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27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金刚经?金刚经本身就是开显我们的如来藏,如来光明也就是破我们的无明,因为我们众生本来是佛;但是无明妄动,妄生诸境,才动了有住妄心;无明生起,整个世界一片无明黑暗,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妄识是无边无际的,所造的业是无边无际的。若要靠我们自己的心力,靠我们的思维意识,来断来灭,就像头发掉进大海寻找不到自己,就像鸡蛋踫石头一样,一下子就没有了;我们没有办法用我们自己的能力,来破我们的无明。我们流转三界为什么,其实是我们不用真心,我们在用“识”、在用无明烦恼做事。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意为根本;没有意,眼耳鼻舌身就不起作用;正如六度以般若为根本一样;六根以意为根本;把意降伏了,这个般若光明就出来了。佛譬喻说过我们有个心王,被六贼所擒放到地窖中去了,六贼就是六根,产生了妄动,然后把我们身心全部搞乱了。三界虚幻的体都是无明之体,就像大千世界黑暗一片,全部是我们的识;我们的意识断,无明断,妄自消;如太阳出来,黑暗就消失掉了。只有通过闻法的因缘,依闻法明心见性。涅磐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有佛性皆当做佛,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善根,是从我们本心佛性里生出来的,不管你怎么样的疑惑怎么样的无明,都还是会有一念善根在;这个善根是个信体,是我们本来的佛心里面发出来的。虽然在无明当中,但恍恍惚惚中还有一个觉性在那里,这个觉性就深深的藏在妄里面;这个觉性是妄的来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指闻性;但不经历闻法的因缘,你的觉性是不会动的;在惨酷的六道轮回当中,根本就没有自己觉悟的机会;根本没办法发现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觉性。所以通过闻法来惊动我们的觉性,我们的觉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大光明藏,但是被这些妄、无明所遮盖。你执着了无明虚妄之体,所以你的光明不能展现,你通过闻法的因缘,一旦心明见性,如太阳照破尽千年黑暗。
我们想要即身成佛也好,明心见性成佛也好,往生净土也好,如果想当生成就,唯此般若一门。般若之门在于闻思,因为闻思如光明照破一切无明痴暗,真如自性显露,世间都变成微妙庄严;所以我们闻法比念佛还要重要。闻是明心的,思能见性,对闻法不感兴趣者,如何明心见性呢,不明心如何破无明呢?如果你在无明当中,在枝末当中搞来搞去的,不从根本处下手;无明上面能生烦恼,见惑和思惑烦恼;你在枝末上断来断去,总难解决,还不如从根本上破无明处下手;根断则枝末无所立。妄的体是什么?妄是没有体虚妄的;如果你要是灭妄,就像竹篮打水终了还空;只不过是识的妄想而已。如果你在妄上面下功夫,在烦恼上面下功夫,有人说用这个方法灭这个烦恼,用那个方法灭那个烦恼,结果呢,烦恼还是此起彼生,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妄本无实,水中之月,那是枝末之事。从根本处下手,必须灭无明。所以明心非常重要,不管哪部经典上面,都会讲到明心见性的问题。妙法莲华经讲三乘即是一乘,华严经52位法身大士无非毗卢遮那佛一身所显,其实52位法身大士如幻如化;都是毗卢遮那佛的报化身;在净土法门来讲皆属于阿弥陀佛了,在金刚经直指见性破无明都属于见法身;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分法身显现,哪还有一切体呢?不管哪部经,都是以闻而悟,悟可以破无明,我们为什么要悟呢?悟这个心起什么作用呢?无非是破我们的无明;无明破,烦恼就破。并不是说我们闻过之后,不破无明,当成世间聪明谈着玩。如果你闻金刚经烦恼不破的话,那你肯定变成“识”见,为什么呢?识见叫世智聪辩;变成狂慧。你不用直接去破烦恼那怎么行,无明破,烦恼自破的,这是闻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妙用啊!这样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降伏其心。
昨天讲到“安心门”,求慧求福,你应该知道福和戒律,和般若智慧是相通的,不要以为我闻了金刚经后就不去修福了,不要福了,不要戒律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很多人闻了金刚经后,住在深山老林里面,也不去利益众生了,这叫空吗?戒律和福报是进入大乘的般若之门;他们不知道金刚经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中生起来的,发无上正觉心;不是说我自己清净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是做一切法无所住,自利利他。真正开悟的人,没有一个不舍弃生命,利益众生而无执着;哪个祖师说我悟了以后住在深山老林里面不动了?都是舍弃生命,为法忘躯。无所住故,无所住并不是说离开住的体,另外有所无住啊!你说我不度众生,众生是空的嘛?这个是断见;我要度众生啊,广度众生,誓死不退啊,这个是情见;断见情见都是错误的,应该在当下的体里面,无住而生其心。释迦牟尼佛对于众生起寂灭想,对诸佛生有想,这个有的体就是诸佛之无住体;菩萨供养利益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而诸佛与众生无有差别故,这里面无执,无住,无念,妙行,这是不可思议妙行,言辞道断的。都是用心来会的,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出家人长了都知道无所执的道理,这种无执的心态我们出家人都有,如果这种心态没有的话,你就白出家了;出家就根本就毫无意义;出家人这点心,都不了解,都不通达,那还算出家人吗?一般的高僧大德更很清晰,度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毫无执著;度众生才是供养诸佛,度一切众生,无执著故,故无众生可度。绝对不是说,我度众生可以,不度众生也可以,这完全是世间之见,凡夫俗人之情见。释迦牟尼佛刹那刹那的都在度众生,与众生是一体的,每秒钟都在度众生。菩萨度众生,因为众生是佛的体,他是供养诸佛。把三界当作法门来修,这个三界都是供养诸佛的体。有所住,就是众生的执着体;无所住,是诸佛的体。应无所住,诸佛众生同一体,无有差别故。众生本无住即是佛啊,供养众生即是供养诸佛,供养诸佛又没有离开众生。这叫起慧。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做的,是故我们当这样做。
