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4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为什么要讲这个金刚经?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佛陀的弟子,都因为执著于名词,二谛法中俗义谛要舍啊,胜义谛要求啊,要求真舍妄,所以是有求可得,有妄可舍,终归还只是小乘啊;或者弄个人天乘,不能破疑故,所以呢在第一义谛里面没有妄可舍,没有一谛可乘,当体就是第一义谛的时候,他就不能会到哪个体上面,紧紧抓住哪个名词不放;因为名词能立妄故,抓住不放,另外一个妄就出来了;因为一个花,然后花的妄心就出来了,出来后继续相续展转,妄套着妄,越套越多,不知道花是表达一个什么东西;所以离言词正好是证无生之时,但是我们到无生的时候,执著于一个无生的法,就因为有胜义谛、俗义谛这个名词,所以呢名词皆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啊;那我们带着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又跑去找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呢?哪不又是找妄去了吗?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妄体啊,释迦牟尼佛才是真体啊,找到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还去找文殊普贤呢?去找妄呢?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啊,你找到了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这个名言就不要了;大家知道了吗?

所以我们知道第一义谛的时候,方便又不舍故,不舍是干什么呢?不舍妄,不舍文殊普贤,你心里面很清楚,不舍但也不住,也不会住在上面,住在上面,释迦牟尼佛怎么会有住呢?他住的全部是实相,不舍是对众生来讲的,不住是对于佛来讲的,佛教佛是无住的,无余涅槃,我们众生认为不舍呢,意思是说我们还是要把胜义谛俗义谛拿出来吧,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把这个理搞通了,释迦牟尼佛是怎么住?原来释迦牟尼佛平等互摄里面,完全是实相,没有任何说我要度众生的体,度众生完全是众生的起心动念而已,因为众生的体就是……方便的言词是依众生心显,对于释迦牟尼佛来讲,是随着你的言词而讲出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通达于一切众生心想处,因为一切众生心想与实相是一体的,所以众生动念佛皆知之。因为你一动念,就会在你的心中显出佛陀种种法藏,对佛陀来讲,这些法都是实相,如如不动,当体即是;我们呢以假而思维,就是说佛陀讲的这个无法之法,他示现出来的这个行住坐卧的体,本身就是众生的心,我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有来有去,不了知实相故,了知实相,那你同释迦牟尼佛一样没有什么来去之分,吃饭其实没有吃饭是表法的;是表实相的,实相就在这个法里面是表里如一的;

要让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吃饭也是实相,睡觉也是实相,那你就不知道吃饭,不知道睡觉了,都是实相了;一天到晚安住,如如不动;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呢,是实相的显现,但我们依妄……实相本来已经到我们面前,我们依文观字马上趋入佛陀的实相里面去了;但是我们同佛的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听法后绞力思维,而心不去承担,然后穷力思维思维变成妄了,也就是说听法后变成法执,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是我们法变成执著了,另外有妄念产生,不知道当体即是;有妄见出来;所以我们听法后往往就起来另外的妄见;心细细的思维,释迦牟尼佛跟我讲这个法,胜义谛跟俗义谛,那我在讲的时候,佛陀在吃饭穿衣睡觉,我们看到,澳,出家人吃饭穿衣睡觉,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实相啊,认为我们吃饭穿衣睡觉这个体,依这个法而绞力思维,心不落实,心里面起妄见;但是呢不能跟……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没有讲话,因为金刚经要表法啊,所以呢不能讲话的,不能够放种种光种种东西的,他以吃饭穿衣睡觉本向就示现无言之法了,也告诉我们一个问题了,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东西呢?不能会意,以为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后面呢肯定还有更好的东西出现,就是要找,找什么东西呢?要找后面释迦牟尼佛还有什么珍贵的东西给我们,他不知道后面没有东西给我们,就是吃饭穿衣睡觉,你看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总是在等待之中,在期盼当中,其实讲到最后面还是这个,一部金刚经无非如是。但是我们心中,重重无尽的迷惑,重重无尽的疑惑,无非是破疑惑而已。为什么不敢当下承担呢?为什么不敢承担呢?后面说啊,什么原因什么原因不会承担;到最后面“啊,我承担了,吃饭穿衣睡觉”还回到我们本来的地方,叫“还至本处”。原来我们到城里面吃饭还是要回到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来,还至本处起个表法的作用,讲的是还至本处,释迦牟尼佛从哪个地方来回到哪个地方去,就这么简单,一部金刚经讲完了以后,还是开始:原来是“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到后来还是“尔时世尊着衣持钵”。还至本处。就是一部经典的还至本处;是心上的还至本处;是法上的还至本处,他一相,以这个心相我们要会到他的这个法;这个叫做平等互摄;

