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有“力量”


本周的观察修做得特别多。因为最近几天自己的心行出了很大问题。可以说是失去了修学的动力,并且停滞不前,同时积压已久的问题一并爆发了。但目前所学的法义内容支撑不起我的心行。很多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和当下的自己发生不了关系,流于表面。这些我所谓的正见也是之前修学、做事、义工行很好的心理支撑。

但是最近为班级师兄转学一事,让我彻底推翻了刚建立起来的正向心理。我开始怀疑我的心行,并开始对法产生了疑惑。我开始拧巴,开始逃避修学,宁愿去健身房锻炼挥汗,和朋友看电影吃饭,也不愿意打开法义修学。我想以这样逃避的方式来宣泄我内心的极度不满!我就觉得我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根本不存在我执。那我这样的一颗利他心、同理心为何会引起对方这么强烈的反感?

辅导员师兄跟我说,我们应该同理该师兄,她一个人到陌生地方打拼不容易。让我好好做观察修。但我当下内心的呐喊声是:“我怎么就不同理她,不同理她怎么可能在五一活动中找寻当地的师兄介绍她读书会的信息,传这位师兄母亲进来修学?并且帮她联系转班?”虽然碍于面子嘴上说着我知道了,但我心里压根就是不服气的。或许很多师兄会说:

道晔啊,你的心量不够打开哦,

道晔啊,你的修学流于表面不入心哦,

道晔啊,你的发心不正确!

道晔啊,很多事情我们因上努力就可以了,结果随缘

道晔啊,在三级修学做事可不比在社会,我们要慈悲、要智慧,我们要有同理心,利他心,出离心慈悲心

我对自己也进行了充分地审视。可能也带着凡夫心。请师兄们指正!

其实一开始我对修学佛法就有了设定,认为大家在一起的目标就只有一个——改善生命品质,走向解脱,从而发菩提心带领更多众生一起走向解脱!都是围绕着发菩提心在修学、做事。我一直带着这样的观念在修学、做义工。

但很多事情的推动并不乐观,师兄也和我说如果当下因缘不具足,我们就从自身做起。我也觉得只要从我做起,做好了旗帜、发动机、桥梁、传递者,做好身语意、具足一名弟子的行仪,通过自身的表法,就一定会让周围的师兄们一起行动起来。

我做着做着,也发现了师兄所说的每个班的因缘不同,每位师兄的因缘、时间和福报都不同。但是我们的心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有愿力,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才是当下最应该努力去做的。当一些事情推动不起来的时候,我就开始观察自己,不应该用很大的设定去框住大家。之前觉得我能做到的,大家一定可以,我们都是一样的,为何我能做到,别人却不可以。

但随着修学的深入,我知道了缘起性空、无自性、无常无我。我发现自己的设定是错误的,因为有些背后的因缘我看不清。随随便便去设定别人,一定会给师兄们带来伤害。不能以自己的要求去衡量到大家。一定要破除我执,要有同理心、慈悲心去参与到班级工作中。

所以任何培训、会议布置下来的任务,我首先通过“群公告”告知大家,不再执著咱们班到场参加的人数,我首先自己先去参与。因为作为班长的我不想这座“桥梁”就此中断,错过很多精华,导致没传递给师兄。有位师兄说过,我们做事,尤其是班委义工很多时候要主动担当,要承担。哪怕我早上下了夜班,我也参与到现场的活动,并把与会精神带到班级进行分享、宣导,服务好班级的师兄。我觉得这样至少可以传递精神,管道在我这儿不会堵塞!

我对自己修学的要求几近“严苛”。我从修学到现在几乎没有出去玩过,没睡过懒觉。班级交流完遇到第二天早班,我睡觉的时间就只有5小时左右,约饭也是屈指可数。一周的安排,除了工作就是自修、共修。我觉得我有着崇高的目标,认识到什么才是生命最重要的就应该加倍努力地去践行!

刚开班的时候,我也提出过自己的疑惑,经常不参加朋友间的聚会,会不会朋友越来越少了?我当时觉得自己修好了可以去传灯,可以让更多朋友闻法受益。一顿饭不出席就把你拉黑的不算真朋友!于是我就拼命学,总想在别人提出异议的时候我能具足智慧地来告诉身边的朋友、至亲“佛教不是迷信,佛教不是宿命论”,我们深信因果,要努力活在当下。我该如何说服他们,如何接引他们修学?唯有精进修学具足佛子行仪,通过身语意来表法。我觉得这样更具说服力。

但我发现这样的心行太过于执著,导师都说行住坐卧都是修行,修行并不停留在座上,我们要座上座下一起修,将正见带入生活,带着正见生活在这个世间。我猛地发现,自己的格局太小了。一味强调该怎么修怎么学,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喘不过气,每天紧绷着自己压力山大,忽略了生活这一座下修。

这节课的法义内容非常符合我的现状。我上周也分享八步三禅我只停留在一至四步,缺失五至八步,少了心态的禅修、生命品质的禅修。所以我的心行是不扎实的,不牢固的!并没有安住在每期的正见,并且不断地去熟悉、重复、巩固。也没有运用正确的观念指导人生,处理问题。可以说我之前的修学没有深度,只停留在表面,不入心。唯有安住于正向心理,才能完成心态的转变,不断摆脱错误的观念,重复正确,才能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感觉有了正见,在发生具体问题的时候,却觉得它毫无力量的最好诠释!

今后的修学一定要通过观察修、安住修来深挖自己的心行。通过闻思修、四法行、八正道、四种寻思来进一步完善自己不稳定的正向心行,观照凡夫心作祟下的这颗心!

上一篇:感恩遇见佛法
下一篇:踏上回家的路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态度方法

态度方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态度方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态度方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态度方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