善护念,善付嘱;护念即是付嘱,付嘱即是护念。付嘱于心地,护念于众生。护念与付嘱是一体不二的;你把护念当一个体,把付嘱当一个体,意思是护念的时候就离开心了?讲付嘱的时候那就是没有护念了?护念跟付嘱是一体的,是相互没有障碍的。众生在护念的时候,在想我在帮助你;他不知道护念的本体就是一个无执著的体。原来护念就是我的心啊;所以护念我心啊!护念我的心也就是付嘱我的心的时候,是没有众生的,这个就是会于心法。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叫护念。然后咐嘱于本心,还是吃饭穿衣睡觉。但是我们众生妄执,为什么会妄执呢?不依佛故;不守戒故;忘记众生;就变成我见;我见生出后,讲的再好的东西,在他面前他的妄见还是非常的深厚的。
有了这部金刚经者,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有福有慧之人,与佛说无住相应故;跟付嘱相应故,跟善护念相应故。众生有求福的心,有求戒的心,有戒有福的念,这是佛本来的无住心,暗合于妙道。暗合于什么妙道呢?因为此众生相即是佛相,有求福之心,有求戒之心,有得戒之心,众生相就是无住佛相,因无住善因故。因求戒故,得大戒;因求福故,得大福;是故众生有求必有感召,跟经典会相应。经题“一切佛从此经出”;清净无住戒从此经出,如果你无求福慧之心,能得到无住清净戒法吗?能得到广大之福德吗?得不到的时候,你有住就流转三界;你就越走越远背道而行。这个福就是善根;都具备了善男子、善女人之本;因为这个本不可能离开众生的,这是众生的自性,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佛跟众生一体,那众生就跟佛一体,你只要有这种心存在,证明你就具足了。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跟佛相应故。一切众生皆已经具足。
我们的实相,真如实性;就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是故不离相,不离体。法身在哪里呢?不是离开相,离开体后另外有个法身可得,法身就在这个相体上面,也就在这个无住体上面,是名法身。把它起个名字,他叫法身。离开此相,与大悲心不能相应故,离开此体,跟众生心不能相应故,那还叫法身吗?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安心门就具足了。
依止门:一切学人都应该依止衣服、吃饭和行住坐卧,我们众生往往是以妄制妄作为依止。比如说打坐啊,我们依止于打坐去了。打坐是妄执的体,如果你没有看到觉性,纯粹是妄。过去一个禅师打坐欲成佛,某祖师在他旁边磨砖,他问磨砖干什么,答磨砖成镜。问磨砖岂能成镜。答打坐岂能成佛。打坐本是妄,是个妄见,为了打坐,为了成佛,以妄制妄,执相为本,何得真如?我们本是尽虚空遍法界平等之体,若依独立的体来建立自性能见本体的话,修恒河沙劫也是无益。所以众生是以妄制妄,以为吃饭可以解决肚子饿的问题,吃饱了好像解决了,一下子又饿了。永远不可能解决。因为抓住的是妄的体,就像猴子水中捞月一样,捞了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众生往往是执著于尘劳,把这个尘劳在里面绕来绕去的,往往是著相。另一种人在社会上为名为利,劳其筋骨,以为名利可以安抚其心;把名利当做依止了。所以众生不要依止于相。包括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时候就很清净,不念的时候就不清净了,那你是依止于一个妄见;依止的那个清净的体执着是个妄体;执妄为真的话,那是三界虚幻之体,执那个“识”的话,那不还在三界之中?没有那个经典告诉你可以“执妄成佛”啊!我们三界就因妄识为根本啊,妄识即无明的根本,不破无明,你学什么?若以妄制妄,连执魔都不能消除。
阿罗汉还有执魔,他执著于清净,进入偏空。他依这个世界都是空理修行的,然后进入寂灭安住空不动,这个世间就不住了;以为有空可得,随空而去。但是你说空,难道这个三界就不随你走了吗?万法唯心三界亦唯心啊,三界就是你的识;你动任何念头,三界就跟你心走。你偏空的话,三界就跟着你的空里了。因果是不空的,你什么样的心三界就以什么样的境与你相应。外道认为:浊者入地,清者上天,中间虚无。我不是浊体不下地,我不是轻体不上天;我在中间是虚无之体,什么都不是,那个就是我。道教以为有个“清虚”境界,那个才是真正的我。初听好像确是如此,上虚不住,下沉不住,中间那个虚无的体不就是我吗?这是外道,这是断见。认为中间还有个虚无可得,外道与二乘往往住在这个体上面,很麻烦的。一般人都在执魔上面下功夫,你不能说他完全不对;他确实获得一些清净之法,有人一刹那之间还可以证得阿罗汉,他只要把这个虚无之身一破,马上融入到法界里面去了,浊清轻重全部没有了。不在这边不在那边的分别心他抛去了。佛法跟外道有个不共的地方:佛在一切法里面建立不共体,并不是离开法另有不共。所以十法界就是九法界,九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在九法界里面,离开九法界没有另外一个十法界可得。认为有个十法界可得的这个体,一定是妄见,这个叫做头上按头。就像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如果你离开此世界去找极乐世界,是个妄见之体;离开此世界有佛可成,也是个妄体,妄上加妄;以为有彼世界可成,完全是有分别心,那是不能相应的。这个是很微妙的,但是我们众生呢,往往以妄制妄,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变成以妄制妄。
