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法师:善知识如船师
善知识如船师--慧光和上开示-- 学佛者,要亲近善知识。 学习佛法亲近善知识,不是在家里自己拿佛经可以自己看---拿一套《大藏经》来、有几本工具书,就开始研究佛法。 这样子呢,如果是一般的人来讲,他不容易生起正见。一般的人听闻佛法,不要说在家里研究,就是来到寺庙里听闻佛法,都还可能听错。
他在听的时候,不是如理思维,如理接纳、听闻。不是,他犯了一些毛病,听的过程里,他犯了一些毛病。什么毛病? 听闻佛法的人,有几点要注意的:第一:听、要听听进去。 有听、听到,但是没进去,那不能受用。佛法没有听进去的,统统都不能受用。
受持、受持啊,佛经念到最后的时候,常常说「欢喜信受奉持」。 「受」,就是领纳---你把他接纳进来。 「持」,好象拿着东西---持,你要抓着、这个法你拿着,不要丢了。也就是说,你要把他放在心里。 接纳进来之后,还要记得,不可以丢掉,叫「受持」。 听闻的时候听,结果听完了走出去,忘了---没有受持。那么这个没有受持,这个法就不能用、佛法就不能用,一定要能受持才能用。
所以为什么古德,或者是在经典里常常讲,要读诵。 为什么要读诵?读诵是一个佛门的功课。我们念经不是念给佛听啊!有人误解:我每天做功课,念经给佛听啊! 佛祖自己讲的话,为什么还要你讲一遍给祂听?不是念给祂听啊,是念给自己听啊! 为什么要一次一次的念?就是怕忘记了!怕忘记了,一次一次熏习。念过再念,这样子我们记忆就会很深刻。
那么,面对境界的时候、苦的时候、烦恼的时候,那句箴言、那句法语,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面,转那个烦恼。 如果面对烦恼的时候,一句箴言都没有,空荡荡的,甚至随着过去所熏习的那些所谓世间的烦恼法、轮回法,那叫魔障---被魔障住了,继续轮回。
所以,听经闻法,第一个,要注意:听了,要能听进去。第二个:听、要如理的听。 谛听、谛听,要如实的听,听懂他的意思、佛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 「我」的意思就是我听的人的意思,我想要、我认为他讲的意思是这样子,其实他的意思不是这样子,我把它做了一些修改。这在听的过程,因为有先入为主的一些想法,然后就没有如理的听---谛听,没听懂佛的意思,那就曲解了佛的意思,那这种法也不能用。
这就好象一个杯子脏了:里面是脏的,都没洗,没洗再装清净的水进去,它还是脏的、不能喝。所以一定要洗了,把过去的一些沉淀、一些想法先放下,如实的去听佛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谛听、如实的听。刚刚说到,可能听也没听进去,这是一种。好象杯子倒过来,水是倒不进去的。
人是坐在这里,但是就是没听进去,不知道心在想什么,心不在焉。 另外一种是忘记。他走出门就忘记了,好象很容易听进去,但是也很容易就忘记了。 我昨天在看《大般若经》,又看到一段,它讲:修学般若者,过去修学法义的时候,不请问甚深的这个道理,就是在这个法上他不请问,甚至不按照这样子方法去修,所以今生再出生的时候,他再接触这个法,听了就忘了。
他就是没办法相应,因为善根不具足。过去没有培养,所以现在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这样子---没办法听进去,又忘了,那个善根不够深厚,要培养,要用力。 你要用力,一次一次的熏习:我记不得没关系,但是每一次都去听、都去接触,象我刚才讲的---念经也好、听经也好、写经抄经都好,一次一次的熏习。
我会忘记,这是我们凡夫的习气,很容易忘记,但是用力、要用力。 最后一个,象这个杯子,里面的水已经装满了,你再倒水它就溢出来,这样子的人学法也没办法入心---他已经装满了:我可以了!所以呢,后面所要讲的法他都完全没有办法吸收了,因为他「都知道了、他都懂啊、他已经满足了、我已经够了。」这叫慢心,这样听经闻法,不能受用。
佛法微妙、佛法深奥、甚深微妙。每一句话一次听有一次的体会。现在看这个文字,现在在这个现前的生命里面,你的生命走到这个阶段,你对这句话的体会是这样子,过了几年、或者多少时间,可能你再来看这句话,你的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不要认为---这个我懂了! 生命甚深微妙,不可思议。所以用一种谦卑、谦虚的心、恭敬的心,来聆听、来接触法,这样子佛法才能入心。
所以具足正见,要亲近善知识学习。 不亲近善知识,自己拿了工具书、拿了藏经,自己看,这样子要建立正见不容易。没有久修善根,这样子是不可能成就的,因为没有互动、没有交流。 佛经是佛说的,没有错,但是他是单向跟你互动,就是他讲你不能问,你问他不会回答。所以没有互动的时候,你有一点观念、知见,不得开启,有一些疑惑。所以疑惑要破除,错误的知见要纠正,所以要亲近善知识。
除了观念,还有行为。善知识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除了建立我们的正见,他的行为、他的修行、他的功德,能启发我们的信心。 我们看到善知识的慈悲,可能自己本来对慈悲这个法没什么信心---「真的有人这么慈悲吗?」 看到别人做到了,信心生起来了---「噢!这件事情是可能的!」 所以,善知识除了观念、知见上可以给我们引导、启发,还有,就是行为上建立信心,修行上建立信心。
--------------------------------------------------◎摘自2011-02-04《文殊法会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