平常行:在也不能平常去了,所谓平常就是当下,行住坐卧皆为平常,行不平常,我们的行有目的,住不平常,我们的住要达到某种境界,坐不平常,证量上要几禅几禅,行有所目的,坐要达到目的;卧不平常,种种幻想;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我们每一样的都不平常,因不寻常故,与般若心不能相应;其实平常的体就是……佛陀在任何一部经典行了很多不寻常之事,象华严经呢,地藏经呢,还有妙法莲华经啊,很多经典都行了很多不平常之事;动我们的心,金刚经是吃吃喝喝的,非常明了的,非常直接的;每个众生都可以信受,每个众生都可以听得到,每个众生都可以含摄其中,那么说很多的经典,为什么六祖坛经,或者禅宗里面哪么多的禅和子,在我们中国来说影响力哪么大,其实就是个平常心;越是平常心能量越大,所有的惊动我们心的哪个体,都是一种感化加持,令我们生信故,但是此法门是直接将金刚心交给我们,破我们的怀疑。但是呢我们全盘的接受佛陀的这个金刚经,破我们的烦恼;这部经典金刚经太直接了,一切经典都有种种神光,眉目间放光,头顶放光啊,身体放光啊,鼻子放光啊,手放光啊,种种放光,只为惊动众生的心而已;众生听到以后呢?用这种方法也就是不平常心,不平常的事情就有不平常的法显现,但是平常的事情正好是训练我们平常的心;我们的本来面目;

在这个不平常的体里面,说降伏其心啊,在别的经典里面讲我们要广度众生,心不厌倦,要对一切众生生起信心,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都强调任劳任怨,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讲,众生哪么多,哪么难度,我怎么度得尽呢?看到芸芸的众生,一个都度不了,能发起勇猛的心吗?既然你有种种出家的威德力,或者你放光的力量,能令我发心,很多众生都会退,不会安住的;但是金刚经这部经典不然:非常的平实,用一个平常的心,你全部接受了他,众生就度尽了;你佛已经成就了;你所有哪些无尽的众生一刹那间全部度尽了;哪种安心,哪种破疑断惑,哪种觉,哪种解脱,哪份安心自在,是不可思议的;可以看出金刚经非常的重要;所以金刚经象无量寿经一样,一切经典都阔开我们的心胸,要我们的心量达到广大,唯有金刚经和无量寿经,念此一念,一念生清净心者,……就是当下一个平常心,金刚经里讲,一心于法界,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你一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就遍满十方,这个叫易受,但是金刚经也是如此,当下一个平常心,一信而植入,也是个难信之法,信金刚经这个难信之体,顿悟之体,无量寿经跟这个金刚经断疑生信,都是讲信的;都是难信之法。

三昧行:一切三昧现前,佛陀住世啊,一切三昧都会现前;他是圆融无碍无我的大空三昧,就是说十方诸佛在实相之中,他安住实相的这个体,上圆融十方诸佛,下大悲心圆融于十方众生,不离实相,圆融于十方诸佛不离实相,一切智一切体,一切悲一切众生,都在他三昧里边,什么叫三昧呢?就是正受的意思,正就是佛的知见,什么正知见呢?不以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的感官为根本,是以心和实相相应,与实相相应故这一刹那时间如如不动,他不是用耳朵听到哪个声音而感受,我们往往哪个里边会起妄识,但是呢我们用心,什么叫用心呢?通达实相体,了知这个世界是实相体,哪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然后用哪个心会于法界,法界心,实相与实相相应的这个体,这个体完全是佛的受,用心来受,心与实相受,觉与法相应,觉与实相相应,觉与无妄相应,哪一刹那叫正受,妄受,我们的快乐都是感官,都是妄见。所以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都是在三昧之中,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无法可说,讲法的法还是实相,是名为说法,是众生之妄见;以为有法可说,这是谤佛,所以呢释迦牟尼佛说法都在实相之中,每讲一句话都在实相的体里面,并且不离相;不是说另外有实相可得。