现在有非常有名的高僧大德,讲过:净土法门,以妄制妄,这个话肯定是有问题的。妄是识界是三界之体,怎么可能出三界呢?这本身知见上就是有问题。很早以前,当时我认为净土法门可能是这样子的,后来还是把这种观念放下了。因为用阿弥陀佛制服我们的妄见,把念阿弥陀佛当作妄,以妄制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像金刚经一样讲实相,你把实相独立起来,那就变成妄见了,就变成以妄制妄了。众生往往皈依的时候,都皈依错了,依止的这个体错了。我们依止什么呢?其实依止于金刚经是最好不过了。金刚经讲过: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空有不二的法,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双重性的,又是有法,又是空法,有法里面是对于众生来讲的,无住法空是对于佛来讲的。这一句话,是暗合于自利利他的无上菩提心,你生起了应无所住这个心的时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在里面。你一定要记住,应无所住不是舍离,只是个应无所住而已;应无所住就是佛心,就是实相。净土法门有个方便立言:上供养诸佛,下化众生;上供诸佛这个心体就是下化众生;下化众生的相就是上供诸佛体,应无所住,上供诸佛;应无所住,下化众生;下化众生与上供诸佛是一体的。无众生可度,为什么呢?众生是佛故;无佛可成,因为诸佛是众生故;诸佛就是众生,众生又是佛,佛跟众生是一体的,那就是我的心;这个当下的体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个世界没有众生可度,没有诸佛可成,为什么呢?应无所住,佛已成尽,应无所住,众生度尽;众生度尽,佛已成尽,当下的这个体就寂灭的。无众生的时候你的心就是诸佛,无诸佛可成呢就是法界,就是众生;众生即佛,又是众生,你通达这个道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度我们的畏惧心、恐惧心、贪婪心、懒惰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其实这里面,一念就具足了。在此世界广度众生,其实是供养诸佛,没有众生可度,所以我讲法时,没有法可说;虽说没有众生可度,其实天天在度众生,天天给众生在讲,但是呢,没有众生可度,应无所住啊。释迦牟尼佛虽然一天到晚讲法,但从来没有说什么法,为什么呢?对菩萨教言来讲,他在讲法的这个体,无非显示的是我们众生的心,他示现的无非是我们众生的心;他示现因地是我们众生的心。而他的自性呢安住在实相上面,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这个福德圆满并不是来自于无量劫的修行,其实只是刹那时间,一弹指他就可以出来。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因为时间的概念,是我们意识里面的抽象而已。那时间到底动不动呢?释迦牟尼佛一坐三大阿僧祇劫,这三大阿僧祇劫在法身里长度是没有的。太阳在转,钟在转,我们认为是一秒钟一秒钟在过的时候,这只是由于我们对时间的执著,产生了所谓的时间,如果我们的身体没有的时候,时间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时间其实就是清净的法身。时间是不动的,就像车轴一样,法界帮他转,他自己是不动的,法界在动的时候我们认为有个时间在,时间在的体是因为有个不动的体。有个东西在转的时候,我们认为是时间,时间怎么会动呢?我们错觉了,时间不动的当下没有时间,没有时间的体。就像经里讲的: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没有什么长短之分别,所以呢,众生是没有所谓的一岁二岁这种寿命。但是他修三大阿僧祇劫,一旦证到了如来之心的时候,原来是刹那一念就相应了,所以他成佛原来就是这么快速。他成佛的时候,尽未来际,他是一个体,就是昨天今天明天都在一个体上面,变成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总认为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但是他没有;金刚经讲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了不可得,没有现在过去未来,那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劫兆载修行呢?这是对于我们因地上众生而言的;众生破妄见的过程当中有三大阿僧祇劫;等你一旦证悟了实性的时候,没有三大阿僧祇劫的这种概念。所以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一念所成就。所以他一旦成就了,尽现在过去未来,都是32相80种随形好;所以依止一切情景及非有情景,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我们方便教言上讲,就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上供诸佛就是下化众生,下化众生就是上供诸佛;这是我们用遮止的方法会于佛心的一个次第,一个方法。当你会于金刚经的时候,他有另外的直指明心的体,如果你开悟了,明心了,这些言辞都不存在了。这部经典是为大乘者说,就是说是为大乘者说并不是为一般人而说的,并不是说是为了企图清净的一个人而说的,并不是说你获得一点小小的安心就算了,这个安心是在大乘里面安心的,并不是说我们住在深山老林里面的那个安心,并不是说我一天吃吃喝喝就算了。它这里面有无限激情啊,在行住坐卧上面充满信心,如果你一鸣就可以惊人,如果你不鸣就是很老实,但是心上的力量又大得无比。虽然在我们看来还是很老实,其实啊他可以飞天了,如果一乘上去你就可以飞天了,因你的信心含在你这个心里面,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但是呢说小的话一根针也插不下去,平常你就是这么平常,非常平常。
