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以佛法阐释濒死现象


佛法阐释濒死现象

药师山紫虚居士

壹、前言

人在肉体死亡以后是否就如灯灭一样,一切化为乌有或尚遗留一些东西(例如灵魂或神识之类),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坚持人死后断灭的一些科学家们,就要求神识论者拿出死后尚有「生命」存在的证据,但到目前为止,持死后尚有神识的人士(包括各宗教界在内)似乎提不出科学家们所要求的「证据」,这些证据必须合乎传统科学上的要求:包括可由人之感官或仪器测知,且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地方重复测得。但笔者认为,对精神类生命(例如灵魂、神识等)的感知与人心的状况有关,而人心的状况因人而异,我们没有方法(除了某些修行法门)建立相同的「心的状态」;因此,传统科学上,在「相同条件下」可重复实验以取得同样的证据,对精神类生命的研究就不可行。在佛教修行上有很多「内证」的方法,由此修得「神通」就可以了知佛菩萨及鬼神之类的精神生命,也可以了知各种生命间的「轮回」现象,但很可惜的是这些「内证」的方法,必须基于「信心」起修后才可能有成就,对一般不相信的人实在很难提供其可觉知(包括眼见、耳闻、意知等)的「证据」。尽管如此,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的研究者,包括心理学家、超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宗教家及灵异学者都不断在搜集各种「证据」,以证明人在肉体死后尚有「生命」存在。这种证据被称为「主体证据」或「自觉证据」,这有别于传统科学家的实验证据。主体证据是很多人在某一状态下(例如在濒临死亡之际)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些人的经历再经过严密的测谎或各种相关的心理测验后,其真实的描述就是证据。这些人的经历常留下文字可供判断分析,有时尚提供一些预示性的信息,后来被事实所证明,还有些「主体证据」的提供者,本身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都留有所经历事件的「痕迹」可作为分析验证之用。

本文所要讨论的「濒死现象」就是西方研究者近五十年来经由大量收集归纳后所成的主体证据,这是他们很有成就的一项工作。但西方研究者对这些现象并不知其详情,不知如何合理的解释这些现象,本文是笔者以所知的佛法来阐释他们所研究的濒死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法的正确性与合乎「科学性」。笔者希望藉此增加读者对佛教的信心,也愿以此文提供给一些「生死学」的学者,希望他们能深入佛教的经典去了解佛教对生死问题的精辟见解。

贰、濒死的定义

从前对死亡的定义很简单,只要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瞳孔放大以及体温下降就可宣布死亡,但临床上发现很多「亡者」却被救活了。在脑波测量仪器发明后,死亡的要求又严格一些,除了具备上述的条件外,又要加上脑波图上呈现「直线」才算「真死亡」,这表示大脑也已经死亡,但实际上却有不少已「真死亡」的人却奇迹式地复活了。本文所称的「濒死」就是这种神识进入死亡的境界后又复活的人,这些人之中,包括有病危者、植物人、受意外事故的健康人士及自杀的人等,这些濒死者当中,有人只是昏迷,也有人已停止呼吸和心跳,甚至也有脑波停止者,但他们又不知原因的短暂或长时间的「复活」。在他们「假死」的这段时间内,他们的经历就是本文所称的「濒死经验」。濒死者与灵魂脱体或深度梦境的经验不相同,依笔者的了解,濒死者的神识是进入佛教所称的「中阴」状态,其识能系统通于六道,而灵魂脱体及深度梦境之人,其神识只是在神道教所称的「阴间」境界(注:佛教中有「入处饿鬼」境界与此相似),神识的识能系统只在人界而已,这些皆是「五蕴身」的现象。濒死之人与真死之人不同,前者未经过「五蕴四大分解」的过程(详见西藏生死书及药师山通讯),只是第六识「误判」以为已死亡,但第八识「知道」尚未死亡,知道脑的状况尚可修复。

参、以佛法阐释濒死经验

濒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主观的觉得自己已处于死亡状况,这可能是听到医护人员的宣告所致,因为据研究报告指出,人在死亡过程中,嗅觉、味觉与触觉先消失,然后是视觉、听觉是最后才失去功能,而在救垂危病人之时则呈「逆向现象」,即听觉先恢复。因此,医生在宣告病人「死亡」时,「亡者」可能听觉尚存在,因此会「判断」自己的死亡。在这种自觉死亡状态下,濒死者会有如下各种经历:

一、听到一种不悦耳的声音,例如刺耳尖锐的笛声或肃杀的风声之类。然后迅速进入一个「黑暗区」,例如黑洞、巨兽的嘴巴、阴暗的隧道或地裂开的缝隙之类。依笔者的了解,这些黑暗的「色」或刺耳的「声」等皆是「自心」所现(在名色中),而由五蕴身的眼意识心等所觉知,这是由于第六识误判死亡后,业力所现的结果,由于业力之不同(即名色中所存的名相不同),故每个人的所知(指眼见、耳闻等)亦不相同。黑暗显示濒死者内心对死亡的害怕,这一点似乎大多数人皆相同。