就是我现在给你讲法,就是实相,所以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都在实相的体上面,所以释迦牟尼佛生老病死、行住坐卧,你看到的这个生生灭灭,现前不现前的你看到的这个相,大相小相,做种种事说种种理,说种种法,所做的种种戒律,规矩,都是实相的体,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能闻到这个实相体,实相体跟众生融成一体;我们要从这里面悟入的话,那么说我们的行住坐卧跟实相相应了,我们一切戒行规矩,与实相相应了,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所说的一切法,跟实相相应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我吗?你生起这种大信心的时候,无处不在实相当中,说法而无说,持戒而无戒可持;所做事无事可做;遵循所有的规矩又无规可立;一切融于实相,同于实相,没有第二个妄见;所以你一天到晚行住坐卧安住实相当中,这种自在,这种清净,这种安祥,这种三昧,都会现前;你跟佛是无二无别的,为什么呢?佛无相故,有相即无相,是实相故,你能悟到的是个实相,和佛陀所证的实相无二无别,你与实相相应故,三昧就现前;你一天到晚跟佛陀是同体的;没有男相得,没有女相走,佛相无相,好象有三十二相,有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就是三十二相,如果我们是非相,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就是非相,非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三十二相;你悟到了非相,实相,其实就是三十二相,所以呢是名三十二相;如果你认为三十二相实有者,与实相不能相应,独立出一个三十二相,就变成偏执,所以呢三十二相我们具足故,我们只要与实相相应,佛陀的三十二相就没立,你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你认为转轮圣王也是佛吗?所以佛陀讲三十二相不是如来;三十二相不是实相,因为三十二相妄相,了知它非相就是实相,所以看到三十二相就是你现前的实相,不二故;所以你悟到这个道理,你了知实相就是这样了;

也就是说你一天到晚跟佛陀一样,行住坐卧都在三昧当中,以后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实相了,我们上殿也是实相,我们吃饭也是实相,我们念佛也是实相,那你天天在实相里面,你不是在三昧里边吗?是不是?这个就是三昧;你天天如是,迷了就迷失了实相,所谓迷觉只是一念,所以六祖大师讲:觉者即佛,迷者就是凡夫;你觉悟了当体就是实相,那有什么佛可得呢?你迷了就众生现前了,众生现前,就佛也失去了,众生也度不了了,业障也现前了。佛现前了,众生就没有了,三昧现前了;懂得这个道理,所做一切事情皆是实相。

那你就在这个世界,大家想一想,你们以后回去做?怎么做?你走路也是实相,你睡觉也是实相,你上殿也是实相,都是安住在实相里面,在实相的体上面;实相无相即是非相,有相就不是实相,有分别故,这个是实相!那个才是实相;分别故起妄,动妄了,有妄念就不能如如不动;就是无所来无所去的体,不能安住,你有妄念,哪个是实相,哪个不是实相?哪个道理是实相,哪个道理不是实相?都是妄见思维;(思维之妄才是源头之妄根本之妄)哪个这个道理是实相,哪个道理不是实相?都是我们绞尽脑汁的思维,(与实相根本不相干),破我们的什么呢?破我们的分别心,破我们的妄念,我们不要去执著于什么是实相,过去一个讲:不要看我有多大的智慧,是看你多少妄见而已啊;(修行中我们常常喜欢检点我们的智慧,并且形成顽固习惯,其实检点还有多少妄见才更加的重要啊,才更显修行之功啊)我们看看我们有多少妄见呢?所以你一天到晚行住坐卧的时候,还有没有认为:哪个地方是实相?哪个地方不是实相呢?哪个地方重要,哪个地方不重要?哪个地方圆满哪个地方不圆满?还有没有这个念头?如果你有此念叫妄见,妄念;如果你这个念头没有了,那就对了;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清净之中,无处不在实相之中,所以呢你一天到晚安住在实相的体上面,没有我得了;所以你的吃喝拉撒……如果久久的住下去,就叫做安住实相不动。到任何地方说法自在。说一切法如如不动,因为众生……并且你说法是无话可说;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心齐才通灵,佛陀不会去找众生诸法呢?佛陀观缘起,缘和故,而生实相;缘不和不生实相,如果你找众生,到处找众生去度,那你心中起妄念,认为你当下不是众生,我们哪个地方不是众生呢?花也是众生;瓶子也是众生,你把它度了众生就度尽了;如果你认为花不是众生,还有另外众生可度吗?我们有起分别就是有众生可度,不起分别就无众生可度,无处不是众生;你要度众生,花也是众生,……,

