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4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平等心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四加行的体,识是什么?我看到的与所看到的在习气中自然而然的混为一谈 那什么叫胜义谛、俗义谛,什么叫真谛跟俗谛呢?就是你现在的平等心,就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是报冤行、随缘行这个体,随缘平等,随缘行就是无我,报冤行就是诸法平等,都是业力。这一切业力,你觉悟了就变为意。简单来讲,我们这个三界,所谓讲识,三界唯识。我们的智慧,我们本来的智慧已经转成识了,因为执着而转成识,因为转成识,三界就是一个识。三界是识,那我们现在识就是意念里面出来的,是一个意识,就是意境啊,意境转识,我们名字叫做识,其实没有一个另外的识可得,就是没有一个独立的识存在。有人说,我们用识来怎样,其实没有独立的识存在。法界的境,我们看到了把它起个名字叫做识,这个识是个什么东西?就是我看到的,并不是说有个独立的识存在。其实我们眼有眼识,认为眼里面有个独立的识存在,是错误的,那是空中见花,在空里面找花,是有病的,就是眼睛生病了,看到空中之花一样。其实眼睛好了以后花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万法,就是一个你的业报。但是这个东西现前的时候呢,你看到的时候叫做识,起名叫做识,方便说叫识,无识亦无得,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于无意识界,证明这个识,这个名字是不存在的。你看到这个识的境界,没有对立,界就是对立,界相就是对立,无眼界乃至于无意识界,就是对立。我们有这个界的对立,就叫做凡夫。但是你没有对立的时候呢,就没有我了。所以我跟法界对立了,中间叫识,识本来没有的,你取了一个识,这个识没有的,但你认为自己有这个识,就变成虚妄。抓住这个虚妄不放,叫执着。这个识是什么呢?抓住虚妄的东西,这个虚妄套虚妄,虚妄套虚妄,叫做生灭。虚妄的东西叫做生灭。

动识与不动识的区别,不动识会怎样?如何不动识?

什么叫生灭?生灭本来无有生灭。哪有生灭的真实相呢?生灭是没有实相的(在第一义谛中,生和灭是平等的,此生彼灭,彼生此灭皆是实相,有生有灭与无生无灭亦是平等)。没有实相的东西,你认为有个生灭的实相,生灭这个体到底是什么呢?生灭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从实相上面讲,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如果真的有生有灭,那为什么有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呢?生灭能灭的话,可能生灭不真实吧。但是我们认为有生灭,你认为有生灭的体,无非你抓住一个妄体,就像水里捞月亮一样,不断的捞,不断的捞,结果自己搞死了。所以我们意识到生灭的本体,是没有生灭的体,那就是法性,就是法空。如果你就光识空,一切了不可得,就是识空;如果一切法界就是我们这个识,建立法性,叫缘觉菩萨。二乘教法有缘觉,就是因缘乘的;有从识里面见空性的,叫阿罗汉,这两种二乘之人。如果你从识空里面,你意识到了,我们怎么去修行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切境界的时候,你不应该动识,在你动这个识的时候,就是取妄,这个妄非常狂乱的时候,六道轮回就出来了;如果你这个妄比较清净,就是天道,这个妄是善的,就是天;妄比较恶呢,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所以佛的经典上讲,若有地狱、饿鬼、畜生实有存在者,此人为外道、邪见,没有什么六道,实在讲,六道就像水里的月亮一样,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东西,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个识不存在,你一刹那时间,你这个觉性就进入到法性。那怎么样的称为不存在呢?怎么样证到不存在呢?怎么样感受到不存在呢?无非是你不动识心,不动意识的这个识心。我们尽量的做到不动识,怎么样的不动识呢?就是当下,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个体里面,不动任何识的念头。

身和心的实相:太苦太累识会动(会嗔会怨狂躁不安);太乐太逸应识会狂(会贪会纵杀盗淫妄);识动轮回不空,识退真性自显;

释迦牟尼佛修行,他说我们身体至关重要,我们这个相很重要,我们身体在劳累的时候,在疲倦的时候,他会动识。比如你病了,那你识就狂躁、不安、烦恼,就会显现出来。或者说,你太贪瞋痴,你的身体太好了,然后你又庄严又……什么东西都显现出来了,然后你的福报又大,到最后面你就会吃喝嫖赌杀盗淫妄都显现出来,然后你心就会狂乱,你就会动识。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一定要适中,不住好不住坏。就是身体不能够把它搞得很苦,但是也不能太快乐。你太快乐了,你会懈怠;你太苦了,你就会疲倦。疲倦的时候,你这个识就会狂动。你在快乐的时候,太快乐了,太安逸了,吃了睡睡了吃,太安逸了,你一定会生起杀盗淫妄。

身体与贪嗔痴的关系,于贪嗔痴生出哪念觉性?

