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请问学习经典时,除了熟记之外,要如何融会贯通,才能像老师一样,随意引经据典,流畅无阻碍。
问:请问学习经典时,除了熟记之外,要如何融会贯通,才能像老师一样,随意引经据典,流畅无阻碍。答:我有时候还是会讲得很不顺,大家特别疼惜我,舍不得嫌弃。讲话流畅最重要的,我们在家里跟自己的家人谈话的时候流不流畅?你会不会跟你爸爸讲话:爸,等一下!我来拿草稿。不可能的。在心态上就是跟我们的家人在谈话,你就不会有紧张、得失心很重;再来很重要的一点,「诚于中,形于外」,不是在那里琢磨这句怎么讲、那句怎么讲,而是我们的心境能否感受到圣贤人的存心。你看《德育故事》,这个圣哲人他的心境你完全体会到了,你一定讲得出来。你好像当下就跟他神交一样,你把他的心声都可以讲得出来,而且边讲的时候他还会加持你。杨淑芬老师当初在澳洲,她看《四库荟要》常常都看到痛哭流涕,止不住眼泪,感受到祖宗德行的风范,感动至深。老师每次上台也没有稿,上台之前,古圣先贤、观世音菩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部请过来,这也是我们的师承。李炳南老师说讲经要「至诚感通」,等你开悟再来讲可能都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现在体会一分,供养一分,而法布施得什么?聪明智慧。在学习当中还是那一句,「慕贤当慕其心」,而且我们今天也提到要放下分别执着,智慧才会显,绝对不是台上才叫讲台,什么时候是讲台?什么时候是法布施?随时随地。今天我们在跟亲朋好友讲话,有时候几句都是随便的话,突然上讲台了变得很正经,行吗?有时候会很难受。我们一些老师以前的习惯就会揶揄人家两句,调侃人家两句,这时候我都会劝他不要这样,因为你这样的心态跟经典不相应。你在处事待人当中完全跟它们相应的心境,你看也好、讲也好,都觉得很自在,所以要言行一致。在弘扬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时时想到师父一段重要的教诲,说了不一定做得到,那还要不要说?要。可是在说当中要有警觉性,我做到没有?惭愧,我说了,我还没做到,我要更努力,有这个警觉性。「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不能行,他很努力要去实践,还没有达到,但是他那个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当然假如说一套做一套,那绝对不行。能说不能行,他还没有契入,可是他很努力,这时候也是值得我们尊重。「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做到了就一定能说。我们希望能够左右逢源,最重要的还是要解行相应,你如果有悟处,自己有悟处,那是如数家珍,不会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