你哪个地方去找众生呢?真正的佛是不找众生的,一切完全是缘和,缘起,由缘和故,缘和起实相,只有缘和的体才能显现出实相,我们攀缘怎么能生实相呢?攀缘不叫实相,我们坐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当下就是实相,度众生就度尽了;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个缘起,不以缘起攀缘哪个地方,不知道当下就是众生;在你起心动念的时候,当下就是众生;当下众生当下度;当下度的时候,当下实相,所以你到哪个地方都是缘起,你走到哪个地方,堕在哪个地方,都是这种实相安住,如如不动;见到什么人,缘和了,给他讲法,缘不和,不要作声,不需要讲话的,为什么呢?缘和合了,才会生实相,缘不合和不会生实相的;有攀缘起妄念,这和实相是不能相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如如不动,过去讲法为什么要香花供养呢?其缘和故;众生攀缘来的,你跟佛攀缘,佛跟你起缘起,和合故,这叫香花供养,香花供养是为了缘和故;缘和顺故,能起实相,缘不和,释迦牟尼佛还不会讲金刚经呢?金刚经是缘起成熟了,才会讲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生活中,每一个动念都是因为众生缘熟故,不会因为众生缘不熟故意找他;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讲释迦牟尼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与众生同体故,大悲他时时刻刻顺应众生,他这个同体大悲是应众生的心念来说的,事实上佛陀的境界在真如之中,没有众生之见,佛陀是如如不动的,他安住在这个世间,常常好象在行走,众生跟他的因缘成熟了,他就应了;我们要感受到他的三昧跟我们的心相应。

何谓密行?何谓心法?密法?如何能弃思维以心会于密意?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做的,他善护念,善咐嘱;善护念跟心相应,善咐嘱是金刚心,是为示现因地密行,释迦牟尼佛,这段话,“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是因地密行,什么叫因地密行呢?佛陀的真如实性,是秘密之中,秘就是永远不会示现的,只有心会不可言谈,言谈出来都不叫密;所以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行住坐卧,吃饭穿衣讲法,都是因地密行,密就是实相,因就是我们众生,那么说他来这个世界,他以实相来的,不是以众生因来的,绝对不是以众生因来的,所以他叫因地密行,密行者,我们用显相的东西来看释迦牟尼佛都是错误的,佛陀秘密处跟我们同体,只有你用心会,(决疑),绝言词,绝对待,才能够会得到;你所讲话,走路表达,这个体都是假的,只有言词道断,只可心会,过去讲,心在哪里,找心,了不可得,当下就悟了;密行是什么?真正的是言词道断,大家不知道能不能会得到;我现在跟你讲话,讲法,但是我的密行你看不到;你只是听到我的声音,然后你脑袋里想啊想的,你不知道,哪个声音就是你的心地啊,如果你会到了这一刹那的时候,哪有言词呢?我现在讲话的声音就是你的实相呢?就是你的心地啊;你的心地在我这个地方,并不在你的思维里面啊;不在你的妄见里边啊;就在我的这个声音里面啊;是不是?你的心地就在密行里边。在虚空里边,在大地里面;在草木山河里面;山河大地,树木丛林,鸟语花香这个里面都有你的密行,秘密,但是呢永远不会出来;你不管怎么讲怎么说,他都不会出来;你只有心会吧;当时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说:我有密法,传于大众。这些大阿罗汉都呆了,平时法执很重啊,期待啊,热求啊,盼望啊,激动啊,疑惑啊,到底是什么呢?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纳受心地啊。心地就是弹指一念之间啊;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有心法,传于迦叶”,什么心法,我们得到了没有啊。