比如一个贪心很重的人,贪心重的人一定有杀气,贪后必生瞋。贪后面不生瞋是不可能的。社会上不是讲吗?睡多了起盗心,吃多了起贪心、懈怠之心,睡多了不义之心会生出来。所以人不要吃得太撑、太饱。瞋由贪扶持,痴由瞋来扶持,贪的后面就是瞋,瞋的后面就是痴,但是贪还是为根本,瞋才是后面的,痴就是愚迷。一个人非常痴于情,这样的人他一定瞋恨心好重,他心中的火随时可以爆发。情重的人,他的瞋恨心好重。有的人讲,我就是瞋恨心重,我就是没有贪心,其实这是假的,只是用瞋心把贪心遮盖了,我们看不到而已。那个人说,我重情啊,我就是男女放不下来,其生我不贪的,我也不会恨别人,但是我就是痴心好重,我很重情。对痴心重的人,一旦他得不到这个体的时候,他的瞋心自然就会出来。但是呢,如果能满足于他,就显现不出来;但是不满足他的时候呢,他的瞋心就会出来,瞋心后面呢,一旦瞋得不到的时候,瞋心后面你悄悄观察,他的贪心特重,他用巧妙的方法给他遮掩掉了。所以我们贪瞋痴,这三个东西是不可以分家的。所以呢,有贪必有瞋,有瞋必有痴,贪瞋痴它们三个东西在一起的,是相续的。所以呢,我们不可以把你的贪瞋痴分开来说,(于贪嗔痴分别说者,是留有空间,不管给贪嗔痴哪块留下一点点微弱空间,贪嗔痴都能各自强化各自策应相互成就,找到力量强大,几乎必胜,唯一断永断才是断,否则此断彼生盘根错节,永无出期。)啊,我只有一点啊,我情放不下来,或者我有一点,我的瞋心,为什么瞋恨心那么重呢?我为什么贪心那么重呢?你应该说呢,但是你不了解法性,你知道这个道理,你不应该说:我就是情很重,其实我贪心瞋心都放得下,这是妄语知见。你应该说,我有痴心,马上反省自己,我怎么还有痴情呢?啊!原来我有情,我肯定还有瞋心,我肯定有贪心!你应该这样想。啊,那我现在要把这个情给断掉。从根本来讲,你贪心没有了,就不应该有瞋心和痴心。只要你把贪心去掉了,你的瞋心和痴心自然就会慢慢淡了。所以呢,贪心为根本,贪能够令我们瞋,瞋就令我们痴,所以贪瞋为根本。你不断的布施,不断的舍贪,只要你贪心去掉了,瞋痴就没有了;你贪心不去施掉,你的瞋心跟痴心不断的在发展。所以这三个东西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在胜义谛和俗义谛里面,在你坐在那个地方不动识的时候,你意识不动的时候,你首先知道了第一义谛法,我们本来如是,大圆镜智。