世尊,希有啊,希有就是人人不离他,当人人不认得,因为它太平常了,跟我们众生相应的那个太平常了,所以呢我们看不到。
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了解不走二边,不住也就是不要把你的心安住在相对的体上面,老是依法执法。也就是说我们修行过程之中不要疑,一般的众生做不到,你出门念啊弥陀佛都是为了自己求清净,或者说以感受为宗,一般的修行人基本上以感官不错,这样的修行很清净,它不是跟实相相应的这个体。不要在乎自己清净和不清净的相,直接观察于法的这个体,一闻信明心直接破无明的这个体,因为你不知道你有清净不清净是无明的法执。一念无住顿破无明,清净不清净不生,当时湛寂,圆明实性就显现出来了。那一刹那时间哪有什么清净和不清净?你走在这娑婆世界,如果你立即观照了马上就感受到,用这个体顿破无明的这种状态,是故一定要闻信现前,你闻到了,然后你信的体落于心,无明破的时候,这个虚空湛寂,圆妙真常啊,如如不动,内心非常的安详自在,你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湛寂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与大众同体,这个如幻如化的真实体在你面前呈现。意志力越强的人他感受得越强,意志力越弱的人他感受就越弱。闻若不信那就更麻烦,只依自己的见解不依佛经不依闻信不依明心不依金刚经,不依明心来观照,依自己的感官上面,或者思维上面,分别上面,或者学问上面,或者依自己的烦恼和清净对立方面来去感受的话,都与法很难相应,这也是修行的障碍。不管你是多么愚蠢,还是多么聪明,与般若不相应的话,那你怎么去讲都没有用的,诸法不相应故,知道吗?经典上面讲诸法如义,实相与第一义相应故,第一义就是跟如来相应,跟如来相应故,必须跟二谛相应,二谛为方便立名,二谛就是胜义谛和俗义谛,胜义谛和第一谛相应的。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降伏妄心,怎么降伏妄心呢?破无明,妄心自破,心自然降伏;不需要另外还有一个降伏。
缘起和合生诸实相的真意 破名言而入实相
“缘起生实相门”“缘起和合生诸实相”,因为众生缘起和合嘛,缘起和合就生实相,没有缘起实相怎么生呢?实相在缘起里面,离开缘起没有实相的,离开缘起就是无明,无明生相,依相而生实相,实相就在这个相里面,相就在无明里面,所以无明能生实相,无明生相相生实相,没有缘起就没有觉啊,没有觉怎么生实相呢?就像金矿,二山为身、矿为烦恼、金子为本性嘛,破二山就是破身见、破法见,破法见以后烦恼破则金出啊,如果说你烦恼不破,你金子怎么出来呢?明金烦恼即破,如果你找到了金子了,妄也就破了,金子就出来了。所以世间相叫烦恼,你金子在哪里啊?金就在矿里面呢。所以佛性在哪里呢?就在这个相上。实相在哪里呢?实相就在缘起里面。离开这个缘起哪来实相呢?所以缘起和合的时候即生实相。释迦牟尼佛讲这个二乘的教法,你把缘起当作一个法门来修,认为离实相好远,那么说见到实相还有缘起性空可得,这是小乘跟二乘的名言的习气,就是阿罗汉和缘觉。他认为有一个缘起性空,有一个空苦无常的法可修,把空苦无常和这个缘起当作一个法门,虽然已经证得阿罗汉他不舍名相、不舍名言。因为名言就是他的障碍,所以破名言故生实相,名言转为实相没有名言可得,所以小乘跟二乘他为什么不能够证得大乘的教法呢?就是把这个名言当成了实修之法,他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他不知道怎么破。他平时住在空苦无常上面,他认为空苦无常就是我实修之法;有的住在缘起性空,他认为缘起就是我实修之法。他把这个名言丢不掉。就像一个人住在家里面,他在外面没有家,你叫我离开这个家再去找一个家他不愿意干。离开此找彼他感到:呀!要发大乘心,意思就是说我要走出这个房门,走出房门他就找不到门了,不知道家在哪里,就是离开故住无有住可得,离开你现在住的地方他就没有住,没有住他就恐怖,是故他就不想发心了,他就不知道这个法上无住道理。其实你现在这个故住它只是个名言,就是这个家本来没有的,这个法没有的,你非要执著于这个名言,执著于法就是立名为家了。要没有遇到金刚经就很难破除他心中的名言。是故佛陀讲,他就问了:怎么样降伏其心呢?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要知道缘起就是实相之体,一旦你认识到这个问题,就解脱了。金刚经里不是讲吗,如来说凡夫非凡夫亦名凡夫,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实相非实相是名实相,他说你现在看到的凡夫并不是凡夫,名为凡夫,这个名为凡夫这句话非常的有妙意,名为凡夫就是实相,知道吗?实相就是真体,离开凡夫这个名言,名言这个体它就是实相,了解这个实相体就无法可得,就给它起个名字,就是不可以执著凡夫这个体,不要认为真的有凡夫可得。不是凡夫就是无住实相,知道吗?众生非众生是名为众生,非众生就讲应无所住,是名众生是代表这个因,不断、不灭此处、不坏此处、不坏此体成就彼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者实不去,生者实是生,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实质体就是这个地方,但是你绝对不能说这个地方是西方极乐世界。在名言上面建立这个地方是西方极乐世界那就麻烦了。是名众生,其实啊不是众生,建立无住之体,这个无住之体极乐世界就建立了,佛就建立了;所以这个世界是不住之体,无念之体,你知道了当下安心了。如果你执著认为有个众生可得,这个众生就是佛,就把妄见当作真了。一定要先知道非众生,如果不知道非众生,你就麻烦了。把这个众生的名言要把它破掉,你不能说我们离开缘起寻找实相是错误的,你说缘起体里面缘起的相就是实相那是错误的,一切相都是妄见。相上无相则生实相。
如何对妄想起观?如何入佛知见?
