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二十一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十一
《楞严经》的见道和修道按标准的说法,见道以后,我执已经不再有了,但无明的习气还是有。后面修道的过程,就是在长养圣胎。大乘佛法讲的无明跟小乘十二因缘的无明是不一样的:十二因缘的无明就是我执,就是念头都还没有生起来之前一片模糊的状态,就是强烈的我执;而大乘所讲的无明,是障碍佛性的这一层模糊的观念,就是四果阿罗汉见思惑断尽了,他的尘沙惑还在。
菩萨从初住就见道了,见到空性了。到七住思惑断尽,事相上他也自在解脱了,心理上也自在解脱了,但是利益众生的能力还不够,所以尘沙惑还在。从八住开始,九住、十住,八九十这三住以后,他广泛地去利益众生——修十行。十行完了再修十回向,十回向的最后是第十回向的满心,就是满打满算到了十回向位的最高点了,这个时候他还有一层非常薄的无明在,这层无明给它捅破了,他就见到佛性了,就是登地菩萨。
登地以后,按大乘的说法,见到佛性才算是见道。我们前面讲见空性,见到空,一切法不生,这是小乘初住菩萨见到的空性。初地菩萨见到的就是佛性,就是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的骑车技术,是指佛性。因为佛性,它不离开一切相,空性,必须离开一切相。你看性还有这样的区别,真心和佛性的不同就在这里。真心,只是本体,藏传佛教讲真心就是空性,因为真心,它是离一切相,离相而无相。佛性呢,就是大空性,加一个大来形容。有些人开始执著这一切相,这是世间法;没有相,你不要去执著了,这充其量也就是小空性;你在现前了,什么是佛?这样一举,这说明它不离这个相,不离开这个相的才是大空性。
《金刚经》里面两条道路。第一条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不住十八界,把十八界的全部舍弃光了,根尘识全部没有了,所以无住就是没有相。没有相的状态,是先契入了空性,然后再生心。生心呢,又要回到十八界当中来了。必须把十八界舍弃掉以后,才能够明白你的真心;明白了真心以后,再来谈人世间的“郁郁黄花皆佛性,青青翠竹是般若”,就是证体以后再起用。心密走的道路,第一步也是这个。在修法上打开的人,基本上都是让你先证体,然后起用。座上打开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根尘世界全部消失,这就是体了,体露真常;然后你再回过头来积功累德,行善积德做好事,这是第一条道路。
第二条呢,《金刚经》里面还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它前提是“若见诸相”,你一定要在相上见诸相,见到没有?“非相”,你不能着在相上了——你看到我拿的这个东西,你看到了,这个相你要舍弃掉,还有你能看的也要舍弃掉,这就是你看的性能在这里展现出来了。要“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在相上见到佛性。离一切相而无相的,是真心,即一切相而无相的,这就是佛性。不舍一切法,万法就是你的妙用。
在这个上面呢,我们平常在用功打坐的人,你如果我执还没有破,第一个关先冲破我执,破本参,就是说见道;破了我执以后,还要回来起用,这叫破重关;起用自在无碍了,最后圆满成佛,叫末后牢关——三关可以透脱的。根机利的人可以透脱,根机不利的,初关破完破重关,也是千难万难,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证体以后,不起用的人很多,他要一起用,就回到凡夫的心态上,我我你你、是是非非了,他就不能安住于证体来起用。当然真正证体的人,他不起用是因为习气盖住了,如果他没有习气,那就是起用,这是在修道上长养圣胎出现的情景。
所以我们看到,破本参的人,他还没有见佛性,这个时候,虽然内心没有多少痛苦,但是对于佛法,特别是对于大乘法,他觉得想不通,用自己脑子想不通。阿罗汉如果听一个初地菩萨在讲法,听了他觉得这个法好,实在是好,但好在哪里呢,又说不出来。你们有没有这样?好,实在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因为他知道初地菩萨所讲的,全部都是佛性在起用的法,不落在任何一个尘上,圆融自在。但是他又讨厌这个六尘,又不想这些法,觉得这些都是生灭法,我不要。不要呢,你就起不了用,但是菩萨在那里怎么用都没有关系,因此他觉得这是不可思议法。对他来说,他想见佛性,就有一层无明隔着。这层无明,破本参的人想破重关,没办法,怎么办呢?要念楞严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