上下楼梯都是修行,不用识故;法界唯识,三界唯识,识断情空觉显真如,入一行三昧,成就四智

所以我们怎么用功修行,我们上下楼梯都是修行,用功的方法就是不用识,怎么样的不用识?你首先要了解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故,胜义谛一切法空,在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胜义谛跟俗义谛,“应无所住”叫俗义谛,“而生其心”叫胜义谛。在你“而生其心”的时候,诸法应无所住就是平等的,你看到世间法都是平等之法,你生起了平等法,就是在意念上面,在识上面来讲,一切法是我之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是我们的意识。在你了解是识,是我的全部的时候,你这个心会于这个识的当下,就是“而生其心”。就是这一切识是我之识,就是没有我,应该生出无我之心,你这个心就是识、意呢,就转为智。这个智转出来,这个从是智,当下就是清净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你就会感受到你真实的修行,显现出来,你就会发现你自己修行的量就会出来了。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个法界是你的这个识,三界是你的识,你就不能够空无我,不能空无我,那个觉性、不可思议的觉性(就不能显现),你现在的存在就是这一念觉性,了解这个识的时候,你的迷就转为觉,而这个觉跟意相应就转为化身,所以叫做化佛,而这个化佛就是觉性,无我的这个体就显现出来。所以你坐在水边,坐在塘边,走在路上面,你不要跟你的意识,不要有二相的显现,在一切处自在故,第二个呢心如墙壁,觉性如墙壁,叫一行三昧,就是平等之心。在一行三昧叫胜义谛,叫大圆镜智,不动心了。但是呢,法界叫妙观察智,一心叫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观一切相是我识叫妙观察智。而一切相是一心,是我一个觉性,叫做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本来清净故。所以,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能意会到胜义谛跟俗义谛不二,你自然会感受到你转识成智了。

所以呢,我告诉你的这个胜义谛跟俗义谛的思维啊,就是真谛。这个法界是识,这个觉性转识成智。胜义谛就是大圆镜智,一心,就是本来面目。俗义谛就是法界,就是三界,就是识。我们要转识成智,你知道这个法界就是你的识,没有另外从这个觉性、这个一心里面分出一个识出来,这个识叫作妄。你看,同样是识,这个法界本来是识,你在这里面又生出来一个识,你生出来的这个识叫妄,这个才是叫妄,这个识呢是转成智。这个觉性不是跟这个识相应,这个觉性是跟这个识相应,在你觉时,了解法界就是你这个一心的时候,叫做智。如果你不了解法界,另外建立一个识,然后这个识的对立,它又相对了,这个相对的体呢,叫做凡夫。认为有一个我存在,叫做识,然后面对这个法界,这个叫做流转。就是执着于这个法界,叫流转。

不管怎么修行,无非修后得智;显根本智才修得后得智

事实上呢,你这个识,你这个觉性跟这个识相应,跟这个法界相应,成为一个体,称为智。而这个智呢,对一心叫根本智;对法界来讲,叫后得智,后得智就分出很多了。根本智只有一个,但是后得智就分出十法界。如果你要把十法界,如果你要想利益众生,你必须要修后得智,根本智不是修的,是本来面目,后得智你必须要修,有修一劫二劫,有修三大阿僧衹劫,有修无量无边兆劫。而不管怎么样的修行,都在修后得智,后得智是干什么的呢?后得智是对于利益众生来讲的。佛陀把他的根本智建立在他的一念上面,然后把这一念舍给于众生,他怎么舍呢?就要修后得智。释迦牟尼佛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后得智修出来的。根本智里面没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根本智里没有的,在后得智里面才有的,百劫修相好啊。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后得智,根本智大圆镜智他是不需要修的,所有修都是依根本智而修后得智,不依根本智不可能修后得智。

觉性何出?觉性如何安住?各宗各门是如何的安住方便?

所以呢,这个修,那我们现在要干什么呢?根本智,我们了解了这一念修行的时候,你的觉性已经出来了,你了解了这个觉性,但是在这个觉性里面,很难把这个识安住,所以在后得智里面有大菩萨,就是要救你不能安住的这个识。就是,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不能安住啊,所以他借用种种方便,那我们现在为什么要信阿弥陀佛呢,其实啊他还是个方便。不管是从阿罗汉来讲也好,还是大菩萨来讲,还是十方诸佛,包括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方便。到最后面,如果成为大圆镜智的时候,你在大圆镜智的体里面,所谓西方极乐世界,所谓东方、南方、西方、北方,都是在这个里面,离开此,离开这个体,所有的功德都不会显现出来。所以呢,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乃至于包括我们人道,都是在这个根本处。

到西方极乐世界与到他方世界的不同?娑婆世界的殊胜功德,娑婆世界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根吗?

