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谈佛教的菩萨道


谈佛教的菩萨道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都说佛教是一个消极又悲观的宗教,信佛会导致国家积弱、科技落后,这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教中有「菩萨道」的缘故。

佛教创始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对一些比较重视自己的人(就是一般所称根器较差的人)就教他们如何自救,这部份以求自行解脱生死、不管他人生死的修行者,就是我们所称的「小乘佛教」,乘就是车,小乘就是小车,只能载自己,不能载别人。这些人以明了世间的苦与无常为出发点,去修道以求解脱苦恼,因为他们以为世间苦是他们的障碍,因此他们逃避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的由来。但这些人也是很了不起的,至少能空掉欲望,他们修行成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罗汉或辟支佛。对于根器较好的人(实际上是较喜爱管他人事情的),释尊就告诉他们,修行除了自己了脱生死,也要无条件的帮助其他人。这部份以利他为特长(当然也包括自利)的佛教,就是我们所称的「大乘佛教」,菩萨与菩萨道也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大乘佛教很重视修「福报」,福报泛指做一切有相的善行(例如持戒布施念佛、供佛、诵经等)所得的(或所积存的)善果(例如有健康的身体、足够的财富、得长寿、有智慧、有官运、有好的妻女等),这与小乘佛教主张「断除」一切欲望是不一样的,大乘佛教修行者对各种欲望是主张「不执着」而不是断除。

释尊在世时到他圆寂后约五百年期间,印度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而大乘只是极少数,大乘佛教及其经典可能是释尊传授给一些俗家弟子而有的,在释尊圆寂后约五百年,大乘佛教才逐渐兴起终至取代小乘佛教。而在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约在公元六七年)自始就是大乘的天下,这也许与中国人讲求家族和谐兴旺(就是得福报)的思想有关。

菩萨是指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全名是「菩提萨埵」,其意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这些修行者除了自己精进修佛道求解脱,同时也不舍众生、不离众生,一切修行也为众生,希望众生能离苦得乐,终究也能了脱生死。而菩萨道就是大乘行人修行与渡生之道。更深一层说,渡生是扩及所有六道众生,不只是对人而已。现在很多人以为做点善事就是菩萨道,这是有些问题的,行善布施可得人天福报,是菩萨道所必须的「一部份」(所谓三乘之共法),但不是全部。布施行善在天主教做得很积极,其伟大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使人间美好的想法不离孔子「大同世界」的理念。当然这些人对人心的净化及对善良风气的提倡是有很大的贡献,但它不是佛教的菁华所在,也不是菩萨道的全部内容,了脱生死才是佛教的菁华,菩萨道中的修行者精进修行要使自己了脱生死,也同时助他人了脱生死,虽然菩萨给大家有个美好的梦,但目的还是要大家早些「梦醒」,而不是要大家长久沉醉在美梦之中。

二、菩萨道的内容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以大愿地藏菩萨为代表);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与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萨为代表);要有永恒不断的渡生行为(以大行普贤菩萨为代表);最后要有大精进心去完成(以大势至菩萨为代表)。具有上面这五种条件,菩萨道才能顺利的走下去,这里仅就较重要的一些内容叙述于下:

(1)发渡生大愿:渡生是一种有相的行为,是一种「事业」,要成就大业,就要有大目标大愿望,现今所知伟大的佛菩萨们,在开始修行时(即因地时)都有伟大的宏愿,如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这些大愿在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也是一种极强大的定力)及付诸实行,才使他们达成所愿而终成为宇宙中名号向亮的佛菩萨。

(2)发四无量心:这是菩萨「渡生时所持的心」。菩萨渡生时要有无量的慈、悲、喜、舍四种心。简单的说,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是去除众生的痛苦;喜是欢喜赞叹他人的成就或快乐(其反面就是嫉妒,见不得他人好)进而参与其事;舍是以怨亲平等心将一切舍与众生。要达到「无量」的层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们所发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范围、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是真正无量,一般人只要能做到「近似无量」就可以了。