密法非思维之能,思维歇,密法才会显

(师微笑)我讲金刚经,也有心法传授,你得到了没有啊。你是不是觉得后面还有珍贵的东西啊,我们天天在找东西,我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识啊,我要得到很多知见,很多思维啊;你想得什么东西你讲?金刚经讲完以后,你什么都没有了;那就对了,知道吧;就是要传这个心法;密,永远是密。大家要紧紧记住,如果你要是修密法,永远不要找到,以心来会,才懂密法。如果不会心会你得到的密法都是假的,所以在密宗里修密法,你一定要得到心法;就是开悟的一刹那,得不到心法你就……你象现在说把什么经典翻译出来,作者翻译出来,读给你听,都是错误的;密法不可宣,如果把密法宣出来还叫密吗?密是心会,要你用心来会,完全是断绝言词的,表达出来都是错误的。所以我这样绞尽脑汁的讲,无非是把这个心地的密法告诉你;但是无论我怎么说我也不能给你啊,我也没法给你啊;因为就在我讲话的声音里面,不在你思维的哪个地方呢?思维有什么用;你在想,你在表达,你在讲话,你讲有什么用?你讲?就在我讲话的声音里面,这就是我的心地,你怎么讲?你怎么开口,你能将我的声音在你的口里表达吗?你讲的是你的声音,跟我有什么关系?那你表达的东西,我都知道了,你讲话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我不管的,因为我得到心法了;所以我马上会于法的时候,你讲什么话都可以了;你乱讲都可以了,因为我得到心法了;因为我得到心法,你怎么讲都对的;因为我在绝对处,无善无恶,无来无去,无上无下,无高无低,你讲什么?善恶、好坏、杀人、放火,对我来讲我听不到了;我只知道心地之法里面没有善恶没有好坏、没有高低,没有大小,无来无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哪来的这些题呢?得到心法,无有言词;我可以得到你的心法,但是你得不到我的心法,一得全得;一悟全悟,你悟到了就全悟了,所以你给我解释,给我表达,都没法去会;你真正会到了,是什么样子的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因地密行,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这个相啊,他是密行而来啊;

道平常之行:薄地凡夫业障深重,今欲回光返照,不以善为启迪,不以善为诱导随喜种种神行,因为这部经典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了道这部经典出来,说了三十年的安住法,说四谛,说苦集灭道,说因缘种种小乘之法,众生执著于这个法,但是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啊,因为他说的法跟众生心缘相应的这个体,但是为了众生能够跟佛心相应,佛陀用种种方法诱导,但是众生自古以来业障非常的深重,要欲令众生回光返照,故说此经,令众生还本故,而一旦还本的话,必须要用实相,不可以用其它的相,以平常相包容众生平常的心,法师在哪里?法师就是这个样子的,跟我有什么区别啊?平常心即平常法,一平常让众生平常,他的目的是让众生能平常下来,众生好奇心很重啊,常常求于不平常;不落于此当下,不甘心自己的当下,佛陀讲法,因为我们对佛陀有无上的恭敬,平时现种种不平常的事情,而在此金刚经中现平常之事,导致于众生有平常之见。

不以为释迦牟尼佛高高在上,因为当时在印度的时候,当时很多象婆罗门教啊,或者说认识了种种妄见,很多的经典很多算命,天文地理,种种这些东西都懂啊,并且还有种种异相,所有外道都是用明暗,你看现在这个社会,你当官当省长了当县长了,用不平常的东西来诱导于众生,社会上所有的外道无不如是(识得于平常之处用功,能够于平常之处用功,以平常之心用功,于平常之处见大光明藏才是修行上路了,检点我们自己有多少平常之功呢?)。因为众生常常以这种心来熏陶与熏习,所以我们心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不平常心,来熏习自己的习性。现在平常的东西一下子到你面前,很难接受。是故佛陀常常讲到……诱导于众生,但是金刚经里面完全是导入众生啊进入平常之体,就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乞食种种知见,释迦牟尼佛讲次第法并不违背平常心之道,后面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阿那含能作是念吗?须陀洹能作是念吗?阿罗汉能作是念吗?须菩提说:一去来实无去来,一去实不去,阿罗汉得道实在是没有道可得,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法里面本身,是跟平常心相应的,但是众生执著于法,认为有须陀洹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总认为有这样一个名字存在。不知道名字的实修法,不知道法的实相的体,应该都是无相的;

