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梵法师:《讲义》释“生即无生门”之四



lt;华严五教止观
gt;讲义》释“生即无生门”之四

释华梵 著

(续释:第二、生即无生门)

【又问曰:既二种名相皆是妄识,经云何有独影像?有带质影像?答言:带质者,亦是独影。心缘方相是比量境,故不是现量,故今说别。以共眼识不共故,说别也。】

依法相宗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依其性质,可类别为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种,下面分别解释如下:

一、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之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意识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种不随心,即:

1、性不随,谓其能缘之见分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所缘之相分境,唯无记性,不随能缘之性通于三性。

2、种不随,谓见分从自见分种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之种子而生。

3、系不随,“系”指界地系,谓所缘境之界地不随能缘之心,如欲界系之五识、八识及五俱意识缘自界之五尘时,相分与能缘虽为欲界系,而所缘之五尘非随能缘而成欲界系。

二、独影境:“独”者,简别于本质;“影”为影像,即相分。谓依能缘之心之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别无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之妄分别变出之龟毛、兔角、空华等,全属幻影。此境有三种随心:即:

1、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

2、种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由同一种子而生。

3、系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

三、带质境:“带质”即兼带本质。谓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而不得境之自相,此境系由心、境二者之力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之相分,及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像者。此境有三种通情本(“情”为能缘之见分,“本”,为本质),即:

1、性通情本,谓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之见分时,所变之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之见分同种生,若从本质生者,为无覆无记性,若随能缘之见分生者,则为有覆无记性,其性不定。

2、界通情本,又称系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界地通于本质与见分之界地系而不定。

3、种通情本,谓此相分之种子亦随本质与见分而不定。

今此文中论及的是三类境中的后二境。其中独影境即今文中所说之“独影像”,而带质境即今文中所说之“带质影像”。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可知道带质影像不同于独影像,独影像者,纯系第六意识妄想分别,不借外缘,其心中所起影像,犹如空华、龟毛、兔角,不带实质,所以第六识缘过去五识影像而起自心像,谓之“独影像”,因为过去五识影像,不带质故。第六识缘现前五识影像而起自心像,谓之带质影像。

迷人听闻上面关于“独行(意识)、不独行(意识)”的回答后,越加疑惑,故进一步问道:“既然过去现前二种名相,皆是妄识所现。何以经云有独影像与带质影像呢?”

此处意谓,独行意识是基于过去影像、或是虚无影像分别,即是独影像;而不独行意识与五识俱起,所缘乃现境,应当是带质影像啊,既是带质影像,应该是兼有实体的,不应该是纯虚妄的啊?

针对迷人的问题,智人回答道:“带质影像者亦是独影像。因为心缘(枕之)方相,是比量境故,不是现量故。今一分为二的来解释,不过是基于共眼识、不共眼识而言的,其中共眼识者,说名带质影像;不共眼识者,说名独影像。并不是说独影像是虚妄的,而带质影像是有实质的。尅实而言,总之心外无法,一切万法唯是一念无明心妄动而幻现,故带质影像者,实亦是独影像,皆由无明妄想分别而生。”

“比量”者,乃唯识所说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中之第二量。“比”即比类推理、推论,谓以第六意识比类推理量度知有诸境,如远见烟,知彼有火;墙外见角,知有牛过。又推而广之,见生则知有死,见成则知有坏,即深一层的比类推理量度了。

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与他比量,“自比量”是论者为自已获得正确的认识,用过往的经验观念而比类推理,此比类推理作用表示于心中;“他比量”是使他人获得正确的认识而比类推理,表示于语言。

【又问:分别何故不同?答曰:分别有显了、有忆持,二种不同。是故有托质影、有不托质影,分别不同故也。】

迷人又问:“为什么说是基于一分为二来解释,而有不同的呢?具体有何不同啊?”

智人答:“分别有显了、忆持二种不同,显了者是现量境,忆持者是比量境;显了者是带质影像,忆持者是独影像;是故有托质影,有不托质影之分别也。”

文义易见,故不再赘言。

【迷人又问曰:我唯见二种名相,汝智者见何法?答曰:智人唯见色法,不见名相。此简名竟。】

迷人接着问:“我唯见二种名相,汝智者见何法呢?”

智人答云:“智人唯见色法,不见名相。”

方便而言,“色法”有广、狭之分,其中广义之色,为一切物质存在之总称;而狭义之色,则专指眼根所取之对境。兹就广、狭二义分述如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

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

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依其一一色法之性质可分为三类,即:1、可见有对色,2、不可见有对色,3、不可见无对色。其中:

1、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是眼根所对之色尘、色境,可见有对。此又分为三种:

A、显色,谓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等十二种。

B、形色,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C、表色,谓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

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2、不可见有对色,谓耳、鼻、舌、身四根,对声、香、味、触四尘,虽不可见而有对。

3、不可见无对色者,谓意根对法尘,既不可见,又复无对。

另尚有其他分类法,略述如下:

1、分为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

2、分为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

3、分为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

二、色为眼根所取之对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为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即上面“可见有对色”中所分别之显、形、表三色。

若尅实而言,一切“色法”亦皆缘起如幻,性本空寂,虽分别而实无分别。凡夫不如实知,执为实有,故于无分别之色法而妄生邪执分别耳。

通过上面这样简别辨析名相,我们就将名相解释清楚完毕了。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佛在《法华经》中打了八个重要比喻,即“法华八喻”,用来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若能诚心观照,即入如来大定,定能长智开慧,从浅显的比喻中觉悟深奥之法理。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无病、无难、无障,可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现实的人生总是充满着波澜,我们希冀着万事圆满,执着于追寻完美的顺境,可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欲望和贪婪..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摩诃萨之一。尊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无量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因尊上智慧、功德、财富如虚空一样广阔无边,并能一切世间持戒如法相求的诸..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创造过一个往生的佛号,他平常的佛号都是绕着世俗的因缘在转。那么你平常从来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佛号,你怎么能往..

泰山府君(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为泰山府君。于佛家为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七阎魔王之书记,记人善恶。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热恼大地狱。..

问:法师,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吗?有的师兄说受了五戒吃肉会影响往生,是这样的吗?宏海法师答: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见解,学佛人不要把吃肉和戒律混在一起来说。比如正..

农历二月十九,恭逢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诞纪念日,若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或恭诵《妙法莲华经》一部,或单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是人福慧..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