我们现在坐在一块就是妄见,无始以来流转习气,无明就生起来,既然无明生起来就是妄见,我知道这是妄见我不住故,这个妄见的体就是实相。我说你无住但是又不能离开这个体。就像我们前天讲月亮一样,跟月亮同转的时候它就是真如实体,如果你看到跟月亮转的时候,看到他有生有灭,有生灭是你的妄见,你离开妄见外面就是实相,你有妄见外面就不是实相,妄见不是实相。什么叫妄见呢?在实相里面另外见到一个我识,意识的识,识就独立出来了,识不在你那边也不在我那边,完全是个妄体,你不能说我的识在你那边看到一个识,为什么你那边的识不自见呢?你不能说识在我在边,如果在我这边应该有你们呢,为什么我自己不出来呢?不出来一个你们,非要看到你们才有呢?所以我这个识也不在你那边也不在我那边,是什么?是妄的,不可得的东西,现在你看到我这个缘起是妄,是你的见而已,是你的识在妄动,但是你离妄即真,我们那个觉里面闻到了,外面全是实相。所以不执著于妄,首先要信。信就是佛的知见,在佛的知见生起的时候,不断地去妄,你一刹那时间,你在回光返照的时候,一照到你这个妄不真实故,寂灭即现前,这个境界叫入佛知见。入佛知见跟悟佛知见还是有距离的,入佛知见去妄即真,这个真显现大家都是佛。但是妄里面有没有众生呢?妄里面没有众生,妄想的那个妄里面是没有众生的,只有妄念在,妄念去全是实相,外面还有众生可度吗?外面都是实相嘛。社会上有句话就叫借假修真,假着这个假体可以悟到真心,悟到真心之后就是舍妄,你一念观照外面的真心的时候没有众生全是妄见而已,识里面也没有众生,全部都是妄体,其实外面都是真的,提起真见的时候,安住真的时候,妄一下子就静了下来,一下寂灭了。你自己呢换个位子,一换位子,换到法界里面去了,真如自性就显现出来了,此时就会显现出不可思议的妙境!
顿悟的一刹那是什么样子的?
像社会上讲的用心会于世界,我们现在是与根尘相应,一旦你根尘脱落的时候心就显现出来,心与实相相应的时候那一刹那什么境界啊?那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知道吗?那个根尘脱落虚空粉碎,整个的世界变成大光明藏了,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跟佛的关系就中间有一层宣纸,非常薄的一张纸,一旦把这一层薄薄的妄脱离掉,大光明藏立即现前。这一层画就是识,那这层识就是我们的一个念,尽虚空遍法界就这么一个识的妄见。这点妄是对念想说的,念念念念有一天为什么叫顿悟了呢?顿悟的一刹那是什么样子的?这个念是极微极微的小,一旦啪的一声断掉,整个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么一刹那,很快就现前,所以我们断妄即真,你妄断了整个世界就是真的嘛,第七识打断了就证悟了,所以有人搞了一辈子就是搞的这个,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刹那时间就断掉了,那极乐世界大光明藏就现前了。如果你不断,你从来没听说过,你跟它就不能相应啊,跟智慧就不能相应啊,如果你知道了全体即是啊,所以光明显真呢,就是说你看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你妄自灭,自己会断的。所以要知道缘起是实相,离开缘起没有实相可得,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缘起里面正好是觉悟啊,让我们觉悟,能够识到自己的本性。
缘起如何与实相相联?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阿弥陀佛在哪里?