(3)修六波罗密:这是菩萨修行渡生的做法,大乘修行者是自度、度人并重,他们日常的行事就是行六度法,又称六波罗密,是六种能到达彼岸(即解脱生死)的方法,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菩萨的布施范围很广,包括财施、法施与无畏施。法施是说佛法助众生离苦得乐以至解脱生死;无畏施是让众生免于恐惧的布施,例如我们能陪伴癌症末期病人并开导他们,使他们心中免除死亡的恐惧,这就是一种无畏施。菩萨布施要做到无相布施,简单的说就是不求一切回报,也没有施者与受施者之心(如此可免去因同情而起施舍之心)。在渡生的生涯中,遇到侮辱攻击的事是免不了的,修行者就要以忍辱克服,大乘修行者的忍辱是「空忍」而不是「瞋忍」。面对污辱时,不是含着瞋恨心把忿怒强压在心底,而是要真正了知诸法本空,没有什么可以生气的事,进一步以慈悲心善待对方,「完全出自内心」的原谅对方。持戒对修行者也很重要,但因大乘修行者是在世间做事,要面对各种不同心态的众生,因此不能过于坚持某些教条式的戒律,而要重视「菩提心戒」的修持,凡一切行事皆不离菩提心为原则。这也是初学者所最难掌握的,弄不好会真犯戒而不自知。世界上就有很多骄慢自大的人,自称只要用「心香」供养佛菩萨就可以,也有一些人以「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为借口而行杀生放逸之恶行,更有人藉「双身法」可增福慧而行淫乱,甚至破坏他人家庭之恶业。大乘修行者对某些看似违反小乘戒律之事,不是不能做,但必须修行者具有「某些条件」才可以做,这也是大乘修行者比较困难的一点,一般人还是要守世间的道德、法律,守佛教的五戒或菩萨戒等,不要开始就要守「心戒」,那有点危险。修禅定的目的是要制心,使心念单纯化,可提升工作思考的效率,进一步深入可「现性开悟」,提高心灵的层次,可了知世间诸现象的本源,可进一步了解佛教「缘起性空」及「诸法心造」的真理,但众生因长久以来有各种妄想执着,形成潜意识中有各种障碍(佛教称之为业障),表现在禅定中会有各种妄想(包含各种气动、色相、感应相等等),修行人若不知或有不良的心(如求神通等),将会对身心造成痛苦或伤害(俗称着心魔),因此,修习较深的禅定最好有人指导。智慧的获得要经过定中的观想,也就是由思想的源头或接近源头处下手,使心由内到外皆有正念,如修习慈悲观、无常观、无我观、不净观等,这些可助我们消除内心的障碍,使心地纯净,各种智慧自然出现,最重要当然是悟得「空慧」,就不会执迷世间的各种现象。大乘菩萨道修行者为能接近众生,使众生易受其教化,就要有一些渡生的手段,这就是四摄法,即要修习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四种方法。布施的范围很广泛,这里所说的布施是偏重于「惠施」,也就是施给众生一些恩惠的布施,如给他们急需的财物;爱语是讲一些众生爱听的话,较顺众生的话;利行是做一些有利大家的事;而同事是与众生立于同一个立场讲话或做事。当然为方便引导众生,这些手段有时可能有违戒律(在表面上),但只要是以慈悲心出发还是可以的,如有时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之类。

(5)学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菩萨道的最高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菩萨道的最高境界,大乘菩萨行者都应修习并效法去实行。这十大行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这十件事之前三项都强调礼敬供养三世诸佛,菩萨道行者供养诸佛的重要性在禅宗的重要经典楞伽经上有提及,意思是说菩萨在长时期的行道中若不得佛力加持,则会被外魔(指天魔)与内魔(指内心烦恼)所破坏而可能退转而坠于凡夫、外道或小乘之流,这一点对真有修行的人应该是可以认同的。供养礼敬诸佛要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由潜意识到意识皆起恭敬供养之心,这不是很容易之事,不是一句口号「以心香供养」就可办到的,这是多生恭敬供养诸佛的结果,也是有大福报的修行者才可办到。得到诸佛加持的人在修行上会顺利很多,甚至可以「快速」成就,尤其在「相法」上的成就更快,这对只重「修慧」而福报不足的修行者而言是不可思议也不会相信的。

三、菩萨道精神的现代阐释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菩萨道的精神,那就是「要有极大热诚的心去做事,但要知道毕竟一切是空」。

一个人修行到一段时间后或者对人生的苦、空有相当认识后,有时会觉得人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何必努力做事呢?这样就容易陷入小乘行人的消极悲观的心境,若能发慈悲心为渡众生的苦难,那就会有为众生而产生热心积极做事的心,但在世间努力做事,若没有了知毕竟是空的修为,就容易陷入执着世间诸相,贪着世间名利而与一般凡夫无异。要了知毕竟一切是空最可靠的方法是经由修行而实证到空慧,这就是菩萨要修行空观的原因。这种菩萨道的思想对现代工商社会中的修行者有相当价值,前些日子有位学理工的同学与我聊天,他说因学佛而觉得很矛盾,很多事都不太想去做。我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因他是学工的,我问他是否毕业后想开工厂,他说是有此意。我告诉他若将来开工厂,把所赚利益多分一些给员工,多替员工的生活着想,把员工当成自家人看待,你积极工作创造财富是为了照顾员工,这样你就是行菩萨道,你所得的回报将是员工的尊敬与高效率的工作。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的人还是较自私的,菩萨道的修习会有助于产生这种利他的思想,若台湾社会上多数人有这种想法,那台湾将是一个讲义理、充满爱心的社会,工商业的效率也很高,自然就是一个富裕的社会。

四、结论菩萨道是佛教的精髓,是众生成佛必经的道路,它是自渡渡他、福慧并行。它是为让无量无边众生同登解脱生死的彼岸而做的努力,它是广大无边漫长无尽的道路。我希望药师山的同修们大家都来行菩萨道,大家来为苦难众生而努力,具体的做法有下列几项,提供各位做参考作为本文的结束。1.做任何事,对任何人及畜生要不离慈悲心。2要有在此生达成了脱生死的决心与信心。3.要有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以创造有形或无形的财富(此指可提升众生生活品质之事)以帮助众生。4.要随时反省自己的心,是否有贪、瞋、痴、慢、疑、恶见等不良的想法出现。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修行者。5.要努力精进修行。6.要诚心礼敬供养诸佛菩萨。7.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事,但要随时提醒自己毕竟一切是空。

佛弟子紫虚居士于长滨准提精舍 83.12.9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南怀瑾老师解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当然实在自己有..

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兜率天的内院,如何与十法界中六道轮回的“天道”相区分呢?答:十法界由“地狱、恶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之六凡和“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组..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地藏经解释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

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的重要法子,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的四大法子之一,是噶举传承内的重要上师。远为毗卢毗那佛化身,近为阿难尊者化身,与金刚尖锐为三人。..

嘎玛仁波切:发愿和回向的差别贪念是在作善事之前,先为自己打算,以自利而作;而愿力是为了利益别人,先为别人着想,再想到自己。而发愿和回向的差别是什么?是有没有完成..

关于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更多文章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更多文章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更多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