但是我们执著于名言,执著于修法,执著于道,执著于果德,我们有四禅八定,初禅者:心空及第,二禅:法至极地;三禅:性至极地;四禅:无生至极地;讲到极地的时候呢,就是无为。就是无相,心无本无相故,法本无相故,无生本无相故,阿罗汉证的时候还是无相故;因为他这个体是无相的体,无得的体,那么说要在分别的讲,……

比如杯子在这个地方,颜色是空的,众生说这个颜色是空的,这个圆形是空的,众生说这个圆形是空的;这个蓝色实在是空的,众生认为这个蓝的是空的,这个里面水是空的,众生认为这个水是空的,玻璃是空的,认为这个玻璃是空的,啊建立六七个法出来了;把七个法分开来,有颜色空,有圆形空……其实它讲的是空的体,并不是有个什么圆啊,蓝色,玻璃啊,瓶内瓶外啊,这个形体叫众生的执著,众生执法反而是对法的执著,不能够融会一体,融会一空;讲心空,是心的一面空,讲声空,是声的一面空,讲法空是法的一面空;但是我们执著于心空法空,产生一个名言的执著。其实你把它汇在一块的时候,全是空与实相是相应的,其实呢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会于实相,是不为障碍的;没有任何障碍;众生的心呢执彼是此,执此是彼;讲法的时候,心不实,讲心的时候法不实(执),真是此就是彼,妄心总是要升起;念念妄心生起,象授菩萨戒时:不杀生就是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不邪淫,不邪淫就是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饮酒;众生在不杀生的时候,我问你能不能偷盗啊?叫你不偷盗的时候,哎能不能邪淫啊?……他老是要问,问了很多出来;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地,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就象梵网经里面讲的,犹如网孔互互相摄,但是我们总是将这个东西分开隔裂开来,比如说到北京去不要执著啊,他就问到天津可不可以执著呢?答:到天津也不要执著;问:到南京去可不可以呢?答:到南京也不可执著;非要把他讲得如此清楚明白才可以。啊,师父讲了到北京不要执著,到天津不要执著,到南京也不可执著;老是在这个方向上下功夫,这就是小乘修行中常常出现的,执此失彼,执彼失此的情形;一根筯不能转弯。众生就是这样的,往往将一根筯抓住,老是问过来问过去,没完没了,不亦乐乎;不知道一解脱一切解脱的体,所以我们众生不知道其实什么须陀洹、阿那含、斯陀含、阿罗汉其实是合在一起的一个体,不是四个,众生总是习惯分开来看,隔裂来修;为什么妙法莲华经上讲三乘皆是一谛呢?三乘就是无上乘呢?讲三乘其实只是众生的分别执著,其实三乘就是一乘,一个自解脱也是空,你得了二个解脱不还是空吗?一百个人解脱,不还是一个个的空吗?因为一百个人也是哪一个空,二个人也是哪一个空,一个人也是一个空,难道有区别吗?其实没有区别,总认为小乘是一人得度,中乘有二三人可度,大乘是很多人可度;执著于大小中的名词,不知道一人空,二人空,一百人也是空;他当下是无二故,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别;但是我们众生执著,以为有大小中乘;其实都是一乘,所以释迦牟尼佛说金刚经不违背他平时所讲的经典;不讲金刚经,众生没有办法知道,所以为显第一乘,为破众生种种妄见故,所以把众生的种种妄见给破掉了;南摩阿弥陀佛。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信愿行,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没有丝毫怀疑。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部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不停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佛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太理解很多人信佛只为升官发财获得财富要有三方面认识。一,因果。只有肯施与的才能得到,这就是福报,是六度中的施舍。二..

由于地藏菩萨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十轮经》卷一说:“诸大菩萨所,于万劫中,至心皈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皈依,称名念诵..

佛教的咒语本意是“真言”,因为宇宙的秘密也是心灵的秘密,心物一元,佛咒是一种“语密”,为梵语的音译,现已没有统一而确切的汉语义译的成份,常含有诸佛菩萨和一些护法..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所谓“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

成佛之道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前《药师山通讯》中,笔者曾经提及成佛之道概分五阶段,本文将此五阶段中最重要之处提出说明,以为画龙点睛之作,给有缘读者参考,请多指教..

关于常福法师

常福法师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常福法师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常福法师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常福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