在前面我讲的是佛,佛陀是这么做的,佛陀在此世界现缘起现众生相,其实啊他是实相体,他来了我跟你说释迦牟尼佛来了,他现缘起,如果我们到释迦牟尼佛跟前他现的就是实相,缘起就是实相,我问你释迦牟呢佛有没有缘起之念?他绝对没有缘起之念,但是他确实有缘起相,所以他证悟的体啊就是缘起相,是实相体。如果没有缘起哪能生实相?如果实相与缘起毫无关系,他怎么来的呢?佛怎么来的呢?佛陀到我面前是什么呢?就是缘起,如果佛陀没有来只是个缘起的生处,佛陀本来是无来的,缘起而显,没有缘起他不能生,他没有这个相我们怎么去看佛啊?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不会显现在我们空中呢?因为我们注重缘起,他再生这个体的话,那我们不是头上安头吗?我们现在这个缘起本身就已经多余了,还加一个另外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现前,那么我们还在妄处去找了,就叫头上安头,其实我们的缘起里面已经有了它的实相。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在空中建有的,空中立有之法,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我们这个缘起里面。离开缘起没有西方极乐世界可得。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实相,但是我们怕有实相是空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显现出来。所以实相无相亦有相,空有不二的体。我常常的想,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为什么阿弥佗佛不来此世界,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刹那时间照十方国,然后里面现无量的诸佛在他方世界示现成等正觉,为什么阿弥佗佛自己不来呢?阿弥佗佛在哪里呢?在光里面,光就是阿弥佗佛的这个体,他如果出来以后呢,大家认为,咦,阿弥佗佛还是一个相,释迦牟尼佛示现就已经犯了错误了,他就因为示现我们还在六道轮回之中,阿弥佗佛再也不能示现了。阿弥佗佛无非是讲释迦牟尼佛的本体而已啊。阿弥佗佛正好是释迦牟尼佛示现他本身,他的本来,“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说阿弥佗佛倒底是什么样的呢?阿弥佗佛四十八大愿愿愿是为了度众生的。他自己有没有相呢?他那个三十二相还是他自己的愿里面建立的一个方便而已。事实上他无相。无相正好把释迦牟尼佛所圆寂的这个体显现出来了。讲阿弥佗佛就是讲释迦牟尼佛的实相,来了去了那是一个方便而已啊,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其实就是到他的实相。如果释迦牟尼佛是真的,那我们现在就应该成佛了,为什么还没有成佛?他是以相来示现的。我们不了解他无相的道理。如果了解无相,无相才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的本身。如果你不能够觉悟到这个道理,就麻烦了。所以净土法门跟这个金刚经,是非常的吻合。它没有任何遮止,直达直指。
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以凡起观,以凡夫的相起观照门。观是思维的意思,照是照著的意思。他是王子出家,示现成佛,王子也是众生的关注之人啊。一切众生都看着国王啊。观,观佛可以观到自心。照,照着佛,肯定是善根啊,佛稀有啊。观,是思维,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呢?所以释迦牟尼佛依众生的观照门而建立种种法,并不是佛来观照。佛陀应众生的观照体而建立了一切法门。众生好奇,咦,怎么还有佛呢?他马上起观照,起观注。所以释迦牟尼佛以般若之力,以光明之力,以本心之力,应众生心。就是吃饭、穿衣、睡觉,吃喝拉撒,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本身。你看,观经里面讲,孝敬父母、尊重师长,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东西,肯定跟阿弥佗佛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个关系。绝对不是说用神秘的态度把我们带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孝敬父母就能够往生?因为这个体跟阿弥佗佛这个光明相是相应的。因为相应故,因为它是理事圆融故,它是自他不二故,它是因果同时故,就因为因果同时,我们这个因跟佛陀的这个果德它是相应的,凡圣是同体的。你这样做的时候正好跟它这个体相应。
所以我们在此世界,持戒、修行、规矩,这些东西,是祖师所定,是佛所定。像持戒,认为这个戒就是佛心中生,持佛戒就是持佛心。此佛心无相故,此戒故无相。但是我们总认为,这是相啊,我们不应该执着啊。这叫偏,众生往往说,我们持戒了,但是不执着于持戒,这是错误的,因为在持戒的体里面应无所住,持戒坚固。认识到这个体是无住的,它就是心,是无相的。于相于无相,不做分别想。我们老是这是相啊,无相啊,老是分别,不知道有相无相皆是一心。持这个有相的体,就是无相的体,有相无相它是一个妙用而已。无相就是清静,妙用就是作为,你的作为从无住体里面显现出来的,所以持戒而无戒可持,却持戒坚固。所以呢我们偏执,以为我们不执着了就是可以不做了。执着不执着这个是要智慧来相应。你老是把这个东西产生了一个互相的冲突,就麻烦了,知道吗。所以我们放生,不执着于放生,那就懈怠,就不放生吧,那不是偏空吗?所以呢,放生里面无执着体,理事圆融,从理讲它是空的,从事上讲它是有的。理上是妙用,事上跟体是相应的。佛心是空的,戒从佛心生,戒就是空的,那我们持戒就是跟心是相应的。应该生起巨大的信心出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种自利利它的心,是一个充满信心的心,是你当下见佛的心。