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空无、虚妄、如幻与修行的关系


空无、虚妄、如幻与修行的关系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金刚经》上的名偈:「凡所有相皆虚妄」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般若心经》上的名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藏密本尊修行上,常用「我是本尊」与「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在本文中,笔者仅就这些偈与「空无」、「虚妄」与「如幻」之关系,做一些关连,并说明这些偈在修行上的妙用。

二、空无的意义我们常以为虚空是空无,这是不对的,只能说虚空中空无一物,也无一切色相,光线也没有。虚空的状态类似科学上所说的「真空」,虚空是我们所觉知的「空间」,故不是空无。空无经常简称「无」,例如,真空中无物质,世间无兔角存在。在《心经》上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就是说明在众生本具的「空性」中,所有众生认知的名相皆不存在,皆无有。很多外道修行者「观空」,就是观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空无,这是释尊所称的断灭外道。

而佛教中的「观空」是指观一切现象的本体,由于此本体离言说相,故称为「空」,其或称体性、法身、空如来藏等,但不是外道的空无。《心经》上所说;「五蕴皆空」、「诸法空相」、「空中无色」、「色不异空」等,此中的「空」都是指「空性」,不是「空无」。龙树菩萨的名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中的「空」,有很多人把它当成「空无」,本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它应是指「空性」。

这个偈的意义是说,当下直观一切法之时,此法皆具有体性及名相,体性即不可说之空性(真谛),名相即俗谛所知的各种相,认为是「空无」者。常用一例来说明,例如,车子是由轮子、木头、铁器等和合所凑成,车子本身是空无,是「概念性」的存在;但若依此观,则轮子、木、铁亦皆空无;再细分下去,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亦皆空无!但依《楞严经》所说,物质分到最小单位则是「邻虚麈」,此是半虚空与半物质,所谓「七分所成」;且依《楞严经》之说,虚空、物质与有情众生三者皆是因为「无始无明」出现,而使「空性」妄现故有。就如宝珠包上破布,原本光明之明亮度消失,而对外显现无光明之相,但宝珠性质未变,此无光明之相即是虚空、物质与众生;因此,此邻虚尘之体性亦是「空性」,不是「空无」。

由此,则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铁器、木石之体性亦皆『空』,但不是空无,而铁器等乃原子所和合,则与车子由和合所成,没有不同,故车子体性亦是空性,不是空无。在实际修行上,观「空无」有落入断灭空的危险,但若把财物、名利等观成「死后就空无」,对克制一些贪习是有帮助的。

三、虚妄的意义虚妄是虚假,性质是非实有、非真实,这是属意识心与有为法的范围;例如假钞票,认识的人就知道它是虚假,不是钱,没有钱的功用。又例如,电脑所作的「虚拟实境」,人在此境界中与真实环境很像,但我们内心知道这些境界是虚假的,是虚妄的。虚妄是假相,但不明的无知者却会以为是真。例如,成年人常用「希巴」(一种鬼怪的假相)去骗幼小儿童,因小孩无知,以为真有希巴会吃人!但成年人知「希巴」是虚妄。

四、如幻的意义如幻的性质比较接近「误认」或「错觉」,此与假相的虚妄不太相同。在佛经中常以十种状况来比喻如幻,此在藏密称为「十幻喻」或称「十缘生观」。此十喻如下:(1)幻,即幻术,幻师所化之相。(2)阳炎,指炎热无草木的土地上,出现流动性的空气之相。(3)梦境(4)影像(5)干达婆城,即今日所说的海市蜃楼,这是沙漠中,空气密度稀薄而幻现远处的景物于空中之相。(6)谷响,即山谷中之回音。(7)水中月,即水中之月影。(8)水泡。(9)妄想所生之像。(10)旋转之火轮,此乃火炬旋转而生的幻相。

佛经常以此十种境界来比喻世间一切现象的性质,称「诸法如幻」。在唯识宗比喻诸法如妄蛇,(即灯光不明时,把绳子误当成蛇)。在例(1)中,幻师可持咒幻化物体,或一些魔术师以快速手法幻化出物体,这些所变现之物体、手法,很像实际物体,但本质上却不是。在第(2)例中,《佛经》说渴鹿妄想,把阳炎当成水流,但本质不是。在第(3)例中,梦中境界,当下以为真实,但醒后知非如此。第(4)例中,镜中物体之像,虽似实物,但本质不是。第(5)例中亦如此。第(6)例中,回声似人声,但非人所出,是树声、风声或山壁所反射之声。在第(8)例中,水泡会误以为是宝珠,但很快消失,因为本质不是宝物。

由这十喻看来,如幻就是对现象的本质不知道而产生错觉、错知或错见。例如,眼前这枝笔,我们认为有此「笔之相貌」,但实际这是一种错觉,眼前这枝笔之相貌是我们的根与识面对笔的尘(即今日之分子、原子等),和合所生之相。若没有根识,我们不会见此笔之相貌,这种情况就如同第(9)例,属妄想所生之像,乃由识所生之妄相。也如阳炎,众生渴想所生,也如镜中像、水中月,皆自心所妄现。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因为众生有「无始无明」,故有妄识出现,因此而与尘境和合生出诸相,其本质是虚妄,其相状是如幻性质,而真相的情况,凡夫不得知。