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会获得一个后得智,你会同时获得一个后得智,你得到这个本以后呢,你也会获得一个后得智,这个后得智起什么作用呢?你会像阿弥陀佛一样来救度众生。如果你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人跟释迦牟尼佛相应啊,后得智大家每个人都有的,到将来大家都有的,后得智利益众生,你跟释迦牟尼佛相应就是中方世界,跟药师佛相应就东方世界,跟观音菩萨相应,跟某一个菩萨相应,唯有跟阿弥陀佛相应遍满十方。成就我们的根本智,是我们的解脱之体。我们后得智到西方极乐世界,利益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就圆满十方救度众生的这个体。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本身就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并且这个心还是非常勇猛的,还是遍满十方的,包括释迦牟尼佛也在其中之一。释迦牟尼佛修娑婆世界,在密宗里面讲,不到它方去,唯此娑婆世界功德为重,它方世界那么快乐,那么自在,那么安心,但是在此世界修行,一念功德超越天上五百年。你在极乐世界边地疑城住五百年,还不如此世界修行一天的功德。你在极乐世界住五百年,极乐世界的五百年在此世界相当于一天。我们在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五百年,那是在边地疑城。极乐世界还要修行,那是在下品跟中品里面的。

所以我们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疑城的话,还不如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所以在密宗里面,十方诸佛的世界我不去,唯此娑婆世界为最,我在娑婆世界即身成佛,它认为此娑婆世界的功德为最。它说娑婆世界苦多啊,此世界的功德才是最殊胜的,它认为此世界是成就一切菩萨的根本,一切菩萨修大悲心的功德,都在此世界所成就。它这个理念不像我们现在这个理念,认为阿弥陀佛本身具备了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本身的大悲心的功德就在阿弥陀佛其中的一个品而已。但是呢,我们要是从这个里面来讲呢,十方诸佛所有的大悲心都以此娑婆世界为根,大家想一想,这样的教法,我修密宗的时候呢,我觉得娑婆世界很珍贵,不到它方世界去,娑婆世界功德为最,我干吗要到它方世界呢。如果信阿弥陀佛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说,在娑婆世界一念功德超越西方极乐世界一百年,那为什么不在此世界修行呢?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去呢?这个时候你就迷惑了。它方世界所有的菩萨成就大悲心,都在此娑婆世界为根,此世界为中方世界,中方世界就是一切世界菩萨成就大悲心的根,菩萨根就是诸佛之母,一切诸佛之母在哪里?就在我们此世界,就像莲花的根一样,离开这个根花就死掉了。十方世界所有的大悲心以此为根,如果你离开这个根的话,哪有菩萨可得呢?所以我在此世界要护根才开花结果,那一切诸佛皆来护,所以它方世界都要到我们娑婆世界来,所以呢,我在此世界很正常啊,那你感觉到住在娑婆世界为胜,就很惊叹啊。

你有个此回向彼回向孰亲孰虚的分别,与法不能相应;你连回向十方的心都不真正具足,如何心闻遍十方?身遍十方呢?

事实上呢,阿弥陀佛绝对超过于彼,但是我们的感受上面来讲,如果我们把功德回向于十方,和把你的功德回向给你的爸爸妈妈,你觉得哪个亲?动不动把功德回向给妈妈兄弟姐妹,你觉得这样的好亲(你和爹妈兄弟姐妹亲,你和亲朋好友亲,不还是和六道轮回亲吗,亲者情识已,六道轮回已;你心和十方不相应,和此亲情之外的一切不相应,此心如何到得西方?),回向给自己的孩子,我要拜佛啊、念经啊,为了自己身体好,回向自己的身体早点恢复健康,你觉得好亲的感觉。但是呢,叫你回向十方,你就感觉到一种失落感。为什么呢?我应该回向给我的亲人,感到一种实在感,回向给十方有一种抽象感,就像你内心中不踏实的感觉。你为什么要写个牌位呢,它有对治相,有这个对治的体你感到非常安心。所以我们往往被这种错觉迷惑了,就感觉到好像这个是对的,事实上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的,你不知道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不但你能够成就娑婆世界的众生,你要成就十方世界所有的诸佛的功德,不可思议的。