对于度众生来讲,你当下即度,此体本空故,你当下的一念跟佛心就相应了,就是佛。说佛吧,他又是无尽的众生,说度永度,你一天到晚度众生,但是呢当体又是佛,说度众生吧众生已经度尽,其实无众生可度。全是佛体,大悲心就是佛心啊。佛心是空的,那你所做事不就是空的吗,故能生起大信心。所以过去那些高僧大德啊,他的那些规矩啊、戒律啊,都非常精严,他一点都不显得罗嗦,他很清静受持。因为我们觉得很罗嗦,跟我们的懈怠和懒惰的心相应啊,所以觉得上殿好麻烦啊,吃饭也好麻烦啊,多吃一餐不如少一餐吧,觉得很疲倦,因为我们的大乘心没有生出来,对当下的空性没有生出来,对佛性没有生出来。你不知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当下的那个体,你把空有分开来了,所以对当下的规矩所做分不清。释迦牟尼佛做任何事情如如不动,当下就是当下,他走到哪个地方没有障碍,没有妄识,完全是实相,因为实相是空寂的,是湛寂的,到哪个地方他都湛寂,吃饭跟睡觉是一摸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他一天到晚都在寂静之中。你看那些高僧大德他一天忙到晚,但是呢他都是如如不动,上殿啊就跟你上殿,吃饭就吃饭,其实他非常的寂静。他清静并不是他能达到清静,他跟实相相应故,他如如不动的,对他来说他没有一个身体在走,他跟实相是相应的,大家用心来会一会吧。这个体是不可思议之妙用,真正的跟这个心相应,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规矩不守,非常清静地去守,他是无牵无挂的,没有牵挂,没有得失。一旦你与这个心相应,你就心空啊,缘起生实相,你没有缘起哪来生实相呢,你放弃了缘起去找实相不是头上安头吗?我们最简单的缘起就是行住坐卧,这个已经够多了,吃喝拉撒都是我们的思维,难道还不嫌多吗?我们就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这些事情难道还不够我们去想吗?别的思维加上去不就又多了一个妄想吗?什么叫无事呢?所以打棒吃饭,打钟上殿,就这样的,在这个妄想缘起里面观实相,离开此一缘起没有实相。所以在这里面,不要加一点,你一天到晚就这样过,就这样自在的过。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无非说这个道理。他成道的那天乞食,一直到最后圆寂,都是以乞食、行住坐卧为根本,这是他的根,他的本。他没有说到天上去,我不再来了,没有这样。都是“饭食迄,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都是这个体,释迦牟尼佛这么多年,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我们总是还有另外的想法呢?还有另外的思维呢?就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般若智慧的观照。
降伏其心。这个就是降伏其心,我们就在这个降伏其心的体里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无言教。其实前面都讲了。我们要降伏其心,总认为有一个心可降,越降越麻烦。以般若智慧观照,心自降伏。烦恼伏住了,心就降伏了。二祖不是要降伏其心,他说我心不安,请给我安心,后来达摩大师说,把心那过来我给你安心,自己一找,了心不可得。其实啊,你想一想,在你找心的那一刹那,会有什么感觉?咦,我的心在哪里?顿时空寂!马上有亡我的这种预兆出现,你就发现好像自己空掉了。过去很多人修行到一定的时候,不断的打坐,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的心安在当下的这个识里面,他以为那个识就是心,妄心啊,一直静在那个地方,有一天问他:心在哪里!这个时候,眼耳鼻舌身意都找不到,顿时空寂,这个人身心脱落,这种感觉在我们过去修行,都是常常的事情。过去念七声阿弥佗佛,然后问:念佛是谁?问的一刹那,心是非常空寂的。你有时候自己问一下,在你问的时候,你心中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就证明你有一个观照的体的感觉了,你一问顿时空寂,你身心好像有一种脱落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证明你有一点三昧的定力了。如果你问的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证明没有定力,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我的心在哪里?”因为我们平时心狂奔,一问没有一点感觉,证明你完全是一个大散乱的心。如果人常常守住心,非常寂静,有一天问“心在哪里?”啪,就落了!好像身空寂寂的,好像如幻如化的。一问的时候,走在大街上,好像大街上没有身体的感觉,没有一个真的人在里面的感觉,证明你有一些三昧定力在里面了,那里等待着,就已经快现前了。但是呢,你们整天干活劳动啊,从来不守心,从来不去观照,所以很难观照得到。所以讲金刚经,慢慢地你就会感觉自己比较清静、比较空寂、空洞,常常打坐的人他就会有感受。
我们无始以来世间的很多的习气,和我们身上有很多的这个不好的基因,身上很多的污垢和烦恼的东西,在我们那个血管里面流窜。所以往往智慧在你现前不起作用。都是因为我们那个血管,那个俗气,在我们心里安的很深,特别在家人,俗气非常的重。所以这样讲,他内心中没有任何反应,乃至于听不懂,就听懂了也就是耳朵上面听一听,意思上面听一听,他的身心不产生任何变化,不产生任何转换的感觉。真正的闻到这个金刚经,你一定有转换,你心有一个转换,如果真正的你有一点点修行的话,你的心会产生一个震撼,感觉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妙境显现。就像佛陀说法以后,那么多人证阿那含、须陀洹、阿罗汉,都能够当下明了,那为什么我们一点感应都没有呢?就可看出我们的心多么俗气。所以我们应该起忏悔心。要降伏其心!