五、梦境之比喻梦境对未醒的人而言,并不知此梦境是幻或虚妄,未醒的人以为是如白天所见一样的真实,这就如同凡夫的境界,凡夫之人以为世界诸法是真实。另一种状况就是对一个未曾有梦境经验的人(注:世界上可能没有此种人),告诉他梦境之事,他会说梦境是空无,这就如同阿罗汉或断灭外道的境界,认为一切相都不存在。

而对一个已由梦境中醒来的人,他会认为梦境是假的,是「虚妄」的,这就如同假观或中观修行有成就佛菩萨或修行者,他们知道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至于如幻的境界,那是如同人在刚入睡时,自觉很清楚,当时尚未入睡,但却有梦境现前,这种境界当事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梦或是真,这就类似佛经上所说的如幻境界。如幻是亦有(如有梦境)亦无(如觉得未睡)的境界,也是非有(未睡)非无(非无梦境)的境界。

六、如幻与色空不异之义《般若心经》中所说「空不异色」是说「空性」与色相不异,故由空性中可出生色相;藏密中所用「我是本尊」的观想,此中的「我」就是指空性或清净心(若观想之人尚未悟入空性),故此句是借佛力加持,观想由空性中现出本尊的色相。这是假观的修行方式,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三摩钵提」。

而心经所说「色不异空」是说色相与空性二者不异,故由色相的境界经修行可悟入空性,此即是「空观」的修行方式,禅宗开悟即此境界。此外,《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如同藏密所作「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这是中观之义,也是如幻的境界。对「我是本尊」的观想成就者,其所观本尊之相清楚在眼前,与自身分开,修行者在入定状况可依此所观本尊显现神通力,做渡生工作。此时,本尊与修行者是各自独立,修行者以本尊为假相。而「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成就者,其所现本尊与修行者自身不一不异,修行者如在幻境中,不知本尊与自身有差别,觉得自己即本尊,本尊即自己。因此,我自己即可有神通做渡生工作。

七、菩萨要修如幻观佛经上有说,菩萨在长期的菩萨道修行中,除累积福报资粮之外,亦要修如幻,如此才能成就第八地的「法空位菩萨」,而观空之成就只是第八地「我空位菩萨」,前者成就之后才可进入第九地而至法云地(第十地),故修如幻观有其重要性。如幻观为何如此重要?笔者认为,主要是为渡众生之故,若只自渡则修空观即可;因为若观一切法皆空性如幼而生,体性是空,则对众生亦如是观。

如此,要由内心生起慈悲心渡这些「空性的众生」,内心就会有障碍,慈悲心不易生起。故小菩萨渡生的慈悲心尚有障碍,而观空的罗汉根本生不出慈悲心。修假观亦会有此问题,因为众生与一切因果皆是假相,则如何生慈悲心去渡这些「假的众生」?故观空观假,对慈悲心的产生会有问题;而若观诸法真实有,则会如凡夫一样,被尘境之名利等所染,不能渡生无碍。故要能生起大悲心渡生无碍,则必须修「如幻观」,因为如幻观的成就者,能观一切法同时是空亦是有;观众生既是有相的众生,也是所起的空性,对有相的众生要有慈悲心渡他们,而众生亦是空性,所以渡众生就没有可执著者,如此则可达到如《金刚经》所说「渡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的自在渡生境界。

故在渡生工作上,修如幻或修「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有其重要性。修行上,作观想可转化内心不正确或不好的观念,例如作无常观可破贪念,修慈悲观可破嗔念,修白骨观可克服淫念等。观想的方法,是把自己依佛法所得的想法(例如为何要慈悲众生)写成「简短的偈」,然后入定,在定中起心诵此偈(默念或意念皆可),久之正念潜意识中,潜移默化的结果,邪念即可转成正念。如幻观之成就者,可入世间而不着世间诸相,诸佛及大菩萨皆以如幻观观众生,故能生大慈悲心。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华严经简介《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谓“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仪轨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华”是成就佛果的意思;“严”是开演因位,严饰佛果..

佛说疗痔病经唐(táng)三(sān)藏(zàng)法(fǎ)师(shī)义(yì)净(jìng)译(yì)如(rú)是(shì)我(wǒ)闻(wén),一(yī)时(shí)薄(bó)伽(qié)梵(fàn)在(zài)王(wán..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回向可以分两个内容,先念通用的回向偈,然后再单独回向,具体内容如下:1、普遍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

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理的病,包括你的饮食,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口是祸福之门。天气变化,我们衣著不小心,这些都是生理病的来源。第二种..

问:请益法师,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贴在一心上,就用根了不用识了这句话?反闻闻自性有没有修持的具体方法?那么眼耳鼻舌身歇止,自心念佛,自性闻之,或只着意..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渡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