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发现释迦牟尼佛在你手掌上面,十方诸佛在你手掌上面。你一手托着山河大地,一手是托着十方诸佛,山河大地为依报庄严,十方诸佛为正报庄严,放在一块的时候呢,就是十方世界。正报庄严,十方诸佛所住,十方众生所住。依报庄严,十方众生所依。诸佛是庄严道场的,在道场里面住着。所以山河大地众生,十方诸佛所住,是道场,十方众生的心,十方诸佛之心,合在一块的时候,诸佛跟众生不二的。所以呢,这边是观世音菩萨,这边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是成就十方诸佛道场,观音菩萨成就十方众生。所以我们看观经可以看得到,观音菩萨是有五道众生,这边大势至菩萨是十方诸佛建立道场。同样的是观音菩萨,一个大势至菩萨,讲的是两个相,一个是讲依,一个讲正,一个是接引众生,一个建立诸佛,庄严道场。干什么呢?有众生有佛,才能够相应,才能够有理事,才有体有相有用。如果你只是有这个体,没有众生,那跟众生就相违背了。所以呢,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的道场在你手上,你要建立释迦牟尼佛这种道场还不容易啊,是不是?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要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呢?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我们一念阿弥陀佛是十方世界诸佛功德所积聚的地方,和你念十方诸佛,就是此娑婆世界的功德。所以我们不能够以这个大悲心的因地作为根本,我们要以佛陀的果德,大悲心还是众生的心。我们感情上面感觉到释迦牟尼佛功德最殊胜,娑婆世界悲心最重。我们感情归感情,我们信阿弥陀佛,我们要感恩观世音菩萨,我们要感恩释迦牟尼佛,我们要感恩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我们都要感恩,他们无始以来安住我们、教化我们,每天都在教化我们,每秒钟都在教化我们、安住着我们。但是呢,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他们所劝请的。只要你发起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是诸佛菩萨所欢喜。

随你功德的力量也会轮转吗?此世界于修行成就殊胜功德,但此处亦不可住,所有修行皆系一体,并无不等;

我们同时感恩他们,感谢他们,但是我绝对不会说我要在娑婆世界住,我不走了,不能这样的想法。要想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你自然而来,来而无来,无来而来,你不需要来,它自己自然而来。所以在此世界讲来,你还是有相的,所以在此世界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千万不要说我不去了。你如果不去了,在此世界修,那很危险的,即使你懂得了法性,你能不能够把握住自己,不堕落到变异生死。你能够断分段生死,能够离开变异生死吗?就是说,还是有业报啊。只是说,我们到了三地以上、四地以上和七地、八地,到八地菩萨才能作主。不到八地菩萨是不能作主的。比如国王,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这些菩萨呢,但是不能作主说我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他下一辈子转过来他又到哪个地方去做国王,是过去的业报所感召,这是四地至七地,随业流转,虽然功德广大,不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生那个地方去,但是还会随你自己这个功德的力量,然后感召于某一种果报,还是过去的因缘的果报,自己不能作主,到八地菩萨就可以作主了,你可以想到哪个地方去就到哪个地方去,不随着业力支配。到八地以上的菩萨,见了诸佛,它方世界的佛在讲法的时候,你就可以随意去听法。八地以下要十方诸佛劝请才能供养诸佛,如果十方诸佛不劝请,他就不知道,在大无为坑里面了。

行住坐卧亦有二类:一类安住于智安住于法,一类随妄而转

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叫智。我们行住坐卧安住在这种智里面,安住在这个法里面,不要随便的动妄念。你住在法里面,自然妄念不生。怎么样才不动妄念?靠大家去觉悟吧。大家在妄想的时候,在烦恼的时候,可以问一问,你可以找我来问一下。你只有问,才能详细的慢慢的解答。如果我一下子分别讲清楚,你还不知道怎么修行。所以不懂的地方应该问。如果你不问的话,会失去极大的利益,你还在寻找着什么东西。比如我们上殿,如果你不问,永远不知道怎么上殿,你在门口跨来跨去的,如果你跟我学法,就应该到门里面来,到门里来什么样子的?是住在法里面。住在法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如果不问我,你老是在门口跨来跨去的。怎么观想啊、忏悔啊,天天搞这些东西,你搞了一辈子也没有多大的效果。所以我们讲金刚经,事上是讲金刚经,其实就是教我们怎么去起心动念,怎么去修行,我们应该把心安住在修行的体上面,不要安住在我见上面。南摩阿弥陀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关于常福法师

常福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福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福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福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