那么这个观照门,讲这个法门无非是令我们无住,生出正智,无住相现前,无念相现前。无住相就是清静,无念相就是福德,你没有念的这个相现前,你心真正的降伏住了,你的念不会随意的动。法界无念不动是则法相庄严,就是清静,无我的清静。相不动,就是福德具足,你福报圆满,你做事情很容易做了。心降伏住了,所谓的度众生也好,建寺庙也好,随意你就可以完成。有这个降伏其心的念,无念无住的体,无念正智,你的智慧现前。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门。佛陀来到这个世间,以无见而见,无住而住。说无见,他又见了,说无住,他又住了。佛陀在这个世间,见而无见,他降伏其心,但是呢,没有降伏其相。没有说我要降伏的这个相出现,但是他已经降伏了其心,且没有降伏其心之念。因为他真如实性啊,妄心不生,无明已断,一旦你明心了,你这个妄识,妄就不生起来了。所以这个降心,其实这个心叫妄识,我们的妄见,不是我们的心要降伏,是我们的妄想要降伏。世间以妄制妄,我们以法、以真如实性来降伏我们的妄想。所以佛陀来这个世间,就要示现给众生,众生都是缘起,缘起性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我们的真如实性,佛----释迦牟尼佛来到此世界的这个体,和众生----众生的种种差别之相。众生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我们的迷,但是我们迷不能代表实有,它跟佛是无二的。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觉悟,但是我们同佛陀一点差别都没有。只是我们现在有妄,但是我们妄体,它本来是没有的,对佛陀来讲是没有的。佛陀示现在这个世界,他是真如实性,是觉,众生是迷,觉者无觉,迷者无迷,迷事实上没有迷的体,觉实在没有一个独立的觉的体,心没有一个独立的心的体,心佛众生没有差别。不要认为说,佛之外还有心,或者众生之外还有心,心在哪里呢?既在觉的体里面,又在迷的体里面,迷也是心,觉也是心,佛也是众生也是心,众生也是佛也是心,心佛众生是一个体,他是连在一起。就像现在这个佛像,它的体叫做般若智慧,金刚体,它的相就是释迦牟尼佛,真如实性,觉的体。我们现在看到的,长的,短的,高的,低的,这个体呢就是众生之分别。同样是个佛,但是里面起三个体:这个好看不好看,是众生的心,这叫妄识分别;好看不好看的体,是空性,是真如实性,是如来的觉;觉里面没有好看不好看,它都是空性。在此世界是众生的体,彼世界是佛的体,对于佛来讲的话,它是无二无别,所以对佛来讲是觉,对我们众生叫迷,对于我们的心来讲,它又是那个觉又是那个迷。它的用是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它的相是一个平等之相,用是佛的真用,体是佛的真体,所以这个佛像,倒底是真的假的呢?对于众生,往往有妄念生起的时候,认为这是假的。那释迦牟尼佛是假的真的呢?他有假可舍还叫佛吗?所以佛陀来了,跟这个佛像来了有什么区别?所以你看到这个佛,同看到释迦牟尼佛来是没有区别,所以这个相,就是佛来的这个相,所以你说它是真是假呢?绝对体里还有真假之分别吗?对佛来讲,没有假可舍。假是妄念,你认为这个地方还有,另外一个真可得,头上安头。对发无上菩提心者,好的妄念不好的妄念都不要了,都跟缘起生实相的这个体相应的。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是一体分出三个相,三相而无相。为什么呢?众生相是假,假不离真,佛是觉,没有一个独立的觉存在。说心,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心存在。你说分三,三即一,一即是三,说三,三了不可得。说没有三嘛,其实有三个体,有迷啊,有觉啊,有心啊。也就是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不可思议之妙境。我们往往把这个分开来只因有一个妄见在,起了这个迷惑的知见心。所以佛陀用方便门啊,示现种种遮止之法,因为直心说,众生难以信,难以闻,没办法知道这个道理,只好说妙法莲华经三乘会于一乘,特别是华严经,华严经那是所有的经典都在里面,包括遮止之法,直心之法,都在里面,金刚经都在里面。什么叫遮?就是说这个感应那个,福德感应于空性,持戒感应于佛性。你看发菩提心,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就是感应道交,大乘教法都是感应道交,它有遮止的,只是你不知道。止,就是制止,不要你这样做,要你那样做,你这样做也叫止,就是止住你这样的行为。他说你不要做恶业,它也是止,要你做善业,它也叫止。举例来讲,你信这个佛性,在你信的那一刹那,后面它有遮,遮什么?你是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它讲这个名词,叫遮,它获取我们的信心。第二个,你的证量的果德、果位,这里面也稍微的有一些遮止。举例来讲,如是信者,如来悉知悉见,就是遮止之法。如来见到你了,其实如来有见吗?如来无见,无见为见,就是跟他同体,其实已经跟他同体了,这也是叫遮止。遮法,就是跟你讲了之后,令你发无上信心故。讲所谓相应的体,无非是讲你现在实相的体。福德广大、得圆满体,持戒修福才能闻此经故,这都是叫遮止之法,遮止是在华严经里表露得很清晰。金刚经里也有,但金刚经最重要的是一念直心,方便观照,实相般若,都会现前。
无言教门。释迦牟尼佛一生中,事实上讲而无讲,说法无法可说,他不说法才是真正的说法,说佛有说法即是谤佛,这即是依无言之教。真实相本身就是无言的,实相的无言也代表着缘起无言,因为缘起即是实相,而我们认为缘起里面有言辞可谈,因为跟实相不能相应故,不知道言辞即是实相,故所有言辞皆是无言可谈。你要从有言之法,悟到无言之体,离言说相。你就是真正的明了了金刚经的本义。因此真正的教法是无言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的法,其实实相里面根本没有谈一句话。所以他讲了四十九年,真正的是没有谈法,一句话都没有讲,一个字都没有说,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南摩阿弥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