我练胆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练智练力之处。”真修心人,在一切人事上,必不轻易放过![《觉讯》月刊437页]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社会..

一、何谓佛法融入生活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

关于徐恒志居士

徐恒志居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徐恒志居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徐恒志居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徐恒志居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