二、看见(或感觉)自己脱出体外,脱体之处可能由头、脐或全身各处,因人而异,依笔者的了解这是濒死者误判死亡后,内心要脱此肉体,因而产生「四蕴离体」的现象(西方人称灵魂脱体)。由于不是真死,五蕴中的「识蕴」未离体。(注:人死后,是五蕴分解而不是离体,在此只为方便说明而已,详细请参考药师山通讯)。

三、遇见已亡故的亲人或朋友。这一点研究者曾详加分析,结果显示,濒死者所见之人大多为已经亡故的人,而常人昏迷所见者则以活人占多数。此外,濒死者对「接他的人」感到很高兴,而常人短暂昏迷者则对这些人感到害怕(这些都由脑波观测得知)。依笔者的了解,这是神识自己的妄觉占多数。

四、听到一个说话声来自一个发光的人,说话声是有音无词,听不出所说之内容。依笔者之了解,发光人及声音皆是自己的第八识所显现,而由濒死者的色蕴或受蕴产生觉知。

五、全景展现一生的情景,濒死者会看到类似电影片中全景影片一样,在全景的银幕上放映他一生的经历,放映速度非常的快速。且这些展现都具如同实际的状况,包括有色彩、动作、时空、情绪、思惟等。这种映现分为逆时与顺时两种,前者之图像由近期推展到记忆的童年,而后者由童年推进到晚年。濒死者在「观景」之际,对自己一生的功过会作迅速的「自我批判」。并且在其他方面会伴生各种「审判」方式,例如会自己觉得站在「业镜」之前或走在细窄的桥上或站在审判秤上等,而且最特别的是各种宗教的信仰者所面临的是此宗教特有的审判方式。依笔者的了解,这种现象是第六识以为自己己经死亡,故将此生存在大脑皮层中的各种纪录「回收」到「名色」的纪录中之故,在回收的过程中,第六识就觉知到此生的各种经历。至于出现「自我批判」及各种业境,依笔者的了解,这是因为在经历无穷世的轮回中,人的心中大多具有一个「善恶的标准」,相信宗教的人则心中有「宗教善恶的认知」,在濒死之际,心中的「善恶」标准就主导人的心境,因而有这些自我批判及业境。依笔者的了解,也有少数人,累生累世大多行恶心恶业,心中充满恶念而没有「善恶」标准,这些人在濒死之际通常不会有「自我批判」的业境出现,这些人将会转入「魔道」成为魔子魔民,他们心中充满无尽的奸诈打杀之念,永远沈沦在黑暗的痛苦之中,处境更是可怜。

六、濒死者会感觉到障碍物,此障碍物因人而异,包括一扇大门、一条大河、一片深潭、一片茫茫云雾、一条长桥或是一座高山等,濒死者遇到障碍物之后大多不敢再往前走。依笔者之了解,此障碍是「中阴境界」的边缘,过此境界则进入轮回而投生到其他界。有时濒死者会遇到「亮光」而后随亮光返回,依笔者了解,此乃濒死者之第八识在主导其还阳。

七、拒绝或不情愿地往回走。很多濒死者的报告显示,在前述的第六项的状态下,心境大多很安详快乐,且自在没有牵挂,因此,大多不愿重返人间,依笔者的了解,这是神识在没有肉身障碍之下,感到「名色」的清净状态,因而产生安详自在与快乐。

八、决定重返人间的生活,濒死者在遇到障碍物之时就自觉到有路可返回来,但自在快乐之状况令他流连忘返,他们大多不情愿重回肉身去受束縳,但也许是亲情的呼唤、自己有心愿未了、或是阳寿未尽等各种原因,濒死者终于决定重返肉身,于是剎那就觉得被一股力量拉回肉身,濒死者就「还阳」了,这是第六识的决定。

肆、结论

西方研究者所得濒死经验的主体证据,以佛教所说的中阴现象来解释是很清楚的,也由此可看出佛教所说中阴各种现象是真实不虚,这些现象也说明诸法唯识所变的道理。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根据研究者之报告,在濒死而还阳者当中,有地狱经验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大多不愿重提濒死的可怕经历,这些人就是佛教所说业障深重的人。业障深重之人在死亡之际,会受到如前节第五项所说的「自我审判」,又受到中阴各种恐怖的现象所折磨,佛教要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忠告,但愿少数不信因果、作恶多端的人仔细想想,不是坏事做尽死了就没有事,无穷尽的痛苦折磨也许随着肉身的死亡才开始。

伍、参考资料

李安立教授着「生死之间」。(1997年初版 Twenty-two points, plus triple-word-score, plus fifty points for using all my letters. Game’s over. I’m outta here.)。结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