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进入三级修学开始


去年9月2日,我怀着无比激动、振奋的心情加入了三级修学。转眼一年过去了,上个周末,我们升入了同修班。回顾同喜班这一年,收获满满。

同喜班,就是要同沾法喜。帮助我们减少烦恼,令内心清净,关系和睦,心生欢喜。一年下来,我感到自己的确实现了这个目标。那么具体有哪些收获和改变呢?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三点。

第一,修学佛法从盲修瞎练、没有方向到次第系统、目标清晰。

我今年31岁,2013年初,24岁时接触佛法,25岁皈依,那时主要修净土念佛法门,也接触了好几个其他的法门,其中有一个主要修地藏经的法门,在2015年的时候,我还去过南山讲寺打过一次地藏七。在加入三级修学之前,我其实已经学习佛法五、六年了,但一直属于逛街式的、盲修瞎练式的学佛,四处攀缘、不成系统、没有次第,因而一直也没有真正受益,生命品质并没得到真正的改变。对于到底如何修学佛法,如何走向解脱,我始终充满困惑和导师所说的“混乱”。直到加入三级修学,特别是经过同喜班一年的学习,我这颗心才安定下来。很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探索佛法智慧海洋的正确方式,对三宝、对导师的信心越来越坚定,也更加明白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就是要不断精进,从烦恼迷惑走向生命的觉醒

第二是性格方面,从总是看别人的不是,爱抱怨别人、对别人发脾气,到检讨自身不足,真诚面对自己,接纳自己,整个人变得积极了很多,柔和了很多。

举一个跟我先生的例子。因为跟最亲近的人总是最容易犯错。我跟先生结婚快五年了,总体来看,我们的关系还是挺融洽的。但美中不足的就是:我容易对他发脾气。有时候,他只要稍微说我几句,我就会不依不饶。其实,每次都是些很小的事情,我却反应很激烈。要么是跟他过不去,对他歇斯底里、大吵大闹,甚至摔门而出、离家而去。要么是跟自己过不去:一个人闷不做声、胡思乱想、伤心哭泣。最后一定要先生来哄我,而且要他先道歉才肯罢休。

记得最近一次脾气大爆发,发生在今年4月底。具体是因为什么事儿,我都忘记了,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当时竟然连续哭了近两个小时,哭得撕心裂肺,脸都哭肿了。难怪先生以前总说我一句话:你这玻璃心也太脆弱了吧,我都不敢跟你说话了!其实,每次事后,我都特别懊恼,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调整。

加入三级修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修学,当以上情况再次上演时,我开始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之前的我从未深入去追问原因,总是很肤浅地以为都是对方的问题。我总觉得:我很好啊,都是对的,你都是错的,一切都要听我的。通过修学,我明白了凡事要勇于“检讨自身不足”,问题的根源一定出在自己身上,于是开始向内寻找原因。慢慢地,我终于明白过来,我之所以这么容易对他发脾气,并不是他的错,而是因为自身存在严重的“我执”,有着强大的自我重要感、自我主宰欲、自我优越感。我的这颗心是如此的狭隘,因此,当对方对我有任何意见或批评时,往往都不能接受,把自己紧紧地包裹着、保护着。

我开始这样向内看,去检讨自己、寻找原因,学着真诚地面对自己,试着去接纳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意识到我并不是完美的。经过这样的调整,我的心态和情绪也日益稳定,整个人柔和了很多,包容了很多,积极了很多。最近这5个月开始,我很少对先生发脾气了。哪怕有什么不愉快,内心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翻江倒海了,外在的反映也不会像从前那么激烈了,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的速度也与越来越快了。

最后分享第三点,生命重心,从以个人为中心,转向以众生为中心、以三宝为中心。

在这里要简短分享一下我的家庭背景:我出生在一个农村的贫苦人家,母亲早逝,从小到大没有喊过一声妈。父亲常年漂泊在外,几乎从不着家,自小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不顾她其他子女的反对,历经千辛万苦,排除万难地送我读到了研究生。当然整个求学阶段离不开众多好心人的支持和帮助。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奶奶和父亲却都相继去世了。

源于这样的家庭,从小缺失父母的爱,虽然我外表看上去积极阳光、乐观坚强,但内心有很多苦,笑容常常都是装出来的,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也比较自卑,非常匮乏,常常感觉自己很可怜,一直以来都感受不到“爱”为何物,以致对帮助过我的人,也生不起多少感恩之心。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总是以个人为中心,紧紧地封锁住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很难打开自己,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

加入三级修学后,我才真正懂得了:

只有放下对自我的执著,打开自己的心量,转向去关注众生,积极去利益众生,以众生为中心,自己心中的爱和慈悲才会逐渐生起来;

只有放下对自我的关注,转向以三宝为中心,内心才会找到真正的依赖和支撑,自己心中的力量感才会真正产生出来。

所以我开始积极地参与义工行,慢慢弱化对自我的关注。逐渐地,我不再执著于自己过往的苦,而是发心要利益身边更多的众生。就这样,来自原生家庭的痛苦慢慢得以治愈,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黑暗,慢慢被佛法的光、自我醒觉的光所照亮,点点滴滴的爱、温暖和力量开始充盈着我的内在,现在的我,终于可以发自内心地笑了。

于佛法受益的我,真真切切地发心要用此生,以及未来生生世世的生命不断勇猛精进,做一个智慧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实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假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必须要截然分开;佛学研究的东西是意识,佛学反而认为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不能分开..

贵州省某县,有吴仁吴义两同胞朋友,父早亡,受母李氏抚养成人,吴仁娶妻孟氏,吴义娶妻崔氏,吴仁居长,性情良善,孟氏亦贤淑。吴义居次,年虽幼而性狡猾,崔氏性情亦横泼..

注: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康仁波切,他是70年代伦敦桑耶寺的住持。第16世大宝法王在世时曾经给过我很多舍利,他对我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我向大宝法王提出了一个请求,我..

关于沙龙分享

沙龙分享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沙龙分享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沙龙分享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沙龙分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